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教案资料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doc
2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怎样测量三角形房顶的高度?
(2)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
(3)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以以斜边为底画高。 重点订正第三个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说说怎样来画这条底边上的高。
2、口答:
在上面的三角形中, 以AB为底边的高是 (),我还能找到以 ()边为底边的高是 ()。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相关链接】
《如何正确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奥妙在里面,今天 我 就来研究 个 ——三角形的内角和(板 )。
二、 手操作合作探究
1、 内角、内角和。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 看屏幕。 (播放 件)熟悉 副三角板 ? 拿出形状与 一 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 件 其中的一 三角板)
生:90°、60°、30°。( 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措施】
1、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
水平。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课时)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1课时(共6课时)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
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归纳: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2课时(共6课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索发现教学教材第61页例2。
1、小组活动: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后反馈:摆三角形:不管怎么摆,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
摆四边形:可以摆出多种不同的四边形。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后明确: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不管第五单元:三角形第3课时(共6课时)第五单元:三角形第4课时(共6课时)启发学生思考:①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3)认识直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条边叫斜边。
师:量一量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长,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3、动手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评价反馈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个角是钝角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第五单元:三角形第5课时(共6课时)2、算出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数。
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1)∠1=42°,∠2=38°(2)∠1=34°,∠2=56°∠1+∠2+∠3=18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6课时(共6课时)4、回顾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第五单元教案一、本单元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二、重难点设置: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难点: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能够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但这些标准有的并不科学、并不合理.从性格特点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究,喜欢动手参与,愿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思维水平上看,四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不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总之,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很多关于三角形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可能这些基础还无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无法用数学方式来表达,但已经成为学生知识的一部分了.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60°〕.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3.联系实际生活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充分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地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教学中,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本单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时,要本着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1 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2 三角形的分类1课时3 三角形的内角和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一〕教材第60、第61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3题.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底和高及其高的画法.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提高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性.难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高的画法.多媒体课件、直尺、小棒.〔课件出示电线杆上的横木上下晃动的情景图〕师:怎样才能使横木牢固不动呢?〔学生迅速展开讨论,然后汇报,发表意见〕生:在横木上加一根支木,使其成为一个三角形,横木就不动了.〔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电脑演示加上支木,使横木不动的过程〕师:观察电线杆、横木、支木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生:三角形.师: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学生举例〕教师引入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一〕.〔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1.认识三角形.师:同学们,你会画三角形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师:谁能说说上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生:图3和图4是三角形.师:图1和图2是三角形吗?为什么?生:图1不是封闭的图形,图2中有一条线不是直线,所以它们都不是三角形.师:图3和图4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生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生2: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师:围成和组成那个词更准确?〔学生讨论“围成”与“组成”〕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来理解三角形的含义,从直观到抽象,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2.认识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师: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生: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标有顶点、边、角的图〕师:如图,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条边的交点叫顶点,相邻两条边的夹角叫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简洁性〕3.认识三角形的高.〔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三角形ABC〕师:请大家仔细观察,A点的对边是哪条?〔BC〕B点的对边呢?〔AC〕C点的对边呢?〔AB〕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比如老师说顶点A,你们说对边BC;老师说对边BC,你们就说顶点A.〔师生做对口令游戏〕〔2〕三角形的底和高.师:我们继续看图,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师:给你一个三角形,你可以画出几条高呢?生: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师:仔细观察三角形的高线,想一想,高线一般画成什么线?生:虚线.〔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教学难点〕4.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师:分别用3根小棒和4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三角形和四边形?〔学生摆一摆〕生:用3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怎样摆,最后摆出的结果都是同样形状的三角形.师: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小棒的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就固定.师:4根小棒呢?〔学生摆四边形〕生: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四边形,摆出的形状是不同的,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师:通过拼摆你发现什么?生:四边形的形状是不稳定的.师:下面欣赏一组画面.〔多媒体播放电线杆、自行车和篮球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师: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真的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两位同学都轮流用手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生: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稳定.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数学探究活动,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师: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你知道了哪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生1: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生2: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生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生4: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画出3条高.生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生1:我知道了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平面图形.生2: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3:用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字母可以表示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一〕1.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本节课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利用这个生活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2.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意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因此,先利用三角形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A类1.填空.〔1〕由〔〕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2〕从三角形的〔〕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3〕任意三角形都有〔〕条高,三角形具有〔〕性,不易变形.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三角形可以作出三条高. 〔〕〔4〕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考查知识点:三角形的特性;能力要求:理解并综合运用三角形的特性〕B类1.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你能作出它的三条高吗?2.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考查知识点:三角形的高;能力要求:三角形的高的画法〕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1〕三条线段333〔2〕一个顶点高〔3〕3稳定2. 〔1〕✕〔2〕 〔3〕 〔4〕✕B类:1.2.不对,因为小明画的高不是从顶点向对边画的垂线.教材习题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1.略2.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在椅子腿上钉木条.3.小猴子的更牢固,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的特性〔二〕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8题.1.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2.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重点: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难点: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情景图,读图回答问题〕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生: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第一条:家邮局学校第二条:家学校第三条:家商店学校.师:哪条路最近?生:家学校的路最近.师:为什么家学校的路最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的特性〔二〕〔板书〕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中间这条路最近?生1: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生3:我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师: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生:观察情景图可以发现家—邮局—学校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家到邮局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师:家—商店—学校呢?生:家—商店—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离+商店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两点之间,线段是最短的.师:在数学上,把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试图让学生无形中运用数学猜想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想象、推测的能力〕2.验证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用剪刀剪出下面4组长度的纸条.〔单位:厘米〕〔1〕6、7、8〔2〕4、5、9〔3〕3、6、10〔4〕8、11、11师: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哪些能摆出三角形?哪些不能摆出三角形?〔学生拼摆三角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通过拼摆发现,上面的四组纸条有的可以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能摆成三角形的是〔1〕和〔4〕,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是〔2〕和〔3〕.师:对比能与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生: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中,有两根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如4+5=9、3+6<10;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中,任意两根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根,如6+7>8、8+11>11.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上面你的发现吗?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流,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既对知识进行同化,也对知识进行扩充〕师: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你又知道了哪些三角形的知识?生1: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生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你可以解释为什么小明选择第二条路线了吗?〔学生自己说说〕〔设计意图:照应开头,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既巩固新知,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生1: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2:我还学会了数学的“实验验证”的方法,当不能确定一个结论是否正确时,可以进行实验验证.生3:我觉得把上面的“实验验证”的方法改为“猜测—验证—总结”方法更好些.三角形的特性〔二〕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6+7>84+5>83+6>8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4+5=93+6<10判断标准: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明上学的路线图,发现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是一个三角形,而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是一个三角形.走中间的这条路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小明家商店学校或走小明家邮局学校的路程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发现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这就引出了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让每个小组用不同的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通过操作让学生发现有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却能摆成三角形,而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都有一个共同规律,由此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A类1.下面每组中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说明理由.〔1〕3cm、7cm、5cm〔2〕6cm、2cm、2cm〔3〕8cm、4cm、4cm2.从长度分别为3厘米、5厘米、8厘米、4厘米的4根小棒中选出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你准备怎么选?为什么?〔考查知识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选择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B类1.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7厘米和3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几厘米?〔结果取整厘米数〕2.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活动角,角的两边长分别是9cm、7cm,要加一根多长的小棒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最小是多少,最大是多少?〔结果取整厘米数〕〔考查知识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根据三角形两边的长度确定第三边的长度〕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1〕能3+5>7〔2〕不能2+2<6〔3〕不能4+4=82. 5厘米、8厘米、4厘米或者是3厘米、4厘米、5厘米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B类:1. 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2. 最小是3厘米,最大是15厘米.教材习题教材第66页练习十五6.走中间的那条路.7. 〔1〕 〔2〕 〔4〕8.4种三角形的分类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重点: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地进行分类.难点: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多媒体课件.1. 3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有一个角是直角、三个角都是锐角〕.2. 3个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有一个角是直角,三个角都是锐角〕.3. 两个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大小不同〕.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生的答案肯定不统一:预计标准可能会有年龄、性别、高矮、胖瘦……〕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三角形的分类〕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课件出示例5〕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生1: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相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师:哪一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按边分呢?生: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生:分类.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三角形的分类1.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学方法就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分一分等多种活动中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2.学生通过三角形分类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到了三边形的细微差别之处.有的学生按照已学过的和没学过的标准分;有的学生按照角来分,有的学生按照边来分……这种种分法,正是学生活跃思维的体现.A类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1〕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5 三角形教案课时一: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2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能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小旗、自行车等含有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长方形和正方形木框,电线杆、三角形房架模型,木条,小棒、三角形纸片(不同角度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角?2.什么叫锐角?什么叫直角?什么叫钝角?3.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说出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二、新课1.导入新课。
教师先在黑板上分别画一个三角形。
2.教学三角形。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学生回答后,出示红领巾、三角旗、房架模型等。
教师将实物放在黑板上沿其轮廓画出三角形:画好三角形后,去掉实物,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都是三角形。
)指出:像红领巾、三角旗和房架等,这些物体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形状都是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个三角形,数一数每个三角形有几条线段。
(教师指着三角形带着学生一块数。
)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线段。
(板书:三条线段)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指名一学生在投影仪上摆。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摆的三根小棒是否首尾相接,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
学生摆好后,先让大家看投影仪上摆的是否正确。
再提问:你是怎样摆的?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的叙述是否正确。
教师在投影仪上摆成三角形状。
然后提问:如果这样摆,得到的是三角形吗?为什么?“那么,这三条线段要怎样摆才能得到一个三角形呢?”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一根挨一根”、“互相连接”……,这时,可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围成”。
(板书:围成)教师再把投影仪上的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
“那么,什么叫三角形呢?”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具体内容包括:小数点对齐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的加减法运算,进位与退位的处理,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难点:进位与退位的处理,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小数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商场购物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价格标签,发现小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 讲解笔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讲解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以及相同数位对齐的规则。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应用题解答: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例题的解题步骤,以及实际问题的解答。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2.3 + 1.54.6 2.13.8 + 0.9妈妈去超市买了2斤苹果,每斤3元,还买了1斤香蕉,每斤2元。
请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小数点对齐的方法:在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的对齐是非常关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3)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并且还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但这些标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积淀的很多关于三角形的感性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
(二)注重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数学学科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为“三会”,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学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在三角形这一单元中主要有:分类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归纳法和模型意识。如分类思想: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要给三角形分类,学生首先要确定好分类的标准,而且在分类时标准要统一明确。
(4)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教学难点
(1)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重视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
动手操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是探索图形性质的有效手段;第二,操作可以对通过观察等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第三,操作可以加深对图形性质的理解。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中,由于操作中的误差,造成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学生“拼出”了三角形,面对这一情况,的解决方法是借助一些推理。比如,4+5=9,9与9都平行(重合)了,拼不成了。也可以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等于的时候是拼不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否则,缺乏思考的盲目操作会造成操作的无效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5单元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第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4.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
方法一师:请看,我这里有两根小棒,猜一猜,这是干什么用的?预设生:不知道。
师:今天我想用这两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能围成吗?预设生:不能。
师:为什么?围成一个三角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预设生:至少需要3根小棒。
师:那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预设生: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形。
师:那我们就再加一根,围一个三角形,好吗?这个盒子里面有很多根长度不同的小棒,是不是随便取出一根就能和这两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呢?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板书课题)创设有趣的、具有生活实践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进行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方法二师: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预设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3根小棒或3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什么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板书课题)首先回忆什么是三角形,然后老师点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3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所给定的3条线段的长度有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指明探索方向。
一、教学例3,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教案 人教版
5 三角形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不同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出三角形,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因为任何多边形都可以分割为三角形,所以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定义)、三角形的构成要素及特征,还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以及三角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边关系)。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相关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能根据其特征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能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内角和是180°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
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2.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完整教案
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设计师:那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 “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4.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课件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你准备怎么测量呢?先想一想,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汇报)课件抽象出三角形原形,让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
反馈学生测量的方法,引出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指名演示画高,其他同学在纸稿上画,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出示有一组高和底的三角形,提问:在这个三角形中,还有其它的高和底吗?学生在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高,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出三角形有三组高和底。
5一练。
出示课本第60页做一做三、课堂小结三角形的特性(1)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板书设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深入思考。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
学生汇报。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2.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6——8题四、反思回顾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2、请小组长汇报为什么这样分?①三个锐角②一个直角,两个锐角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板书)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4、你能给这三类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吗?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板书)5、像这样的三类三角形我们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呢?按角分(板书)6、概括三类三角形的概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底和高及其高的画法。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高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课件出示电线杆上的横木上下晃动的情景图)师:怎样才能使横木牢固不动呢?(学生迅速展开讨论,然后汇报,发表意见)生:在横木上加一根支木,使其成为一个三角形,横木就不动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电脑演示加上支木,使横木不动的过程) 师:观察电线杆、横木、支木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生:三角形。
师: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学生举例)教师引入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一)。
1.认识三角形。
师:同学们,你会画三角形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师:谁能说说上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生:图3和图4是三角形。
师:图1和图2是三角形吗?为什么?生:图1不是封闭的图形,图2中有一条线不是直线,所以它们都不是三角形。
师:图3和图4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生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2: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围成和组成那个词更准确?(学生讨论“围成”与“组成”)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画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生: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标有顶点、边、角的图)师:如图,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条边的交点叫顶点,相邻两条边的夹角叫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优秀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优秀7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50例2及“练一练”,练习八第5-8题。
教学目标: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引入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面积÷宽=长)2.初探: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摘录信息:长方形正方形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x14+14x14(16+14)x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交流共享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
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3)列式解题。
最新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最新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请你在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
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出高,并解释高和底的含义。
3、实验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让学生用纸片或者杆子组成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有关系。
三、拓展应用,联系生活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如建筑物、道路标志等,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应用。
2、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拼摆、画图等方式深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其与四边形的联系。
3、总结讨论,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和内角和等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内角和是180°。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学生将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其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本单元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内角和是180°,并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难点在于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其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出示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通过画三角形、画高、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和含义。
接着,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并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其与四边形的联系。
最后,通过总结讨论,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学生回答:三角形是由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三角形(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
教材中,首先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实验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再通过分一分探讨三角形的分类情况,三角形可以按角分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例6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讲一讲等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例7的教学是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发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角形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图形直观,教训内容操作性很强。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量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加强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三)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3.会按不同的分类方法给三角形分类,认识特殊的三角形。
4.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理解并掌握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多边形的内角和。
5.会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体验直观观察、操作实验、实验验证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征及其内角和度数。
2.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本单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质疑引导、直观演示等方法,让学生观察、理解,形成理性认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导致计算错误。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2.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两个分数相加的实例,如“一个苹果分成4份,吃了2份,还剩多少份?”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加法的意义。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读写法和简单分数的比较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于分数的读写法和简单分数的比较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讲解和练习。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的激发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通过实际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和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分数的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很多物品,选择自己喜爱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
一起看看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欢迎查阅!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育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重点难点: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
老师预备:测量记录表学生预备: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日我们学习新课。
(板书:测量活动)二、量一量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4、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1米1分米=1 米=1.1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三、再量一量。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很多物品,选择自己喜爱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汇报结果。
四、试一试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情愿回答吗?(情愿)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113克=(0.113)千克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五、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赐予订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板书设计:测量活动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0.20米1厘米=1/100米=0.01米1厘米=0.01米 1分米=0.1米1千克=1000克 1克=0.001千克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及图形的拼组。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上期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知识秘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还重视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并加强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辩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学会按角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措施】1、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课题:三角形的特性(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第 l、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学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
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课件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生1:建筑物上有三角形。
(课件动态闪烁三角形)生2;吊重机的架子上。
生3:吊重机的铁线上。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生1:自行车上三角形。
生2:电线杆上有三角形。
生3:班里的流动红旗有三角形。
师:天坛、金字塔、铁塔、天安门、铁架、自行车上都有三角形。
(课件展示)师: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
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师:小组内展示画的三角形,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师:请个小组汇报一下。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师: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一生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归纳三角形的特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
怎样测量三角形房顶的高度?(2)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
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3)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5)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
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教材86页第2、3题)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1、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材86页第1题)订正直角三角形的高时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当作底和高,也可以以斜边为底画高。
重点订正第三个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说说怎样来画这条底边上的高。
2、口答:在上面的三角形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我还能找到以()边为底边的高是()。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相关链接】《如何正确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一、研究对象上的认识我们研究的是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然而学生面对的三明冶、屋面等三角形的物体。
我们错将三角形与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
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它在某些三角形物体上表现为稳固、不易变形,但这并不说明所有三角形物体都很稳固、不易变形的物体就具有稳定性。
所以,我们常犯以物代形的错误。
同时,以物代形容易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二、理解上的认识一是对于稳定的理解,二是对于三角形稳定性整个概念表述的理解。
老师对稳定的理解有偏差,主要原因在于将生活中的稳定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稳定混为一谈。
生活中,将一根柱子插入地面,使劲摇它,它不动,我们可以说这根柱子很稳定,但显然此稳定并非三角形稳定性之稳定。
三角形稳定性。
这个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是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其本质就是边长确定,则大小、形状唯一,更多的表现为确定性。
但翻阅教材,发现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
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难道是教材错了?疑而细思之,得一悟:小学教材安排这一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原来就没有打算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上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而是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
……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先用牙签围三角形,再借助拉三角形、多边形木架验证之,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题:三角形的特性(2)【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2例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能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3㎝、5㎝、6㎝、7㎝、9㎝)【教学过程】一、谈话中生成问题1、师生对话:要求学生把老师说的话倒过来说,并判断倒过来说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两个人吃一个苹果;买一个篮球需要12元;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3条线段。
”2、师:你们认为“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这句话对吗?(1)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存在吗?(2)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二、操作中感悟规律1、明确操作任务:一根吸管,让学生把它剪成三段,找“剪成的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情况。
2、实施操作活动3、反馈操作结果。
(1)展示围不成的三角形的现象;(2)统计剪下来的三段吸管围不成一个三角形的学生数,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剪的,让学生体会“怎样的情况下,三段吸管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请用剪成的吸管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调整其中一段的长度,使三段吸管围不成一个三角形。
三、交流中形成共识1、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进行争论。
3、初步形成共识。
四、验证中确定规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都具有这样的关系呢?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五、应用中完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书中的“做一做”。
2、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第三课时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4【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三角形、学生自制三角形各三个【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自制课件)1、看大屏幕填空:等于()叫做直角。
()叫做锐角。
()叫做钝角。
2、.三角形有三个特点:有()边,()角,()顶点。
依据这个特点指出下列图形中的三角形。
3、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好不好?二、尝试探究、总结规律1、取出自制第一个信封里的三角形卡片,认真观察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再分类摆放,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1〉独立尝试,看一看、比一比、分一分。
〈2〉小组内交流分几类,依据什么。
〈3〉小组汇报三.再次尝试,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自制课件)(1)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2、拿出一个三角形卡片,分别从各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作高。
3、哪种物体的面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4、哪种物体的面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四课时课题:三内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课本P85例5【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