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陈蕾士的琴筝
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论文
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论文一、韵味不同:各有偏重两篇作品都散发着较强的中国古典韵味,但细细比较,仍有差异:《青花瓷》犹如古代仕女,含蓄唯美《听陈蕾士之琴筝》恰似沙场征将,浩大潇洒。
这是因为两首作品本来就各有所偏重。
1、在诗歌对象上《青花瓷》整篇的对象虽是青花瓷,但却是虚写。
意象自始至终也只有一个:青花瓷。
在歌词中,青花瓷成了一个桥梁、一个媒介、一个隐喻。
它象征着恋人,也象征着爱情,它使作者睹物思人。
它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确是作者满心爱恋。
而《听陈蕾士之琴筝》的对象是实打实的琴筝声,它并没有虚化,是诗歌的中心。
2、在语言运用及形式上《青花瓷》多词句小笺,整体氛围是委婉含蓄、细腻隽美的。
因为是歌词,他更注重回环往复,再加上本身韵脚押韵、使节奏感更为突出。
在歌词中,意象多番组合,作者所采用色调也既符合歌词意境,如开始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搁一半”,从一开始便注定是幽婉的曲调。
青色,就是深深的蓝色,属于冷色调,让人感觉冰冷空灵,在这里被比喻做思想的色彩化“素胚”中的“素”字,写出了爱人的清新淡雅、一尘不染,符合江南女子的温婉,而“浓转淡”便是动态的颜色,令人如闻其画。
而《听陈蕾士之琴筝》则多用比喻、拟人、画面绚丽多彩,铺陈多,所选意象多明朗壮阔,随着琴声的舒缓急重而随之变化,更好地切合了琴筝声的表现力。
二、写法类似:艺术特色简析1、语言的陌生化处理《青花瓷》和《听陈蕾士之琴筝》和在语言运用上的确令人心折,其中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是其重要一环。
所谓语言的陌生化,也可说成是语言的张力,就是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
一般是指通过对语言进行变形、扭曲、拉长、压缩以及颠倒等多种艺术处理,从而使得我们对语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了出来。
表现形式通常有通感、词性活用、打破语序等。
就如陆正兰在《歌词学》中说:“意象被多次重复的使用后,就会老化,死亡,变成平板词汇,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意象,因此文学家不懈地努力要把意象激活。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B]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韩军系列[/B]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程少堂系列[/B]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程翔系列[/B]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赵谦翔系列[/B]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程红兵系列[/B]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程红兵[/B]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于漪系列[/B]于漪专栏[/B]含:《往事依依》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宁鸿彬系列[/B]宁鸿彬专栏[/B]含:《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变色龙》教学实录《石壕吏》教学实录钱梦龙系列[/B]钱梦龙课堂教学专栏[/B]含:《死海不死》实录《谈骨气》实录《雁》实录《论雷峰塔的倒掉》实录《故乡》实录《岳阳楼记》设计钱梦龙老师讲《睡美人》[/B]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B]余映潮系列[/B]余映潮专栏[/B]含:《律诗二首》实录《纪念白求恩》实录《夏天也是好天气》实录《鹤群翔空》实录“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教学实录余映潮评点《<老王>教学设计》[/B]许序修系列[/B]许序修专栏[/B]含:《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许序修:《登高》教学实录[/B]胡明道系列[/B]《狼》胡明道执教[/B]胡明道《老王》教学实录[/B]魏书生系列[/B]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B]魏书生《统筹的方法》(实录)[/B]其他[/B]干国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B]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B]杨邦俊老师《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及评点[/B]洪镇涛《文学与出汗》教学实录及评点[/B]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B]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B]订阅到阅读空间。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名师课堂实录集锦XXX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在XXX墓前的讲话》、《荷塘月色》、《祝福》、《沁园春长沙》、《装在套子中的人》、《再别康桥》等文学作品。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他的课堂实录也备受关注。
韩军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XXX的《药》、XXX的《隋宫》、《.赤壁怀古》、《大堰河,我的保姆》、《登高》、《紫藤萝瀑布》、《与朱元思书》等文学作品。
他的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XXX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你是我的同类》、《诗经.子衿》、《世说新语.咏雪》、《荷花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听陈蕾士的琴筝》等文学作品。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和同行的敬爱和推崇。
XXX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中国石拱桥》、《散步》、《琵琶行》、感动作文课、《雷雨》等文学作品。
他的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XXX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各种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早发白帝城》。
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XXX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我的叔叔于勒》、《雨霖铃》等文学作品。
他的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XXX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往事依依》、《春》等文学作品。
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XXX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石壕吏》等文学作品。
他的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XXX系列:XXX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死海不死》、《谈骨气》、《雁》、《论雷峰塔的倒掉》、《故乡》、《岳阳楼记》、《睡美人》等文学作品。
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本文介绍了一些教学实录和评点,包括XXX的《愚公移山》、余映潮的《律诗二首》、XXX的《想像表达训练》和《登高》、XXX的《狼》和《老王》、XXX的《人生的境界》和《统筹的方法》等。
此外,还有其他教师的教学实录,如XXX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XXX的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XXX的《中国石拱桥》、XXX的《文学与出汗》、XXX的《致橡树》和XXX的《爱莲说》。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分布甚广,历经演变,历史久远。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筝即已成为当时广泛流传的重要乐器。
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
当其刮奏时犹如流水淙淙,独具魅力,而左手的按、揉、吟等技法,又使筝乐更具韵味。
由于古筝是按五声音阶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古筝在构造上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
目前古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
制作古筝使用的材质,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则多为竹制。
古筝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特色型乐器。
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
此外,古筝在多年的流传沿革中,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如山东琴书、潮州弦诗等等,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流派。
这张唱片就是从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中择其最有经典意味者,加上近年来创作的优秀筝曲,组织国内众多顶尖的古筝名家重新录音,使听者能够从中领略筝乐之精华,了解各派筝曲之风采。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
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
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听陈蕾士的琴筝
聽陳蕾士的琴箏黃國彬(一) 主旨:描寫陳蕾士優美動人的琴聲旋律,抒發故人遠去,不勝懷念的思緒。
(二)段落大意:全詩共十節,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節) 始奏寫陳蕾士開始彈奏琴箏時,琴音輕柔婉轉,變化優美,十分動人。
第二部分:(第四、五節) 中段寫出琴箏的熟練技藝。
琴音由慢而快。
第三部分: (第六至八節) 高峰寫十指疾走,琴音急動響亮。
第四部分: (第九節) 結束寫演奏在鏗鏘有力中結束。
第五部分: (第十節) 餘音:寫琴箏奏罷,餘音裊裊,有餘未盡。
(三)內容分析1.始奏(第一至三節)輕柔a.詩人對琴音的聯想(描述):琴音初發,如醒來。
「銀暈在鮫人的淚中流轉」:琴音盤旋。
「白露在桂花上凝聚無聲」:琴音凝聚。
「香氣細細從睡蓮的嫩蕊溢出」:琴音發出。
「在發光的湖面變冷」:琴音。
「涼露輕輕地敲響了水月」:琴音迴旋。
「湖面又恢復了平靜」:琴音。
b.彈奏的動作:寬袖一揮。
雙手動作如飛入,下降在弦上的。
2.中段(第四、五節)節奏由緩而,音調由簡而,抑揚動聽。
a.詩人對琴音的聯想(描述):「角徵紛紛奪弦而起,鏗然躍入了霜天」:琴音揚起,由而。
「宮商像一隻隻鼓翼追飛的鷂子,急擊著霜風衝入空曠」:琴音低抑,紛雜交錯。
b.彈奏的動作:手勢熟練,左手,右手,這輕彈淺撥的手法如輕撥著天河兩岸的。
抑按藏摧,這既重又急的手法如游隼般翻飛。
3.高峰(第六至八節)節奏,強勁有力,氣勢磅礡。
節奏轉緩,音色清脆。
a.詩人對琴音的聯想(描述):「把西風從竹林捲起,把木葉搖落雲煙盡斂的大江」和「把驟雨潑落窗格和浮萍」:琴音有力而繁複,高亢激越。
「颯颯如變幻的劍花在起落迴舞,彈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琴音清脆。
「雪晴,山靜,冰川無聲」:琴音轉趨。
「在崑崙之巔,金色的太陽擊落紫色的水晶」:琴音昂揚而。
「紅寶石裏珍珠如星雲在靜旋發光」:琴音明麗而。
b.彈奏的動作:雙手迅速翻飛。
十指在急縱疾躍,如,如,如在大漠陡降。
十指在翻飛疾走,如變幻的在起落迴舞。
【精品】听陈蕾士之琴筝
詩歌分析
勵惠珍老師
二零零四年四月十日
本詩寫作背景
作者在中文大學任教時,曾與蔡思果在崇基 學院音樂資料室聽陳蕾士彈古箏。
那裡幽靜雅致,外牆披垂著常春藤, 四周盡是花木和鳥聲。
那天下午,作者聽著琴音, 彷彿置身於古代的中國中。
主旨
本詩描繪陳蕾士琴箏的妙音與出色的琴藝。
每節的內容
描述琴音
首節:琴音初起,如水鳥在湖面飛翔。 第二節:旋律柔揚,如露珠,花香。 第三節:琴音蕩漾,如漣漪散到遠處,又回復平靜。
描述音樂家
第四節: 音樂家揮洒自如,輕撥絃線, 雙手如飛鷹般靈活有勁。
描述琴音與指法:急速
第五節:節奏急速,像鷂子互相追逐,衝上雲天。 第六節:十指如脫兔,如鴻雁,或急躍,或速降。 第七節:十指翻飛,琴音鮮明利落,如驟雨,如朝霞。
描述琴音與指法:回復平靜至結束
第八節:琴音沈寂,突然又一連串的驟音, 如擊碎水晶,清越開闊。
第九節:五指急頓,然後鏗然一聲,回歸平靜。 第十節:餘音嬝嬝,如飛越人間,直上九天。
寫作手法
由於本詩是以文字描繪聲音,因此詩人用大量 的比擬與比喻來形容聲音所帶來的感受。
柔和的樂聲:如白露、桂飛翔、落葉搖落大江等; 聽覺:雨打在窗櫺上、敲破水晶等;
觸覺:香氣……溢出,在發光的湖面變冷。
後序的作用
後序交代本詩的寫作背景, 各人的近況, 從而抒發人事變幻, 聚散無常的欷歔。
(8ipql7TkGNEbzAdBy 2bY4T)IPe6o&X2 ze9jF2Il4$RI x k2OjO)4(I2c 1CPC((BJhp&(rgv+#4 BhdpN dXFun kifb2Z$ l#GAK 1MHYtpLrCaf V$DT G16Xisj%nDH Al-G
揭开浙江富豪问题少的面纱
揭开浙江富豪问题少的面纱
李鸿笙
【期刊名称】《中国民商》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 百万浙商走天下,"无浙不成市",这一现象被人们誉为"浙江现象",以
至有专家以此为课题加以研究,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更是慕名纷至学习取经.浙江人何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能始终保持"弄潮儿在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傲视同
侪的王者风范?解读其成长、发展轨迹,也就揭开了浙江富豪问题少的面纱,其中所彰显和折射出的现象和精神,足以令国人学习借鉴.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李鸿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揭开“时尚面纱”打造“时尚浙江”——浙江省首个时尚产业展在海宁举行 [J],
2.纺织品"生生不息"的秘密——走进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揭开废旧衣物循环再利用的神秘面纱 [J], 牛方
3.揭开语言的面纱还原生活的真相--韩少功《马桥词典》、《暗示》解读 [J], 王
玉林
4.揭开文本“面纱”,褪去“陌生化”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案例评析[J], 梁诗曼
5.揭开“时尚面纱”打造“时尚浙江”——《丝绸》时尚·浙江面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精品语文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琴声叮咚》作者简介
《琴声叮咚》作者资料陈伯吹(1906-1997) 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
原名陈汝埙,曾用笔名夏雷。
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
1906年8月13日生。
少年时代就喜爱演义小说、诗词、笔记和外国童话、民间故事,16岁当小学教师,并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活动。
1927年,陈伯吹所作以乡村小学为题材的、具有报告文学色彩的中篇小说《学校生活记》出版。
翌年到上海,先后发表书信体小说《畸形的爱》(1929,重版时易名为《永久的情书》)和长篇叙事诗《誓言》(1930)。
1930年主编《小学生》半月刊,并编辑《小朋友丛书》。
“九•一八”事变后,他的讽刺国民党不抵抗主义的中篇童话《阿丽思小姐》、《华家的儿子》(1932-1933),反映侵略战争的小说《火线上的孩子们》(1933),讽刺资产阶级少爷生活的童话《波罗乔少爷》(1934)等先后出版。
1934年起,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儿童杂志》和《常识画报》,同时在上海撰写了不少抗日诗文。
翌年在《文汇报》发表《一年来的中国儿童》,揭露和控诉敌人的侵略罪行。
以后陆续发表了反映人民群众苦难的杂文和诗歌,并翻译介绍欧美儿童文学作品。
1942年去重庆,在编译馆工作,并在复旦大学任教。
1946年在上海与李楚材等发起组织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开展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1949年编选《1948年儿童文学创作选》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伯吹继续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1955年发表童话《一只想飞的猫》、小说《毛主席派人来了》。
1956年写了《从山岗上跑下来的小女孩》、《书节》、《智慧花》、《一个秘密》等散文和童话作品。
1959年到农村和部队深入生活,写了童话《橘灯的故事》、小说《直上三千八百坎》、散文《战士和小八路》等,这一时期有短篇小说集《中国铁木儿》、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翅膀》、诗集《礼花》和散文集《三门峡工地两少年》等作品出版。
1963年起又写有《一颗挺大挺大折豆子》、《红孩子抗旱记》、《扛牛记》、《为了中队的荣誉》等小说和《小哥儿俩》、《寄给带枪的阿姨》等散文。
《听陈蕾士的琴筝》黄国彬_工作纸答案
完成下图表格,把适当的句子编号填在空格上,然后根据资料,回答所附的三条 问题:(琴音特点关键词提示:琴音轻柔/琴音远去/回复舒缓/戛然而止/高 昂激越/气势磅礡/消失空中/若有若无)
弹奏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段落 #1-3
#4-7
#8-9
#10
起句 1
14,17,18,24,28, 30, 35,36
编号
#1 1. 他的宽袖一挥,万籁 2. 就醒了过来。自西湖的中央 3. 一只水禽飞入了湿晓, 4. 然后向弦上的涟漪下降。 #2 5. 月下,银晕在鲛人的泪中流转, 6. 白露在桂花上凝聚无声, 7. 香气细细从睡莲的嫩蕊 8. 溢出,在发光的湖面变冷。 #3 9. 凉露轻轻地敲响了水月, 10. 声音随南风穿过窗棂 11. 直入殿阁。一阵荡漾 12. 过后,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4 13. 他左手抑扬,右手徘徊, 14. 轻拨着天河两岸的星辉。 15. 然后抑按藏摧,双手 16. 游隼般俯冲滑翔翻飞。 #5 17. 角征纷纷夺弦而起,铿然 18. 跃入了霜天;后面的宫商 19. 像一只只鼓翼追飞的鹞子 20. 急击着霜风冲入空旷。
13
29
37
结句 12
28
36
40
琴音特点
琴音轻柔
若有若无
指法 1
高昂激越 气势磅礡 13,15,21,25
回复舒缓 戛然而止 33
琴音远去 消失空中
动物 3,4,5,
16,19,20,22,植Βιβλιοθήκη 6,7,823,宝石
29,31,32, 34,
建筑 10,11
6,
37,38,39,40
琴韵古筝谱
琴韵古筝谱山东郓城人。
自幼学古筝。
曾在南京、上海等地卖艺。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任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副教授。
1953年获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表演奖。
曾对筝进行改革,将十六弦增到二十一弦。
创作演奏的筝曲有《庆丰年》、《新春》等。
编著有《古筝曲集》、《筝曲选集》等。
琴韵演奏者个人作品1979 年,在山东菏泽地区《牡丹》杂志第三期上发表《筝学表演艺术概论》,在《乐府新声》上发表了《鲁筝流派老八板的学术研究》;1985年,在《人民音乐》第四期发表了《香港讲演会知音》,在《宋江河》期刊上发表了《王殿玉老师的艺术生涯》,在《中国音乐》第三期发表了《怀念恩师王殿玉》。
琴韵演奏者成就及荣誉1983 年9月,他被邀请担任全国青年民族器乐比赛评委,之后,应邀赴广州讲学演出;1984年9月,受香港远东艺术学院的邀请,到香港进行艺术交流。
中文大学教授陈蕾士先生称赵先生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筝王。
各大报纸、电台称他为“中国筝王、擂琴宗师。
赵先生右手拇指指关节的“小摇奏法,颗粒饱满,指关节灵巧自如,能强能弱,他的这一演奏技巧是盖世无双的。
赵先生的艺术成就硕果累累堪称演奏家、教育家,1987年他晋升为古筝专业教授。
他的名字已载入多部名人辞典,并已被列入《美国世界音乐家名人辞海》。
[1]他将早年各位师傅口授的筝曲、擂琴曲二百余首整理成谱。
学习音乐理论和西洋乐器,吸收西洋音乐的精华。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将两者的一些演奏技法相融合,创作了《四段锦》,这首乐曲不仅在节奏变化上突破了原有的民间筝曲的程式,而且在高潮乐段中大胆地采用了钢琴的和音、和弦技法,充分发挥了古筝的表现力。
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演奏自作的《庆丰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南海受到毛主席和国家其他党政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大会闭幕式上,全国音协主席吕季同志在讲话中称《庆丰年》的创作是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一大贡献;音乐评论家李凌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古筝演奏革新者》的文章,对赵先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唐诗赏析-李端《听筝》原文译文赏析
李端《听筝》原文|译文|赏析'《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弹古筝的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
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第四单元 欣赏 赛龙夺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欣赏赛龙夺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欣赏《赛龙夺锦》,使学生感受乐曲鲜明的广东音乐色彩和欢快热烈的节奏。
2.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二、作业内容:1. 听一遍《赛龙夺锦》乐曲,并写下你对这首乐曲的感受,包括乐曲的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
2. 阅读相关的音乐理论书籍或网上资料,了解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及乐曲创作的背景知识。
3. 观察并分析乐曲中的音乐元素,如乐器演奏、速度变化、力度变化等,尝试总结出乐曲的结构特点。
4.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中国传统乐曲,尝试着创作一份简单的乐谱,用你自己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乐曲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2.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按时提交作业,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质量、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3. 评价结果: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作业中的问题,共同探讨音乐欣赏的乐趣。
2.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与教师、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具体实施步骤:一、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赛龙夺锦》的音频文件及相关资料,布置作业并说明作业要求。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做好预习工作。
二、课堂活动:1. 欣赏《赛龙夺锦》,感受乐曲风格和节奏特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业中的问题,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乐曲。
3. 知识拓展:教师介绍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及乐曲创作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4. 作业反馈: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生。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
三、课后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欣赏和学习更多中国传统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
古琴新声
古琴新声(视频)央视国际 2007年05月22日 08:26 来源:主持人:财富新观念,创造新财富,欢迎收看财富故事会。
大家好!怎么样,美吧? 这件乐器,叫古琴。
说到古琴,还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听到琴师俞伯牙的琴声,他就赞叹道:多巍峨的山啊!多壮阔的水啊!伯牙遇到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是大为感动,与子期结成了生死之交。
后来,子期死了,伯牙非常伤心,摔了琴,谢知音。
这是一张清朝的古琴,叫“养和”。
它的主人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陈雷激。
十多年来,陈雷激和这张“养和”琴是形影不离,甚至生了儿子都起名叫养和。
可是有一天,这个被他视为至亲的、比命还重的古琴,却突然离开他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解说:2004年,陈雷激应邀赴法国演出。
可在临行前两天,他却突然把原本打算演奏用的养和琴交给了一个入行才4年的斫琴师傅。
陈雷激:我就跟他说你把它(养和)修的像你自己做的那个琴那么好,随便你怎么修。
解说:随便怎么修,这陈雷激未免也太大方了,可是随后的斫琴师傅的一句话让陈雷激着实吓了一跳,剖腹修理!同期:对老琴收藏的人最好要保留原来的样子,最好不要剖腹,最好不要打开,他们不是在弹他们是为了留着看,这个属于一个文物。
解说:剖腹修理,这可不是普通的修修补补,是将面板和底板完全拆开,这在古琴修复中属于大忌。
剖腹就意味着损失古琴的文物价值。
陈雷激:这有冒险,比较冒险的,但是,但是你没有冒险怎么可能有好的收获呢对吧,而且我是作为这个古琴演奏表演家,我不是做古琴收藏,所以呢我是需要用啊,需要我的琴声音好。
解说:经过短暂的思考,陈雷激竟然一口应下了!陈雷激: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特别有信心,/我就感觉到他对古琴是非常有把握的。
解说:说完话,陈雷激头也不回地走了,第二天搭上去法国的班机。
主持人:只是见过一次面,陈雷激就交出了十几年从不离身的养和琴,而且不限时间,不限方法的剖腹大修。
这个从业才4年的斫琴师傅究竟是什么来头,让陈雷激甘愿冒剖腹修琴的风险?解说:接活的斫琴师傅叫做王鹏,钧天坊琴馆的馆主,时年38岁。
从程少堂的几个课堂实录中搜寻“语文味儿”
这 样 充 满 美 感 和 高 度 的 教 学 境 界 ,让 很 多如 我 等
感 觉 “ 不 能 至 . 心 向往 焉 ” 老 师 . 图通 过 赏 析程 虽 但 的 试
先 生 的几 个 著 名 课 堂 实 录 得 到 有 益 的启 发
好 在 程 先 生 不但 创 立 了 系统 的 “ 文 味 儿 ” 论 . 语 理
程 少 堂 先 生 是 学 教 育 理 论 出 身 的 硕 士 ,立 足 点 较 高 , 从 哲 学 、 学 、 会 学 、 理 学 以 及 心 理 学 、 育 他 美 社 伦 教 学 的综 合 高 度 出 发 . 半 生之 心 血 , 立 了别 具 一 格 的 集 创
“ 文 味 儿 ” 论 先 生 经 过 不断 修 订 , “ 文 味 儿 ” 语 理 程 给 语 下 了新 的定 义 : “ 谓 语 文 味 . 指 在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 共 生 互 所 是 以
都 有 过 精 辟 的论 述 全 国著 名 特 级 教 师 王 崧 舟 老 师 说 ,语 文 味 ” 是 “ 就 守 住 语 文 本体 的 一 亩 三分 地 文 的本 体 是 什 么 ? 用 语 是 什 么 样 的 语 言 形 式 来 承 载这 些 内容 , “ 么 写 的 ”语 即 怎 。 文 要 学 的 就 是 “ 个 ”语 文 味 所 指 的就 是 “ 个 味 ” 我 这 这 。
程 少 堂 先 生 是 “ 文 味 儿 ” 论 的 创 立 者 . 一 个 语 理 是 敢 于在 我 国 中学 语 文 教 学 界 标 新 立 异 的 教 学 理 论 家 . 是 一个 坚 持 要 上 出有 争 议 的语 文 课 的教 研 员 .也 是 一 个 信 心 十 足 地 要 把 自 己所 提 倡 的“ 文 味 儿 ” 展 成 为 语 发
中国台湾筝曲《古城之忆》的艺术风格
到 恒 春 古城 内心 浮现 出 儿 时 的景 象 , 表 现 出对 过 去 的 追 忆 本文 以 作 曲者 与 此 曲的 “ 缘起 ” 为契 机 . 结合 作 曲的 曲式结构 、 演 奏技 巧 、 艺 术 处理 . 分析 中闺台湾筝曲《 古城 之 忆 > 中蕴 舍 的传 统 元 素 与 现 代 元 素 的 “ 碰撞” . 希望 由此 推 动 大 陆 学 者对 台湾 筝 乐 的深 刻关 注 , 促进 两岸 爷 乐 文 化 交流 , 推 动 两 岸 筝 乐 不断 发展
一
、
中国台湾筝 曲《 古城 之忆》 的“ 缘 起”
的 f ¨ 1 《 古 城之忆》 , 采川 1 巾 台湾小 土民歌《 思想 起》 为 肯乐素材 , 以视觉感 观 ・ f 1 的“ 占城 ” “ 琴” “ 老歌 丁 . ” 为 主 肜象, 在 意 识流“ 忆” 叶 l 结束, 观 了 作 曲 家 人 片 段
界所 熟 知 , 足 恒 春 民 谣 的
谱例 1 : 恒春 民歌《 思 想起
慈 恕 鬈
§ 摹
一 ∥
: “:
}§ 童i ・ l ;氧 Jl J L^ 王i
懿 零
^
所 昕 闻 激 起 内心 潜 藏 的 儿 时 记忆 创 作 f 成 .此 f f f I 的 创 作 意 境 愉 笔 者 的 帝 , I j 活 场 景 似 曾 相 识 、笔 者 儿
中国台湾筝 曲《 古城之忆》 的艺术风格
李涛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摘要: 古 筝作 品 古城 之 忆 是 中 国 台湾 艺术 大 学 张 俪 琼 教授 于 2 0 ( 1 9年 2月 创 作 的 一 酋现 代 筝 乐 , 此 曲以中阅
台 湾 恒 春地 区 的 《 思 想起 >为素 材 以“引子 ” 为起 点 , 继 而 发展 出“ 城 门” “月琴 ” “ 老歌 手” “ 忆” . 呈 现 了作 曲 家 来
听陈蕾士的琴筝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原定是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我都已经准备好了。
香港老师建议这节课改上《听陈蕾士的琴筝》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我了解了一下,香港的老师觉得这篇课文最不好教,香港的学生也最不喜欢这篇课文。
那天我接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因为我们内地的教材没有这篇课文,这个作者及文中提到的演奏家陈蕾士在香港可能很有名,但是我没听说过。
我在网上搜索到一句话,这可以证明你们老师所言不假。
那天香港这边通知我改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网上搜索课文,发现网上有香港同学说的一句话,他批评他的同伴讲了一句话很玄,很难懂,说道:“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这句话很玄、很难懂,也许比《听陈蕾士的琴筝》更叫人摸不着头脑……”“也许比《听陈蕾士的琴筝》更叫人摸不着头脑!”这可以证明你们老师说的话的准确性。
这篇课文香港老师不喜欢教,学生也不喜欢学。
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仔细分析了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同学和老师不喜欢这篇文章或者说觉得这篇课文摸不着头脑。
我想原因比较多。
其中一个原因是以诗为代表,很多艺术形式跟我们所接触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它采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段,让我们觉得不大熟悉。
它的写作形式,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跟我们所了解,所熟悉的东西有一定距离。
这是一般艺术创作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叫陌生化。
所以我们觉得很陌生,用词陌生,句子形式陌生,反映的内容也陌生,所以我们觉得摸不着头脑。
那么,艺术有没有“头脑”呢?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摸摸艺术的“头脑”。
所以这节课我把这节课取名为“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
同学们,对此文摸不着头脑,就是对这个“陌生化”不太了解。
这首诗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通感、象征、比拟、比喻等等,让我们觉得这首诗跟我们的生活距离很远。
今天,我们想跟同学们一起,以这首诗为例,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规律,共同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古筝名家陈蕾士来我院访问、讲学
作者: 余德育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44-NULL页
主题词: 筝乐;民乐系;赵宋光;陈蕾;民族音乐;中国音乐;讲学活动;二四谱;南派;音协
摘要:马来西亚籍古筝名家、香港中文大学前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陈蕾士教授,应我院邀请,于五月十一、十二、十三日前来我院进行参观、访问和讲学活动,受到了赵宋光院长、施咏康副院长的亲切接见。
民乐系的教授们与陈教授进行了座谈。
陈教授还向民乐系师生作了题为《筝乐的继承与创新》的讲座,他提出“民族音乐的发展应走我们民族自己的道路”的观点,博得师生们的赞赏和共鸣。
陈教授是中国南派筝艺老前辈,对中国。
岂能如此“玩”诗歌——评程少堂《你是我的同类》课堂实录
岂能如此“玩”诗歌——评程少堂《你是我的同类》课堂实录杨先武【期刊名称】《湖南教育:综合版》【年(卷),期】2006(000)017【摘要】2004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者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
由于“性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
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并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在课后访谈中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
但看完课堂实录,笔者却实在不敢恭维。
程先生这堂课以吟诵开始。
在指导学生朗读了几遍诗歌后,便让学生研讨什么是诗或诗意。
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程先生不得不自下结论:“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
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
”接着便以“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和“奶奶说‘乖宝宝’”为例,说明“那就是诗”,“就叫有诗意”,甚至“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也叫“有诗意”。
读到这番话,笔者真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诗是十分简单的东西,也许婴儿的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
的确,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富有诗意,或者说像诗一样的美,但这决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或诗意。
作为语文教研员,不应该不懂得这样的常识。
更何况这和欣赏诗歌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研讨完“诗意...【总页数】2页(P)【作者】杨先武【作者单位】深圳市北师大南山区附中【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相关文献】1.从程少堂的几个课堂实录中搜寻"语文味儿" [J], 任明新2.“玩”出诗歌的真味——试论程少堂老师的诗歌教学 [J], 徐志耀3.岂能如此“玩”诗歌——评程少堂《你是我的同类》课堂实录 [J], 杨先武4.古诗教学中的"语文味"探究——以程少堂执教的《子衿》一课为例 [J], 刘丹5.揭开文本“面纱”,褪去“陌生化”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案例评析[J], 梁诗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谈文章的行文布局
谈谈文章的行文布局一.选材恰当课文: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行文布局首先要围绕主题造好材料。
所谓选材恰当,就是指所选的材料合乎主题的需要,而且典型。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例子说明蔺相如的「智」和「勇」,就是这种材料的恰当运用。
比如,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蔺相如知道秦王无意偿城,便假称和氏璧有瑕疵,把它从秦王手上取回,并以打破和氏璧来要挟秦王,这些材料就选择得非常好,因为这些材料充分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和「勇」。
二.主题和层次课文:闻一多《也许》层次是文章中各层意思的次序。
文章的层次必须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安排。
《新诗三首》中闻一多的《也许》是为悼念逝于1926年冬的女儿闻立瑛而写的,先写「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指出女儿活得不愉快;然后写到「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继而讲到「蚯蚓翻泥」及水的「音乐」。
直到这时,还没有写出女儿的死,最后一段才写到道:「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正式交代了女儿的死亡。
作者这样安排层次,完全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
因为《也许》虽然是一首葬歌,但作者是通过它来表现一位慈父对儿女呵护关怀之情,表现自己对女儿无限的思念与眷爱,如果一开始它写女儿的死,充满悲痛哀伤的字眼,感情就难以含蓄,主题的表达就可能受到影响。
三.结构完整课文:黄国彬《听陈蕾士的琴筝》《新诗三首》中黄国彬的《听陈蕾士的琴筝》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全诗十节,可分三个层次:一、琴筝的起奏(一至三节);二、演奏的发展(四至六节);三、高潮(七至九节);四、琴音的余韵(第十节)。
这只是一首诗,但同一篇小说一样,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
这又犹如一套房子,哪里是卧室,哪里是厨房,哪里是客厅,都安排得整整有条。
如果中间缺了第四节,就好像缺了厨房;缺了第六节,就如同缺了一条过道,这房子也就称不上是好房子了。
四.层层深入课文:李广田《花潮》李广田《花潮》在组织布局上,先后有序,层次井然,先讲圆通山海棠盛开和市民的反应,接着讲海棠花开放的盛况,进而讲各种不同的看花人的动态,最后讲赏花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聽陳蕾士的琴箏〉
〈聽陳蕾士的琴箏〉共有十個詩段,基本上是作者黃國彬(1946- )順序描寫陳蕾士彈奏琴箏的情形,從詩的名字〈聽陳蕾士的琴箏〉可知,詩人將聆聽陳蕾士彈奏琴箏時的感覺,利用文字表現出來。
此外,為突出琴箏出色的聲響,詩人於詩中利用實寫和虛寫的兩種手法進行描述,令文章生色不少,豐富詩中的意象,突顯琴箏的音色;
例如第一詩段:「他的寬袖一揮」、「弦上」;
第三詩段:「聲音」;
第四時段:「他左手仰揚,右手徘徊」、「輕撥着」、「然後抑按藏摧」、「雙
手」;
第五詩段:「角徵紛奪弦而起」、「鏗然」、「急擊著」;
第六段段:「十指在急縱疾躍」;
第七詩段:「十指在翻飛疾走」、「彈出」;
第八詩段:「無聲」;
第九詩段:「然後是五指倏地急頓」;
第十詩段:「聽以音遠去」。
總計來說,全詩三百九十二字中,實寫陳蕾士的彈奏情況只佔七十五字,其餘三百餘字都是利用不同的感官,進行虛寫的描述。
現試分述每一詩段描寫彈奏時除了「聽覺」媒介外,還運用了其他不同感官的呈現媒介。
詩人於詩中主要透過四種感官媒介將想表達的意象呈現出來,這種通感的手法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及「嗅覺」,其中又以利用「視覺」媒介佔最多數。
以本文主要集中分析〈聽陳蕾士的琴箏〉中的通感手法,探究詩人黃國彬除「聽覺」外,如何於詩中透過其他感官去描述琴箏的聲音。
首先,琴箏是一種樂器,詩人理應集中描寫其音色、律調等,好讓讀者易於了解。
但在〈聽陳蕾士的琴箏〉中,詩人除了利用「聽覺」的描寫外,更有三段詩段集中利用「視覺」用作呈現意象的媒介,包括第四、第七和第八詩段。
第四詩段:主要描述「天河兩岸的星輝、游隼」等,都是有關視覺上的形象;
第七詩段:「驟雨」、「窗格」、「浮萍」、「劍花」、「朝陽」等都是能用眼看到的意象;
第八詩段:「雪晴」、「金色的太陽」、「紫色的水晶」、「紅寶石」、「珍珠」等,豐富了視覺上的效果;。
由此可見,以上提及的三個詩段主要都是以「視覺」作為呈現媒介,部分更配合「聽覺」,利用通感的手法將琴箏的聲音繪聲繪影地描述出來。
另一方面,綜觀各詩段,除發現每一詩段均有「視覺」的描寫,有些詩段更融合了另外兩種感官,包括「觸覺」和「嗅覺」去表達主要屬於「聽覺」的琴箏聲。
全詩有十個詩段,大部分屬於虛寫,當中有六個詩段糅合了「視覺」及「觸覺」去描寫彈奏的情況和環境。
這包括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第九和第十詩段。
第一詩段:「西湖中央」、「水禽飛入」、「漣漪」等都是視覺上的呈現;當中「濕曉」的「濕」混入了「觸覺」媒介,所指的是瀰漫着露水
的破曉時分。
第三詩段:除了「敲響」的「聽覺」表現,同時亦融合了「視覺」和「觸覺」兩種媒介;視覺上有「露」、「水月」、「窗櫺」、「直入殿閣」、「平
靜的湖面」等;觸覺上有「涼露」,是清涼的感覺。
第五詩段:「霜天」、「鷂子」、「空曠」等都是屬於視覺;觸覺的有「霜」、「霜風」等,都給人涼快的感覺。
第六詩段:有「脫兔」、「驚鷗」、「鴻雁」、「大漠」、「竹林」、「木葉」、「雲煙」、「大江」等視覺上的元素,令詩篇的內容生色不少;至於觸覺方
面,有予人清涼、乾爽感覺的「西風」。
第九詩段:視覺上上十分豐富,有「水晶」、「融冰」、「大雪山」、「銀光」、「劍」等;觸覺有「水晶」、「融冰」、「雪山」、「劍」的冷、涼的感覺,
亦有「劍」的鋒利感。
第十詩段:可以看到「廣漠」、「月光」、「雲漢」、「宮闕」、「飛簷」、「琉璃瓦」等意象;而「初寒」可以表現出冰凍的感覺,所以屬於觸覺方面。
從上可見,此詩段融合了「視覺」和「觸覺」的呈現媒介,再與「聽覺」媒介製造出琴箏不同聲音時所製造出的意象,讓讀者透過不同的呈現媒介,感受這些通感意象所帶出的意境和氣氛。
至於第二詩段,更是全詩唯一融合「嗅覺」、「觸覺」及「視覺」三種官感去寫琴筝的聲音。
第二詩段:此段主要描述「無聲」的環境,所以沒有採用「聽覺」的呈現媒介,而大量利用「觸覺」、「嗅覺」及「視覺」去將寧靜的環境展現讀者眼前。
例如「觸覺」上有「冷」;「嗅覺」上有「香氣」、「桂花」;「視覺」上有「銀暈」、「白露」、「桂花」、「睡蓮的嫩蕊」、「發光的湖面」等。
在以上各種感觀意象的結合下呈現出較靜態的環境和意境。
總括而言,「視覺」是詩人於詩中運用得最多的感官,當中每一詩段都有配合「視覺」的元素,比直接寫「聽覺」的文字還要多。
我們也可以仔細從光暗度、清晰度、顏色、動態上再看視覺上的運用,現各舉部分例子作簡述。
從光暗度而言,詩中多處表現出「光」和「暗」。
如「發光的湖面」(第二詩段)表現出較強的光度;「星輝」(第四詩段)表現出微光的狀態;「朝霞」(第七詩
段)交代比較柔和的光度;「金色的太陽」(第八詩段)表現出較強的光度;「大雪山的銀光驀然在高空」(第九詩段)可見銀光的光度很強,能照到高空上;「月光」(第十詩段)則通常是較柔和的光度。
若從清晰度而言,詩中的「銀暈」(第二詩段)、「雲煙」(第六詩段)等,都表現出一種朦朦朧朧的視覺現象;「變幻的劍花在起落迴舞」(第七詩段)表現出劍花雖變幻,但仍可看到當中的起落迴舞,可見這是豐富而清晰的視覺效果;「水晶」(第八詩段)、「寶石」(第八詩段)、「融冰」(第九詩段)都可表現出清澈、通透的視覺感覺。
至於顏色方面,黃國彬這詩可以說是色彩繽紛,如「銀暈」(第二詩段)的銀白色;「竹林」(第六詩段)及「浮萍」(第七詩段)的綠色;「金色的太陽」(第八詩段)的金色;「紫色的水晶」(第八詩段)的紫色;「紅寶石」(第八詩段)的紅色;「大雪山的銀光」(第九詩段)的銀色;「琉璃瓦」(第十詩段)的琉璃色等。
另外,從動靜態方面,可以看到詩中有很多動態的描寫,如「水禽飛入、下降」(第一詩段)、「銀暈」的「流轉」(第二詩段)、「敲響」(第三詩段)、「脫兔」(第六詩段)等,都可以看到當中動態描寫的一面;至於靜態的描寫亦十分豐富,如「白露」的「凝聚」(第二詩段)、「恢復了平靜」的「湖面」(第三詩段)、「山靜」、「冰川」的「無聲」(第八詩段)、「寂寂的宮闕和飛簷」(第十詩段)等,都可以看出琴聲的靜態的一面,環境靜寂的狀態。
由此可見,詩人於詩中除了利用虛、實兩種手法描寫琴筝的聲音外,還有用通感手法,將要表達的意象透過不同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四種官感的互相融合表現出來;當中也從意象的光暗度、清晰度、豐富的顏色和動靜態去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而製造更多新的不同意象,讓讀者可以進行豐富的聯想,製造更多意象所帶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