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内容: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客体:一个理论框架
会计之友2019年第4期一、引言审计客体关注的是审计谁,企业审计客体也是如此,关注哪些机构或个人要纳入企业审计客体的范围。
在审计实践中,关于企业审计客体有不少的共识,然而,也有不少的认识分歧甚至实务差异[1-3],例如,政府审计机关的企业审计客体有哪些?民间审计机构的企业审计客体有哪些?政府审计机关提出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含义是什么?上述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会对企业审计制度建构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审计的效率效果。
因此,从理论上厘清企业审计客体,是科学地建构企业审计制度的基础。
现有文献很少研究企业审计客体,相关的主要议题是政府审计机关的企业审计客体范围,总体来说,企业审计客体的研究缺乏系统和深入,关于企业审计客体,尚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本文拟致力于此。
二、文献综述很少有专门文献研究企业审计客体,现有研究与企业审计客体相关的主要议题是政府审计机关的企业审计客体范围,具体又有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审计机关是否要直接审计国有企业,二是政府审计机关能否审计非国有企业,三是关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含义。
关于政府审计机关是否要直接审计国有企业,主流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的资本属于国有,政府审计机关当然要将国有企业纳入审计客体,这也是世界惯例[4-9];然而,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文献认为,一方面,中国的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还有作为出资人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并且,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下,还有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因此,政府审计机关没有必要直接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另一方面,中国的国有企业数量众多且有的企业还规模巨大,政府审计机关也没有力量直接对所有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
因此,一些文献提出抓大放小论、受托审计论、间接审计论、完全退出论等观点[10-16]①。
关于政府审计机关能否审计非国有企业,主流观点认为,基于资源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审计机关不应该将非国有企业纳入审计客体,这也是世界惯例[4,7-9,17];然而,有的文献将政府审计作为行政权监督,从而主张政府审计机关将所有的企业都纳入审计客体范围[18-22]②。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是指企业为了规范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并实施的一套制度和程序。
这个制度旨在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运营效率,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并提高绩效。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审计组织架构: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包括审计部门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等。
2. 审计计划和方法: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的范围、对象和方法,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审计程序:明确内部审计的具体程序和流程,包括审计的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问题发现和整改跟进等。
4. 审计报告:编制审计报告,将审计结果、问题发现和建议等以书面形式呈现给企业管理层,为决策提供依据。
5. 保密和独立性:规定审计人员的保密责任,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6. 问题整改和跟进: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跟踪并追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7. 审计监督和评估:建立审计结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发现和预防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运营效率,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内部审计目标: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会计之友2017年第4期一、引言人类是理性的,不会为审计而审计,只是希望通过审计实现一定的目的,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内部审计目标就是人们通过内部审计活动所希望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地,这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现实生活中,一些组织的内部审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有些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还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理由。
不同组织的内部审计状况之差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审计期望差,而审计期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审计目标定位不适宜。
所以,内部审计目标选择是内部审计制度构建的基础性问题。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目标有不少的研究,然而,许多文献是就内部审计目标来研究内部审计目标,未关注内部审计目标与内部审计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同时,许多文献只关注审计人的目标,并未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目标。
本文联系内部审计各基本要素并区分利益相关者目标和审计人目标来研究内部审计目标。
二、文献综述内部审计目标相关文献有两类,一是研究性文献,二是权威机构颁布的规范。
研究性文献涉及两个主题,一是内部审计目标是什么,二是内部审计目标变迁及其原因。
此外,还有许多文献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1]及内部审计转型[2]①。
关于内部审计目标究竟是什么,蔡春[3]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阎银泉[4]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真实性是合法性审计的基础。
欧阳丽君和武喜元[5]认为,内部审计应该以适当性、效益性为主要审计目标。
时现等[6]认为,内部审计应以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为最终目标。
曾智媛[7]认为,组织的总体目标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般目标,关键风险点的选择与确定就是内部审计具体目标。
魏昌东[8]认为,中国内部审计目标存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分离,在制度规范层面,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但在操作层面,内部审计目标却仅被定位于查错防弊和评价各分支机构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
余江涛[9]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的效果,促进企业实现控制目标与经营目标。
审计理论要点
审计理论部分一、审计理论的内涵(结构、框架)1.审计动因的理论,导出审计理论定义和受托责任。
2.审计主体的理论,导出独立性等基本概念。
3.审计客体的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
4.审计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概念5.审计运行的理论,导出审计目标、规范、证据、程序、结果等。
进一步讨论独立性、职业谨慎、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测试等重要概念。
二、审计的基本概念*(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受托责任关系1.概念: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
2.受托责任关系与审计关系的关系。
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3.受托责任关系的特征。
(1)资源经管权的转移。
(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2)关系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
(3)受托责任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
(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可以计量。
(二)审计的本质:独立性。
一是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形成审计意见;二是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二、审计的理论框架(一)审计主体的基本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
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
国家审计权威性最高,表现在:(1)强制性审计(2)强制执行审计决定。
(二)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恰当的审计主客体关系的形成,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保证。
审计主客体形成的方式不同,审计主客体的关系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规范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必须结合其形成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涉及委托方式的,必须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明确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财政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财政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引言一、财政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任何审计活动的重要支撑,财政绩效审计也不例外。
财政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财政学理论、审计学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
财政学理论是财政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包括财政资金使用、分配和监督的相关理论。
审计学理论则是财政绩效审计的方法论基础,它包括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绩效管理理论则是财政绩效审计的核心,它包括绩效评价、绩效改进和绩效目标设定等内容。
1. 财政资金使用审计财政绩效审计首先关注的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等方面。
财政资金使用审计不仅要关注资金的合规性,更要关注其绩效效果。
结合财政学理论,财政绩效审计可以通过分析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和影响来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果。
2. 绩效评价审计绩效评价是财政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它关注的是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绩效评价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项目的目标完成情况,还要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效果。
绩效评价审计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绩效评价审计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其中定性评价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和专家评估,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指标评价和模型评价。
财政绩效审计关注的不仅是问题的发现,更关注问题的解决。
绩效改进审计主要包括对问题原因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
通过绩效改进审计,可以发现财政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绩效效果。
1. 综合性财政绩效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关注其绩效效果。
财政绩效审计需要综合运用财政学、审计学和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性审计。
2. 长期性财政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个别项目的审计,还包括对整体财政绩效的审计。
财政绩效审计需要不断收集、整理和分析财政数据,进行长期的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
3. 相对性财政绩效审计是一个相对性的过程,它需要考虑不同时间、地点和主体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对性评价和改进。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体系一、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内容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
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两个层次: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1、审计基本理论审计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审计的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解释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
它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的和审计规范等内容。
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其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
审计本质反映了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
将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审计环境的优劣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审计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先导,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它确定了审计研究的前提。
审计假设对多变的审计环境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行了设定,说明审计假设与审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审计环境,审计假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审计假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进一步改造审计环境。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
审计规范是审计本质与内涵的扩展,它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
2、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
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炼出更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基本理论,使之不断更新和突破。
内部审计职能之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 ) 二 评价并改进企 业的内部 控制系统 内部 审计部 门应在对企业风 险管理评价结果 的基础上 , 对 其 内部控 制 的充分性 与有效性 进行 深入 的评 价 ,包 括企业管 理、 经营及信息 系统控 制等。评价体 系可以设定为制度建设评 价、 制度 执行评价和制度 保障评价三大 部分。制度建设评价属 于内部控制健全性 的评价范畴 , 主要评价企 业制度建设是否健 全, 制定 的经 营方针 、 政策 和规章制 度是否符 合 国家 相关政策 法规的要求 ;制度 执行评价属 于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 范畴 , 主 要评 价企 业各部 门执行 内控制 度 的过程和结果 的合理 性和有 效性 ; 度保障评价 主要 是对企业监管保 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 制 的评 价。通过评价 内部 控制状况 , 衡量 内部 控制体系 的建立程 度 和有效性 , 找 内部 控制薄 弱环节 , 寻 向企业管 理 当局 和相关 部 门提出强化 内部控 制建设 的措施 ,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 险 , 提高经 营管理水平 , 而为企业增加 价值 。 从 ( ) 价 并 改进 企 业 的 治 理 流 程 三 评 企 业 的治 理流 程是企业 管理者 所遵循 的 旨在对 管理 当局 执行 的风险和控制 过程 加以监督 的流程 , 它包括 确定 目标与战 略 的流程 、 监控 目标实现情况 的流 程 、 量业绩并定义为 “ 衡 责任 机制 ” 的流程 和维护价值 的流 程。企业 的上述治理 实务反 映了 不断变化 的独特 的企业 文化。内部审计人员 以其公认的道德操 守和 良好 的职业 技术 , 过对 上述治理流 程 的定 期评价 , 通 对治
企业合规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合规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合规审计是一个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帮助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减少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而企业合规审计的理论框架,则是指在进行合规审计时所遵循的一套理论体系,它包括了审计的目的、原则、方法以及实施过程等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企业合规审计的理论框架,为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一些建议。
一、审计的目的企业合规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检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标准,以及是否达到了企业的合规要求。
审计的目的包括了确保企业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减少风险,保护企业的声誉,提高经营效率等。
审计也可以为企业领导提供有关企业合规管理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制定合规策略和决策。
二、审计的原则企业合规审计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们包括了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等。
独立性原则是指审计工作应该由独立于被审计对象的第三方来完成,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性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应该以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工作,不受任何利益干扰;真实性原则是指审计工作应该以真实的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全面性原则是指审计工作应该全面地审查企业的合规管理情况;及时性原则是指审计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及时向企业领导提供审计报告;保密性原则是指审计工作应该严格保守审计信息,确保不泄露被审计对象的机密信息。
三、审计的方法企业合规审计的方法包括了调查、核实、比较、分析、评价、检查、抽样等。
调查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查阅文件、询问人员等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合规管理情况;核实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合规情况进行证实,确保其真实性;比较是指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对象的合规情况进行比较,以发现差异之处;分析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合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评价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合规情况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符合合规要求;检查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合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规定;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抽样检查,以节约时间和成本。
财政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财政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财政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
定义了财政绩效审计是对政府运作绩效进行评估和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
明确了财政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的绩效效率和透明度。
然后,分析了财政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财政管理、资源配置和政策执行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财政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等过程。
讨论了财政绩效审计的实施问题,并指出了财政绩效审计的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绩效审计理论框架,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财政绩效审计、理论框架、定义、目的、内容、方法、实施、意义、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财政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财政绩效审计是指对政府部门、机构或项目的财政支出和绩效进行审计,以评估其达成政策目标的效果和效率。
随着政府机构不断扩大和公共财政规模逐渐增大,财政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财政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绩效和效率,增强公共财政资源的利用效果,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财政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对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资源利用效率、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等方面进行审计。
财政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定性评价、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多种手段。
财政绩效审计的实施需要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同时需要政府部门和公众的支持和配合。
财政绩效审计对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和绩效,推动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财政绩效审计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继续深化和完善。
在未来,应该加强财政绩效审计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促进政府部门的改革和创新。
财政绩效审计的不断发展将为公共财政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手段,推动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2. 正文2.1 财政绩效审计的定义财政绩效审计的定义是指通过审计手段对政府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以确定政府是否有效、经济和高效地使用资源,实现了政府政策和目标的审计过程。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一种评估和确认企业财务信息的过程,旨在提供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可靠和中立的意见。
审计环境则是指影响企业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内外因素。
理解和研究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企业治理和维护市场效率。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实施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企业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也能反过来影响审计环境。
从宏观角度来看,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法律与监管环境对企业审计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在法律和监管框架下,审计师需遵守一系列审计准则和规范,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如果法律和监管环境不健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监管效果可能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和公信力。
市场竞争和经济环境对企业审计也具有重要影响。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迫使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降低成本,并争取更多的客户。
经济环境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也会对企业审计带来挑战,如经济衰退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境,进而影响审计师的业绩和信誉。
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对审计环境和审计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减少操纵和欺诈的可能性,从而为审计师提供更好的审计证据和依据。
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也能够增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的有效性,促进企业的良好行为和规范运营。
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素养对企业审计和审计环境同样重要。
审计师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公正和客观的基础,只有在独立的前提下,审计师才能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核实。
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具备专业素养的审计师才能提供准确和可信的审计意见。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利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企业治理和市场效率。
而企业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公正与客观也能够影响审计环境的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权威性: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内部审计权威性: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内部审计权威性的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在研究背景中介绍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内部审计权威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通过分析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例证分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了内部审计权威性的重要性。
文章提出了提升内部审计权威性的策略并探讨了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结论部分强调了内部审计权威性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内部审计权威性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为提升企业绩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权威性、理论框架、概念、影响因素、例证分析、提升策略、企业绩效、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威性在保障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增加,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对企业绩效和风险管理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不同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授权不足、独立性受到威胁等问题,导致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内部审计权威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内部审计权威性的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希望通过对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内部审计权威性对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为提升内部审计权威性提出有效策略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内部审计权威性的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进行探讨,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角色和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内部审计权威性对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探讨其在提升企业绩效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方面的作用。
研究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揭示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的职能和责任。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及其应对: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及其应对: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内部审计中潜在冲突的产生原因、种类、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提出了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在研究中发现,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存在对组织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引起重视。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
总结了潜在冲突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这些结论对于完善内部审计的机制、提高审计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理论框架、例证分析、原因、种类、影响、应对措施、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进行的一种自我检查和评估的过程,旨在确保组织运作的有效性、效率和合规性。
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内部审计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潜在的冲突问题,这些冲突可能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探讨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及其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利益冲突、审计目标和任务的不清晰等因素。
这些冲突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出现偏袒、压制审计对象或者收受利益的情况,进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深入研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种类、影响和应对措施,对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存在及其影响,从而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和措施。
通过研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产生原因和种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内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效益。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和说明这一理论框架的有效性。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促进企业内部治理的改善和提升。
行为审计需求论: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行为审计需求论: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作者:郑石桥来源:《会计之友》2016年第07期【摘要】在经管责任履行中,由于代理人的自利和有限理性,可能产生缺陷行为,委托人会推动建立应对代理人缺陷行为的治理构造,包括内部—经常性机制和外部—非经常性机制。
行为审计属于外部—非经常性机制。
缺陷行为审计需求程度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一,缺陷行为越是严重,行为审计需求越是强烈。
第二,内部—经常性机制越是有效,行为审计需求越不强烈;内部—经常性机制越不健全,行为审计需求就越强烈。
第三,外部—非经常性机制中,透明机制及其他监督机制越是有效,行为审计需求越弱;透明机制及其他监督机制越是不健全,行为审计需求越强。
【关键词】行为审计;违规行为;瑕疵行为;自利;有限理性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7-0123-05一、引言行为审计就是从众多的行为中找出缺陷行为并采取一些相应的后续行动。
我国的审计实践中,行为是否合规合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主题,这类审计,本质上就是行为审计。
行为审计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行为审计的重视程度为什么会呈现差异化?这些问题都涉及行为审计需求理论。
关于审计需求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陈汉文,2012)[ 1 ],尽管对于上述审计需求理论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总体来说,这些理论对于信息审计有较强的解释力。
代理理论对于行为审计有一定的解释力,然而,缺陷行为并不都源于代理问题。
总体来说,行为审计需求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解释理论。
本文以自利和有限理性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行为审计的需求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中美两国审计主题差异。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相关文献;其次,在现有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有限理性,提出行为审计需求理论框架;再次,用这个理论框架来解释中美两国审计主题差异,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审计理论框架新论
审计理论框架新论[摘要] 信息认证既是审计活动的历史起点,也是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
以信息认证为逻辑起点,审计理论框架由信息认证、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准则等要素组成。
审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深入研究,可以避免审计实践的盲目性、无序性,大大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风险和与注册会计师有牵连的会计舞弊案件的发生,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息认证;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准则一、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信息认证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择定是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关键。
一种学科理论的逻辑起点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便提出了《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即“商品”。
然后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以商品为起点建立起《资本论》严密的逻辑体系。
“列宁一再指出,马克思是从商品交换——这个最简单的现象,资本主义主义社会的这个‘细胞’的分析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萌芽)。
”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亦应是该体系中的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要素,而且是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并包含体系内在矛盾的一切萌芽,应从具备这些特征的要素去寻找。
从审计产生的历史看,审计的萌芽状态是信息认证。
信息认证是审计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出现之初的状态特征,它既是审计活动的历史起点,也是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
审计是由原始的会计信息或经济信息的认证活动发展而来的。
从信息认证的产生到审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与演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会计及经济信息的认证开始。
会计信息,无论是在远古还是当今,都是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与反映。
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就会导致管理的失误,从而损害财产或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所以会计信息的记录与反映是否正确自然需要检查、验证。
在人类的会计行为产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公有制,在会计的萌芽阶段,所有者或所有者的代表是自己对其所管理的财物进行会计记录,并同时对会计记录与实物是否一致、相符进行核对。
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张竹林;郑石桥【摘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是指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下属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体制,二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层级设置,上述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形成四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分级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垂直管理/分散办公体制、垂直管理/集中办公体制.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有理性思考和锚定两种路径,形成路径不同是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多样化的重要原因.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效果体现在独立性、权威性和资源整合三个维度,根据这三个维度,垂直管理是效果最好的体制.【期刊名称】《会计之友》【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5页(P132-136)【关键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独立性;权威性;审计资源整合;垂直管理体制【作者】张竹林;郑石桥【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审计学院;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9.44内部审计体制涉及领导体制和组织体制,前者是指内部审计隶属关系,后者是指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组织体制。
对于任何一个大型组织来说,由于存在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链,将内部审计置于这个链条的何种层级、哪些层级,这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不同的选择会影响内部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权威性,并影响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最终会决定内部审计制度的效率和效果。
现有文献将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分为垂直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认为垂直管理型组织体制是最好的体制。
然而,关于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路径及效果,尚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
现有文献主要分析了内部审计不同组织体制的利弊,并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内部审计组织体制的主要类型有垂直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虽然各种体制都有利弊,但垂直管理型组织体制是最好的体制。
关于垂直管理体制,多数文献持赞成态度。
金融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作者: 郑石桥[1]
作者机构: [1]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院,南京211815
出版物刊名: 财会月刊(上)
页码: 126-13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2期
主题词: 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经管责任;金融审计;金融监管;金融稽核
摘要:基于审计的一般本质探究金融审计本质。
首先,从内涵上来说,金融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信息和制度三个维度对金融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实施的独立鉴证、评价和监督,并将审计结果传递给利益相关者的金融治理制度安排,金融审计需要顺序履行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审计职能。
其次,从外延上来说,金融审计可以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内容方面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审计,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审计的共性就是金融审计的共性本质。
最后,分析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金融稽核的差异:金融审计是所有权监督,金融监管是行政权监管,外部稽核是金融监管的方式之一,而内部稽核本质上是内部审计的一种方式。
企业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企业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评估和审计,通过量化评价和与目标比较的方式,评估企业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提供诊断性的建议。
企业绩效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不断改进业务流程,提高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
本文将讨论企业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企业绩效审计的目的和意义企业绩效审计关注企业目标的实际达成情况,定期检查企业的业务和财务运营情况,并提供建议以改进业绩。
企业绩效审计的目的是:1.确保企业的目标在合理的时间内实现。
2.通过分析业务和财务运营情况,识别潜在风险和机会。
3.为企业提供建议,帮助企业改进运营流程,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长期增长。
1.改善企业运营效率,实现预期目标。
2.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
3.降低企业风险和损失,保护企业的利益。
企业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企业绩效管理、审计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1.企业绩效管理企业绩效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重点在于衡量和评估组织目标达成情况,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
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旨在提高企业绩效水平的策略和方法的实施,其中包括制定目标、测量目标、分析数据、调整策略和评价结果等。
企业绩效审计就是在这个框架内展开的,其重点在于对企业绩效的评估和诊断,提供改进方式和建议。
2.审计理论审计理论是企业绩效审计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其重点在于如何评估企业绩效和风险。
审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审计程序和方法,即通过检查企业财务情况和运营数据,确认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审计的核心就是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和诊断,以确定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等因素。
3.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是企业绩效审计的第三个理论基础,其重点在于提供一种管理方法,以确保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满足质量标准。
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是质量控制和优化方法的实施,包括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团队工作的协调和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等。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审计环境是指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因素,包括法律、税收、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它们对企业审计有着深刻的影响。
企业审计和审计环境是相互依存的,虽然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影响很大,但企业审计也可以通过改变管理方式和策略,来创造有利于审计的环境。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提出一个理论框架。
一、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相互作用审计环境影响企业审计的过程和效果。
具体来说,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市场竞争环境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这对于审计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企业审计师需要通过更加细致的审计程序,去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和不合理的处理方法。
2.政策法规环境一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变化,都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报告。
企业审计师需要关注这些政策和法规,以便更好地理解、分析和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
3.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报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对企业审计产生影响。
企业审计师需要了解这些环境变化,防止审计程序受到干扰,同时通过审计来帮助企业及时适应和应对这些环境变化。
二、企业如何创造有利于审计的环境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管理和增强透明度,来创造一个有利于审计的环境。
1.管理改善企业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的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这样会有助于减轻审计师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可以防范企业日后的经营风险。
2.透明度提高企业应披露的财务信息越全面、详尽、准确,审计师的工作越容易,审计效果越好。
因此,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其财务信息。
三、结论企业审计和审计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审计的环境。
审计理论结构初探
审计理论结构初探
审计理论结构是一种研究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审计的性质,更深入的认识审计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审计的实践要求。
审计理论结构主要包括审计的定义、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原则、审计的程序、审计的结果以及审计的效果等几个部分。
首先,审计的定义是指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检查,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审计,以证实它们是否符合规定的财务要求,确保它们的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
其次,审计的目的是确保企业或组织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的要求,以确保企业或组织财务报表的准确、可靠、及时反映财务状况。
此外,审计的原则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如审计独立性、审计客观性、审计专业性、审计完整性、审计组织性、审计综合性、审计责任性等。
最后,审计的结果是指审计所得到的有效结果,包括审计的结论和审计的建议,以及审计的质量评估等。
审计理论结构是审计的基础理论,准确理解审计理论结构,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或组织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企业审计是在一定的审计环境下展开的,审计环境与企业审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不仅涉及到审计的质量和效果,还涉及到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社会影响力。
为此,探讨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一、企业审计的必然性企业审计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审计的双重属性上。
审计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审计在经济活动中担负着防范风险、保障合法权益、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责。
在社会行为中,审计具有揭示真相、促进诚信、维护公众利益等重要功能。
二、审计环境的内在特点审计环境是影响企业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其内在特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
审计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审计环境中存在着各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会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三、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相互作用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具有启示性和引导性作用。
审计环境提供了一个指引企业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的框架,从而使审计更加专业、规范、科学。
同时,审计环境也会对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审计环境不稳定、不健康,那么审计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不可靠。
企业审计通过揭示企业的真实情况,能够促进审计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审计的实践可以揭示企业的合法性、规范性和信用机制,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科学健全的审计环境建立科学健全的审计环境对于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监管企业和审计机构的行为,保障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其次需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推动公众信任体系建设,提高审计的社会认同度。
最后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审计的实效性和效益性。
综上所述,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建立科学健全的审计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审计内容关注“审计什么”,企业审计内容也不例外,关注的是企业审计究竟审计什么。
审计实践中,企业审计内容涉及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审计内容、民间审计机构开展的企业审计内容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这些不同的审计主体开展的企业审计内容直接决定了各自开展的企业审计的效率效果。
很显然,这是企业审计制度建构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因此,从理论上厘清企业审计内容,是科学地建构企业审计制度的前提。
由于企业审计内容在企业审计制度构建中的重要性,不少审计机构在实务中探索企业审计内容,关于企业审计内容也有不少的理论研究文献。
然而,总体来说,企业审计内容的研究尚缺乏深入和系统,关于企业审计内容还是缺乏一个能包容各类审计主体的、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本文拟致力于此。
二、文献综述关于企业审计内容,可以从实务探索和理论研究两个角度来看。
从实务探索来看,不同的审计主体从事的企业审计内容不同,民间审计机构根据相关法规的要求,对上市公司开展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对所有公司开展财务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业务呈现多样化,没有规范的名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知识共同体组织(CBOK )[1]调查发现,排名前几位的内部审计业务分别为内部控制审计、经营审计、舞弊的违规调查、财务审计、监视道德准则遵守情况、管理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类型包括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经营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合规审计、风险审计、舞弊审计、IT 审计、其他审计[2]。
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企业审计,最初是以查错纠弊为主的财务收支合规审计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效益审计并重[3-5],后来发现,通过审计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是较困难的,从而转向以财务收支合规审计与财务信息真实性审计为主[6],这个时期的国有企业审计称为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虽然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但是,企业审计的内容并没有真的转型到财务信息真实性,而是财务收支合规性和业务合规性并重①,从内容实质来说,是国有企业合规审计。
从理论研究来说,不少的文献分别从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的角度涉及到企业审计内容。
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Sawyer et al.[7]分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刘实[8]分为财务管理审计和非财务管理审计;刘力云[9]分为财务合规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及资产管理调查;时现[10]分为经营活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公司治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郑石桥[11-12]提出基于审计主题的内部审计业务体系。
关于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审计内容,相关研究文献较多,但并未形成主流观点,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法。
有的文献提出,企业审计要以财务信息真实性审计为主[13-20];有的文献提出,国有企业审计要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21-26];有的观点认为,“三重一大”决【摘要】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企业审计内容的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内容通常分为审计对象、审计主题、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标的和审计载体五个层级。
企业审计对象是企业类经管责任,包括出资人经管责任、行业规制经管责任、国有资本营运经管责任、企业营运经管责任、内部单位经管责任,这些经管责任都可以分解为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都可以分解为信息、行为和制度三个维度的审计主题;单个审计主题可以形成单项性审计业务,多个审计主题可以组合形成综合性审计业务。
在审计实施中,各个审计主题还需要分解为审计标的,并确定各类审计标的的审计载体。
【关键词】企业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审计主题;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标的;审计载体【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9)05-0157-05金银凤1郑石桥2周敏李21.南京审计大学2.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企业审计内容:一个理论框架【基金项目】审计署2017—2018年度重点课题“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研究”(17SJ03002)【作者简介】金银凤(1968—),女,安徽灵壁人,助理研究员,南京审计大学,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郑石桥(1964—),男,湖南耒阳人,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方法;周敏李(1985—),男,江苏沭阳人,博士,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方法①例如,国家审计署2017年第28号公告的名称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2018年第38号公告的名称是“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度财务收支等情况审计结果”。
会计之友2019年第5期委托代理关系类型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审计主题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标的审计载体情形1:政府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情形2:政府与行业规制部门行业规制部门★★★★★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情形4: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情形5:非国有股东与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情形6:企业总部与内部单位内部单位★★★★★情形3:(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2)政府与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表1企业审计内容的基本框架注:★表示有这种企业审计内容。
图1企业类委托代理关系策、贯彻执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措施、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重大违法违纪、重大损失浪费、重大影响真实性问题、重大违反产业政策、重大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问题应该是企业审计的重点内容[27-30]。
上述实务探索及研究文献为进一步探究企业审计内容奠定了基础,但是,总体来说,企业审计内容的研究还不深入、不系统,关于企业审计内容还是缺乏一个能包容各类审计主体的、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本文的目的是基于经典审计理论,提出一个关于企业审计内容的理论框架,为此,首先分析企业审计内容的基本框架;然后,根据上述框架,分析不同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内容;最后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讨论企业审计内容的强制性规定。
(一)企业审计内容的基本框架一般来说,审计内容是一个多层级的体系,通常分为审计对象、审计主题、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标的和审计载体这些层级[31-32],企业审计内容也是如此。
但是,由于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较多,不同的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下,虽然审计内容的框架相同,但是具体内容不同。
我国环境下的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共有7种委托代理关系,前6种是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审计需求,当然也就存在审计内容,行业规制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不涉及一般意义的资源委托,所以,通常不存在审计。
将审计内容的层级框架与图1中的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结合起来,企业审计内容的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下面,具体分析各种情形下的审计内容。
(二)不同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内容审计内容有多个层级,先来分析审计对象。
图1中的情形1是政府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代表政府作为出资人,是审计客体,审计对象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承担的出资人经管责任,包括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业务责任是履行出资人职责,而财务责任则是其自身对财务资源的使用而要承担的责任;情形2是政府与行业规制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行业规制部门是审计客体,审计对象是行业规制部门对政府承担的行业规制经管责任,同样分为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这里的业务责任是行业规制部门履行行业规制的职责,而财务责任是行业规制部门本身因使用政府提供的财务资源而对政府承担的责任;情形3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是审计客体,审计对象是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承担的国有资本营运经管责任,也分解为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这里的业务责任就是国有资本营运责任,而财务责任则是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本身的财务收支而产生的责任;情形3有一种特殊情形(用虚线表示),这就是政府不通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而是直接委托代理关系审计对象业务责任分解的审计主题财务责任分解的审计主题业务信息业务行为业务制度财务信息财务行为财务制度情形1:政府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出资人经管责任★★★★★★情形2:政府与行业规制部门行业规制经管责任★★★★★★国有资本营运经管责任★★★★★★情形4: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与国有企业企业营运经管责任★★★★★★情形5:非国有股东与非国有企业企业营运经管责任★★★★★★情形6:企业总部与内部单位内部单位经管责任★★★★★★情形3:(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2)政府与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表2企业类经管责任分解的审计主题注:★表示有这种情形的审计主题。
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政府就直接充当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的委托人了,此时,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作为审计客体,其审计对象是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对政府承担的国有资本营运经管责任,同样由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组成;情形4是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作为审计客体,其审计对象是国有企业对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承担的企业营运经管责任,同样由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组成,业务责任是国有企业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责任,而财务责任则是国有企业对财务收支应承担的责任;情形5是非国有股东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非国有企业是审计客体,审计对象是非国有企业对非国有股东承担的企业营运经管责任,同样由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组成;情形6是企业总部与内部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内部单位是审计客体,审计对象是内部单位对企业总部承担的内部单位经管责任,也由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组成,业务责任就是履行总部确定的内部单位职责,而财务责任也是使用财务等资源而承担的责任。
审计对象是企业审计内容的第一个层级,无论何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审计对象,都需要分解为不同的审计主题才能实施。
就业务责任来说,可以分解为业务信息、业务行为和业务制度三个维度的审计主题,业务信息是表征业务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通常体现在业务统计报表中,业务行为是履行业务责任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业务制度是履行业务责任的相关各项制度,是对业务行为和业务信息的规范;就财务责任来说,可以分解财务信息、财务行为和财务制度三个维度的审计主题,财务信息是表征财务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通常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财务行为也就是财务收支活动,而财务制度则是履行财务责任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是对财务信息及财务行为的规范。
将各种企业类经管责任与其分解的审计主题关联起来,更加清楚地显现了企业审计内容,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