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美文学 人性的污点 赏析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中的存在性焦虑
学校代码:10327学号:1120150480硕士学位论文Existential Anxiety in Philip Roth’s The Human Stain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中的存在性焦虑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学位类型:学术学位姓名:聂翔指导教师:孙勇彬完成日期:2018年4月30日答辩日期:2018年5月31日Existential Anxiety in Philip Roth’s TheHuman Stain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ByNie XiangSupervised byProfessor Sun Yongb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May 2018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件、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摘要菲利普·罗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中的杰出作家之一。
因其犹太裔身份,罗斯的作品不可避免涉及犹太性问题,特别是美国犹太移民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与生存境遇,罗斯起初是以自省与批评的方式表现犹太民族文化与伦理道德,到了后期,他试图摆脱犹太民族,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分析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的生存困境与冲突,重点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焦虑。
从《人性的污秽》中探析菲利普·罗斯对于自我主体的再思考
《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于 2000 年发表的 一部作品,与 1997 年发表的《美国牧歌》和 1998 年发 表的《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这两部作品合称为野美国 三部曲冶,其中,《人性的污秽》是三部中较为杰出的著 作,小说以 1998 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为背 景,辅之以越战老兵的生活经历来描写越南战争带给 人们的精神伤害,使得作品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的背 景下展开。小说以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科尔曼·西尔克 一生的经历,来探讨社会与历史的污秽、揭示人性的 污秽以及审视人对自我的不断背叛与渴求。书中的人 物内森·祖克曼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将科尔曼 与自己的家庭、女友、工作连贯起来,从而为读者展开 一个暮年老者疯狂追求自我的一生,科尔曼最后与女 友福妮雅的意外死亡,也让笔者对两人坚持自我的理 想追求有了更深层的反思与思考。本篇论文将从自我 主体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菲利普罗斯对于自我主 体的缺失与构建问题的思考。
科尔曼在遇到福妮雅之前,所交往的女友都是白 人,他对于她们的身体有着疯狂的热爱与崇拜。在与 白人女友亲热时,科尔曼会在白人女友的身旁转来转 去,欣赏女友白的发亮的身体。科尔曼对于白人女性
安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2018 年 5 期 总第 418 期
46
裸体的欣赏和热爱,并不是简单地性欲望,而是科尔 曼生命功利主义的深刻体现。白色是活力和生命力的 象征,而黑色则是死亡阴郁的代名词。科尔曼在这种 对白人女性身体的迷恋和赞美的生命功力主义的支 配下,一直不敢在白人女友面前完全裸露自己的身体, 遮蔽自己的身体也证明了他对真实自我的掩盖。直到 科尔曼遇到福妮雅,在与福妮雅做爱时,他完全将自 己暴露在福妮雅面前,这个时候的科尔曼才放下自己 所推崇的生命功力主义,他裸露自己的身体,真正的 开始展现自我。
《人性的污秽》的异化现象解读
《人性的污秽》的异化现象解读作者:张呈敏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人性的污秽》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文章试图分析《人性的污秽》中的异化现象,具体从作品中个体的自我异化、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异化现象进行解读,以拓宽对菲利普·罗斯的研究维度,揭露当代社会中仍广泛存在的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引起现代人对异化现象的重视与反思。
关键词:个体;他人;社会;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01-02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上活跃着的美国犹太裔作家,“美国三部曲”是他后期创作的三部作品,《人性的污秽》是最后一部,2001年获得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人性的污秽》一直是评论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对它的研究主题多以“美国梦”、“流散”、“身份认同”为主,本文尝试从异化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异化概念出现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领域,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的人对它都有不同的阐释,但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对异化的看法却是相对一致的,异化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甚至产生激烈冲突。
异化已成为现代派作家的一个基本主题,现代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细致地刻画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
侯维瑞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中也对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做了精辟概括:“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一般说来是指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冷漠疏远与隔绝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失去归宿。
”[1]本文无意于赘述异化概念,而试图以现代派文学中对异化的理解来解析《人性的污秽》中的异化现象,希望给处于精神“荒原”、“异化”边缘的现代人以思索。
一、个体的自我异化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物的自我异化,自我身份不能得到确认,不知道自己是谁。
20世纪欧美文学发言ppt 《人性的污点》
1、一个to be or not to be yourself的故事:
• 在课堂上称呼逃课的学生为“黑鬼”只是一个导火线,科曼·希 尔克一开始就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说了第一个谎,就 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后要说更多的谎来弥补。“每个人 都有一个秘密, 一开始只是座小土丘, 最后变成压在背上的城堡。” • 显然科曼·希尔克并没有做他自己。将人生建立在一个秘密和谎 言上的结果就是想得到自由,但却变成一个囚徒。他在年轻时, 曾因为种族问题与母亲争吵过,表明自己十分憎恨种族歧视。可 是这些年,从他离开母亲算起,他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 者,“你的思想像囚犯, 你的皮肤像雪一样白, 思想却像奴隶”, 他完全奉行了白人优越的原则,从而才有晚年的幸福生活。 • 科曼·希尔克内心一片虚空。这是他母亲说的,“你必须为你的 种族感到自豪。”他不做最真的自己,这是人性的污点的个体表 征。(内部)
“A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on is the enemy of thought.
妮可· 基德曼
行动是思考的敌人”可是他 自己却不反省自己,掩盖过 去。
1、一个to be or not to be yourself的故事:
•科曼·希尔克曾经曾拥有平静而幸福的人生。他是一位 优秀的教授,受人尊敬和爱戴,事业很成功,家庭亦无 可挑剔。但是,实际上他是一位非裔美国人,为了当一 个体面的教授,他隐瞒自己是黑人的事实,却因为一个 所谓辱骂黑人的词,遭到辞退,处于万人唾弃的境地。 •科曼·希尔克第一次认识到种族歧视深刻影响是初恋的 时候,随后他参加海军,因为自己皮肤较白谎称自己是 白种人而得到OFFER。再之后打算结婚时对女方家谎称 自己父母双亡,避免被歧视。到功成名就自认为自己皮 肤白,一直被对待为白种人,在课堂上肆无忌惮的脱口 而出“黑鬼”二字正巧命中三个缺课学生中的一个。
_人性污点_
新 片 介 绍186 世界电影 WOR LD CI NE MA个毒品贩子,他们有说谎的习惯。
”扮演娜塔丽的女演员玛丽2若塞・克洛兹有一种直截了当、不可抗拒、清新迷人的表演风格。
她的表演是法裔加拿大导演德尼・阿尔康的影片令观众折服的诸多因素之一。
(司马晓兰编译)《人 性 污 点》(The Human Stain )编剧:尼古拉斯・迈耶导演:罗伯特・本顿主要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尼科尔・基德曼、埃德・哈里斯、加里・辛奈斯等美国、德国合拍片 2003故 事 梗 概1998年。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城。
原大学校长兼古典文学教授科尔曼・西尔克把两个从不上课的黑人学生叫做“黑鬼”,因而被指责“犯了种族主义错误”而被学校解职。
此后,他的妻子艾丽丝突然死去,他指责学校全体教员都应对此事负责。
十分痛苦的西尔克说服了遁世的小说家内森・朱克曼写一篇文章记载他的丑闻。
于是,他俩结交为好朋友。
不久,西尔克同一个比他小30多岁的当地妇女发生了关系。
芳妮娅・法利在学校和其他两个地方同时当清洁女工,薪金很低。
在家里发生的一次火灾中,她又失去两个幼儿,为此芳妮娅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
而且,她狂暴的越战老兵前夫莱斯特也使她生活在恐怖之中。
银幕上一连串闪回镜头揭示了西尔克神秘的过去。
原来他是一个皮肤浅黑型的美籍非洲人,但他隐瞒了自己也是黑色人种。
他从来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既不对妻子又不对放逐他的大学同事讲自己的过去。
现在,既然他已到穷途末路,便将一切对芳妮娅和盘托出,芳妮娅听罢十分同情,拥抱了他。
但是,潜随芳妮娅的莱斯特将她和西尔克逼上了逃亡之路。
他俩的小汽车半路上不幸掉进冰封的湖里,撞得粉碎。
地方当局将他俩的死因简单归结为“偶然事故”。
小说家内森・朱克曼来见芳妮娅的丈夫莱斯特,说他准备开始撰写科尔曼・西尔克的故事。
评 论 摘 要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本顿(《克莱默夫妇》、《心田》)执导、由尼古拉斯・迈耶改编自菲利普・罗思的小说的《人性污点》,是一部关于美国黑人种族问题的惊险片和侦探片,描写一个黑人教授生命最后一段日子的悲惨生活与结局。
解读《人性的污秽》中黑人母亲的多重压迫
解读《人性的污秽》中黑人母亲的多重压迫作者:乌兰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期乌兰(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不仅渗透了对犹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其他少数族裔的波折人生。
《人性的污秽》是他近年创作的“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小说围绕主公人科尔曼跌宕起伏的命运,侧面的反映了其母亲——西尔克夫人,作为黑人女性的艰难生存困境。
本文将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西尔克夫人在多重压迫下的痛苦命运。
【关键词】黑人女权主义;压迫;男权;种族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1933—)在当代美国文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旺盛的文学创作力享誉世界文坛。
在他的创作历程中获奖无数,囊括了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近几年来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性的污点》组成)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近年,对该小说的解读多围绕主人公身份问题,或以存在主义角度,或以宗教角度展开分析,但其中对小说中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却鲜有涉及。
本文将以黑人女权主义视角对主人公的母亲——西尔克夫人展开分析。
1 黑人女权主义至今在学术界都难以严格界定“女权主义”,只是力图找出不同女权主义流派的共同特征。
女权主义流派本身关注的是妇女在社会中的劣势地位以及因性别所遭受的歧视。
但因不同流派的历史渊源、阶级地位等多种原因以及各自承受的压迫程度等问题,都没能达成统一共识。
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及黑人女权主义等。
黑人女权主义作为女权主义的一个流派,对研究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
《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作者:徐建纲郑小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5期摘要:作为一部伦理悲剧,《人性的污点》围绕着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幽灵事件”、“不伦之恋”和“车祸”的剧情展开,他悲剧的根源在于淡薄的伦理意识、偏执的自我中心并且不切实际地追求着自己梦想。
科尔曼逐步失去了对自身的掌控从而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最后走向毁灭。
作者菲利普·罗斯通过戏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对种族歧视的反抗以及对梦想的诉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道德法则的追求与向往。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研究视角,探讨科尔曼·希尔克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颇有争议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人性的污点;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作者簡介:徐建纲(1961-),男,汉,内蒙古包头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影视文学;郑小雨(1992-),女,汉,湖北孝感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人性的污点》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00年出版的一部新现实主义小说。
作为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小说在200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广受好评。
罗一生的作品颇丰,而且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读者带来很多关于人生的启迪与思考。
当大多数犹太作家都在维护传统的犹太民族道德文化时,罗斯却另辟蹊径,他不仅触及了犹太传统文化的弊端,并且还揭示了犹太民族某些陋习,如身份的危机、夫妻的反目、父子的对立等不协调的方面[1]48。
《人性的污点》这部小说讲述了年近70的大学教授科尔曼,因在课堂上称两个从未出现过的黑人学生为“幽灵”,被指控为种族主义而不得不辞职。
随后他与女清洁工福妮娅的风流韵事引起了周围人士的批评。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身份危机、创伤、犹太性、逃离主义和美国梦的幻灭等方面解析科尔曼·希尔克的悲剧原因。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人性的污秽》的解读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人性的污秽》的解读作者:高萌翰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菲利普?罗斯是最伟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他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人性的污秽》是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科尔曼由于隐藏自己的黑人身份而迷失自我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为线索展开的。
但在小说中,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样引发了读者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提到女权主义,不得不提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所提出的“天使型”女性和“魔鬼型”女性的概念非常形象地将女性的特征表现出来。
这两种女性形象无疑对应着作品中三位女主人公的特征。
本文试用女权主义思想来分析作品中的三位女性。
最终得出结论:作品中三位女主人公无论是以消极的方式顺从父权制的规约,还是以积极的方式去颠覆男人的主导地位,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给予我们以启示:只有实现女性的平等地位,才能摆脱二元对立的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
关键词:《人性的污秽》;女权主义;“天使型”女性;“魔鬼型”女性一女性的类型和女权主义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所提出的“天使型”女性和“魔鬼型”女性的概念。
“魔鬼型”女性指具有反叛性、诱惑性,粗野的女性,常伴有歇斯底里性。
她们与传统的、贤良淑德的“天使型”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们心胸狭隘、一意孤行甚至偏激。
与此同时,她们也是试图颠覆父权制的制度的有力发起者。
在众人眼中,他们是不折不扣、被妖魔化的女人。
相反,“天使型”女性指顺从的,与世无争,无私奉献的女性。
在众人眼中,她们为自己的家庭可以牺牲一切;她们唯自己的丈夫马首是瞻,丈夫的话语是她们绝对信奉的“圣旨”。
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她们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庸。
而且人们似乎更愿意赋予并接受女性相夫教子的角色,在人们的眼中,她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做好家务劳动,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子女。
相反,对于那些有自己想法和理想的女性反而被看作是“另类”,被认为是对男权的颠覆者。
《人性的污点》对人性虚伪的批判主旨7页
《人性的污点》对人性虚伪的批判主旨基金项目: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培养基金项目“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自恋情结”(项目编号:SXP2011-05);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菲利普?罗斯作品中镜像他者的异化探究”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菲利普?罗斯作品中无名的镜像他者解构”的阶段性成果。
影片《人性的污点》改编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畅销小说《人性的污秽》,由罗伯特?本顿(Robert Benton)这位极具问鼎奥斯卡实力的影视界金牌导演执导,美国米拉麦克斯公司出品,首映于2003年10月。
这部影片播出后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可谓之好评和非议都接踵而来。
一部影片之所以会被关注和热议,一定是与其所要表现的主旨和其艺术表现力所密切相关的,影片《人性的污点》当然也不例外。
在这部影片中,一个鲜明的主旨被影片的剧情所演绎,这就是人性的污点在于真善美存在于个体人的秉性中的状态会呈现出矛盾的和虚伪的一面,也即在真善美的人性表征下,会有人性虚伪的一面存在,当人性虚伪的一面不断地扩张和发展,人性真善美的“量”会弱化,人性假恶丑的“量”会累积,直至出现量的质变,将真善美的人性演变为假恶丑的人性,所以,影片彰显对真善美人性虚伪和矛盾的批判力量,让人们认识到虚伪的真善美人性下掩盖的假恶丑人性,看到假恶丑人性是如何制造人生悲剧的。
所以,影片《人性的污点》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极强,是一部教育人们认识人生悲剧的产生诱因和如何避免人生悲剧的教科书。
一、人性虚伪是假恶丑人性从蛰伏到萌芽的始作俑者影片《人性的污点》所展示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的春天,正直一个旧的纪元向着一个新的纪元转变之际,新旧世纪之交寓意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必然会被新旧矛盾所冲击,而故事的内容正是一个表现人性真善美的表象被虚伪的内隐性元素所冲击和葬送的人生悲剧。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就职于英格兰雅典娜大学中颇有造诣的古典文学教授科曼?希尔克,这位教授正直年富力强的中年,斯文的职业,横溢的才华、潇洒的外表、有教养的人品;科曼?希尔克教授的家庭环境亦温暖舒适,他的妻子也是位教师,温雅可人并深爱自己的丈夫;三个孩子聪明健康,其中的两个孩子也已身为人师。
《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徐建纲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小雨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作为一部伦理悲剧,《人性的污点》围绕着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幽灵事件”、“不伦之恋”和“车祸”的剧情展开,他悲剧的根源在于淡薄的伦理意识、偏执的自我中心并且不切实际地追求着自己梦想。
科尔曼逐步失去了对自身的掌控从而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最后走向毁灭。
作者菲利普•罗斯通过戏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对种族歧视的反抗以及对梦想的诉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道德法则的追求与向往。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研究视角,探讨科尔曼•希尔克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颇有争议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人性的污点;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作者简介:徐建纲(1961-),男,汉,内蒙古包头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影视文学;郑小雨(1992-),女,汉,湖北孝感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122-02《人性的污点》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00年出版的一部新现实主义小说。
作为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小说在200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广受好评。
罗一生的作品颇丰,而且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读者带来很多关于人生的启迪与思考。
当大多数犹太作家都在维护传统的犹太民族道德文化时,罗斯却另辟蹊径,他不仅触及了犹太传统文化的弊端,并且还揭示了犹太民族某些陋习,如身份的危机、夫妻的反目、父子的对立等不协调的方面[1]48。
《人性的污点》这部小说讲述了年近70的大学教授科尔曼,因在课堂上称两个从未出现过的黑人学生为“幽灵”,被指控为种族主义而不得不辞职。
随后他与女清洁工福妮娅的风流韵事引起了周围人士的批评。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身份危机、创伤、犹太性、逃离主义和美国梦的幻灭等方面解析科尔曼•希尔克的悲剧原因。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中的女性他者解读
收稿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陈银珠(1996—),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美国文学。
·41·
反抗,在底层社会生存。在成为科尔曼的情人之前,福 妮雅还是她老板的情人,她随意处置自己的身体,正应 了前夫法利所赋予她的女性气质。她将自己伪装成文盲, 对外界的一切置之不理,封闭自己,陷入了“内在性”。 波伏娃以“超越性”和“内在性”来描述个体自由。其中, “超越性”描述的是个体自由地从事一项筹划,从而能 以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世界上行动的生存状态;而与之相 对立的“内在性”则是封闭、被动、停滞、止于空想而 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5]。
民权活动家 Septima Clark 曾言:“我发现男人无论说 什么都是对的。他们说什么是什么,女人做不了主。”[4](P79) 在父权制社会中,继父的男性地位使得福妮雅的母亲宁愿 女儿被自己的丈夫蹂躏至离家出走,也要昧着良心否认丈 夫的失德之行。前夫法利受尽战争之苦,对福妮雅的痛苦 非但无法感同身受,甚至“不断打她,把她打得青一块紫 一块”,以至于“无论心中有着多少悲苦,她都将一切隐 藏在一张毫无表情、同时又毫无保留地倾诉着无限孤独的 皮包骨的面孔后”[3](P1)。福妮雅先后处于继父和前夫的 支配下,失去主体地位,受尽他们的压迫,从而沦为他者。
一、福妮雅·法利:命运多舛的女文盲 科尔曼的情人福妮雅·法利出生于上层社会家庭, 但命运多舛。因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与继父一起生活。 继父三番两次想强暴她,而母亲又不信任她,福妮雅果
断选择逃到南方,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后, 她嫁给越战老兵法利,受尽虐待,两个挚爱的孩子也因 事故葬身火海。“不管什么原因,不论他是谁,都会对 他拳打脚踢,福妮雅只有喊救命的份儿。”[3](P36)一 系列的打击使她对生活失去信心与期待。由于她受教育 水平较低,仅为小学文化,因此,她选择做一名清洁工。 “她已经从高高在上的地位跌倒了社会底层,现在她是 一只盛满乱七八糟豆子的大口袋,语无伦次。福妮雅被 剥夺了属于她的权利。”[3](P26)
《人性的污点》中人物的心理创伤分析
《人性的污点》中人物的心理创伤分析作者:刘畅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3期摘要:文章从心理创伤的角度出发,解读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心理创伤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一生中创作的作品颇多,表达主题的种类丰富,其中包括个体与社会冲突、理性与情感、身份意识、人性的异化以及伦理与道德。
他的写作风格也经历了从早期的现实主义到晚期的后现代主义实验写作的转变。
菲利普·罗斯擅长使用游戏的方式来书写严肃的话题,他把老一辈犹太人普遍认为不应该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丑陋的事情”放进他的作品里,揭示了世人从没听闻的犹太人的琐事,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的犹太人的刻板印象。
菲利普·罗斯在自己晚年时期创作了具有显著特征的“美国问题”的人生三部曲,分别是《我嫁给一个共产党》、《美国牧歌》、以及《人性的污点》。
小说《人性的污点》发表于2000年,主要揭示出当今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小说的主人公,科尔曼,是一位有着黑人血统的,但是肤色极浅的大学教授,为了过上相对美好的生活,将自己的黑人身份隐瞒起来,而是以一名犹太人的身份度过一生。
但是,科尔曼却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导致自己成为一名种族主义者,妻子因此突发心脏病过世,自己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之后,科尔曼遇上了一位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妇女,福妮娅,跟其产生了性爱关系。
但是,科尔曼和福妮娅最后被福妮娅的丈夫,莱斯·法利,制造的车祸中丧失了生命。
目前,国内对小说《人性的污点》主要是从种族身份、理论道德等方面进行阐释。
本文试图从创伤理论视角分析《人性的污点》中的主要人物所经历的心理创伤。
创伤(trauma),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损伤的意思。
在1980年,创伤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它很快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等其他学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著名学者凯西·卡鲁斯(Cathy Caruth)在她的作品《无主的经验:创伤、叙事和历史》(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 and History)中定义了创伤:“事件发生得太突然,使受害者没有办法在事发时完全反应过来,但是受害者会在事后不断地经历当时的事件。
谎言带来的美国梦幻灭——解析《人性的污点》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失败的原因
82谎言带来的美国梦幻灭——解析《人性的污点》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失败的原因刘婷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二十世纪的美国车水马龙、喧嚣繁华,然在其背后,却暗藏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利己主义、谎言、迷惘、欺诈充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人公盖茨比与《人性的污点》的主人公西尔克正是在此种背景下,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从他们身上,两位作家也暗示了美国梦的幻灭。
关键词:谎言;盖茨比;西尔克;美国梦的幻灭一、美国梦的深刻内涵——真诚美国梦产生于美国殖民地时期,是独属于美国的文化思想源头。
受迫害的清教徒们为生存,来到美洲大陆探险。
他们惊异于美洲这片乐土,没有阶级,没有桎梏,没有约束,拥有着无限机会。
他们梦想着在新的大路上建立一个没有英格兰国王、主教、贵族的国家,清教徒视自己为上帝的选民,选民通过自己的真诚的辛苦劳作,获得物质的成功,这是一个理想中的黄金联邦国,是一个新的伊甸园,人们通过自己的美德能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和一个完美的人生。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梦”实现的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美国梦”实现的典范。
他的《穷理查德历书》和《富兰克林自传》确定了“美国梦”的内容与实现方式,体现了“美国梦”的成型。
在《穷理查德历书》一书中,富兰克林塑造了一个幽默的理查德形象并收录了很多格言、警句和谚语,用朴实的语言向世人传授诚实、正直、节俭和勤劳等能使穷人致富的品质,这些品质被看作是实现“美国梦”的主要途径。
二、西尔克谎言揭穿,美国梦幻灭《人性的污秽》是由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的美国三部曲中最后的一部。
小说以幽灵作为主人公身份的隐喻,对二十世纪末期的美国社会道德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揭示了谎言掩盖下的美国梦必然破灭的事实。
主人公西尔克是一个出生在霍华德的黑人,他经历了与白人姑娘斯蒂娜恋爱的失败,也曾被白人妓女赶出妓院。
作为一个黑人,他的遭遇让他不断思考自我的身份。
为了能够事业有成并踏入上层社会,在经历了作为黑人受尽歧视的日子后,西尔克终于扫清了一切有碍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障碍,包括自己的种族身份。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人性的污秽》中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人性的污秽》中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作者:陈惠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2期摘要:《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包含了作家对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困境的无限关注。
小说虽聚焦于男性主人公的身份问题,但其中呈现的几位女性人物也同样值得关注。
身处在男性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她们或认同自身的“他者”身份,顺从地承受生命中的灾难;或以文盲的身份自居,消极地抵抗父权制的压迫;或压抑内心情感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企图颠覆父权制的压迫。
然而,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美国社会,她们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人性的污秽》;他者;困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68-02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继索尔·贝娄之后当代美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之一。
在五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罗斯共出版近30余部小说,获除诺贝尔文学奖以外的一切重要奖项。
出版于2000年的《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该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浅肤色的黑人男性科尔曼,为了避免种族歧视所带来的种种迫害而装扮成一名犹太人,成功挤入美国主流社会并最终自食恶果,成为边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
小说虽聚焦于男性主人公的身份问题,但其中呈现的几位女性人物也同样值得关注,她们作为“他者”存在于男性主导的美国社会中,无论是采取顺从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抵抗亦或是积极的反抗,都踏上了一条毁灭之路。
波伏娃论证在社会生活领域和精神思维活动中都存在着针对女人的谬论:“人就是指男性……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
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
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
《人性的污秽》的新现实主义三要素解读
《人性的污秽》的新现实主义三要素解读作者:何瑞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美国三部曲”的问世,标志着罗斯已经成功转型为一个新现实主义作家。
其中“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人性的污秽》(2000)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
本文将从故事的地域、时域以及小说人物主体塑造三方面分析《人性的污秽》这部作品,解读菲利普·罗斯在该作品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地域;时域;人物塑造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08—02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最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共发表了三十一部作品。
在菲利普·罗斯长达五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不断尝试各种前卫的写作技巧,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过渡到现代主义作家,如今罗斯又步入了后现代主义作家之列。
步入暮年的罗斯感情基调逐渐平稳,但其思想依旧敏锐、视域仍然独到,他在反思自己创作生涯的同时,将目光投射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开始探索更加理性务实的创作手法。
他的“美国三部曲”的问世,标志着罗斯新现实主义作家的成功转型,其中《人性的污秽》更被誉为“美国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小说中各元素之间联系紧密,具有整体性,同时更多关注社会现实的诸多方面。
新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在动因,它是在历史时代和文化传统的共同呼唤下应运而生的。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国内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内广泛持续的反越战运动,这一切社会动乱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新现实主义强调创作源于生活并贴近于生活,作品《人性的污秽》对种族和社会历史现实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新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被诸多学者追捧。
本文将从美国社会历史特殊地域、时域及在此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对《人性的污秽》就“新现实主义”进行分析。
身份政治时代个人主义者生存抗争之殇--重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
的美国国内外诸多奖项。
罗斯小说通常是通过笔下人物如祖克曼
作品的犹太性、美国性、身份和叙事手法是
( )、凯佩什( Zuckerman
Kepish
)、罗斯等与犹太
国外该作品研究的主要方法,如蒂莫西·帕里 群体的冲突和对犹太传统价值观的背离来表现
什[2]比较了罗斯与拉尔夫·艾立生(Ralph El 他们的个人主义追求。他们基本上都可以被称
论界的好评,获得了包括美国国家犹太人书奖 语理论进行研究;从“元小说”叙事策略方面解
( )( )、国际笔会 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 2001 读;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艺术理论分析该作
福克纳奖( )( )在内 /
PEN / Faulkner Award 2001
品的叙述艺术等。
lison)并强调了《人》一书的美国性;罗伯特· 作为了这一追求而自我流放的独行者,同时在
啜达特[3]对包括《人》在内的《美国三部曲》中 面对犹太人和美国人这两种身份时,他们似乎
的公开性和隐秘性叙事策略进行了研究。而身 更趋向于选研究者们 者,他们在实现个人理想时会有不择手段之嫌,
仅仅来自犹太群体,而且来自其他种族,并且被 系和主流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写作方法上,
置身于更加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为了 《人》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同于祖克曼系列。在
个人理想和追求,他们不仅与自己的家庭和群 《人》中内森·祖克曼(Nathan )把主 Zuckerman
体发生冲突,而且对主流社会中那些他们认为 人公的地位让给了科尔曼·西尔克(Coleman
一位活着的时候全部作品便被收入“美国文 表性。也有研究者关注作品中折射的历史和伦
库”的作家。《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 Stain 理问题。此外,国内的研究者们也使用了其他
白人的肤色黑奴的思维———论《人性的污秽》的种族创伤书写
白人的肤色黑奴的思维———论《人性的污秽》的种族创伤书写作者:李书影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7期摘要:《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作品基调哀伤、抑郁,展示出典型的“美国问题”。
科尔曼·西尔克代表着遭受种族创伤的受害者形象。
罗斯通过后现代叙事方式不断强化科尔曼·西尔克心理创伤的状态,诠释种族创伤扼杀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使他无法摆脱白人的肤色、黑奴的思维的悲惨宿命。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种族创伤■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当代美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巨星,曾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小说金奖、普利策小说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美国全国图书奖、美国全国书评协会奖等诸多奖项,成为近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
《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2000)是其“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被《纽约时报》评为近二十五年最佳小说之一。
此作品近年深受国内外批评家的青睐,大量见解独特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分别从种族性别身份、犹太性、叙事策略等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的观照。
“创伤”(Trauma)原为医学名词,基本释义为“(医学)外伤,伤口,损伤;(心理、精神)创伤”①。
20世纪90年代,随着学术研究跨学科的纵深发展,西方文学评论界兴起了创伤文学研究的热潮。
美国著名历史理论与文学批评家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在《书写历史,书写创伤》中定义创伤书写“就是书写创伤事件后的影响,把它称为创伤写作或创伤后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写创伤是一种能指活动,去重现创伤经历,探寻创伤机制”②。
本文试图结合20世纪90年代罗斯后期作品创作思想嬗变的指向,从种族创伤的维度诠释文本中的受害者形象,解析其心理创伤成因及症候,审视这部“布鲁斯”音调的作品中创伤人物宿命的现实意义,探讨罗斯创伤书写潜文本的警示、教育及疗伤功能。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菊子·近年来,每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前,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的名字就会频繁出现。
今年呼声最高的据说是土耳其作家OrhanPamuk;罗斯照旧榜上有名,行家们猜测他赢的概率是11比1。
前一阵子刚读了罗斯的以大卫·卡佩希(DavidKepesh)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看完电影《人性的污点》(TheHumanStain)之后,又回头去读了《人性的污点》这本小说。
根据经验,电影浓缩的时候会遗漏掉许多丰富的细节,看完一部好电影后,再去看原作,往往不会失望。
(一)公众审判:个人隐私的大暴露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1933-)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九八年,克林顿遭弹劾的那一年。
八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当时整个美国甚至世界都盯着总统的裤子和莫尼卡的裙子,那一年显得多么天真,多么繁荣,多么无忧无虑……苏联垮台了,世界和平了,经济一片繁荣,技术一片发达,股市居高不下,股票飞涨不跌……只有太平盛世,人们才对饮食男女津津乐道。
罗斯说,其实,克林顿和莫尼卡之间的那点荤事,说穿了,不过是中学生之间的一点小玩闹,但是,却激发了美国人最传统的公众娱乐:对奸夫淫妇进行公开审判,而审判者的道德权威,则来自霍桑在《红字》中描写过的“审判精神”。
罗斯多处引用霍桑的话,小说中的作家隐居之处在麻省西部,离霍桑当年曾经短住过的地方只有几英里,暗示美国社会还是在对人们施行宗教和道德审判。
《人性的污点》就是以此为背景开始讲故事的。
故事还没有讲,作者就提醒读者要宽大为怀,主人公科尔曼·斯尔克(ColemanSilk)肯定有需要被人原谅的地方。
因为,在舆论和道德审判的显微镜和聚光灯下,展示出来的只能是“人性的污点”。
小说的描写是多角度的,有时候是主人公直接陈述,但贯穿全书的主要叙述者是作家内森·扎克曼,主人公科尔曼·斯尔克的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污点如雨点
20世纪欧美文学 110140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性的污点就像雨点一样,你不知道这些雨点什么时候会打到你的头上,但它们就是真实的存在。
这些雨点可能会突然来袭,也可能事先会有一场预报。
这些雨点或大或小,或轻或重,但都会打湿我们的心灵。
在这场雨中,我们结伴而行可以成就友情,也可以成就爱情。
若一个人单枪匹马勇往直前,那是对个体追求的肯定。
倘若那个人遇到他人群起而攻之的场面,那便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通过对小说《人性的污点》的多角度分析,归纳出污点的各个表现,再与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希望对小说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一个做自己或者不做自己的故事。
小说中科曼·希尔克曾经作为一位雅典娜大学的教授,事业成功,同时家庭美满。
但实际上他是一位非裔美国人,为了过上体面的白人的生活,他利用自己天生白皮肤的事实继而隐瞒自己是黑人种族身份的事实。
晚年却因为被控种族歧视,可以一展黑人身份解决问题的他选择了沉默,以至于处于万人唾弃的地步。
在课上称逃课的学生为“幽灵”(“黑鬼”)只是一个导火线,因为科曼·希尔克在生活中一开始就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说了第一个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后要说更多的谎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错。
他年轻时曾因为黑人种族的身份问题与母亲争吵过,表明自己十分憎恨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
可是从他一离开母亲,他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践行者,因为他完全奉行了白人优越的原则,从而才有晚年的幸福生活。
显然科曼·希尔克并没有做他自己。
他背负着黑人身世的秘密在白人的世界摸索前进最终功成名就,就是这样一个秘密将他牢牢地困在了自己建构的笼子里。
科曼·希尔克的内心一片虚空,他对自己的种族身份的不认同使他没有做最真的自己。
在爱情的绿洲里,出现了思想和行动的失衡。
小说一共讲了科曼·希尔克与三个女人的爱情。
在第一段爱情里科曼·希尔克爱他的初恋情人,但是迫于白人的种族歧视而不得不放弃她。
在第二段爱情里科曼·希尔克并不深爱他的妻子,她却深爱他,而这段爱情最终能够走向婚姻是因为他隐瞒了自己的种族身份。
在第三段爱情里他和情人佛妮娅彼此相爱。
科曼·希尔克被控种族歧视后遇到佛妮娅很快便陷入了疯狂的恋爱中,这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也许他爱她的原因就是因为彼此都承载着心理负担和秘密。
因为佛妮娅虽然是白人,但她在生活中同样遭受不堪。
这三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科曼·希尔克对自我身份认同与否的变化。
在第三段爱情中,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地活着,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寞。
爱情的绿洲再多甘甜,思想和行动还是失衡了。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
堕落的可能,他们的爱情有时就像是自我放纵。
科曼·希尔克对佛妮娅说:“行动是思考的敌人。
”可是他自己却不反省自己,最终囚禁了现在和未来。
小说是对90年代的道德与政治环境有一个轮廓性的反映。
“自由之下,必有内伤。
公众的自由和个人的隐私是有矛盾的。
”作者菲利普·罗斯一直致力于反思美国公众生活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这部小说仍然围绕这一主题,对90年代的道德与政治环境进行了隐射。
小说故事发生在1998春天,整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克林顿的性丑闻与被弹劾案,无论是克林顿事件或科曼·希尔克的遭遇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美国90年代社会表面的伪装的自由,实际上则是一种紧张的道德关系的表现。
科曼·希尔克是集体狂欢下的牺牲品。
若进行集体狂欢,我们都是纵火者。
科曼·希尔克的同事在事发后并没有站出来替他说话,而是作为“多数派”的一员,对科曼·希尔克进行集体封杀。
由来已久而且经久不衰的集体狂欢再次上演,无论是中国的文革,还是其他国家以“政治正确”的原则进行的集体“谋杀”所带来的狂欢,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人性的污点,属于人性群体的污点。
人性染缸内的污脏是一群人的污点,并非仅指个体。
小说中人们在流言与猜疑中生存,在关于种族的真伪上拼得你死我活,对肤色的自然差别怀有深深的仇恨,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存在固有的偏见等等,人性的污点在社会现实的反照之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越来越沉浸于集体狂欢而忘记自己原有的本真和善良。
我们不知道黑人能不能生得出白皮肤的人,但是种族歧视的肆虐不仅仅由于是肤色差别而带来的人种歧视问题,更难拔除的祸害根源是深深印在我们灵魂里的观念和潜意识。
种族歧视成为社会常态的年代,白人想当然地歧视黑人,习惯性受辱成了黑人致命的缺点,于是有人鼓励、引诱他们要争取进入白人社会,科曼·希尔克就是社会上种族歧视下的牺牲品。
可黑人也不可以懦弱地躲避自己对种族身份的认同,因为每个种族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不能因为肤色而产生差别对待。
生活中总有人可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种族身份问题,不断地争取同等的权利,这就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自我追求与种族身份认同的关系的方式。
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中少年伯格爱上了比自己大21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可是汉娜后来神秘失踪了。
当少年长大成人后,终于见到了汉娜,但汉娜的身份却成为了纳粹战犯。
在法庭上,汉娜因为是个文盲,对法庭的审判规则毫无了解,而她为了维护自尊在法庭上始终保守着自己是个文盲的这一秘密,最终被法官误判,获重刑入狱。
将《人性的污点》与《生死朗读》比较,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的一些相似点
和差异性。
第一,贯穿汉娜一生的精神创伤是文盲身份的困扰,而构成科曼·希尔克精神核心并造成终身困扰的是隐藏在白皮肤背后的黑人身份,这两者都具有秘密、谎言的性质。
《人性的污点》中的科曼·希尔克至死不说出黑人的身份正是为了维护自己构筑的美好生活。
这种基本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两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对象。
第二,对于两人的痛苦遭遇,他人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汉娜的确有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审判者可以简单地根据罪名、简单地运用法律惩罚她。
如果审判不是基于对被告的全部的真实理解,那这种审判不是正义的。
而科曼·希尔克在被控种族歧视后接受到的只是谴责,没有受到人们的理解与同情。
人们往往群起而攻之,他们对事件的理解与谴责并不是界限分明的。
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纵拥罪恶之中。
第三,两者在救赎方式上以及效果上差别很大。
《生死朗读》中对于汉娜来讲最关键的是伯格的两次沉默:第一次,伯格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伯格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伯格却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
爱情里伯格个人对于汉娜定罪的影响很大,伯格的第二次沉默是汉娜接受的致命的打击。
相比较而言,《人性的污点》中的科曼·希尔克通过佛妮娅共同完成了自我救赎,而《生死朗读》中的汉娜并未获得伯格的救赎。
通过与《生死朗读》的对比分析,科曼·希尔克的个人救赎显得比较突出,他具有个体挣扎与自我追求的精神。
有的人认为他懦弱,但要允许别人说他有所追求。
科曼·希尔克虽然没有做真实的自己,在旁人看来,他也是懦弱的,因为他一直逃离自己的种族身份,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
他选择生,他选择怎样活,没有人可以否决这个权利。
科曼·希尔克最后垂死挣扎也没有想要将身世的秘密公之于众,这是他的懦弱,但这是他的选择,这也是他的人生。
他要维护自己倾毕生精力构筑的白人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他的生活目标。
或许,在人生的最后他考虑过公布真相,但是迫于感觉生命的卑微,他觉得求得他者的救赎和宽恕也是毫无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思考,人性的污点也包括了人对生活意义本身的认识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