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
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也逐渐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普惠金融是指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城乡低收入人群等没有得到金融服务的人群提供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对银行的认可度和形象,同时也可在经营业绩上产生一定的收益。
下面我们介绍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和方法。
一、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提高融资渠道多样化。
银行可以通过加强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拓展场景化服务等方式,为农村地区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务,例如利用ATM、自助终端等设备让客户可以方便地办理业务。
二、开发金融创新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融资需求。
针对不同客户提出的融资需求,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出类似小额贷款、农民专项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或服务模式,使得中小微企业和农民不仅获得更多金融服务,还能推动他们的发展。
三、协同发展,建立多元化金融生态圈。
银行可以和相关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协作发展,例如,可以和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微型金融机构等开展业务合作,使得普惠金融生态系统更加可持续。
四、推行互联网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互联网贷款、互联网理财等业务平台来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和服务效率,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民等人群的金融服务。
五、打造用户口碑,提高服务质量。
银行应当在新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强自我建设,争取客户的信任和支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意识为普惠金融市场开拓更加广泛的经营空间。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需要建立科学的定位、完善服务体系、推行多样化运营策略等措施。
通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银行的服务品质,商业银行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中小微企业和农民等人群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推广的模式与策略分析
普惠金融推广的模式与策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普惠金融逐渐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普惠金融是指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为广大民众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专属的金融服务。
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普惠金融,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和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推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一、普惠金融的现状当前,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各种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借贷平台等。
这些机构有助于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全面、细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一方面,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应用面积正在逐步扩大。
例如,普惠银行已在全国21个省份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各类以下设机构,并且其服务的年轻人,小微企业等广大社会群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正在拓宽其服务范围,从传统的银行存款定期、支付结算到货物货款交易、电子商务信用,再到传统贷款和以消费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产品的服务。
二、普惠金融的推广的模式当前,普惠金融的推广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通过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为农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2. 贫困户集中脱贫模式。
通过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走集中脱贫的道路。
3. 开发农村金融产品模式。
推广涵盖农资供应与销售、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场外集资、股权合作社等方面的农村金融产品,并提供金融管理、营销培训、生产指导等服务。
4. 坚持信用为本模式。
以此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以上模式涵盖了政府、金融机构和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推广服务,可以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
三、普惠金融的推广策略普惠金融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它可以推动大众的生活水平、财富水平和社会公平。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模式,应以以下策略为依托,促进其快速推广。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经济的现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面临新挑战的我国金融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下将从金融体系、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防控三个方面,对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探讨。
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是日趋完善。
我国金融体系由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法律制度三大要素组成。
在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体系加快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去杠杆,提升了金融体系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金融创新在新常态下得到了积极发展。
我国金融创新涵盖了金融科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为金融业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也不断涌现,满足了各类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金融风险防控成为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面临更多挑战。
不良资产、债务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保持了相对高位。
为了有效防控这些风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金融监管,完善了法律法规,提升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建设,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提高了金融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面对新常态下的挑战和机遇,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构建一个更加稳健、可持续和包容的金融体系。
要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强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
要积极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普惠金融事业也在不断壮大。
普惠金融是指通过针对贫困人口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其提供金融保障和支持,推动他们融入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来加以解决和改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我国普惠金融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相对较窄。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农民、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金融机构还是更愿意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较低风险的客户提供服务,而对于贫困人口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并不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金融机构的盈利考虑、风险把控难度大、融资成本高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范围。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以及给予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对贫困人口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
二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引导其更多地关注普惠金融服务。
监管部门可以建立普惠金融服务考核机制,对未能达到一定普惠金融服务指标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处罚或奖励,以此来推动其更好地履行普惠金融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二、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我国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无法满足贫困人口和中小微企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目前许多普惠金融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信贷、储蓄、支付等基础业务上,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色,无法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一是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打破传统金融模式,为贫困人口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开展普惠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探索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之路。
二是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促进普惠金融产品的健康发展。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我国普惠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手段,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包括信贷、支付、保险、养老、理财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但是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问题一:信贷服务不足在我国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缺乏信用信息和担保资产,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贷款服务,使得这些地区的居民很难享受到对应的金融服务。
一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也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对策建议: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征信和企业信用评估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能力,降低信贷风险,增加信贷发放的意愿。
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小额信贷服务,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居民以及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问题二: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导致居民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
边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也使得金融服务覆盖面较窄。
对策建议: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加强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确保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覆盖。
通过发展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扩大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下沉行动,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村委会等合作,将金融服务送入贫困地区。
问题三: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当前我国普惠金融产品主要以传统的银行贷款、存款、保险为主,缺乏针对不同客户特点和需求的差异化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对策建议:加大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出更加创新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金融需求。
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研发普惠金融产品,提高产品的可定制性和适应性。
问题四:金融素养普及程度较低我国部分地区和人群对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的了解较少,缺乏正确的金融理念和行为习惯,使得一些金融服务难以得到合理利用。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金融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优化机遇。
本文将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
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和实体经济联系的纽带。
在新常态下,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1 结构调整随着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金融市场也在进行结构调整。
传统的信贷与资本市场并重的金融发展格局正逐渐转变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生态。
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1.2 市场化程度提高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是衡量金融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尤其是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市场化运作水平大幅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意识也日益增强。
1.3 外部开放度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
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引进境外金融机制等,这些都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开放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机构2.1 机构数量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快速扩张,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2 经营范围扩大在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特别是商业银行,不仅经营传统的贷款业务,还不断拓展资金管理、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业务。
2.3 创新能力提升金融机构在面对新常态的挑战和变化时,也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金融服务,推出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等。
三、金融政策3.1 宏观审慎政策强化新常态下,我国加强金融监管,推行宏观审慎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通过实施差别化监管、提高金融机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等措施,加强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一、普惠金融发展问题1. 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窄尽管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区域的贫困人群无法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相对较小,导致当地民众不能很好地享受普惠金融服务。
2. 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不足普惠金融一直以来都是相对传统的金融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进行过足够的产品创新。
很多普惠金融的产品比较单一,让用户感到缺乏选择。
因此,如何在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 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不够普惠金融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困难群体,但是随着发展,它的服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中小微企业。
然而,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过程中,普惠金融机构却仍然存在服务不够细、不够全面的问题,缺乏对企业的深度了解和对企业发展的支持。
4. 防范风险的机制不完善普惠金融通常针对的是风险较高的人群或企业,因此在风险防范措施上需要更加重视。
但是现实情况是,普惠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并不是很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手段,容易发生坏账等不良后果。
二、对策建议首先,要加强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地,需要提高对当地民众的金融服务覆盖率。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加强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方式,对机构进行鼓励和奖励,提高它们在偏远地区的服务积极性。
同时,加强普惠金融的产品创新,推出符合人们需求的金融产品,提高人们对普惠金融的认可度。
创新并不是说发明新的产品,而是围绕个人和企业的需求,优化现有普惠金融产品,并开发针对特定群体的新颖创新型产品。
加强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对企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搭建认知、风险管理、进口贸易、业务咨询等对企业发展上的全方面支持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引导企业走向成功路上。
此外,为了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在融资渠道上还可以通过增加政策和机制等方式,优化企业在普惠金融中的服务。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我国普惠金融是指为普通市民和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便捷的金融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
目前我国的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导致普惠金融服务缺乏普及性和覆盖面。
2. 缺乏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低,往往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导致发展受到限制。
3. 普惠金融服务成本高。
传统金融机构以及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导致他们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务还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难以为广大民众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4. 风险管控不足。
普惠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广泛,服务对象涉及面广,而部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管控不足,容易导致坏账率上升,影响金融稳定性。
二、对策建议1. 加强金融资源的下沉。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下沉,并对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扶持政策,以促进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和覆盖。
2.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探索建立适用于小微企业和普通市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3. 鼓励金融机构转型。
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转型,转变经营理念,兼顾盈利和社会责任,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和创新服务模式,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更加低成本的支持。
4. 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加强监管部门对普惠金融服务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稳定运行。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必须要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各界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不断完善和促进普惠金融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我国普惠金融是指面向小微企业和普通市民的金融服务,目的是为了保障他们的金融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服务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建议来推动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问题一:融资难融资难是指小微企业和普通市民在获取金融服务时面临的融资困难。
由于缺乏抵押品、信用记录不佳以及创业项目本身风险较高等原因,这些群体往往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对策建议:1.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信用贷款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进行信用评估,并提供相应的信用贷款支持。
2.建立发展普惠金融的专门金融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和风险管理,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融资空白。
3.鼓励金融科技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降低对小微客户的融资门槛和成本,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
问题二:融资贵融资贵是指小微企业和普通市民在获得融资时,面临着高利率、高手续费等问题,导致融资成本过高,影响了其生产经营和个人消费。
对策建议:1.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对小微客户的融资成本。
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督促金融机构降低对小微客户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的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
2.支持金融科技创新,通过金融科技手段降低融资成本。
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开展融资服务,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问题三:金融服务不足金融服务不足是指小微企业和普通市民在获得金融服务时,面临着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范围狭窄等问题,无法满足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对策建议:1.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普惠金融业务范围。
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机制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普惠金融服务,包括信贷、支付结算、保险、投资理财等。
2.加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
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为小微企业和普通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普惠金融是指以直接面向中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的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目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很多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还无法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
这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方面的积极性不足、风险控制过度谨慎等原因导致的。
2. 融资成本较高在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难以获得低成本融资支持。
这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较低,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3. 金融产品不够多样化目前,我国普惠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这限制了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出台更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的金融政策,包括给予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的信贷投放。
2. 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意识金融机构应该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意识,加大对这些领域的金融服务投入。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加大金融科技应用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
3. 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金融科技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的升级和创新。
4. 设立普惠金融机构政府可以鼓励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提供定制的金融服务,提高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获得感。
这些机构可以具备更好的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
5. 加强金融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普惠金融领域的监管,规范行业发展,保护金融服务对象的权益,防范金融风险。
要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普惠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日趋成熟,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大对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力度。
普惠金融是指面向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农村居民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包括贷款、存款、支付结算、保险、理财和信用信息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业务。
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在未来金融市场竞争中占据发展先机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
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首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针对中小微企业、农村居民和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推出更为灵活、便捷、符合其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可以推出以经营场所、生产经营能力等为抵押的信用贷款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可以推出面向农村居民和低收入群体的小额贷款、小额存款等金融产品,为他们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普惠金融客户服务窗口,提供更为贴心的金融服务。
这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迎合普惠金融客群的需求,从而为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加强合作与共建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与共建。
政府是普惠金融事业的主导者和支持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商业银行还可以加强与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与共建,通过共同举办普惠金融培训班、开展普惠金融宣传活动等方式,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通过与各方的合作与共建,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获取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资源和支持,使其普惠金融业务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发展。
三、加强科技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力量。
商业银行要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就要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更好地满足普惠金融客户的需求。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优化升级,动力转换升级,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这一新常态对我国金融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我国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现状分析1.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制造业比重相对减少,这对金融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机构需要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推动各行业的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推进我国金融创新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区块链等新兴金融业态迅速发展。
这些新兴金融业态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同时也为广大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3.风险挑战增多新常态下,我国金融风险挑战增多,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压力增加。
特别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P2P网贷平台等,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金融监管需要加强,风险防控需要加强,以保障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发展趋势1.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在新常态下,金融机构需要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各行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差异化的融资政策,为不同行业和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
2.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新常态下,金融风险增多,金融监管面临更大的挑战。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金融监管需要更加注重前瞻性监管,积极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3.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推动金融体系的升级和转型。
以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将给我国金融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在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与国际金融市场密切相关。
新常态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必要性、障碍及可行性分析
新常态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必要性、障碍及可行性分析作者:戴彬旭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35期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随着虚拟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金融业迎来了飞速发展。
目前,发展普惠金融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伴随着很多的问题。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帮助更多的小微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发展普惠金融的作用,积极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一、普惠金融概述联合国2005年提出普惠性金融的概念,通过普惠金融模式可以有效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等进行服务。
这有利于改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情况,使社会中弱势群体得到公平的金融服务。
目前,发展普惠金融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伴随着很多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77万亿元,同比增长24.6%,较上年低2.7%,其中信用贷款18.9%,同比少241亿元,而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1%。
而3月份发放的小微贷款利率4.93%,比去年低17个基点。
对此,可以看出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体农户。
通过普惠金融的方式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二、新常态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必要性及障碍(一)新常态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个人财富得到提升,投资意识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但由于财务管理业务只针对一些特殊群体,这不仅会对金融行业产生约束,还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国家提出“普惠型财富管理”的概念。
普惠型财富管理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面向大众客户,并且相关产品还具备低成本、标准化和风险合理等特点。
通过推行普惠型财富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强化个人的资产配置,还能更好地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的观念,减少购买高风险产品所导致的利益损失。
同时,通过金融科技的助力,能够更好推行财富管理模式,这不仅能够提升金融机构数字化经营的能力,还能更好地降低金融服务的重心,使其能够为广大群众以及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服务,这不仅能够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普惠金融的定位及路径研究
财政与金融中国市场2021年第11期(总第1074期)我国普惠金融的定位及路径研究郎晓通(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广州510045)[摘要]普惠金融是当前金融行业中最新的金融理念,其可以降低银行金融风险,也可以拓展金融服务群体。
在现代小会建设过程中,普惠金融形成了一、高效的金融闭环,能够让金融实现“短平快”的发展,并且特别支持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定位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当下阶段普惠金融的有序、高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普惠金融;定位;路径;小微企业[DOI]10.13939/kii zgsc.2021.11.056普惠金融是联合国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体系,其是基于小额信贷起来的,的就是为全、各阶提供金融$我国引进普惠金融理念之后,结合我国的国情普惠金融的体系,并创普惠金融的相应和服对象,于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金融问题。
可以说,在普惠金融体系出现之后,我国之前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空白,解以往个人信贷、小信贷、农村信贷方面的困境,对于提高资金应用率、解域经济后劲不足都起用。
1我国普惠金融的定位普惠金融从概念上来看可以向各种群体、者个人提供金融$从某种角度,帮人消费也是普惠金融的一种,可见,在普惠金融理念明确化之前,如小额信贷、预分期等普惠金融就成了$从我国前经济势来看,普惠金融定位于有一定的金融偿还能力的小、农、城镇群体。
从,普金融是一种惠及的金融和金融体系,但是普惠金融并非的施舍。
作为一种金融,普金融是有其不同的的,些不同的面向不同的需求人群,但是金融机构在推动普惠金融时,对于普惠金融求者也有所考量,比原因、偿还能力、信用、份信息是实等。
普金融供应方取了更低成本的方式来利息,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所以,在普惠金融概念的基础上,我国普惠金融正在政策的引导下发,以实及的金融,为推小、个户、创新创业者以及农村扶贫工作的提供最大的支持$2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普惠金融过程中呈现出参差不齐的,一些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出路,但是一些金融机构还在犹豫,并未应用普惠金融模式$具体来,我国普惠金融中存在如下四个方面较为紧迫的问题$24面向用户开展便捷服务的能力不足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既有利于解决更多用户的金融困境,也有利于推成新的优势。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银行一直在不断创新,以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
在近年来,普惠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之一。
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和普通大众,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那么,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有哪些呢?一、优化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优化,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他们可能更加需要贷款、融资等服务,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比如小额信贷、保证金贷款、无抵押贷款等,以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可能更加需要储蓄、理财、支付等服务,商业银行可以推出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基金理财、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以满足他们的理财需求。
通过优化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设智能化的银行网点,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平台,提升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科技风控等手段,更好地识别客户需求,降低信用风险,提高放贷效率。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商业银行可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和普通大众。
三、拓展金融渠道,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为了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拓展金融渠道,提升服务的覆盖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信贷超市”、“金融超市”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还可以积极开发线上金融服务,比如与电商平台、O2O平台合作,拓展金融服务的线上渠道,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满足群众金融需求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满足群众金融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金融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普惠金融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满足广大群众金融需求、实现金融普惠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普惠金融的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推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背景1、金融业调整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持续调整,打破原有传统观念,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打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普惠金融成为了改革的重点之一。
2、人民群众金融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金融需求也不断提升。
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他们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同时,新兴技术发展使得人们的金融需求愈发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这一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普惠金融的现状1、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为了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如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普惠金融发展引导基金等,强化了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普惠金融不仅是政策的支持,更是创新的推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条件。
目前,普惠金融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信贷,而是通过积累大量的数据来评估客户信用情况,利用智能科技实现风险评估和追踪,改进了客户服务体系,实现了利润显著提升,更好地满足了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需求。
3、普惠金融的业务模式创新以流动性为核心的普惠金融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产生巨大冲击。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普惠金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促进了金融服务的升级。
例如,针对农村居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多元化的科技金融平台等等,这些普惠金融创新模式一方面振兴了经济,另一方面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使得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地升级和改进。
三、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1、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弥补金融服务空白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普惠金融业务较为发达,但在不发达地区、边远农村等地,仍存在普惠金融服务较为匮乏的现象。
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普惠金融特点
覆盖面广、包容性强、可持续性好、服务种类多。
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
普惠金融体系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为其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金 融服务,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国际发展历程
自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 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将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社会 的重要手段。
提升国际竞争力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提升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 力,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发 展。
02
CATALOGUE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范围内,普惠金融发展迅速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
主要趋势。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积极推动普 惠金融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和规
划。
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提供更加便 捷、高效、包容性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政策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改善其生活状况,提升社会福利 水平。
增强社会公平性
普惠金融政策注重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增强了社会公平性。
05
CATALOGUE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深化普惠金融创新与发展
数字化转型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普惠金融的数字化水 平,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增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
普惠金融政策注重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增强了金融服务的包 容性。
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减少贫困人口
通过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政策有助于减少贫困人口 数量。
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普惠金融政策通过提供贷款、投资等金融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加 收入。
《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径
《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径课题执笔人/巴曙松、华中炜、宋绪超、夏碧莹、周冠南、张祎、岳圣元、杜渡“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system)这一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并逐渐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
目前中国金融业不断探索新常态下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结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更广泛地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一.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从金融的本质来看,中国普惠金融新路径的探索是运用各种新技术拓展金融服务边界的尝试。
分解来看,一笔金融服务能否成立,依赖于其收益是否可以覆盖成本,其成本可以解构为运营成本(人力、资本、技术)和信用成本(违约损失)两方面的要素。
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会有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供给缺乏的原因是因为提供服务的成本较高,收益较难覆盖成本。
举例来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更高效的衡量了服务对象的信用,将原来的单位成本从图1中的蓝色直线推进到了橙色直线,从而将微小金融服务纳入到了合理边界之内。
图1 小微金融服务的成本示意图资料来源:课题组整理二.普惠金融的内涵和本质对于普惠金融的定义,学界和业界众说纷纭。
普惠金融的概念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2015年12月31日公开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将普惠金融界定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并指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从金融的本质上看,普惠金融应至少包括以下四个特点:1、公平地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1)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所谓的“公平地获得”,即能够为每个有能力、有需求的人提供创业发展的资金和服务,公平地衡量每个人的信用,给社会中广泛的个体公平发展的机会。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惠金融业务是指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等普通民众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其发展可以提高金融包容性,促进社会平等和经济的共同繁荣。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途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普惠金融业务体系发展普惠金融业务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业务体系,这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设立普惠金融部门、建立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负责相关业务的开展,同时建立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包括小额信贷、小微企业贷款、农村信用服务、移动金融等方面的业务。
二、完善风控体系普惠金融业务通常涉及到对风险较高的客户群体,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这方面业务时需要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包括风险评估、信用评级、贷后管理等方面的机制。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引入科技手段,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实施风险定价和动态监控,提高对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普惠金融业务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通过建立移动金融平台、智能信贷系统、普惠金融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实现普惠金融业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定制化,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加强金融教育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客户的金融知识教育,帮助客户提高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发布金融知识宣传资料等方式,提升客户的金融素养,提高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五、加强合作与创新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时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非银行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的合作,共同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
可以通过与小微企业协会、农村合作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专项合作贷款;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推出移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建普惠金融科技平台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8期一、引言为更好指导普惠金融实践,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研究发现非营利性组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问题,而无论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信用社等盈利性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供给不足的问题。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原因可归纳为外部经济及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
首先,外部经济导致普惠金融供给意愿不强。
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由个别金融机构承担经营成本和风险,却带来社会整体的福利增进,从而部分具备了公共物品的特征,实质是兼具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因此,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商业性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不足,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饶卫等,2011;谢玉梅,2008)。
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相对于大型企业和高收入阶层而言,小微企业、农户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的财务信息等数据较为缺乏,导致银行对贷款的收益和风险等方面信息了解不多。
传统的商业银行偏好低风险,因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农村贫困人群的操作成本高风险大。
在传统的贷款模式下,可以透过抵押担保降低银行风险,但是在很多贫困地区并无抵押担保市场,故普,一般小型金融机构,无法透过公开的信息获得贷款人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进行完全掌握和监督,因而造成了微型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这也造成很多贫困阶层的人长期得不到很好的金融服务。
信息不对称造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银行贷款意愿下降。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主要为大中型企业和高收入群体提供信贷服务,而将小微企业、农户、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排除在外,造成金融排斥问题(陈思,2013)。
本文在信息不对称及外部经济的前提下,尝试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从而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为长期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广大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理论模型的设计首先,根据外部性的经济理论,分别建立商业银行与社会两者利益最大化的方程,寻找帕累托最优的方案。
在此基础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建立商业银行与借款人的博弈模型,分析均衡条件。
1.外部性解决方案。
(1)外部性分析。
第一,假设政府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标,代表全社会利益;构建商业银行、政府两者的生产函数,理论上验证是否存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可能。
商业银行投入贷款后的产出函数为:L b=F b(M b)(1) (1)式满足条件F b(0)=0,əF b/əM b>0,ə2F b/ə2M b<0,其中M b、L b分别表示商业银行的投入、产出。
商业银行的产出作为当地经济生产的要素投入生产,当地经济的产出函数为:Y g=F g(L b,M g)(2) (2)式约束条件为əF g/əM g>0,ə2F g/ə2M g<0,əF g/əL b>0,其中M g为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
将(1)式代入(2)式得Y g=F g(F b(M b),M g)=G(M b,M g)(3)假设商业银行配合地方政府追求全社会效益最大化,则两者联合的最优产出可记为π=αb F b(M b)+αg G(M b,M g),约束条件为M b+M g⩽M,M b⩾0,M g⩾0。
其中M为信贷投放过程中可能投入的资源和劳动力约束,参数αb,αg为固定的非负常数,且不同时为0。
由此可得社会整体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αbəF b/əM b+αgəG/əM b=αgəG/əM g(4)且M b+M g=M。
(4)式中,帕累托最优值取决于参数αb/αg 的值,不同的取值将对应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的点。
由此可见,在不考虑外部性的前提下,理论上商业银行如果与政府配合得当,可以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新常态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路径选择●罗瑜罗天勇曹云祥摘要: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机会。
文章对比了当前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发现制约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两个主要问题是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
数理分析证明:“庇古税”可以克服外部性,实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在此基础上进行博弈分析,发现在借款人盈利能力差异较大等条件下,银行最有可能将贷款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借款人,从而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发放贷款后,银行与借款人根据违约罚金、监督成本、违约收益等信息以不同的概率采取不同策略,实现混合策略均衡。
最后根据分析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博弈■发展战略76--表1贷前收益矩阵第二,考虑外部性条件下,寻找商业银行、政府各自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对比社会最大化条件,验证两者能否同时实现。
假设商业银行、政府各自产出的价格为R b ,P g ,投入要素的价格C 与生产水平不相关。
则商业银行的利润函数为πb =R b F b -CM b ,利润最大化条件为R b F ′b =C。
地方政府的利润函数为πg =P g G-CM g ,利润最大化条件为P g əG/əM g =C。
因此商业银行、政府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最后达到的均衡为:R b əF b /əM b =P g əG/əM g (5)对比(4)式、(5)式可以发现,(4)式中əG/əM g ≠0,因此(4)式、(5)式不能同时成立,即存在外部性条件下,无法实现全社会效益的最优。
(2)如何解决外部性。
“庇古税”是对生产者存在生产负外部性征税,对产生正外部性企业补贴的一种税收政策。
它是一种将外部性内生化的税收措施。
“庇古税”是克服市场失灵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一种,验证能否通过“庇古税”实现帕累托最优。
假设政府依据产出水平给予银行商业一定的补贴,补贴占产出的比例设定为t,则商业银行利润函数为πb =(1+t)R b F b -CM b ,最大化条件为:(1+t)R b F ′b =C (6)如果政府选择补贴率t=(P g əG/əM b )/(R b əF b /əM b ),对比(4)式、(6)式,可以发现在商业银行、政府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2.信息不对称解决方案。
引言中所述,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问题。
逆向选择主要发生在贷款发放前的决策阶段,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贷款发放后的使用阶段。
下面将通过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两种风险发生的情况。
(1)贷前博弈分析。
假设借款人的盈利能力分为高、低两种,贷款额度均为L,贷款利率均为R。
高盈利能力借款人收益率为R h ,低盈利借款人收益率为R l ,高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平均收益率为R h,低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平均收益率为R l 。
其中R h ,R l 属于企业的私人信息,R h ,R l 属于银行可以知晓的公共信息。
同时,R h >R>R l ,即贷款给高收益企业可以收回本息,贷款给低收入企业不能收回本息,能收回部分记作M。
假设企业为获得贷款需要对报表进行一定的粉饰,所需成本记为C (d),d 表示粉饰后的水平与真实水平的差,当d≤0时,c(d)=0,即高盈利企业不需进行粉饰。
则借款人、商业银行的收益矩阵如表1示。
按照两类借款人提供信息的不同,上述矩阵有分离均衡、混同均衡两种结果。
分离均为两类借款人分别向银行提供真实的平均收益率,即高收益借款人提供R h ,低收益借款人提供R l ,此时银行将向高收益借款人提供贷款,而低收益借款人因无法偿还本息不能获得贷款,银行与借款人实现纳什均衡。
而要确保两类借款人提供真实的信息,前提为低收益借款人粉饰盈利水平的成本高于其获得贷款的收益。
整理后可得分离均衡的条件为:R l -C′(L ·(1+R l )-M)⩽R h ⩽R h -C′(L ·(R h -R))混同均衡导致银行无法分辨两类企业,他们提供的基本信息一样,银行会同时向两类企业发放或不发放贷款,银行或借款人发生损失。
当R h >R h -C′(L ·(R h -R))时,两类企业提供R h 都发生损失,从而两者均提供R l ,导致银行同时不发放贷款;当R h <R l -C′(L ·(1+R l )-M)时,两类企业提供R h 均可获利,从而两者均提供R h ,导致银行同时发放贷款。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具有高盈利能力借款人比低盈利能力借款人的盈利水平越高,这时可能出现分离均衡越。
如果两者之间的实际盈利能力差距越大,那么银行越可能分辨出借款人的类型,便可贷款给高盈利能力的借款人。
平均利润水平反映出借款人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社会期望对高盈利能力期望不论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出现混同均衡现象。
因此,了解借款人的情况一般和个别利润水平,最根本的方法是消除混同均衡。
(2)贷后博弈分析。
假设借款人获得贷款后的策略为守约、违约两种,银行的策略为监督、不监督两种。
用π1,π2分别表示借款人守约、违约时的收益,违约一般用于更高收益的项目,因此π1<π2,C 表示银行监督成本,K 表示借款利息,J 表示银行发现借款人违约后处以的罚金,且J-C>0,Q 表示在银行不实行监督的情况下,企业违约给贷款银行和整个社会带来损失。
则银行与借款人的收益矩阵如表2示。
对上述矩阵分析可知,不存在纳什均衡,即如果借款人守约,那么银行的策略为不监督,而如果银行不监督,借款人的策略为违约;如果借款人违约,那么银行的策略为监督,而如果银行监督,借款人的策略则为守约。
假设存在混合战略均衡σb =(θ,1-θ),σc =(λ,1-λ),其中θ为银行进行监督的概率,λ为借款人守约的概率。
则银行的期望收益为E b =θ[-λ·C+(1-λ)(J-C)]+(1-θ)[λ·0+(1-λ)(-Q)],该式对θ求导,得最大化条件为:λ*=(J-C+L)/(J+L)借款人的期望收益为E c =λ[θ(π1-K)+(1-θ)π1]+(1-λ)[θ(-J-K)+(1-θ)π2],该式对λ求导,得最大化条件为:θ*=(π2-π1)/(J+π2)即借款人以概率λ*守约,银行以概率θ*进行监督。
从λ*的公式可以看出,它和银行惩罚系数越大(J)、借款人从事高风险项目个社会和银行带表2贷后收益矩阵77--■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8期■发展战略来损失(L)和监督成本(C)三个方面有关,它与C/J+L成反比。
这表示若惩罚越大(J),并且监管成本(L)和带来的损害(L)越小时,借款人不遵守合同规定的概率较大。
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银行监督成本很小,小到忽略不计时,表示银行对借款人监督几乎无任何成本,那么借款人机会就会选择守约,此时λ*接近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