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性格特征
汪梦涵
[内容摘要]:曹操是一个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千百年来最具争议的人物。

对于他的功过得失,后人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堪称世所罕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史书的记载,又有来自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艺术再现。

《三国演义》充分渲染了曹操的诡谲奸诈、残忍少信的一面;同时,又描写了曹操忧国忧民、崇礼尚法、唯才是举的一面,揭示了这位乱世枭雄复杂的双面性格。

他“奸”中有“真”,“真”中有“诈”,是孔孟之道和申商之学的完美结合者。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枭雄双重性格
曹操,一个乱世所造就的枭雄,他富有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

他的为人、行事,千百年来总是褒贬不一,终难有一定论之说。

但在民间,大多认为曹操奸诈、狠毒,“曹奸”一词至今仍在曹操的故里亳州被普遍使用,“奸雄”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认识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塑造是分不开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既奸诈又颇具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时并没有一味的丑化他。

因而,小说在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敢做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

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更复杂,也更具吸引力。

透视《三国演义》,你会发现曹操“奸”中若有几分“真”。

也许正是这“真”的缘故,使我们明确感受到这位奸雄有时也会“奸”的痛苦、“奸”的无奈。

可以说,《三国演义》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说不尽的曹操。

一、创业之艰难、忧国之沉重
(一)从小看大的少年行径
《三国演义》对创建魏、蜀、吴三国基业的领袖儿时的情况都作了一些交代。

孙权“碧眼紫须,生有异相”并且“仁慈宽厚”。

刘备乃是中山靖王之后,生得“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并且说他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
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1理想可谓大矣!而只有曹操,罗贯中没有什么美辞,只说他本姓夏候氏,因其父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改姓曹,“有权谋,好机变”, ○2并举了一个曹操儿时好机变例子: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心生一计:见叔父到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

嵩故问其故,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其过,嵩并不听。

”○3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6页,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3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8页,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这一例子写了幼时曹操的奸诈,但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小曹操的机智和极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童心未泯、贪玩无度不能算是幼时曹操的罪行,但却因此被叔父向父亲告密,并遭受父亲责备,这就迫使机智的曹操不得不想一个万全之策,以保护自己的童真童趣和身心不受责罚。

事实证明,曹操的计策是可行的,他用机智战胜了管制他的大人。

虽说曹操已取得父亲的“信任”,但他并没有肆意放纵自己,没有把自己变成一个游手好闲的官宦子弟,而是读了好多有用之书,成了一个文武皆精、胸怀大志一代英豪。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描写了一个极富理想和反抗意识的少年曹操形象。

(二)艰难创业,实现价值
黄巾起义给曹操、刘备一个实现理想的初步台阶,刘备三兄弟在这次镇压起义战争中一步走红,成了天下英雄。

但曹操与农民起义(黄巾)作战时,都应属于被动应战,从未主动出击,此时的曹操面对生灵还是较为理智的。

他不像刘备总是自告奋勇地去大开杀戒,发点战争名誉财,以赢得好名声。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董卓开始把持朝政,他骄奢粗暴、滥杀无辜、放荡无度,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满朝公卿整日以泪洗面,苟且偷生。

此时只有曹操敢于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孤身一人到戒备森严的相府去行刺董卓,这种勇气和正气都是令人震撼的,他浑身洋溢着赤胆忠心的侠义之气,如果说曹操也想做点赚名声的买卖的话,这种买卖以生命或流亡作代价也太大了,可见此时的曹操是一个一心想报国的忠贞人士。

历经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汉朝已是名存实亡。

各路诸侯拥兵自重,称王称霸,如袁术等辈甚至公然称帝。

他们整日你争我夺,战火不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战乱之中受害最深的是老百姓,他们背井离乡,暴尸野外,处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1的惨象。

为了结束军阀混乱,统一皇权,曹操开始了争霸天下的艰难征程。

在逐一消灭各路军阀时,曹操每次征战都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多次历经死神考验和与亲人的生离死别:他几次险些被吕布活捉;多吃袁绍败仗,由于断粮险些全军被困;大战张绣 ○1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二版第23页。

时,丢失大宛马、侄儿、长子及爱将典韦;与马超韩遂之战,他割须弃袍,狼狈到了极点。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最为惨败的一次,对其打击可谓大矣!大起大落,几经生死换来了北方难得的平静局面,使汉朝得以维护皇室汉统。

如若没有曹操,真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1 生灵涂炭不知要延到何时。

曹操的功业,实在是应天顺人的大功大德。

(三) 屯田讲武,初遂心愿
赤壁之战后,曹操从民生的角度考虑,自觉退回中原,以休养待机,开始搞起了经济建设。

这时,曹操显示出了超人的治国本领。

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惩治豪强,组织军民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营,使北方中原出现了难得的安定繁荣景象。

他励精图治,为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他最初报汉的心愿。

此时的曹操虽说像历代帝王一样,大造宫殿,广收美女,追欢逐乐,但他更注重演武修文,从而使中原地区军
事力量雄厚,为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正是因为曹操,北方地区才出现了国家安定,士民殷富,百废俱兴的景象,从而为晋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曹操的创业史是艰难的、辉煌的,是一部令人钦佩的创业史。

他的成功史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天才、机遇、勤奋三结合的成功之路。

二、双重人格的领导风范
(一)爱才与杀才
曹操爱才最为后人公认,是最没有争议的。

《三国演义》中对他爱才,善用人才的部分展示很多。

“吾任天下之贤力”,○2他几乎见一个人才爱一个人才,并且总是千方百计让其为己所用。

三国中应该说曹操的人才最多,文有孔融、杨修、王粲、陈琳等大文人;武有徐晃、张辽、许诸、典韦、夏侯渊等一代武将;并且身边有一群卓尔不群的智囊团,如郭嘉,荀彧 ,荀攸,程昱等一流谋士。

良禽择木而栖,正是因为曹操爱才,这些或桀骜不训,或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第274页,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陈寿著:《三国志,武帝纪》第18页,湖南岳麓出版社,1990年版。

自命不凡的人士才能甘心情愿为其效命。

事实证明,曹操这棵大树正是他们可依的最可靠的归宿。

曹操和接触的每个人才之间都发生了一个不寻常的故事:弥衡当众侮辱他,曹操因其是大文人,并不杀他;徐庶心依皇叔,无奈滞留曹营,曹操对此心知肚明,依然让其安居温饱,守母庐墓;陈琳骂了曹操祖宗三代,只骂得曹操出了一身冷汗,但曹操仍未杀之,反而让其做自己的秘书;曹操重金赎蔡琰的佳话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对对手的人才曹操也是爱惜有加,并常思为己所用。

长坂坡中赵子龙左冲右突,万马千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何等神勇!事实上,赵子龙的一世英名全是来自曹操的成全。

若不是曹操爱惜赵云之才,特令不准放冷箭、抓活的,
纵有十个赵子龙也脱不出围得水泄不通的曹军手掌。

曹操对关羽的爱惜更是无以复加,这件事使曹操的爱才形象更加辉煌。

首先,曹公无偿答复已成自己阶下囚的关羽所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

并且对关羽是“小宴三日,大宴五日”,○1送宝马,赠美女,封官造府。

曹操待之可谓情深谊长,爱慕不已。

直到关公获得兄长消息,挂印封金,过关斩将而去,曹操还是感念不已。

然而,爱才的曹操也杀了不少的人才。

如孔融、杨修、荀彧等皆被曹操所害。

这些人名重天下,都有旷世之才,而曹氏毫不犹豫地杀之,究其原因,他们或死于狂放不羁,或死于政见不和。

对于已成气候的曹操来说,这些人他是无法容忍的。

他杀这些人完全出于政治原因。

如杀杨修并非全是因为他嫉妒杨修之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杨修是曹植的心腹,曹操估计他将来会对曹丕不利。

曹操杀杨修是在为曹丕扫清前进的障碍,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他杀了。

这些名士死过之后,《三国演义》皆说曹操“甚怜之”“甚悔之”,“命给其厚葬”。

可见曹操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正是因为曹操如此惜才如命,对自己的文臣武将信任有加,量才录用,知人善任,所以才使他手下的人才都是能恪尽职守,守土立功,不负所任,为曹操的功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上山关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127页,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乱世奸雄的曹操,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化的抽象描述上,而是以大量生动具体描写给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血肉。

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旦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

他大军所到之处,哭声震天,血流成河,失去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生灵,显得特别残暴不仁。

吕伯奢好心留他过夜,全家反遭灭顶之灾,可见曹操人性丧失到了极点。

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来自他的思想深处存在的人生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种认识正是失去了常人之心的超世之杰曹操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

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悲天悯人
的真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他爱民如子,如征张绣时,行军中颁布踏麦者有如杀人者同罪等,自己战马由于受惊吓而踏坏了麦田,曹操“割发代首”以赎其罪。

可见残毒与同情的前后两面矛盾统一于一体,正是人物性格的两面表现。

心术存在决定了其残忍、欺诈、暴力,人性决定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人性与心术两者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人物的正反交叉两面性,曹操杀生成性,却又悲天悯人,正是因为人性与心术两者的统一,才使曹操并没有被心术和利益泯灭人性的真与善。

曹操为人奸诈、遇事多疑,对待身边的人冷漠无情。

其残酷奸诈,皆此类也,但却又时带真情流露,表现得待人诚恳、感恩怀德,至真至极。

这种心术与人性并存使曹操的人性具有正反两面性。

(三)奸诈和智慧
曹操有较好的战略战术,体现了他超凡的智慧,然而智慧里又夹杂着奸诈之术。

《三国演义》写曹操指挥发动的战争,不论是尽起倾国之兵,还是派一支劲旅,抑或是小小的临时仓促平乱,曹操都能做到计划有步骤,既有总的目标,又有各阶段的实施计划。

在执行过程中他又善于抓住机遇,适应情况变化,灵活处置,同时又显得高深莫测。

他处处设置玄机陷阱,把智慧和奸诈之术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在与袁术袁绍的作战中,自己粮尽,不得已杀了粮官陈垕以稳军心。

他这种诈骗一人生命稳定了全军情绪做法,使我 ○1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二版第23页。

们看到曹操的“奸术”在当时危急情况的适用性。

当得知许攸来降,曹操光着脚丫从帐蓬中跑出来迎接。

他一从许攸那里知道敌人弱点所在,就连忙调集兵力一举夺得敌方粮草,解决了自己的实际困难。

同时他又不失时机的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因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其中“许攸问粮”的精彩描写显示了曹操的奸诈,但又是他在两军陈前保守自己机密的才智体现。

再如与马超,韩遂之间发生的战争,一开始是大吃败仗,每仗必败,但他很快想到敌人不断增兵,可以聚而歼之,一劳永逸。

于是他就用离间计,
使韩马之间出现内讧,一举歼灭马超的主力,赶走了这位后来成为刘备五虎大将之一的“锦马超”。

至于建国的整个大政方针,他采取先取中原,然后再对各个军阀逐个击破的方法,这连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北让曹操占天时”。

○1在攻击的过程中也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或聚而歼之,或分战而胜之,从而积极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的智慧和奸诈体现了封建政治家内心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

他是凶残狡诈的奸雄,又是雄才大略的英雄。

身为奸雄又豪爽而多智,这决定了曹操是《三国演义》中色彩最丰富、最有棱角、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艺术典型。

三、崇礼尚法的思想探究
曹操起于乱世,并在乱世之中成长为一代枭雄。

乱世中的他养成了奸诈中带有些许率真、残忍中带有几多仁慈的性格。

这些矛盾的统一,都来源于曹操思想中崇礼尚法的结合。

崇礼尚法思想的矛盾统一体现了他的尚实权变思想。

动荡不安的年代和不光彩的家庭出身是造成这一思想的根源。

(一)儒法皆为尚实权变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2,是曹操儒法兼用的目的论,更是二者完美结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第190页,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第275页,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合的传神之笔。

这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实”字。

也就是说,曹操无论崇礼还是尚法,他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功利。

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毅然和董卓决裂,以献身的精神首举讨董义旗,为天下倡。

这是曹操生平最辉煌的篇章,充当了汉末第一英雄的角色。

这当
然行的是王道,展示了的曹操大智、大勇、大忠。

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有雄才大略,但他决不是沉于幻想的人。

为了打败袁绍,他可以冒死亲率士卒去攻打乌巢。

同时敢于做置死地而后生的统帅,古往今来,敢于如此一举的人并不多见。

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能诚心诚意地礼贤下士。

比如他光着脚丫跑出寝帐欢迎许攸的到来,谦卑问计。

同样,为了实实在在的功利,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倡“惟才是举”一说,并以之为招纳人才之方针。

此举对陈腐的人才制度有震耳发聩的功效。

但走到曹操身边的人,必须为他的实利尽心尽力,一旦看出人家违逆他的意志,不利于他的事业,他就务必去之而后快。

他逼死荀彧 ,即见出其残忍与功利观念的急切。

在扫灭群雄的兼并战争中,曹操渐渐统一中国北方,在经营曹氏统治集权中,一个个扫除异己,他自己也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成为汉末实际上的皇帝,然而,他始终没有做皇帝。

关于曹操集权又不做皇帝,大体反映了曹操儒法兼用时的清醒,明智与看重实利,也透出些许对汉朝的感情。

关于曹操集权却不做皇帝,是他尚实权变的体现,这一点他比袁术高明了许多。

袁术既无德又无才,只是仰仗四世三公的家门才割据一方。

他只知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才捷足先登,但他忘了自己能耐究竟有多大,还忘了天下还有多少英雄,尤其忘了自己还是汉家臣子。

因此,他狂悖到称帝自重,最后只落得一代豪门因喝蜜水不成而死亡的可悲结局。

然而曹操很明白,曹家自他祖、父及至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受汉朝皇恩已过三世,他是不能忘记的。

正因为如此心思,有此情结,所以他始终力图在汉家门庭里扮演一个忠臣角色,从头到尾都期望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一个乱治有成的良臣形象。

因此,当孙权劝他称帝时,他即一针见血的指出:“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1他在这里讲的“炉火”指的是民义,也指道义。

当他手下群臣也力劝他的取代汉献帝时,他同样坦率地说:“吾事汉多年,虽有功德及民,然功至于
2
王,名爵已极,何敢重有他望?”○
曹操的思想大抵来自申商权势之学,却又杂糅许多儒家的王道思想,这就是他在经营自己功业中尚礼崇法的具体体现。

他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推行仁义,同时他又对法家的法治思想情有独钟。

他摆脱不了报汉的情思,始终不敢将汉取而代之。

他爱民,尚俭,临终还嘱咐他的妻妾要自食其力等等,这一切可见他骨子深处的那种儒家王道思想。

然而他杀皇后,诛杀亲近皇上的大臣,对皇上一系列的不臣的举动,可见他的法家尚权思想之盛。

孔孟之道是他得以行霸权的软件设施,申商之学是他得以行使霸权的硬件设施。

他很成功的从“奉天子”与“挟天子”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结合处,从而使自己获得了成功。

这就造成了他“奸”中带“真”,“真”中有“诈”的多重性格。

这种多重性格在罗贯中的笔下被描写得栩栩如生,精细传神,从而塑造了一个颇多争议,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

然而曹操霸术王道的运用都受到人们的指责。

霸术用的太滥太过,王道又显得奸伪。

他本人也被斥为“汉贼”。

但从他一系列的作为看,他始终明白,他是汉家臣子。

作为一代高明之士,无论他多么急功重利,他心头总有一团解不开的忠臣情结。

尽管其忠诚的内容究竟为何物大可理论,但忠臣这一作为人臣的第一要素,他始终不敢言弃、乃至忘记。

曹操崇礼尚法皆为尚实权变的思想,使他行儒家之术和法家之学时鲜明地烙印上曹氏的记号。

曹操提倡儒家王道思想,并在他的辖区内推行王道,比如他也宣扬仁孝观念。

但他更用法家权术之学,用威权、诡诈、刑法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绝不会为虚名而放弃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权柄。

(二)崇礼尚法思想的形成原因
任何事物形成必定是有根源,曹操思想的形成亦有其原因。

东汉末年是一个风雨飘摇动乱爆发的时代:政治黑暗腐朽,官宦,士大夫交替掌权,阶级斗争激烈,社会秩序动摇,经济凋敝。

时势造就英雄,正是在这呼唤和平、改变现状的历史呼声中,在众多力量的比较中,曹操认识了现实,感受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

他立志改变现实,救民济世,形成了坚强、进取的性格
和宽广的心态。

然而曹操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实用主义者,他的成功是由于他的反道德,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恰顺应了历史潮流发展的需要。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首先崩溃,随着年代的纷乱和道德礼仪的失范,人与人之间产生危机,人们变得多疑,势利,实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可避免的拿起心术来防卫自己。

心术,正是曹操人物性格的内部因素,在社会中倾向实利的大环境下,曹操的这种价值取向完全是时代的需要。

而作为时代的选择,曹操必定要用这种反传统的实用精神才能控制和引导人们在乱世之中立足,直至拨乱反正。

同时家庭原因对曹操双重性格的形成也很重要。

曹操是一个难以完善自身,而磨灭不掉的赘阉遗丑的后人。

不管曹操如何回避,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形象,也难以改变这一出身的事实。

无形之阴影烙上曹操身上,心理压力极大,导致其人性变形,形成了宽广又狭隘、放荡不羁,但又多疑的性格。

正是社会动荡,家丑与人情的冷暖,造就了曹操宽大而又狭隘,善良又残忍的双重性格。

作为一代奸雄,曹操既有出类拔萃的文韬武略,也有难以琢磨的鬼蜮伎俩。

他不屑于鸡鸣狗盗的小恶,也不乐施针头线脑的小惠,欲为善则大功大德,欲为恶则为至恶至邪。

善恶都表现了奸雄的形象特征。

这种正反、矛盾、冲突的性格,在曹操身上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这正是我们走进这一人物形象时,所感受的无穷魅力!
曹操的形象是复杂的,无论是历史曹操还是艺术曹操,都反映了他济世安民、生性率真的一面。

他艰苦创业,,唯才是举,不信天命,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兼并无令弱民兼赋等诸多主张以及力除社会陋习,用先王之道等,这些措施的实行都来源于他本性之真,也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然而他又谋求集权,诡谲奸诈,杀生成性,残暴不仁,从中又可见在他身上法家权术思想之重。

曹操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奸而“真”的枭雄。

我们在解读这一复杂人物形象时,应该肯定其事业,非难其为人。

对他的功业及其思想大都应得到肯定,为人谲诈的一面也应如实作出反映和评析,这样才能还原出一个具有艺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曹操形象。

参考文献:
[1] (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 (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7版3月版。

[3] (宋)陈寿著:《三国志》, 湖南岳麓出版社1990年1月版。

[4]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

[5] 郑铁生著:《三国演义叙事艺术》,新华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上版。

[6]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2月版。

[7] 张作耀著:《曹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8] 张国风著:《漫说三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9]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二版。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