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近超越性的存在——里尔克诗中的“邻居”意象

合集下载

里尔克短诗精选十首

里尔克短诗精选十首

题目:里尔克短诗精选十首——探寻内心的迷宫导语:里尔克的短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婉约的词句,温暖人心,引导我们思考和探寻内心深处的迷宫。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探索里尔克短诗的丰富内涵,揭示人类情感与存在的奥妙,让读者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一、《你渴望飞翔》身心俱疲的你,在繁忙的生活中渴望自由和飞翔。

而飞翔,不仅仅是超越实体的束缚,更是内心的一种高涨,一种追求更高层次的渴望。

这首诗揭示了人类的困惑和追求,启示我们要勇敢地追寻自由和真正的力量。

二、《宇宙无穷》在宇宙的浩瀚中,我们是如此渺小。

然而,里尔克告诉我们,即使在人类短暂的存在中,我们仍然能够体味到无穷的美丽和无限的可能性。

通过挖掘内心的宇宙,我们能够发现属于自己的星辰。

三、《奥秘》人类对奥秘的渴望始终存在。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押韵,揭示了内心深处的奥秘。

对于生活中种种未解之谜,我们不必追寻答案,而是应该将目光转向内心,去体验那些永远无法被揭示的奥秘。

四、《消息》这首诗以朴素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观察和思索。

人类始终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然而,我们往往错过了生活的真正精华。

生命的真谛不是通过追逐永恒的存在,而是融入当下的瞬间,并从中汲取力量。

五、《思念》人们常说,“思念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里尔克深切感受到了思念的力量,他用叙事和意象描绘了思念的缠绵和痛楚。

思念是一种对过去美好的追忆,是对亲密关系的温暖呼唤。

正是这种痛苦与快乐的矛盾,使得人类情感更加丰富多样。

六、《孤独的人》孤独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伴侣。

然而,我们可以像里尔克所写的那样,将孤独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静谧和力量。

孤独的人可以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感受到独特的自我存在。

七、《美丽的秋天》在这首充满诗意的短诗中,里尔克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描写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秋天的美丽和变迁,引领我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之中。

秋天的变化也象征着人类生活的起伏和无穷的变幻。

八、《拥抱黑暗》人们常常将黑暗与恐惧联系在一起,然而里尔克认为黑暗是一种光明的源泉。

最经典的里尔克经典语录_经典语录

最经典的里尔克经典语录_经典语录

精心整理最经典的里尔克经典语录_经典语录1、“情欲地生活,情欲地创作。

”——其实艺术家的体验是这样不可思议地接近于性的体验,接近于它的痛苦与它的快乐,这两种现象本来只是同一渴望与幸福的不同的形式。

若是可以不说是“情欲”,——而说是“性”,是博大的、纯洁的、没有被教会的谬误所诋毁的意义中的“性”,那么他的艺术或者会很博大而永久地重要。

23它颤动着,像一种在我的绰约之上的绰约,让你的声响丰淳落日西沉,我希望在黑暗里看见更多为了在你眼神之火中点燃你千百遍轻声的献祭我想将自己奉献给你,我想在你心中升起如同孩子在喧响欢呼的清晨中祈祷如同焰火在最孤独的星辰里燃烧我想成为你----《致莎乐美的信》4、他的真正的发展是顺便进行的,被挤压到休息当中,挤压到傍晚时分,在孤独寂寞的深夜里才有舒展的机会,他必须多年承受这种精力的分散。

----《里尔克散文》5678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秋日》9、我们一点也不知道这一番分离,因它非我们能体验。

我们并没有理由来对死亡表示过分的惊奇或爱或仇恨,一个假面上的唇口发出悲叹来就使它全改了外形。

----《死亡》10、在这些岁月里,他依旧作为无名之辈成熟为一位大师,熟念地掌握了自己的手段,他继续工作、思考、尝试,不受与他无关的时代的影响。

他的发展就是在1112----1314放。

----《杜伊诺哀歌》15、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16、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

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7、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门轻关,烟囱无声;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1819一个新的梦里。

可是我能够向你说,往后我们读这些书时永远是个惊讶者,它们永不能失去它们的魅力,连它们首次给予读者的童话的境界也不会失掉。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20、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物”之美——里尔克、瓦尔泽的“物-人”间性解读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物”之美——里尔克、瓦尔泽的“物-人”间性解读
2021年6月 第9卷第1期
德语人文研究
1/2021 Jahrgang 9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物”之美
一里尔克、瓦尔泽的“物-人”间性解读
范捷平
[内容提要]现象学颠覆了康德以来“物”的“自在与自为”说,胡塞尔认为“物”不仅不是自在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自为的, “物”始终处在一种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物”也是一种“In-der・Welt・Sein”(寓于世界之中)。被感知的“物”永远不会独自存在,而 是在我们的眼前显现,“物”存在于我们感知所及尔克和瓦尔泽一样,都是咏“物”的大师,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物”(Ding )既非“面临物”(Gegenstand).也非“东西”(Sache ), 而是一种与人的关系,或曰人与世界的关系。
交媾(Paarung).......c因此,在感知的过程中,
一个’物’并非真的存在,只要这个’物'属 于世界,它的基本结构与我们的内心结构相符, 它只是这一内心结构可能性的具体化,那么'物' 就意味着我们内心的接受、重构以及体验。”⑼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人与世界的交往其实是身体和 世界的交往,而“物”则是在人和世界、身体与世界交 往过程中的“媒介”。“物”参与了我们与世界的认知 与实践活动,正如梅洛-庞蒂所说的那样:“要能够感 知物,我们必须经历。” t,0)
即它不是存在于我们面前的某一件东西,而是一种现象 学意义上的逻辑关系。“物”之所以成为“物”,那是
因为通过它(durch ),或者在它那里内蕴性地(in)存
在着一种与人(主体)的关系。 如果按照胡塞尔的观点,我们在讨论“物”的时候,
要关注到“物”的现时性。也就是说,“物”不仅不是
“自在”(ansich )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自为” (fur sich)的,“物”始终处在一种与世界的关系之中。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物”也是一种“In-der-Welt-Sein”(寓 于世界之中)。“物”从属于它所在的世界,或者反过 来说,世界是属于“物”的。胡塞尔说过,“被感知的’物’

存在之诗——里尔克《秋日》赏析

存在之诗——里尔克《秋日》赏析
人 生 这 难 以克 服 的 孤 独 把 他 带 向 了 创 造 性 的 精 神 劳 直有着一种 “ 悲秋 ”情 怀 。但 在 里 尔 克这 酋诗 中 .不
作 , 向 与 命运 的 对 话 . 向那 伟 大 的 艺 术 :就 醒着 , 带 带 “
读 着 ,写 着 长信 … … ”里 尔 克 在 另 一首 诗 中还 这 样 写
秋 日
来 之 前 , “ 最 后 的 果 实 长 得 丰 满 / 给 它 们 两 天 南 让 再 方 的气 候 / 使 它 们 成 熟 / 最 后 的甘 甜 酿 入 浓 酒 。 迫 把 ”
主 啊 !是 时候 了。夏 日曾 经很 盛 大 。
这 体 现 了 里 尔 克 的 生 命 哲 学 。在 他 看 来 ,生 命 就 是 这 样 一种 转 化 和 奉 献 。 这 “ 后 的 果 实 ” 不 仅 是 自然 界 最
仅写 出了 秋 日将 至 时 的空 旷 感 、荒 凉 感和 紧迫 感 ,也 写 出 了对 生 命 实 现 的恳 求和 祈 愿 ; 仅 写 出 了秋 日的 不
的 果 实 ,也 正 是 “ 灵 的 果 实 ” 或 “ 歌 的 果 实 ” 心 诗 。
把你 的阴影 落在 日晷上 ,
让 秋 风 刮 过 田野 。
让 最 后 的果 实 长得 丰 满 ,
再 给 它们 两 天 南 方 的 气候 , 迫使 它 们 成 熟 ,
把 最 后 的 甘 甜 酿入 浓 酒 。
这 是里 尔克 早期 的 名作 ,我 第 一次 读 就 永 远 地 喜
由青 春 期 的 感 伤 、唯 美 和 苦 闷 ,进 入 到 更 为 成 熟 、严 欢 上 了 它 。 “ 啊 !是 时候 了 。 主 ”诗 的 一 开头 就 震 动人 肃的生命与艺术的领域。

里尔克诗集及赏析

里尔克诗集及赏析

里尔克诗集及赏析德国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集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里尔克的诗集进行赏析,探索其诗歌之美,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里尔克的诗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推崇。

他的诗歌常常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爱情、艺术和宇宙的思考,其文字之美常常令人感动。

在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些主题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而真实的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里尔克的诗歌时,常常会被其所触动,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

里尔克的诗集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风琴师》,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而备受推崇。

在这首诗中,里尔克通过对风琴师的描绘,表达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

他通过对风琴师的内心世界和对音乐的热爱的描绘,展现了对艺术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这首诗中,里尔克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他诗集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风琴师》之外,里尔克的诗集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杜拉斯的雕像》、《爱的圣女》等等。

这些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表达而备受推崇,成为了里尔克诗集中的珍品。

在这些诗歌中,里尔克常常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爱情和宇宙的思考,使得这些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令人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里尔克的诗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诗歌常常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使得读者在阅读他的诗歌时,常常会被其所触动,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艺术的追求,这些主题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而真实的表达,令人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

里尔克经典诗句原文

里尔克经典诗句原文

里尔克经典诗句原文以下是 8 条里尔克经典诗句原文及例子:1.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哎呀,你想想,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旅途中,没有找到可以停歇的居所,但也许正是这种漂泊,会让他一直沉浸在那份孤独之中。

比如说那些四处闯荡的流浪画家,不正是如此吗?他们没有固定的家,但也享受着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感觉呀!2.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哇塞,这句话太有力量了吧!这就好比在一场艰难的比赛中,也许你没取得最终光鲜亮丽的胜利,但只要你坚持挺住了,那就是最大的胜利啊!就像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顽强坚守的人们,他们难道不是在诠释着这句话吗?3.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嘿,这不是很形象吗?当我们遇到人生中的风暴时,我们的内心也可以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激动呀。

比如当我们面对巨大挑战时那种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不就如同大海面对风暴时一样吗?4. “我可能什么都想要:那每回无限旋落的黑暗以及每一个步伐升盈令人战栗的光辉。

”哎呀呀,这简直绝了!就如同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渴望那无尽的黑暗中有一丝希望的曙光,同时也期待着每一步都闪耀着令人激动的光辉。

像那些努力奋斗的创业者,不就是这样一边在黑暗中摸索,一边又向往着那光芒吗?5. “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咦,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呢!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追求伟大的艺术创作,有时候就会和生活中的琐事产生冲突啊。

像那些为了创作而不顾一切的作家,不就常常要面对这种古老的敌意吗?6.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就好像在果园里,我们盼望着果实快快成熟,享受那甜蜜的味道。

比如果农等待收获的时刻,不就是期待着这样的美好吗?7.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如果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

”嘿呀,是不是特别有感触呢?就像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耐住性子,不要轻易沮丧呀。

语文版语文高二2.6《外国诗二首三》素材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创作特点

语文版语文高二2.6《外国诗二首三》素材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创作特点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创作特点作品主题在日常生活中,自身具足的本真纯粹之物往往处于遮蔽状态,受到偶然性、模糊性和时间流变性的支配。

如何将物从常规习俗的沉重而无意义的关系中提升出来,恢复到其本质的巨大关联之中,这是对诗人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里尔克看来,这就是“创造物”,经由创造性行为,物变形为“艺术一物”,一种更加内在、确定、完美的物。

这种物因其摆脱了时间的逝性而获得了一种永恒的平静,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这样的平静中,“一切运动都停息下来,成了轮廓,从过去和未来的时间里形成一种持久不变的东西,即空间,没有任何欲望的物的巨大安歇”。

处于遮蔽中的物还只是处于生成与消逝中的物的假象,在里尔克看来,只有“艺术-物”才真正存在,这种在创造中得以开敞的作为存在物之存在的“纯粹之物”已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由具体、个别、短暂之物上升到逃离了时间与偶然的永恒普遍之物。

它宁静安详,既与外物绝缘,又把它的环境包含于自身,聚拢着存在的丰盈。

这种源于存在的艺术,应答着存在之天命的召唤,是服从存在之要求而发生的真之事件,为人类建造了一个历史性栖居的世界,成为人的历史性生存的本源。

人类虽然是属于此时此地的有限的存在者,但依然可以分有一个超时间的存在整体的福分。

这个存在整体并不存在于彼岸世界,而就在我们所置身的现实尘世之中。

因而,事物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人需要事物以寄寓人的历史性生存,物则依赖于人进人开敞的内在永恒空间。

通过自我超越而达到对自己的回归,是回归到存在的“本质”,即自行解蔽的真理。

里尔克的存在的统一通过从外部对象世界返回到内心不可见的领域,而表现为内外沟通,心物沟通,彼岸和此岸沟通,是将彼岸的超验性纳入情感激动的纯粹而绝对的内在性之中,使其化为无对象情感本身的一种质。

在内在感受性即灵性的化育中,肉身将不再是人们抵达外在的障碍和极限,在人最为隐秘的内在意识深处,将有一股甜蜜的创世的味道。

里尔克诗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分析

里尔克诗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分析

摘要:里尔克是存在主义的诗性先驱,在其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里尔克的诗歌艺术和诗学主张逐渐转变,他把对生命、死亡和存在的感悟书写于诗行中。

其诗歌中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对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词:里尔克;存在;死亡1里尔克创作的三个阶段按文学史的划分,里尔克的诗歌创作可以被化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的创作作品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族歌曲特色。

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中加冕》(1897)等,由于被当时诗歌经验所局限,尤其是印象主义的影响,里尔克还没有从一个主观的、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虽然“生命”、“死亡”、“痛苦”、“自然”、“忧伤”等这些词语经常出现,但在诗人的表达中却其沦为一种抒发主观情调和感受的手段。

欧洲旅行之后,里尔克改变了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创作以直觉形象来象征人生和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事物诗”,他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强烈抗议,并憧憬着人类平等互爱的乌托邦式生活。

他提出了“诗是经验”的理论,即“诗”本身就属于“经验”和“存在”,是从“经验”和“存在”中涌现出来的。

里尔克短诗创作的顶峰毫无疑问要数《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其中的著名篇章有《豹》、《旋转木马》、《大教堂》等等。

里尔克的诗在形式上很少拘泥于文字的音乐性,而是转向了个体,从而明确其形象,通过准确的意象或象征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情,从而获得一种造型艺术的纯粹的客观效果。

然而在长久地思索了外在性和客观性后,里尔克又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个人生存问题,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作为有限的生物究竟是什么、为了什么、能够或希望达成什么。

因此他下定决心下一部必须写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诗,这就是他晚年两部长诗杰作《杜伊诺哀歌》(1923)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923)。

里尔克的后期诗歌是一种以诗去“思”的思想诗。

思想诗的本质特征为:它在“歌唱”和“赞美”中倾听“存在”达到的消息。

里尔克 物诗 组诗

里尔克 物诗 组诗

里尔克物诗组诗
里尔克,这位奥地利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他的“物诗”组诗,更是以其对自然和事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而备受赞誉。

“物诗”组诗,顾名思义,是以物为主题的诗歌。

在这组诗歌中,里尔克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描绘了各种自然和人造的物体,从微观的尘埃到宏观的星辰,从静默的山石到流动的河水。

每一首诗都像是一幅精致的画作,展现出诗人对世界万物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在这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是那首描绘铁轨的诗。

诗人以铁轨为载体,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铁轨无尽地向前延伸,象征着时间的无尽和生命的绵延。

而铁轨上的每一颗石子,都像是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短暂而又永恒。

整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我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除了铁轨诗外,还有一首描绘镜子的诗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以镜子为载体,展现了现实与虚幻的交织。

镜子中反射出的影像,既是现实的写照,又是虚幻的投影。

整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引发了我对现实与虚幻的思考。

里尔克的“物诗”组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展现了他对世界万物的深刻思考和感受。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对生命流逝和意义的思考——里尔克诗歌解读

对生命流逝和意义的思考——里尔克诗歌解读

对生命流逝和意义的思考——里尔克诗歌解读一、里尔克诗歌概述(一)诗的本质里尔克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诗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其小说作品《马尔特手记》中,他写道,因为诗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简单的情感;诗更多的是经验。

为了写出一行诗,一个人必须观察很多城市,很多的人和物,他必须了解各种走兽,了解鸟的飞翔,了解小花朵在清晨开放时所呈现的姿态。

由此观之,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这样的论断其实是针对诗的写作对象、写作内容而言的,而没有涉及到诗的形式问题。

笔者在所搜集的资料中发现,里尔克很少谈到诗歌的形式问题,而更加注重诗的内容,以及诗歌本身所承载的内涵,但这并不意味着里尔克不注重诗歌的形式,恰恰相反,在《杜伊诺哀歌》这首长诗中,里尔克将诗歌的布局做到非常精致的程度。

里尔克所说的经验并不仅仅是指诗人个人生活的经历、体验,而且还包括诗人所感知到的身边的各种“物”的存在。

也可以说,这里提到的经验,即是诗人对整个存在世界的感知,而且达到世界与诗人融为一体,难分彼此的境地,这时候产生的诗才是真正的诗。

所以,在里尔克看来,经验的累积是创作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必要前提。

笔者认为,里尔克的这种诗歌观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揭示出了艺术上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二)诗的价值取向里尔克之所以主张诗是“经验”,笔者认为,这是与他的“诗的内涵”观相关联的。

在他看来,诗的内涵就是“求真”,这也即是里尔克所坚持的诗歌的价值取向。

在里尔克的诗歌中,特别是在其后期诗歌中,这种“求真”性体现的尤为突出。

他在《杜伊诺哀歌》中对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存在的真实性成为他探讨的重要内容。

在第二哀歌中他对这个贫困的时代的整个人类存在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他写道“瞧,树木确实存在;我们/居住的房子仍然屹立着。

我们独自/飞过所有事物,像风一样不可捉摸”相比有着坚硬的现实根基的“物”,人类的存在在现在的时代变得无法捉摸,变得失去了真实性的根基。

杜伊诺哀歌第八首解析

杜伊诺哀歌第八首解析

杜伊诺哀歌第八首解析
《杜伊诺哀歌》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其中第八首尤其著名。

在这首哀歌中,诗人深入探讨了“敞开”的概念,将其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死亡等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中的“敞开”并不是指具体的天空、空气或空间,而是更抽象、更绝对的境界。

它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开放,而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对于无限可能性的感知。

诗人通过对比人的目光与自然界中动物和婴孩的目光,揭示出人类对于“敞开”的局限性。

我们的目光总是往后看,被困在各种圈套和陷阱中,无法像动物和婴孩那样自由地感知世界。

此外,诗人还提到了“死亡”这一主题。

他认为,只有我们能看到死亡,而自由的动物永远在死亡之前。

这并不是说动物不会死,而是它们不受死亡观念的束缚,活在当下,充分体验生命的过程。

总的来说,《杜伊诺哀歌》第八首是一首充满哲学意味的诗歌,它引导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人们摆脱束缚,敞开心灵,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
《里尔克诗选》是一本以德国诗人威廉里尔克的作品为主题的诗歌集。

里尔克是18世纪早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古典时期
诗人。

他的诗作展现了他的心灵,并将他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里尔克的诗歌融合了传统和古典艺术元素,也反映出他重视信仰、自然和神话的思想。

他写的诗歌通常丰富而多彩,意境高远,句式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他的诗歌体现出他对人类经典和文明的热爱,以及对普世和多元文化的尊重。

此外,里尔克也是一位善于交流和思考的诗人。

他有能力将不同文化的影响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因而使得他的诗歌更为多元化、具有启发性,并以更宽泛的视野展示了不同的文化精髓。

里尔克的作品非常独特,具有持久的魅力,因此被德国以及世界上的诗人们所珍视。

今天,《里尔克诗选》一书也是学习威廉里尔克
诗歌的有力资源。

本书收集了里尔克出版的各种诗歌,并加以简介,其中内容涉及宗教、神话、历史、传说等多个领域,可以为学者提供全面的了解里尔克作品的机会。

里尔克的诗歌极具感染力,其博大的胸怀及令人倾慕的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地的诗人们中都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以《里尔克诗选》为标题的一本书,以其精彩纷呈的诗歌,将里尔克作为古典时期诗人的神话传奇再次提出,也将里尔克及其诗歌所带给大家的美好留给了我们遗产。

- 1 -。

里尔克名词解释

里尔克名词解释

里尔克名词解释
里尔克是指德国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姓氏。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以其深情和哲学思考而著称。

在诗歌方面,里尔克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内在深度。


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存在和宗教的追问,以及对爱情和死亡的思考。

里尔克的诗意语言通常是史诗性和抽象的,他善于通过象征和隐喻来
传达情感和观念。

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迈阿密圣殿里的雕塑》和《杜
波依斯之歌》等。

除了诗歌,里尔克还写有许多文学批评和书信。

他的信件集《给
一个年轻诗人的信》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关于创作和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部书信集中充满了关于艺术家的责任、孤独和灵感的思考,对于许
多艺术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里尔克的作品深受欢迎,他对于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诗歌主题和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对人生和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力,使他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的诗人之一。

里尔克的作品在德语文学
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继续影响着许多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

北岛评里尔克:古老的敌意

北岛评里尔克:古老的敌意

北岛评里尔克:古老的敌意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来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与书写的源头;“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与悖论。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里尔克安居乐业,甚至是房地产商,挥金如土,他能写出像《秋日》和《杜伊诺哀歌》这样的传世之作吗?大约一个世纪前,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20世纪开始的岁月,在汉堡和不来梅之间的小镇沃尔普斯韦德(Worpswede)聚集着不少艺术家和作家,包括里尔克。

他们一起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在狂欢之夜乘马车郊游。

其中有两位年轻漂亮的女画家就像姐妹俩,金发的叫波拉,黑发的叫克拉拉。

里尔克更喜欢金发的波拉,但不愿意破坏这对理想的双重影像。

在观望中,一场混乱的追逐组合,待尘埃落定,波拉跟别人订了婚。

里尔克选择了黑发的克拉拉,与她结婚生女。

七年后,波拉因难产死去,里尔克写下这首《安魂曲》献给她。

这段插曲,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里尔克的诗歌写作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纵观里尔克的一生,可谓动荡不安,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四年间,他就在欧洲近五十个地方居住或逗留。

里尔克在《秋日》一诗中写道:“谁此刻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

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写照。

里尔克的这两句诗“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对我来说有如持久的钟声,绵延不绝,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乱世,或许可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对于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说,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写作、如何理解并处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来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与书写的源头;“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与悖论。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里尔克安居乐业,甚至是房地产商,挥金如土,他能写出像《秋日》和《杜伊诺哀歌》这样的传世之作吗?如果卡夫卡从未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少年得志,婚姻幸福,一本本出书,整天忙着算版税,他能写出《城堡》和《审判》这样改变世界小说景观的作品吗?如果保尔·策兰的父母没有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没有饱经流亡之苦,会留下《死亡赋格》、《卡罗那》等伟大的诗篇吗?要说谁不想既过好日子,又写出伟大的作品呢?而这“古老的敌意”就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两者似乎不能兼得。

“二元对立”思维的本质

“二元对立”思维的本质

“二元对立”思维的本质为何一定要分你我对错?非要分你我、对错,是“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保护了人类的脆弱性,基于过往经验在当下迅速做出决策,面对一头狮子是逃还是战?原始社会相对简单,也适用于“逃”和“战”简单思维,当然基于经验主义的简单思维,也保护了人类将基因安全传承下来。

随着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应对世界的复杂性。

甚至创造了自我分裂,使得人们无法实现合一性:身心合一、人与万物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们不断用你和我、好与坏、输与赢、贫与富、真理与谬论…来定义和判断身边一切的事物。

当我们抽离来看,这样的思维有些懒惰,流于表面;这样的思维太过自我,背后隐藏着欲望、冲突和危机。

也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人类频繁面对病毒、政治、战争、生态、经济…挑战。

“二元对立”思维本质“二元对立”思维本质之一:用简单思维理解复杂世界。

遇到一件事,下一个简单的假设/判断,直接在表象上停止思考,假设/判断/标签就成了答案,有了答案就不用在探究了。

缺乏对人性和对世界复杂性的理解,对世界和人评估标准单一。

这是思维的懒惰和局限性的体现,这样的思维模式如同一个框,当你无法识别时就会永远在框内转悠。

“二元对立”思维本质之二:分别心和执着心。

我是最好的、我是美的、我才是对的…不符合我的标准都是错的,不该出现,要消灭。

“我”比天还大,当人看不到“我们”,一心只有我时,一切都会变成问题,加强了“二元对立”,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维定势中,无法得到自由。

“二元对立”思维根源一片森林中,不仅仅有肉眼看到的蓬勃生长的树木,还有一些寄生和共生的植物,更有一些物种吞食死去的生命,将食物消化后的排泄物又为新生命提供养分。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我们如何定义好与不好呢?如何评判谁有用、谁无用呢?在这片森林中,死亡与生命相互依存,激烈共存,即对立又依存,使得森林如此坚韧、生机勃勃。

里尔克随笔

里尔克随笔

里尔克随笔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和随笔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随笔作品常常探讨生命、艺术、爱情等主题,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里尔克的随笔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更是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他的随笔中常常充满了对自然、人类和艺术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他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里尔克的随笔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哲学意义。

他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存在的看法,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的随笔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美的享受,也为人们提供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总之,里尔克的随笔作品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们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为读者提供了对生命和存在的独特视角和思考。

在真实中吟唱,是另一种气息--读里尔克的一点心得

在真实中吟唱,是另一种气息--读里尔克的一点心得

在真实中吟唱,是另一种气息--读里尔克的一点心得先说一说里尔克的物诗。

我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豹”,这却不是什么无我之境,“千条铁栏外不存在宇宙”,“一个伟大的意志晕眩”,明明是托物言志,如屈原的“橘颂”之类。

不过即便是托物言志,这首“豹”体物还是非常切的。

体物深切,是里尔克诗的卓异之处,这出自里尔克基本的诗歌追求,诗最需要的不是情感,而是经验,里尔克能耐心地作罗丹的私人秘书,应该也是来自这种艺术追求。

里尔克想必还有其他出色的物诗,我知之甚少,你如果知道不妨推荐。

另外里尔克一般地不以咏物为主题的诗里也常有精到的物的形象,且常于祖传物不能忘怀,实于物中经验了一个幽深辽远的世界。

海德格尔有一篇演讲《物》从物中追思出天地神人的映射游戏,可谓极尽物之物性,不知道有没有受里尔克的影响启发。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之说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我个人以为不是至论。

陶渊明“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诗也未必无我,倒不如说其中有自在之真我。

至于里尔克的十四行,我更说不上多少识见。

这两天看了“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的前五首,其思其情真是广大幽深,恨不得有工夫一口气全读下来,可惜我的德语还不够好,读得太慢,若能和会德语的朋友一起读就好了。

读外国诗人的诗尽可能要读原文,如果不能至少也要懂得一点择好的译本,里尔克的这些十四行的张曙光译本我对了一下,以我粗浅的德语水平都觉得不好,问题很大,绿原的译本可能要稍好些,不过可能先入为主的原因,感觉味道还是不太对,所以要真读懂里尔克、荷尔德林和歌德,学好德语非常要紧。

我读的前五首里,最喜欢第一首和第三首,第一首写奥尔甫斯美妙的竖琴如何甚至驯服了野兽。

寂静的动物,来自兽窟和鸟巢,被引出了明亮的无拘束的丛林;原来它们不是由于机伶不是由于恐惧使自己如此轻悄,而是由于倾听。

咆哮,呼喊,叫唤在它们心中似已微弱。

那里几乎没有一间茅屋,曾把这些领受却从最模糊的欲望找到一个庇所,有一个门洞,它的方柱在颤抖,--那儿你为它们在听觉里造出了伽蓝。

读懂里尔克

读懂里尔克

读懂里尔克记得前一些日子与江登兴弟兄谈天,顺手给他看了一首名叫<姿态>的诗歌,读完了,他不置一词,半晌才问一句:诗人都是以当下的身体的快感为最大快感么?如此问题,如果放在去年之前,我的回答当然是理直气壮的,但现在,我却惶惑。

对于一个基督徒而言,如何理解当下,是一个问题,至少我知道我自己不能以当下的快感来衡量人生的意义。

越几日,我在另一个场合读到了王怡弟兄当年的诗歌作品,再次感叹。

众所周知,四川出诗人,王怡早年写过诗歌,且诗歌写得相当不错,应该是情理之中。

但为什么后来他放弃诗歌写作,这才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说:想象力是一种试探。

不愿被真理约束。

以往的日子,诗写得越美,人就越愁苦。

以审美代替宗教,这种观点出于一种自我虐待。

他说他已经5年没有写诗了,今天在聚会前写了一首短诗。

意思是要迈过里尔克的深渊,“重新开始那不可企及的赞美”。

王怡提到的里尔克,是我诗歌的圭臬,当年我就把里尔克和艾略特作为我诗歌写作的范本。

但说实话,艾略特的大架构我尚且能够体会,但里尔克的诗歌,读起来却相当艰难。

直到最近仔细阅读圣经,并接受基督的洗礼之后,对里尔克的理解才感觉到了自由状态。

一切都缘自偶然,好象主在一个偶然的时刻对我的一次必然的提醒。

山东的李教授发过来一首里尔克的诗歌:《窗》,说自己难以把握,请我解读一下。

我看了,再想想我当年读过的《杜伊诺哀歌》,忽然发现里尔克就是我自己了。

“窗,呵,你衡量你等待/多少回被充盈,/当一个生命倾泻焦急/向着另一个生命。

/你分离你吸引,/你多变如海……/你是镜,突然,在我们面容映照的地方/混入我们所望见的一切,穿过它......”跟《杜伊诺哀歌》比起来,在文本上,虽然这首小诗歌显得太单纯了,可以背后的方式却一样的幽深。

我如此写到:很多年前我就读里尔克,连他最难懂的哀歌,我都跟小学生读课文一样读过好几遍,但老实说,我没读太懂。

我想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读不懂里尔克,是因为他的词语系统和我们隔得太远。

里尔克《小飞蛾》简析

里尔克《小飞蛾》简析

里尔克《小飞蛾》简析
《小飞蛾》是里尔克的一首著名诗篇,他在描写小飞蛾的同时也揭示了生命中的不可避免的死亡和变化。

诗中的小飞蛾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生命中那些微小、无足轻重的存在,它们默默无闻地生活,无声无息地死去。

在诗中,里尔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飞蛾的形象:“小小的飞蛾/在傍晚的空气中/它微微地煽动翅膀/在清凉的光线中。

”他描绘了小飞蛾微小的身躯,以及在空气中微微煽动的翅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它的脆弱和无助。

这样的描写也暗示了小飞蛾生命的短暂和无力。

然而,即使面对这样微不足道的生命,里尔克并没有给予任何的同情或者怜悯。

相反,他用一种冷酷的语气描述了小飞蛾的死亡:“它突然摔落在/黑洞洞的地面/像一粒灰尘。

”这种描写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避免的死亡。

然而,里尔克的诗并不只是对生命的悲观描述,他也揭示了生命中的美好和希望。

“小小的飞蛾/曾经那么渴望着/曾经那么急切地寻找。

”这种描述展现了生命的积极面,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积极寻找和追求。

总的来说,《小飞蛾》这首诗以小飞蛾为象征,描绘了生命的脆弱、无常和短暂,同时也揭示了生命中的美好和希望。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篇,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说 : 生命 的 负载
比什 么 事 都 还 要 沉 重 。
— ~
《 居 》] 邻 [
种 近 乎 完 美 的 对 称 。 _ 他 选 取 的 “ 居 ” 象 也 ”5 邻 意
Vo1 .9, O. N 3
Ma. 0 1 r 2 1
切 近 超越 性 的存 在

里 尔 克诗 q 的 “ 居 ” 象 - 邻 意
罗成雁
( 南大 学 文 学院 , 庆 尔克 这 位 后 期 象 征 主 义 的 代 表 诗 人 , 过 “ 居 ” 个 关 键 而 又 复 杂 多 义 的 意 象 , 写 着 诗 人 对 超越 性 的 、 盈 的 存 在 的 里 通 邻 这 抒 丰
们 是 神 秘 的 生 存 。_ 作 为 象 征 主 义 诗 人 , 探 索 的 ”1 他
是一 种切 近超越 性 的存 在形 式 ,但这 形式 又并 非是 “
探 索 的 目 的 , 既 有 助 于 表 达 思 想 又 从 属 于 思 它 想 … …在这 种 艺 术 中 , 自然 景 色 , 类 的 行 为 , 有 人 所 具 体 的 表 象 都 不 表 现 它 们 自 身 , 些 富 于 感 受 力 的 这 表 象 是 要 体 现 它 们 与 初 发 的思 想 之 间 的 秘 密 的 亲 缘
第 9卷 第 3期 21 0 1年 3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r a fSo t we t Agrc lur lUn v r iy( o i lS i n e Ed to ou n lo u h s iu t a i e st S ca ce c ii n)
关 系 ” 。 因 此 , 们 是 可 以 通 过 意 象 来 把 握 诗 歌 ~ 我
极 少 出现的 人物意 象 中 的一 个 , 邻 居” “ 不但 生 活 气
息 浓 厚 , 有 世 俗 性 , 且 也 是 一 个 暖 昧 朦 胧 的 意 具 而 象 。 最 重 要 的 是 , “ 居 ” 现 的 四 首 诗 中 就 有 着 在 邻 出
在 多 少 个 遥 远 的 城 镇 你在寂 寞的夜里 对我絮 语?
处 。海德格 尔也 曾说 :解 释必 须做 到每次 不但 解开 “ 自身 , 还分理 出它所 试 图 的东 西 。每 一种 解 释 的最
后 的 但 也 是 最 困 难 的 一 步 , 是 在 面 对 该 诗 的 纯 粹 便
从 中提炼 某种 ‘ 情绪 状 态 ’ 艺 术 ” 而 “ 一 个 客 观 的 , 给 事 物 命 名 , 就 剥 夺 了 一 首 诗 里 产 生 的 大 部 分 愉 快 那 之处 , 因为 这 种 愉 快 之 处 正 好 包 含 在 一 种 逐 步 揭 示 的过 程里 ” 。 因 此 , 们 可 以 在 对 一 系 列 意 象 。 我 的 具 体 分 析 过 程 中 逐 步 揭 示 里 尔 克 诗 歌 的 神 秘 之 里尔 克有专 门的诗篇抒 写 “ 居 ” 存在 : 邻 的 陌 生 的 弦琴 , 在 跟 随 我 ? 你
里 尔 克 曾 说 :再 没 有 比批 评 的 文 字 那 样 同 一 件 “ 艺 术 品 隔 膜 的 了 ; 时 总 是 演 出 来 较 多 或 较 少 的 凑 同
巧的误 解 。可是 比一切 更 不 可 言 传 的 是艺 术 品 , 它
是 平 衡 的 意 象 。 表 面 上 看 “ 居 ” 象 在 里 尔 克 的 诗 邻 意 歌 中出现 的次数 是很 少的 , 此也 没有受 到关 注 , 因 但 这 并不 代表 “ 居” 象 是无 足 轻 重 的 。事实 上 , 邻 意 这 个 意 象 关 联 着 里 尔 克 诗 歌 中最 常 出 现 的 意 象 , : 如 上 帝 、 使 、 琴 等 。 此 外 ,邻 居 ” 是 里 尔 克 诗 歌 中 天 弦 “ 也
切 近 。 同时 , 又 在 仅 有 的儿 首 表现 “ 居 ” 象 的诗 中 . 认 人 类 能 够 切 近 的 能 力和 骄 傲 , 而 获 得 现 世救 赎 的可 能 性 。 他 邻 意 确 从
关 键 词 : 尔 克 ; 邻 居 ” 象 征 ; 近 ; 在 里 “ ; 切 存
中 图 分 类号 :1 6 2 I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2—5 7 ( O 1 0 l7 3 9 2 1 ) 3—0 2 一O 17 4
看 似矛盾 的解 释 。
的 。 马 拉 美 曾 给 象 征 主 义 下 过 这 样 的 定 义 : 征 主 象 义 通 过 “ 步 地 唤 起 某 个 客 观 事 物 的 意 象 以 表 露 某 逐


切 近 统 一 性 、 越性 存在 的“ 居 ” 超 邻
种情 绪 , 正好 相 反 , 一种 选 定 某 个 客 观事 物 , 或 是 再

系 列 意 象 的 分 析 , 到 “ 意 象 自 己说 话 ” 目的 。 达 让 的
他 的 诗 歌 意 象 是 独 具 特 点 的 “ 尔 克 式 ” 意 里 的
为何 我 经常有 如 它的邻居 ?
并 且 不 得 不 惶 恐 地 歌 唱
象 。他 的诗 歌 中 , 称所 指往 往是 平衡 而封 闭的 , 人 他 的 诗 歌 就 是 一 个 单 独 的 世 界 。 “ 称 代 词 的 作 用 在 人 ‘ ’或 ‘ 们 ’和 ‘ ’ 间 保 持 平 衡 , 而 建 立 了 我 ( 我 ) 你 之 从
的存在 时与 自己 的解 说 一 同消 失 。那 样 , 首 诗 自 这
是 否 在 所 有 巨 大 的 城 市
找 不 到 你 的踪 迹
因 已 经在 河 川 里 把 自 己流 失 ?
而为何 经常把 我 追击?
行 站 出来 , 自行 放 出 光 芒 并 启 明 其 它 诗 歌 。 因 此 , ” 我 们 可 以 从 里 尔 克 诗 歌 的 特 点 出 发 , 过 对 其 诗 歌 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