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 外力作用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答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21·成都市调研]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
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B.西风C.南风D.北风2.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A.甲、乙B.丙、丁C.甲、丁D.乙、丙3.抛物线形沙丘表面常有耐旱植被着生,不同部位的植被覆盖度各不相同,植被覆盖度往往与不同部位所受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图示沙丘植被覆盖度最低的部位最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2021·山东临沂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
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
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C.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5.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B.东南岸以沉积为主C.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D.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2021·开封市模拟]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6~7题。
6.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7.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2021·深圳高级中学高三月考]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8~9题。
8.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9.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2021·吉林长春质检]扇三角洲是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黄羊泉扇就是从约1万年前的扇三角洲脱离玛纳斯湖演变而来的冲积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练习)(原卷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基础巩固】(2020·江苏高二)图为长白山天池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化学溶蚀(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
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
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
乘船游历其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以下地理景观与瞿塘峡“夔门”成因接近的是()A.挪威峡湾B.东非裂谷C.石林峰丛D.华山崖壁(2020·山东高二期中)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2020·民勤县高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上图中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可能是()A.40米B.69米C.59米D.60米5.该地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下图为该地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读下面“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7.读丹霞山景观图,推测与其形成过程示意图中时期对应的是()A.①B.②C.③D.④(2020·山东高三三模)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它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称。
我国某省区甲地的地貌为攀岩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下图),每一座独峰都有陡峭的岩壁,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等,而且表面非常粗糙坚硬。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型地貌:海蚀柱、海蚀崖、海 蚀穴、海蚀平台等
2.堆积地貌
典型地貌:海滩、沙嘴、离 岸堤、水下沙坝等
侵蚀堆积考点
时间越久,侵蚀时间越长,磨圆度越好,如河流下游鹅卵石。 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具有分选性。即颗粒大、比重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重力崩塌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杂乱。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物理风化、化学 风化、生物风化
作用:使岩石崩 解和破碎,为其 他外力作用创造 条件,形成风化
物
侵蚀
搬运
风、流水、冰川、海 风、流水、冰川、
浪等
海浪等
作用:对地表岩石及 其风化物进行破坏, 形成碎屑物;使得风 化物等离开原地,并 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作用:使侵蚀碎 屑物离开原地, 为堆积地貌提供
程
粗
1.是不是来自山顶?
海浪搬运 冰川搬运/
2.是不是来自本地风化?
重力作用
沙河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 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 表沙粒易启动。 风沙流沿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 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 坡上。
3.是不是来自冲积平原?
√ 4.是不是来自冲积扇?
流水搬运 风力搬运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D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典例剖析
【例2】(2021年全国甲卷)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
沉
沉积地貌类形成过程
积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形成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盛行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
成因是
陡坡迎风坡,侵蚀强;缓坡背风坡,侵蚀弱。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辨析:侵蚀作用比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更强
风化作用是外力对岩石的静态破坏,侵蚀作用是外 力对岩石的动态破坏,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辅相 成。风化加快了侵蚀速度,侵蚀将岩石风化物剥离,使风 化得以持续进行。
3.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 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图示:风力搬运)
督查:某驴友在四川巴朗山考察日
记中写到:“穿过如茵的低草,继续上行,
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流石滩。上
方不远处雪山巍峨,近处只见山坡上碎石
遍布,砂砾石堆积,呈现一片荒凉的景象。
不经意间,突然发现,竟有鲜艳的花儿在
碎石间坚毅绽放,经人指点,这就是传说
中的蓝莲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流石滩中碎石的形成原理( )
(1)流水侵蚀地貌:b (化学溶蚀)喀斯特地貌
先是海洋环境下形成以石灰岩为主的 沉积岩,后地壳抬升,石灰岩性沉积 岩露出地表,再经过长时间风化作用 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点拨6:喀斯特地貌
峰丛、峰林、孤峰、 残丘、漏斗等
溶洞、地下河、钟乳 石、石笋、石柱等
区别 峰丛 峰林
峰丛是基部相连并成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峰与峰之间多为马 鞍型;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专题: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营造地表的力量)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如氧化水解等发生了化学反应生物风化:如植物根系对岩石的破坏和穴居动物对岩石的破坏物理风化:温差、冻融、日晒下岩石热胀冷缩速度不一导致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1 / 11(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随风力的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减弱,所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2 / 11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3点即可)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位置:贺兰山东麓;事件:岩壁有岩画,岩石破损威胁岩画;由图知,甲位于黄河以西,宁夏范围内;求问岩石破损的自然条件,并非求问岩石被破坏的地质作用过程。
地理实践力 外力堆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堆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堆积。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堆积则为杂乱堆积。
(2019·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搬运
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主要外力作用和典型地貌
(1)风化作用
作用
因素
发生
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温度、水、空气、生物
普遍
风化地貌,如球状花岗岩地貌
(2)侵蚀作用
风向的
判定
河流流
向判定
地貌与
气候类型
①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②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
③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
地貌与
自然灾害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说明其存在流水 沉积 作用。 根据图1可确定图中地势起伏状况,东部为大分水岭,为板块挤压运动形成,西 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地势起伏大,流速 _快___,流水 侵蚀 作用较强。 根据图2可知,湖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会从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 流入 湖泊, 而含水层的水来自泰勒斯溪的补给。
积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的物质先沉积, 原等)
作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 颗粒小、比重小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用
风力堆积 流动沙丘)和沙漠边 的物质后沉积(具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
缘的黄土堆积地貌 有明显的分选性) 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
滨海地区
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A.夏季气温偏高
B.夏季降水偏多
√C.冬季风力偏大
D.冬季降水偏多
考向2 通过“风化作用”考查“区域认知”
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这
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以
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完成3~4题。
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
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 貌;在风力搬运过程中,易形成沙尘暴;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沙丘、 黄土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南寨山位于福建省平潭岛南部的北厝镇,南寨石林景观集中于“五峰一谷”,即鳄鱼峰、仙女峰、绵羊峰神雕峰、青蛙峰和神龟谷,山势不高,易于攀登。
来到南寨山的游客,都会到这里观赏神奇的海边石林景观和浩瀚的大海风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五峰一谷”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海水侵蚀D.冰川侵蚀2.下列地貌成因与“五峰一谷”地貌成因相同的是( )A.新疆的风蚀蘑菇B.海蚀柱C.挪威的峡湾D.长江三角洲南疆策勒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以前旧桥极少风沙危害。
2009~2011年紧邻老桥建设了高度、长度、宽度均大于旧桥的新桥。
自恰哈新桥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每年3~9月桥(路)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重要病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恰哈新桥积沙的主要来源是( )A.甲处戈壁B.乙处河谷C.丙处戈壁D.丁处河谷4.恰哈新桥每年3~9月桥(路)面积沙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差B.大气运动活跃C.河流水位高D.降水稀少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
塔卡波托环礁地处热带南太平洋,由若干原始珊瑚岛碎屑合并而成。
下图示意塔卡波托环礁东南部某地沉积物年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原始珊瑚岛碎屑合并期间( )A.海平面较低B.珊瑚发育快C.风暴潮较多D.潟湖面积大6.环礁朝外海一侧和朝潟湖一侧组成物质年龄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A.水深B.坡度C.温度D.风浪山岳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
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
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
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任一条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冰川体消融的前端( )A.向海拔低处推进B.向海拔高处后退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与河流三角洲相比,冰碛垄堆积物( )A.颗粒较小B.粗细混杂C.大小均匀D.碎屑表面光滑9.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的原因有( )①冰川消融量较小②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③冰川谷比较宽阔④冰川谷地势比较陡峭A.①③.①④ C.②③D.②④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4第四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课时质量评价(十七)
一、选择题
岩层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证据。如果两组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称为地层不连续。读某山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页岩颗粒小于砾岩),完成1~2题。
1.该地一定经历了()
A.一次断层活动B.多次地壳升降
C.海侵海退现象D.明显变质作用
2.从页岩到砾岩的物质积累期,自然环境变迁情况最可能是()
如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第二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
黄河三角洲
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平面上呈扇形; 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沉积 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风积地貌
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等高线示意
缓坡为迎风坡 风力堆积具有分选性
伴随着明显的化学风化)。
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减弱、密度变小或体积膨胀,促使岩石分解。 主要发育在潮湿、温暖环境中,作用广泛而强烈,是自然界主要风化作用之一。
化学风化之氧化作用
(3)生物风化 也称根劈作用
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 有机酸。生物风化不仅在于引起 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 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 机质的物质——土壤。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7.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
成因是 ( B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1.(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沙漠地区尤为明显)
球状风化是热力风化的形式之一
岩石出露地表时,由于棱角突出, 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 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 球形。(石蛋地貌)
冻融作用(冰楔/冰劈作用) 冻融风化:在温度接近冰点的山区,容易产生冻融风化作用,山体岩石的细孔会因为吸收邻近的液态 水而不断增大,当温度降低时,水结冰,体积膨胀产生压力,这样的压力引致岩石弱化,最后分裂, 形成了大量的碎石。
高考一轮复习知识点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还有地月之间引力形成的潮汐能。
二、外力作用表现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风化:虽说带了一个风字但与风力无关,一般包括物理风化(温度变化导致的膨胀收缩,花岗岩的球状风化这种像是一块长方体的砖变成u 型)、化学风化(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反应)、生物风化(蚯蚓松土、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几乎所有地貌类型都会有风化作用存在。
2、侵蚀、搬运:外力作用比较强烈使得原本的一个整体分崩离析(包括风化产物)并且离开原地被带到其它地方。
3、堆积:正好就是上述被搬运的物质所受外力作用减弱被迫停留在某一个地方比如我们的黄土高原。
4、固结成岩:堆积的物体一层层越来越高,底部物质受持续的不断增加的重力作用形成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岩层。
三、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流水地貌 丹霞地貌、卡斯特地貌曲流 凸岸 凹岸 凹岸凸岸 凸岸一侧河流流速慢,堆积作用强烈。
凹岸一侧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强,河流较深 河漫滩与河流阶地 三级阶地 二级阶地 河漫滩 一级阶地 可以根据河流阶地中颗粒物的厚度判断河流在此阶段平静期时间长度;还可以根据颗粒粒径大小判断河流流速快慢。
在河流阶地中还可能是一侧侵蚀另一侧沉积,这需要通过图层判断。
如上图 搬运 侵蚀 磨蚀:机械作用 溶蚀:化学作用(喀斯特地貌) 运性粒的小山前冲积洪积山前冲积入湖入海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流速下降、泥沙大量沉积还会受到海水湖水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小冲积扇经常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经常降水造成不断冲击;洪积扇则是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域一次冰川地貌风成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风力堆积:堆积地貌(黄土高原)、沙丘风力搬运也是具有分选性,沉积时也是先大颗粒堆积再是小颗粒堆积。
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崖 峡湾地貌(西欧地区、南美洲南部一些地区)U 型谷、羊背石、冰蚀湖(冰川侵蚀凹陷积水形成高山高纬地区) 冰斗(三面是峭壁一面是洼地通向山脚)、角峰 冰碛地貌(冰碛物堆积地貌)、冰碛湖大陆地区 无分选性(大的小的一起向下搬运)堆积(沉积)搬运 侵蚀 缓坡为迎风向 风向。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3.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峡湾?
内力?外力?
潮汐树是潮汐树是受潮汐影响,发育在潮滩上的一种奇特地貌(图1)。某摄影爱好者在黄河入海口拍摄到潮汐树景观(图2),一道道潮沟,犹如生长在海滩上的参天大树。潮滩附近受地形和河道形态影响,涨潮流速较慢,落潮流速较快。 说出潮沟的发育方向,说明涨潮和落潮对潮沟形态的影响(5分)
(1)说出潮沟的发育方向,说明涨潮与落潮对潮沟形态的塑造。(5分)
方向1+涨潮2+落潮2
由海洋向陆地发育。(方位不给分)
涨潮时,海水流速慢,以淤积(堆积、沉积)为主(1分),潮沟变浅(1分);
落潮时,海水流速快,以侵蚀为主(1分),潮沟加深(并向内陆延伸)(1分)。
由于材料给出“涨潮流速慢,落潮流速快”因此赋分的落脚点在外力作用(堆积和侵蚀)、和对潮沟形态的影响(变浅或加深)两个方面。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⑥_______形
向下
“ ”
河谷两岸
凹岸
凸岸
“ ”
2.河流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出山口处
泥沙堆积
⑦_________(洪积—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
⑧_________平原
入海口(河口)
⑨_________、冲积岛
冲积扇
河漫滩
三角洲
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
第三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3.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干知识关系图】
全球尺度构造地貌
区域尺度构造地貌
局部尺度外力地貌
【知识框架】
一、基础检测
下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及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甲、乙、丙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A.冲积扇、峡谷、三角洲 B.峡谷、三角洲、冲积扇C.三角洲、峡谷、冲积扇 D.峡谷、冲积扇、三角洲2.甲处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①地壳抬升 ②流水堆积③冰川侵蚀 ④流水侵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一轮复习内外力作用复习习题
④上述现象在西欧发现的可能性较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图1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 回答第1题。
1、该景观
(A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A 海南省是位于大海之中的岛屿,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其基 岩海岸遍布全岛沿岸,在海浪的侵蚀下形成海蚀柱景观 B沉积岩一般具有层理构造,图中高大兀立圆锥形的“南天一柱” 属于花岗岩
池的外边缘为凸起部 分层,流水流速加快, 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 降解并逸出,在凸起 处发生碳酸钙沉积, 形成边坝,所以池的 边缘比池内流速大, 沉积快.
小题2:从钙化池的形成中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①池的外边缘流速较池内小; ②池的外边缘较池内流速大;
③池内沉积作用快于池的边缘;④池的边缘沉积作用快于池内
图2是我国某石灰岩分布广泛地区的等高线图,图2中A河流被称 为“白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呈乳白色;而B河流被称 为“黑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沉积了大量黑色的淤泥。 图1是图2中M处天然形成的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的水池,并且还在 不断地增多和长大,科学术语被称为“钙化池”,钙化池光滑平整, 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冰川沉积无分 选,先融化的
先沉积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
固结成岩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训练】
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完成7~8题。
7.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 )
A.④③②①⑥⑤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⑤⑥④③②①
8.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 A.花岗岩 B.页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C
)
【随堂训练】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 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 石漠化”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 地等
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 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下老上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 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 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 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 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 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3、4题。
3.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
(C )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针对训练】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 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下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下右图) 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3、4题。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 林山水、路南石林、瑶林仙境)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 兰)
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
搬运 作用
风力搬运 流水搬运
“飞沙走石” “沙泥俱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 作用强烈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 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 回答5~6题。
5.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B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6.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4.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 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 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考点2:地质作用过程图的判读。 【探究2】
B.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
C.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
D.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
2.溶洞的形成与地壳的抬升、沉降作用有关,当处在地质稳定期时,通常形成水平溶
洞。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历史上美国加利福尼亚谷地曾是一个面积宽广、狭长的湖泊。读“美国加利福尼亚谷地
古地图”,回答1~2题。 1.图中断层的形成原因是(
C
)
A.冰川侵蚀致使岩层断裂 B.板块张裂地壳褶皱凹陷 C.板块挤压地壳岩层错断 D.海浪侵蚀致使岩石塌落
【合作探究】 考点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1】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因地下
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天坑”等地貌的形成过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A
)
A.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
【解析】在海岸带外力作用以海浪作用为主,海岸怪石 的形成是由于海水的侵蚀。“女王头玉颈”逐年变细是 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等的风化作用影响。
答案:A
图示地区是我国台湾东北部野枊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塑造其地表形态
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A.海浪、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风沙沉积作用
3、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冰川沉积物排列与河流沉积物差异: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冰川沉积:边融化边沉积,杂乱无章。
[知识拓展] 我国四种典型的地貌类型
(1)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
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4.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存盘二:地质作用过程图的判读
1.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 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
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
很典型。
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 了五套,一些风景被印上了它们的背面。读图回答。
1.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C
A.甲图上的景观 B.乙图上的景观 C.丙图上的景观 D.丁图上的景观
A.该地至少经历了三次地质稳定期 B.河谷的形成与河流侵蚀有关,与地壳抬升无关 C.该处降水偏少,故溶洞内无水 D.石灰岩多裂隙,故地下水多且埋藏浅
【针对训练】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
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下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下右图)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 区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 颗粒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堆 流水堆积 三角洲(河口)、冲积平 比重大的 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积
原(中下游)
先沉积, )
作 用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 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
颗粒小、 比重小的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如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
的黄土堆积
后沉积(具 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有明显的 分选性)
滨海地带
注: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高纬地区多冰川作用,多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等海水侵蚀 地貌和沙滩等海水堆积地貌。 (5)石灰岩分布地区以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为主;裸露地表的岩石首先受到外 力的风化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分布地区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侵 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裸岩荒漠、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Biblioteka 侵流 水侵 蚀
蚀 作 用
侵 蚀
溶 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
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丹霞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
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 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4)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 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 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如下图
5.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 时代。
2.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地层出现缺失,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有:(1)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 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2)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 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3)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①成B层的时代, 地点3地势较高, 没有发生沉积 ②B层形成后,地形 抬升,该层完全被侵 蚀掉了,而后CD层发生沉积
特别提示 (1)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 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 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一定准确的。 误区警示 (1)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 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 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外力作用。 (2)“V”型谷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的山区、“U”型谷分布在冰川侵蚀强烈的 山区、“宽谷”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流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