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的南传与越南辞赋创作论

合集下载

越南古代汉文诗叙论

越南古代汉文诗叙论
因外交 和 民间往来 直 接接触 到一 些越 南诗 人 的作
品外 , 中国人 对越南 诗 歌 , 括在 古代 越南 占据 文 包
坛 主流 的汉文 诗应 该 说 知之 甚 少 。 近 年 来 , 种 ② 这 情况 有所 改变 , 特别 是 由 于“ 亚 汉 字文 化 圈 ” 东 研 究 的开展 , 已经 逐 渐 引 起 人们 对 尘 封 已久 的越 南
而有所 变通 , 艺术 形式上 深 受“ 律 ” 唐 的影 响 , 其发 展 的 阶段 性特 征 不是 很 明 显 , 材较 窄 , 故 题 创 作上 的模仿 和程 式化 也 比较严 重 。这是 在特 殊 的背 景 条件 下形 成 的现 象 , 不能 完全 按 照研 究 中国古代诗歌 的方 法来研 究越 南 古代 汉 文诗 。 关键 词 : 越 南 ; 汉文诗 ; 概述 ; 艺术特征 ; 民族特 色 “ 越南 ” 古代 的信 史 以公 元 9 8年 ( 6 宋太 祖 开 宝元 年 ) 界 分 为 前 后 两 个 时 期 , 此 之 前 是 中 为 在 国 的郡 县 , 在此之 后直 至 1 8 84年越 南 沦为法 国殖
2 0年 1 01 1月
上 海师 范 大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nl f hn hi om lU i rt( hl o h ora ag a N r a nv sy P isp y& Sca S i cs dt n oS ei o oi ce e io) l n E i

分官 员都 是从 僧侣 中提 拔 起 来 的 。 … ’ 世 李 ” 传 朝诗 人 中也 以僧 侣 占 了 绝 对 的 比重 。《 苑 集 禅 英》 1 载 0至 1 纪 4 2世 0多位 僧 侣 所 作诗 文 , 些 这 僧侣 绝大 多数 生 活 于李 朝 时期 , 名 者 有万 行 禅 著

越南《后白藤江赋》《续赤壁赋》与中国前、后《赤壁赋》之联系

越南《后白藤江赋》《续赤壁赋》与中国前、后《赤壁赋》之联系

《 后 白藤江赋》应该属于不知不觉地被感染 的 那种类 型。 《 前 白藤江赋 》作 者张 汉超 ( ?一 1 3 5 4 )跟 《 后 白藤 江赋 》作者 阮梦苟 ( 1 3 8 0 ~? ) 是不同时代的人 ,相差大约一百多年,跟同一个作 者在同一 年之 内所创作 出来 的前、后 《 赤 壁赋》 之情况大大相反。因此 ,前、后 《 白藤江赋》 其 实没有很多可 比较之处 ,反而 《 后 白藤江赋》 跟 《 后赤壁赋》是值得放在一起加 以讨论 的作品。当
风清,如此 良夜何? ”客 曰: “ 今者 薄暮 ,举 网得 鱼 , 巨 口细鳞 ,状 如松 江之 鲈 。顾 安所得 酒乎 ? ” 归 而谋 诸 妇 。妇 曰 : “ 我 有 斗 酒 ,藏 之 久 矣 , 以待 子不 时之 需 。 ” 於 是 携 酒与鱼 ,复 游於 赤壁之 下 。江流 有 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曾 日月 之 几何 ,而 江 山不 可 复 识 矣 ! 予 乃摄 衣 而上 , 履境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 危 巢 ,俯 冯 夷之 幽宫 ,盖二 客 不能从 焉。划 然 长啸 ,草木震动,山呜谷应 ,风起 水涌。予亦 悄 然而 悲 ,肃然 而 恐 ,凛乎 其 不可 留也 。反 而 登舟 ,放乎 中流 ,听其 所止 而休 焉。时夜将 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横江东来,翅如车 轮 ,玄裳缟衣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 须臾客去 ,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 跹 ,过 临皋之下。揖 予而言 日: “ 赤壁之游 乐 乎? ” 问其姓名 ,俯 而不答。 “ 呜呼噫嘻 !我 知之 矣!畴 昔之夜 ,飞呜 而过 我者 ,非子 也 耶? ” 道士 顾 笑 ,予 亦惊 寤 。开 户 视 之 ,不 见
越南作 家跟 “ 赤 壁 ”似乎 有着不 解之 缘 。不管 何时何地 ,只要跟战争战场有关 ,越南作家就会联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剖析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剖析

2018/10/15
19
• (五)唐代科举考生的生活即考试流弊 •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终生追求而不可得的钓饵;大批知识分 子把终生精力消磨于科场考试之中,期间还遭受各种折磨 与侮辱。 • 应试之前要“具保结”,要找担保人才可报考;到京师后, 首先要拜师; • 应试之日自备水,炭,蜡烛,餐具等,唱名搜身,依次如 贡院。场外兵卫森严,考生坐在廊下答题,稍有不慎,就 被呵斥出场; • 考试以一日为限,晚未交,许烧三支蜡烛,烛尽收卷; • 考官阅卷时写“通”或“不”; • 省试落第的可以如国子监学习,来年再考; •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 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晓 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 隋代的开科取士,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 中在中央朝廷;考试录取,录取标准专凭试卷,重才专资, 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层层推荐。考试成为成为古代选手制度 的分界线。 • “进士”一词见于《礼记.王制》,本意为进受爵禄之义,当 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关于国家当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 文(以试策取士) • 从此,读书,应考,做官紧密结合。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 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 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 取人的察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取人的九品 中正制。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 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 明”。
2018/10/15
6
• 武则天统治时不重视学校重科举。对科举制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 • • 1、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 式; 2、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开创了武举的先例; 3、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4.学者杨向奎指出∶"魏晋以后,政权分崩,实不一统,但任何一族之当道者,都以一统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负。"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大一统观念影响深远B.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C.封建化进程遭遇挫折D.政权更迭渐趋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魏晋以后,政权分崩,实不一统,但任何一族之当道者,都以一统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负”,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乱,但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一的观念,不能看出民族隔阂状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化进程,排除C项;政权更迭是当时的时代特征,但学者表达的重点是统一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D.世界形势变化制约移民走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789一1880年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为了吸收人才,因此外来移民受到欢迎;1880—1924年受战争影响,美国的外来移民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34年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美国的外来移民地位跌入谷底。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A项正确;1880—1924年,美国的外来移民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34年,美国的外来移民地位跌入谷底,说明美国劳动力资源并不短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移民数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外来移民地位的变化,而非移民走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2.英国当代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认为,近代早期城市有充当十字路口和邂逅场所的功能,城市的公共空间方便了政客与学者、绅士与工匠、田野与研究室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可用于说明,欧洲近代早期城市( )
A.商贸中心地位强化B.人口激增问题凸现
C.有利于知识的传播D.市民自治影响深远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评饶芃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评饶芃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评饶芃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黎楠【摘要】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如何传播,这些东南亚国家选择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

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新马和菲律宾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译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还通过华校、报刊、社团等渠道传播中国旧文学,通过华侨社会、报刊、南渡文人三种途径传播五四新文学。

从传播方向来看,除了从中国到东南亚这个方向传播中国文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还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学,并用中国文学形式进行文学创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5-7,24)【关键词】饶芃子;《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途径;传播内容【作者】黎楠【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饶芃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一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在后记中饶芃子写出主编该书的原因:北京大学的乐黛云教授向她提出《中国文学在东南亚》这个课题,缘由是饶芃子工作单位暨南大学是一所华侨大学,设有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可以提供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料,暨南大学向来重视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接触到不少东南亚华文文坛上的朋友,这些背景有利于此课题的拓展。

于是,饶芃子在1990年代初开始组建课题组,收集相关资料,并于1997年底定稿。

饶芃子负责全书的整体构思和大纲,然后统稿、定稿。

“探索东南亚诸国在对中国文学的选择、接纳及其‘内化’的现象,是一个有世界意义、有魅力的课题。

”那么,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又选择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一书中指出了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接受中国文学的途径,具体如下。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填空题(30选20,20分)名词解释(6选4,20分)简答题(5选3,30分)论述题(2选1,30分)填空:1.人类文化史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 (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 (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

2.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农抑商。

3.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4.战国以前,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和明清的内阁制。

5.汉代地方沿袭秦制。

在京师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种官职,合称“三辅”。

汉武帝时,设十三部(州)刺史,汉末刺史改称“州牧”。

6.清朝级别最高的九位封疆大臣:直隶(直隶、河南、山东)总督、两广(广东、广西)总督、两江(江苏、安徽、江西)总督、湖广(湖南、湖北)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7. 家庭结构派生出家族观念,大略有三:血缘观念。

——宗谱;门第观念;孝悌观念(“养”、“敬”、“无违”)。

8. 《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9. 《尚书·尧典》“以亲九族”:上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延亲子、孙、曾孙、玄孙。

10.狭义的礼指礼节或仪式。

“吉凶军宾嘉”11.东汉科举出现变革:首先是按照人口比例岁举孝廉,注意优待边郡。

其二是举孝廉开始试经,实行优胜劣汰。

“阳嘉新制”。

常科还设有“茂才”。

12.唐代科举分常科与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春闱”与“秋卷”。

13.唐代进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选试,合格后才授予实际的官职。

选试的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四者合称“四才”。

此外还要考察“三实”:“德行”、“才用”、“劳效”。

14. 科举制度如何培养、选拨与录用人才。

中国古代经历了周代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与征辟制、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始于隋而终于清末的科举制。

越南科举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越南科举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越南科举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越南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公元1075年的陈朝,影响深远并延续至越南历史的后续朝代。

这一制度是基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而发展起来的,旨在选拔具有优秀才能和品德的人才,用于担任朝廷官职。

越南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在这一制度下,根据考试的结果,学生们被分为举人、进士和状元等不同级别。

这些考试内容包括经史、礼法、文学和政治等领域的知识,以及才艺和品德的考察。

通过举人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最终获得进士或状元的称号。

越南科举制度在越南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一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了朝廷中有影响力的官员,参与到政治决策和行政事务中。

他们以才学和品德卓越为基础,为越南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然而,越南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这一制度在选拔人才时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对实际能力和创造力的考核较少,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被忽视。

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复杂性和竞争激烈程度,以及与官员身份相关的特权和权力,科举制度也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尽管如此,越南科举制度仍然是越南历史上一段重要而且有意义的时期。

它通过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推动了越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奠定了基础。

对于了解越南历史和文化,越南科举制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示,为我们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文章结构是指组织和安排文章内容的方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中的信息。

在讨论越南科举制度时,为了使文章更具条理和逻辑性,可以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越南科举制度:1.2.1 越南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将回顾越南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我们将介绍科举制度在越南的引入、受到的影响以及其在越南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实用版4篇】目录(篇1)I.科举制简介II.科举制的考试内容III.科举制的影响IV.科举制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科举制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一、科举制简介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使得出身贫寒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使得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科举制的考试内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经义是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阐述,诗赋是指对诗歌的创作和赏析,策论是指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了实际才干的重要性。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出身贫寒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其次,科举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科举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最后,科举制培养了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科举制的现代意义科举制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所倡导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则是竞争的基础。

科举制所倡导的这种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选拔和竞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科举制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科举制倡导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目录(篇2)I.科举制简介II.科举制的考试内容III.科举制的影响IV.科举制的现代意义正文(篇2)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

北大中文博士生入学考试古代文学专业试题

北大中文博士生入学考试古代文学专业试题
名词: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庄子虚静、物化,苏轼?,
刘勰“因内符外”,陆机“应、和、悲、雅、艳”'
论述:刘勰比兴、王国维“天才观”
复旦考博入学试卷——文史哲综合
名词解释(*):
魔幻现实主义;类书;玄言诗;“形而上”;词汇学;
填空(*’):
[古今中外都有,难度不大,关键是范围广,不易复习,感觉只能靠平时积累选择(*1’):
史记与汉书比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五经正义及意义
章黄学派之黄季刚学术思想
还有题忘记,我只记得我选做的
文学史题目
结合诗经谈雅与郑\正与变
谈谈对"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
韩愈和古文运动
结合宋词的发展谈词的本色(也即谈对豪放和婉约的看法)
年上海师大,文献专业
试卷一:上师文学与学术题目
古典文献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分必做)
[其余不记得了!
—文史哲综合(补充)
填空有余华的,的出处,的作者,南宋定都哪里,其他忘了
论述还有选做的:语气词"吧"什么什么的
信息时代对文学的削弱什么的
忘了:
复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考试试卷<
文史哲基础卷:
名词解释:魔幻现实主义类书玄言诗形而上
填空:
个,一个一分
论述:请对儒家的几个代表人物的思想说说你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谈谈人文学科对于科技和经济的指导意义;
以上两题必做
试述“垮掉的一代”创作思潮的特点及其对于中国青年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卷`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你怎么看?试用你所学过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评论这个观点;
.试述M兰昆德拉(或卡夫卡)的创作、翻译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宋代中越文学交流述论

宋代中越文学交流述论
和 的事 件 。文学作 品 多 由僧 人 或佛 教 信奉 者 所创作 , 作 品题 材也 多与佛教 相 关 , 还有 一 些作 品模仿 自中 国
诗歌 , 具 有 以禅入 诗 的特 点 。此 外 , 人 员的 流动 是 中越 文 学交 流 的一种 特 殊 途径 , 而 宋真 宗对 占城 稻 的推 广, 则使 中国文 学增 添 了一 个具 有越 南特 色 的描 写 对 象 。古代 中越 文 学 交流 发展 的基 本 方 向在 宋代 就 已 初 步 奠定 。 【 关 键词】宋代 ; 越 南; 文 学交流 ; 佛 教
元韶禅师石濂和尚玄溪和尚三位中国僧人被越南官方史书大南列传前编立传其中的石濂和尚即海外纪事的作者大汕曾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前后借重广州长寿寺主持的身份不止一次为越南南方顺化政权越王阮福啁送去昆剧戏班虽然此行为备受时人攻讦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越南戏剧文学的发展
2 0
年第 期 ( 总第 2 6 8期 )
南 历 代 政 权 都 向 中 国“ 修 臣行 礼 ” , 与 中 国保 持 了
近 千年 的宗藩 关 系 。显 然 , 严 格意 义上 的 中越 文学
四百余年 , 颇有似类 ” 五 十 - , r a z 5 1 ) 。 在越南北部作为
中 国行 政 区域 的一千 多 年 历 史常 重 要 的时 期 ,学 界却 鲜 有 研 究 者 专 力 于
关注此时期两国文学 的交流。有鉴于此 , 我们通过
对 大量 历 史 资料 的爬 梳 、 钩稽 , 拟 从 文 学 交 流 的 背 景、 途径 , 以及 相互 的文 学 影 响 等方 面对 这 个 问 题
作 一番探 讨 。
统 .这 既构 成 了两 国 文学 交 流 最 为 坚 实 的文 化基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2•【字号】杭政办函[2012]291号•【施行日期】2012.1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知(杭政办函〔2012〕291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经杭州市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评审,共评出杭州市第十九届(2010-201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作品80项,其中《文人门派传承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等5项优秀成果获一等奖,《本体知识:教育的认知盲区和操作误区》等25项优秀成果获二等奖,《中共杭州历史要览》等50项优秀成果获三等奖。

为促进优秀成果转化利用,在全市形成哲学社会科学调研、应用、创新氛围,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杭州市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公布如下(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一、一等奖1.《文人门派传承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论文),刘克敌(杭州师范大学)。

2.《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学观察》(专著),朱继平(杭州师范大学)。

3.《南宋全史(一、二)》(专著),何忠礼(杭州市岳飞研究会)。

4.《传统与现代的交锋: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实践表达》(专著),容中逵(杭州师范大学)。

5.《从“压力型考核”到“公众制度化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模式的转型与路径依赖》(论文),黄俊尧(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二、二等奖1.《本体知识:教育的认知盲区和操作误区》(论文),丁峻(杭州师范大学)。

2.《学生健康素质评价指标、方法与策略研究》(研究报告),王小合、曹承建、范亚峰等(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比屋歌师孔孟,累朝簪笏颂唐虞——越南历代汉诗概说(4)

比屋歌师孔孟,累朝簪笏颂唐虞——越南历代汉诗概说(4)
me ey g n r lwo k fe p e sn h o t ’ n sa d t a k ,wo l s s l h w i e eie l f rl e ea r so x r s ig t e p e s mi d n h n s ud u u al s o Chn s d a y o
田园 , 意象 , 语 言 , 风格 , 多与 中 国诗 歌如 其 其 其 也
p e so ,wh t e t i d r c x r s i n o i d,o h h n i g o it r rs in e h r i s i t e p e s o fm n e r t e c a tn f h so y,a wa s f c s e n p s l y o u s d o a -
tr l t ma e t a g a e t t l ,whc u tt es mewihCh n s o ty o a ,isi g ,isln u g ,i s ye s ihi js h a t ie eP e r .Un i t ef u dn s tl h o n i g
o mo r t p b i f it a i 4 t ep o e i y t m sn tf l fDe c a i Re u l o e n m n 1 5, h h n t s s e wa o u l i l me t d a d t e Ch — c c V 9 c y mp e n e n h i
被 废弃 。
关 键词 : 越南汉诗; 文化认同; 向心力
中图分类 号 : 0.1 I 62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10(000—02 7 17。1121)2 5— 0 0

扬雄赋论与辞赋创作变化成因考论

扬雄赋论与辞赋创作变化成因考论

扬雄赋论与辞赋创作变化成因考论扬雄是中国汉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辞赋创作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在扬雄的文论文章《赋论》中,他详细阐述了辞赋的创作与运用原则。

本文将从辞赋创作的变化成因方面对扬雄的《赋论》进行考论。

扬雄的《赋论》是在汉代文学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汉代文学以“辞章风雅”为主,而扬雄提出的辞赋创作方法和理论正是对这一文学传统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扬雄认为,辞赋应该追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华丽的辞藻。

他提倡辞赋要以“褒贬议论”为主题,通过对事物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以“议论”为基础的辞赋创作理念与汉代以史记为代表的记叙文学相比较,具有更加个人化和主观化的特点。

扬雄的《赋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先秦文论的影响。

扬雄在文中谈到的“赋”一词就是兼容并蓄地汇集了先秦时期各类文学形式与风格,如“骚”、“颂”、“辞”等。

他认为辞赋应当集大成,兼引前代文学之长。

这一观点正是借鉴了先秦诸子在论述文学艺术时对古代文学传统的重视。

扬雄也明确提出了与先秦文论不同的观点,他主张辞赋应该追求文字的艺术表达,以达到意境的营造。

这一观点反映了汉代文学在接受古代文论的基础上,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关注和追求的新变化。

扬雄的《赋论》也与他个人的生平和经历有关。

扬雄曾任汉武帝的侍中,是皇帝亲近的重臣。

他在宫廷内亲眼目睹了当时官僚主义盛行、社会风气日趋繁华的现象。

这种背景也影响了他对辞赋创作的思考和理解。

扬雄在《赋论》中强调辞赋应该真实而不做作,直言而不讳。

他以“才名之士”的身份,深切感受到了官僚体制对言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压迫,因此提出辞赋创作应该追求真诚和直抒胸臆的原则,这种原则也成为他的个人艺术追求。

扬雄的《赋论》是在汉代文学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对先秦文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扬雄个人的生平和经历也对他的辞赋创作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扬雄的《赋论》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越南文学的发展历程

越南文学的发展历程

越南文学的发展历程越南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初的阮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越南文学开始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阮朝时期,越南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

诗歌被广泛用于表达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当时,越南文学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大,大量的文学作品以汉字书写,并采用了中国的诗歌形式和格律。

然而,越南文学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诗歌形式,如歌行和柳毛诗等。

随着越南独立的时代的到来,越南文学开始脱离中国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本土化和民族特色。

19世纪末,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越南作家和文学人士,他们致力于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

他们运用现代的文学技巧和写作方式,将越南的社会问题、民族困境和人民命运融入文学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歌等。

20世纪初,越南文学在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中,文学成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和呐喊民族独立的重要工具。

越南的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爱国主义、自由和正义的追求,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团结力量。

到了20世纪中叶和末期,越南文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越南文学开始审视社会制度和人民现状,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主题。

同时,国际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也逐渐进入越南文学领域,使越南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现代性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越南文学面临着全球化和新的文化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和思潮的碰撞,越南作家们需要与之抗衡并寻找身份认同。

越南文学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创作领域和形式,涉及社交媒体、网络文学和数字出版等新型媒介。

总的来说,越南文学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

从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到追求本土化和民族特色,再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越南文学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创新,为越南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扬雄赋论与辞赋创作变化成因考论

扬雄赋论与辞赋创作变化成因考论

扬雄赋论与辞赋创作变化成因考论
扬雄是中国两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著作中尤以《赋论》和《辞赋》最为著名。

扬雄的《赋论》是一部论述文学创作理论和方法的著作,而《辞赋》则是一部由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的文集。

扬雄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和影响被认为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扬雄《赋论》和《辞赋》的变化成因进行深入的考论,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扬雄的《赋论》和《辞赋》的变化成因可以从作者个人经历和思想变化的角度来考察。

扬雄出身于一个学术世家,他的家族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扬雄在政治上也经历了风波,这些经历都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扬雄的思想变化也可以通过他的著作中的变化来进行观察,比如他在《赋论》和《辞赋》中对于文学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出他在思想上的变化。

扬雄《赋论》和《辞赋》的变化成因可以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扬雄生活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时期,因此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时代的影响。

在《赋论》和《辞赋》中可以看到扬雄对于当时社会和政治状况的观察和反思,这些都反映出了他对时代的认识和思考。

扬雄《赋论》和《辞赋》的变化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经历和思想变化、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以及文学传统和风格的影响。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扬雄的文学创作,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作出了贡献。

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扬雄《赋论》和《辞赋》的意义,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辞赋创作入门(连载之二)

辞赋创作入门(连载之二)

辞赋创作⼊门(连载之⼆)涵天楼诗法讲座辞赋创作⼊门(连载之⼆)(接上期)四、赋的嬗变流程赋有⼀千余年的演变历史,⼀般都把赋的演变划分为古赋、俳赋、律赋和⽂赋四个阶段。

第⼀是先秦两汉时期的古赋阶段。

古赋包括四⾔诗体赋、骚体赋和散体赋。

早在西周时代,周⼈在政治活动中,已有“赋诗”的⾏为。

这种⾏为被称为“赋诗⾔志”。

所谓赋诗就是取诗、⽤诗;所谓“⾔志”,就是⽤诗来表⽰⾃⼰的意志。

《国语·周语上》载邵公谏厉王云“故⽥⼦听政,使公卿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谏。

”所谓“瞍赋”,就是盲瞍取诗诵读。

在周代,《诗》是配乐歌唱的,⽽“诵”却是不配乐歌唱的。

所以班固在《汉书·艺⽂志》中引《传》⽈:“不歌⽽诵谓之赋。

”到了战国时期,“赋”就由“诵读”的意义逐渐演化为⽂体之名,于是赋体⽂学就正式成⽴了。

战国时期,最初的赋作家是屈原、荀况、宋⽟。

屈原是赋体作品第⼀个重要作家。

《离骚》是屈原骚体赋的代表作。

屈原的作品主要是抒情,重在隐喻和象征⼿法的运⽤,其主观情感的抒发⼗分强烈。

因此汉⼈将凡是与“诗”⼀样抒情⾔志然⽽⼜不能⼊乐的⽂学作品,都称之为“赋”。

虽然屈原本⼈并未称他的作品为赋。

荀卿的作品,主要是体物,重在描写刻画,对象的特征⼗分明显。

荀卿开始以“赋”命篇。

他的《赋篇》,是最早以赋名篇的杰出代表。

但是《赋篇》采⽤的是以四⾔为主类似《诗》的句式,其后⾯所附的《礼》、《知》、《云》、《蚕》、《箴》五篇,均未名之为“赋”。

况且末尾⼜附有“佹诗”和“⼩歌”,更不像赋的⽂体,所以荀卿虽以赋名篇,但不能算是确指赋的⽂体。

宋⽟的赋除了抒情的如《九辩》、咏物的如《风赋》以外,其余作品《⾼唐赋》、《对楚王问》、《神⼥赋》等,主要是叙事,这是与《诗》相当不同的。

宋⽟的赋题材⼴泛,亦重在刻画描写;在结构谋篇上多设为问答,在语⾔形式上是韵散相间,完全是⼀种新的形式,它已具备了“赋”的雏型。

《史记·屈原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唐勤,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

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越南历代汉诗概说(2)

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越南历代汉诗概说(2)

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越南历代汉诗概说(2)毛翰
【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1)004
【摘要】从宗藩关系的角度看去,越南汉诗不过两大倾向:即对于宗主国的离心或向心.表现离心倾向的作品,是争战、分裂和对抗的产物,是其民族独立意识的结果,以李常杰<南国山河>和邓容<感怀>为代表,作品尽管很少,却颇有分量和杀伤力.其抗元之诗则让人同情.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毛翰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1
【相关文献】
1.帝掬昆仑雪,置于扶桑东——日本历代汉诗概览(1) [J], 毛翰
2.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越南历代汉诗概说(3) [J], 毛翰
3.比屋歌师孔孟,累朝簪笏颂唐虞——越南历代汉诗概说(4) [J], 毛翰
4.国祚如藤络,南天理太平——越南历代汉诗概说(1) [J], 毛翰
5.试论越南历代汉诗 [J], 毛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宋辞赋史》观后有感

《两宋辞赋史》观后有感

《两宋辞赋史》观后有感《两宋辞赋史》观后有感本文关键词:辞赋,有感《两宋辞赋史》观后有感本文简介:长期以来,治文化史者多受到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诗歌”论说的影响,普遍流行着“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似乎一部文学发展史就是貌似一部文体变迁史,一个时代就着重只着眼于某一种文体的文学。

于是乎论辞赋,似乎只重汉代,无论他朝;讲宋代《两宋辞赋史》观后有感本文内容:长期以来,治文学史者多受到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说的影响,普遍流行着“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似乎一部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文体变迁史,一个时代就只着眼于某一种文体的文学。

于是乎论辞赋,似乎只重汉代,无论他朝; 讲宋代文学,似乎只重宋词,其他文体形式少有人问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整体蓬勃发展,宋代文学的研究也呈全面开花之势,不惟宋词,诗、文、戏曲、小说等文体也日渐受到学界重视,从书目整理、作品编选、资料汇辑,到专题研究,时有着作问世。

但是,对于宋赋的研究,却一直身处相对薄弱环节。

究其原因,除了阅读条件的差别待遇外,还与人们对宋代辞赋的偏见有关。

虽也偶有学者涉及,但与其他宋代莫费特研究相比,或者与古诗其他时段辞赋研究相比,还是远远不够。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培教授的《两宋辞赋史》全面地肯定并总结了宋代辞赋的应有地位正因如此及其价值,在中国文学、催生文体研究史上可谓具有开创意义。

作为两宋辞赋所研究的开创性着作,刘着之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宋代辞赋作家作品总结做了一次全面的深入分析。

以往司马光的所研究只是集中于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轼、李清照等少数观众们、名家,严肃还没有人顺便对两宋辞赋作品作一次认真的检阅。

作者在全面搜集、充分占有恰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的方法,爬梳整理,钩沉考订,显示表明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力。

而且,该书在论述过程中,不仅照顾到了辞赋各体在宋代的发展,并且既高度关注重点名家,又对过去绝不被重视、甚至根本否定的三四流作家做了较为详细与肯定的评价,提高了全书的新鲜感与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an ho 1 01 gz u 3 0 5,Ch n i a)
Abta t sr c :T h m pe i lEx m i a i ys e t re n t iD y s y a r it d t h a e eI ra a n ton s t m s a t d i he Su na t nd pe ss e o t e l t
第 4 1卷第 1 期 21 0 1年 1 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版 ) 人
J u n 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f hj n i r i { u nt s n o i c ne 】 o r a o e a gUnv st H ma ie dS ca S i cs Z i e y i a l e
中诗 赋 占有突 出的 地 位 。相较 于 同时 期 的 中 国科 举 试 赋 , 南 课 艺 赋 与 试 赋 的 创 作 特 征 主要 表 现 在 题 类 越 和 取 径 的 多元 化 , 汉 赋 体 、 律 体 、 白体 等 ; 材 也 多 种 多样 , 如 咏 史 、 物 、 事 、 古 诸 题 的创 制 。 有 唐 李 题 诸 景 记 拟 而 从 赋史 看 , 越南 辞 赋 艺 术 对 词 章 之学 的发 展 、 史 之 学 的 渗融 、 学体 系 的 构 建 以及 由模 拟 到 自立 的 变 经 赋
a dtsigF , s il s o n b aiu e rs s c sHa ’ sye 汉 赋 体 ) T n ’ sye n et u wa ny h w yv r sg n e ,u h a nS tl( n ma o , a gS t l
( 唐律体 ) L a’ sye 李 白体 ) t. eeweeas ait f h me ,u ha h raino , i i tl( B S ec Th r r l av r yo e ss c st ecet f o e t o
化 , 有 一 定 的 积 极作 用 。 均
[ 键 词 ]越 南 ; 举 试 赋 ; 赋 创 作 ; 播 关 科 辞 传
S u h r pr a ft e I p ra a i a i n S se n e n m e e Fu Cr a i n o t wa d S e d o h m e i lEx m n to y tm a d Vit a s e to
I p ra a i ton s s e oft wo c nti s A c o di o t s orc lr c d f t e t m e ilEx m na i y t m he t ou re . c r ng t he hit ia e or s o h wo c un re t e p m n c up e o i ntp s to n t e I pe i lEx m i to Com p r d o t is, h oe a d Fu o c i d a pr m ne o ii n i h m ra a na i n. ae wih t e I pe ilEx m i a i fChi a a hes m e p rod, h e t r so e n m e e ca sng Fu t h m ra a n ton o n tt a e i t e f a u e fVi t a s ls i
Sun Fux a u n
( p rme t f C i eeLa g a ea d Liea u e,Ci le eo h ja g Un v riy, De a t n h n s n u g n tr t r o t Colg f Z e i n ie st y
c ntng h s o y, c ne d s rpto na r to nd i ia i n. n t iw fFu hit r t e f a u e ha i i t r s e e c i i n, r a i n a m t to I he v e o s o y, h e t r s o it a e e Fu a a c r an o ii e e f c n h m pr v m e t of ie a u e. nflr to fV e n m s h d e t i p stv fe t o t e i oe n lt r t r i it a i n of
Qig Dy a t.I o n y h d a e y mp ra t n le c n h n in p l is ie lg , n n sy t t o l a v r i o t n ifu n e o t e a ce t o i c , d oo y n t
a a mi n u t r bu as s r a e s o Ko e n o t o c de c a d c lu e, t l o p e d a t t r a a d s u h t Vit a ,c nt i tn o h en m o rbu i g t t e
[ 摘
要 ]中 国的科 举 制 度 开 始 于 隋 朝 , 续 至 清 末 。 它 不 仅 对 古 代 的政 治 、 想 、 术 、 化 产 生 了 延 思 学 文
十 分 重要 的影 响 , 且 东 传 至 朝 鲜 , 传 到 越 南 , 成 了两 国 的 科 举 取 士制 度 。 根 据 两 国史 书 , 举 取 士 并 南 促 科
Vo . 1.No 1 14 .
JD 2 1 a . 01
DOI 0 3 8 /.sn 1 0 — 4 X. 0 0 1 . 7 :1 . 7 5 j is . 0 8 9 2 2 1 . 0 1 1
中国科举制度的南传与越南辞赋创作论
孙 福 轩
( 浙江 大 学 城 市 学 院 汉 语 言 文 学 系 , 江 杭州 3 0 1 ) 浙 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