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教育新思维》读后感
《教育新思维》读后感《教育新思维》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教育类书籍。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而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更像是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发掘潜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深深认同这种理念,因为我觉得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而不只是灌输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尽量采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作者在书中讨论了教育评价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作者提出了更全面和综合的教育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他认为,教育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我深以为然,因为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包括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实践中,我会尽量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成绩和发展。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教育创新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或模式。
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具备积极的探索意识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非常重要,因为教育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在实践中,我会尽量保持积极的探索意识,关注教育的新动向和发展,积极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新教育读后感
新教育读后感《新教育》是一本由陈宝生所著的教育类书籍,书中详细阐述了新教育的理念、特点和实践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新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书中提到的新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认为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
而新教育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理念的转变对于教育的改革意义重大,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书中对新教育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指出,新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同时,新教育也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
这种教育特点的转变使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也让我对教育的实践方式有了新的思考。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新教育的实践方法。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课程设计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方式。
这些实践方法都是基于新教育理念而提出的,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践新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这些实践方法,我对如何将新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教育实践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新教育》,我对新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也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我相信,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育一定会朝着更加健康、全面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认同并实践新教育理念,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文《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家屠呦呦教授撰写的一本教育专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考。
首先,书中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教育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发展需求,而《新教育》则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因材施教。
这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我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书中提倡的“问题导向”教学法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传统教育往往着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教育》则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此,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应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目标,我决心将更多社会实践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总之,《新教育》是一本思想深邃、富有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拓宽了教育思维和教学方法。
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思 路和方法。作者从理念更新、制度建设、实践操作等多个层面入手,提出了一 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建议既考虑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又兼 顾了实践中的可行性,对于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这一部分通过选取一系列成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点评。 这些案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家庭背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借鉴 意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 中的运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在总结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这一部分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 对策和建议。这些建议既包括对政府部门的呼吁和期待,也包括对学校、家庭 和社会的具体指导和建议。通过这些对策和建议的实施,有望推动家校社协同 育人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结论部分对全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对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读者提供了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协同育 人。例如,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合作,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积极 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 长,同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孩子的发展。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 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作为家长,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的 教育过程,与学校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
精彩摘录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精彩摘录
在新时代的教育领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构 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研究》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家校社协同育 人的理念、策略与实践方法,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以下是 从本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前教育的挑战,也展示了协 同育人的美好愿景。
教师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
教师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教师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教育书籍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从这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
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
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
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降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1、民主地对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
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
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
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2024年《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读后感
2024年《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读后感《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是一本我在2023年读过的教育类著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学生是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这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育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建构主义教育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环境,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中。
在阅读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部分时,我对建构主义教育的实施方法以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建构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比如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教师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比如提问引导、问题解决等。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可以借鉴这些方法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另外,书中还探讨了建构主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递,建构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书中指出,教育者需要保持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工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建构主义教育也需要在评估和考核方面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建构主义教育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与我过去接受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我过去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建构主义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使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激发学生潜力和培养创造力的过程。
此外,书中提到了建构主义教育的优点和挑战。
建构主义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一)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尽管较前几年,今年912万的参考人数仍呈持续下降之势(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2万,较2012年减少3万人。
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最高峰时的1050万之后,这已是连续第五年出现下滑趋势。
),但社会关注力度却日益上升。
从公安交警、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到通讯、电力、医疗卫生、企业,这场全国性的选拔性考试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承载着太多的社会之重。
而这也让我心生疑惑,我们是真的开始打量教育、思考教育了吗?带着困惑与期待,我翻开了张卓玉先生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
初见书名中的“模式”一词,尤其用之于教育,我本能地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与谨慎,而这也让我更客观、理性地阅读每一篇文章。
通读全书,没有听到对教育现状的弃绝分析、空头批评,对某一理论的高谈阔论、雄辩滔滔,对某一模式的大势鼓吹、制造噱头。
简练、平实的文字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
让我对现状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一场选拔性考试的关注与对教育的重视并非轻易划等号,而盲目乐观。
对知识的过分崇拜,对分数排名的热衷往往容易迷惑双眼,麻痹思维,忽略教育本身。
更何况分数、排名、升学率这类远比关注教育的真实意义所在,关注教育中的人的成长,来得轻巧、速效。
由此,对作者的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书勒口处的作者介绍不足六十字,寥寥数语,简洁至极。
“几点说明”开明宗义,将读者对象、全书结构及教育新模式这一内容主体向读者一一阐释。
张卓玉先生为人的谦逊平和,思考的全面周详,表达的谨慎严苛可见一斑。
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逻辑先后关系,但所有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
这一新教育模式是悄然诞生的生命体,将从根本上撼动过去一百多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概念、教育结构和教育秩序。
其基本框架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展示交流”。
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对新模式最重要的元素——学习小组的意义、性质、职能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7篇
《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7篇第1篇示例:《教育新理念》是一本集合了众多教育专家和学者的智慧结晶,对于当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同时也对如何更好地实施教育给予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书中提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爆炸式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已经不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点。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书中还谈到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现在的教育普遍存在应试教育和功利化倾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教育新理念》提倡个性化教育,要求教育者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其在个性发展中实现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的传授者。
只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教育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虚拟实验室等,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广阔和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第2篇示例:《教育新理念》读书体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理念也正悄然发生着转变。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逐渐流行起来。
《教育新理念》就是一本承载了这种理念变革的重要著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新理念对于当今社会和未来教育的重要意义,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西城街小学郭燕“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
不是知识有用,所以要学知识;而是学习有意义,所以要学习。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产生想法,探究结果,体验意义。
”“课堂,从讲坛变成论坛;学习,从碎片化变更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变成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构建教育新模式的精髓部分。
这些警句般的洞见,真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因此,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沉思,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
我再一次体会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刻含义,明白了校长、局长为什么致力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中,因为张厅长以深厚的学养、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指导一线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我县教学改革中让人们纠结不已的无数困局迎刃而解。
教育将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信息技术成为改变教育模式而不是强化教学的推动力量;学生的权利意识、尊严意识、幸福意识开始觉醒,我县教学改革的目标、愿景和路线定会以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所以读了此书我深深体会到:一、要做睿智的导师。
要做睿智的导师来自于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是必须不断地学习。
利用网络学习。
很多优秀的教育家写下很多智慧的书,值得我们好好读,从中吸收智慧的营养。
二是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我们身边的很多优秀的教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我们通常认为是他还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一定能学好。
于是对他进行“爱心治疗法” ,千方百计地拉关系、套近乎,苦口婆心的劝说。
实际上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不但口头上知道,而且心里也很明白。
再对他们说那些耳熟能详的话,就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
话题作文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5篇)
话题作文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5篇)第一篇:《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对于“教育新模式”这个名词,我作为一个从教三十余载的老教师听的很多,也曾有所思考,但做的不是很多。
当我读完这本《构建教育新模式》书时,似乎看到了我们今后的课堂……利用寒假我读完《构建教育新模式》这本书后,感慨万千,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感悟。
首先是预习。
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结束时,总会提个预习。
而事实上这个要求很模糊,模糊到几乎略去不考虑。
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开始是什么时间呢?对一个内容学习的开始往往是在上课后打开教材才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时候是非常无奈的进行满堂灌,而学生又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日复一日,很多学生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收获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而区别于传统模式教学,新模式(有称之为项目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或代表西方国家最先进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的课堂)从大体上的基本结构构成是三个:第一个是课前小组学习,第二个是课堂展示交流,第三个是课后巩固提升。
在这种新模式下,第一个程序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要进行深度且认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到能在还没有讲课前,学生已经开始做题了,相对比较简单的题都会做了,这就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需要真正的去读教材,去理解内容,自己能掌握的绝不带到课堂上。
当然,看到这里,很多老师可能会向我之前一样存在这样的担忧:若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又或学习了却谎报已经学懂了,怎么办?但是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学生进入新模式课堂是有门槛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标志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这些内容哪些是我完全懂了,懂到什么程度,懂到可以给全班同学讲;第二个就是这节课的内容里边哪几个还不懂,需要在课堂上解决。
再是讲授。
看到这个词语就可以想到老师站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画面,而这种现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将成为历史。
那么,课堂干什么呢?那就是第二个环节--课堂展示交流。
近似于一个研讨会,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这个小组自己学习的收获,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提不同的意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1到底是怎样一本书,让张局长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并组织全县校长、教师学习研讨?到底是怎样一本书,让智校长潜心研读?那就是山西省教育厅张卓玉厅长所著的《构建教育新模式》。
当我有幸捧起它,用手轻轻翻阅时,首先看到的是“小组”、“展示”等字样;继续翻看,又看到“整体化学习”,“做事情学习”等内容。
这不正是推进课改需要的精神食粮吗?我拿起笔勾画着让我耳目一新的教育理论。
书中讲到课改是大势所趋,讲到课改的实施意义,它就是一本课改解读,它能有效地推进课改,它能让我们看到课改的未来。
下面的几点学习心得一直萦绕脑海,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交流。
1、学生学会思维接力。
小组学习是新课堂下学生重要的学习形式。
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或课堂展示时,我们通常会发现,他们会为合力形成一个精彩的观点而欢呼雀跃。
虽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得不够顺利,或许过程还比较漫长,但他们却享受着尝试的勇敢,探究的快乐,补充的惬意。
或许,开始只是一个孩子提出了一种想法,但他表述不够完整,这时会有另外的一个组员受他的启迪,理解他的意思后在此基础上表达得更具体、明白,接着或许还会有其他的组员补充得更为生动、流畅,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形成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思维的接力,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参与,想法共享,这是多么有效的学习形式啊!2、“试错型”展示,更具意义。
新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展示。
书中提到,展示者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结论,还应该有探究过程。
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整体化而非碎片化地进行展示学习内容,发言力求完整、到位,应尽可能地充实,丰富,多样化,当然这是完美的展示。
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展示中会犯一点错误,会暴露一些问题,作者认为这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教育新思维》读后感
《教育新思维》读后感
《教育新思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这本书首先指出了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育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去思考和质疑。
然后,书中介绍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其中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个案,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教育创新的趋势和变革。
例如,一些学校开始采用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合作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成为有价值的人才。
总的来说,《教育新思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一起阅读的好书。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教育创新,共同为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2024年《新教育》读后感
2024年《新教育》读后感《新教育》是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和意义深远的书籍。
它不仅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批判,还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的作者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剖析。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判,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知识,没有机会去发现和探索新的领域,也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
在面对传统教育的问题和挑战时,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新教育”。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新教育不再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同时,新教育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和探索新的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在书中,作者举了很多例子,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新教育案例。
这些案例中的学校和教育者都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创造了具有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
他们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华。
这些新教育案例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学生和教师们的学习和教学方式,也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新教育》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新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我也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
家庭、社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至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的教育场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未来教育重塑研究》读后感
《未来教育重塑研究》读后感《未来教育重塑研究》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未来教育重塑研究》。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嘀咕,未来教育?能有多新奇?结果,越读越发现,真的是大开眼界!书里讲了好多未来教育可能的样子,让我觉得特别兴奋。
它说未来的课堂可能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桌椅板凳,而是充满各种高科技设备的神奇空间。
想象一下,老师和同学们都戴着 VR 眼镜,一下子就“穿越”到历史场景中去学习,那得多有趣呀!还有哦,未来的学习可能不再局限于学校,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知识。
比如说,走在路上,路边的智能屏幕就能根据你的兴趣给你推送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可太棒啦,感觉学习会变成一件超级好玩的事儿!我就在想呀,等未来教育真变成这样,那我们的孩子们得多幸福!再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
不过呢,这也让我有点小担心。
要是科技发展得太快,老师们能不能跟上节奏呢?还有家长们,是不是也得努力学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新的教育方式呀?反正读完这本书,我是对未来教育充满了期待,也希望自己能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贡献一点小小的力量。
《未来教育重塑研究》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未来教育重塑研究》的感受哈。
哇塞,这本书真的让我脑洞大开!以前从来没想过教育还能有这么多新奇的变化。
它说未来教育会更注重个性化,不再是那种“一刀切”的模式。
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学习,这多好呀!就像给每个孩子都定制了一套专属的学习方案,能把他们的潜力都挖掘出来。
还有啊,未来的教育可能会打破学科的界限。
不再是语文、数学、英语分得那么清楚,而是通过一个个有趣的项目,让孩子们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
感觉这样能让孩子们学到的东西更实用,也更能锻炼他们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觉得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但同时也意识到,我们现在就得开始准备,去迎接这些变化。
不能等到未来来了,才发现自己啥都没准备好。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构建教育新模式的体会这个暑假期间,我学习了构建新教育模式这本书,结合自己上次讲课,我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好好学习。
在《构建新教育模式》这本书,这本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
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
但是,每篇文章都是相对独立的,文章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任何一篇文章。
本书所讲的教育新模式,将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里组建学习小组,(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
提到学习小组,说实在的,我校也曾经搞过,县教育局领导不断去我校听课、视察,但好久不长,就慢慢淡化了,直到又回到原轨道上。
理由很简单:就是课堂太乱,反而会影响小组的学习。
教师很难把握课堂,学生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部分同学参与不到小组中来,最后只好取消了。
自从来到濮阳县第二中学,虽然是一所新成立的学校,但张仁华校长干劲十足,带领我们全校员工,力争创名牌,一定要打造一所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学校开始派老师外出学习,请专家给老师指导,逐步、分批的进行小组合作。
可当我读了本章后,看到了有很多不足之处;后又品味了本章,明白了我们对“小组合作”认识不透彻,当认识不透彻时,做是做不好的;在课下,我们七八个老师坐在一起,又探讨了一次“小组合作”,又有了新方向。
一个新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些。
小组合作刚试行前两个星期,老师和孩子们有不习惯不适应的心态,而当养成一种习惯后,你会发现,孩子们有责任感了,有自信了,也会主动学习了。
我们这儿有三名“老”一点儿的教师,他们一直排斥新方式,当我读完本章,认识到“小组合作”的真正好处后,与老师们一起探讨,我以往并不是不赞赏“小组合作”,只是当初只知道这种方式好,但用语言总结不出它完全的好,我一直给老师们分享一句土话:一个“懒”老师,培养“勤奋”的学生。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起着主要的主导作用。
教师以的是首席参与者和引领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中,这样的话,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会吸引到教师这里来,教师不自觉地以领导者的地位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师的这种主导和领导地位,使学生不自觉地依赖教师,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拐杖,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离开教师就茫然不知所措。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范文假期里读了一本《构建教育新模式》,看到书名,我有点抵触,以为是一本伦理性很强的书,谁知看了第一节后,就爱上了这本书。
书中文字简练、平实,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
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
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
作者的观点鲜明,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
回想起去年读的一本书《大教育论》,两本书都对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学生评价等进行了重点的阐述。
正好我们学校对教育新模式极力推崇。
每当我审视自己的课堂,不得启发,思维受阻之时,这样的书,总是能让我豁然开朗,越看越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感想:开卷之初,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到,新教育模式最直观的变化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
和大家一样,看到学习小组我也在想,小组一词和小组这种组织形式是早已存在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小组活动也一直存在着,小组讨论、小组值日等。
作者把班建制和学习小组进行了科学、系统、客观的比较。
从座位的形式看,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了一教师为中心的排座,学习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个体的学生,也不是几十个人的班,而是学习小组。
小组围坐制有效的保障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是主角,这些都是排座的形式下难以实现的。
其次,学习秩序出现了“颠倒”现象,自主学习在先,课堂学习在后。
学习的起点不再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是课前的小组学习。
再次,“学时”取代了“课时”。
讲授式教学,学生的课前、课后等课外学习的时间远不如课堂听讲那样重要,而新模式下,把学生的学从课堂拉长延伸到了课外,小组的优势在于课内、课外都可以开展,课时到学时的转变可谓是巧妙。
最后,展示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
当然,课堂展示的效果要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上的`默契合作。
在我们改革的起始阶段,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导演这个角色,指导学生了解展示的形式和方法。
构建教育新模式学习心得
立足人本育心智,良心教育显人性——《构建教育新模式》学习心得李桂兰再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我不禁惊异于这本学术性论著对我有的超乎寻常的吸引力,更为我初次阅读时在书上留下的斑驳墨迹而惊诧。
这一改我读书很少在书上勾勾画画的习惯。
这都是因为有许多情不自禁的感悟,有许多的认同和共鸣急于表达。
默默中,我和《构建教育新模式》有了许多亲近的思维碰撞,内心交流。
且不说这本书给我们的课改如何指明方向,指点迷津,指导方法,单从书中亲切、质朴的语言和许多柔美、清新的画面,已让我否定了以往对专业性论著语言生涩,内容深奥的认识,而给我更多感动的却是张卓玉厅长对教育满腔的热爱,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和反思,对教育担负的神圣使命的透彻理解,对教育新模式的宗旨的准确把握,以及他本人所具有的深邃、丰厚的教育思想。
他让我明白:教育必须有良心!具有高尚、美好的心智品质的教育者,才能使得教育有灵魂,才能使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最高追求!《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从始至终所倡导的教育变革,正是立足于人的本位,完成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丰富学生的心智生活这一基本任务,让教育担负起“让人成为人”的神圣使命,真正能引出、唤醒、培育、呵护人性深处的美好和高尚品质,让教育体现良心,彰显人性的!张厅长在《心智品质培养》这一章节中不仅对什么是“心智品质”做了准确、生动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对“心智活动、心智品质”等话题与教育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剖析。
他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更愿意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更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给学生一堆的知识去记,一堆的题去做。
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心情、感受。
而是一味地以“责任、荣誉、望子成龙、知识改变命运”等说教去灌输,训练。
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家长尽职尽责,满腔热情,甚至是心急如火,痛心疾首,而学生却是消极被动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我们常常会“苦口婆心”,给学生讲考试的重要性,讲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应用一切可用的竞争办法激励学生学习。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构建教育新模式》没有冗长、晦涩的专业术语,没有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
而是通过简练、平实的语言让人内心平静,却又涌现诸多感慨和想法。
其中很多做法与我们现在的努力方向一致,又有一些做法是我们没有尝试过的,醍醐灌顶般的给了我们新的前进动力。
一、小组篇小组是班级的基本元素,无论是从学习角度还是班级管理层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中说到:小组的组织水平决定着课堂的学习水平,在自主学习中小组产生着组织作用,氛围作用,激励作用,帮扶作用,督查作用,凡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带到课堂上。
在这一届学生的物理课堂上我也有意识增强小组在课堂上作用的发挥。
如有关物理学科长的培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预习课前,发放学案,并向组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预习课时,随时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并将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3、展示课时,组织组员进行积极展示。
并及时督促组员进行纠错和批注。
4、展示课后,认真检查每位组员的学案完成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让组员进行改正,最后签名上交老师检查、批阅。
5、阶段性检测后,组织组员对成绩进行分析,并能查漏补缺。
物理学科长的培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纠错能力,还同时保障了每一位学生的知识落实,大大提高了课后落实。
同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小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涅槃阁”主题班会、晚点活动、班委选举、小组宣誓、班级重大事件决定等等事件都离不开小组作用的发挥。
在小组里,人人都有发言权、决定权;在班级里,人人都是班级的小主人。
“保障小组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小组的组织和管理”。
“在尊重每一个成员权利与尊严的原则下,小组要形成自己的组织机构”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小组应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们应当给与小组充分的时间和信任。
在上一届学生班级管理中,学困生较多,我试着让组长、6号生间实行双向选择,组长有了选择的权力,6号生被组长们乐意接受。
每一位成员的权利和尊严都得到了保障,小组的关系就更加牢固。
读幼儿书籍观后感
读幼儿教育书籍有感篇一教师读《备课新思维》有感近日读了《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中的《备课新思维》一书,心中有很多感想,现想与大家同分享。
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撇开学生因素,一个教师一节课活动的成败就在于备课是否成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各领域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帮助幼儿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明确和协调的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常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等等。
对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应认真参加,吸取各项经验,丰富自己理论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让每位学生都有其“个性”发展,每个人的优点各有不同,应针对每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年龄特征来因材施教。
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的,只有这样考虑幼儿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比如说:大班的语言活动看图讲述《一只袜子》,这是一节看图讲述活动,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我们要求孩子能够完整地讲述故事的内容,并注意到细节部分,这也是考虑到大班幼儿要重点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能连贯的表达自己所看的图片等。
因每个幼儿的能力各有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希望他不仅能用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还需丰富故事的内容,说出好听的词语。
这部分的幼儿我们在备课时就要用鼓励的语言去让她们自己发现图书细小的部分,给予较少的指导语;而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需要她能够连贯的说出故事内容即可。
备课时老师要给予多点指导语言。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也应体现“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知识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中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
课程标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幼儿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现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密不可分,如大班的10以内的减法运算,老师在备课时会考虑到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超市的场景,每人手上有10元钱,超市里的商品都有明确的标价,“我拿10元钱去买2块钱的橡皮,我还剩下多少钱?同时转换成减法运算就是10-2=8”等等,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有趣性,也将繁琐的数学活动变得简单化,让幼儿更有兴趣去主动地学。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对新型教育模式的一些看法——《构建教育新模式》《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读后感当中国教师还沉醉于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授知识的时候,殊不知,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在大洋彼岸已经不声不响地发生了。
先从美国开始,快速席卷了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它就是欧美所说的STEM教育,即学生通过一个项目如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方面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这种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并把语文、数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列为幼儿园和中小学三门主要课程。
“探究式科学教育”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项目,在美国叫“动手做”,法国叫“动手和面团”,加拿大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2001年它爬山涉水来到中国,它就是——“做中学”。
这时候的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已经晚了半个世纪。
一、新型教育的探究张卓玉先生的《构建新教育模式》正是对新型教育模式的探讨。
它由十二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
本书所讲的教育新模式,将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张先生在书中写道:“现代学校最大的败笔,是把做事情这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排斥在外,而把本该是辅助形式的听课、做题视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确立做事情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
”“‘做事情’是最通俗的说法,比较专业的说法有‘做项目’、‘做课题’、‘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
(一)新型教育的原因如果把传统教育比作古典音乐,那么做事性学习就是爵士乐。
在做事性学习的课堂里,老师给出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组成小组来解决。
学生不需要背诵知识点然后使之在记忆中存留,老师会为学生提供他们在探索各种概念以及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的过程中所需的资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被允许、甚至是被期待去犯错的。
由此,他们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
1、社会发展的实质人活着就意味着做事,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是由无数人所做的无数事构成,学生的学习也理应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付学民
假期里读了一本《构建教育新模式》,看到书名,我有点抵触,以为是一本伦理性很强的书,谁知看了第一节后,就爱上了这本书。
书中文字简练、平实,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
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
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
作者的观点鲜明,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
回想起去年读的一本书《大教育论》,两本书都对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学生评价等进行了重点的阐述。
正好我们学校对教育新模式极力推崇。
每当我审视自己的课堂,不得启发,思维受阻之时,这样的书,总是能让我豁然开朗,越看越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感想:
开卷之初,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到,新教育模式最直观的变化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
和大家一样,看到学习小组我也在想,小组一词和小组这种组织形式是早已存在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小组活动也一直存在着,小组讨论、小组值日等。
作者把班建制和学习小组进行了科学、系统、客观的比较。
从座位的形式看,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了一教师为中心的排座,学习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个体的学生,也不是几十个人的班,而是学习小组。
小组围坐制有效的保障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是主角,这些都是排座的形式下难以实现的。
其次,学习秩序出现了“颠倒”现象,自主学习在先,课堂学习在后。
学习的起点不再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是课前的小组学习。
再次,“学时”取代了“课时”。
讲授式教学,学生的课前、课后等课外学习的时间远不如课堂听讲那样重要,而新模式下,把学生的学从课堂拉长延伸到了课外,小组的优势在于课内、课外都可以开展,课时到学时的转变可谓是巧妙。
最后,展示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
当然,课堂展示的效果要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上的默契合作。
在我们改革的起始阶段,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导演这个角色,指导学生了解展示的形式和方法。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我家的厨房,我永远是配角,我一般是站在我爱人
的身旁,像一位小学生乖乖的完成老公布置给我的一项项任务:洗碗,洗菜,剥蒜,递酱油等。
我很认真,很服从,也省心。
有一天,爱人换了一种“领导方式”:做饭,炒菜我全权负责。
我顿时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我可以独当一面了。
我要做的,不再是听话,被动的接受,而是筹划:我得整体考虑有多少事情要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更快。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自由人与奴隶人的区别在于,奴隶人只知道要做某件事,自由人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想,不管是怎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最终都归于一句话:大道至简。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让我们的学生有鱼,更要有“渔”,这才是我们一直要追求的教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