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资料10 针灸治疗42例流行性感冒之综述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针刺疗法(附疗效)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针刺疗法(附疗效)
配穴方一:太阳(双)、大椎、尺泽(双)、鱼际(双)。
方法:用捏起或捏紧,结扎放血法;按上述穴位,选准血络,先左后右,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
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普通感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针1~2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二:少商、中商(少商外侧、二分半,指盖下正中)、老商(中商外侧二分半,指盖角旁)、人中、中魁(人中心左右、共二穴).
方法;用捏紧或捏起放血法:依上述穴位,先左后右,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或用手挤压出血各少许。
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流行性感冒。
效果:治疗34例,全部获效。
附记:引自《中医杂志》[1959;(2)]。
用此法预防流感、腮腺炎亦屡试屡验.
配穴方三:大椎。
方法:用刺血加拔火罐法:先用三棱针在大椎穴局部皮肤上点刺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留罐5~10分钟,以微出血为度。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消除程度决定治疗次数。
如病情不减,可在该部位连续拔罐1~2次,至症状消失为止。
主治:风寒感冒。
效果;治疗73例,疗效满意。
附记:引自《新中医》1986;(4)].。
1957年资料8 谈“针灸”
我们既要承认灸法有它一定的特殊功效与适应范围,而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针法也有它独到之处,曾治一牙痛患者,因畏针,乃为灸颊车、下关,合谷等穴,灸后痛反增剧,结果还是用上穴针愈。又如四肢末梢的疡症,在成脓时,患者每感剧痛不堪,在所患的同一经脉上下用灸就不能止痛,而用针则立奏奇功。它如瘛疭抽搐等,用灸也不如用针。
总之,针灸两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以“双管齐下”,在于医者临机应变,灵活运用则并举”。这是非常辩证的说法。
两种缺陷
如果说针灸疗法在解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事实,而无庸讳言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却产生了一些偏向,我以为目前至少有以下两种缺陷。
至于灸法的适应范围,古人给我们的指示是:灵枢官能篇:“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叉刺节真邪篇“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说明了灸能补虚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陷下”的涵义,李东垣作了这样的铨释:“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知阳气下陷也。”又“天地间无它,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阳气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灸之。内经云:北方之人宜灸,为冬寒太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并进一步引伸到用灸与地理、环境、气候的关系。后来“针灸集成”也载:“治病大法,冬宜温宜灸。”对于灸法的适应症,扁鹊心书:“阴症害人甚速,须加灸方保无虞。”流注指要赋:“淹疾延患,着灸之由。”清代李守先更阐明了灸法所适应的年龄和部位,他在“针灸易学”一书中指出:“气盛泻之,气虚补之,针所不能为者,则以艾灸之,针虽捷,不如灸稳,灸虽稳,不如针捷,如气血两亏,年高少小之人并腹背咽喉胸上,针不如艾稳也。”以上这些说法,虽然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这样说,但对于指导实践,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前面的几个例子,就是慢性虚寒症的疾病,实际上也是符合于古人这些原则的。
1959年度中医资料8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47例初步总结报告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47例的初步总结报告淮南矿工医院谢光箕本病是由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全身急性传染病,有发热等急性症状,而后其重心累及于脊髓前角,使局部细胞形成局限性炎征,因此出现运动神经系统的弛缓性瘫痪。
其后遗症,易使患病肢体发生麻痹,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形成残废。
本病主要侵犯五岁以下的小儿,因而又有小儿麻痹症之称。
我们自1953年开始用针灸治疗本病,经过六年多来的临床观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为了使这一疗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推广,特将我们治疗的47例经验,初步整理总结,供同道们参考,不当之处尚希指正。
(一)病例分析1.发病率:(1)流行季节——本病全年可见,但以夏季和秋季较多,冬季和春季较少(表1)。
②发病年龄,性别——本文所列病例五岁以下的小儿46例。
五岁以上的仅有一例。
其中男性23例,女性24例(表2)。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儿至本科就诊时,都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肢体麻痹病程长短不一,但绝大部份不能走路和站立,神经反射消失或减弱。
病程较长的患儿,大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发病部位以单侧性下肢麻痹较多,两侧下肢次之,同侧及异侧上下肢麻痹较少见(表3)。
3、治疗效果:针灸对本病收效之快慢和很多因素有关,我们的临床经验,它与发病部位,麻痹轻重,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穴位的配选,刺激的手法,及患儿能否坚持治疗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所治疗的47例患儿,有24例获得痊愈,18例减轻,有效率达到89.4%,无效的只有五例仅占10.6%。
(注:减轻即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而未完全治愈者。
)①患病肢体与疗效的关系——本文病例全系各种不同的肢体瘫痪,轻重不一,临床经验证明,患病肢体和疗效关系很大,一般的说单侧性肢体瘫痪恢复较快,两侧性下肢瘫痪恢复较慢,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的,不易恢复,常有后遗症(表4)。
1958年资料11 针灸治疗半身不遂
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 黄竹齐
中风瘫痪病的治法,灵枢、素问、甲乙经、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宋元明清历代各家医书,内科杂病门,皆有记载。惟清尤在泾金匮翼,分为八法,较为完备。八法者,一曰开关,二曰固脱,三曰泄大邪,四曰转大气,五曰逐痰涎,六曰除热风,七曰通窍隧,八曰灸腧穴。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依此编为歌括,颇便诵记,详见本书,兹不繁引。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麻黄、桂枝、当归、东北参、干姜炙甘草、杏仁各三钱,川芎一钱半、生石膏六钱,九味水煎,一剂分为二次服。
金匮要略载本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方用麻黄为君,其性上升旁散,当归川芎通经中之荣血,桂枝人参行络中之卫气,干姜甘草以扶胃阳,杏仁、石膏以澄清混浊(杏仁能澄浑水,石羔能凝豆腐),故为治疗经络荣卫清浊相干、气乱于臂胫及头而厥逆之良剂也。
按照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方法,在1957年治疗45例半身不遂(其中昏迷者7例,言语障碍者18例),结果痊愈者占20%,接近痊愈者占37.8%,好转者31.1%,无效者8.9%,死亡一例占2.2%,有效率为88.9%,今年又相继收治30例效果良好,此系现代医学疗法所不能比拟者。
典型病历介绍,真中风一例,类中风四例
3.病历号7889,杜××,男,63岁,西苑农人,于1956年9月29日抬送入院。患者神识昏迷,右牛身偏瘫,不能说话,喉间痰鸣,舌苔白厚,两手脉浮紧。诊断为瘖痱病。针风府、风池、巨阙、期门、肩髃、间使、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等穴、隔日一次。服涤痰汤7剂,防风汤8剂,因数日大便不通,服三化汤4剂,每日早晚服牛黄清心丸一丸,计20丸,神识清醒,说话正常,自言由房事后得病,这与内经所云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之说相合,因患者身体肥胖,舌苔白厚、乃据内经仆击枯痿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之意,与服平胃汤加槟榔、枳实、二丑、神曲,10剂,舌苔逐渐消失,能自下床行走,动作恢复正常,于11月10日出院。
1958年资料3 针灸治疗69例疟疾报告
(本文发表在1958年3期第202页上)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灸治疗69例疟疾报告
谢锡亮
1957年八月我县针灸医生训練班结业,正当夏秋疟病多发季节,为了生产救灾,做好预防及治疗工作,卫生科特组织70名针灸医生,编为七个组,深入灾区,为患病群众免费治疗,在七个乡约一百华里的地区内,治疗半个月的时间,就诊患者6583人中发现疟疾69例,完全用针灸疗法医治,收到满意的效果,特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当时是在农村,受条件限制,未能作详细检查,主要根据是患者主诉或问诊所得,以及临床所见,并未找出疟原虫。
瘧疾类型
按临床症状分有每日发作者24例,间日发作者42 例,一日两次发作者三例,(其中有一例是连发三日间歇一日),恶性疟未发现。
治疗方法
(1)主要穴位:大椎、陶道,以此两穴为主,交替使用,一般不配他穴,倘在治疗时,伴有其他症状,必须施治者,可按症状之不同而分别取穴,对疟疾只取大椎或陶道,绝大多数是一针而愈,无特殊情况不配他穴。
“……西南防疫队的川南抗疟工作队,试用针灸防治疟疾,并配合血片检查,证明这种皮肤活动点的刺激疗法,确有使疟原虫无法继续生存于血循环中的作用,与苏联斯勃仑斯基用大脑按摩术亦能使疟原虫无法继续生存于血循中的作用一致。但针灸疗法的副作用,比较大脑按摩术轻得多,故在完全节省药物就能简便迅速的防治疟疾的这点学术看来,中国针灸治疟的医学,早已超过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上的。……”
时间及地区
于1957年8月25日-9月10日共15天,七个组分布在我县较重的灾乡、王村、原武、杨湾、大张寨、大宾、太平镇、葛埠口,东西畏约100华里,治疗范围达270个村的病人,本区人口在10万以上。
1957年资料10 针灸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三例报告
针灸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三例报告
张旭坤*;戚永济**
由于抗结核菌药物链霉素的问世,在临床上改变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百分之百的死亡率的旧学说,疗效已经显著的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死亡率亦随之降低,但是由于长期的使用链霉素及椎管反复给药的结果,因而引起的后遗症亦属不少。据金问涛氏、李宋等的报导及国内外的文献记载高达三分之一以上。病人经过医治,生命虽然得以挽救,但后遗症的结果,使病人带来了不幸,重则丧失全部劳动力,轻者也一时难以恢复常态,这点实是治疗上的缺陷。
体检:体温37.5℃脉搏80/分呼吸22/分血压114/84毫米汞柱,神志清楚、营养发育中等,表情憔悴,五官端正,全身无畸形,头正常、左瞳孔散大、偏右视,颈部触到扁豆大小样的淋巴节,颈强直不能前曲,胸部平坦,心音无异常,在左腋中线可听到囉音,腹部正常,自脐以下知觉消失,两下肢失却运动功能致瘫痪,神经反射消失,生殖器肛门正常。
体检:体温38.5℃脉搏86/分呼吸21/分血压120/78毫米汞柱,发育营养中等,病容憔悴,表情淡漠不安,神志清楚,有嗜眠,全身无畸形,头部正常,瞳孔反射存在,视力正常,听力正常,颈部强直,不能扭转,胸部平坦,心肺听诊无异常,左腹下有压痛,肝脾未触及,四肢正常,腰脊部有压痛,巴彬斯基,克匿氏征阴性。肺部萤光透视右上浸润性肺结核,实验检查:血色蛋白10克,红血球330万,白血球8900,中性90%淋巴10%康氏反应阴性血沉18毫米魏氏法/1小时。
三、本文的报导,因病例不多,材料不够全面,只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供同道们研究参考,缺欠之处,并希指正。
*金华疗养院
**金华第一中医联合诊所
(本文发表在1957年10期第543页上)
二、患者全有结核性脑膜炎病的体征,颈部强直、脑压增高、神志不清、嗜眠。脑脊椎液实验检查,细胞数增加,糖含量减低、蛋白增高、薄膜形成、分类淋巴球增多。
1959年中医资料10针灸疗法治疗破伤风10例的临床报告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灸疗法治疗破伤风10例的临床报告孝感专署人民医院中医科我院1958年通过整风后,在院党支部领导和支持下、中西医有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用针灸为主配合中药治疗破伤风症,从1958年到1959年元月止,先后共治疗10例(男8女2),痊愈9例,死亡1例(死亡1例因发作期太长而治疗太晚于入院当日约四小时左右,经救治无效而死亡)。
10例患者,均先经中西医会诊,根据典型病状(四收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肌痉,牙关紧闭,而神志场清醒),结合必要理化检查后,确定诊断为破伤风,即进行治疗,并根据病情需要,也进行一些輔助疗法(如患者营养较差或有脱水情况,给以营养药物或输液等)。
现将我们治疗10例前后经过的情况简述于表1:针灸疗法穴位及手法:以风府、风池、大椎、合谷、行间,内关、颊车、下关、天枢等为主穴,以足三里、三阴变,髀关、地仓、关元、气海、天柱、中脘为配穴。
体位取侧臥、仰臥或半臥位。
刺法用强刺激或中刺激,进针快,捻针角度大,刺激深浅度按一般规定或灵活运用。
留针20—30分钟以上,时间愈长愈好,必要时并用电针,每日1—2次。
病例报告病例一:李××,男,39岁,孝感县臥龙区八埠乡金星社,饲养员,病历号:962。
主诉:口张不开,颈项强急已6天。
现在症:半月前因上山放牛,右足趾被刺伤,当时痛甚,伤口未治而渐愈合,7天后突然觉口内牙根和舌头疼痛,口不能张开,一天加重一天。
食物难以人口,持续三天后,即发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阵发性),1—2分钟发作一次,痛苦不堪,如有人讲话或牵拉患者衣服被单,均即诱发,但不发烧,于1958年4月14日上午11时入院治疗。
1957年资料11 灸处方的原则与取穴的规律
一、针灸处方的原则
针灸的治病,是有一定的处方原则和取穴规律的,大凡“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左者取之右,或病在右者取之左”,“病在胸腹者取四肢”,“病在局部者取阿是穴”等等。这些处方的原则和取穴的规律,早在古代针灸文献中就有很多的详细记载,如素问始终第九篇云“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这种鲜明论据,在我们临床实践中确实是司空见惯的铁证,如头痛刺列缺,高血压刺涌泉,牙痛刺内庭,头昏失眠灸厉兑,以及腰痛刺委中等,都是病在上取之下的主治穴位,然亦有“病在下高取之”,如鼻衂灸上星,脱肛灸百会等,所谓“陷下则灸之”,在临床实践上,亦有一定之疗效。又如甲乙经用缪刺的方法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这也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譬如中风后遗症或颜面神经麻痹所引起的口眼㖞斜,口服如向左边㖞斜者,足见其右侧肌肉松弛发生病变,而失去了平衡的作用,则必须针灸右边的地仓、颊车、下关等穴,促使右侧肌肉收缩起着调整而趋于平衡的作用。又如胸胁痛,除取局部的膻中、期门及章门、京门等穴外,主要配四肢部的支沟、外关、阳陵泉等穴为主。肚腹病,除取局部的中脘、建里、天枢、关元、气海诸穴外,主要以四肢部的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为主。又如半身不遂,上肢则以曲池、肩颙为主,下肢则以环跳、悬钟、阳陵泉为主。这都说明了四肢部的孔穴有卓越的疗效。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亦云“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这些论据的处方原则和取穴的规律,与我们临床的实践体验是相一致的,这些理论与实践,都证实了四肢部的孔穴能治胸腹内脏器的疾患。这些处方的原则和取穴的规律,都是历代的针灸家在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结晶,这些综合性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再实践,从而把它精简化,理论化起来,作出了理论性的结论。如灵枢经、甲乙经、千金翼方、以及针灸大成等,除灵枢经和甲乙经外,大都是病案和处方的记录,查其内容不外乎某病取某穴,或某穴主某病,从这些有效穴位中又进行了重点的归纳,并撰著了歌赋,作出了处方取穴的规律,如四总穴歌谓“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又如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谓“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又如千金十要穴歌诀云“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头面如有痛,后谿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三百六十名,不外千金穴”。以上“四总穴”,“马丹阳十二穴”,“千金十要穴”,都是从三百六十穴中于临床上观察疗效卓著而得出的特效穴位。此外还有辨证施治及对症疗法,如行针指要歌云“若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若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若针结,记取大肠二间穴;若针痨,须向膏肓及百劳;若针虚,气海丹田委中许;若针气,膻中一穴须谨记;若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若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若针吐,中脘气海膻中候;翻胃吐食一般医,针后方知奏效奇”。又如经验特效穴歌诀亦谓“身热无汗刺复溜,面肿须向人中求,痰多可刺丰隆穴,小便失禁关元灸;便秘支沟与大敦,身热多汗合谷寻,消渴宜刺两照海,疟疾两踝灸亦停;牙关紧急刺颊车,口眼齐闭合谷迎(香),风炫烂眼针二骨(大小骨空穴),两目濇痛刺光明;血压高刺涌泉减,头痛发热外关安,胸满腹痛内关刺,气喘天突是真传”。此又系一种辨证施治的方法。
1959年中医资料10针灸治疗急性菌痢40例初步报告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灸治疗急性菌痢40例初步报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教研组王刚;李宗士;李学伟;刘家荫;刘应麟;陈炳南;王衍庆自从1940年开始使用磺胺剂治疗细菌性痢疾以来不但死亡率降低(由10%降至5%),而且治愈率也显著提高,有效病例达80%以上。
但从1949年以后,根据文献材料,由于痢疾菌80%以上对磺胺剂有抗药性,临床效果逐年降低,到1950年时有效率为41.9%(1,2)。
随着磺胺剂疗效下降的同时有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合霉素等代之而为特效药,死亡率更行下降,较磺胺剂有很多优点(2,3),但这些抗菌素价格较贵,有一定副作用,并且在供应上有其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临床上未能广泛应用于痢疾的治疗。
复方白头翁煎剂、黄连、绿茶治疗细菌性痢疾在我国文献上已有报告(4,7),疗效虽然较好,但临床应用仍不简便和经济。
针灸治疗细菌痢疾文献上报告很少(3,9),初步百来疗效较好。
我们为了证实针灸治疗菌痢之确切效果,研究其治疗机制做了一点点工作。
为了配合当前防治痢疾工作之开展,现将已治愈之40例及其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初步报告如下,供临床同道参考病例选择本组40例系我院1959年5月27日至6月26日收容住院治疗的病例。
除个别患者曾用过一天左右之磺胺类药物无效外,其余病例在针灸治疗以前均未进行任何抗痢疾药物治疗。
此40例根据杨宜氏(10)临床类型分类标准皆属次重型及轻型。
对于严重型菌痢(中毒型)未用针灸疗法。
急性典型痢疾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以及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而确诊。
急性非典型痢疾主要是根据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而确诊。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感冒80例
力等 中毒症 状及 咽痛 、 咳等呼吸 道症状 , 卡他性 干 但 症状 常不 明显 。少数病 例有 食欲 减退 , 有腹 痛 、 伴 腹
胀 、 吐 和腹泻 等消化 道症状 。 呕
3 治 疗方 法
利 巴韦林 是 人 工合 成 的广 谱 强效 抗病 毒 药 物 , 具 有 包 括 R A 和 D A病 毒 在 内的 广 泛抗 病 毒 作 N N
痛等 症 状 消失 , 乏 无 力 、 嗽 等 症 状 未 缓 解 。有 疲 咳
效: 所有 症状 减轻但 未正 常 。无 效 : 状未 缓解 或加 症
重。 5 结 果
和咳 嗽 、 骨后 不适 等 症状 , 胸 如不 及 时 治疗 , 情 可 病
迅 速发 展 引起 各 种并 发 症 , 支 气 管炎 、 炎 , 者 如 肺 重 可引 起 呼 吸 衰 竭 、 器 官 损 伤 。2 1 多 0 1年 3 月一 21 0 1年 5月 , 笔者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流行 性感 冒 8 0例 , 总结 报道 如下 。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2月 第 2 5卷 第 2期
T M R sFbu ̄ 2 1 o.5N . C e. era 0 2V 12 o2
巨噬 细胞 的机 能 。 促 进 盆腹 腔 内血 液及 血 肿 包块 对 吸 收有一 定意 义 。
参考文献 :
[ ] 翔 燕 , 自兴 , 晓辉 , . 血 祛 瘀 类 中 药 保 留灌 肠 2王 王 关 等 活 配合蒸热 疗 法 治 疗慢 性 盆 腔 炎 8 2例 [ ] 陕 西 中 医 , J.
1 一 般 资料
治愈 3 0例 , 效 3 显 8例 , 效 1 有 0例 , 效 2例 , 无
1959年中医资料11 针灸治疗61例慢性鼻炎及慢性副鼻窦炎的初步介绍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针灸治疗61例慢性鼻炎及慢性副鼻窦炎的初步介绍煤炭工业学院医务室郭荫楠慢性鼻炎和慢性副鼻窦炎是近代医学的病名,也是五官科常见的疾病。
本病常使患者缠绵经年,甚者终身不能治愈,同时亦有可能引起其他疾病的续发。
笔者采用针灸治疗竟收到满意的效果。
今将其治疗方法,选用穴位介绍如下,供作参考,不当之处尚希同道加以指正。
祖国医学对慢性鼻炎及慢性副鼻窦炎的认识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类似鼻炎及副鼻窦炎的描述是很多的。
如内经气厥篇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濁涕不止也。
”又如景岳全书说:“鼻为肺窍,又曰天牝,乃宗气之道……若其为病,则窒塞者谓之鼽,时流濁涕而或多臭者谓之鼻渊,又曰脑漏。
”上述文献描写的鼻渊、脑漏是与慢性鼻炎及慢性副鼻窦炎的症状很相似的,也证明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是很早的。
病历的选择本组病历都是在门诊治疗的,其选择的标准:1.曾在医院经过X线照片确诊或作过穿刺治疗临床症状不减者。
2.经过医院检查确诊,并建议手术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无效者。
3.鼻涕经常分泌过多或流臭涕,经常鼻塞通气障碍,伴有头晕头痛,嗅觉丧失或不灵敏,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半年以上者。
以上三类为本組病例选择的标准。
病例分析(一)性别与年龄:本组61例中女性只有4人,是因为本学院女学员的人数较少,因此不能说明性别和发病的关系。
在年龄上21—30岁者计36人,占总例数的59%,因我院学员青壮年占大多数,所以也不能说明是这两种病的好发年龄。
(二)病程与治疗次数的疗效关系及疗效分析:本组61例中计慢性鼻炎39例,全愈13例(33.3%);慢性副鼻窦炎计22例,全愈7例(31.8%)。
针灸治疗感冒
针灸治疗感冒【概说】感冒是以头痛,鼻塞,流涕,恶风寒,发热为主症的一种外感病。
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
根据感邪性质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
一般病轻者称“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引起广泛流行者,为时行感冒,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急剧变化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于是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经症状。
(一)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而为风寒感冒。
(二)感受风热,则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皮毛疏泄露失常而为风热感冒。
(一)风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声重,痰多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取手阳明、太阴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针用泻法,以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处方:列缺、合谷、风池、风门。
随证配穴:挟湿加中脘、内关、足三里。
方义:风寒外束,毛窍闭塞,肺气失宣,故取手太阴络穴列缺宣肺利窍,以治鼻塞,喉痒,咳嗽;太阳主表,外感风寒,先犯太阳,故取风门以疏调太阳经气,祛风散寒,以治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太阴、阳明互为表里,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宣肺解表,更有阳维脉与足少阳之会穴风池祛风解表,四穴相配,以达祛风散寒,宣肺解表的功效。
挟湿针中脘、内关、足三里以健脾胃,化湿浊、理气降逆。
(二)风热主证:发热,汗出,微恶风,头胀痛,咳嗽,吐黄稠痰,咽部红肿疼痛,口渴欲饮,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夏令感冒,多挟暑湿,症见发热较高,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手阳明、少阳、太阴经穴为主。
针刺用泻法,以疏风清热,清肃肺气。
处方:大椎、尺泽、外关、合谷、鱼际、少商。
随证配穴:挟暑湿加中脘、足三里。
方义:大椎为诸阳之会,功善表散阳邪而退热;尺泽为肺之合穴,鱼际为肺经荥穴,少商为肺经井穴,三穴合用可泄肺热,利咽喉;外关为手少阳络穴,又通阳维脉,阳维主表而维系诸阳经,故外关可解表热;挟暑湿加中脘、足三里以健脾胃,祛湿邪。
针灸治疗流行性感冒
针灸治疗流行性感冒【摘要】中医学认为系风邪外袭,肺气失于宣通而致。
流行性感冒根据病情表现不同,有风寒、风热之别,偏于寒则寒邪束肺,肺气不宣,阳气郁阻,腠理闭塞,偏于热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松,肺失清肃。
目的讨论针灸治疗流行性感冒。
方法使用针灸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结论治疗原则疏风解表为主。
风寒者,祛风散寒、发汗解表;风热者,疏风清热,宣肺利气。
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医学论文发表【关键词】针灸治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属风湿、冬温范畴。
中医学认为系风邪外袭,肺气失于宣通而致。
流行性感冒根据病情表现不同,有风寒、风热之别,偏于寒则寒邪束肺,肺气不宣,阳气郁阻,腠理闭塞,偏于热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松,肺失清肃。
本病在儿童患者中传变迅速,易动风惊厥。
医学论文发表(一)体针疗法1.处方(1)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合谷、外关、曲池、迎香、太阳、足三里,第二组取风池、大杼、风门、肺俞、三阴交。
双侧取穴(无特殊说明均为双侧取穴)。
两组穴位可以交替使用。
医学论文发表(2)配穴:高烧者加少商(与第一组主穴配合使用)、大椎(与第二组主穴配合使用),咽痛较重者配少商、商阳,头痛较重者配百会。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合谷、外关0.8±0.2寸,直刺曲池1.0±0.2寸,斜刺迎香0.4±0.1寸,斜刺太阳0.6±0.2寸,直刺足三里1.5±0.5寸。
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大杼、风门、肺俞穴0.5±0.2寸,直刺三阴交1.2±0.2寸,向上斜刺大椎0.5±0.2寸,避开未闭的囟门平刺百会穴1.0±0.2寸。
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出血2~3滴。
每天治疗1次,重症患者每天治疗2次。
5岁以上患儿,每次治疗留针15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
均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1957年四月八日觉全身各关节痛,结膜充血,鼻塞、头痛、精神苦闷,咽喉疼痛,体温40.1℃脉搏98次,呼吸稍快,颜面潮红,食欲不振,恶心,咳嗽、胸痛,体格检查无其他异常所见。诊断为流行性感冒。于上午八时(辰时)取照海开穴后,随取合谷、太冲、双太阳出血,复留,风池,大椎,足三里,肺俞,进针后患者自述病去一半,当即留针20分钟,出针四小时体温降至36.7℃此后又按时取八法开穴,并加刺上述各穴,共针治三次痊愈。
(3)针灸处方:鼻炎症状取上星、迎香、合谷、曲池、百会。咽喉炎症状:取液门、鱼际、合谷、少商、商阳、天突、天柱。呼吸系粘膜炎症,咳嗽、咯痰取:合谷、肺俞、风门、经渠、支沟、天突、膻中、气户、俞府、中府、风池。胃肠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取:中脘、三里、内关、公孙、内庭、天枢、关元。汗多或无汗,发热取:合谷、太冲、复溜、大椎。
兹将针灸治疗42例流行性感冒统计列表如下:(表1)
治疗方法
(一)随症治疗
(1)主穴:合谷、太冲、复溜、肺俞、风门、大椎、身柱、太阳、足三里。
(2)配穴:曲池、中脘、关元、天枢、内关、少商、商阳、外关、上星、迎香、头维、风池、列缺、照海、百会、大杼、内庭、支沟、俞府、天突、气户、经渠。
近几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和经验文献未见到报告。今年三月至四月分我国很多地区有大批流行性感冒发生,尤其东北各地流感漫延更为严重。我们为了探讨与证实针灸对流感的疗效,曾对42例流感患者进行了针灸疗法,效果良好,无一例死亡,也没有发生合并症。我们对上述病例的治疗都是单独采取针灸疗法,而未用其他疗法合并应用,而且多数病例是在门诊的条件下进行针治的。经验证明,针灸治疗流感,可缩短治程;对很多症状能收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此打破了针灸不能治疗传染病的保守思想,扩大了针灸疗法的范围。为了交流经验,作一综合报导,供针灸家们参考。但笔者学力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大家批评指教。
(本文发表在1957年10期第545页上)
(4)手法和时机:应施行早期治疗,用中等度刺激手法,病初起每日针灸1—2次,直至体温下降至常温后可改为每日或间日一次,持续到症状消失为止。每次取35穴,各穴轮番使用,用穴时可因人因病而异,以灵活掌握为原则。
(二)舍症从时
灵龟八法或子午流注之类,是按时开穴后再配以病穴。我在辽宁军区针灸训练班教学时,曾将“灵龟八法及子午流注”舍症从时之针灸规律公开传授。邢贵昌同志是今年三月刚从辽宁军区针灸训练班毕业的学生,今将余生邢贵昌应用“灵龟八法及从经,随症针灸治疗21例流感效果比较附录于下:(表2)
由此表说明,应用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治疗),疗效亦很迅速。
病例报告
(1)刘新禧,男,23岁,河南省人。某部卫生兵。 于1957年4月7日突然发病,体温39.3℃,周身各关节痠痛,表情冷谈,结膜充血,咽痛,咳嗽,咯出黄色粘液痰,体检无其他所见,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于57年4月7日九时初诊,按时取照海开穴,而以列缺应之。随针合谷,复溜,太冲,肺俞,风池,大椎,中等度之刺激,进针后患者自诉轻松,留针20分钟,出针后患者安静入睡,出汗不止。次日晨体温降至37℃,其他各症状亦消失,休息二日后பைடு நூலகம்痊愈。
也有少数病例,在第3—4天应该好转之时,而体温未下降,反有中等度升高,延长至一星期退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副鼻窦炎、中耳炎、化脓性乳突炎、化脓性枝气管炎、枝气管扩张等。有少数病人发生肺炎、极少数人发生一种滤过性毒肺炎,病起急剧、呼吸困难、重度紫绀及迅速发展的出血性肺水肿,可在24—48小时内死亡。
结语
本文报告了针灸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疗效,无一例死亡。并杜绝了合并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日。经验证明针灸疗法对流行性感冒是行之有效的,其特点为收效迅速,经济简便、合乎又快、又好、又省的原则,值得推广。
据我们的经验为中国古典针灸医学——“灵龟八法”及“子午流注”之按时取穴法较一般针灸方法同样有效,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3)李××,男,25岁,河北省人,军需上士。
息者于57年4月6日畏寒发热,体温39℃,头剧痛,颜面潮红,脉搏频数,结膜充血,全身各关节痠痛,表情冷谈,不思食欲,咽痛。听诊:两肺清晰,心悸亢进,腹部无压痛,脾肝不肿大,体格检查无其他异常所见。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57年4月7日初诊:针合谷,复溜,双太阳出血,列缺、照海、风池、上星、针后患者头痛减轻。57年4月8日二诊:针合谷,大椎,风池,少商,商阳点刺出血。4月9日三诊针:复溜、合谷、太冲、上星、风池、足三里、大椎,于下午检查体温37℃,各种症状消失,共针治三次痊愈。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灸治疗42例流行性感冒之综述
王立早;邢贵昌
病因症状
流行性感冒是由滤过性病毒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热,重度衰竭、全身痠痛、结膜充血及呼吸系统粘膜迅速发炎为主要症状。潛伏期1—3天,病起突然,一般先有畏寒发热,体温上升至39℃上下,脉搏80100次,呼吸稍加,表情冷淡、面部潮红、粘膜充血、软腭上常有点状红斑。病起不久、可因咽炎引起疼痛、或偶有鼻衂。在消化系方面可有恶心、食欲不振、呕吐或腹泻,尤其小儿更为常见。呼吸系统最为明显,在胸骨后部有烧灼感及压迫感、咳嗽、咯痰初起为少量粘液或带血丝,后来变成粘液脓性。血液检查:多数有白血球减少,轻病例者白血球计数可正常或稍增多。一般经过3-5天,体温下降而自愈。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