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1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A2.(2018·合肥高一模拟)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
”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问题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C.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丧失D.国民经济开始负增长解析:从题干“粮食很紧张”可知,当时苏联农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弊端所带来的,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3.(2018·揭阳高一检测)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时代特征、分析材料的能力。
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C4.关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B.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A项正确;但取得了一定成效,D项错误;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C项在苏联时期没有出现。
答案:A5.(2018·长沙高一检测)俄罗斯民调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4
课时作业(四)一、选择题1.(2017·广东肇庆一模)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下分封诸侯王享有土地使用权,并没有限制富者的土地占有,故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故B项错误;均田制的实行,将国家的土地租给农民,有利于抑制富者的土地兼并,而且贫者有土地耕种,“有一最低之水平”,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否定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衡阳学测)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
诗句反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这种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指的是井田制。
3.(2017·广东广州调研)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杜甫生活在唐代,井田制实行于商周时期,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故B项错误;唐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唐代均田制中有永业田,自北魏以来,永业田依法要种桑五十株,产麻地并须种麻十亩,统称桑麻田,故D 项正确。
4.(2017·山东济宁一模)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这种观点实质上()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得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解析: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的改革开始于南斯拉夫,故排除A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并使苏联的势力增强,可以排除C、D两项。
答案:B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B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答案:C4.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图一图二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就是解体于戈尔巴乔夫之手。
答案:C5.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解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项是错误的;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的应用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也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
第一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A.东周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 C解析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2.(2017·肇庆高一检测)《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3.(2017·河南商洛期末)“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答案 B解析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故A项错误;B 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与题目相符,故B项正确;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翻车属于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故D项错误。
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
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秘色越器》()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C.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答案 A解析引文为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的《秘色越器》,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
课时作业(二)一、选择题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 B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答案 B解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可用于了解家庭手工纺织的生产状况,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汉代不可能有棉纺织生产,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体现男耕,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灌云学测模拟)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瓷器。
本题是根据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来做出判断的选择题型,由所学知识和题干可以知道珐琅彩出现于清朝,这是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由此得出答案是D项。
4.(2017·淮安学测模拟)《唐六典》记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反映唐代手工业者()A.地位优越B.职业世袭C.遭受歧视D.地位低下答案 B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优越,故A项错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一旦从事手工业,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其职业世袭,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遭到歧视,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下,故D项错误。
5.(2017·湖北黄冈学测模拟)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青铜器。
高中历史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
答案 C2.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C.赫鲁晓夫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虽然他的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在实践上却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冲击,这一举措影响深远。
答案 D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 B4.“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
”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C.放弃部门管理体制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解析』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满足了农民的愿望,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D项正确。
『答案』 D2.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材料“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对斯大林模式明显存在着犹豫,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下列措施中能够验证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A.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戈尔巴乔夫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依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故C 项错误;赫鲁晓夫在工业领域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
『答案』 D4.1964年,苏联中央全会认为必须按部门原则组织工业管理,按工业部门成立联盟兼共和国部、全联盟部。
这实际上是()A.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改革措施B.废弃部门管理体制C.改变集中计划管理D.运用行政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是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所以A项正确;赫鲁晓夫时期在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题干正好与此相反,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坚持在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排除C、D两项。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12课
第32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史料二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 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 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 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 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 十 一 届三 中全 会的 内容 1. 了解中共 十一届三 中全会有关 改革开 放决策
和意义;农村和城市进行 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⑧________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 ⑨________、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⑩________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上,实行以⑪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温馨提示】 图示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4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 健康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 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 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9: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2.1955年至1960年,苏联不断扩大地方领导人、企业经理、厂长的权力;还批准各加盟共和国拥有对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基本建设、财政资金、工农业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决策权。
上述措施旨在()A.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B.解除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3.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
这些措施体现了()A.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B.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C.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D.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4.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
这一制度()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5.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
这一建议() A.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B.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D.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6.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题
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一、单选题1. 近代中国出现这样的婚姻程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此现象说明()A. 婚礼由繁琐走向了简约B. 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C. 婚姻实现了社会性变革D. 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2. 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
材料表明()A. 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B. 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C. 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D. 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3.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变传统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 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B. 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C. 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D. 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4.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21世纪看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 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 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5.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不能表明()A.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B. 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C.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D. 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6.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 长袍马褂期B. 中山装C. 咖啡店D. 西服7. 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①中国餐饮文化极其丰富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④“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情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8. 下图是一张侨汇券。
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答案
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人这样形容赫鲁晓夫:“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他的墓碑也被做成了黑白相间。
人们对他这样的评价主要基于()A.赫鲁晓夫的矛盾性格 B.仍追求个人崇拜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改革不够科学彻底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3、1958年1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
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
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苏联农业领域出现浮夸风现象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成效C.赫鲁晓夫已认识到改革的根本症结 D.农业集体化仍具有顽强生命力4、20世纪60~80年代,在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每年都要在红场举行规模浩大的阅兵式。
图为1962年阅兵式上展示的新式弹道导弹。
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阅兵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特殊的意义”是指()A.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B.表明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决心C.展示军事实力增强抗衡西方的资本D.震慑民族分裂势力以维护国家安全5、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二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一年工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导致农业出现危机,符合“蛮干”的形象,故选B项。
答案: B2.(2019·厦门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解析:材料强调“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揭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属于“‘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继承的一面,未涉及是否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在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继承,与材料“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改革的具体方面,农业还是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9·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
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解析: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的是戈尔巴乔夫,故A项错误;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期因为美苏争霸,同时并未根本触动斯大林体制,导致失败,故B项正确;此时并未发生大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集中在工业改革,故D项错误。
[精品]新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及答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强化训练知识演练赫鲁晓夫上台后,扛起了改革的大旗。
回答1~4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不包括( )A.苏联农业生产落后,粮食短缺B.赫鲁晓夫政治地位稳强化训练.苏联农民生产热情高涨D.苏联已经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答案】2.下列措施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是( )①开垦荒地②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可使用排除法。
因为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把含④的选项排除即可。
【答案】 A3.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体制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解析】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了农民的愿望,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D4.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A.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B.改革试图突破旧的模式,做了许多探索.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成效明显D.改革在农业方面成效明显,工业方面无所作为【答案】 B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作了一些调整。
回答5~8题。
5.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恢复部门管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④将部分企业管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A.①②④ B.②③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重视发展军事工业的领导人是( )A.列宁B.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7.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D.改革给苏联经济带了负面影响【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高中历史必修二校本作业: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校本作业: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二战后初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种变化体现出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4.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原有的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1993年粮票全部取消,结束了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D.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5.1978年后的最初几年里,香港和广东之间的交际语言是粤语,然而到1980年代末时,普通话渐渐成了新的通用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一)一、选择题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 C解析A项是列宁时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反映了斯大林早期的农业全盘集体化,C项是赫鲁晓夫的主要改革举措,D项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口号。
2.(2017·江苏盐城摸底)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答案 B解析斯大林模式带来僵化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正确;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故C项错误;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故D项错误。
3.(2017·河北保定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
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答案 B解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不符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
4.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答案 C解析“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故A项错误;“撤销管理局的办法”不符合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举措,故B项错误;“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项正确;题中没有体现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故D 项错误。
5.1982年《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答案 B解析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
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综合国力,故B 项正确;C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错误;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故错误。
6.“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
”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后苏联改革的掌握理解程度,根据“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判断出这位“后来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从而推断出“在经济战线上”出现“最大失误”的执政者是勃列日涅夫,结合所学,1975年以后——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而其却无所作为,可以确定选C项。
7.(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模)1977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新宪法的决议,随后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勃列日涅夫胜利地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法通过了,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
“新宪法”的通过表明苏联()A.全面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B.摆脱了思想僵化的斯大林模式C.人民的利益得到全面保障D.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到束缚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可知,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高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这种高估,反映出了苏联依旧深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故B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人民利益的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表明,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由国家根本大法形式固定下来,严重影响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故D项正确。
8.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1991年答案 C解析材料中“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应该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9.下面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成就表:上表反映了A.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B.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D.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案 A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A 项正确。
但其改革仍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时间不符。
10.(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20世纪80年代,苏联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
这反映了苏联() A.贬低戈尔巴乔夫改革B.民众缺乏坚定的信仰C.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D.宣传与实际相距甚远答案 D解析材料没有提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实际与评价之间的差别问题,不能得出“贬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信仰”,更没有体现“缺乏”,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生活水平方面的信息,故C项错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反映了民众认为在苏联国内权威的媒体上登出来的内容不能如实反映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11.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A.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答案 D解析离1990年最近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改革的失败令苏联经济趋于崩溃。
12.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 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1)图1、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2)图3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两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3)通过上述三人的改革,你有何启示?答案(1)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了。
(2)不同:既进行经济改革又进行政治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结果: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
解析(1)(2)问结合三人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3)问通过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 1.6 57.0 85.9 233.3 243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四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 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请回答:(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四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
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