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名著《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多篇)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多篇)第一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值得重读精读。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克不及转变。
无论是死还是什么工具都不可以粉碎它。
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局面的汹涌澎湃,是他成为经典的缘故原由。
内里的人物本性光显,让人难以忘怀。
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好像只要穿越时空,仍旧能够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将来的盼望,就这样显现在人们的面前目今。
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陋一壁恣意显现。
情欲、贪欲,更多。
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度效忠,尽犬马之力。
最后,却由于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
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天主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力大,正是因为上帝特殊喜好他的芳香。
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殊多的谁人苹果,所以,他是最被天主所最爱的那人。
宁静的前奏,总是必要流血和捐躯换来。
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
狭窄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相互人性的宽恕。
当战役竣事,拿破仑的期间彻底已往,奥军取得胜利的时间,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平明,终于到临了。
是的,来临了,颠末战役的洗礼,这宁静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分外的高兴和感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宁静期间了。
末了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触幸福。
那是小尼古拉的感触,那个十五岁的消瘦少年所说的话。
是的,既然已经宁静了,我们所可以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触幸福罢了。
第二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09307038吴倩云09级工管我们常说主题是一部文学作品所探索的基本的、常常是带有普遍性的头脑。
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篇
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篇《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全,希望能帮到各位.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全1我很想谈谈那位性格深沉而坚毅的安德烈公爵,这位时常默默不语,时常又冷言冷语,深沉而坚毅的男人,与皮埃尔的宽厚善良形成巨大反差.但两个人却是至交好友,两人都愿望做对民众和国家有意义的事.区别在于皮埃尔希望做得好,但是效果不佳.安德烈从没说过希望,但是却在切切实实地解放着农奴.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位光彩夺目.散发人格魅力的安德烈公爵却突然间地死掉了.他死于战争时期的伤口感染,这个意外事故让我们这些拥有发达医学的现代人感到十分地不能理解.我也很想谈谈那位性格随和善良的皮埃尔伯爵.他是位宽厚善良.乐于施舍.不修边幅的好人.我们看到了他婚姻的曲折,看到了他在内心深处的思考,看到了他贯穿始终对周围人和事的细微地观察.作者把他写得如此重要,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作者本人的化身.我也很想谈谈那些几乎一闪而过的人物.杰尼索夫,骠骑兵军官,尼古拉的好友兼青年时期的榜样.是个意气风发的人物.冲动地向朋友的妹妹求婚,同样,又冲动地带领自己的士兵(为了不至于挨饿)抢夺军需官的粮食.于是,因为抢夺粮食这个原因他消失了,他在半途中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他可能入狱,也可能在医院中死掉.于是我们为他的命运感到十分不平,这绝不应该是这为平民英雄应有的命运.然而造化弄人,在抵抗拿破仑入侵的前夕,俄军总司令的府邸,又出现了这位英姿飒爽的军人的身影.严厉的.正派的阿莫罗西莫娃,快乐.热闹的罗斯托夫伯爵一家人,克制内敛.温柔贤淑的玛丽亚公爵小姐,这些都给我们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然而,我决不能忘记谈一下库图佐夫,这位指挥俄军抗击侵略者,一度败退于拿破仑的俄军总司令.他始终如一地认为看似失利的鲍罗金诺会战是促成敌人灭亡的胜利的会战,而并非像其他的当事人,仅仅因为俄军的撤退和古都莫斯科的被放弃就断定这是一场失败的会战.事实证明,法军在僵持几个月后莫名其妙地撤退了,随后又近似疯狂地溃败了,老将军库图佐夫终于如愿地,让〝急于回家〞的法国人不得不在严寒中〝吃马肉〞去了.读到文章的最后,越发地感受到库图佐夫的人格魅力.他少有激动的一面(除了在战前激动地要侵略者去〝吃马肉〞这一段),大多数都是一种疲倦和接受的状态.他不参与谈话,也不发表意见,任何激昂煽情的言论在他面前都没有表现的余地.他不置可否,很少发表评论;但是他贯穿始终的言行,体现的是一个强大的坚韧的人格力量.有时候自己受到别人误解和攻击的时候,想想书中的库图佐夫,便会觉得眼前的一切不过滑稽可笑.于是便能淡然处之.--因为真正实在的东西,不是那些表演,而是我们的作为;决定事态发展的东西,不是我们的意愿,而是事情本来就是那样.--这样的性格与命运,正印证了中国一句古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全2《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作者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阅罢令人震撼,值得细细品味.小说以俄国的四大贵族家庭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人们的渴望.痛苦.欢乐和追求.其中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季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站在宏观的角度描绘了_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作者将各个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让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之后这两条主线交融在一起: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战争的场面经过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俄国人民非常喜欢《战争与和平》,因为里面塑造的人物不管初心为何,都为国而战做出了贡献,使得〝战争〞向〝和平〞时期过渡,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但并不是鼓吹战争.相反,托尔斯泰对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战争中的失利者固然耻辱,但得胜者也无甚荣耀.托尔斯泰更多关注的是战争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所谓战争中的正义,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在政治上与拿破仑亲近也好,疏离也罢,人们仍然生活,毫无相关.〞我不禁想到中国的历史,作为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也是经历了近代一百多年的抗争才赢得了胜利,和平来之不易.有时候会想,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战争就意味着牺牲,死亡,是一场毁灭生命的竞技.为了一个所谓的借口去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利,是残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世界的许多地方依然饱受战火摧残,惟愿人们能停下武器,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让更多的人享受和平的生活.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全3《战争与和平》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也都在不断变化.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全4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印象深刻.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全5读完此书有数不尽的感想想要写下.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精神让人钦佩.他们在这个战争年代彼此相爱.这是值得快乐还是悲伤呢?没有选择吧!安得烈没有,比埃尔没有,娜塔莎也没有.而俄国人,更没有!战争到底是什么!战争就像是展现了自然界中最原始,最根本的法则——弱肉强食!对于弱方而言这战争显得如此没有天理.而对于强者而言这场战争只不过是最最应该的而已.而战争的胜利便需要人的生命和感情来做牺牲.我觉得,人如果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话,一定能够避免战争的发生.但是这份理解,这份宽容,绝不是懦弱!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和平.我虽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懂战争是怎样的.但是我却很害怕战争,期望着永远的和平,即使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和平这个词听起来让人安心.那些被战争残害的俄国人啊!你们的精神何在!一棵树挡不住洪水,千万棵便可成功.一个人打不败拿破仑军队,千千万万个人便可将他们驱逐!这便是团结的力量,这便是信念的力量!战争的胜利要牺牲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胜利之后如果是和平的话,那死也值了.相信死去的战士们心中定是这么想的吧.面对着《战争与和平》这本书,面对着这书中许许多多的人物,面对着活着的战士们,面对着死去的战士们,面对着他们无比崇高的精神.多少的赞美也述不尽他们的伟大.他们是光,为孩子们照亮前进的路.他们是江,为孩子们找到希望的源泉.我深深的敬佩他们.面对这一切,我只想叹声:〝安息吧!我亲爱的人!看啊,我亲爱的人.现在的俄国是如此的强大,安息吧,安息吧!〞道出这些后,我便想起了中国曾今发生过的种.种.就在几十年前,中国还战争连连.不管是对战外国军队,还是对战国明党军队.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他们一定不是为了别的,一定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中国的和平,而奋勇战斗的.我们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愿,为了让人民幸福,为了让中国和平富强,而努力,努力,再努力.我要为人民,为国家,付出自己的所有!战争与和平,毁灭中的希望.感谢勇敢的战士们!接下来,看我们的吧!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全。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读战争与和平有感(精选5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读战争与和平有感(精选5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间。
小说以1805—1820年的欧洲大陆为背景,在战争与和平的交错中描述了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等四个贵族家庭的爱恨情仇。
几个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人生起伏之后,最终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在战场上牺牲,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终成眷属,而尼古拉罗斯托夫和玛利亚博尔孔斯卡娅也组成了美满的家庭,小说的叙事部分以两个家庭的幸福家常收尾,令人倍感温馨。
主人公们生活在动荡期的欧洲,拿破仑治下的法国与亚历山大一世治下的俄国是19世纪初决定欧洲命运的主要力量。
托尔斯泰不仅以恢弘的场景描述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评述。
可以说,对历史的探讨是小说的一大基干,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几位主人公的命运沉浮,历史如何被描述?推动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托尔斯泰以非常写实的手段还原了众多历史场景,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和1812年拿破仑攻占莫斯科是其中的核心事件。
尽管托尔斯泰站在俄国人的立场上描述历史,但如果你想从这部小说里挖掘俄国的“爱国主义”,那恐怕就要略感失望了。
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智慧”的俄国军队,也看不到“英勇”的俄国人民。
尽管后人认为拿破仑进军莫斯科是俄国军民故意“诱敌深入”的结果,但托尔斯泰却认为法军得以长驱直入只不过是俄军的内部矛盾和指挥紊乱造成的,而所谓“诱敌深入”之战术只是后人的歌功颂德而已。
恰恰是俄军的作战失败在客观上导致了拿破仑孤军深入,并最终使他走向灭亡。
历史就是这样,后人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删减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捏造了很多并不存在的“辉煌”和“丑恶”。
在感情色彩上,我们看不到作为侵略者的法国人有多么“可恶”,也看不出抗击侵略的俄国人有多么“崇高”。
托尔斯泰的对整个战争过程的描述是中立的,也是真实的。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篇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是一本讲述战争背景的书籍,描写了四大贵族在战争中仍然享受着和平和宁静的生活,他们希望在战争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战功,获得荣耀,而底层的俄国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光是俄国,即便是发动了战争的法国,受害的也是底层老百姓,托尔斯泰用战争与和平的不同生活状态来表达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拿破仑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他有卓越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能,但他发动的战争也对人类带来了灾难,总之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身上,会体现出才华与罪恶。
1805年,拿破仑发动了战争,俄国也引燃了战火,当战争来临时,俄国的贵族与底层人民都奋起反抗,只不过大多数贵族是为了荣誉和战功,老百姓则是为了保家卫国。
战后不管胜负如何,上层人士仍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跳着快乐的舞步。
但是在这场卫国战争中,俄国贵族的青年们也有了不同的思想观念,他们接触了欧洲文明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思想正在发生改变。
纵观全世界的战争,受伤的永远是底层的人民,他们付出生命去参加战斗,死后不过是一具枯骨,无人理会和纪念,时过境迁变消失在历史的场合中,而那些靠战争建立了功勋的人,世世代代享受着功绩和荣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这是不公的。
通过卫国战争的胜利,作文托尔斯泰也表达了对在战争中收到创伤的各方人民的怜悯之心,他是一位有博爱观念的作家。
俄国人民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和和爱国热情,被史书称赞,也表现出了俄国人民这种顽强的性格和斗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中,俄国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当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渗透进来时,他们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一个大国仍然要被强大的小国冲击和压迫,当然这也给俄国的社会进步带来了契机。
我们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带来了幸福生活,而我们也要为保护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俄国贵族社会的生活和战争的残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性。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感受到作者托尔斯泰对人性和
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战争和和平的对比与思考。
小说中描绘了不同阶层的人物,他们在战争和和平时期的不同生活经历,展现了人性
的各种面向:贪婪、勇敢、仁爱、复仇等等。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能够看到自己
在各种情境下可能会有的反应和选择,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取向。
此外,小说中对战争和和平的对比也让人深思。
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让人感受到人
类的愚蠢和残忍,而和平时期的生活则让人感受到人类的温情和美好。
通过对这些对
比的描绘,作者似乎在呼吁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
总的来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深刻启示的作品,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引发了我对人性、历史和和平的深刻思考。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_《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五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_《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五篇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的小说你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一】《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以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几个贵族家庭的详细描写,反映了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这段历史时期的俄国生活。
1805年,拿破仑集结军队继续向西挺进。
俄国受到了威胁,遂与奥地利签订盟约,共同抵抗法军。
虽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贵族们依旧举行盛大的舞会接待客人,依旧和朋友们聊天玩乐。
在莫斯科,人们生活平静,在另一边库图佐夫却在带领军队抵抗法军的入侵。
皮埃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俄国首富,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参军了,公爵夫人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还一直在追求着索丽娅。
没过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时爱上了阿纳托里。
过了一段时间,战争打到莫斯科来了,人们纷纷离开,逃往别处。
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安德烈也在战役中牺牲。
拿破仑似乎很有胜算。
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俄军胜利了。
从那以后,生活恢复了平静。
娜塔莎与皮埃尔结婚生子,玛丽亚和尼古拉也结婚了,人们都生活得很幸福。
从*中我体会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力量。
人民都愿意参军为国牺牲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怕死亡,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战斗,只要国家用得上他们,他们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务。
*中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就拥有这种精神:朴实英勇、藐视死亡,他们都很有英雄气慨。
*中的库图佐夫遇事沉着冷静,脑子很灵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详细、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者。
在战争中俄罗斯能以少胜多,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小说中的三位贵族优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卫国战争的最前线。
安德烈公爵不仅是库图佐夫的好助手,还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作文(精选5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作文(精选5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作文【篇1】我们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言警句都表示金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能将它太重视,地主,贵族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丑恶无比,就应斩尽杀绝的人物。
看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的书名,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觉得这是讲述一个有名战争,是一种战争反思的*,但细读品味却发现这并未如此,剧中的很多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说理想主义者,关心人民国家的大富人皮埃尔,命运悲惨的安德烈公爵,热情任性却单纯天真的娜塔莎,牺牲自我的玛利亚,惩奸除恶的尼古拉和不误正事,花天酒地的阿纳托尔等,在法国强力入侵之下他们有的怀着报国的梦想,参军战斗,有的落魄逃难,还有的深谋远虑,企图刺杀拿破仑……其中有的人幸存了下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说玛利亚和骑兵上校尼古拉战后结婚,经营田庄,获得巨大成功,过着意想不到的幸福生活,有的过着悲惨的单身生活,没有感情,没有钱财,就像索尼娅,她显示被罗斯托夫夫人逼得不得不跟深爱的尼古拉分手,同时也被迫失去了雇佣保姆的工作,最惨的是最后直接死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安德烈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战场上英勇战斗,最后负了重伤,离开自己的宝贝儿子死了,但在这本书的许多故事中,金钱似乎当了主人公。
索尼娅跟罗斯托夫家的任何一个人关联都相当要好,但是罗斯托夫家却面临着破产流浪的危险,索尼娅很爱罗斯托夫夫人的儿子尼古拉,但是一旦尼古拉一旦跟索尼娅结婚,那么罗斯托夫家就会彻底灭亡,正因本来就没钱的罗斯托夫家的儿子嫁给了比他们还没有钱的索尼娅,不仅仅不会在经济上给予援助,反而会加速罗斯托夫家的灭亡,而嫁给了富有的小姐起码还能让他们的吃饭生活不是问题,虽然罗斯托夫一家都很喜爱索尼娅,但她们不能正因喜爱就断送了罗斯托夫家的姓名,结果流着泪将索尼娅逼走,让她孤苦的度过余生,书的后面也几乎没有提到她了。
如果不是金钱,索尼娅能被赶走吗??罗斯托夫伯爵是个身份显赫的人,但是正因话费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成了负数,从莫斯科的逃难,安德烈公爵的死,彼恰的战死,伯爵夫人的绝望等,一连串的打击降临到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伯觉身上,而且他想挽救家庭经济危机的计划一向无法进行,逃难时一把大火又烧去在莫斯科的豪宅,这次真的到了无可弥补的程度,不久,原本身世显赫的老伯爵在一家简陋的出租房里去世,没有了金钱,生命也会受到威胁,要是罗斯托夫伯爵还有好多钱,他的生命会这么悲惨吗??劫富济贫一向是许多英雄所做的手法,难道有钱有错吗贵族有错吗?地主有错吗?我们看到的可恶地主有的只是虚构出来的,有钱反而是好事,金钱不能代表一切,但金钱却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你的生命有了保障,想想看,你有了钱,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开宝马坐奔驰,吃的是满汉全席,你有了钱,喜爱你的人一抓一大把,就像重山中的碎石一般,你有了钱,当国与国只见要发生战争时,你见势不妙,迅速买机票逃到富国去,生命得到了保障,还能照常过幸福生活…金钱是好东西,就应是我们的好朋友,但我们不能视金钱太重,正因哪怕你前世有多少金钱饰品,死去也带不走一个子儿。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多篇)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多篇)第一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值得重读精读。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
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
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
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
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
情欲、贪欲,更多。
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
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
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
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
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
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
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
最后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
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
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第二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09307038 吴倩云09级工管我们常说主题是一部文学作品所探索的基本的、常常是带有普遍性的思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篇《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下面是的为大家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篇(一)这天最后拜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太多太多: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爱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述、战争场面描述、心理活动描述、人物对话描述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这本书描述得很真实,以几次真正的战争为背景,里面有真实的人物:拿破仑、亚力山大、库图索夫等,它的真实还体此刻,每一个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场就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彼埃尔一出场是在安娜。
巴芙洛芙娜家的晚会上,当时在场的“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很“轻视他,他的言行是为人们所不齿的,而这正说明彼埃尔是一个真诚的、不流于世俗的人。
安德来公爵就很欣赏他这一点,并主动结交这个人。
当彼埃尔突然继承父亲的巨大财产后,成为别素号夫伯爵、成为全莫斯科最有钱的人之一后,他立刻成为莫斯科整个上流社会倍受欢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儿的家长都盼望能把女儿嫁给他,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所有人的称赞,连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备了所有的美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然而这又多么现实啊!这与我们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多么不谋而合啊!……彼埃尔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经历了被俘之后,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为各个阶层的人所理解并喜爱:他的钱袋永远是空的,正因它对所有的人开放;宴会中的女生们欢迎他,正因他从来不只对某一个人献殷勤;仆人们高兴彼埃尔回来,正因他们知道,他在家的时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一天到农场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谐,还正因在节日,他们都能够得到重赏;小孩们和女教师们高兴他回来,正因没有一个人能像彼埃尔那样地领导他们过共同生活,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在大钢琴上弹苏格兰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说,他们能够随着这个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精选5篇)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精选5篇)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篇1在这个五一假期,本来应该学习,不过我也一点不后悔用两天半的时间来看完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托翁的这本书,伟大毋庸置疑,罗斯托夫,安德烈,皮埃尔,库拉金四大家族在乱世战争中的起起伏伏。
我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呢?罗斯托夫吗?他是个热情的俄国小伙,在战争中寻求证明自己,彼佳亦如此,但是真正的战争是什么呢?罗斯托夫在第一次战争中在一次迷茫的冲锋中受伤。
最后呢,他变成了一个古板老旧的人,一个对沙皇宣誓,不为任何理由的。
他变了。
皮埃尔和安德烈呢?我觉得他们更像一体两面的存在,一个升入天堂,一个则在人世间感受幸福。
皮埃尔的成长肉眼可见,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改革者,他是第一个反对的人,而尼古拉则是最后一个同意的人。
安德烈呢?他不喜欢小公爵夫人,而小公爵夫人却因他而死。
他爱那份荣誉,可前线昏昧的指挥者却无法接受他的建议,他离开了司令署,却在前线受伤死去,他遇到了情敌阿纳托利,却为那份油然升起的爱而放弃了复仇。
爱世人,这是托翁在安德烈和皮埃尔身上最体现的两点,皮埃尔加入共济会,实行农奴制的解放,却一事无成,共济会里更是多沽名钓誉之辈,他们拿着高额的收入,却不肯交一点点的会费,其后更是有鲍里斯这种人加入知识为了获取人脉,继续上爬而已。
不过皮埃尔一事无成又如何呢?他逐步将那份爱实现了出来,并像安德烈一样有了更高的执行力。
我喜欢娜塔莎,那个天真热情的女孩,她有着小孩子的天真,用那份热情爱过很多人,鲍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阿纳托利,皮埃尔,最后他选择了一个不勇敢,不如杰尼索夫,不机智高贵,不如安德烈的才华,不如阿纳托利的俊秀,但是皮埃尔却有一颗仁慈的心,而娜塔莎在嫁给他以后,便不再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而是一个母亲了。
战争与和平,前线的战火纷飞,无数的偶然,以及历史的必然;后方的歌舞升平,那些或愚蠢或淳朴的贵族们在战争和平面前的各型各色的姿态。
我想不出我在这片短短的文字里要讨论什么,这是我接下来慢慢再读,这两个星期,我要写四篇*,关于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自我满足感的辩驳,关于娜塔莎帮助别人和自我的反思,以及我想写的一篇,关于皮埃尔和安德烈的文字,这些在我刚看完书的时候都还是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我需要慢慢来的。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这天最后拜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太多太多: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爱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述、战争场面描述、心理活动描述、人物对话描述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这本书描述得很真实,以几次真正的战争为背景,里面有真实的人物:拿破仑、亚力山大、库图索夫等,它的真实还体此刻,每一个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场就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彼埃尔一出场是在安娜。
巴芙洛芙娜家的晚会上,当时在场的“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很“轻视他,他的言行是为人们所不齿的,而这正说明彼埃尔是一个真诚的、不流于世俗的人。
安德来公爵就很欣赏他这一点,并主动结交这个人。
当彼埃尔突然继承父亲的巨大财产后,成为别素号夫伯爵、成为全莫斯科最有钱的人之一后,他立刻成为莫斯科整个上流社会倍受欢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儿的家长都盼望能把女儿嫁给他,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所有人的称赞,连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备了所有的美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然而这又多么现实啊!这与我们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多么不谋而合啊!……彼埃尔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经历了被俘之后,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为各个阶层的人所理解并喜爱:他的钱袋永远是空的,正因它对所有的人开放;宴会中的女生们欢迎他,正因他从来不只对某一个人献殷勤;仆人们高兴彼埃尔回来,正因他们知道,他在家的时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一天到农场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谐,还正因在节日,他们都能够得到重赏;小孩们和女教师们高兴他回来,正因没有一个人能像彼埃尔那样地领导他们过共同生活,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在大钢琴上弹苏格兰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说,他们能够随着这个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
关于《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1000字
关于《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1000字关于《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1000字篇1《战争与和平》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
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
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
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
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
《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
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
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
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
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这本书可真是一部巨著!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书里描绘的战争场景,那叫一个残酷。
士兵们在战场上拼命,枪炮声、喊杀声震耳欲聋。
一颗颗炮弹飞过来,炸得土地翻飞,人们血肉模糊。
那画面,就好像在我眼前真真切切地发生着。
我仿佛能看到士兵们惊恐的眼神,能听到他们受伤时痛苦的呻吟。
他们有的人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就被迫上了战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丢了性命。
和平时期的生活和战争时期一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和平的时候,人们可以安心地在田间劳作,不用担心炮弹突然飞来。
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聊天。
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不用担心会被战火波及。
女人们能精心打扮,去参加舞会,而不是像在战争中那样,满脸尘土,满心恐惧。
书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小村庄,原本平静祥和。
村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里的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
大人们干完农活,聚在一起唠唠家常,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快乐。
然而,战争的阴云笼罩了过来。
军队开过来了,打破了这份宁静。
士兵们在村里驻扎,把村民们的粮食都抢走了。
孩子们不敢再出去玩,躲在家里瑟瑟发抖。
大人们脸上也失去了笑容,充满了忧虑和恐惧。
有一天,战斗在村庄附近打响。
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房子被炸塌了,燃起了熊熊大火。
村民们四处逃窜,哭喊声一片。
有个老奶奶,拼命地想护住自己的孙子,可是一颗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瞬间夺走了他们的生命。
还有个年轻的姑娘,原本马上要结婚了,满心欢喜地准备着自己的嫁妆。
可战争一来,她的未婚夫被拉去当兵,从此生死未卜。
她每天以泪洗面,眼睛都哭肿了。
等到战争结束,村庄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曾经肥沃的土地变得荒芜,只剩下一片废墟。
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回到家乡,看着眼前的一切,欲哭无泪。
他们不得不重新开始,一点点地重建自己的家园。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只有破坏和伤痛。
它摧毁了人们的生活,夺走了无数无辜的生命。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2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
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
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
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
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
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例(二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例《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
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
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
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
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
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
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
”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
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
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
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
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5篇【合集】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战争与和平》不仅描写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场战争,它还唤起我们对民族和世界历史的浓厚兴趣,唤起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切关怀。
这是任何专门描写和研究战争的论著代替不了的。
而作为一部伟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任何学术论著代替不了的,因为它还是一部人们心灵的史诗,一部生命的史诗。
我们在这里不仅看到了战争和民族的历史,还看到了在战争与和平的转换中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心灵,看到了他们深深的渴望、痛苦、欢乐和追求。
我把娜塔莎比做皎洁的明月,因为她美得像神话,有大美之形,像天赐。
当安德烈公爵遭受丧妻之痛和在惨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惨败之后,感慨于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誉荣耀情感只是大梦一场,感觉受到了命运的欺骗和遗弃。
安德烈的感情世界曾象是古拙的老橡树:唯独它不欲屈从于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
但他的难以言寓的.绝望和痛苦敌不过少女的快乐。
当饱经沧桑的安德烈到罗斯托夫家的庄园时,不是被清脆的少女的笑声吸引的吗?少女娜塔莎是多么快乐啊!娜塔莎用她那强大和青春的生命力顽强的抵抗住了命运的挑战,忍受住了美的背后那巨大的担当;没有一遇苦痛,便忧怨、乞怜、颓伤,呈现败像,变成丑陋。
在莫斯科即将沦陷之时,娜塔莎肯于舍弃家财,以救治、运送伤员为第一要务,谱出一曲高尚、美好人当安德烈公爵遭受丧妻之痛和在惨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惨败之后,感慨于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誉荣耀情感只是大梦一场,感觉受到了命运的欺骗和遗弃。
安德烈的感情世界曾象是古拙的老橡树:唯独它不欲屈从于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
但他的难以言寓的绝望和痛苦敌不过少女的快乐。
当饱经沧桑的安德烈到罗斯托夫家的庄园时,不是被清脆的少女的笑声吸引的吗?少女娜塔莎是多么快乐啊!娜塔莎用她那强大和青春的生命力顽强的抵抗住了命运的挑战,忍受住了美的背后那巨大的担当;没有一遇苦痛,便忧怨、乞怜、颓伤,呈现败像,变成丑陋。
《战争与和平》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最新)
《战争与和平》心得体会1000字1读完此书有数不尽的感想想要写下。
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精神让人钦佩。
他们在这个战争年代彼此相爱。
这是值得快乐还是悲伤呢?没有选择吧!安得烈没有,比埃尔没有,娜塔莎也没有。
而俄国人,更没有!战争到底是什么!战争就像是展现了自然界中最原始,最根本的法则——弱肉强食!对于弱方而言这战争显得如此没有天理。
而对于强者而言这场战争只不过是最最应该的而已。
而战争的胜利便需要人的生命和感情来做牺牲。
我觉得,人如果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话,一定能够避免战争的发生。
但是这份理解,这份宽容,绝不是懦弱!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和平。
我虽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懂战争是怎样的。
但是我却很害怕战争,期望着永远的和平,即使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和平这个词听起来让人安心。
那些被战争残害的俄国人啊!你们的精神何在!一棵树挡不住洪水,千万棵便可成功。
一个人打不败拿破仑军队,千千万万个人便可将他们驱逐!这便是团结的力量,这便是信念的力量!战争的胜利要牺牲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胜利之后如果是和平的话,那死也值了。
相信死去的战士们心中定是这么想的吧。
面对着《战争与和平》这本书,面对着这书中许许多多的人物,面对着活着的战士们,面对着死去的战士们,面对着他们无比崇高的精神。
多少的赞美也述不尽他们的伟大。
他们是光,为孩子们照亮前进的路。
他们是江,为孩子们找到希望的源泉。
我深深的敬佩他们。
面对这一切,我只想叹声:“安息吧!我亲爱的人!看啊,我亲爱的人。
现在的俄国是如此的强大,安息吧,安息吧!”道出这些后,我便想起了中国曾今发生过的种种。
就在几十年前,中国还战争连连。
不管是对战外国军队,还是对战国明党军队。
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他们一定不是为了别的,一定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中国的和平,而奋勇战斗的。
我们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愿,为了让人民幸福,为了让中国和平富强,而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要为人民,为国家,付出自己的所有!战争与和平,毁灭中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名著《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今天,研读了半年之久的《战争与和平》真的要划下一个小小的句号了,心里颇有依依不舍之情,伟大的著作总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当你要离别它的时候,仿佛离别了亲近的人,而当你展卷重读的时候,又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当年读这部书时的心态与情味,又一一展现开来。
伟大著作以开启一个鲜活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引领着人的灵魂成长,《战争与和平》正是这样的著作。
在这部巨著的最后一部分《尾声》中,托尔斯泰给了我另一个震撼。
尽管这一部分是文学评论家认为写的冗长乏味的部分,然而我却觉得它写的精彩极了。
《战争与和平》犹如一条巨龙,而尾声恰如点睛,托尔斯泰离开了具体历史的陈述,也离开了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情节,上升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论述自由意志,而且论述得精妙、深刻、透辟。
除了这样的结尾能承托起这阙宏大的史诗,我想象不出另一种结尾能如此完美。
在这个长长的结尾部分,托尔斯泰首先探讨了历史事件的“原因”,他认为,表面上看来是“权力”在起作用,而实质上,权力必须作用于“合力”形成的那个方向上,否则就如同向虚空中击掌,又如抽刀断水,得不到任何回应与实效。
拿破仑远征俄国,表面上看仿佛是拿破仑在下命令,而实际上拿破仑有过诸多军事计划和命令方案,但远征俄国是真的变为了现实,不能不说是由于它符合了历史的某种必然规律。
于是,从此出发,托翁以浓墨重彩探讨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
题。
托尔斯泰大致认为,在理性看来,自由意志是个幻觉,是一种“一瞬间无法确定的生命感觉”,然而在形上学(灵性)看来,自由意志则是生命的全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髓之处。
我们不能想象完全的自由,一个人无论如何想象不受外界的影响,我们永远不可能获得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自由概念,在空间上的运动,遵循必然规律,在时间上的思考与判断,也受到一系列的制约。
然而最关键的是:我们无法想象我们的行动没有原因,“理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假设和找到原因,因为没有原因我们就无法想象任何行动。
我举手,没有任何原因,但我要做一个没有原因的动作,这就是我行为的原因。
”多么精彩的论证啊!如果托尔斯泰沉溺于具体的科学知识(例如力学或生理学)的论述来反驳自由意志,那么他的论证可以被科学的发展所推翻,至少是牵连缠绕有不决断处,但是,他却顿挫一下,转入更高层次的概括,如太极之勾手引带,拨转自如,结论却难以撼动,实在可以媲美职业哲学家!
更重要的是,托尔斯泰并没有沉溺于一端而忽视了另一端,他接下来论证绝对的必然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大千世界的规律无穷无尽,各种条件与原因亦无穷无尽,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规律与条件,于是,总是不会有完全的必然。
“一个垂死的人、一个未出世的胎儿或一个白痴,他们完全没有自由,我们观察的人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因为没有自由,就不成其为人。
”由于超时空的、全知全能的人的不存在,于是,人总可以透出必然性的约束而得其自由。
托翁在这里表现出的
是不可知论的立场,由于我们对宇宙和人生的实质是不可知的,因此,自由就奠定在这不可知之上,这恰是二十世纪的自由意志论(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公论。
可知论、唯物论的世界中,没有自由,只有所谓“微分方程”和“混沌”,然而来自“混沌”的自由并非自由,真正的自由源于意志的自主与自律。
然而,以上的论证仍然是“执其两端”的,托翁还论证了另一个重要的真理:自由与必然的共生性。
自由意志恰恰是依系于必然规律而生的,一方面,没有物理与生理的过程,思想只能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即使我们认知到了千万条规律,我们总是可以说:我们当时可以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于是,这种试图超越规律的约束的意志,即是自由意志。
恰如我们即使做了一万件恶行,却总可以说:当时忍住就好了,我还是可以为善的。
于是,人性仍然是向善的——分辨善恶即是根本善。
人性中包含着自由意志——试图超越束缚即是自由之源。
人的自由意志的最突出表现,即是人能意识到自由意志。
在观察者看来,它与其他过程或许难以分别,但在行动者看来,它是最重要的行动之源。
接下来托尔斯泰论述历史学——如果历史学承认有不服从规律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并且认为它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那么就不可能有历史规律,也就取消了阐释历规律的历史学。
于是,自由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应当让位于对规律的探索,我们可以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坚持这一看法就如同站立在坚实的大地之上,然而又是服从历史规律的(托翁所说的历史规律,实则是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坚持这一看
法,就仿佛认识到了大地在按照规律(万有引力)在不断运动。
于是,贞定之志(自由,就其落实于长期生活计划的完成而言,确实是静定贞一的)与顺历史规律而动,是统一的而非分离的,从这一点上说,1812年的拿破仑恰恰是不自由的,而皮埃尔、鲍尔康斯基这些人,则在历史大势中保持了自由之心,于风云舒卷、大浪淘沙之时,深识彻见了人性的本源。
于是,不盲目地推断因果链条中的原因,不狂热崇拜伟人的天才,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前行,同时也决不傲然得意、津津乐道于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正是《战争与和平》给予我们的最大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