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一课题学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一课教案

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一课教案
二、交流汇报
1、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交流一般通过什么形式进行?
3、用口语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方法有哪几种?
4、用书面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方法有哪几种?
学生自由汇报。
二、交流准备
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辩论的资料,辩论的题目是: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
三、组织交流(辩论)
1、对于“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这个题目进行辩论。
2、让每组都选择学生做记录。
3、结束辩论,双方各自整理辩论的资料。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讲怎样写辩论稿。
2、小组完成辩论稿。
3、科学家也经常为了一些话题进行辩论。这是他们交流自己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4、科学家为了进行想法的交流,还有其他的交流方法。还有哪些呢?
课题
交流
主备人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5、愿意向科学家学习。
6、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教学重点:认识交流的常用方式以及可采用的具体方法。
5、学生、汇报。
巩固迁移
课后尝试再利用其他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课后反思:
教学难点:准确描述不同甲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不同甲虫标本
授课时间
6月7、8日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29
预习指导
复备栏
1、阅读课本第64—66页,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知道交流的形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一课 绿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一课 绿教案 苏教版

第一课《绿》一、学习目标⒈整体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⒉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空白处写批注。

⒊用“吟哦讽诵”方法朗读、感悟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独特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介绍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朱自清作品导入。

2、课文北京3、作者简介二、我惊诧1、引导学生从第一小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一个赘余的词“我”,引出本文重在强调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

找出“我”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三小节,把对第三小节的研读作为本节课的方向。

2、从第一小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惊诧”。

3、自读“我”出现频率高的第三节,试着体会到底是什么让“我惊诧”?仅仅是绿吗?(小组讨论——全班展示)(归纳:梅雨潭是一潭活水,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而绿本身就象征了生命和青春的活力,让我惊诧的不仅是梅雨潭的绿,更是生命的充盈,蓬勃的生机。

)三、精选的意象1、引导学生思考:第三节中有没有句子直接具体描绘梅雨潭的绿?(明确:第三节中并无直接具体描绘梅雨潭的绿的地方,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作者的惊诧之情。

)2、探究第三节中精选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表现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提示:年轻女性群像在第三节中大量出现,勾连《荷塘月色》等篇目中有关女性形象的景物描写作比对并小结。

①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归纳:女性群象已不单是各种修辞、写作手法反复呈现,更是直接构成了潭水形象,柔弱、温婉女性形象的连缀使用,使景物描写呈现和谐清幽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至纯至真的审美取向。

)四、诗词的情味1、由“惊诧”的雅言形式引出文本的文言味,赏“踞”“挹”“掬”等字词。

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

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
B.即使是这样一个日子,发表一个这样的消息,你觉得这样的做法怎么样?
可以理解:开个玩笑嘛
不理解:谁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死呢?发表的人不负责任,而且那家报纸也不负责任---
教师小结:即使是这样一个大家可以互相开玩笑,互相愚弄的日子,人们却相信了马克吐温已死的消息,说明至少在这样的日子里,在公开的报刊中,不会开这样的玩笑,更不会开一个名人已经死亡的玩笑。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太过分了。何况,这样做的结果也的确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接着读,找出相关语句。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授课年级:四年级教学时间
课题
死是千真万确的
课时
2课时
学习内容
分析
本文是第六板块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马克·吐温用幽默的语言平息一场风波,体现了名人的胸怀和智慧。本文短小,简练,但极富幽默感,仔细揣摩能体会幽默的所在。
2.说说看在以前的学习中,“幽默”这个版块的课文有什么特点?
3.学习幽默这一类的课文,我们重点应该学习什么?
4.教师交代本单元的训练点:还要能够复述课文。
二.揭示本课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齐读课题---《死是千真万确的》。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谁来解释一下课题?
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1.复习生字。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代任务: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幽默所在,学习马克·吐温的宽阔的胸怀和聪明的智慧。
二、新授:
1、这是一个幽默故事,同时也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都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
2.自己读课文,找出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事情的起因。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教案二次设计课题:1、画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中的生字。

2、会写“人、火、文、六”4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则谜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画》。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

二、欣赏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三、识字1、同学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先得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2、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

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

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3、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4、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认识“辶、㣺两个新偏旁)5、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6、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7、认读带拼音的生字。

(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8、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四、朗读1、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它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它们又调皮的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3、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五、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人、火、文、六”,认读,说说这四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

2、提示学生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注意“六”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六单元第一课教案

第六单元第一课教案

Unit 6 TravelLesson 1 I’m going to Mount Taishan.一、课型:新授课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话题是Travel,功能是学习与旅游有关的词汇和相关句型,谈论制订旅游计划。

本课的重点是讨论要去哪儿,由where引导的问答句,能够调查哪那位同学假期打算去哪儿。

三、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能听懂、会说、认读单词和词组:travel,Mount Taishan,June, July,back,vacation,temple,kung fu。

2、能听懂、会说、认读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Mount Taishan.”b.技能目标①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词汇与句型,与他人谈论旅游话题。

②在真实的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英语发散思维。

c.情感目标①让学生了解旅游相关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护环境的教育。

②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③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听懂、会说、认读并运用单词和短语:Mount Taishan, vacation, temple, Kungfu(2)能听懂、会说、认读、并规范书写单词:travel, back。

(3)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回答。

教学难点:(1)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词汇与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 ?”与他人谈论旅游话题。

(2)be going to 的用法。

五、教学方法:游戏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班班通,课件、单词卡等。

七、教学过程:Step 1 Warming-up1、Greetings。

2、Free talk. 通过自由交谈引出新知。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交流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背诵本单元的《古诗三首》。

2.回顾古诗词的阅读经历,引导学生畅谈古诗词的学习心得。

板块二复习诗词,交流方法1.阅读“交流平台”中3位小伙伴的发言,说说你的发现。

2.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字词。

想象画面体会诗词。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

3.结合本单元的3首古诗或以前学过的古诗词,说说这几种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1)结合注释,可以知道《浪淘沙》中“浪淘风簸”的“簸”读bǒ,是“颠簸”的意思。

(2)结合注释理解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后,通过想象,我的眼前到处都是莺歌燕舞,到处都是绿树红花,江南的迷人春景就展露在我的眼前。

(3)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联系南朝历史,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4)《三衢道中》可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5)《元日》在了解正月初一喝屠苏酒和换新桃符的古代习俗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4.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1)借助一些古汉语词典,如《说文解字》《辞源》等。

(2)借助课文插图。

(3)联想相关诗句。

如学习“九曲黄河万里沙”时可以联想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

板块三抓关键句,把握观点1.过渡:运用恰当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对于阅读课文,我们也需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段落的观点。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阅读方法——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2.联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回顾当时是如何结合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

3.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4.运用方法,实践练习。

(1)出示教材上“词句段”中的文段。

(2)学生默读这段话,出示默读任务。

六年级科学第六单元第一课拓展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六单元第一课拓展教案
(二)展示目标
1.知道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解释更多的生活现象。
2.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未学过的一些具体的科学现象。(重点、难点)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三)学习过程
问题一:给试管上部的水加热,那么在试管底部生活的小鱼还能存活吗?
1.教师出示一条小鱼,请学生猜测,给试管加热鱼会不会死。
教学流程
安全教育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那么在这四年的学习中,你印象最深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科学的知识去解释,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探究更多的问题,这其实就是“拓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四年来学习的科学知识,为下面运用科学知识去解释、去探究打下基础。】
2.学生自学《导学评练——学教指南》中的<学习提示>。
3、.学生自学《导学评练——学教指南》中的<学习提示>。、
4、.教师提出要求:
5、.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
6、.小组汇报。
7.师生共同总结鱼不死的原因有哪些。(板书)
8、.教师提问:如果继续加热,小鱼会死吗?
9、.生汇报。
10、.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瓶子之所以会吹泡泡并吸水是因为空气的热胀冷缩。(板书)
拓展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反思


课堂达标率
98%
原因分析
改进措施
个别学生学生实验做的不好,时间紧。


本课亮点学生学习兴趣很高需源自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附课件:
汤河学校导学案(科学)科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学案)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学案)

本 课
[历史评价]
栏 目
孔子与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开 关
(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老子: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的哲学家。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 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 产生了深远影响。
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

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
课 栏
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孔子的下列哪
目 开
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B)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自我·检测区
学案1
6.“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本 课
答案 (1)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
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仁”、“礼”主张对于今天我们“以人为
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并且孔子
的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二 老聃与《道德经》 知识主线
开 关
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但在战乱纷争的年
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
的冷落。
互动·探究区 主题 2 孔子思想的影响 情境材料
学案1

课 栏 目
非洲孔子学院揭牌 北欧孔子学院成立 探究思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复习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复习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复习课第一课时备课时间:2020年11月3日教材分析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四篇课文体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号召人们要爱护环境、珍爱地球家园。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和《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体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号召人们要爱护环境、珍爱地球家园。

本单元习作要求是“学写倡议书”,围绕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话题展开,与单元主题相呼应。

还有“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内容。

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人文要素: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围绕这个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安排。

《只有一个地球》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并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青山不老》让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说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引导孩子学生结合诗句,把握农民看待土地的态度。

《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应如何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倡议书。

倡议书属于应用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

习作是围绕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话题展开,以单元主题相呼应,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和对环保必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跟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可以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困惑点,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要将环保教育自然渗透在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感受了土地与人们的紧密联系,受到了地球守卫者故事的感染,体会到了地球、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起热爱土地守护家园的情感,但这种境遇并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贴标签,而是学生在对课文的品读中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自然而然的受到情感的冲击和思想的启发。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三、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第一句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句以 “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能去到牛织女的家吧!
四、运用新知,总结梳理
1.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诗,抒发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课题
17.古诗三首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难点: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Βιβλιοθήκη 2.谈一谈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课后反思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第六单元第一节教案示例

第六单元第一节教案示例

第六单元第一节教案示例第1节我们赢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我们赢了》。

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

2、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体会1分钟的长短,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xx年7月13日晚上,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揭晓了。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在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奥运会举办权。

这个万众期待的消息传至北京,使整个北京城沸腾了,数以百万计的北京人不约而同地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发出震天的欢呼。

“我们赢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让全国人民激动的时刻是10时零8分,同学门看这有一个钟面,它指向的时刻就是10时零8分。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时钟,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了几道思考题,请拿出你们的.学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研究钟面。

思考题: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指名汇报)板书:1时=60分师用教具拨出一个时间问学生:这是几时?(9时18分)电子表显示是这样的:9:18二、认识秒。

师拿出两种不同的表(有秒针的、没秒针的)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

再让学生分组观察、研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师板书:1分=60秒三、体会1分、1秒。

师:1秒钟有多长时间呢?请同学们随着秒针的走动拍手。

师:"1秒的时间短不短?"在今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国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中有一块金牌让世界震惊,他打破了在这个项目上黑人垄断的历史,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刘翔)你们知道他的成绩是多少吗?(生:12秒96)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刘翔这不到13秒的时间.师:我喊开始,就是刘翔开始跑,我喊停,就是刘翔夺得了冠军四、练习。

1、独立完成数学书65页第2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教案二次设计
课题:1、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把摘到的苹果
后面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一个红苹果。

二、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
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三、背诵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四、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


组内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起表演。

(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了中学。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到乐在其
中)
五、游戏
找朋友: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
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他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

(这
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
早、有——无)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反义词吗?
六、拓展
1、结合课前收集的谜语,举行猜谜语竞赛,评出“猜谜小能手”。

2、你喜欢这幅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把这幅画画出来吧!
板书设计:

山花

水鸟
远——近
去——来
有——无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这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天地,内容上包含了沟通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大的板块。

沟通平台主要介绍用多种方法读懂古诗。

词句段运用主要强调如何从一段话中看出的观点及学会乘公交车,如何恰当地选择乘车方案。

日积月累主要介绍了“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相关学问。

【教学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正确诵读“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初步理解其意思。

【教学重点】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沟通平台1.导入: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从牙牙学语起,长辈们就在我们的耳边吟诵着那好听的悠悠古韵;上学后,我们又从书本中闻到了2、唐诗宋词的墨香。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假如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你们会怎么办?请结合学过的古诗词,整理自己的小妙招。

〔板书:语文园地六沟通平台理解古诗词的方法〕预设1:借助解释理解难懂的字词。

如《书湖阴先生壁》,我会对比解释理解“苔”“畦”“闼”等字的意思。

〔板书:借助解释理解难懂的字词。

〕预设2:通过想象体会有画面感的诗句。

如《江南春》,读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时,我的脑海中出现出了江南春天的秀丽景象。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让我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板书:通过想象体会有画面感的诗句。

〕5/5n预设3: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来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浪淘沙》,我会将“同到牵牛织女家”与五年级上册学过的课文《牛郎织女》的故事相联系,读懂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3、板书: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来理解不懂的地方。

〕2.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理解古诗词的方法?预设1:留心标题,体会情感。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伴侣或亲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别时的离愁别绪。

统编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2.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二读:寻关键句,梳理文脉
学生活动2
朗读,找出关键句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这一环节处理,能够读懂课文。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三读:巧借句式,熟读成诵。
学的活动3
现场背诵3分钟,后进行抢答。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这一环节,能够快速背诵课文。
7.板书设计《劝学》荀子
第一节:提出全文的论点。
第二节:阐明学习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作用。
第四节: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1.掌握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第10课,两篇古文以讲解为主,6课时。
第11课,师生讨论,2课时。
第12课,精读,2课时。
第13课,以自学为主,2课时。
第14课,作文(议论文),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劝学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劝学》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强调学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实含至理。多以比喻和对比阐发道理,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语文园地六》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通过学习《语文园地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语文园地六》中的字词。

2. 朗读《语文园地六》中的文章。

3. 学习《语文园地六》中的语言表达。

4. 合作学习,完成《语文园地六》的相关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语文园地六》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学习字词(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园地六》中的字词,讲解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发音。

(3)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3. 朗读文章(1)教师示范朗读《语文园地六》中的文章,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 学习语言表达(1)教师讲解《语文园地六》中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并模仿。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5. 合作学习(1)教师布置《语文园地六》的相关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语文园地六》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语文园地六》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重点字词,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部编版
(二)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上一节古诗复习课。你们记得自己背诵的第一首古诗吗?
2.“交流平台”中有几个爱好诗词的同学聊起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一起去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古诗,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
14


二、
聚焦教材
细化方法
(一)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1.结合学习伙伴的分享,说一说自己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经历。
3
分钟
三、
结合所学
拓展方法
过渡:学习伙伴分享了以上三个理解古诗意思的好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一)联系诗人经历理解古诗
结合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两首诗,分享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理解古诗的方法。
(一)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古诗
结合林升的《题临安邸》分享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结合积累的古诗,梳理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结合积累的古诗,梳理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Biblioteka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一、
回顾已学引入新课
(一)回顾单元已学
本单元学习了三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分别描述了南北方不同的美景,《书湖阴先生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以《暮江吟》为例,分享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过程及思考。
(二)想象画面深入理解
1.读《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尝试抓关键景物去想象,分享想象到的画面和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2.读《江雪》一诗,尝试走入画面去想象,分享想象到的画面和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3.读《村居》一诗,尝试转换角色去想象,分享想象到的画面和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归类拓展《小儿垂钓》和《宿新市徐公店》等。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教学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正确诵读“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初步理解其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活动1:回顾复习本单元中《古诗三首》的学习方法。

预设:(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

(2)想象画面体会诗句。

(3)结合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

活动2: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提示:(1)借助工具书(如《辞源》《说文解字》等)。

(2)借助课文插图。

(3)诗句前后勾连(如“茅檐长扫净无苔”,联系“净无苔”理解“长扫”即“常扫”)。

(4)联想相关诗句(如由“九曲黄河万里沙”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

(5)比较式理解(可以将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进行比较式学习理解并归类积累)。

……自由说说以往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的例子。

板块二日积月累1.启发思考,激发兴趣。

(1)板书“五”,启发思考:你都知道哪些与“五”相关的文化常识?(2)出示“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学生根据已知交流。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情正音,关注“黍、菽、稷、角、徵”等字的读音。

3.利用图片、资料等方式,帮助了解大致意思。

“五行”指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说明世界的起源。

“五谷”中的“稻”,子实称“稻谷”,去壳后称“大米”。

有水稻、旱稻之分。

“麦”,通常专指“小麦”。

“黍”,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菽”,豆的总称。

“稷”,又称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中国的“五音”有别于西方,唱名对照西乐的七个音阶,“五音”相当于哆(do)、来(re)、咪(mi)、梭(sol)、拉(la)。

“五彩”,也写作“五采”,有时也泛指多种颜色。

4.趣味闯关,积累成诵。

(1)填空闯关。

如:五行:金、木、________、________、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 C60(1)
学习目标:
1.会说出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指明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2. 会解释出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3.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能够说明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 确定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评价设计:
1、金刚石、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它们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构成它们的原子排列不同
2、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二氧化碳
D. 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的单质的混合物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C.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4.某同学自制简易净水器,除可利用和等疏松结构的材料做吸附剂外,还可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如作吸附剂。

为消除室内抽香烟后或装修后难闻的气味,该同学点燃一支蜡烛,一段时间后室内难闻气味消失,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释其中原因。

5.经常不用的锁,开启比较困难时,可向锁空中加些铅笔芯粉末,便容易开启,这是因为。

电视机遥控板按键下面有一层导电胶当某个按键不灵时,打开遥控板,在导电胶接触面上涂上少量铅笔粉就能解决问题,这是由于() A.有滑腻感 B.能导电 C.质软 D.熔点高
6、测得某物质只含碳元素这种物质()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石墨
C、一定是金刚石
D、一定不是化合物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附毒气
B、木炭燃烧
C、石墨导电
D、金刚石切割玻璃
8、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着一种具有空心且类似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

它可能成为一种最好的火箭燃料,下列N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N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N60相对分子质量是840
B、N60属于单质 D、N60这种物质是由氮原子构成的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2)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性质开发其不同用途。

2、通过古人用碳或墨作的字画久不褪色的事实,和升高温度碳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实
验探究,会解释物质化学性质的活泼与稳定都是相对的。

评价样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性质相同的一组是()
A、金刚石、石墨
B、冰、干冰
C、氧气、臭氧
D、氧气、氮气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金属铜制作电线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煤作燃料
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3.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等都使用碳素墨水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常温下被氧化成稳定性的物质
C.常温下被还原成稳定性的物质 D.常温下跟纸反应生成稳定性的物质
4.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等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相同
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D.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5、有关2 CuO + C 高温
2 Cu + CO2↑的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CuO具有氧化性
B. C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铜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6、点燃一枝蜡烛,把冷碟底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就会收到炭黑,由此能得出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A、碳元素
B、氢元素
C、氧元素
D、氢、氧元素
7、下列各组物质分别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A.分子个数比为1∶1的CO和O2
B.分子个数比为1∶1的H2和Cl2
C.质量比为1∶5的CH4和O2
D.质量比为1∶3的C和O2
8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钻石的 A.硬度大 B.不能导电 C.化学性质稳定 D.熔点低
9、木炭燃烧时,若有12g碳参加反应,则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44g
B、28g
C、24g
D、33g
10、两份质量相同的碳,分别生成CO2和CO时,消耗O2的质量比是()
A、1:1
B、2:1
C、1:2
D、3:2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a个CO分子和b个O2分子。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碳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A)a/b (B)a/(a+2b) (C)a/2(a+b) (D)a/2b
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等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是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

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

同学们对此的一些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13、定量实验(相对原子质量:Fe-56 O-16 C-12)
某学习小组对过量炭粉和氧化铁反应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如图6-4)
(1)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全部都是二氧化碳。

(2)设计方案:将一定量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3)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可用来隔绝氧气。

(4)实验操作及现象:见小表。

(5)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g,氧元素质量伪0.96g………. (6)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原假设不成立,理由是
14、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

教材用如图I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CuO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

这样处理的目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Ⅱ方案进行实验。

【装置改进】
稳定的高温时本实验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

图Ⅱ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

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是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

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研究】
分别称取2g木炭与CuO的混合物,按每种比例重复实验3次。

实验记录如下表:
总质量相同(2g)但木炭与CuO比例不同的实验对比表
比例 1:6 1:7 1:8 1:9 1:10~1:11 1:12 1:13
加热时间1′51〃1′43〃1′57〃1′51〃1′51〃1′53〃4′
实验现象 1:6 -1:12 红热,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1:13 偶尔红热,气泡较少实验结果1:6---1:9 表层铜珠较大,出现未完全反应的黑色木炭粉末,且木炭含量越高黑色粉末越多 1:10—1:11 反应较完全,生成亮红色网状铜块
1:12 部分生成Cu2O 1:13 主要产物是Cu2O
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实验的另一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产物分析,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由于试管中有空气,实验时应注意:
①混合物需进行预热,除了使试管受热均匀外,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不能把石灰水浑浊作为木炭跟CuO反应的充分证据。

因为试管中还可能发生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关于影响该实验的因素,你认为还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