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卫星系统的分析与讨论-卫星通信工程师SatComEngineer

合集下载

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绪论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的技术已经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卫星通信系统就是其中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指的是先将信息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射出去,然后经由地球上的卫星,再利用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传送到另一个地点。

卫星通信系统与传统的通信系统相比,在传输距离和速率、可靠性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已经广泛应用到经济、交通、军事等领域,成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本文将阐述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首先将介绍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卫星通信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卫星发射器,接收器以及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通信系统。

最后,本文将总结卫星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第一章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卫星通信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国际地位,开始开发和应用卫星技术。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

同年,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

之后,各国都相继进行卫星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96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通信转发卫星,开创了卫星通信正式应用的时代。

之后,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很多卫星通信网络,促使了卫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通信方式。

卫星通信系统不仅提供了更加高效、快速、稳定、广泛的通信服务,而且也提高了国际社会通信的安全性。

卫星通信系统也成为了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不断通过技术改进,提高通信品质和安全性。

第二章卫星通信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卫星通信系统当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了发射器、接收器和地面站,卫星通信系统是通过卫星通信的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来实现信息的传输。

2.1 卫星发射器卫星发射器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地面站发送的信号传输到卫星上并发射到另一个地面站。

卫星发射器包括高频发射器,中频发射器和低频发射器。

高频发射器是用来发射高频信号的,其频率范围通常在3.7-8.4 GHz之间,主要用于发射微波通信信号。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输和通信服务。

卫星通信系统的普及不仅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的通讯服务,也在地面通信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了重要的通讯支持。

本文将对卫星通信系统及其相关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一、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是通过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连接,实现信息传输和通信服务的系统。

通常包括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等部分。

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发射、传输、接收和处理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精度的技术支持。

1. 卫星卫星是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由发射天线、载荷、动力系统、存储系统等部分组成。

载荷是卫星传输信息的关键部分,它包括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器、天线等设备。

通过载荷系统,卫星能够实现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并将其传输到地面站或用户终端。

2. 地面站地面站是卫星通信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与卫星进行双向通信。

地面站由天线、发射接收设备、信号处理设备等部分组成。

当地面用户需要进行通信时,地面站通过发射天线向卫星发送信号,并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卫星传输的信号,完成信息交换的过程。

3. 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是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最终用户设备,它通过卫星进行通信和信息传输。

用户终端通常包括卫星电话、卫星电视接收器、卫星定位接收器等设备。

用户终端设备通过接收卫星传输的信号,实现了通信、定位、导航和信息接收等功能。

卫星通信技术是支撑卫星通信系统实现通信和信息传输的关键技术。

它主要涉及到卫星发射接收、信号处理、频谱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1. 频率与频率复用在卫星通信系统中,频率是信息传输的关键要素。

卫星通信用户使用的频率是有限的,为了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需要采用频率复用技术。

频率复用技术能够实现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谱资源,通过不同的调制方案或多址接入技术,使得不同用户之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从而实现了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通过卫星进行信号传输和通信的技术系统。

它利用高速度的地面站和卫星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通信和传输服务。

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地球站、卫星和用户终端三个部分。

卫星通信系统的地球站是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中心。

它由大型天线、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组成。

地球站通过天线向卫星发送信号,并从卫星接收信号。

地球站需要具备高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以实现高质量的信号传输。

卫星是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具备接收地球站信号并将其转发给其他地球站的功能。

卫星通信系统通常由多颗卫星组成,它们通过不同的轨道和位置来实现全球覆盖。

卫星需要具备高度精确的定位技术以及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以确保信号的快速传输和稳定性。

用户终端是卫星通信系统的最终接收信号的设备。

它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手机、电视机等各种终端设备。

用户终端需要具备良好的信号接收能力和信号处理能力,以便用户能够正常地使用卫星通信系统提供的服务。

卫星通信技术是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卫星通信技术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误码率控制和信道编码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技术,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高速的信号传输和稳定的通信质量。

信号传输是卫星通信技术中最基础的环节。

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卫星将信号传输到地球站,并将信号从地球站传输到用户终端。

信号传输需要考虑到传输速度和传输延迟等因素。

高速的信号传输可以实现实时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而低延迟可以避免通信中的延迟问题。

调制解调是卫星通信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卫星通信系统通过调制将电信号转换为高频信号,然后通过解调将高频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调制解调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解读,从而实现高质量的通信。

误码率控制是卫星通信技术中用于提高信号传输质量的技术手段。

通过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引入一定的冗余信息,并利用差错编码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信号传输中的误码率,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信道编码是卫星通信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

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

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卫星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遥感监测等多种应用服务。

Ka频段卫星通信作为一种新颖的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和更大的数据传输率,被广泛应用于高速互联网接入、高清视频传输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Ka频段卫星通信的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

二、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1. Ka频段信道特点Ka频段信道通常采用高频段的Ka波段进行通信,工作频率在26.5-40GHz之间。

该频段信号传播损耗较大,受大气层影响较严重,同时也容易受到地面环境和建筑物的干扰。

因此,建立准确的信道模型对于系统设计和性能评估至关重要。

2. 大气传输损耗模型大气传输损耗是Ka频段卫星通信的主要性能制约因素之一。

根据大气传输损耗的特点,可以采用Beer-Lambert定律来建立信道模型。

该定律描述了光束在大气中传播时受到的自然衰减,其损耗与传输距离、大气透明度和气溶胶密度等因素有关。

3. 地面环境和建筑物干扰模型除了大气传输损耗,地面环境和建筑物对于Ka频段卫星通信也会产生干扰。

地面环境如建筑、树木等会阻碍信号传输,同时也会产生多径效应。

为了建立准确的信道模型,需要对不同地形和建筑物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三、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性能仿真1. 信号传输质量评价在卫星通信系统中,信号传输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通过误码率(BER)来评估。

对于Ka频段卫星通信,由于其频率较高,信号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大气传输损耗和多径效应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系统性能仿真来评估其信号传输质量。

2. 系统容量评估Ka频段卫星通信具有较高的信道容量,能够提供更多的数据传输率。

因此,通过仿真系统性能,可以评估系统的容量,确定系统能够支持的用户数量和数据传输速率。

3. 频谱利用率评估频谱是有限资源,如何充分利用频谱资源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卫星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人们在世界各地进行远距离通讯和数据交换。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卫星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卫星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卫星通信技术是指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信号中转站,在地球上的任意两点之间实现远距离通讯的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通讯信号通过地面接收站发射到卫星上,在卫星上进行中转和处理,再将信号发回地球上的接收站,通过接收站再转发到目标终端。

由于通讯信号不会受制于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因此卫星通信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国际长途通讯、遥感数据传输、军事指挥和天气预报等领域。

卫星通信系统的类型1.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GSO)GSO是指卫星的轨道高度在地球赤道上空的三万公里或者其附近的轨道系统。

在这种卫星轨道下,卫星和地球运动的速度是一样的,因此卫星的位置相对于地面和太阳是固定的。

这种系统的优势在于其需要的卫星数量较少,覆盖能力较大,信号传输延迟较低。

但其缺点在于卫星的位置不能随意调整,因此无法提供定向通信等高级服务。

卫星通信技术在现代电信、军事、遥感和气象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应用场景:1. 国际长途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无缝通讯服务,将人们与各个国家、地区连接在一起。

它的传输速度较快,同时也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

2. 军事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可以让部队在远离基地或者行动中的情况下,实现安全、可靠、实时的通讯。

这种通讯方式可以避免地面无线电信号的被干扰或者中断,同时整个通讯过程是加密的,可以保护军事机密。

3. 遥感数据传输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利用遥感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高清晰度、实时的监测和勘测。

这样数据可以及时地发送回地面,让科研人员或者政府部门采取对应的行动。

4. 气象预报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利用气象卫星获取气象信息,将气象数据以数字形式传输到地面,从而实现气象预报工作。

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

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

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摘要:Ka频段卫星通信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具有高频段利用率、高数据传输速率等优势。

本文基于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的特点,对其进行建模与系统性能仿真,旨在提供一种可行、可靠的通信方案。

1. 引言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高速、高容量的通信需求日益增长。

而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凭借其频段利用率高、数据传输速率高等优势成为了信道建模与系统性能仿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的建模方法及系统性能仿真。

2. 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2.1 卫星通信信道特点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具有以下特点:高衰减、大气扩散、雨衰减、多径效应等。

这些特点对于系统设计和信道建模提出了挑战。

2.2 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方法在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建模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几何建模、统计建模等。

2.2.1 几何建模几何建模方法是根据卫星通信链路的几何关系来建立信道模型。

通过确定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精确描述信道特性。

包括大地转动、辐射能量损耗、地面和大气层的反射、折射等因素。

2.2.2 统计建模统计建模方法基于对信道参数的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描述信道特性。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信道参数的概率分布,从而进行信道建模。

3. 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性能仿真为了评估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需要进行系统性能仿真。

常见的系统性能参数包括误码率、比特误码率、信号幅度和相位等。

使用合适的仿真软件,可以实现对系统性能的仿真和评估。

3.1 仿真软件选择在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性能仿真中,根据需求和可行性,可以选择MATLAB、NS-3等仿真软件。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仿真能力和灵活的参数设置功能。

3.2 仿真模型设计在进行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性能仿真前,需要构建合适的仿真模型。

模型设计应包括信道特性、调制解调技术、信号传输和接收等方面。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

卫星通信系统作为宇宙空间中一种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卫星通信系统由地面站、卫星和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地面站是卫星通信系统的控制中心,主要负责与卫星的通讯和监控,向卫星发送指令和数据,并接收卫星传输的信息。

卫星是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接收地面站的指令和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

用户终端则是接收卫星传来的信息,进行解码和再传输,使得信息能够被用户所接收和使用。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原理卫星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卫星进行信息的传输和通讯。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卫星的高空悬浮,利用其广阔的覆盖范围进行信息的传递。

地面站将要传输的信息传输到卫星,卫星再将信息传输到指定的地区,由用户终端接收并使用。

卫星通信技术在信息传输上具有不受地域限制、传输距离远、传输速度快等优势,因此在通信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 覆盖范围广:卫星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卫星实现对全球任何地方的覆盖,能够实现遥远地区的通讯和信息传递。

2. 传输速度快:由于卫星通信系统利用卫星进行信息的传输,因此其传输速度比传统通信方式更快,能够实现高速的信息传输。

3. 不受地域限制:卫星通信系统不受地域限制,能够实现对遥远地区的通讯和信息传递,因此在偏远地区和海洋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 通信质量稳定:由于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距离远、传输速度快且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其通信质量十分稳定,能够满足大范围地区的通讯需求。

四、卫星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 电视广播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在电视广播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卫星传输电视节目和信号,实现对遥远地区的电视节目传输和越级覆盖。

2. 军事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能够实现远程通讯、情报传递等功能,提高军队的指挥和作战效率。

Ka频段多点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Ka频段多点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020View 本期视点1. 序言自从1945年Clarke提出卫星通信的想法后,卫星通信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

最近二十年Ka频段多点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迅猛,但其发展道路也充满了曲折。

本文通过研究梳理Ka频段多点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发展历程,就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希望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2. 卫星通信发展概述如果以1945年Clarke提出卫星通信的设想作为卫星通信的开端,20年后1965年第一颗商业通信卫星Early Bird成功发射;约20年之后在1984年第一个商用Ka频段多点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郑晓天 李集林 刘海客 于雪晖 林墨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VSAT系统在沃尔玛成功投入使用;再过20年到2004年DVB-S2标准正式推出。

回顾卫星通信发展历史,每隔20年卫星通信必然会发生重大变革。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 I。

虽然Sputnik I只能发射信标信号,但它证明通过卫星进行通信是可行的。

随后Echo I和Echo II采用无源反射的方式进行了卫星通信实验。

紧接着分别在1962年和1963年Telstar I 和Telstar II发射成功,上述卫星都携带了一个带宽50MHz的C频段转发器,采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供电,进行了跨大西洋电视直播和电话通信演示。

在1965年之前,美苏发射了大量的的通信卫星进行实验,但都集中于中低轨道。

直到1965年关键词:Ka频段 星座 静止轨道 Anik F2摘要:Ka频段多点波束卫星通信系统有星座组网、全球覆盖、星上交换等实现方式;也有静止轨道、区域覆盖、透明转发等实现方式。

前一种方式波束覆盖灵活可调,通信质量高,技术复杂,容量受限;后一种方式技术简单可靠,容量大,波束覆盖相对固定。

本文通过对Ka频段多点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的梳理,以及射频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发展对卫星通信发展影响的分析,指出就将来一段时间而言,后一种方式是Ka频段多点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的主流。

Ka频段卫星通信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

Ka频段卫星通信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
第四章 基于LDPC码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23 4.1 Ka卫星信道模型 ..............................................................................................23 4.1.1 Ka频段卫星链路的特点 .......................................................................23 4.1.2 Chun Loo信道模型................................................................................24 4.1.3 雨衰时间序列信道模型.......................................................................26 4.2 信噪比估计方法..............................................................................................27 4.2.1 DA-ML估计方法...................................................................................27 4.2.2 M2M4 估计方法....................................................................................28 4.2.3 时间衰减序列模型的信噪比估计.......................................................29 4.3 自适应编码调制算法......................................................................................30 4.4 瞬时误码率限制时的自适应算法..................................................................31 4.5 平均误码率限制时的自适应算法..................................................................33 4.5.1 基本概念...............................................................................................34 4.5.2 门限优化方法.......................................................................................34 4.5.3 仿真结果...............................................................................................37 4.6 本章小结..........................................................................................................39

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研究

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研究

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卫星通信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在军事、民用、科研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通信容量大等显著优势,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输和通信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要构建一个高效、可靠、性能优越的卫星通信系统并非易事,需要在设计和优化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知识。

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应用需求和目标,例如是用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移动通信覆盖还是数据通信服务等。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带宽、时延、误码率等,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系统设计中,卫星轨道的选择至关重要。

常见的卫星轨道包括地球静止轨道(GEO)、中地球轨道(MEO)和低地球轨道(LEO)。

GEO 卫星相对地球表面静止,覆盖范围广,但传输时延较大;MEO 卫星轨道高度适中,传输时延和覆盖范围较为平衡;LEO 卫星轨道高度低,传输时延小,但需要更多的卫星来实现全球覆盖。

因此,根据应用需求和成本等因素,合理选择卫星轨道是系统设计的关键之一。

卫星的有效载荷是实现通信功能的核心部分,包括通信转发器、天线等。

通信转发器负责对接收的信号进行放大、变频和再发射,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通信容量和质量。

天线的设计则需要考虑波束覆盖范围、增益、极化方式等因素,以实现高效的信号发射和接收。

此外,地面段的设计也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面站的选址要考虑地理条件、电磁环境等因素,确保良好的通信链路。

地面终端设备的设计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具备便携性、易用性和高性能等特点。

在完成系统设计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还需要进行优化。

优化的目标通常包括提高通信容量、降低传输时延、增强系统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等。

为了提高通信容量,可以采用更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如高阶调制方式和多进制编码,以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更多的数据。

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运行效能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运行效能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运行效能分析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技术,具有广域覆盖、高速传输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民航和遥感等领域。

本文将对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效能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1. 架构设计:卫星通信系统的架构设计是系统性能的基础,包括地面站、卫星和用户终端。

地面站负责与用户终端的通信连接,卫星起到中继传输的作用,用户终端实现信息传输接收。

设计中需要考虑卫星的轨道、通信频段、天线设计和传输速率等因素,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频谱管理:频谱是卫星通信系统中宝贵的资源,需要合理调配和管理。

设计需要考虑频谱的利用率和分配原则,避免频谱争夺和冲突。

通过合理的频谱管理,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和容量。

3. 编码和调制:为了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卫星通信系统需要采用高效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例如,采用Turbo码和QPSK调制可以提高传输速率和误码率性能。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效能分析1. 通信延迟:卫星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信号需要经过卫星传输和地面站转发,会引入一定的传输延迟。

通信延迟对于实时通信应用非常关键,需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设计和优化通信传输路线,采用高效的传输协议,可以减小通信延迟。

2. 传输带宽: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带宽是系统通信能力的重要指标。

传输带宽的大小直接影响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通信容量。

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带宽,可以提高通信效能,实现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3. 抗干扰能力:卫星通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面临各种干扰源,如电磁干扰和大气层等。

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干扰,采取相应的干扰抑制和抗干扰技术。

优化设备参数、加强天线辐射方向性和采用多天线技术等手段,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4. 安全性:卫星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需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采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确保传输的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修改。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通信的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是卫星,通过它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

卫星通信技术指的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技术,包括信号传输、频率调制、编解码等方面的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分为地球站和卫星之间的通信和卫星之间的通信两种方式。

地球站和卫星之间的通信主要是指地球上的用户通过地面站发送信号到卫星上,再由卫星转发到其他地面站。

卫星之间的通信是指卫星之间的相互通信。

这两种通信方式都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来完成,包括信号采集、信号传输、信号转发等。

卫星通信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全球范围的通信。

卫星通信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

信号传输是卫星通信技术的核心。

卫星通信系统中使用了无线电波来传输信号。

信号传输技术包括频率调制、传输速率、卫星天线等方面的技术。

频率调制是指将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卫星传输的信号的过程。

传输速率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速度。

卫星天线是用来接收和发射信号的设备。

除了信号传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还涉及到编解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

编解码技术是指将原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差错控制技术是指通过纠正和检测差错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卫星通信技术还具有一些特点。

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覆盖范围广。

卫星通信技术具有高带宽特点,可以传输大容量的数据。

卫星通信技术具有高速性,传输速率较快。

卫星通信技术还具有广播和组播的特点,可以实现多方通信。

Ka频段宽带通信卫星系统频轨资源使用研究

Ka频段宽带通信卫星系统频轨资源使用研究

8 9个宽点波束和 8个可移动高容量 波束实现频率的复 用和
全球覆盖。
( 4)大容量
丰 富的 频 率 资 源 与 多 点 波 束 的 组 合 运 用 ,使 得 K a宽 带
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得到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提高 。例如 ,
E u t e l s a t 公司 K a — S a t 卫 星系统 容量 为 7 0 Gb t i / s ,欧洲 O3 b星 座 ,由 1 6颗 ME O 卫 星 组 成 ,星 座 容 量 达 1 6 O Gb i t / s 。 美 国
( 3)多点波束
为了满足 日益增 长的通信带宽需求 ,K a宽带卫星通信 系统普遍采用多点波束 、空分复用来扩展系统通信容量 。Ka
宽 带 卫 星通 信 系统 的 点 波束 数 量不 断 增 加 。如 Eu t e l s a t 公司 的K a — Sa t 配置 了 8 2点 波 束 ,V i a s a t 公 司 Vi a s a t - 1 卫 星 具有 7 2个 点 波束 ,I n ma r s a t 公司的 I n ma r s a t - 5则 是 通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频带宽
卫 星通 信经 过 多年 的 发展 ,目前 L 、S、C、Ku等 频 段 资 源 基 本 枯 竭 。K a频 段 分 配 给 卫 星通 信 可 用 频 率 资 源 为 3 5 0 0 MHz ,远 远 大 于 C、K u频 段 的 8 0 0 MH z带 宽 。这 样 , 即使 在 信 道 调 制 方 式 不 变 的 前提 下 ,卫 星 通 信 系 统 容量 也 能 提 高 数 倍 、十 数 倍甚 至 数十 倍 。
因而它成为 H T S的主体 。技术进步推动了 K a频段宽带多媒

Ka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波束切换技术的研究

Ka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波束切换技术的研究

图1Ka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示意图K a频段大容量多媒体通信卫星一般为大容量多波束卫星,其有效载荷需包括1个或多个馈电波束和多个用户波束;信关站位于馈电波束覆盖下,信关站之间通过地面光纤网互联,每个信关站管理多个用户波束覆盖下的终端;主控站负责对全网资源和业务流量等的分配和管理,并配置交换设备或网关设备,通过光纤或有线链路与Internet等地面网相连。

信关站主要分为网络管理器(简称网管,负责全网通信模式的配置及终端管理)、网络控制器(简称网控,负责全网的资源管理与分配)、基带子系统(负责信关站端的基带与中频信号的处理)、射频子系统(负责射频收发与变频)。

图2波束切换示意图2.2波束切换流程图3所示为机载终端载波切换的流程[3]。

2.3终端波束位置获取算法由于在同一系统中,波束的大小并不是尺寸一致的,且对于不同波束,其G/T值和EITP值均有不同,则反映在模型中应为波束的尺寸不同,波束覆盖及尺位置的判定需考虑上述情况。

图3为机载终端载波切换的流程2.3.1终端波束位置定位算法概述(1)将波束建模为多边形,该多边形尺寸在覆盖范围上应比卫星系统所给波束(所给波束范围一般为中心点EIRP值跌落3~5dB)范围略大,而多边形的边界即可定义为切换边界,该方法可防止出现乒乓切换情况出现; (2)考虑主站侧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远超终端,因此在终端中模拟波束的多边形边数可定义为边数较少的多边形,即模拟精度略低,存储值较少,计算处理时间较短,而在主站中可用较多边数的多边形,尽量逼近波束覆盖范围[4];(3)终端初步、快速的判定当前所处波束,向主站给出切换建议,由主站进行核准与精确计算,并反馈确认信息,如主站不建议却换,可给出不切换建议; (4)波束位置确认算法采用PNPoly算法。

2.3.2PNPoly算法原理在实际中,切换波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形,此时,为了接近真实情况,切换波束应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所以规划的波束边缘由多个点组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分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卫星通信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连接全球各地的通信需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对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一、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卫星通信系统是指利用卫星作为中继器进行通信的系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

最早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美国研发的“投球”计划,于196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投球1号”,开启了现代卫星通信系统的先河。

随后,苏联、欧洲、中国等国家也相继投入了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地面站点到如今的“高通量卫星”的演变过程。

高通量卫星指的是一种采用多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的通信卫星,能够提供更高的通信容量和速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在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中,高通量卫星技术的出现使得卫星通信系统在带宽、速率、覆盖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技术特点1. 广域覆盖能力:卫星通信系统由于可以覆盖国土范围外的区域,因此具有广域覆盖能力。

这一特点使得卫星通信系统成为了连接地面站点与遥远地区之间通信的重要手段,能够满足特定区域的通信需求。

2. 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卫星通信系统由于其在太空中运行,不易受到自然灾害、地质变化等影响,因此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一特点使得卫星通信系统在紧急救援、灾害预警、军事通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大容量传输:随着高通量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在传输速率和通信容量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通量卫星技术采用了多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能够实现多用户同时传输数据,从而满足了大容量传输的需求。

4. 立体通信: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从地面到卫星再到地面的立体通信,覆盖范围广,信号传输稳定,适用于各种环境。

5. 灵活多样的应用:卫星通信技术在电视广播、移动通信、物联网、军事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还可以满足未来更多新兴应用领域的需求。

浅析基于Ka波段卫星及Internet的新型卫星直播系统

浅析基于Ka波段卫星及Internet的新型卫星直播系统

浅析基于Ka波段卫星及Internet的新型卫星直播系统作者:暂无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第4期文|崔梦月SNG技术目前的发展情况卫星新闻转播(Satellite News Gathering,简称SNG)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它主要以Ku卫星通信系统作为传输平台,其通过将新闻现场所采集到的模拟视频和音频信号数字化后,进行压缩处理再通过发射到同步通信卫星再转送回电视台或新闻机构总部,后端平台可以直接转播或经过编辑后播出。

近些年来,由于对新闻采集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中央电视台,福建卫视、四川卫视等省级电视台和新闻传媒机构为保持其品牌竞争优势,也纷纷采购SNG转播车用于现场连线、体育赛事、大型商业活动及突发事件报道以确保机动性以及新闻时效性领先。

尤其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比如四川抗震救灾报道中,由于地面通讯被大面积破坏,SNG充分发挥其反应迅速、机动性强的特点,第一时间将地震灾区情况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虽然随着卫星通讯技术以及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SNG系统的成本在不断降低,但动辄千万的转播车购买成本以及租用卫星时段的高昂成本,以及架设卫星接收器的限制,仍使得该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各国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新型电视转播技术手段。

基于Ka-sat和Internet的新型SNG直播技术1.Ka波段的特点与发展情况传统S N G 转播一般采用K u 频段,随着近年来该波段资源日趋紧张,各大卫星运营商纷纷将目光转向Ka波段,寻求新发展。

K a 波段是电磁频谱微波K 波段的一部分,频率范围为2 6 . 5 -4 0 G H z ,通常用于卫星通信。

K a波段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频带较宽, K u 频段的可用带宽为500MHz~1000MHz,而Ka频段的可用带宽可达到3500MHz。

因此,Ka波段卫星通信系统可为高速卫星通信、千兆比特级宽带数字传输、高清晰度电视(HDTV)、卫星新闻采集(SNG)、直接到户(DTH)业务及个人卫星通信等新业务提供一种崭新的手段。

国产机载Ka卫星天线解决方案浅析

国产机载Ka卫星天线解决方案浅析

036《卫星与网络》2018年9月国产机载Ka卫星天线解决方案浅析+ 谢鹰背景航空互联网热潮下,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这个领域掘金,有积累了十多年的企业,也有入行仅数年的新锐公司,部分国产航电陆续突破了FAA 、EASA 、CAAC 三大适航门槛,产品也由IFE 系统中的视频播放系统、音频播放系统,拓展到客舱Wi-Fi 系统。

国产航电企业的产品体系经历了零部件到简单系统的跨越,但这些创新,大多集中在飞机客舱内部,基本不涉及飞机机体结构的变化。

随着空中接入互联网的需求的日渐迫切,一些国内航电企业开始涉足更复杂的机载卫星天线的系统集成工作。

笔者写过多篇文章讨论机载Ku 与Ka 卫星解决方案,并认为机载Ka 方案是大势所趋,加上国外已有多种成熟Ku 解决方案,国产Ku 方案动力略显不足;而Ka 解决方案国外也仅发展了数年,国内外差距有限,本文将重点探讨国产Ka 解决方案的进展情况。

ARINC-791规范浅析说到做产品,一定离不开标准规范,为了规范指导Ku 卫星天线和Ka 卫星天线机载航电产品开发和适航改装,美国航空电子ARINC 标准下特别制定了ARINC-791标准,该标准作为一个全球行业公认的参考指引标准,可以作为卫星天线开发者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标准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提供了Ku 频段和Ka 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概述,定义了天线子系统,包含OAE (外部天线单元)、KANDU(Ku 或Ka 天线控制单元)、KRFU(Ku 或Ka 射频单元)等三个部件,以及ModMan (调制解调器)部件,网络架构图,相关接口,安装固定等相关要求。

第2部分:提供了卫星系统的接口定义。

包含天线子系统内接口定义,特别是ModMan 与天线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定义,包含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Industrial Capital • 产业资本037Satellite & NetworkOpenAMIP 、SNMP 等协议要求。

卫星通信研究报告

卫星通信研究报告

卫星通信研究报告
卫星通信是一种通过人造卫星来传输信息的技术。

它已经在军事、商业和个人通信领域广泛应用。

这项技术具有无地域限制、不受天气
和地形影响的特点,被认为是远程通信和数据传输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

卫星通信的基础是卫星与地面终端之间的无线传输。

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卫星发射器和地面接收器之间的交互配合,同时也需要可靠
的信号处理和调制解调器。

目前,卫星通信系统中最常见的频段是Ka
波段和Ku波段,其中Ka波段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

传统的卫星通信技术主要是基于地球上的大型接收站的,因此其
覆盖范围和效率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而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卫星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小型卫星网络和云计算技术,将其传输
成本和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满足了更广泛的通信需求。

在军事领域,卫星通信主要用于战略指挥和高清图像传输;在商
业领域,卫星通信主要用于互联网连接和卫星电视;在个人领域,卫
星通信主要用于重要信息传输和应急救援。

随着人类对通信效率和便利性的需求不断增加,卫星通信技术将
会继续得到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发展。

但是,卫星通信技术也存在一
些限制,比如高昂的运营成本和对电力的严格要求等。

因此,在未来
的发展中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实现更高效、安全和环保的卫星
通信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a卫星系统的分析与讨论2015-4-15吴波洋APMT信息源自《Ka频段通信卫星资料》其中搜罗了大约150颗Ka卫星资料拟按——卫星的性能用途与发射时间卫星所属的公司国家与所在轨位卫星系统的造价与研制开发推广周期等等分别予以梳理,并据此探寻相关的发展路径Ka卫星发射日期性能与用途卫星制造商轨位与服务区波束与天线工作频段和极化方式邻星干扰HTS卫星与系统HTS系统带宽与容量用户终端与速率降雨衰耗设备供应商卫星与系统成本系统建设与市场开发更多市场选择推断与结论附:中低轨卫星星座资料发射日期❖101颗已发射Ka卫星➢含退役卫星7颗、以及发射失败或故障卫星5颗➢发射日期区间为1989年2月到2015年2月➢发射Ka卫星较多的年份⇨2002-2009年,共发射40颗,其中失败2颗⇨2010-2014年,共发射49颗,其中失败3颗❖51颗已披露发射计划及转发器信息的Ka卫星➢5颗已取消(原定于2007年的)发射计划➢计划于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或更晚发射的,分别为16颗、20颗和10颗❖分析与讨论➢过半数在轨Ka通信卫星,是在最近5年内发射升空的➢2015年和2016年的发射计划,将使Ka卫星数量扩容四成➢Ka卫星已成大热门,理当引起重视性能与用途❖101颗已发射Ka卫星➢排除23颗军用和测控中继卫星➢在78颗通信广播卫星中⇨41颗为部分Ka搭载或有限带宽⇨37颗属于宽带大容量后者中,有22颗用于DTH,略多于用于宽带IP的15颗❖46颗计划发射Ka卫星➢约有30颗为多转发器多波束大容量,大多用于宽带IP接入❖HTS(High Thoughput Satellite)➢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已日渐成熟且趋于热门⇨令人振奋又难免担心➢在需求旺盛时投巨资造星发星⇨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可能因供应过剩而将行业推向下一个危机前车之鉴❖2005年发射的两颗SpaceWay卫星➢迫于市场环境,封闭星上交换功能,将卫星转发器降格改为弯管式➢放弃宽带IP业务,转而用于DTH广播❖计划于2007年发射的五颗Rainbow Ka卫星➢迫于市场环境,7.5亿美元的合同于2005年被取消❖相关事例表明➢通信系统的发展不能强行走技术拉动路线➢倚靠市场推动才是王道卫星制造商❖152颗被调查的Ka卫星➢卫星平台的制造商与型号⇨相当数量的卫星,平台与载荷由不同的制造商承造➢逾6成出自美国制造商⇨SS/L,36颗(其中11颗在造),均为LS-1300⇨BSS,36颗(13颗在造),9颗/27颗-601/-702⇨LM,14颗(1颗在造,5颗取消合同),13颗A-2100,1颗AS-4000⇨Orbital Science,7颗(3颗在造),4颗/3颗GEO Star-2.4/-3.0➢近2成半份额由欧洲占据⇨EADS Astrium,21颗(4颗在造),20颗Eurostar-3000、1颗AlphaBus⇨Thales Alenia,13颗(4颗在造),2颗/8颗Spacebus-3000/-4000、3颗Italsat-GEOBus⇨OHB Luxor,2颗(均为在造卫星),均为Luxor Small GEO卫星制造商(续)❖152颗被调查的Ka卫星(续)➢余下1成半被俄、日、中、印和以色列分摊⇨俄国,6颗(1颗在造),1颗/2颗Ekspress-1000/-2000、3颗MSS-2500-GEO⇨中国,4颗(1颗在造),均为DFH-4⇨印度,4颗(1颗在造),2颗/1颗/1颗ISRO-2k/-2.5k/-4k⇨以色列,3颗(1颗在造),均为Amos,其中2颗为-HP⇨日本,5颗(3颗在造),4颗三菱电子DS-2000,1颗JAXA Winds ➢另有1颗未公布❖JAXA实验卫星WINDS➢2008年发射➢使用相控阵天线和星上交换技术➢0.45m终端的接收速率可达155Mbps轨位与服务区❖78颗已发射Ka通信广播卫星➢121W-78W弧段⇨跨度为43度⇨26颗,在轨25颗,其中约有16颗为宽带大容量⇨主要服务于北美和南美➢61W-69E弧段⇨跨度为130度⇨30颗,在轨28颗,其中约有14颗为宽带大容量⇨主要服务于欧洲、非洲和中亚➢74E-162E弧段⇨跨度为88度⇨22颗,在轨13颗,其中约有5颗为宽带大容量⇨主要服务于亚洲和澳洲轨位与服务区(续)❖40颗计划发射的Ka通信广播卫星➢119W-75W弧段⇨跨度为44度⇨7颗,均为宽带大容量➢65W-52E弧段⇨跨度为117度⇨23颗,约有15颗为宽带大容量➢74E-172E弧段⇨跨度为98度⇨10颗,估计过半数为宽带大容量❖对比及推断➢北美市场已近饱和➢欧洲及其周边的市场有待扩充➢中东中亚可能为下一热点➢日本以外的东亚较为保守复合点波束❖78颗已发射Ka通信广播卫星➢16颗明确为多点波束➢8颗可推断为多点波束➢多点波束卫星占比,约占三成❖40颗计划发射的Ka通信广播卫星➢应有半数以上为多点波束❖分布方式➢在欧美,多为密集铺开,连成一片➢在亚太地区,常见分散投向重点城市周边❖推断➢点波束卫星已渐成趋势点波束的波束宽度❖通常为0.5到0.8度➢地面覆盖区直径为300到500公里➢WildBlue-1⇨35个点波束覆盖美国➢Anik F2⇨45个点波束覆盖美加➢KA-SAT⇨大约50个点波束覆盖欧洲➢Eutelsat 65W A⇨16个点波束覆盖巴西➢Intelsat 32e⇨20个点波束覆盖巴西➢HYLAS-3⇨8个点波束覆盖南非点波束的波束宽度(续)❖相控阵天线波束宽度较窄➢SpaceWay 3⇨最小波束宽度仅为0.17度⇨100个点波束覆盖美国❖老卫星波束较宽➢AMC-16⇨10个点波束覆盖美国➢ASTRA 1L⇨11个点波束覆盖西欧❖Intelsat下一代Epic卫星➢出于全球覆盖的需要➢波束宽度为2度其他波束❖可移动波束➢多颗Ka卫星⇨灵活应对市场需求⇨抢占轨位频率资源❖波束之间的交链➢Ka/Ku交链方式⇨2颗卫星,Ka关口站/Ku用户波束⇨多颗卫星,Ka点波束/Ku区域波束,洲际跨接➢L/Ka交链⇨Inmarsat 5系列卫星➢X/Ka交链⇨多为军用卫星天线❖4个大口径展开式天线➢Ka卫星使用已成常态➢复合点波束需要较多较大的星上天线➢Inmarsat 5系列卫星⇨点波束由2收2发天线产生➢iPSTAR⇨1个2.7m天线产生18个Ka关口站点波束⇨3个2.7m天线产生84个Ku用户点波束❖10来个天线➢有多颗卫星装置➢展开与顶置➢兼顾不同频段和不同覆盖极化方式和工作频段❖极化方式➢现有资料,Ka卫星均采用圆极化❖常用频段➢27.5-30.0/17.7-20.2GHz➢上下行各有2.5GHz带宽➢高端的500MHz带宽由卫星FSS业务优先使用➢低端的2GHz带宽由地面FS业务优先使用❖HTS系统➢用户点波束常用29.5-30.0/19.7-20.2GHz频段⇨按2种交叉极化方式,分割为4个250MHz带宽,实现4色频率复用➢关口站点波束多用27.5-29.5/17.7-19.7GHz频段⇨卫星接收机采用4组不同变频比⇨1个关口站可连接4组(16个)用户点波束➢KA-SAT、Wildblue和HYLAS等卫星均按此作频率计划❖DirecTV所用卫星➢多工作于29.5-30.0/18.3-18.8GHz频段➢欧洲的频率监管比较严格⇨SNG使用29.5-30.0GHz优先频段时,也需与地面业务协调❖DirecTV 10、11和12➢各有55个点波束,下行使用18.3-18.8GHz频段➢共用6个上行站发送载波⇨估计星上也采用宽带分段变频方式⇨否则1个上行站的带宽不足以涵盖10个点波束带宽❖Koreasat 3/ABS 7➢30085-30885/20335-21155MHz频段⇨1999年发射的老卫星❖遥测遥控频率➢美国空军的WGS系列X/Ka卫星⇨定向天线使用X和Ka频段⇨全向天线工作于S频段➢全Ka卫星HYLAS 3,工作于S和Ka频段邻星干扰❖关口站点波束➢8m以上Ka天线的0.3度偏轴隔离度有20多dB➢几乎不存在邻星干扰❖用户点波束➢0.75m以上Ka天线的2度偏轴隔离度有20多dB➢复合点波束和多色频率复用设计⇨邻星服务区之间的同频同覆盖可能性不大⇨小口径Ka终端的邻星干扰远弱于C和Ku频段➢工作频段常为29.5-30.0/19.7-20.2GHz⇨将小口径终端之间的邻星干扰问题,集中在有限范围内解决❖可移动波束➢常见于Ka频段在轨和计划卫星➢工作频段多在用户点波束常用频段之外➢小天线应用有碍于共享轨位频率资源邻星干扰(续)❖邻星的不同波束之间➢关注小天线大功率的SNG设备❖Ka卫星常以0.1度轨位间隔共轨➢111W的WildBlue 1与Anik F2➢103W的3颗DirecTV卫星➢99W的2颗DirecTV卫星与SpaceWay 2❖讨论➢用户点波束⇨频率计划随大流,易处理➢关口站点波束⇨大天线几无干扰,可能有邻星系统的小天线上行干扰➢可移动波束⇨有碍于频率轨位资源的有效利用⇨便于抢占和保护资源,新卫星尽可能搭载Ka卫星发射日期性能与用途卫星制造商轨位与服务区波束与天线工作频段和极化方式邻星干扰HTS卫星与系统HTS系统带宽与容量用户终端与速率降雨衰耗设备供应商卫星与系统成本系统建设与市场开发更多市场选择推断与结论附:中低轨卫星星座资料HTS系统❖传统通信卫星➢通信能力用上下行带宽表示➢卫星操作者向用户出租转发器带宽➢由用户自行建设并管理各自网络❖HTS卫星系统➢星地一体化的宽带IP通信系统➢通信能力用前向和返向载波的总传输容量表示➢以关口站为中心的星状网⇨关口站发送宽带前向载波,供用户接收⇨用户回传窄带返向载波,由关口站接收➢向用户零售、并向分销商批租信息流量➢通过广播、多播和点播方式提供增值服务编码调制方式❖固定编码调制➢常用于传统卫星➢根据卫星参数和用户设备性能,选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载波的信息速率、编码调制方式、符号速率与带宽均固定不变❖自适应编码调制➢HTS卫星系统必用➢载波的符号速率与带宽固定不变➢根据卫星参数、用户终端性能、以及信道传输条件,随时调整编码率和调制方式➢信息速率随之而变➢信道传输条件⇨降雨衰耗影响⇨晴空时C/N高,采用高纠错码率+高阶调制,信息速率为最高⇨降雨条件下C/N要求低,改用低纠错码率+低阶调制,信息速率随之降低符号速率与带宽❖前向载波的符号速率➢早期系统⇨符号速率最高为45Msps⇨适用于54和72MHz带宽转发器➢近期⇨符号速率可扩展至200Msps⇨适用于250MHz带宽点波束❖用户点波束带宽设计➢前向转发器通常只安排一个载波⇨以便充分利用转发器的饱和EIRP ➢应考虑设备条件➢没必要宽于最高符号速率的1.2?倍➢返向转发器带宽可为前向转发器的一半⇨用户下载速率远高于上传速率带宽效率与容量❖带宽效率➢单位带宽所能传送的最高信息速率⇨单位为bps/Hz➢新卫星多在2到4之间⇨KA-SAT、Amazonas 3等⇨EIRP可达70dBW➢老卫星可能低至1.3⇨AMC 16⇨峰值EIRP仅60dBW❖容量➢传输速率➢带宽与带宽效率之乘积➢单位为Gbps❖点波束带宽➢前向信道带宽常为250MHz⇨500MHz用户点波束带宽的一半⇨双极化,构成4色频率复用➢返向信道带宽可为120到250MHz➢偶有双向带宽低于250MHz❖卫星总带宽➢前向信道带宽与返向信道带宽之和⇨前向载波和返向载波分别使用各自的转发器信道➢所有点波束带宽之总和❖点波束容量➢多为1到2Gbps⇨Jupiter 1和2、ViaSat-1等➢偶有200kbps上下⇨Intelsat Epic系列等❖卫星总容量➢卫星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送单向信息的最大值➢前向信道容量与返向信道容量之和➢所有点波束容量之总和HTS卫星容量(续)❖欧美卫星容量➢点波束可达60或更多➢带宽多在20GHz以上➢容量为数十到100Gbps❖其他地区卫星容量➢点波束在20个上下➢带宽多在3、5GHz以下➢容量不超过10Gbps➢较多搭载Ku等其他频段转发器用户终端与传输速率❖用户终端➢天线口径多在0.75m上下➢功放输出为1到2W➢不考虑功率备余量⇨避免因使用不当,使上行功率过高,干扰同频段邻近点波束❖传输速率➢前向/返向信息速率通常不超过50/5Mbps➢日本实验卫星WINDS较为极端⇨0.45m终端的最高速率可达155Mbps❖自适应编码调制方式➢晴空时,可用8PSK甚或32APSK和9/10码率➢降雨条件下,最低降至QPSK和1/2码率降雨衰耗❖iPSTAR数据➢由Ka信标折算的上行雨衰⇨某日有连续22分钟在20dB以上⇨最严重时超过50dB⇨其间,前向载波全线中断❖上行信道➢由地球站UPC和卫星ALC补偿⇨补偿量远低于50dB➢降雨所产生热噪声⇨会额外降低信道C/N❖下行信道➢降雨备余量十分有限❖结论➢雨衰无法完全克服,只能有限度补偿降雨衰耗(续)❖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通过降低编码率并改用低阶调制,可对雨衰作有限度补偿➢晴空条件下的C/N要求越高,雨衰时的调整量越大⇨由9/10编码及32APSK调整到1/2编码和QPSK,调整量将近20dB⇨数据速率由极高降至极低⇨带宽利用率随之大幅下降❖雨衰对卫星容量的影响➢自适应编码调制不时降低带宽效率➢按最高传输速率估算的卫星容量仅为理论上的最大值设备供应商❖HTS卫星所需配置的地面系统➢无人值守关口站➢网管中心➢IP接入、数据中心、客户服务等❖供应商与相关系统➢HNS的HN/HX⇨用于2013年及以前发射的8颗美、英、俄、阿联酋卫星➢HNS的Jupiter⇨用于2012年及以后发射的8颗美国、西班牙、Eutelsat和Intelsat的在轨和计划卫星➢ViaSat的Surfbeam⇨用于ViaSat、Eutelsat、以及澳大利亚NBN的6颗在轨和计划卫星➢iDirect的同名系统⇨用于Inmarsat的4颗在轨和计划卫星设备供应商(续)❖HNS和ViaSat➢双重身份⇨设备供应商和系统运营商⇨两方面都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系统集成⇨提供包括天线射频等设备的整体设计⇨运营经验对系统研发有加成❖其他设备供应商➢销售基带设备为主⇨DVB-S2系统的升级版本➢天线射频⇨多建议自行配置➢网管和IP系统⇨似以单转发器应用为主⇨多关口站大系统资料偏少Ka卫星造价❖美国空军的10颗WGS系列卫星➢首星于2007年发射➢均价约3亿美元⇨一说,前2颗的2002年初合约为3.36亿美元,其后3颗在2006年末的合约为10.67?美元,第7颗在2010年中的合约为1.82亿美元❖英国卫星HYLAS➢HYLAS 1⇨2010年发射,1.2+GHz带宽,项目1.2亿欧元(1.5亿?美元)➢HYLAS 2⇨2012年发射,10Gbps容量,卫星贷款3亿美元➢HYLAS 3⇨计划星,4+GHz带宽,Ka载荷0.74亿英镑(1.1亿?美元)➢HYLAS 4⇨计划星,28GHz带宽,卫星连发射保险3.5亿美元Ka卫星造价(续)❖ASTRA 2E等4颗同类卫星➢首星于2012年发射⇨购星信用额为7.5亿美元❖3颗Inmarsat 5卫星➢首星于2013年发射⇨2010年的购置费用为10亿美元❖以色列国产Amos卫星⇨Amos 3,15个Ku/Ka转发器,2007年底合同1.7亿美元⇨Amos 4,2+GHz带宽,3.65亿美元⇨Amos 6,45个S、Ku、Ka转发器,2.15亿美元❖中国产玻利维亚卫星TKSat-1➢2013年发射⇨卫星成本3亿美元(中国开发银行提供逾2.5亿贷款)❖印度国产计划星GSAT 11?HTS系统总成本❖EchoStar 17➢又名Jupiter 1或Spaceway 4➢2012年发射➢HNS在2011年以13亿美元将卫星与地面系统转售于EchoStar ❖阿联酋Yahsat 1A和1B➢分别于2011和2012年发射➢卫星制造发射和地面系统在2007年的合约,价值16.6亿美元❖澳大利亚计划星NBN-Co 1A和1B➢系统?成本为20亿澳元(16亿?美元)⇨ViaSat地面系统的合同为2.4亿美元卫星与系统成本❖Ka卫星造价➢根据星型大小和结构功能不同➢1到3亿美元,甚至更高❖HTS系统总成本➢与卫星成本相近或更高❖设备供应商的不同数据➢大型Ka卫星可达4、5亿美元⇨包括发射保险费用➢地面系统设备不超过1亿美元❖对比与考虑➢卫星造价高低悬殊,地面系统投入可能远超预算➢项目启动前应作充分的市场调查,切忌盲目上马,求大求全➢新兴市场的优选方案或应为⇨Ka结合Ku,区域波束中夹杂离散点波束系统建设周期❖KA-SAT➢原计划⇨34个月造星⇨2个月发射、定轨、IOT⇨6个月网络系统联调➢实际为⇨2010年12月发射⇨2011年5月开始运营⇨发射定轨IOT和系统联调时间仅为5个月市场开发相关数据❖Spaceway 3➢2007年8月发射➢总容量13Gbps➢16个关口站,可支持165万个用户终端➢推算⇨13Gbps / 1.65M = 8kbps = 20Gbpm⇨每用户终端的平均月流量约为20Gb或2.5GB ❖Jupiter 1➢2012年7月发射➢2014年第2季度的在线小站为60.5万个➢2014年的月增长量为2-3万个市场开发相关数据(续一)❖ViaSat-1➢2011年10月发射➢2014Q1在线终端40余万,预计2016年可达容量极限➢总容量超过120Gbps,终端销售上限不详➢推算⇨2014Q1前的月均终端增长量不超过2万⇨假设2014Q2及以后的月均增量为5万,到2016年底的在线终端数应该不超过50 + 5 * 33 = 215万个⇨用户终端的平均速率大于56kbps⇨折合月均流量140Gb或18GB市场开发相关数据(续二)❖2014年底美国市场数据➢卫星宽带业务终端数⇨Hughes,635k⇨ViaSat,620k⇨Total,1.255M➢DTH业务终端数⇨DirecTV,20.35M⇨EchoStar,14.06M⇨Total,31.41M➢对比⇨卫星电视用户数量约为卫星宽带用户的25倍,或许意味着后者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系统建设与市场开发❖Ka卫星系统建设➢卫星制造周期可能长达36个月➢卫星发射和系统联调约需6到9个月❖终端用户的月均流量预期值➢2000年代中期在5GB以下➢2010年代初已升至20GB❖HTS系统的终端数➢大型Ka卫星可达200万个➢北美市场现有两大系统(3颗卫星),终端容量或有500万个❖用户月增量➢2014年不超过5万➢5年内用满1颗大卫星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个人终端用户以外的市场选择❖HTS终端的销售对象➢目前以个人用户为主➢据称在北美市场的成本和价格已接近于地面宽带➢不适用于中国城市❖HTS终端的流量消费➢目前以宽带上网为主➢通信运营商可与内容供应商相结合❖面向商户和机构的市场开拓➢移动通信基站等的backhaul⇨小微波已不适应4G⇨高铁上的宽带上网➢连锁店的虚拟专用网⇨美国的超市和快餐店是卫星通信的大用户➢高清电影院和调频广播差转站等的内容传播地面用户以外的市场选择❖对流层以上的空间应用➢不受降雨衰耗影响❖民航客机内的宽带上网➢Ka卫星多为点波束⇨带宽容量大⇨点波束之间需要切换➢Ku卫星多为区域波束⇨带宽容量有限❖高空通信平台的backhaul➢用飞艇或飞机在20km以上高空建立的蜂窝状通信网⇨WAC-97已分配48GHz频段,其后有国家争取30GHz频段➢Ka卫星提供的新选择⇨网管中心--(Ka卫星--多个)HAPS--用户终端⇨不同HAPS之间用户信息的传输与交换⇨网管中心--HAPS链路的雨衰分集Ka卫星发射日期性能与用途卫星制造商轨位与服务区波束与天线工作频段和极化方式邻星干扰HTS卫星与系统HTS系统带宽与容量用户终端与速率降雨衰耗设备供应商卫星与系统成本系统建设与市场开发更多市场选择推断与结论附:中低轨卫星星座资料推断与结论❖Ka卫星和HTS系统已成大热➢北美市场已近饱和➢欧洲周边有待扩充➢中东中亚正成热点➢多颗计划卫星设有非洲覆盖➢中国也有相关计划❖市场推动是王道➢过于超前的技术投入可能遭致风险➢系统周期长⇨从签约到运营要4到5年⇨从空载到满负荷又要5到10年⇨Ka点波束卫星不宜作倾轨运行⇨系统全容量运营时间很可能不满5年⇨在这长周期内,市场和技术会有变化➢迟疑难免踏空行情,盲动更可能遭致风险推断与结论(续)❖合理设计➢卫星容量、波束设计、转发器带宽与EIRP、终端速率等,均应从设备性能与市场需求出发,权衡考虑➢Ka结合Ku、区域波束中夹杂离散点波束的中型卫星系统,与地面网络相结合,可能更适合于新兴市场❖邻星干扰➢远低于C和Ku频段卫星系统➢频率计划应随大流❖降雨衰耗➢依靠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晴空条件最好能用高纠错码率和高阶调制❖设备供应商选择➢注重系统整体的集成能力➢注重销售和运营方面的往绩Ka卫星发射日期性能与用途卫星制造商轨位与服务区波束与天线工作频段和极化方式邻星干扰HTS卫星与系统HTS系统带宽与容量用户终端与速率降雨衰耗设备供应商卫星与系统成本系统建设与市场开发更多市场选择推断与结论附:中低轨卫星星座资料Globalstar-2❖卫星星座➢由48颗低轨卫星组成⇨Globalstar一代系统由48颗在轨工作和8颗在轨备份卫星组成➢轨道参数⇨轨道高度1410km,轨道倾角52度,与Globalstar一代系统相同❖发射计划➢已发射24颗⇨Globalstar-73到96⇨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7月和12月、以及2013年2月发射⇨1箭6星,由Soyuz-2-1a Fregat-M火箭(联盟2,LEO卫星的发射重量为7.8T)发射➢计划于2015年发射6颗⇨Globalstar-97到102➢尚未排定其余18颗卫星的发射计划⇨Globalstar-103到120Globalstar-2(续)❖卫星平台➢ELiTe平台⇨设计寿命15年⇨发射重量700kg⇨BOL功率2.4kW,EOL功率1.7kW ➢Globalstar一代卫星采用LS-400平台⇨设计寿命7.5年⇨干重350kg,发射重量450kg⇨直流功率1.1kW❖有效载荷➢C/S频段和L/C频段转发器各16个❖合同价格➢6.61亿欧元(2006年底)➢48颗卫星的研发、制造和发射支持服务⇨并不包括发射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