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临床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心肌细胞溶解,由此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分两期
急性期-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作用,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宿主心肌细胞内大量繁殖、增殖,释放病毒及产生溶细胞物质,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和代谢功能的丧失
慢性期-病毒感染第二周开始,变性、坏死心肌周围炎性细胞浸润、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心肌细胞进一步受损
1、巨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抗病毒作用:可直接灭后病毒,通过ADCC作用清除病毒
损伤心肌作用:溶解吞噬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
2、抗体作用:
(1)病毒抗体-病毒特异性抗体(早期,针对机体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后期有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出现)病毒中和抗体(病毒心肌炎可持续性存在)
病毒抗体可以出现双重作用:抗病毒作用,早期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断病毒在心肌内扩散或从外周进入心肌,减轻病毒对心肌的损害。
损伤心肌的作用:病毒蛋白与心肌细胞某些成分有相同抗原位点,所以病毒抗体可与心肌细胞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2)自身抗体的作用-损伤的心肌细胞内自身抗原释放,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等APC将其摄取并加工处理后,递给B淋巴细胞,产生心脏反应性自身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3、TC作用:
病毒入侵机体,经过APC摄取加工处理,递给T细胞,后者活化致敏,病毒再次入侵机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TDTH释放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进入抗原存在部位吞噬抗原释放炎症介质,损伤心肌细胞;CTL释放毒性蛋白(穿孔素、颗粒酶)导致心肌细胞溶解、
4、细胞因子的作用:
IFN-浸润的心肌炎症细胞释放IFN、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有抗病毒作用
TNF-由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分泌,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5、其他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IL-2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其特征。
1.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a.肿瘤特异性抗原-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此类抗原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明,故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b.肿瘤相关性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仅表现为量的变化,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2.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a.理化因素诱生肿瘤抗原-化学致癌剂或者物理致癌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或者潜伏的致癌病毒诱发的肿瘤,并且表达新抗原,此类抗原的特点是特异性强,免疫性弱,有明显个体特异性。
b.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某些的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致癌的病毒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且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此类肿瘤抗原虽然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与病毒本身的抗原不同,又称病毒相关的肿瘤抗原
c.自发性肿瘤抗原-突变的基因产物(自发性肿瘤表面所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大部分可能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诱因不详;
d.异常表达的正常成分(分化抗原-组织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表达或消失的一类抗原,多为糖蛋白或糖酯,肿瘤细胞中所表达有些分化抗原量比正常细胞高,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对肿瘤的诊断及确定组织的起源有一定的意义;
e过度表达抗原-癌变细胞可过度表达正常细胞的某些蛋白,其中过度表达的信号转导分子可能具有抗凋亡作用,促使肿瘤细胞长期存活;
f.独特性抗原-少数瘤源细胞表面表达此类抗原,如T细胞白血病和慢性B细胞白血病的恶变均来自单个细胞克隆,分别表达相同的TCR和BCR独特型表位,作为诊断标志和治疗靶分子。)
g.胚胎抗原:分泌性胚胎抗原-由肿瘤细胞所产生释放,如AFP;膜结合型胚胎抗原。疏松结合于细胞膜表面,易脱落,如CEA。
三、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一、固有免疫效应:补体溶细胞作用(肿瘤细胞分泌CRP等炎性介质,通过激活补体MBL途径溶解肿瘤细胞;NK细胞杀瘤效应(肿瘤细胞表面表达MHCI类分子表达低下。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识别受阻,促进NK细胞激活及杀伤作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某些多糖类配体,可与NK细胞表面激活性受体结合,使之激活并发挥杀瘤效应。);巨噬细胞杀瘤效应(处理和提呈肿瘤抗原,通过激活T细胞,使之发挥特异性抗瘤效应;活化的巨吞噬细胞产生、释放多种抗肿瘤效应分子、如溶酶体、NO等,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表达Fc受体,通过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释放白介素2,IFN-y,CSF等细胞因子,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T细胞杀瘤效应:与CTL相似,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不受MHC 限制,还可分泌IL-2、IL-4、IL-5等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
1.细胞免疫:CD8+T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主要效应细胞,该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从而被激活并发挥抗瘤效应。机制: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介导肿瘤细胞溶解或凋亡;活化CTL 表达FasL,与瘤细胞表面Fas结合,介导细胞凋亡;释放TNF、IFN-y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发挥抗瘤效应
2. CD4+Th1细胞:可溶性肿瘤抗原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下来,被APC摄取,加工成多肽分子,以肿瘤抗原-MHCI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激活CD4+Th1细胞,后者释放TNF、IFN-y、IL-2等细胞因子,直接发挥抗瘤作用,或参与激活B细胞,NK细胞和CTL。
3.体液免疫:
a.CDC机制:特异性的抗体与肿瘤表面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而溶解肿瘤细胞
b.ADCC,机制: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表面FcyR可与抗肿瘤抗体结合,通过ADCC效应而杀伤肿瘤细胞
c.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抗肿瘤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FcyR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此外抗肿瘤抗体与肿瘤抗原结合活化补体,借助所产生的C3b与吞噬细胞表面CR1结合,促进其吞噬作用。
d.抗体的封闭作用:抗体可以通过封闭肿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e.抗体干扰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可使肿瘤细胞粘附特性发生改变甚至丢失,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四、肿瘤的免疫防治策略。
1.调动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活性
(1)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给机体输入具有抗原性的肿瘤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以达到治疗肿瘤预防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目的。
a.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BCG、PV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b.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应用肿瘤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激发或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应答,阻止肿瘤生长、扩散,常通过体内注射肿瘤疫苗,如细胞性疫苗、亚细胞性疫苗、分子疫苗、基因疫苗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