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word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拿来主义》 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图片导入。
齐读课文。
二、整体感悟(通过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文章)是什么“拿来主义”为什么怎么办三、文本详析(一)请结合课文给“拿来主义”下定义(快速筛选信息)。
“拿来主义”是一种态度和方法。
①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独立思考要看得清主动选择有主见有辨别力自己拿②对待什么,需要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时,有独立思考、懂得辨别、主动选择的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研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过程中,什么样的人不可能“拿来”?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由什么心态决定的?反映出怎样的实质?一是“孱头”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逃避主义拒绝借鉴二是“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割断历史三是“废物”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崇洋媚外完全继承全盘肯定全盘西化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比喻论证占有,挑选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吃掉吸取精华鸦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送药房恰当使用烟枪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的文化形式,烟灯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送,毁掉舍弃旧形式姨太太文化遗产中的专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糜的封建色情文化等,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8课《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
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1。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来自于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
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文,一要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二要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8.拿来主义四川德阳五中龚如君编写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在现在的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 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 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杂文以“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一些小品文、随笔、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具备杂文风格与作用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杂文。
杂文具有短小精悍,尖刻犀利、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议论说理形象化等特点。
阅读杂文首先要了解它的针对性。
阅读时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明白是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的。
其次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
其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其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
第三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非常有特色的,为了了解他的杂文的特色,我们他在《花边文学·奇怪》是如何论“男女之大防”的: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非洲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
这真是虽是我们礼仪之邦的“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古人,也万万比不上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古人对于分隔男女的设计,也还不免是低能儿;现在总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更是低能之至。
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义。
低能透顶的是还没有想到男女同吸着相通的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里呼出来,又被那个女人从鼻孔里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海水只能隔着皮肤更为严重。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讲述“拿来主义”思想的文章。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拿来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一:“拿来主义”的概念何为“拿来主义”?这就要从“懒汉”的故事说起。
故事讲述一个懒汉,他总是拖延工作,不想自己做事,而是天天跟随别人要饭。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干活儿,他回答:“既然有别人已经为我搞定了,我何必做重复的工作呢?”这便是“拿来主义”的典型表现。
二:“拿来主义”的对错这种价值观对于工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我们做事不能依赖别人,更应该做到勤奋努力,自力更生。
那么,“拿来主义”有什么好处呢?“拿来主义”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吸收各种优秀的经验,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完成自己的目标。
三:“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拿来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是高中必修四将这篇文章编入教材中的原因。
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拿来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特别是在中国的科技领域,人们开始关注世界上其他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吸收这些“西方经验”,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四:“拿来主义”的启示“拿来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会吸收优秀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并不断地从其他国家、其他领域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拿来"必须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勤奋努力、创新求变、以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竞争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五:引领趋势、勇攀高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成为僵硬的机器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精神、以及对人生的一份真切的感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犀利、含蓄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方法。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本文所使用的杂文笔法、幽默讽刺和对比手法,体会其战斗力。
2.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忆历史上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入“拿来主义”。
2.作者与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文被誉为“投枪”和“匕首”。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专事反共反人民。
鲁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拿来主义的观点。
3.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和结构安排。
4.深入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几个关键段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行文特点。
5.拓展探究:通过讨论拿来主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拿来主义。
6.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等演示工具,展示相关的辅助材料和影像资料。
3.课堂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有关拿来主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课堂参与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PPT:包括文章背景、作者介绍、重点段落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多媒体教室:提供与拿来主义相关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学习本文有破有立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三、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四、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2. 学习本文有破有立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2.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了一件趣事。
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提出问题。
其中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先生,会怎么回答?”“不!不会,决不会!”直率、简洁,但未免太直露。
“怎么会呢?我们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并不是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这又似乎太软、太繁、太不巧妙……“冯先生从容不迫地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回答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说理方法?”(比喻)。
“比喻说理法就是用比喻将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道理,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阐述出来。
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冯先生运用比喻说理,妙处也正在于此。
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更是一位善用比喻来说理的高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文章。
”二、指导预习。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要求。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挖苦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整体感知】一、根底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鲁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竭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认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二、主要内容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说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根本原那么和方法:既反对无原那么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人教版《拿来主义》的教案(通用5篇)
《拿来主义》的教案人教版《拿来主义》的教案(通用5篇)《拿来主义》的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种类表现实质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史小亮)
《拿来主义》教案史小亮【设计理念】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①拿来主义是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②拿什么?文化遗产(外国、本国)③为什么要拿?闭关主义,此路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要自己拿来!④怎么拿?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第8课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3.认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力图运用此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练结合,尽可能地去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简要说明: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
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故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此次参赛只有一节课时间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主要锁定为学习并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由于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可能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初学这样复杂的鲁迅先生的文章,难度比较大。
因此,我给学生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
在预习资料中,我打印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设计了三道填空题,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
不可能是搞清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因为,只这两项任务就足够一个课时处理了。
而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就只要求学生大体认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就可以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
8、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及其杂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理清作品论证的思路;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3.情感目标领悟“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二、课时安排总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背景知识,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主旨。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论证方法。
第三课时,理解重点词语和重要语句。
总结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
“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教学过程与安排第一课时一、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拿来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署名霍冲。
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鲁迅写作该杂文集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
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故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之右半,“介”为“界”之下半)。
住在“半租界的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称为《且介亭杂文》。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后又了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和散文诗。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
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了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课程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整体把握思路层次,深入透析文章内容;2、反复诵读,层层设疑引导启发;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由“整体感知”思路结构到“深入透析”文本内容的赏析序列。
教学难点:总结由“整体感知”到“深入透析”鉴赏序列的常见标志与方法。
教学设想:1、设疑引导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开始,可以先告诉学生传统观点认为散文“形散神聚”,散文不管它的“形”有多“散”,都会有特定的行文思路和结构。
而议论说理类散文相比写景抒情类、写人叙事类散文,其结构和思路更具严密的逻辑性。
所以学习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每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更要逐步总结出鉴赏议论说理类散文的赏析序列和步骤。
然后以人物在思想文化史的地位自然引出第一课《拿来主义》)。
可如下导课:作为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者,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的人是谁?学生自然答出“鲁迅”,及时引出鲁迅思想最有力的载体是杂文,也属于议论性说理文。
自然引出关于“杂文、鲁迅杂文集及特点、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
重点介绍写作背景:针对文化遗产,当时社会上流行全盘继承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不敢接触”“不敢择取”,而清醒的鲁迅先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当而形象的正确做法“拿来主义”。
接下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字词障碍当面扫除并强调,就进入“整体感知”的主环节了。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结构(要从设置简单明晰又紧扣要害的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文章思路层次)。
1、课文第5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过渡)2、结尾“总之”在结构上表示什么?(总结)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迅速浏览全文就能理清大层次——三层:谈送去主义/谈拿来主义/总结然后接着设问:标题是“拿来主义”,却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说起并否定排斥,后才给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引入《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15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0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鲁迅先生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表达主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意;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感受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待遗产和外国文化的观念;理解批判继承的原理和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坚定“改革开放”方针路线;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教学难点1.“送去主义”是难点。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
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积累1.走近作者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2课时)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
)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
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
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
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
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
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
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
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4第8课)【教材分析】提及杂文,就不得不提及鲁迅先生,杂文自古有之,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拿来主义》便是鲁迅先生1935年写的一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
如何将这篇极具说理性和文学性的杂文,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呢?根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分析,我们应该设定课堂教学时的问题学习小目标: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分析推理过程,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
问题一:重点分析“拿来主义”究竟“拿”的是什么?也就是“大宅子”的喻义。
不少人认为是指文化遗产,但根据时代背景来思考,不仅如此,它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技术等。
这样一来,“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就更为深广了。
问题二:主要分析的是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和推理过程。
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是学生将“拿来主义”运用于实践,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的】1、了解杂文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论证推理过程。
4、联系实际,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及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积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教学难点】1、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
2、把握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1、请问老师所讲的作家是谁?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确立学习目标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
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设疑: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读了标题后你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解读与探究
课文解读
这篇短文,是鲁迅杂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作者通过对当时存在的关门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不敢继承的逃跑主义和反对继承的虚无主义等等错误观念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科学主张,并且正确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强调唯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文章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的写法,用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深刻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学习本文的方法有:
1.理清作者的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观点。
理清思路,可从理解每段主旨开始,最好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2.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运用对比和反衬;三是文章中卓越的讽刺和幽默。
应对此细细体会。
3.联系时代背景。
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对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撰写的。
二是作者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
三是对梅兰芳、徐悲鸿等,甚至对美国电影等的评价,是作者当时的看法,现在要作具体分析,可以对此做些探讨。
课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
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
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
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
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
‘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
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
到欧洲传道。
(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
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
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
”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
)[“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
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
“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仪节:即礼节。
)[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
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
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
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
(①大度:大方,气量宽宏。
)[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
“大度”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
]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①尼采: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如是说》等,他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教义持批判态度,高喊“上帝死了”,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他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歌颂战争,并以“太阳”自命,后发疯而死。
②自诩:自夸。
诩,xǔ。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
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
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
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
(①残羹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炙,zhì,烤肉。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
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
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
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
(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冠冕,ɡuān 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
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
)[“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
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