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需要教师引领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使他们对文学产生兴趣和热爱,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中学语文老师,首要的任务是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水平,可以选择一些经典但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简洁的作品。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都是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又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学语文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首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分析作品的背景和主题,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学习。

另外,通过影视资料、插图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例如,可以邀请学生观看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并与之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语文老师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作品,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观点。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进行写作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

同时,在学生完成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

这些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巩固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够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摆放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书籍,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浅谈如何引领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引领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引领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五十中东校西园校区高云霞今年暑假以及秋学期开学以来,一边进行网络远程培训,一边进行思考。

我将培训心得付诸于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

现现写成一篇研修日志,与各位分享。

初中是个特殊学段,学业压力增大很多,学生阅读深层次课外书籍,需要老师很好的引领。

老师可以首先唤醒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推荐好书名作,然后指导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展示阅读成果,巩固阅读效果,从这三方面引领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唤起兴趣,推荐好书做任何事情,产生了兴趣,自然比枯燥的说教和强制的推行,效果要好得多。

所以,让初中的孩子们能够对课外阅读拥有兴趣,就是引领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尽力做好的事情。

初中一入学,老师可以先设计引发同学阅读兴趣的引导课。

课上,老师可以重点讲解几位自己非常欣赏喜爱的名家的趣闻轶事,引起同学们对作者本人的兴趣,进而引导孩子们去阅读写他们的传记作品,以及他们著名作品的兴趣。

比如,我在目前正在任教的这一届孩子一入学时,就向他们推介了我非常欣赏的大文豪苏轼。

先说了他是诗词文书画兼善才华横溢旷绝古今的大才子,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很大。

又说了他小时候写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和改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趣闻,更是引得孩子们对探寻苏轼兴味盎然。

我不失时机的推荐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苏轼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和前后《赤壁赋》等。

二、指导方法,形成习惯初中生的阅读如果仅凭兴趣去读,随兴所至,随心所欲,显然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孩子们需要老师指导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并坚持不懈,形成良好习惯,使得能够深入去阅读,不仅获得语言文字方面浅层次的积累,更能获得思想灵魂深处深刻的启迪。

首先,可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古今中外书籍浩如烟海,然而生命有涯,时间有限。

那些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最有价值的经典,值得花费时间较的多时间精读。

其余能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书籍,或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泛读的方式。

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鲍 小 英
江 西 省 余 江县 实验 初 中
语文课是要读 书的 学好语文 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 。 语文 论教程 》 中指 出的 , 阅读接受 , 一方面是 多元 的 , 无限的 , 存在着 课要引导学生走进 “ 文字” 的世界 , 让学生在文字酿造 的美好 中 真正学“ 语文 ” 。在语文 阅读课中 , 应注意以下几点 :
实际灵活运用 。 3 .做到“ 多元有界” , 引导解读差异 。 学 生化 , 更不是普 遍化 、 随意化。无论怎么“ 多元 ” 总有一个 界 限。作为 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 空 白” 和“ 不确定性” , 但
导. 他说 : “ 世 上有 很多东西可 以与他人共享 的 , 如友 情 、 欢乐 、 书籍 、 自己劳动成果等等 , 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 的, 特
撮着吃 ’ 这句话写得很形象 。 它把小伙伴们 的野性和饥饿感写 出来 了。 ” 这位教师听 了, 并没有人云亦云 , 盲 目表扬肯定学生 , 问: “ 你从哪里看出来 的?” 学 生说 : “ 从‘ 任凭 “围 “撮 ’ 等词可
看 出。” 教师问 : “ ‘ 撮’ 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看文下注解 , 齐答 :
把 学生 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 “ 靠” . 而要鼓励思维的多
向性和结论 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 的思 维品质 和思维 习惯 。 “ 创新” 是在 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 各人把文章 内容或形式的某方 面和 自己的某些 生活经验 、 文化 内存 、 思 想情感等联 系起 来思
考, 通过 比较延伸 、 联想和推测 , 提炼 出某种和 “ 教参” 不尽相 同 的内容 , 并用简要的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达出来 的过程 。这个环节 的关键是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语文教学在中学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第一步。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广泛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科幻小说等,以多样化的文本形式吸引学生。

此外,开设文学社团,组织朗诵比赛、阅读分享会等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关键。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解读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

其次,语文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是培养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内文本,语文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

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列表,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学科类书籍等。

同时,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至关重要。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趣的故事、展示多样化的文本形式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

五、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与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与创作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如写读后感、合议文等,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必要条件。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去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这也不过是用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教师和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而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是学生主动钻研的思想火花),围绕学生所提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

一、教师的引领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或引领。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引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小学生由于知识积淀少,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教师的教。

但是,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就可以把自已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于学习,就能进行相对独立的学习。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独立自主的学习性更强。

教师的引领层次性要强。

学生面对一个学习内容无法学会,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具备独立阅读学习材料、理解学习材料内涵和思考解决其问题的能力,教和引导的着眼点应落在教会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这就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然而,由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繁杂性和深度,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无法驾驭。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技巧。

一、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交圈子以及媒体的引导等。

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的图书角,摆放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供学生自由借阅。

还可以定期组织书展和读书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作品。

2. 引导学生发现经典之美: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作品的片段或章节,通过朗读、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妙与智慧。

同时,教师在讲解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作品深入阅读的渴望。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如播放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动画片或音频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除了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一些阅读技巧,以提高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1. 预读:在阅读前,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目录、阅读导言或简介等方式,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大致内容,从而使自己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有助于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理清思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经常停下来思考,梳理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尤其是对于长篇小说等复杂的作品,可以画思维导图或制作读书笔记,以帮助整理思路和抓住重点。

3. 多角度思考:学生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作品,例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主题的揭示等。

教师引领好书

教师引领好书

教师引领好书
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启蒙和读书习惯养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师可以通过引领好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和建立良好的阅
读习惯。

第一步: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研究各种类型
的好书。

因为只有对书中内容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阅读,从而逐
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阅读俱乐部、朗读比赛、课堂讲解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作品。

第二步:引导正确阅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因为不同类型的书籍需要不同的阅
读方法,不同的阅读方法又能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教师可以为学生
提供阅读指南,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

例如,《红楼梦》这部经典的小说,需要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细节,从而理解梦幻与现
实的奇妙交织;而学习型的书籍则需要学生逐渐消化其中的知识,逐
步运用所学内容。

第三步:评价读书效果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阅读效果进行评价。

因为很多书籍存在潜在
的价值,可是学生却难以看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从而影响其阅读习惯
与了解。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所读书籍的好坏与优缺点,教师可以让学
生更好地把握书籍内在的价值,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引领好书,可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
阅读需求,创设多种不同的阅读环境,就能培养出博学、多才、中肯
的终身学习者。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优秀教师的指点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优秀教师的指点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优秀教师的指点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变得日益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扮演着引导学生发展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优秀教师应该如何指点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创造阅读氛围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上创造积极的阅读氛围。

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鼓励他们在课外阅读,并定期开展阅读活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会,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二、起到榜样作用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做到自己身体力行。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积极参与阅读并展示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和理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尝试阅读。

三、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都不尽相同,教师要灵活应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教师可以借助课外阅读推荐清单、图书馆的资料或者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讨论,了解学生的阅读偏好和能力水平,然后给予针对性的建议。

四、培养阅读策略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还需要一定的阅读策略。

优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和策略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读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和猜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对学生来说,单纯的了解故事情节或内容已经远远不够了。

优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理解文本。

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人物的心理变化或者与学生个人经验和社会背景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六、鼓励学生进行多元阅读阅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还包括各种各样的非小说类文本,如报纸、杂志、科普书籍等。

优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阅读,培养他们对不同类型文本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从不同来源收集相关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讨论。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培养情感态度、提高思维品质。

本文将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一、教师引导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知识储备,能够对名著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们应该熟悉名著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结构和风格等,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准确传达给学生。

其次,教师要具备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在讲解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他们可以通过播放电影、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名著的情节和氛围。

同时,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评价,指导他们改进和提高。

二、学生参与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他们主动参与。

以下几个方面是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参与阅读名著的方式。

首先,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名著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名著,拓宽自己的思维。

其次,学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阅读名著不仅是理解作者的意图,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开展写作活动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最后,学生要主动拓展阅读材料。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和指导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和指导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和指导:课外阅读是中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但是,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数量和质量上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如果中学生要更出色的完成学业,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方面,老师的正确引领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中学生;课外阅读;引领;指导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读到《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时,曾感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就是说好好读书,就可以医治愚蠢,一句精炼的古语表明了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拓展和延伸,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

2、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3、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4、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阅读教学是整个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课外阅读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拓展。

中学生要想学好基础课程,那么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调查显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课外阅读书目比较单一。

2、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对文学名著、经典作品不够重视。

3、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4、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十分被动。

5、学生没有较好的阅读习惯。

三、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和指导的具体的方法造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教师在引导方法上和中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之外,家庭和学校方面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既然已经知道整个问题所在,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确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并且循序渐进的向学生们推荐。

在引领中学生的课外閱读这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

1、老师要把握阅读方向,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

名著阅读中的教师引领功能【最新】

名著阅读中的教师引领功能【最新】

名著阅读中的教师引领功能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教改的深化,对名著阅读的要求不断得到强化。

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来看,各地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分量逐步加大,这就对学生名著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从学生名著阅读实际情况来看,初中生普遍存在少读、不读或读不进去的现象;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动漫作品、武侠小说等。

这就使得作为课外阅读要求的名著阅读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熔铸人文素养,升华精神世界,提高语文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目的。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名著阅读中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引领作用,笔者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引领阅读方向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名著导读设计,对阶段性推荐读物进行指导,紧跟教材进度,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循序渐进,避免学生盲目无序阅读。

如七年级要求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八年级阅读《朝花夕拾》、九年级阅读《水浒传》等。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

”为此,教师应按照教材的要求与教学的进度,把课堂与课外有机衔接起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注重进行引导点拨,并适时导向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荐课外名著阅读篇目,使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推荐阅读《名人传》;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推荐阅读《傅雷家书》……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阅读的容量与空间。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读了老师推荐的《朝花夕拾》后,才知道课文之外鲁迅先生还写了《五猖会》和“黑白无常”这么丰富有趣的内容。

我对鲁迅儿童时期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也有了更多了解。

2.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书籍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既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然而,由于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只有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传递作者的创作思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此外,演绎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或者邀请专业演员进行朗诵,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阅读文学作品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形象描写以及情感表达等,通过分析这些元素,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同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或写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主题和意义,促使学生将所读之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被动接受,更是需要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方式探究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和作者的用意。

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讨论、写作或者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除了经典文学作品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或者其他形式的文本可以让学生阅读。

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并针对具体作品展开教学。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各显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情感共鸣的过程。

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读书时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通过欣赏音乐、观看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渗透,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认同。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引领学生成为阅读达人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引领学生成为阅读达人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引领学生成为阅读达人引领学生成为阅读达人尊敬的校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语文教师,对照2023年学校工作要求,我总结了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借鉴和启示。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思维培养和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媒介,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使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以此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出了一些有效而又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引领学生成为阅读达人。

我注重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我看来,只有喜欢读书的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于阅读。

在2023年,我积极推广了“读书分享”活动,鼓励学生们互相借阅和交流自己喜欢的书籍。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培养了他们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我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受到了各种碎片化阅读的干扰,因此,我在2023年着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制定了每日阅读计划,鼓励学生们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专心阅读。

同时,我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个性化阅读档案,跟踪学生的阅读进度,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鼓励。

在教学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无论是语文课堂还是作文辅导,我都注重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引导他们挖掘出文本的内涵和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除此之外,在2023年,我还注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我组织了多次课外阅读活动,带领学生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阅读背景。

同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们呈现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提高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在家校合作方面,我在2023年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我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

同时,我还开设了学生家访制度,与家庭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阅读环境和习惯,进一步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

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

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许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要想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使之成为阅读的行家。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愿意主动阅读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生动有趣的读物、组织阅读活动、讲述有趣的阅读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量身定制阅读计划,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自主阅读。

只有学生培养了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才会有经历阅读全过程的愿望和动力。

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可通过设置阅读时间、规范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轮流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教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物,如何做好阅读准备,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阅读习惯。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经历阅读的全过程。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学生的阅读动机直接影响着他们进行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阅读奖励机制、举办阅读比赛、开展读书笔记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动力。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会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自发地产生进行阅读的愿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与不同学科相关的书籍,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才会乐于投入到阅读中去,主动经历阅读的全过程。

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分析、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量身定制阅读训练计划,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有效的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

中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建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阅读,例如课余时间、寒暑假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通过这些举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都将得到有效培养。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题材、不同难度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选择。

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中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三、启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文学作品通常富含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中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朗诵、角色扮演、书评写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文学作品互动,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文学比赛、阅读分享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参与度。

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常识,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学特点。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中学教育的重点,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如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如何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一直是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当前,随着信息的爆炸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就需要重视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态度。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过去,教师们往往通过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这种做法往往效果不佳。

相反,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和选择符合学生口味的阅读材料。

了解学生对科幻、侦探、奇幻等题材的喜爱程度,选择相应的文学作品或者科普读物给予学生阅读。

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增加学生对阅读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比如朗诵比赛、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

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不论是在课余时间、周末还是假期,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

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定时记录阅读的感悟、体会和收获,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巩固和扩展他们的阅读成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元化的阅读,让学生接触各类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培养出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

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

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困惑、无趣甚至是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引领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项需要主动参与的活动,没有兴趣的话很难坚持下去。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阅读材料,开展有趣的阅读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组织阅读比赛、开展阅读角逐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项需要技巧的活动,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阅读策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法、判断法、综合法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阅读并不仅仅是阅读文字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主题等,开展有意义的课堂交流。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辅助工具和技术来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工具来呈现丰富的阅读资源,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阅读。

教师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如电子书、在线课程等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指导。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阅读是一项需要时间和专注力的活动,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设置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或者课后有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并鼓励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教师还应该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阅读。

引领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利用辅助工具和技术,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只有通过这样的引领,学生才能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益处,提高阅读水平和素养。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淡化,阅读能力也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我们应该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以期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师要注重选材,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

选取生动、有趣、接地气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选择一些简洁生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散文,或是一些真实感人的故事,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以此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对于喜欢历史的学生可以选取名人传记、历史小故事等,对于喜欢科幻的学生可以选择科幻小说、未来世界小故事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度理解和思考作品中所呈现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发起一场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就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就能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取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作者交流的方式,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疑问或者看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

当前的学生已经是一个多媒体时代的产物,他们对于传统的文本阅读可能并不感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阅读需要教师引领——14-17周岁中学生阅读数据解读

学生阅读需要教师引领——14-17周岁中学生阅读数据解读

学生阅读需要教师引领——14-17周岁中学生阅读数据解读14-17周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已进入中学阶段,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大,如何安排好课业与课外阅读是学生们面临的问题。

城乡青少年(14-17周岁)阅读率、阅读量差距减小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4-17周岁人群的识字率为100.0%,课外图书(此处“图书”均指不含教材教辅的课外图书)阅读率为83.0%。

其中,14周岁人群的图书阅读率最高,达92.8%。

15周岁人群的图书阅读率最低,为76.3%。

我国城市14-17周岁人群与农村该年段人群的图书阅读率相当,分别为82.8%和83.1%。

2010年我国14-17周岁人群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99本。

14周岁人群人均图书阅读量最高,为11.96本,而17周岁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最低,为6.93本。

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14-17周岁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2.16本,比农村该年龄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多出3本以上。

从阅读率和阅读量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差距比9-13周岁儿童的阅读差距有所减小。

原因可能与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自主性更强,外在影响因素相对减弱有关。

文学类图书最受14-17周岁人群欢迎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文学”类图书最受14-17周岁人群欢迎。

在14-17周岁人群中,有53.4%的人表示喜欢读“文学”类图书,而表示喜欢其他类图书的人数均远少于喜欢“文学”类图书的人数。

除“文学”类图书外,表示喜欢“科普”、“历史”和“外文版图书”的人数相对较多,均在二成以上。

(见图1、图2)读书目的功能性倾向较强,满足兴趣次之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4-17周岁人群读书的功能性倾向更强,而兴趣则在其次。

有七成以上(72.2%)的14-17周岁人群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开阔眼界”。

为“功课学习需要”而读书的人数也较多,占47.8%,而为“满足兴趣爱好”而读书的人数占47.0%。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逐渐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和班级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打造丰富的阅读资源。

学校图书馆要有丰富多样的图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班级里要摆放各种类型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有的喜欢文学作品,有的喜欢科普读物,有的喜欢漫画和小说。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

可以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然后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与学生兴趣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朗读、独立阅读、合作阅读等。

朗读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感和语音语调技能的有效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独立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慢慢提高。

合作阅读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探讨阅读材料中的问题和疑惑,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通过这些形式的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与作文写作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帮助他们进行情感共鸣和思想感悟。

可以根据阅读内容,布置一些关于阅读材料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灵感,进行作文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阅读需要教师引领——14-17周岁中学生阅读数据解读
2011年06月02日作者:屈明颖
刘志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学生阅读需要教师引领——14-17周岁中学生阅读数据解读
14-17周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已进入中学阶段,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大,如何安排好课业与课外阅读是学生们面临的问题。

城乡青少年(14-17周岁)阅读率、阅读量差距减小
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4-17周岁人群的识字率为100.0%,课外图书(此处“图书”均指不含教材教辅的课外图书)阅读率为83.0%。

其中,14周岁人群的图书阅读率最高,达92.8%。

15周岁人群的图书阅读率最低,为76.3%。

我国城市14-17周岁人群与农村该年段人群的图书阅读率相当,分别为82.8%和83.1%。

2010年我国14-17周岁人群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99本。

14周岁人群人均图书阅读量最高,为11.96本,而17周岁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最低,为6.93本。

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14-17周岁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2.16本,比农村该年龄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多出3本以上。

从阅读率和阅读量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差距比9-13周岁儿童的阅读差距有所减小。

原因可能与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自主性
更强,外在影响因素相对减弱有关。

文学类图书最受14-17周岁人群欢迎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文学”类图书最受14-17周岁人群欢迎。

在14-17周岁人群中,有53.4%的人表示喜欢读“文学”类图书,而表示喜欢其他类图书的人数均远少于喜欢“文学”类图书的人数。

除“文学”类图书外,表示喜欢“科普”、“历史”和“外文版图书”的人数相对较多,均在二成以上。

(见图1、图2)
图1 最喜欢的图书类型
图2 四大名著阅读情况
中学生阅读需要教师引领——14-17周读书目的功能性倾向较强,满足兴趣次之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4-17周岁人群读书的功能性倾向更强,而兴趣则在其次。

有七成以上(72.2%)的14-17周岁人群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开阔眼界”。

为“功课学习需要”而读书的人数也较多,占47.8%,而为“满足兴趣爱好”而读书的人数占47.0%。

另有12.2%的人表示,为“满足家长、学校的要求”也是其读书的主要目的之一。

课业重影响14-17周岁人群课外阅读行为
在2010年没有读过课外书的14-17周岁人群中,有31.5%的人表示是因为“因功课而没时间读书”,选择比例占各种不读书的原因之首;有28.3%的人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不喜欢读书”而没有读书;有22.0%的人是“因上网/玩游戏等而没时间读书”。

(见图3)
图书获取自主性强,自费购买是课外书的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14-17周岁读书人群中,较多的人都是通过“自己购买”的方式获取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也有28.1%的人表示自己阅读的课外书主要由“家人购买”。

另外,分别有52.6%和40.4%的人通过“向他人借阅”和“到图书馆借阅”的方式获取所读的课外书。

我国14-17周岁人群平均每年购书6.79次。

其中,有相对较多的(22.1%)的人半年买一次书,有15.9%的人一个月买一次书,有10.6%的人两个月买一次书,有11.6%的人三个月买一次书。

综合来看,有70.6%的14-17周岁半年以内至少买一次书。

我国14-17周岁购书人群中,八成以上的人把新华书店作为自己的主要购书
渠道之一,有38.2%的人把私营书店作为自己的主要购书渠道之一。

而街头书摊也是近三成(27.9%)14-17周岁人群的主要购书渠道。

另外,通常通过网上书店购书的人数占2.8%。

“老师或学校推荐”影响图书信息获取及购书行为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的引导因素对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购买行为影响较大。

有51.3%的青少年表示“老师或学校推荐”是影响其购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有47.7%的人表示“图书内容简介”是影响其购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有21.5%的人表示“价格”因素是影响其购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其他各种因素只影响到少部分人(均低于20%)的购书行为。

在图书信息获取上,人际传播超过大众传播对14-17周岁人群的影响,有44.9%的人是因“朋友或他人推荐”而获取相关图书信息,其次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才是相对较多的人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老师或学校推荐”仍影响许多14-17周岁人群图书信息的获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老师或学校”对14-17周岁人群的阅读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其图书信息获取,还影响其图书购买行为。

而这也正是“老师或学校”应该注意的一点,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给学生推荐好书,用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特别支持,本文执笔人为该课题组成员屈明颖、刘志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