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化

合集下载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公社”或“大社”的思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开始萌芽。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中就认为,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并指出“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

”各地组织了一些大社,但大都由于经营不善而停办。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求在大面积土地上统一规划,修建长达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灌溉渠系,一些较大工程的建设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和资金,建成后的使用又要求做到大体与受益单位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适应,这就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甚至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开始酝酿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问题,会议通过的《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国各地农村开始更大规模地开展兴修水利、深翻土地等运动。

会后,各地开始加紧了并社工作,辽宁、广东两省最快,随后的是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

合并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共产主义公社”、“大社”、“集体农庄”等不同的名称。

1958年7月,《红旗》杂志公布了毛泽东关于办大社的思想:“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运动众所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提高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其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但是由于决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艰难,甚至出现倒退。

但并不能说,人民公社化运动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错误,它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消极影响。

第一,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耕畜及家禽大量宰杀、农具大量损坏、土地耕作粗放或大量荒芜等严重问题,加上连续自然灾害,全国粮荒严重,部分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

第二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促使共产风滋长,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使农民对政府的不满与对立情绪与日俱增。

并且它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

“共产风”主要内容是:不承认生产队之间的差别,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公共积累过多,义务劳动过多;破坏等价交换原则,无偿调拨生产队和社员个人的某些财产。

一句话就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当然,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性,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不例外,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其实它也有可取之处。

第一,人民公社是实现“工占农利”的重要保障。

“工占农利”,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绝大部分,都应由合作社或人民公社提供。

实践证明,在当时我国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只能通过剥夺农村经济即所谓“工占农利”来实现,合作社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制度至少是在客观上为建国后30年的“工占农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基础。

在人民公社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公社的领导者还是广大社员群众,都从未停止过创制一种能够充分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的制度,他们进行了诸如包产到户、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等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新时期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的全面改革积累了经验。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般指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定义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目录1背景2过程3影响1背景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

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

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

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

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2过程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

9日,在与山东领导的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人民公社化内容

人民公社化内容

人民公社化内容前言人民公社化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该时期集体化、农村工业化和人民公社化融为一体,构成了现代中国的起点,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给全世界带来了重要启示。

本文主要介绍人民公社化的内容与背景。

一、人民公社化的背景人民公社化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感受到了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的压力。

1949年召开了第一次解放区土地会议,规定了夺取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

1950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社会制度问题决议”,宣布全国实行农村改革。

“土改”的汇报会议通过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这种原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1951年“三反”、1952年“五反”运动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

1952年中央运动整风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背景环境中,农村合作化的声音越来越高。

1955年,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农村合作化,并在1956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合作社法,正式批准了这一政策。

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

二、人民公社化的内容1960年,人民公社化全面铺开。

其主要内容包括:1. 土地公有化。

人民公社化的首要任务是将土地由家庭私有变为社会集体所有。

实行“三级所有制,一级领导”的制度安排。

即“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其中全民所有制对土地、公共财产等进行统一管理,集体所有制对经济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统一管理,家庭承包制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计划和指导。

2. 劳动力农业化。

人民公社中,人口的主要劳动力转移到了农业生产当中,人员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

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计划教育和反死守老传统的方式,增加农民对生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而提升人民公社及其成员企业及组织的经济效益。

3. 集约化管理。

人民公社化所达到的最终目标是集约化农业,达到高效、超常规的经济水平。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1958年为什么要搞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上的浮夸风,形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农业已经过关,这样就助长了农村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思想发展。

似乎农村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原来的高级社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便决定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7月出版的《红旗》第三期和第四期先后发表了《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和《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2篇文章,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大办人民公社的思想。

第四期文章传达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当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当山东省的领导同志汇报他们省一个县打算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人民公社的规模大,初级社农户一般为数十户,高级社一二百户,而人民公社一般都在4,000户以上,如河南省商丘县的超英人民公社,就有20,457户,就98,200多人组成;二是经营范围大,农民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样样齐全。

所谓公,一是通过收回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等地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和扩大积累,提高公有化程度;大搞公共食堂、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饭不要钱。

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缝纫组等等。

社队内部贫富拉平。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徐水搞起了共产主义试点。

大办人民公社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的具体表现。

人民公社当中,建立了粮食加工厂、托儿所、幸福院等等,大有很快进入共产主义之时。

当时认为“要趁穷过渡”。

在北戴河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建立以来,快地4年,慢的5、6年就可以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共产主义的实现在我国已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摘要: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与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
正文: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推行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措施。

这场运动的背景源于我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试图通过加快农村集体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核心是组建大规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民公社。

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按劳取酬。

公社化运动的特点表现为“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房屋、生产资料等全部归公社所有,社员家庭仅保留少量的生活必需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1959年,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第二阶段,1960年至1961年,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全国范围内出现严重的饥荒,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质疑;第三阶段,1962年至1966年,党对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调整,逐步恢复农村经济秩序。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加快了农村集体化进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运动中的失误导致
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数百万人丧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总结与反思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尽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成果值得肯定,但总体上来说,这场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尝试。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知识分享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知识分享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2008-01-12 16:47:35)摘要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领域的“大跃进”,是把落后的中国从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设想和实践。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将试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特点及结果等方面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评价。

关键词个人崇拜赶超思想左倾思想政社合一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当中。

一切事物都与其他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起也绝不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全国人民的急于求成。

1957年冬至1958年春,伴随着整风反右运动和连续反冒进的批评而逐渐开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急于求成的倾向,直接引发了“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大跃进”,以求得经济建设的迅速成功,在改变原有农村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

那时,似乎只需人的努力,就可以战胜机械化的生产,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超越别人几百年的积累。

而建国初期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更加表明了它是有可能实现的。

至此,冷静、理性在狂热的思维中萎缩。

二毛泽东的个人因素。

历史虽然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是也不能忽略个别人物对历史的突出作用。

而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㈠个人崇拜的盛行。

毛泽东对“理想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还有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驱使他制定了人民公社这一理想社会方案并付诸实行。

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也类似于古代人们常说得“大同”社会。

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坚持,人民公社的弊端早就暴露出来并得以纠正。

而正是由于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使得人民公社化运动可以继续。

而当时的一首民谣就反映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毛主席真伟大,叫咱干啥就干啥。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人民公社化名词进行解释、说明以及概述,通过对其定义、发展背景、目标和原则等方面的分析,深入了解人民公社化的实质意义、特点与内容,并对其影响与评价进行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人民公社化的全面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引言、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正文章节四名称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整体框架。

1.3 目的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人民公社化这一名词,并系统地阐述其定义、背景、目标和原则等方面。

同时,在解释说明以及概述部分,将总结人民公社化的实质意义、特点与内容,并评估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回顾并总结主要论点,并探讨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请继续根据文章大纲撰写后续部分的内容。

2.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2.1 人民公社定义:人民公社是指在中国大陆农村地区实行的一种集体化经营形式,是毛泽东时代推行的农村集体化运动的核心组织形式。

它于1958年开始建立,直到1983年才基本解散。

人民公社是由农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而来,最早试点于一些乡镇地区,并在整个国家逐渐普及和推广。

2.2 发展背景:人民公社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战争遗留的经济困难和农村落后状况。

为了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中共中央向全国推行了农村集体化运动,其中包括创建人民公社。

这个运动意在通过大规模集体所有制来改善土地利用率、增加生产力和提高粮食产量等。

2.3 目标和原则:人民公社以打破传统封建制度为目标,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和集体化来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化的目标。

其原则包括实行农业集体所有制、合作生产、劳动互助,同时还实行了农村公共秩序和宣传教育等。

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广土地改革,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以集体经营的方式进行;其次,推行生产队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强调集体劳动和劳动互助;再次,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和农村公共事务组织,如人民公社农村管理委员会;最后,在人民公社内进行群众运动和意识形态教育活动。

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 大 跃 1958年 进 ” 运 动 “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出现原因: ②急于求成,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③没有经验 主要表现: ①浮夸风 ②全民大办钢铁 ①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 消极影响: 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④打乱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 “大跃进”运动最大的失误: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向农民Fra bibliotek传土地 改革法
农民申请加入农 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社员吃 大锅饭
农民在领取包产到 户合同书
①土地改革运动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 (1)四次 变革分别是: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次变革的影响分别是:
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成 为了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说明了:
(1)中国共产党能够知错就改,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政党 (2)中国共产党能够应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实际问题。
8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读图后说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经历的四次变革以及 每一次变革带来的影响;
(2)2005年我国农业方面制定了减免农业税的政策,你认为这一 政策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你认为党和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的着眼点 事什么?
人民公社化的性质: 政社合一的基层单位 ( 2)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出现原因: 对国情认识不够、急于求成,没有经验 主要表现、特点: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P25 主要危害:违背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挫伤 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为什么还是挫伤了劳动 者的积极性? 因为人民公社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 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 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及影响
➢奠定了我国农业现代技术装备的基础,为以 后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谢谢!
➢东部沿海地区在大搞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同时, 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旱改水”“淤改旱”等耕作制 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水源短缺山区,开凿人工河道,发展农田 灌溉,如红旗渠。
➢农业技术改造迅速发展,各种半机械化的农 机具普遍推广,现代技术装备程度大大提高, 十年里农村用电量增长了70倍。
➢植树造林、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控制 水土流失、建立气象预报等科技活动在广大 农村广泛展开。
✓1958年,毛泽东在河北、河南、山东考察时 提出“人民公社”,并说人民公社包括工农 兵商学,管理生活、生活、政权,指出其特 点“一曰大,二曰公”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北戴河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 决议》把人民公社推向高潮。
✓到1958年11月初,全国原有的74万多个农业 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个人民公社,入社农 户达1.2亿,占农户总数99%以上。
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兴起及影响
我国大跃进及人民公社时期 粮食产量
✓1958年,粮食产量突破2亿吨 ✓1958年以后,由于自然灾害以及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 倾思想的错误影响,出现了浮夸风和 瞎指挥,严重违背了自然与经济科学 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是“大跃进” 变成了大倒退。
➢1959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了3000 万吨
严重的浮夸农业大跃进
➢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建设 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要求“有关农业 和农 村的各方面工作在12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 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 实际上形成了领导全国农业大跃进的纲领,在客 观上促使各地纷纷提前完成纲要的高指标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尝试,其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事件之一。

“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1年期间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的运动,目的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国家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

此运动领导人认为通过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化生产,可以使中国一跃而上,取代发达的西方国家。

这一运动有着其背后的政治动机,主要是为了推进共产主义新社会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在“大跃进”期间,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鼓励大家勤劳、节俭、勇敢和自力更生,发动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工业化运动。

此外动员全国农民、知识分子、工人和企业家加入到农业和工业生产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和有争议的就是“大炼钢铁”运动。

政府宣布将在一个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钢铁,动员全国人民参与这一运动。

而这一举措却是以牺牲农业生产为代价的,导致了全国农产下降,人均收入下降,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和贫困。

据统计,这一运动导致数千万人死亡,并且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失败,社会不稳定和对政府的批评越来越强烈。

1959年,中央政府开始试行“人民公社化”,即将生产资料公有化,将土地收归国有,并成立人民公社。

该政策旨在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

人民公社的组织结构由大队、生产队、生产组三级组成,谷仓、厂房、学校、医院、市场、邮局、银行等都在公社中集中管理。

公社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农村集体化,但是它与传统农村体系相比,其管理松散、效率低下。

同时,在官僚的管理下,工作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和指导,导致生产效益不高,导致产生粮食短缺。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农村体系处于困境,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而国家工业发展依然缓慢。

由于生产力矛盾未能得到解决,并最终发展成为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大跃进前 大跃进后
农业 43% 21.8%
轻工业 31.2% 21.6%
重工业 25.5% 52.1%
正常积累:20%——25% 之间 1958——1959年平均积累 39.1% ,最高达到39.3% 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刮以“一大二 公”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在生产和分配 中大搞平均主义,将农民私产收归共有,严重挫 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 社化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严重地破坏了我国 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 平下降。1959年——1961年我国经历了 连续三年 的困难时期。
五、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 原因和教训
由于对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认识不足,缺乏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出现了 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冒进倾向,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各地逐步展开。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人民公社的特点 第一,一“大”二“公” (规模大,全部收归公社所有) 第二,把农、工、商、学、兵结合在一起,
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 体化。 第三,强化自给型经济
,
,
幸千家公我不花社公
福家家社们管儿员社
的万爱的永风朝都是
种户公阳远吹阳是颗
子志社光不和开向红
• 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 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
•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 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 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 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

1958年9月30日全国农村基本实现公社化

1958年9月30日全国农村基本实现公社化

1958年9月30日全国农村基本实现公社化1958年9月30日,新华社宣布全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化基本上实现了。

连日来,广大农村到处在放鞭炮、敲锣鼓,欢庆公社成立。

大部分省区和上海市郊区都要在庆祝国庆的同时盛大庆祝农村人民公社化。

报道说:9月初,各地农村开展得极为迅速、极为正常、极为健康的建立人民公社的群众运动,就普遍达到了高潮。

一月以来,不断地有省区宣布全面实现了农村公社化。

据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统计:全面实现了农村公社化的省、市和自治区已经有河南、辽宁、广西、青海、河北、北京、陕西、山东、黑龙江、吉以上的有山西、广东、湖南、四川、江苏、浙江林和上海;农村公社化已达90% 和甘肃;85%左右的有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和内蒙古;贵州和宁夏月底也可实现或基本实现农村公社化。

新疆农业区参加公社的农户已达80%,10月初可实现公社化。

云南省农村已建成二百多个人民公社,10 月内也可基本实现公社化。

现在,全国农村共有人民公社两万三千三百九十七个,参加的农户达总农户的90.4%,平均每社四千七百九十七户。

据十个省、市的统计:五千五百三十八个公社中,五千户以下的公社有三千三百四十三个,五千户到一万户的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个,一万户到二万户的有五百一十六个,二万户以上的有五十一个。

一县建成一个大公社的,和已经成立了全县人民公社县联社的,据十三个省统计已有九十四个。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前,全国农业社约为七十五万个。

据农村工作部预计,公社化后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约为二万五千到二万六千个。

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将加速社会主义的建成。

这些农村的人民公社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

各地农村在公社化的同时,还普遍实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

仅据河南、湖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西、浙江、福建、辽宁、内蒙古和山西十一省区统计,公社所办的公共食堂就有一百四十五万多个,托儿组织一百二十六万多个。

此外,各地公社还普遍建立了粮食加工、缝衣洗衣等组织。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九五八年八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作出后发动起来的。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公社”或“大社”的思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已经开始萌芽。

一九五五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为了易于办成,为了使干部和群众迅速取得经验,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

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

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

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当然会有很多地方一乡有几个社的。

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山区也可以办大社。

安徽佛子岭水库所在的一个乡,全是山地,纵横几十里,就办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合作社。

当然,这种合并要有步骤,要有适当的干部,要得到群众的同意。

”在农业合作化后期,各地组织过一些大社,但大都经营不善,矛盾很多,未能显示出优越性。

针对这种情况,一九五七年九月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指出:“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的种种特点,又由于目前农业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不高,几年来各地实践的结果,证明大社、大队一般是不适合于当前生产条件的。

”“因此,除少数确实办好了的大社以外,现在规模仍然过大而又没有办好的社,均应根据社员要求,适当分小”。

然而,这个方针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认真的实行。

一九五七年冬到一九五八年春,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兴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在三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议。

四月八日,中央发出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在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束阶段
1961年,毛泽东主持 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 作条例》,在一定程度上 克服了“左”倾错误,起 了积极作用。而后进过了 多次调整阶段
人民公社的特点
• 毛泽东还总结“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


•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 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 万户的人民公社。 • 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 的供给制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 平均主义。

起因
(一)国际因素:中苏关系的不断变化也是导致人民公社 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中苏的友好关系逐渐瓦解, 双方开始进行激烈的竞争。

(二)国内因素:1.“大跃进”运动的作用;2.中国 国情的侧面促进;3.领导人的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未来制度理想化的追求是人民公社化 运动兴起的重要力量。4.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
经验教训
•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国情,避免做那些超越阶段的事情。 • 第二,国家的工作开展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 其四, 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 发现了缺点、错误要及时改正。
评价
• 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 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建国初期我国是十 分落后的农业国。国家采取通过人民公社体制优势,顺利 实现了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为今后改革开放取 得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人民公社在那个阶段的积 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长期执行一种体制甚至僵化,那 必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经历
1958年7月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 公社”在河南诞生了。
[chá yá]
山卫星人民
以1958年公社化”运动 在极短时 间内骤然 兴起。截至9月底, 全国已基本实现人民 公社化。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为了改变人民公社制度下存在的 平均主义和社员缺少经营自主权 的状况,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 1958年11月中共中 央工作会议后,毛泽东和 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 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 1982年人民公社体制随之在全国 逐步废除。
影响
•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 过程中的一次失败尝试,其造成的具体影响如下:
• 第一,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的自由。 • 第二,人民公社化运动消灭了竞争, 影响了农民对技术进步的追求。 • 第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三年灾荒)。
什么是人民公社呢?
• 人民公社,分为 “农村人民公社” 和“城市人民公 社”,而以前者 最为著名。
• 农村人民公社是 政社 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 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 单位。农村人民公社是适 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 上联合组成的。它在一个 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社 会主义的互助、互利的集 体经济组织,实行各尽所 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性质、组织和规模
一、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 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二、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 三、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都必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在国家计 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合理地管理和组织生产。 四、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 五、人民公社各级的规模应该由社员民主决定。 六、少数民族地区,畜牧区,渔业区,林业区,可以根据本条例的基 本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另定具体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