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点描述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教学文案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教学文案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 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

沿途地层描述:1. 火烘组(D2h):灰黑色、灰褐色薄层至中厚层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

局部见灰黄色薄层页岩夹深灰色中厚层泥灰岩。

页岩单层厚约10--20cm。

风化强烈,岩石风化后呈褐黄色沙土,具球形风化。

与上覆地层榴江组(D2I)呈整合接触关系。

2. 榴江组(D3I):灰黑色薄层-中厚层硅质岩夹灰褐色,灰黄色薄层硅质泥岩,灰(钙)质泥岩,粉砂岩,厚约2-5cm。

局部见中厚层硅质岩夹灰岩透镜体。

大小约50×5cm。

与上覆地层五指山组(DCwz)呈平行整合接触关系3. 五指山组(DCwz)灰色至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

层间夹薄层灰褐色,灰黑色泥岩及泥灰岩。

单层厚约5-25cm。

局部见方解石脉充填于泥质条带状灰岩中,脉宽2-5cm。

与上覆地层睦化组(C1m)呈整合接触关系。

因浮土,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石,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米处见--- 4. 睦化组(C1m)灰色至深灰色中厚层-厚层泥晶灰岩。

泥晶灰岩层间夹灰黑色薄层泥(页)岩,单层厚约5-20cm。

灰岩中节理裂隙发育,被大量方解石充填其中,见方解石呈细脉状(团块状)斜交层面产出,脉宽2-10cm。

与上覆地层打屋坝组(C1dw)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因浮土,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石,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米处见--- 5. 打屋坝组(C1dw)灰褐色、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

局部泥质粉砂岩夹灰黑色薄层硅质岩。

与下伏地层睦化组(C1m)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因浮土,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石,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米处见--6. 威宁组(C1w):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细晶白云质灰岩。

灰岩层间夹灰黑色薄层泥岩,单层厚约5-8cm。

局部为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见燧石呈条带状产出。

局部为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夹薄层灰褐色灰岩、泥灰岩,见燧石呈条带状产出。

中段;为灰色中-厚层块状泥晶生物(屑)灰岩夹灰-灰白色薄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

地质填图记录要求

地质填图记录要求

路线编号:路线名称:目的任务:记录人:点号点位:X= Y= (坐标) Z= (高程)位于方位米处(地理位臵)点性:地层分界点(xx与xx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观察点、矿化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露头:(天然、人工),(好、良好、较好,一般、差),沿(水沟、小路、陡坎、采石场等)出露描述内容:点处为xx岩、xx岩夹xx岩,xx岩与xx岩互层(岩性控制点);点北(东)为,点南(西)为(分界点)基本描述(必须有,如果不同岩性分开描述):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面、风化面),风化程度(强中弱),赋存状态(致密坚硬、松散、破碎),结构、构造,结晶程度(岩浆岩、变质岩),矿物成分(含量)、颗粒大小、形状(沉积岩颗粒磨圆度、变质岩与岩浆岩的等粒不等粒结晶或重结晶程度等)、矿物特征。

岩层组合特征(岩层组合、层厚/板理/片理等厚度,各层比例)产状。

补充描述(视地质点情况补充,本次重点围岩蚀变与矿化):围岩蚀变:蚀变类型、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分布范围、蚀变强弱、重叠关系;蚀变与构造、蚀变与矿化的关系等。

矿化:分布范围、产状(产出形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物组合关系、粒度变化、矿化强度,矿化与岩性、蚀变、构造间的关系。

构造:包括褶皱、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片理等。

主要描述其形态、性质、规模、产状、发育程度、空间关系、与岩性关系。

对断层破碎带要详细描述其结构面特征,破碎带的宽带、破碎程度、充填物性质,角砾成分(磨圆度、粒度大小)、断层性质等。

接触关系(岩体):接触带特征,侵入岩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接触带产状变化接触关系(侵入、整合、不整合、断层):性质描述、依据描述;素描图及照片:素描图要有图名、线比例尺、方位、图例等,照片要有编号、照相方位、内容或现象描述等;各类样品:要有系统编号、岩性、采样位臵(米距);产状:地层、接触关系、构造等产状路线地质(必须有): 1)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臵(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地质点描述格式

地质点描述格式

点位:点性:界线点描述:该点位于××(地形地貌特征、地理位置),处于××和××的分界处(界线通过处、侵入界面上)(地质位置)。

(例①:该点处于向阳沟东北方向约1.5km的山坡底,处于第四系覆盖区与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分界处。

)(例②:该点处于大山湾山南面山半坡上,处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与比鲁特组二段的石英岩和变质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的分界处。

)点南(东、南东):出露岩性为××和××,属于比鲁特组三段(写地层或侵入岩填图单元)××(岩性),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

岩石完整程度。

最后描述有无蚀变、矿化现象,矿化、蚀变的种类。

××(岩性),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

岩石完整程度。

最后描述有无蚀变、矿化现象,矿化、蚀变的种类。

点北(西、北西):出露岩性为××和××,属于比鲁特组三段(写地层或侵入岩填图单元)××(岩性),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

岩石完整程度。

最后描述有无蚀变、矿化现象,矿化、蚀变的种类。

(例:砖红色变质石英砂岩,砖红色,变余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碎屑、绢云母及铁质胶结物组成,石英约占75%,绢云母约占10%,铁质胶结物约占15%。

)××(岩性),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

岩石完整程度。

最后描述有无蚀变、矿化现象,矿化、蚀变的种类。

接触关系:侵入(整合、断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延伸方向,能量产状的量产状),产状:×∠×,(什么产状,层面、断层面、节理面)(没有则不写)照片:××,地质目的,方向,参照物,(没有则不写)样品:××,样品岩性,拟分析项目。

(没有则不写)路线地质:北行在××m处见××,坐标(×,×,×),特征,蚀变矿化现象。

如何进行岩性描述

如何进行岩性描述

如何进行岩性描述岩性描述一.灰岩与白云岩浅灰色-青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颜色为浅灰色-青灰色,层厚大于1米,细晶结构,厚层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微晶-细晶方解石,约占90%左右,其次为白云石,含量小于10%,另含少许泥沙质。

表层致密坚硬,地貌上形成明显的陡坎或山峰,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裂隙面可见方解石细脉充填。

灰色-青灰色砂屑白云质灰岩:颜色为灰色、青灰色,偶见深灰色,手摸砂感强烈,具砂屑结构,中厚层状或厚层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泥晶-粉晶方解石组成,约占80%左右,其次为砂屑,约占10%,白云石及少许泥质成分占10%。

方解石脉较发育,颜色为灰白色,脉宽约10~15cm不等,局部地段具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或铁染现象。

因风化淋滤钙质流失的缘故,表层颜色变为土黄色,常见连续的陷坑或凹槽。

浅肉红色钙质白云岩:岩色风化面呈浅肉红色,新鲜面呈白色-浅肉红色,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占95%,其次为方解石及次生方解石,约占5%。

白云石多呈自形晶,或泥晶、粉晶。

呈亮晶、粉晶结构,厚层块状构造。

微晶生物屑砂屑含白云质灰岩:生物屑-砂屑结构,生物屑占30%,内碎屑占55%,胶结物占15%。

砂屑成分主要为泥晶灰岩,胶结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泥质,为亮晶,粒径在0.02mm左右。

断层构造角砾岩:风化面为褐黄色、土黄色,新鲜面为青灰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青灰色白云质灰岩、深灰色灰岩、砂屑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其次为石英岩、火山岩等,砾石含量占40-70%以上。

胶结物成分以钙质、泥砂质为主,少许铁质,约占30-60%,胶结方式为接触式胶结。

砾石大小不等,一般为1-4cm 左右,大则可达10cm以上。

砾岩呈棱角状,砾径小的具一定的磨圆度,无分选性,固结成度较差,为典型的断层构造角砾岩特征。

白云岩: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

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

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滴稀盐酸(5%)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地质体的形态是指地球表面上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和形状特征。地质体的形态特点主要包括岩石体的大小、形状、延伸方向和分布规律等。地质体的大小可以从微观的岩石颗粒到宏观的地质构造体系,形状可以是规则的、不规则的或复杂的,延伸方向可以是平行、垂直或倾斜的,分布规律可以是集中、散布或带状的。地质体的形态特点反映了地壳构造和地质过程的作用。
地质体的成因是指地质体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地质体的成因可以是火山活动、沉积作用、构造变形、热液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火山活动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岩浆的喷发和侵入,形成火山岩体;沉积作用是由于水体或风力的作用将岩屑和溶解的物质沉积在地壳表面,形成沉积岩体;构造变形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挤压、拉伸和剪切等力学作用引起的岩石变形和位移,形成变形岩体;热液活动是由于地下热液的流动和物质交换,形成矿床和脉石岩体。地质体的成因研究可以揭示地壳演化和资源形成的机制。
地质体的结构是指岩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岩层之间的关系。岩体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岩层倾角、断裂、褶皱、节理和岩体形态等。岩层倾角是指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反映岩层的形成和变形历史;断裂是指岩石体内部发生的断裂破裂带,可以导致岩体的位移和变形;褶皱是指岩层在地壳运动中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可以反映地壳的压力和应力状态;节理是指岩体中的裂隙和裂缝,可以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岩体的稳定性;岩体形态是指岩石体的外形和结构特征,可以反映地质体的演化过程。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地质体是地球上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特征的岩石或岩石组合体,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之一。地质体的构造特点主要包括岩性、结构、形态和成因等方面。
地质体的岩性是指其所含岩石的种类和性质。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或岩浆侵入地壳而形成的,具有均质的结构和晶体粗细的差异;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或溶解的矿物质沉积形成的,具有层理结构和颗粒状的颗粒组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原有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晶粒变形和矿物组合的改变。不同岩性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对地质过程和资源分布有重要影响。

一些地层描述

一些地层描述

Qhal 第四系全更新统洪积层该点为Qhal,有灰白色未固结砾石层出露,砾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颜色较杂,主要呈灰白色、紫红色。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Qp3pal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该点为Qp3pal,有土黄色含砾粉砂质轻粘土层出露。

总体呈土黄色略泛灰白色,块状层理,主要成分为粘土,用地质锤刻划,刻划面较光滑。

露头可见厚约0.5-1m砾石层,砾石颜色较杂,主要呈紫红色、灰白色,砾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大小一般为2-10cm,大者20cm,砾石磨圆度中等,分选性差。

粘土层中可见大量蜗牛化石,大小为0.5-1.0cm不等。

该层形成平原地貌,发育较多深沟、陡坎,坎高十余米。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Qp2pl 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该点为Qp2pl,有棕红色含钙质结核重粘土出露。

重粘土呈棕红色,块状层理,主要成分为粘土,用地质锤刻划,刻划面较光滑。

露头可见呈一灰白色钙质结核层分布于棕红色重粘土中,结核层厚度较稳定,一般为1-1.5m。

结核呈姜状,大小3-10cm不等,滴稀HCl 剧烈起泡。

粘土中见少量蜗牛化石碎片,化石呈白色,大小一般为0.5-1cm,大者1.5cm。

该层形成丘陵地貌,发育较多深沟、陡坎,沟深十余米。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N1l 新近系洛阳组该点为N1l,有灰白色钙质砂砾岩出露。

基岩风化面总体呈灰白色,新鲜面呈灰白色。

单层厚一般为1-3m,最厚约5m,为巨厚层状,块状层理。

砾石含量50-70%,砾石大小一般为0.2-0.5cm,大者0.5-1.0cm,偶见15cm。

砾石主要为白色石英砂岩、石英岩、脉石英,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磨圆度较差。

砂质成分主要为粗砂石英颗粒。

胶结物为钙质,滴稀HCl剧烈起泡。

胶结物易于风化流失,使砾石间形成较多孔洞。

岩石为半固结,易破碎,易风化,地貌上形成丘陵地貌,多在陡坎下出露;岩石为河流、滨湖相沉积。

E3s 古近系石台街组该点为E3s,有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粉砂质粘土岩出露,基岩风化面总体呈红色,新鲜面呈浅红色,单层厚约为30-50cm,为中厚层状。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地质体是指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质,它可以是岩石、矿石、水体、土壤等。

构造特点是指地质体的形状、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征。

地质体的构造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形状:地质体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块状、层状、圆柱状等。

这取决于地质体的生成过程和后续的变动。

例如,一些地质体可能是由岩浆喷发形成的圆柱状火山岩柱,或是在地表上由水流、风力等作用下锯齿状的河流河床。

2. 结构:地质体的结构是指它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

常见的地质体结构包括层理、节理、逆断层、褶皱等。

层理是指岩石中沉积层的平行分层;节理是指岩石中的裂缝或断层,沿着一定的方向排列;逆断层是指地壳中岩石层相对位移的反向断层;褶皱是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岩石层的弯曲。

3. 组成:地质体的组成是指其中的物质成分和化学元素的含量。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组成特征。

例如,火山岩体由火山喷发的岩浆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硅、铝等元素;而沉积岩体则主要由沉积物质如砂、泥、石灰等组成。

总的来说,地质体的构造特点是多样化的,涉及到形状、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征。

这些特点对于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过程以及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地质构造知识点

地球的地质构造知识点

地球的地质构造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庞大而神秘。

地质学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地球的地质构造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岩石类型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等。

一、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厚度大约在5到70公里之间。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安山岩等酸性岩石构成,而海洋地壳则以玄武岩为主。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的下方,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镁铁硅酸盐矿物组成,温度和压力都比较高。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之下,直径约为3480公里。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以固态铁和镍为主。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存在着三种主要的岩石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根据冷却速度和结晶程度的不同,火成岩可以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深成岩包括花岗岩、辉长岩等,浅成岩则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等。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经过风化、侵蚀和运移后,通过水流或风力沉积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包括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常常含有化石,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和环境信息。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具有韧性和晶粒发育的特征。

麻粒岩、片麻岩和片岩都是常见的变质岩。

三、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地球外壳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1. 构造板块:构造板块是指地球上板块构造理论所描述的相对独立的硬块。

构造板块可以根据地壳性质的不同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2.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之间的分界线,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边界、会合边界和转换边界。

边界是板块相对移动的区域,会合边界是两个板块向内碰撞或相互挤压的地区,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横向滑动的地区。

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点基本特征范例

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点基本特征范例

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点基本特征范例(一)边坡坡体基本特征该边坡为前期人工开挖形成人工边坡,总体为岩质边坡,岩体质量等级为Ⅲ~Ⅳ级,坡顶高程9.35~26.69m,坡脚高程3.18~4.95m,坡向为60°,最大坡高约22m,坡宽约800m,坡度约70~80°,局部陡立。

坡面多呈直线型或凸型,悬挂较多危险岩块,局部分布有危险岩体,岩土体大多裸露,植被稀疏,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岩体较破碎,边坡主要发育5组节理裂隙,详见下表4-1。

坡度一般为20~30°,植被发育,局部地段分布中风化孤石,大小不等,直径以1~5m居多;坡顶北西侧距边坡顶部边缘约5~7m处冲沟发育,为干沟,总体走向约335°,坡度约20°,总长约40m,截面为V形;冲沟西侧修建有一条基本沿冲沟走向的拦石堤,总长约30m,浆砌块石结构,截面大致为矩形,宽约0.4m,高约0.5m,局部破损严重。

边坡坡脚沿公路修建有排水沟,长约100m,下底宽约0.6m,上顶宽约1.6m,深约0.55m,浆砌块石结构,目前局部出现破损,主要为砂浆脱落。

在排水沟靠近山体一侧有较多电缆管线(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自来水管、电力电缆等),多数地段采用水泥浆管包裹型式,局部地段为地下暗埋型式,走向大致与排水沟走向一致。

(二)边坡变形破坏特征根据《勘查报告》中描述,边坡曾发生崩塌地质灾害,沿节理裂隙面发生了崩塌。

坡面岩体裸露,危岩体发育,有向着港湾大道的自由变形临空面。

危岩体主要分布在边坡浅表部位,受节理裂隙控制形成的不稳定岩体,岩性为中风化花岗岩,岩体呈块状,主要有8处,分布于坡面。

危岩WY1位于边坡坡面顶部,边坡坡面产状56°∠75°,由中风化花岗岩岩体组成,危岩体顶部标高约17m,底部标高约5m,空间形态大致呈层叠状,最大垂直落差约12m,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被张裂隙切割成块状,岩体前端悬空,主要发育有两组节理裂隙:L1产状150°∠55°,L2产状210°∠70°,受上述节理裂隙的切割,危岩体体积约60m³(长×宽×高=5m×4m×3m)。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及说明(网络版)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及说明(网络版)

描述点上及周围地貌,如:山顶平坦开阔;山顶呈圆形;山脊平缓宽阔;山脊呈窄长刃形;山坡平 缓、中等、陡峻;山谷宽阔平坦;山谷狭窄深切;峡谷;点东为平缓山麓,点西为悬壁等。
地 质 描 述
全交代,部分角砾亦被交代,剩余角砾成分较复杂,主要为梓山组的灰白色石英砂 岩、灰黑色页岩,茅店组的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以及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的绢云母 千枚岩等。角砾形态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2-50mm不等,含量约30%;角砾间 为硅质,硅质为细粒晶质石英,粒度0.2-1mm不等,局部见细小晶洞,晶洞大小12cm,硅质含量约60%。岩石局部见团块状重晶石,团块大小10-20cm,形态呈不规 则状,重晶石呈白色,见三解理,解理面玻璃光泽,比重大,含量约10%。岩石中 有少量赤铁矿,可能为黄铁矿风化形成。岩中未见其它蚀变矿化。 在硅化断层角砾岩取拣块化学样:D1-H1,分析Au、Pb、Zn。
路线照片 编号 内容 D1LZ 1~2 断层
路线地质描述
路线补充描述
路线补充: 35m处的断层面 上可见近水平擦 痕和近垂直阶 步,据此判断为 扭性左行平移断 层。
路线往北行进,0-12米岩性同点北,12-30米为灰黄色薄层状粉砂岩与灰黄色粉砂 质页岩互层,粉砂岩:页岩约3:1;页理产状160∠30。点北35米处见一小断层,破碎 带宽约1.5m,产状230∠72,断层岩为碎粒岩和断层泥,断层面平直。点北30-55m D1LZ 断层擦痕 为灰黄色中薄层状粉砂岩,层面可见不对称波痕,层理产状170∠20。55m处为下一 分界点(梓山组中段与上段分界点)。 3~4 阶步
照片编号补充描述照片内容全交代部分角砾亦被交代剩余角砾成分较复杂主要为梓山组的灰白色石英砂岩灰黑色页岩茅店组的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以及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的绢云母千枚岩等

地质草测

地质草测

地质点记录格式时间:地点:天气:人员:路线目的:1、路线号(L1)2、点号(D001)3、点位(X= ,Y=,H=)4、点性(地层界线点、岩性界线点、岩性控制点、构造观测点、矿化点、水系点)5、露头(自然露头、人工露头、露头较差、一般、较好)6、风化(风化较强、风化较弱、风化一般)7、微地貌(山坡、沟边、山脚、山顶等)6、地质描述地层界线点:该点岩石裸露极差,点周围第四系覆盖,呈孤立露头,为一岩性分界点。

点北西为****岩性段;其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岩石呈灰-深灰色,碳酸盐岩结构,中厚层状、块状构造,单层厚30-50cm。

其成份为微晶方解石、粉砂质等组成。

点南东为****岩性段;其岩性为砂岩、灰岩;其岩性为——————,岩层产状195°∠65°,推测与****岩性段为整合接触;照片:D001-ZP1素描图:岩性界线点:点北为****岩性段;其岩性为长石石英杂砂岩、粉砂质板岩与薄层状灰岩互层;1)长石石英杂砂岩;为主岩性,浅灰色,中细粒砂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单层厚度10-20cm。

其成份为石英、长石、岩屑及少量云母等,胶结物为钙质。

2)粉砂质板岩;浅灰色,变余粉砂结构,板状构造。

薄-中层状产出,单层厚度10-30cm,其成份为粉砂质、泥质、绢云母等,板劈理发育,与灰岩呈不等厚互层,互层比为1:2,3)薄层状灰岩;岩石呈灰-深灰色,碳酸盐岩结构,薄层状构造,单层厚2-5cm。

其成份为泥晶方解石、泥质、粉砂质粒屑等组成,灰岩中则含有少量粉砂质,在灰岩中呈水平层理、斜层理产出,灰岩层面产状340°∠61°(倒转产状);与上述岩性呈不等厚互层。

产状:照片:点南为*****岩性段;其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岩石呈灰-深灰色,碳酸盐岩结构,薄-中层状、块状构造,单层厚30-50cm。

其成份为微晶方解石、粉砂质等组成,与点北为****岩性段为整合接触。

产状:照片:构造观测点:断层证据:1)断层两盘岩性各异,北盘岩性砖红色砾岩、砂岩;南盘岩性为灰质粉砂岩、微晶灰岩;2)地形地貌为明显的鞍部负地形,显示线状构造特征;3)发育约20-50m宽的断层破碎带,由断层泥、及灰岩角砾组成,具碳化特征。

高中地理关于地形知识点

高中地理关于地形知识点

高中地理关于地形知识点1、地形概况(1)陆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界线: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盆地。

海拔lOOO米~2000米。

界线:第三级阶梯——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海拔500米以下。

海上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2、主要山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弧形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4.43米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的山脉:参见书本90页5、地震、火山、泥石流1.地震a.位于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b.我国主要地震带: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2.火山a.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

b.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休眠火山。

c.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活火山,3.泥石流a.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疏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

b.多发生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

高中地理地质知识点☆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岩性。

)中山岩溶地貌。

页岩,黄绿色,页理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有粘土矿物组成。

发育2组裂隙,一组伸长1.0~3.0m,间距1.5~2.6m;一组延伸长2.0~4.0m,间距1.2~2.2m,均为为泥质充填。

粉砂岩,灰白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有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含泥质。

发育2组裂隙,一组伸长1.0~3.0m,间距1.5~2.6m;一组延伸长2.0~4.0m,间距1.2~2.2m,均为为泥质充填。

石灰岩、燧石灰岩、鲕状灰岩、沥青质灰岩,灰色,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有方解石矿物组成(含燧石结核)。

发育2组裂隙,一组伸长1.0~3.0m,间距1.5~2.6m;一组延伸长2.0~4.0m,间距1.2~2.2m,均为为泥质充填。

环境地质条件:拟建场地现状稳定,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小。

无环境边坡、采空区等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

水文地质描述:(土层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砂、页岩)为基岩裂隙水,(灰岩为)岩溶水,拟建场地无地表水体,无井泉出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