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17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练案 教师版
北京市2017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环境保护讲义 新人教版
环境保护
学习目标:
环境与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管理
学习内容:
总一、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
1、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
2、人类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生活消费)使产品消耗、转化,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废弃的物质能量输出给环境。
3、人类通过自己的发展活动(生产、消费)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
4、环境把它所受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反馈作用。
5、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6、环境自净能力
7、环境问题的产生:
总二、环境问题的特点----表现和分布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全球性;地方性;城市VS农村
总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总四、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
分1—针对环境污染防治
分2—针对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分3—针对生态破坏生态环境保护
高考怎么考:试卷最后有一个10分的选考模块,专门考选修的内容
例题讲解1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多发的地理因素。
例题讲解2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2。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学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内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2.内容:(1)关联性: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
(2)制约性3.具体表现:(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4.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大气——地貌岩石圈水——地貌水——大气生物——水生物——地貌生物——大气水——大气——岩石水——大气——生物四大圈层(地貌-大气-水文-生物)5.案例(1)讨论:沙尘暴的成因自然地形地势气候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另:全球变暖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可能加剧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沙源(不仅是沙漠)人为荒漠化加剧——是目前强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为造成的裸地和扬尘(如建筑工地)我国北方季风气候,冬春季节多,大片荒漠又位于冬季风风向。
同时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春天增温,降水少。
植被还未形成,土壤干燥。
沙尘暴的防治约=荒漠化防治自然的沙尘暴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①没有沙尘暴就没有黄土高原;②没有沙尘暴就没有夏威夷(海岛降尘成土);③给海洋和其他地区的植物带来;④酸雨的酸性;⑤全球变暖。
水——地貌水——大气生物——水生物——地貌生物——大气水——大气——岩石水——大气——岩石水——大气——生物(2)洋面封冻效应洋面封冻——阻断洋流——更冷——蒸发少——更干——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少——二氧化碳多,温室作用——变暖/生物多/二氧化碳少(3)厄尔尼诺(4)土壤:土壤也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在高温多雨的气候下,强烈的淋溶使土壤中盐基和硅酸大量流失,土体中铁、铝氧化物富集呈红色。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3-24高三下·河北秦皇岛·开学考试)欧洲红豆杉喜温暖、荫蔽,耐旱不耐淹,早期在欧洲、北非、西亚广泛分布,末次盛冰期分布范围萎缩。
末次盛冰期后,随着种子扩散,欧洲红豆杉在大高加索山脉逐渐定植,从山麓一直到海拔2200m的林线以上均有生长,在林线以上呈匍匐状。
在大高加索山脉西段,南北两坡皆有欧洲红豆杉,而在山脉东段只分布在北坡。
下图示意大高加索山脉位置。
1.大高加索山脉东西段欧洲红豆杉分布的坡向差异主要取决于()A.水分B.热量C.光照D.积雪2.欧洲红豆杉在林线以上匍匐生长,主要是为了()A.吸收太阳辐射B.吸收土壤养分C.利于积雪埋藏D.减缓地表蒸发(2024·湖南娄底·模拟预测)加拉帕戈斯企鹅,又名科隆企鹅,是一种分布在南美洲科隆群岛的企鹅,是唯一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企鹅,同时也是唯一分布在北半球的企鹅。
根据生物学家的考证,赤道上的加拉帕戈斯企鹅是南极大陆上的原始企鹅随着秘鲁寒流一路向北,最终漂到了赤道上的科隆群岛,进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企鹅种类——加拉帕戈斯企鹅。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因为离开南极太久了,加拉帕戈斯企鹅的身体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它们的体型减小了,其可能原因是()A.有利于散热B.躲避天敌C.食物减少D.生存空间减小4.加拉帕戈斯企鹅能够在赤道上的科隆群岛得以生存下来的原因是()A.降水多B.海拔高C.生存环境相对封闭D.洋流的影响(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62°S,59°W)坐落于南极乔治王岛。
这里几乎见不到植物性或杂食性鸟类,而全为肉食性种类。
图示意为长城站地区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南极大陆相比,长城站周边地区()A.可能为无冰区B.冻融日数长C.风力更强劲D.天气更利于天体观测6.影响该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的因素主要有()①纬度②地面积雪的消融③海冰的形成与消融④大气逆辐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长城站地区优势植被类型可能为()A.矮小乔木B.矮小灌木C.草本植物D.苔藓地衣(2024·河北沧州·模拟预测)下图示意在风速固定的情况下我国黄土高原北部风蚀率与植被盖度的关系。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十年真题练习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十年真题练习(2023·浙江卷)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2023·浙江卷)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
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
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A.砂砾岩B.石灰岩C.石英岩D.花岗岩4.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2023·北京卷)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州()A.中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和缓B.黄河沿岸多种植玉米、水稻C.南部为荒漠,草场退化严重D.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6.图中()A.河流为外流河,属于黄河水系B.龙羊峡水库有灌溉、发电功能C.青海湖水位较高,补给倒淌河D.沙珠玉河自东向西流,流速慢7.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A.促进贵南纺织和印染工业发展B.改善沿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C.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D.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9.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10.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
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
太阳能→动能→重力势 能
太阳能→生物能(化学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能)→(光合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形成矿
影响 间)热量传递;塑造地表; 和平衡功能;联系有机 产资源;实现地区间、
联系海陆
界和无机界
圈层间物质的循环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
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 • 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
对稳定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内容 举例 意义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
质稳定的功能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
气候→土壤 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 气候与土壤
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 地貌→水文
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地貌与水文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 水文→地貌
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 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 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还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2023艺术类考生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训练17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第4题,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大部分地区地处西 风带,影响该区域的大部分水汽是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的,西西伯 利亚平原比东欧平原距离大西洋更远,其降水相对较少,①正确; 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都北临北冰洋,受北冰洋沿岸洋流的 影响相差不大,②错误;地势南高北低,不是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 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③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的分界 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进入西西 伯利亚平原,因此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较少,④正确。故D正确。
课时训练17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2020·新课标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 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 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 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 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
(2020·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 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两山地属于 ( ) A.昆仑山脉 C.祁连山脉
B.秦岭 D.横断山脉
【答案】 D 【解析】 第7题,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 于100°E附近,而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 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祁连山 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 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A、B、C错误。故选 D。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章 中国地理 1 中国自然地理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
中国自然地理能力1 分析中国的地形与气候的关系(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某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
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
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解析】第(1)题,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结合等高线信息可以判断山高谷深,地势起伏较大。
由于多山地,因此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和山间小盆地,数量较少。
第(2)题,干热气候主要与干热河谷有关,即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
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A.我国区域气候特征(1) 突破2B.我国区域河流特征C.我国区域地形特征D.我国区域资源特征(2) 突破1 A.我国区域地形对交通的影响B.我国区域地形对农业的影响C.我国区域地形对气候的影响D.我国区域地形对河流的影响答案:(1)CD (2)C突破1 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其对气候等的影响地形地势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不利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城市的建设,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突破2 我国重要地形区判断的方法(1)根据经纬度判断:根据各大地形区的经纬度判断地形区,就要熟悉各地形区大致的经纬度位置。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高中地理】北京市2017届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41份) 人教课标版35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学习目标: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学习内容: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2、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
3、成因
4、分布
(1)世界地震带的分布
(2)中国地震带的分布
5、地震的危害
6、防灾减灾
(二)泥石流
1、定义
2、成因
3、防避措施
(三)滑坡
1、定义
2、成因
3、防灾减灾
洪涝灾害
1、定义
2、特点及主要的描述参量
3、成因
【探究活动】分析长江中下游多发洪水的成因
4、分布
(1)世界
(2)中国
5、防灾减灾措施
典型例题
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
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同步教学课件)第17章 环境保护 中图版
3.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源的?有什么 危害? 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自净能力,但随着人类排放废弃 物的数量、种类日益增多。超过了环境容量(自净能力),固体废 弃物污染便由此产生。固体垃圾可占据大量土地,并持续向水、 大气释放有害物质,使水体水质、大气质量恶化,危及人类健康。 4.什么是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 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 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 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如碳、氮、硫的氧化 物、可吸入颗粒物和氟利昂等,有些可以造成地方性大气污染, 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有些还会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
【例5】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非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
【解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由此分析D选项为 正确选项。 【答案】 D
例3.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 的保护伞”。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 辐射,吸收长波辐射的物质主要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 例4.解题的关键是搞清楚臭氧减少的原因及其危害。建立热带雨 林自然保护区,有助于改善全球大气水热状况,改善大气循环和 水循环,从而改善全球气候,热带雨林另一种作用是抑制全球平 均气温上升。绿色植物主要吸收CO2而不是吸收紫外线,因此选项 A与题目要求关系小。酸雨、汽车尾气污染是由于燃烧煤、石油 等矿物燃料引起的,与臭氧空洞几乎没有关系,排除选项B。CO2 增多,引起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与臭氧空洞亦无关系。 【答案】1.B 2.C 3.A 4.C
高三地理“补胎式一轮复习第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
高三地理“补胎式一轮复习第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考试大纲::1.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二、教学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考点三、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内容第一自主环节复习点拨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真题演练纠错补漏教学反思[考纲展示]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三维设计练习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知识梳理设计意图示意图图解示意图图解图文转换图文转换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构建答题模板归纳总结纠错本图解示意图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评析、总结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温馨提示]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2022·江苏高考·节选)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选B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大陆西岸,紧靠太平洋分布,造成南美洲地势大致西高东低,故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故选B。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17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练案 教师版
第17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案【自主梳理夯实基础】——课前填写落实温故知新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和等。
【答案】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注意提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的,每个的演化都是演化的一个方面。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答案】统一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某一地理整个其他区域【注意提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拓展发散思维练习】——问题思考发散学生思维【思考题】1.以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试以水循环为例,说明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请以植被破坏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17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讲案 教师版
第17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讲案【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2016•江苏卷)图4 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7 ~8 题。
7.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 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B. 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C. 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 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8.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A. 蒸发B. 下渗C. 蒸腾D. 地下径流【答案】7.D 8.B【解析】试题分析:7.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少,降水到地面以后受到植被的阻挡作用减弱,下渗减少,所以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第6 年植被增加,流量峰值变小,河流含沙量变小。
8.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年中的径流量与第6年的径流量相差不大,说明降水量相差也不大,图中径流峰值变化主要是森林减少,对径流的阻挡作用小,下渗减弱所致。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名师点睛】解答植被多少与地表径流量关系时,首先明确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雨水补给,这种补给形式,植被对其影响才比较大。
植被的覆盖率、植被的类型等对地表径流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雨水的涵养功能大,增加下渗时间和下渗量,可调节地表径流的大小,一般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小,峰值低。
植被差的地区下渗量小,调节地表径流的弱,一般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峰值高,容易造成洪涝灾害,也常常发生水土流失,造成沟谷发育。
做这样的题目时就要仔细地分析图中的流量曲线分布规律。
(2016•新课标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6.C 7.D 8.C【解析】试题分析:6.在高山苔原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气的温度与海拔有关, A错;该带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湿度很大,降水量较多,降水量与海拔有关,B错;该地风力较大,坡度越大的地区,积雪厚度小;坡度较小的地区和洼地,积雪的厚度大,因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C对;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D错。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17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测案 教师版
第17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测试题(1)一、选择题(44分)下图中,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1~2题。
1.左图中若a处形成化石,b处形成右图所示地理景观,则( )A.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生物圈B.乙表示生物圈,丙表示大气圈C.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岩石圈D.乙表示岩石圈,丙表示生物圈2.右图景观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有( )①气候大陆性强,干旱、降水少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B 2.C【解析】第1题,化石为生物死亡后在沉积岩中存在的遗体或遗迹,说明甲、乙二者之中一个为岩石圈,另一个为生物圈。
右图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说明甲、丙二者之中一个是大气圈,另一个是岩石圈。
综合判断知,甲、乙、丙分别为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干旱为右图环境的基本特征,据此推测该区域气候、土壤和河流基本特征。
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 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为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草、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的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据此完成第3题。
3.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答案】C【解析】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其余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图示内容契合度不高。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17讲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 识体 系 构 建][主 干 知 识 整 合]一、陆地自然带1.成因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易误辨析]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关系吗?提示不是。
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特别提醒自然带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由于不同自然区域间的水热条件具有过渡性特征,自然带之间也相应地具有过渡性的特征。
[易误辨析] 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提示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三、非地带性现象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具体表现考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例1】(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错因诊断]第(1)题:区域定位不准确;不能熟练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北京市2017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世界地理概况讲义新人教版20170812261
世界地理一
学习目标:
了解近几年世界地理在高考中的变化趋势
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思路
世界地理范围内的主要界线
了解海底地形
掌握各大洲的界线和地形特征
学习内容:
一、近几年世界地理的高考变化趋势
二、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思路
1、推理学习法
以中亚为例进行分析
2、地理八股学习法
三、世界地理位置范围的主要界线
东西经度的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南
北半球的分界线、五带的分界线、时区界线、日界线、晨昏线
四、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海陆分布
1
(1)概念区分——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海(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洋、海峡
(2)海陆分布——海洋占 71%,陆地占 29%
(3)七大洲、四大洋分界线(重点知识),面积比、海拔高、深度比
(4)重要海峡(要能说出世界重要海峡的名称)
2、海底地形
3、陆地地形(各大洲地
形特征重点)
东半球
西 半 球
0 0 2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陆高 (米) 5000 2000 500 200 0 洼地 0 2000
500
200
洼地
2。
2017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分项版解析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7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分项版解析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图1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答案】1.B 2.D 3.A【解析】1.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匕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
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
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考点: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影响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点睛】第2题,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案【自主梳理夯实基础】——课前填写落实温故知新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和等。
【答案】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注意提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的,每个的演化都是演化的一个方面。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答案】统一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某一地理整个其他区域【注意提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拓展发散思维练习】——问题思考发散学生思维【思考题】1.以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试以水循环为例,说明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请以植被破坏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参考答案】1.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地貌,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
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
2.水循环跨越了各大圈层,蒸发、蒸腾使水变为水蒸汽,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水蒸气在大气圈中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降水被生物截留和利用;降水形成地表或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改造,然后流入海洋;在高山、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水圈的组成部分;当冰川融化,水又参与生物的生长、岩石的风化,然后再次被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
3.某一地区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干旱,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发生变化。
【典题探究变式练习】——课堂讲解针对提高训练练习题(1)在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
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
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
下图中的“花”为在遍地湿润的碎石块间茁壮醒目的一株1米多高的塔黄,叶片呈:“垫伏”(匍匐贴近地面生长)状,结合图文回答下列小题1. 下列有关高山流石滩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①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堆积②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③流石滩的形成与剧烈的昼夜温差和冻融作用有关④流石滩的形成与重力作用和较平坦地形有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塔黄”花色艳丽,叶片“垫伏”于地面,是高山花卉的重要生存手段,下列描述“塔黄”与“流石滩”环境的相关性正确的是()①花色艳丽能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②花色艳丽能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③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适应强风及碎石松动的环境④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更好吸收地面热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D 2、A【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中给出了构成流石滩的石块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
由此可分析,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沉积和风力沉积基本无关。
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冻融作用形成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
D正确。
2、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高山环境风力较大,气温低,地温也低,叶片贴地只是适应强风与碎石环境。
A 正确。
考点:地貌成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指示作用。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有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
全球的有袋类动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读图完成3-4题。
3.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地区()A.远离其他大陆B.独特多样的气候C.开发较晚D.地形复杂4.树袋熊,又称考拉。
其性情温驯,行动迟缓,食物主要是需水量大的桉树树叶。
某学习小组计划实地考查研究考拉的生长习性,他们最好前往()A.珀斯B.布里斯班C.阿德莱德D.墨尔本【答案】3、A 4、B【解析】试题分析:3、澳大利亚与其它大陆分隔,其它大陆物种难以到达。
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特有的物种。
A正确。
4、考拉以桉树树叶为食,桉树需水量大,因此当地气候必须湿润多雨。
四城市中降水最丰富的是布里斯班,B正确。
考点:澳大利亚物种资源下左图为大陆东岸的某河段示意图,右图为左图中EF处的河床横断面图。
分析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EF处,离河岸越远的地方岩石年龄越老 B.地势北高南低C.④处河岸比②③两处侵蚀更严重 D.①处比②④处建港条件优越6.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位于南半球B.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C.全年流量变化小 D.EF附近河段是地下水补给河水【答案】5、C 6、B【解析】试题分析:5、根据EF处的岩层分布判断该处为背斜,故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边新;故A项错误。
(B项注意指向标;C项④处为河流凹岸,侵蚀严重,水深,利于建港。
)6、A项,根据EF的河床剖面分析,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流多向东岸冲刷,即地转偏向力向右偏,为北半球;A项错误。
B项根据当地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判断位于温带,且为北半球大陆东岸,故河流有冰期,且河流方向为向南向北流,即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故判断可能有凌汛,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
河西走廊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
目前该走廊北部的沙漠有加速向南入侵趋势。
图为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
读图完成下题。
7.河西走廊内的绿洲主要分布在()A.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三角洲 D.山间盆地8.据图判断,该地区北部沙漠沙丘的主要类型是()①横沙丘②纵沙丘③抛物型沙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答案】7、A 8、B【解析】试题分析:7、河西走廊,地势平原,两侧是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山上的冰雪融水在山前冲积扇地带出露形成绿洲,到了冲积平原形成沙漠;气候干旱,多内流河,缺少三角洲地貌。
选A正确。
8、走廊北部的沙漠有加速向南入侵趋势,由图示可以看出,横沙丘面积大,抛物形沙丘面积大,且横沙丘与抛物型沙丘的运动方向一致;沙漠南侵过程中,遇到植被阻拦,沙丘渐少,由于沙漠南侵植被沙化现象明显。
选B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土地沙漠化及绿洲分布。
下图为色林错流域示意图,完成9-10题。
9.关于色林错流域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A.色林错流域水量补给主要依靠西南季风带来降水B.色林错流域的水循环不断影响当地地表形态C.色林错流域主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D.色林错对于A河径流具有调节作用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近期色林错湖水量减少 B.由于湖区蒸发较弱,色林错形成成水湖C.色林错流域内湖泊众多,水量丰富 D.色林错湖区生态环境脆弱【答案】9、B 10、D【解析】试题分析:9、色林错流域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A错;水循环不断地影响着当地地表形态,B对;色林错距海较远,加之位于青藏高原内部,西南季风无法深入,因此色林错属于内流湖,水量小,C错;色林错位于A河下游,对河流A不具有调节作用,D错。
10、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冰川融化,冰雪融水在短时期内会使色林错湖水水量增加,A错;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微弱,但这不是形成咸水湖的原因,而咸水湖是由于蒸发强烈,盐分增高所致,B错;流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高山冰雪融水,水量并不十分丰富,C错;从图中看出,该湖位于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缓慢,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因此色林错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D正确。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青藏高原湖泊的水循环;色林错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判断。
读下图,回答下题。
11.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一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答案】15.C【解析】试题分析:图中P环节是在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对应的土壤,反映了气候和土壤的关系,A、B、D错。
所属环节是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形成了贫瘠的红壤,C对。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读“一带一路”示意图回答问题。
(20分)(1)某海轮从广州到阿曼运送货物。
为节约燃料,请建议其出发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分)(2)简述船员在此航行沿途观察到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6分)(3)航行途经印度尼西亚。
该国地震多发,请分析其原因。
(3分)(4)7月,索马里海域流经的洋流为寒流并且鱼群较多,为什么?(4分)(5)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哪些?(4分)【答案】(1)冬季(1分)冬季东亚、南亚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1分),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流动,航行过程中可以顺风顺水。
(1分)(2)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东南亚文化圈(1分),有多种宗教建筑(言之有理得1分);斯里兰卡和印度属于南亚文化圈(1分),人们衣着纱丽服饰(言之有理得1分);巴基斯坦和阿曼属于伊斯兰文化圈(1分),人们衣着阿拉伯长袍,多清真寺(言之有理得1分)。
(3)印尼处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2分);地壳运动活跃(1分)。
(4)7月,索马里海域盛行西南风,海水表面吹离海岸,底部(深层)海水上升,形成寒冷的涌升流。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