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祖国南北重归一统时间:518年朝代: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统一南北时间:589 定都:长安
原因(客观):陈朝皇帝陈叔宝荒淫奢侈
(主观):①隋朝强大(政治上很好,军事上很强,经济上富达);②北方名族大融合;
③南北经济的发展迅速;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土范围:西域=新疆南=南海东=东海北=内蒙古
措施:①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交绢数量减少一半,成年男子徭役减轻3分之一);
②严惩不法官吏。(这些措施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倡导节俭
结果:短短20多年,人口繁盛、仓禀充实(国家的粮食存库已够支付全国五六十年的开支)历史把这一盛世叫做“开皇之治”
历史意义:结束了剥据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大运河开凿者:隋皇帝时间:605
概括:①中心:东都洛阳;②北:涿郡南:余杭;③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政治目的(根本目的):为了加强对东方和江南地区的统治
经济目的:方便从南方运输粮食和布锦
积极作用:①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②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作用:加速了政治腐败
隋朝灭亡时间:618 根本原因:暴政直接原因:农民起义
与“秦”朝相似(短暂却重要)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唐太宗贞观之治
隋亡唐兴时间:618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唐朝建立后陆续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全国复归统一
玄武门之变继承皇帝:李世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皇帝唐太宗)年号:贞观
贞观之治措施:①经常与大臣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改善统治;②帝王必须勤于政事;
③大臣要廉洁奉公;④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深刻认识到百姓是舟遇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出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之口);⑤善于任用贤才(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⑥善于纳谏
开明的统治思想(以民为本)
唐太宗统治时期,君明臣贤,励精图治,农民负担轻
效果:唐朝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祥和安定的气象,国力增强。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由于唐高宗体弱多病,大权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掌握。时间:609 国号:周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措施:①打击削弱贵族势力(维护统治);②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并且破格提拨;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第3课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唐玄宗
措施:①重用贤才;②改革史制;③提倡节约;④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统治前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达到鼎盛阶段,史称“开元盛世”
繁荣的经济
农业①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②生产工具加以改进;③兴修水利工程;④耕地面积增加;
⑤新品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增加
手工业:丝织品产量高、品种多、技术高超
制瓷业:越青刑白
制陶业:唐三彩最有名
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场所“市”,乡村为“草市”或“集”,是定期进行交易的场所
北方大都市:长安、洛阳南方大都市:扬州、成都对外贸易重要城市:广州
都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770年国外到往广州的商船有40多艘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信任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日益腐败
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907唐朝灭亡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初创于隋朝,唐朝完善
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要经贵族推荐,选拔标准:门第高低
隋文帝时期采用分科考试,选拔标准:考试成绩优劣
科举制正式诞生时期:隋炀帝(此时属于草创阶段)
常举:明经、进士等明经科:儒家经义进士科:政论最后是:诗赋
科举制创立意义:打破了身份的限制
唐朝科举制得到发展和完善,科举考试也开始固定定期举行
武则天的改善:①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②开创了殿试制度;③创立了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的重点
唐朝科举考试的形式主要:帖经(填空题)、墨义(默写)、策文(见解)、杂文(作文)参加科举录取后取得做官资格然后再经过史部的合格考试,叫做“释褐试”
作用:科举制吧读书、考试和任管三者结合起来,提高官员的素质,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给唐诗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国际意义:科举制度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起了积极作用。
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一直到了清朝1905年才废除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为宰相】六部: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目的: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国内的历史意义政治: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广纳人才,扩大了政治基础,缓慢了社会矛盾
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笼络、控制知识分子
文化教育:推动了文化的繁荣(诗歌)和教育发展
社会风气:促进了努力读书,求学上进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