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与海丝特形象的伦理学阐释

合集下载

《红字》中海丝特形象的深度解读

《红字》中海丝特形象的深度解读

那象征通奸罪 的红 A字也被她 以艺术家的手绣得异 常的精美华贵 。这 个美化 的字母 已经 失去了社会强
加在她身上的意义 , 变成她 自我定义 的优雅 。海丝特 之所 以精心装饰 这个 红 A字 还有另一个原 因:她爱 的人 的名字 中有这个字母 ,这个 A在她眼 中已变成 爱的象征 , 这既粉碎 了宗教的意 图 , 也表达 了她的反 抗精神。海丝特对清教教规的蔑视 以及她所“ 犯下 的 罪过 ” 既 显 示 了她 对 生 活 的 热 爱 , 也 表 现 了 她 对 宗 教
气 和对 爱情的执着追 求 。更体 现在 生活 中的自立和 对 孩子的母性特质上 ,这些都体现 了她敢于打破 清 教束缚 、 追求 自然人性的决心 和勇气。 ( 一) 海丝特对清教伦理道德的反抗 l 7世纪 的新英格 兰处于严 酷 的教权 统治 中 , 严 格 的宗教 教规不仅具有 与法律相 同的强制性 ,甚 至 还 支配 和左右着人们 的思想和判 断 ,清教教徒 以教 规 愚弄 、 麻醉 、 控制人们 的思 想和 行 为 , 他 们沿袭 古 代 用以保护男权地位 的父权制 ,鼓 吹男性对社 会拥 有 支配权 和决定权 , 女性只是繁 殖的工具 , 没有独 立 的人格 ,需要依附男 性而生存 ,应 当受到男人 的统 治 。为保 护男人的权利 , 女 性受到种种 限制和束缚 , 甚 至残酷 到 即使 在街 上微 笑都要 处 以监 禁 的地 步 。 整个 清教地 区死气沉沉 , 气 氛阴暗颓废 , 人们努 力压 制 着 自己的情绪和人性 , 神情冷 漠 , 一切都笼罩 在黑 暗之中。《 红字》 中到处都渗透着这种阴郁的宗教气 氛, 生活在这种压抑的环境 中的海丝特对这种惨无人 道、 压制人性的宗教伦理道德表达 出自己强 烈不满。 海 丝特 虽然生长 于清教社会 ,对清教法规 有着 清楚的了解 , 但在不伤害他 人的情况下 , 她认 为 自己 追 求爱情的行 为是 没有 过错 的, 因而 , 对清教做 出的 严 厉惩罚她坦然接 受 , “ 世俗 的法 律不是心 灵上的法 律” 。 [ ¨当海丝特走 出牢 门时, 没有众人 想象的“ 黯然 失色” , 而是露 出高傲优 雅 的举止 、 从容 不迫 的微 笑 , 就 连身上的衣服都是 华美的 , 她环视着 众人 , 勇敢地 向众人展示代表耻辱 的红 A字和 自己的孩子 ,就连

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2)

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2)

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2)三、海斯特对生活的追求“红字”在清教徒的眼里是罪恶和耻辱的标志,而在它面前,海斯特却依然展示了她的人性魅力和尊严,她艰苦的抗争和对生活的追求是冲破旧的道德枷锁的充分体现。

海斯特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动了人们,许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义去解释那鲜红的A字,(abie)“能干”(angei)“天使”却成了A字新的寓意。

“海斯特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性格力量和不同寻常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了一个自己扮演的角色。

人们来到她的小屋,将他们的悲哀和困扰倾诉给她,寻求她的忠告。

”“海斯特竭尽所能去安慰劝导她们,并郑重告诉她们:坚信当世界渐臻成熟,某个更加光明的时代到来时,会在一个更为可靠的保证相互幸福的基础上,建立起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整个关系。

”正是因她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强烈的热情,使她实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存在价值。

结语正如尼娜贝姆所说:“在海斯特这个形象中,霍桑塑造了美国小说中的第一个真正的女主角,同时也是其中永远的英雄之一。

”海斯特以她的行动告诉女性应该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怎样才能赢得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怎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这种敢于斗争的形象和反抗命运的精神鼓舞着成千上万的女性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也正因为如此,她胸前的红色A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具有永恒的意义,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 [篇2]<红字)思想深邃.想象丰富.表现手法独特,引起了人们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评论.它被公认为是霍桑最杰出的作品。

在整部小说中.海斯特被描写成一个聪明、漂亮、能干。

极富同情心但又很平凡的女人.特定的环境造就了她这样的形象.在她的性格中同样蕴含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独立自我精神。

在霍桑的笔下。

海丝特是一个敢于反抗命运、敢于为争取人生权利而斗争的勇敢女性。

她一出场.便显示出生机勃然的个性。

当沉重的狱门拉开.当狱吏把她拉出狱门示众时,虽然一种本能的荣辱感使她感到耻辱.然而她并没有丝毫的畏怯。

《红字》中海丝特形象的伦理解读

《红字》中海丝特形象的伦理解读
时 期 的 新 英 格 兰 。 女 主 人 公 海 丝 特 ・白 兰 年 轻 貌 美 , 却 因 家庭 贫 困嫁给 了身 材矮 小 、 外 形 丑 陋 但 学 识 渊 博 的 医 生 罗 格 ・齐 灵 渥 斯 。 婚 后 两 人 决 定 离 开 故
出, 客 观 的伦理 环境 或历 史环 境是 理解 、 阐 释 和 评 价
题 思想 、 丰 富 的 象 征 以及 隐 喻 文 学 的 艺 术 手 法 , 一 直
是 文学 评 论界 关注 的焦 点 。
文 学 伦 理 学 批 评 是 一 种 从 伦 理 的 立 场 分 析 和 阐 释文学 作 品 、 研究作 家的一种文学批 评方法 , 它 指
小 说《 红字》 中 的故 事 发 生 在 1 7世 纪 北 美 殖 民
第 1 3卷
第 4期
淮 海 工学 院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V o 1 . 1 3 No . 4
2 0 1 5年 4月
1 1 O f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H u F n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文学 的基础 , 因此在 解 读 文 学 作 品 时 , 要“ 回 到 历 史
的伦理 现场 ” 寻 找 文 学 产 生 的 客 观 伦 理 原 因 并 解 释
其 何 以成立 , 分 析 作 品 中 导 致 社 会 事 件 和 影 响 人 物
土英 国移 居新 英格 兰 , 妻子 先行 到达 波 士顿 , 在 等 待 丈夫 到来 时 , 却 获 悉 丈 夫 葬 身 大 海 的 消 息 。 在 孤 独

皈依上帝与道德的升华——评《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

皈依上帝与道德的升华——评《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

皈依上帝与道德的升华——评《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口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姚延文赵伟刘国斌摘要:《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胸前的“A”象征着多重寓意。

本文通过时A字分别象征“通奸”、“能干”、“值得尊敬”、和“天使”等寓意的分析。

对女主人公从犯下“原罪”到赎罪、重获新生的命运变化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红字》;A;象征;寓意<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成名佳作。

作品以北美殖民时期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命运与不断变化意义的“A”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凸显出女主人公自我救赎的善良本性,谴责了清教统治的伪善与冷酷。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不幸嫁给了老医生齐林沃斯.在一次旅途中,与丈夫失散。

在寡居生活中,她和当地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下女儿珠儿。

根据当时的清教徒所制定的法律,通奸罪是不可饶恕的。

因而,被宣判终生佩带象征通奸(A dul t e ry)的红色“A”字以示惩罚。

“A”字成了罪孽和耻辱的标志。

海丝特与女儿在镇边顽强地生活.并处处帮助别人,终于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

“A”字也由标志着羞耻的“通奸”(A dul t e ry)变成了“能干”(A bl e)}、。

值得尊敬”(A m i abl e)以及天使(A ngel)的含义。

“A”字内涵的变化可以说代表着女主人公“犯罪”、“赎罪”以及“重生”的命运变化。

“A”字在英文中是“通奸(A dul t ery)”一词的第一个字母,而犯了通奸罪就必须在胸前佩带“A”字.并接受示众的严厉处罚。

在小说的开始,展现给读者的是白兰胸挂“A”字。

“A”字在这里代表着一种比肉体惩罚更深重、更严酷的精神的折磨.还象征着一种耻辱的标志。

因而独自一人承担着因“犯罪”而带来的一切惩罚与羞辱。

她承认了这种“罪行”并默默地接受着惩罚.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善行来洗脱自己所犯下的。

罪行”。

因而,她忍辱负重。

《红字》中海斯特的性格症候论析-文档资料

《红字》中海斯特的性格症候论析-文档资料

《红字》中海斯特的性格症候论析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

他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红字》这部小说成为世界经典名著,也使得霍桑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

他在小说中探索人性的罪恶,用犀利的笔锋去讽刺邪恶,揭露道德的伪善,抨击宗教的狂想,揭示真理。

这使得看似简单的爱情悲剧之后却蕴含这丰富的思想内容。

女主人公海斯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人,但在婚姻上却很不幸。

年轻时嫁给了身体畸形的学者齐灵沃斯,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

婚后两人移居波士顿。

齐灵沃斯先将妻子送到了那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之后的近两年间,他却杳无音讯,生死不明,海斯特孤独的过着日子。

这时英俊的青年牧师丁梅斯戴尔闯入了她的生活。

他们真诚的相爱,并有了爱情的结晶。

这件事的暴露使海斯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殖民地的独居生活中,她犯下的通奸罪是为清教教义所不容的,按照当时的教规,海斯特只有交待了奸夫的姓名,才能得到宽恕,但是她却独自承受了这一切。

海斯特站在刑台上独自受罚,胸前戴着醒目的红字“A”。

毫无疑问,这字母一定有一种隐含的意义,而这种含义仿佛从这种神秘的象征中自然地涌现出来。

海斯特是一个饱受舆论和宗教谴责的犯下通奸罪行的少妇,她胸前的大红字母“A”是英语单词Adultery(通奸)的缩写。

海斯特犯下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是让人难以启齿的。

然而这却是小说表达的表层含义。

作者用近似褒奖的语言对红色字母作了这样的描绘:“以精细的红布作底,四周饰有雅致的刺绣和金线织成的奇巧花样,融汇了瑰丽的奇思妙想与精美的手工技艺。

”当海斯特站在刑台上时,她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抱紧孩子,她这么做与其说是出于母爱的激情,不如说她想掩盖身上的标记,但当她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耻辱的符号,用一个耻辱的标记去掩盖另一个,根本无济于事时,她用胳膊架着孩子,脸上露出了“高傲”的微笑。

“倘若在这群清教徒中有一个天主教徒,在看到这个怀抱婴孩,风采如画的盛装美妇人时,他也许会想起无数名画家竞相描绘的圣母像。

毕业论文: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Hester inthe Scarlet LetterA Thesis SubmittedTo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Of College of Information & Business,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ByStudent ID Number:Supervisor:May 29th, 2011论文摘要霍桑的《红字》,是美国19世纪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篇著作反映了清教思想对人生活思想的影响。

本篇著作的背景发生在波士顿一个小镇上,介绍了这个地区的人是如何被清教所影响的,其中女主角海斯特·白兰和镇上受人尊敬的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并生下女儿珠儿,作为惩罚,她被戴上红字“A”——“Adultery”的象征。

本文通过分析海斯特的性格,也展现了清教法规苛刻无情的刑罚,在清教社会,不管谁犯罪都要接受惩罚。

本文还涉及到霍桑的清教观,他对清教价值观和思想的肯定以及对其消极方面对人民思想控制的批评,这也决定海斯特最后的命运是在经过艰苦工作、自我提升后得到救赎。

霍桑通过塑造海斯特这个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他的清教观,以及清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海斯特最初是勇敢坚强的,最终却在清教社会的压迫下,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通过赎罪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通过红字“A”象征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海斯特的形象变化。

关键字:清教影响; 海斯特性格;原罪;救赎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Nathanie l Hawthorne’s representative wo rk, is a classical novel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novel displays Puritanism’s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fe and thought. This thesis of the Puritan town Boston, and introduce how the communities in the town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P uritanism. The heroine Hester Prynne and Arthur Dimmesdale, the town’s reverend priest, engages in the act of adultery and produce a baby girl named Pearl.Meanwhile, by analyzing the main character Hester, the thesis aims at presenting the harshness and the strict punishment in Puritan society. In puritan communities, whoever commits a sin will be punished. The thesis also presents Hawthorne’s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On one hand, he appreciates the puritan thought and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he condemn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uritan society on people’s spirit. And this thought influences Hester’s final fate—to get salvation through self—improvement and hard working. Hawthorne explains his puritan thoughts through creating Hester. Hester is brave and strong, as a sinner, Hester finally get salvation by working hard.key words:Puritanism; Hester’s characteristic; sin; salvationTable of ContentsAbstract(Chinese) (Ⅰ)Abstract(English) (Ⅱ)1.Introduction (1)2. Hawthorne’s Intention of Creating Hester. (1)2.1 Puritan Infulence on Hawthorne (1)2.2 Hawthorne’s Own Thought on Puritanism (2)3. Original Image of Hester: Strong and Brave (4)3.1 A Graceful and Beautiful Lady (4)3.2 Eager for True Love (5)3.3 Protecting Dimmesdale (5)4.As a Sinner, W orking Hard to Get Salvation (5)4.1 Being Shamed for “Adultery” (5)4.2 Working Hard As a Mother and Sinner (7)4.3 Final Image of Hester: Angle, Bearing the Pain of Losing Lover (8)Conclusion (10)Bibliography (12)Acknowledgements (13)1.IntroductionThis novel happened in Boston, which was a colony of England in 17th century. At that time and at that place, the doctrine of Puritans was looked as the rule of people’s daily life. Hawthorne was born in a puritan family, whose grandfather was an authority. That made him was deep influenced by Puritanism. On one hand, he received the doctrine of hard working and thrifty, on the other hand, He thought that the Puritan religion was too strict and harsh. We can see how he disliked them by the way people act, talk, and live.Hester Prynne is a woman, who has great courage to devote to real love and a woman who experiences hard life and longs for freedom. She loves her life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 She tries her best to struggle against the adversity. She is a beautiful, virtuous, brave and tough woman. Because of being as a sinner, she is forced to wear an ―A‖ on her breast to shame her. She showed extreme strength and courage to resist the bias of the Puritanism by her good deeds and finally is received and being respected by the society and get salvation through hard working.2.Hawthorne’s Intention of Creating HesterHawthorne was born in a puritan family so that he was deep influenced by Puritanism, but the strict punishment and the control of people’s spirit also made him antipathy. Thus he created Hester, who was sinned and punished by puritan authority, but finally got salvation by hard working. Hawthorne created her sinned but also praised her braveness and strength.2.1 Puritan Influence on HawthorneThe story tells about the life of the resident under the surrounding of persecution derived from the ineradicable religion in Massachusetts of Boston in New England in public. Boston, which was a colony of England at that time, the local Boston people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uritans. From the political authorities to thekids playing before the church,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ame. The thesis aims at any differences from others are hereto. At the early cultures of Boston, ages and experience are emphasis; there is no culture of younger. That’s why Hawthorne makes the story happens there. To the puritans, any person or th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m will be punished or be banished. To the puritans, the laws are sacred; anyone who breaks the law should be punished strictly, that’s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which Hester lived in.All his life, Hawthorne seems to be haunted by his sense of sin and evil in life. Reading his tales and romances, one cannot but be overwhelmed by the ―black‖ vision which these works reveal. Evil exists in the human heart as is evident, for instance, in the short story, ―Earth’s Holocaust,‖ which tells us that, though all symbol of tradition and the past have been burned in the bonfire of the life of the New World, the source of evil—the human heart—remains intact. Everyone seems to cover up his black veil (―The Minister’s Black V eil‖). Evil seems to be man’s birthmark (―The Birthmark‖).A. H. Quinn perceptively states that Hawthorne is at his best when dealing with sin, the supernatural, and New England past, The Scarlet Letter is se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arlow,2000,3)It is en elaboration of a fact which Puritanism ruled. Hester was sinned adultery, which cannot be forgiven and must be punished at that time, this reflects Hawthorne’s thought of sin, everyone has sin and they must use their whole life to expiate themselves. But he also thought the punishments are too harsh. Thus why he made Hester sinned, but didn’t admit her sin.2.2 Hawthorne’s Own Thoughts on PuritanismIn this novel, Hawthorne uses the repressive, authoritarian Puritan society as an analogue for humankind in general. The Puritan setting also enables him to portray the human soul under extreme pressure. Hester, Dimmesdale, and Chillingworth, while unquestionable part of the Puritan society in which they live, also reflect universal experiences. Hawthorne speaks specially to American issues, but he circumvents the aesthetic and thematic limitations that might accompany such focus. His university and his dramatic flair have ensured his place in the literary canon, tolerant and cruel. He thinks that the Puritan religion was too strict and harsh. Readerscan see how he disliked them by the way people act, talk, and live.Meanwhile, he also shows how he thought the Puritan people would react to the manner in w hich Hester stitched the ―A‖, and he d oes not make them look very pleasant. By showing them as being ruthless, and evil, Hawthorne is able to reveal his views of the Puritan people, and how he dislikes them through the townsfolk (the woman in particular). He makes them come across as people you would love to hate. Throughout the entire book, Hester is looked down upon though slightly less as the story progresses, and is treated like a second class citizen. Hawthorne shows his distaste of the Puritan culture by expressing himself through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actions. Not one person in this novel is truly good, and all the characters sins. It is impossible to have a perfect society, and Nathaniel Hawthorne explains to us in The Scarlet Letter, that one is ruled by the Puritan religion, proves this true.(Gao,2000,4) Nevertheless, although he is shocked by the Puritan injustice, he is convinced that there is both good and evil in Puritanism. He thinks a lot about the conflict of God as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 on one hand, and vengeful and cruel on the other. He sees that religion is able to produce evil. Things like the witch trials, where innocent people have to die, can happen in his Puritan hometown of Salem, which leads him to the opinion that the fusion of religious dogma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s the worst evil. His ancestors and all the other Puritans maybe think to have found the devil when prosecuting witches, but Hawthorne is of a different opinion. Hawthorne’s answer is that devil existed in everybody. It makes people blind so they are not able to recognize the evil in themselves.In a whole, Hawthorne’s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is split. There are things he is absolutely in favor of and things he condemns from the depth of his heart. And to some extent, Hawthorne is a Puritan because of his Puritan origin. It is Puritanism that has led to today’s American achievement oriented society. But Hawthorne describes the Puritan society of the 17th century as narrow and relentless. He does not share the dogmas and delusions of the people who are condemned, because he has little interest and less belief in doctrines and theological debate. His imagination is repeatedly drawn the subjects of temptation, guilt and shame. He seeks the depth ofthe human things.Of course Hawthorne’s p oint of view is that of the 19th century, not that of 17th century, where his short stories are settled. He is aware of his roots and history, but he questions these roots and history from his modern point of view.Back to his attitudes towards the Puritanism of ancestors, when Hawthorne read the accounts about his first American ancestors, he was reported to have read them with fascination and horror. He was different from his ancestors.The way Hawthorne makes Hester’s fate goes with the Puritans. She sins, is forced to wear a letter ―A‖ on her breast, is isolated by the townspeople, but finally is respected because of her kind-hearted. This can be assigned the origin to .Hawthorne’s experiences that he has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after he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y. Hawthorne has ever said to Longfellow, the most fearful thing is that you can not share your happiness or sorrow of your daily life to others. One who is deprived the right of join the society, is an audience but not a participant, Max said that one is a social man because man has to live in the society, or he will lose the meaning of exiting. (Chang,2009,76)Hawthorne thinks Hester should resign the punishment of Alienation, which is seen as the cruelest one. Hester should turn over a new leaf by expiating herself.Hester’s fate is designed; she has no choice because she lives in a puritan society and Hawthorne’s puritan thoughts also determine her fate. The next chapter aims to describe the original image of Hester and the typeface meaning of her original image.3.Original Image of Hester: Strong and BraveHester’s entrance is an attractive and graceful lady like a lady of quality, which makes her different from the town people. Although she sins, she acts brave and dare to admit her sin, dare to get salvation through her acts.3.1A Graceful and beautiful LadyHester is attractive when she appears. She is a slender lady who herself with a deliberate grace. She has a beautiful face with deep black eyes. To most people, shelooks more like a graceful lady from the upper class. But Hawthorne’s female characters tend to fall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 the blond and effete, and the dark-haired and sensual Oriental type. To the latter belongs Hester Prynne, attractive, appealing, and mildly aggressive, she represents sexual guilt as love with her is fatal, but she is really pure and innocent. Y oung Hester borders on being licentious. Her drive is sexual. One need take just a casual look at her luxuriant head of black silky hair to understand this of her. But she lives a rigorous life; only once does she let loose her lovely hair. (Barlow, 2000, 21)3.2 Eager for True LoveHester Prynne leaves a deep impression to the readers. Hester is a woman, who has great courage to devote to real love and a woman who experiences hard life and longs for freedom. She loves her life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 She tries her best to struggle against the adversity. She is a beautiful, virtuous, brave and tough woman. Hester marries with an unloved ugly old man, nothing but having great knowledge admired by all fools. However, when Hester goes to Massachusetts of Boston, She falls in love with Dimmesdale who is her true lover. It should be a good matter, so to speak, if she could divorce from the oldest Chillingworth and then marry Dimmesdale it would be a romantic love story. Unfortunately, it is disgraceful of a married woman to love another man even if that is her beloved one in that abnormal time. So, what a disgraced thing it is that she has to be set up to public shame and wore a mark of shame upon her bosom letter A stands for adultery that makes her bring sermon against sin, until the ignominious scarlet letter be engraved upon her tombstone .But that does not impact on her life even if all dwells give a wide berth to her and use the most incautious words to aggress her later. Because of her benevolence, the inhabitants accept her gradually though they insult her sometimes. Hester does not mind it, because what she concerns is Whether Dimmesdal e’s life is good or not.3.3 Protecting DimmesdaleWhen being put into prison, Hester refuses to confess who the father of the baby is, she protect Dimmesdale though Dimmesdale is too recreant to admit the sin. After Hester commits the sin, the Puritan society immediately enforces its law againsther. ―Hester betrayed her husband and went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honesty on Puritan, so she must accept the severe penalty in the Puritan society at that time.‖ Apart from wearing the red letter ―A‖, she has to suffer public shame on the scaffold.Though the love between Hester and Dimmesdale is true, Hester is a woman who is married. Both of them sin, they have to be punished and get salvation through their acts.4. As a Sinner, Working Hard to Get SalvationIn puritan’s doctrine, one should get salvation by hard working, Hester must be tortured until she receives forgiveness from God, and all that she can do is to bear until she gets salvation.4.1 Being Shamed for “Adultery”The authorities of puritan pu t an ―A‖ on her dress to shame her, to let her remember her sin and to alien her from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Originally, ―A‖ stands for adultery, that’s the sin Hester violate. Because of this letter, she is looked down upon by the villagers and is isolated.Hester Prynne suffers not only bec ause of mankind’s original sin, but also, and more decided by her adultery with Dimmesdale. Adultery is an offense towards God so she must be pun ished severely. In fact, Hester’s life is full of misery after the exposure of her crime. The first time Hester Prynne walks out of the prison with her baby, she is punished to be set in the market-plac e where ―stern-browed men‖ and ―unkindly-visaged women‖ and ―a crowd of eager and curious schoolboys‖ may ―have a fair sight o f her brave apparel.‖ This kind of public exposure is not considered sympathetic in local people’s eyes. Instead, it is ―a blessing on the righteous colony of the Massachusetts, where iniquity is dragged out into the sunshine!‖(Maibor, 2004, 6) Although it is no great distance from the prison-door to the market-place, to Hester Prynne, a prisoner, it is reckoned a journey of some length. However haughty she is, ―she perchance underwent an agony from every footstep of those that thronged to see her, as if her heart has been flung into the street for them all to spurn and trample upon.‖When Hester Prynne finally stands on the scaffolds, she is crowded by people who are somber and grave. She does her best to support herself under the heavy weight of a thousand relenting eyes, all fastened upon her, and concentrate upon her bosom. People do not insult her with terrible words; however, Hester feels much more suffocating in ―the solemn mood of the popular mind‖. She is so uneasy that she even wants to be insulted by venomous words rather than to bear all those rigid countenances. She can repay with a bitter and di sdainful smile at the multitude’s scornful la ugh. But encountered with such ―leaden infliction‖, she feels that unless ―shrieking out with the full power of her lungs, and cast herself from the scaffolds down upon the ground, or else go mad at once.‖(Maibor, 2004, 10)Although Hester Pr ynne tries to make the scarlet ―A‖as beautiful as an ornament and herself like a graceful grandeur dame, as one woman in the crowd describes: ―the pang of it will be always in her heart.‖ (Hawthorne, 2009, 368) If all the things make Hester feel humiliating, the recognition of her husband in the market-place aggravates her bad feeling and even frightens her severely. Then whe n she is sent back to the jail, she is exciting, can’t control her and even hurt her poor little baby. When the doctor---in fact Hester’s real husband comes in, she immediately become as still as death. After their talk, Hester promised to keep his real identity. This makes her not only guilty, but also crisis-ridden.Hester P rynne’s term of confinement ends, but not so as her sufferings. She comes out of the prison-door and comes forth into the sunshine, which ―falling on all alike, seemed, to her sick and morbid heart, as if mint for no other purpose than to reveal the scarle t letter on her breast.‖ She knows that a more real torture, when she begins the daily custom, comes. For the guilt she has committed, she is shut out from ―the sphere of human charities‖. (Chang, 2009, 78) Hester earns her living by her excellent needlework, which is rather popular among people in the following years. However, it is never used to embroider the white veil which is used to cover the pure face of a bride. This exception indicates the ever vigor with which society frowned upon her sin. In all her intercourse with society, however, there is nothing that makes Hester Prynne feels as if she belongs to it. Every gesture, every word, and even thesilence of those with whom she comes in contact, implies and often expresses, that she is banished. The token---the scarlet ―A‖never grows callous; it seems, on the contrary, to grow even more sensitive with daily torture.All these sufferings intend to remind Hester that, as a sinner, a betrayer of God, she must be tortured until she receives forgiveness from God. All that she can do is to bear until she gets salvation.Sin is unpleasant and painful. No one in the world wants to suffer. All of us hope that we can stop every kind of suffering some day. That is not just a wish that is far away and can’t be achieved. God’s love is universal and lenient. God has a soft heart, which doesn’t want to see people who are tortured. ―Praise the L ord, O my soul, and forget not all his benefits.‖(Song, 2001, 23)4.2 Image of Being a MotherAs Pearl’s name suggests, she comes from sin, but she is pure. She is also a constant reminder–to Hester and to the townspeople–of Hester's sin. Hester dresses her with bright color and named her pearl, and that shows her love to her baby. Though Pearl is regarded as the result of Hester and Dimmesdale’s adultery, she is still a pearl to Hester. Hester gives all her hope to Pearl. She is still a brave mother and a protector of Pearl.Through Pearl, Hester becomes a n image of ―Divine Maternity‖(Hawthorne, 2009, 451). But though so s ignally a mother, she is not a ―mother figure.‖By detaching her from the social milieu that defines and supports the concept of motherhood, Hawthorne is able to concentrate on the relation of Hester to her child without any social implications. In fact, society in this instance wishes to separate the mother and child. By giving her a recalcitrant daughter as child, Hawthorne has even more cleverly set his depiction of motherhood apart from Victorian ideology. What remains is an intense personal relation that expresses Hester’s maternal nature in a remarkably role-free way.This chapter aims at Hester’s changes from ―Adultery‖to ―Alien‖, and then being ―Able‖. As a sinner, Hester works hard to get salvation. Next chapter intends to tell Hester’s final image.4.3 Final Image of Hester: Angle, Bearing the Pain of Losing LoverHester is th e only person who wears the ―A‖in the whole article. Puritan authority’s power forces her to wear it all day long after the punishment of three hours standing on the scaffold. Hester can leave the Massachusetts colony, but she does not flee. She regards the place as her home living as the type of shame. It is love, which is the only reason for her to live in that place. The kind of love is declared guilty according to the puritan religion, which takes the asceticism as the local law at that time. ―There trod the feet of one with whom she deemed herself connected in a union….would bring them together befo re the bar of final judgment, and make that their marriage-alter, for a joint futurity of endless retribution (Hawthorne, 2009,489 ). May be at that time, Hester’s choice seems a little innocent. Just for the faith for love, which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passion in a short while though wild nature as she has, she restrains her be behavior from then on for she thinks herself commit an offence. She swears of keeping the secre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and her husband Chillingworth shows that she is in blame at that time and puzzled with her love.Hester decides to expiate herself because she is eager to 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Hawthorne’s puritan thoughts make this ending. And Hester her own characteristic makes her final choice.The later seven years consume her a lot from spirit to body. The scarlet letter does not change her from appearance but from the inside of her, on the contrary it lets her grow strong and think deeply the guilty of herself. She finds that the problem happens between her and Dimmesdale is not solved. Nothing changes. The free thinking temperament does not make her atone from her crime but be more puzzled. Hester tries her best to insist on and protect her love, her lover, and she struggles with the hard environment. Hester’s counterattack to Chillingworth identifies that she has a kind of more strong power at that time. This power comes from her love to Dimmesdale. Then the meet between Hester and Dimmesdale in the forest describes one possible way of resolving the problem. They plan to flee away to live a happy life and shake off the so-called sin here. The plan of fleeing reflects the human nature oflooking for happiness. Hester has already known how to get what she wants and how to realize love. She stands for the thought of releasing from the original, si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appy life of female. She completes the discussion of significance of love through the scarlet letter.The love between Hester and Dimmesdale is true. However, their end is a tragedy. Because of the long inner torture, Dimmesdale dies and then Hester comes back to her home England and memorizes their love. After Pearl married, she goes to Massachusetts and stays with Dimmesdale. Their love is great, but because of this love, Chillingworth hates Dimmesdale and tries his best to revenge him, at last, it results in the tragedy.ConclusionThrough the discussion above, the thesis can conclude that Hester Prynne is resurrected by her pious atonement. The process can be found clearly in the c hanges of the meaning of the scarlet letter ―A‖. At the beginning the letter ―A‖, worn on Hester’s bosom is a symbol of her adultery against Roger Chillingworth. This is the puritan way of treating her as a criminal, for the crime of adultery. The puritan treatment continues, because as Hester walks through the streets, she will be looked down upon as if she is some sort of demon from hell that has committed a terrible crime. This letter is meant to be worn in shame, and to make Hester feel unwanted. The sc arlet letter ―A‖ also stands for Hester’s lonely life in New England. After she is released, Hester lives in a cottage near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Hester’s social life is virtually eliminated as a result of her shameful history. Hester has no friends in the world, and little Pearl is the only companion of her lonely life, so the scarlet letter ―A‖ also is a symbol of the words ―alone‖ and ―alienate‖. Later, the scarlet letter ―A‖ changes its meaning into being able, angel, and admirable. The townspeople who condemned her now believe the scarlet letter to stand for her ability to her beautiful needlework and for her unselfish assistance to the poor and sick. At this point, a lot of townspeople realize what a noble character Hester processes. Hester overco mes the shame of her sin through the purity and goodness of her soul. Unselfishly, offering hertime and love to those who need her most proves that she is not worthy of the fate which has been dealt to her.Being a religious sinner who has severely profaned God and thus considered as a betrayal, Hester Prynne, like all the others, also enjoys God’s universal love. We can find out through her words and deeds that, although she has made a terrible mistake, she doesn’t separate herself from God consequently. Instead, she accepts all the punishment society forces upon her and behaves gently and kindly. What she acts is just good evidence as her atonement for her sin, she is brave when love with the clergy. She is hard working as a sinner. She is hopeful as a mother. She is regarded as an angel after getting salvation.BibliographyBarlowe Jamie. (2000). the Scarlet Mob of Scribblers: Rereading Hester Prynne.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P, 3—21.Maibor Carolyn R. Labor Pains NY: Routledge, (2004) Emerson, Hawthorne, and Alcott on Work and the Woman Question. 6—10.McFarland Philip. (2004). Hawthorne in Concord.中央编译出版社。

宗教道德压抑下的人性——评《红字》中的海丝特

宗教道德压抑下的人性——评《红字》中的海丝特

c苎,Z K教道德压抑下的人性——评《红字》中的海丝特孙晓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通过对小说中不同生活阶段女主人公性格和心理矛盾的分析。

揭示了在清教道德统治下被压抑的人的本性。

真诚,理解。

宽容。

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

这些人性中关好的东西在清教道德中变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人们被迫生活在宗教的谎言中,压抑着自己的本性。

成为宗教统治下的替罪羔羊。

关键词:性格压抑清教道德替罪羔羊一、介绍《红字》是美国著名浪漫派作家霍桑的经典名著。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17世纪清教主义统治时期。

它介绍的是一个爱情悲剧。

海丝特爱上了诱骗她怀孕的牧师丁梅斯代尔。

因此她被惩罚而且要终生佩戴耻辱性的《红字》…A在其胸部。

后来她的丈夫发现了此事并且决定报复。

这个悲剧故事便这样发生在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

在《红字》中,矛盾非常明显。

在清教主义的统治下。

人性追求幸福的本质和宗教道德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所有的矛盾编织成了一张网。

网中所有的丝线都和其他的相互区分但是却又在一些方面紧密联系。

人性的本质被压迫和禁锢。

一些走向反常,但是也有一些得到升华并且成为了美德。

故事中的几个角色都坠入了这种压迫。

他们有的被他们的罪与信念折磨着.有的被仇恨与报复的迷雾蒙蔽了双跟。

无论是哪一种.都很好地展示了他们被压迫的人性以及随着环境的变迁。

这种压抑的恶化。

《红字》很好的展现了清教主义观念习俗对人的精神,个性,本质和生命的破坏。

本文主要通过讨论女主角海丝特的生活经历。

揭示宗教道德的残暴和不人道。

二、对海丝特的性格分析l。

海丝特在惩罚下的抗争霍桑重点突出了海丝特的形象。

“这个年轻的女人身材高挑.高贵典雅。

黑色浓密的秀发。

那么的柔滑甚至于可以微弱的反射出太阳的光泽,美妙绝伦的面貌,完美的肤色.精心修饰的秀眉和深邃的黑眼睛令人过目不忘。

”[i](Ps i’海丝特穿着自己缝制的嵌入了精心设计的字母的美丽衣服。

她就像一颗璀璨明亮的黑夜中的星星。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红字》的深层解读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

《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

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

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

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

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

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

”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

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

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

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

反抗、矛盾与复杂——《红字》中海丝特人物形象分析

反抗、矛盾与复杂——《红字》中海丝特人物形象分析
独存 在 且有 血有 肉的实 体则 是 小说 的 主人公— — 海丝 特 . 白兰 。在 塑造这 个人 物的 时候 .作 者赋 予她反 抗性 和矛盾
关 系中 .海丝 特根本 不能算 是一个 真正 的女人 和真正 的妻
子 可 以说 。 以前 的她是在夫权 、 教权 、 政权 三重压制下盲 目
造的愿 望都寄托在 海丝特的 身上。 本 文通过 分析这样 一住具 有反 抗性 、 矛盾性和 复杂性的人物 , 表现人物 凭借 自身的 觉悟 、 反
抗、 努 力和 美德 获得 自我救 赎和灵魂 升华 , 进 而改 变周 围的人群 和社 会 , 也表 达 出作 者所关注的社会和 宗教 问题 。 关键词 :霍桑 红 字 海丝特 反 抗性 救赎 霍桑说 : “ 我决 心在 最卑 下 的事 件 中 ,至少 完成 一部 小 说. 它应 该 揭示 一个 深刻 的教 训 。 应 该 具有 足 以单 独存 在 ,
邃 的黑 眼睛 , 使之极 为楚楚动人 。” _ 2 ] 其 次是语言 之美。她 的
语 言有 时 铿锵 有力 , 掷 地有 声 。 体 现 出她 坚 定 的态 度 , 如在
的责任 : 当统治者想 要分离 她和 珀尔 的时候 , 她就 去找 总督 和牧师 表达强烈 的反 对意愿 :当看到 丁梅斯 代尔痛 苦而 又 煎熬 的样子 . 她一边 安慰 . 一边 提 出了开始新 生活 的大胆建
情 而发 生转变 : 红字 “ A ” 的耻辱是 因为爱 情发 生不合 道德 伦 理; 她生 下 的孩子 带 着爱 情 的血 液 , 是 真爱 的结 晶 : 她 毅 然 决 然地 迎接惩 罚是 因为有爱 情作 为精神 支持 海丝 特犯 下 过 错 的根本原 因是 她对 于真 爱的执 着追 求 爱 是人 出于本

从海丝特·白兰看《红字》的主题

从海丝特·白兰看《红字》的主题

从海丝特·白兰看《红字》的主题中文1001 张梦姣学号:1012030142“这个A字做得真可谓匠心独运,饱含了丰富而华美的想象,配在她穿的那件衣服上真成了一件臻善臻美、巧夺天工的装饰品。

”时至当下,这样的场面,即便不是哪位巨星艺人闪亮登场,也很可能是某个名媛佳丽T台竞技。

那一刻,随着阳光的挪移,缓缓走出的却是令全镇蒙羞以致邻里深恶痛绝的女犯人海丝特·白兰,怀抱着因母亲的罪过而为人俯视的三个月大的孩子。

海丝特·白兰的出场并没有因久拘囚笼的压抑而黯然失色。

她光彩照人,脱俗超尘,那些原本打算取笑和诅咒她的不幸和耻辱的看客,一时间忘却了自己的“使命”。

她曾有过刹那芳华,在古英格兰的乡村,在幸福的童年和无邪的少女时代。

最后,都在牧师无情的审问中幻化为永恒的回忆。

她肆无忌惮地挑战古老的法律教条,理所当然是这块新殖民地的探索者。

在整个红字演变的过程中,霍桑刻画的海丝特·白兰始终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示众受辱的羞耻,不是深居古屋的落寞,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的格格不入。

生活在古老宗教庇佑下的神圣领土,霍桑承认“原罪”对人的引诱,是一个巨大的鸿沟。

在踏上这片新土地不久,以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海丝特的名字一直和耻辱罪恶纠缠不清。

没有人可以摆脱“原罪”的迷惑,尤其这样一位婚前绝少受到清规戒律濡染束缚的女人。

婚后生活冷漠晦暗,使得她一下子仿佛从天堂跌进了地狱,面对沉闷刻板的名义丈夫,她找不到上帝赐予的出口。

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结合,一定程度上是希望继续童年和少女时代的幸福。

她没有想到,等待她的仍然是漫无边际的铜墙铁壁般的黑暗,尽管这种晦色无法扼杀她灵魂的感知力。

出狱,示众,独居,回归,海丝特身上自始至终闪耀着人性之光。

就算无法星火燎原,温暖自己足矣。

她不奢望别人的同情和原谅,却包容了那位同样有错的牧师。

她深知,他们犯下的错误只是一次“感情冲动造成的罪孽,并非出于对抗原则,亦非故意而为。

《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坚 强勇敢的 白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性 格 的力量 ” 。这时 的她 已经 不再 是一 个通 奸 的 夫人 ,而是 一个捍卫 自己爱 情的勇敢 的女 王。 在绞刑 台上接 受审判 的海斯特 ,没有 因为总督 贝灵 汉 和约翰 ・ 威 尔逊 牧师 的威 逼利诱 而 屈 服 ,她 勇敢地 承受着一切 ,与之形 成反差 的是她年 轻爱人 丁梅斯 代尔却是惊 慌 的神 色 ,只能将 自己封 闭起来 才 可 以安 然 。 “ 我永 远 不 会 说 出孩 子 的 父 亲是 谁 的”海斯特 看着丁梅斯 代尔说 到 ,从 中我们看 到 的 是 一个 坚强 勇敢 的新 女 性 的形 象 。为 了所 爱 的人 , 白兰 带上 了耻辱 的 “ 红 字” ,她不 但忍 受 着 自己的 痛 苦 ,还希望承受 年轻牧师 的痛 苦。 她不卑不 亢 的地对 抗着传 统 ,向男权 主 义的社 会 宣战 ,在 巨大的痛苦 中艰难生存 ,在他 人 的耻笑 中肯定 自我 。 “ 首先要做 的 ,就是 要打倒 社会 整个 的体系 ,重新来 建树 。其 次 ,男人 的本性 ,或 者说 男 人 那些 已变成 长 期 的 遗 传 的 习惯 ,必 须 根 本 改 造 ,那 时女人 才享 有 近似 合理 的地 位 。 ”正 是抱 着 这样 的反抗 思 想 ,海斯 特才 有 了对抗 男 权 的勇气 ,
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北美殖民时期的悲剧爱情故事 。 书 中的女 主人公海 丝特 ・ 白兰生 活在 1 7 世 纪 清教徒 统 治下 的美 国新英 格兰地 区 ,她 和作为 医生 的丈夫 齐林 渥斯 之间没有 爱情 ,一直在 隐忍 中生活 ,直到 遇 到牧 师 丁梅 斯 代 尔 ,并 与 之 相 恋生 下 了女 儿 珠 儿 。这部小说 用象 征手 法将 人物 、情 节 和语言赋 予 极 强的主 观色彩 ,细致地刻 画 了书 中人物 的心理 活 动甚 至直觉 ,大量 的心理分 析使其 成为 了美 国心理 分 析小说 的开 山之作 ,是美 国浪漫 主义小 说 的代 表 作 。尼娜 ・ 贝姆在 谈 到 《 红字) )时 曾经说 到:“ 在 海 斯特 这个 形象 中 ,霍桑 塑造 了美 国小 说 中的第一个 真 正 的女 主 角 ,同时 也 是其 中永 远 的英 雄 之 一 。 ” 作 者通 过 对 海斯 特 ・ 白兰行 为和 内心 的 细致 描 绘 , 表 现出 了白兰的坚贞 、勇敢 ,赋予 了她强烈 的女权 主义意识 ,成为 了一个 跨时代 的新女. 陛。

解读《红字》中海斯特的苦难与救赎

解读《红字》中海斯特的苦难与救赎
学教 育
解读《 红字》 中海斯特的苦难与救赎
圃 王亿 绵
内容摘要 i 基督教观点认为 罪会 带来苦难 与死 亡 , 苦 难是罪 的必然 结果 , 苦难带来痛苦 的同时也带来救赎 的可能。在深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 的霍桑《 红 字》 一书 中苦难与救赎是其重要的主题思想之 一, 也是延伸 人物命运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试 图站在基督教伦理观的角度对 此加 以探讨 , 通过分析 海斯特所遭 受的苦难, 面对 苦难 时的态度 以及带来 的救赎结果三个方面来理 解和体 悟对霍 桑《 红字》 中宗教主题思想, 并 以此更深 刻地认知 霍桑作 品中的人文理念与宗教 哲学观点。 关键词 : 苦 难 与 救赎 基 督教 一 清教 主义
倒 置 U型
霍桑 身后承 载着浓 厚 的基 督 教文 化背景 ,这 一点无 论是从 他
的 作 品 ,还 是 从 各 个 评 论 家 被上 帝道成 肉身 所 救赎 。人类 经 由苦 难而对 罪有
更 加 深 切 的 认 知 ,同 时 苦 难 也 是
己所做 的辩 护 ,有 评 论者 认 为 ,
“ 叙述 者强调地是 她深沉 、 大 胆 的
过 于繁茂地簇 生着 牛蒂 、蒺藜 各
式 各样 非常难 看 的花 草 , … …
辨 的角度 来探讨 《 红 字》 却寥寥无
几。诺思罗普 ・ 弗莱 ( N o r t h r o p F r y e , 1 9 1 2 —1 9 9 1 ) 认 为整本《 圣经》 存在着一个 倒置u 型 的叙 事结构 , 即“ 背叛之后 落人灾 难与奴役 , 然
后 悔 悟 ,得 到 救 赎 上 升 到 差 不 多
思 考 ,而并非 声 明这 样的思 考能 引她 到达 普遍 的真理” 。霍桑的清

《红字》:自由与道德的禁锢之爱

《红字》:自由与道德的禁锢之爱

红字:自由与道德的禁锢之爱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新英格兰殖民地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海丝特·普林的秘密婚姻和遭受社会道德禁锢的故事。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来探讨自由和道德之间的冲突以及禁锢对爱情关系产生的影响。

小说情节分析1.海丝特·普林的秘密婚姻:海丝特与传教士亚瑟·登斯代尔秘密结合,并怀有他的孩子。

这个婚姻是违背了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因此被视为不道德行为。

2.红字A标记:作为惩罚,海丝特被要求戴上一个醒目的红字A字母来标记她在社会中所犯下的罪行。

这个标记使得她在社会中备受耻辱和排斥。

3.海丝特与亚瑟之间的禁锢:他们的婚姻成了一个秘密,无法公开,这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的共同生活和享受自由。

亚瑟也面临着内心的道德挣扎,无法彻底抛弃他作为牧师的职责。

4.罗杰·查林宁的诡计:罗杰刻意揭露海丝特和亚瑟之间的秘密关系,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诡计进一步加剧了海丝特与亚瑟之间的禁锢和痛苦。

5.海丝特与珀尔:海丝特将全部爱与关爱都投入到她们母女二人共同的生活中。

尽管遭受社会谴责,她仍然努力给予女儿一个幸福与健康成长环境。

人物分析1.海丝特·普林:勇敢而坚强的女主角,她在社会道德禁锢下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和女儿,并最终在困境中找到内心自由。

2.亚瑟·登斯代尔:原本有良好声誉和地位的传教士,却在爱与道德之间陷入挣扎。

他通过逃避被禁锢的生活来寻求自由。

3.罗杰·查林宁:阴险狡诈的人物,将自己的私欲置于他人利益之上,并借机在海丝特和亚瑟的关系中制造更多混乱。

4.珀尔:海丝特和亚瑟所拥有的唯一纯洁爱情的见证者,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主题探讨1.自由与道德的冲突:小说中展示了社会对个人行为施加的强大道德约束力,这种道德禁锢限制了个体追求自由和真实幸福的能力。

2.禁锢对爱情关系产生的影响:海丝特和亚瑟被迫隐藏自己的婚姻,面对压抑和困惑时无法享受相应的亲密关系。

《红字》:社会道德束缚下的个体反抗

《红字》:社会道德束缚下的个体反抗

红字:社会道德束缚下的个体反抗1. 背景介绍《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海丝特因婚外恋而被判刑,并在公众面前被要求戴上红字"A"示众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刻的社会道德意义,探讨了个体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

2. 社会道德束缚下的个体社会道德是一种倫理概念,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应当按照何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生活。

然而,社会道德经常使得个体感到束缚和压力。

进入《红字》中,海丝特因违反了传统婚姻道德被判罪,并被迫忍受公开示众的耻辱。

3. 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反抗主题“个体反抗”是《红字》所展现出来的核心内容。

面对社会道德的压抑,海丝特并没有选择完全顺从,而是以自尊和坚忍的精神来反抗。

她穿着红字"A"不仅承受群众畏视和唾弃,同时也保留了对自我的肯定与自由意志。

4. 反思社会道德的限制通过《红字》这个故事,读者被引导更深入思考社会道德所带来的限制和质疑其合理性。

作品呈现了一个控制个人行为的极端形式,挑战着传统的道德观念。

5. 对道德与个人自由平衡的思考《红字》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体与社会之间权衡与冲突的思考。

它不仅告诉我们遵守社会规则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也提醒我们要审慎地面对那些可能过于强大或不公正的道德束缚。

6. 结论《红字》揭示了文化背景下某些旧有价值观念对于个体心灵造成了极大影响,并展现了个体反抗和追求真我自由意志的历程。

这部作品不仅让人们思考社会道德限制的合理性,也提醒我们要在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浅析小说《红字》中的人物道德象征

浅析小说《红字》中的人物道德象征

浅析小说《红字》中的人物道德象征小说中,作家分别通过详细刻画海斯特、齐林沃斯、丁梅斯代尔和珠儿,塑造了四种不同形象的人物,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丰富了世界小说史中的人物。

这四位人物形象,都寓含着深刻的道德含义:海丝特是“善”的道德象征。

她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犯了通奸罪和生下了珠儿。

虽然作家并非要刻意地宽恕她的罪恶,但他深知与丁梅斯代尔及齐林渥斯所犯下的罪恶相比, 海丝特的罪恶就显得轻得多。

首先, 海丝特是夫权的牺牲品,在年纪尚幼、难辨是非的情况下,丑陋变态、谙于世故的齐林渥斯把她娶占为妻,但却不关心她,更不爱她。

齐林渥斯极其愚蠢且不负责地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送往北美大陆的殖民地去孤单地生活,而自己却留在了;在送走妻子之后,齐林渥斯在航行中又成了印第安人的俘虏, 杳无音讯,人们都以为他早已葬身于鱼腹。

此外, 就丁梅斯代尔而言,他明知自己不可能或者说不愿意娶她的情况下,仍让他们之间的恋情不断发展。

更重要的是, 海丝特所犯下的罪过是因爱而引起的,而非蓄意之举,这一点仍有别于齐林渥斯的罪恶。

与此同时,她敢于袒露自己的罪行, 真诚地负罪行善而不是将罪恶隐藏在心中,这一点又将她与丁梅斯代尔截然区别开来。

海丝特从未故意地制造过罪恶,也从未刻意地去伤害他人。

她的不足之处在于,她的爱和激情让她忽视了清教社会中严厉苛刻的道德准则。

正如她所言:“我们所做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奉献。

我们就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彼此间都这么说过!”虽然她不是清教徒,人们也完全可以怀疑她是否真的遵从清教戒律, 但是,她确实坦然彻底承认了自己的罪孽并勇敢地将它展示在公众面前。

她始终将象征着罪恶与耻辱的红“A”字佩带在胸前,并有意地将“活着的红字”——珠儿的服饰打扮成鲜红色。

她的美德在于诚实, 她在真诚中得到了升华,成了美的象征。

而她的丈夫齐林渥斯则是“恶”的代表。

他与海丝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第一个罪恶在于他违反了自然法则。

这个罪恶在他娶回海丝特的那天就犯下了。

解读霍桑《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权主义思想

解读霍桑《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权主义思想

外国文学研究3解读霍桑5红字6中海丝特的女权主义思想徐红艳5红字6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 at han i el H a wthone ,1804)1864)的代表作。

它描述了美国最初移民时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场悲剧。

在小说中霍桑成功地塑造了海丝特#白兰这个在政权、夫权、宗教权压迫下敢爱敢当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构建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女权主义理想。

这部小说流畅的文字、敏锐的心理分析、寓意深刻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尤其是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他在小说中塑造的海丝特形象,一百多年来引起了众多评论家的不同阐释。

一、女权主义思想的深层展示与体现方式1.海丝特的内心深处萌动着对女权的追求从表面上看,5红字6这部小说的表层结构主要是在描述海丝特和狄姆斯特尔之间的通奸行为,以及由这一事件而引发出的一系列矛盾。

而小说的深层结构是在讴歌与描写海丝特如何去战胜精神上的极大痛苦,揭示出海丝特的那种坚忍不拔的个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对我们没有任何东西是神圣的,我们要打倒一切,包括我们自己。

0海丝特的女性思想就在于要打倒一切,打破束缚在人们心灵上的枷锁。

在断头台上,海丝特怀抱婴儿接受惩罚。

但是,尽管/她神情倨傲,但那些挤在一起看她的每个人的脚步声都会使她的心犹如被扔在街上,供人们踢蹴和践踏0。

她并没有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受辱而产生对现实的厌弃和绝望,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爱,对爱情的追求。

在断头台上,她/站在这个令人凄伤的高处,她又看到老英格兰家乡的村庄,看到了她的老家,,她看到了父亲的脸,,她也看到了母亲的脸色,,她看到自己的脸,那是一张天真美丽,红光闪闪的脸,她的脸能使镜子里黯然无光的一切焕发出光彩0。

这是海丝特在同心灵上的痛苦做斗争。

在这一斗争的过程中,海丝特的那种/丰富的、复杂的、多棱角的性格0得到了深层次的展示。

2.海丝特敢于直接表达心声和思想海丝特还通过对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

对《红字》中女主人公的一种荣格式解读

对《红字》中女主人公的一种荣格式解读

对《红字》中女主人公的一种荣格式解读霍桑的作品往往从人的本性出发,深度挖掘人性的弱点,借以找到心理的契合,为人类寻找救治的方法。

《红字》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信奉加尔文教的新英格兰殖民地波斯顿为背景,描写了教民海丝特?白兰和其教区牧师丁梅斯代尔之间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向人们昭示善与恶的斗争过程其实质就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它遵循着从集体无意识到意识的过程,与荣格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一《红字》叙述的是一对男女青年相爱的悲剧故事。

海丝特从英国启程乘船来到新英格兰殖民地波斯顿,丈夫齐林涡斯将紧随其后,不料齐林涡斯在海丝特到达目的地后杳无音信长达两年之久。

海丝特被暂时安顿在牧师丁梅斯代尔的教区,过着单身生活,但很快她就和牧师情投意合并坠入爱河,两人秘密地约会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海丝特怀孕生下一女孩,这在信奉加尔文教的新英格兰殖民地被视为大逆不道。

教区执事们硬要她说出孩子的父亲,否则,海丝特将永远面临着受刑,坚强的海丝特拒绝指认自己的情夫,她被判通奸的罪名且每天配戴象征“通奸妇”的红色A字在胸前直到说出情夫为止。

就在海丝特为自己的“罪孽”受刑之时,丈夫齐林涡斯神秘地出现在牧师的所在地,并秘密执行着他最为残酷的复仇计划,处心积虑地从灵魂和躯体上折磨着牧师丁梅斯代尔。

善良的丁梅斯代尔却终日忏悔于自己的“罪行”,加之无勇气与世抗争,结果形容枯槁,心力憔悴,在默无声息中忍受痛苦的折磨。

而海丝特偏偏天生就是一付傲骨,敢于藐视神圣的清规戒律、正视监狱和刑台,这不得不让执行上帝旨意的绅士们有些颤抖,他们觉得有必要让这异教的女徒遭受精神上的彻底挫败,给予她坐牢、永无休止的审问、游行、隔离和佩带红字等等。

然而,任凭苦难折磨的无限期,海丝特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屈辱,忍受着人性所能承担的一切,因为她在自己的心中始终坚守着一个承诺,那便是为了真爱甘愿做出牺牲。

二在捍卫自己尊严的日子里,海丝特经受住“炼狱”般的洗礼,她的心灵之旅经历集体无意识到意识而达到完善。

《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伦理蕴涵

《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伦理蕴涵

作者: 陈了
作者机构: 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32-33页
主题词: 《红字》 海丝特 纳撒尼尔·霍桑 长篇小说创作 写作手法 浪漫主义小说 主题思想爱情悲剧 文学伦理学 丁梅斯代尔
摘要:<正>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作为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红字》以主题思想深遂、想象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而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被奉为美国文学经典。

就主题而言,《红字》既是一部爱情悲剧,更是一部道德悲剧,作品中浪漫主义色。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红字》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红字》

2472019年04期总第444期ENGLISH ON CAMPUS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红字》文/闫美言【摘要】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霍桑对罪恶的洞察力以及通过《红字》所体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红字》的伦理环境以及海丝特、丁梅斯代尔的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

本文认为:在同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关系中,人们竭力追求真善美,并实现自己的道德诉求。

【关键词】《红字》;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作者简介】闫美言(1995-),女,辽宁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文学方向)。

三、丁梅斯代尔丁梅斯代尔是一位备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的年轻牧师,他的伦理身份的变化也是出现在海丝特出现之后。

在教民心中,他是基督的化身,为人们摆脱精神上的苦痛。

但是他的生活枯燥乏味,没有一丝人性的关怀。

海丝特的出现就如一缕阳光照亮他原本单调的生活。

他内心的欲望蠢蠢欲动,最终,他还是在人性的驱使下与海丝特相爱。

可是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却因一时的情感冲动而犯下罪过。

从此,他忍受着社会道德和爱情欲望的双重煎熬。

在他自己的心目中,他是一个罪人。

“像我这样一个悲惨的罪人,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在上天给我安排好的地域了此残生。

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灵魂,等待我的只有不光彩的死亡。

”(霍桑,2003:155)精神的折磨,疾病的痛苦,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从时代背景出发,自文艺复兴以来,爱情一直都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人性得到了讴歌和赞扬。

但是基督教讲“原罪”,封建宗教伦理观强调压抑人性,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丁梅斯代尔的人生悲剧。

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伦理”主要指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客观伦理关系和秩序。

“文学的任务就是描写这种伦理秩序的变化及其变化所引起的道德问题和导致的结果。

”(聂珍钊,2010:17)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不正当关系导致了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变化,由此也就引发了伦理道德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毫不夸张地说,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不啻是留给后辈研究者的一个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自它问世以来,无数研究者都试图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解读这部作品以及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上复杂的思想含蕴。

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可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字》也在研究者的笔下焕发出不同的“颜色”。

直到现在,关于作者有着怎样的宗教信仰及对宗教的态度?如何来判定海丝特的“罪”与德行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主人公海丝特身上究竟承载了怎样的道德认知?似乎人们对此还没能达成共识。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一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呢?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似乎可以为我们找到这把钥匙。

一、霍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态度西季威克的《伦理学方法》是继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后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道德哲学著作。

据说,推动西季威克从事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反思他自己的宗教信仰及对宗教的态度的需要。

霍桑的《红字》虽然不是一部研究道德哲学的著作,但却是一部反思自己祖先宗教信仰,表达自己宗教态度的作品。

霍桑的《红字》创作于1851年,是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取材于1642年—1649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

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霍桑在他的《红字·序·海关》中,做了如下的交代,即他在其家乡塞勒姆镇担任海关总署稽查官期间偶然发现的前任稽查官乔纳森·皮尤留下的一卷脏兮兮的纸上的笔迹(写有好几张八裁大纸,其中许多是关于一个叫海丝特·白兰的女人的生平和谈话等细节)和一件精致红布做的大写字母A。

作者把这个“偶然”看成是祖师爷(皮尤先生)“恳请我把他这份已发霉虫蛀的稿件,这份焚膏继晷精心撰写的材料公之于众。

”[1]并且这位祖师爷的鬼魂还再三叮嘱作者一定要“干好这件《红字》与海丝特形象的伦理学阐释宋依洋1李晨书2郑丽娜3(1.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3.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霍桑小说《红字》虽然不是一部研究道德哲学的著作,但却是一部反思自己祖先宗教信仰,表达自己宗教态度的作品。

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具有“真正的人性”的人,即“罪与赎统一”的“完全人性”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天使般的人却遭受自己祖先无情的迫害,作家道德良知让他不能不承担为这样一个天使般的女子鸣不平的道德责任。

虽然,作者从始至终没有一句对主人公海丝特与当地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相爱生女之事做出明确的道德评价,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家深沉、繁复的思想命意,彰显着作家对宗教、对人生复杂的情感,宣泄着作家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也高扬了作品丰沛的美学理想。

关键词:《红字》;霍桑;宗教态度;海丝特;道德选择;道德评价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15)01-0094-05收稿日期:2013-12-18作者简介:宋依洋(1986—),女,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李晨书(1990—),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文学研究;郑丽娜(1961—),女,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从事文学研究。

094渤海大学学报二○一五年第一期事”,让他相信他的前任“受之无愧的记忆!”于是,作者将其《红字》的创作看成是皮尤先生赋予他的神圣使命。

所以,他在《红字·序》中告诫读者,“应该牢牢记住,那个故事里的主要事实是以稽查官皮尤先生的文件为依据或佐证的。

……人们不应该以为我在加工修饰这个故事,在想象故事里人物的思想动机和感情方式时,我自始自终把自己局限于老稽查官写的那六七大页材料里。

……我力争做到的是故事梗概的真实性。

”[1](24)那么,作者究竟是以怎样一种心态来评价自己对家乡及祖先的情感呢?作者在这部作品的《序·海关》一开始就曾谈及他对祖先的感情:“虽然在其他地方我生活的幸福愉快,但是在我内心仍保留着对古老塞勒姆镇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很可能是分派给我们家族的,它古老的根茎深深地扎入了这块土地。

从我们赫桑家的最早移民,也就是原先的不列颠人这块荒芜的、靠近森林边缘的殖民地上出现开始,至今几经将近有两个世纪零二十五年了。

现在这块移民聚居地已经成了城市。

他们的后代在这里生生死死,他们埋下的尸骨在地下腐烂与土壤混合在一起。

直至他们的每一小部分都化为尘土,不辨人形之时,我才出生,并开始在街头漫步。

因此,我说的那种依恋之情部分只是尘土对尘土的同情。

我的同胞大都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也许正如经常的移植有利于改善品种一样,他们认为也无需知道这种感情。

”[1](6)“但是,这种感情同样具有道德的品行。

我们这位最早祖先的形象,被家族的传统赋有一种暗淡阴沉的庄严特性。

……他很久以前就来到这里,来时携着《圣经》和利剑,带着庄严的姿态迈步走在人际稀少的街道上,俨然像是这里的一个大人物,仿佛是一个能制造战争又能缔造和平的人物。

他是一名军人、议员、法官;在教会里是当权者;他具有清教徒的一切特点,优劣兼而有之。

他还是一名残忍的迫害狂;贵格派教徒曾在他们的历史中提到过他,描述了他严厉对待该教派一名妇女的事件。

恐怕他的这一劣迹比之他那些伟绩将要更长久地流传下去,尽管他的伟绩多于劣迹”。

[1](6)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到,霍桑是用谐谑的语言来描述“携着《圣经》和利剑”来到塞勒姆镇的集清教徒和教会当权者于一身的祖先,既敬畏又不无羞愧:虽“伟绩”多于“劣迹”,但仅“严厉对待该教派一名妇女的事件”就足以证明其残忍的程度。

更确切地说,是清教主义思想支配下的惨无人道的“孽迹”。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作者是带着一种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无限的敬意和对自己祖先对这个善良的女人所犯下的罪行的无限激愤来写这部作品的。

并且,作为19世纪的美国文学的代表,霍桑与西季威克一样,也是出于反思自己的宗教信仰及对宗教的态度的需要,秉承一个作家的“良知”和人道主义信仰来看待作品中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遭遇的。

记得莫运平的《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待”[2]。

人如何应对消逝的时间,而使自己免于被时间吞噬,使曾在、现在、将在达到时间的合一呢?霍桑用他的创作对此进行了诠释。

他说:“我不知道我的这些祖先是否悔恨自己,祈求上帝饶恕他们的种种暴行;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在另一个世界里为自己造成的严重后果饮恨痛泣。

无论如何,我一名作家,作为他们的代表,却为他们深感羞愧;我祈求,这些由他们招来的诅咒———如我听到的诅咒,也如多少年前人类凄凉悲惨的境况充分说明其存在的诅咒———从此以后消失殆尽”[1](7)。

这段文字足以表明作家创作《红字》这部作品的目的和对宗教的态度,即对祖先(清教徒)残暴行为的强烈忏悔意识和勇于担当道德责任与义务的鲜明态度。

也就是说,“一方面,肯定清教徒创建殖民地时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清教徒围绕罪与赎的核心主题所引申出的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等品德;另一方面,揭示清教伦理在清教徒殖民者及其后裔身上的荒谬暴虐”[3]。

这也正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为什么被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4]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创作的伦理学方法与哲学直觉主义阐释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道德哲学家亨利·西季威克认为,“良心”可以用来谈论判断者的行为和动机。

而且,“良心的命令是与具体行为有关的”[5]。

在任何场合,只要一个人被嘱咐说:“相信自己的良心”,通常意思就是:“他应当去运用095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种从道德上判断这种情况的能力无需去诉诸一般规则……诚然,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的良心判断中归纳出一般命题并把他们系统地排列起来,但是这样一个体系可能具有的任何意义都将是纯粹思辨的。

这也就是一些有良心的人们对体系化的道德表现出冷漠或敌意的原因。

因为他们感到,他们根本不需要这种体系化的道德,而且他们还担心,培养这种道德会使心灵处于同实践的不恰当的关系之中,并且还不如不培养它更有利于那种在具体道德判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有实践意义的能力的恰当发展。

”[5](121)其实,“良心”是一个被公认为指称道德判断能力的词。

当一个人比较他的良心在不同时刻的声音时,他常常发现很难使它们一致起来。

也就是说,一个行为在此时会涉及道德的这一方面,在彼时又会涉及道德的另一不同的方面,尽管我们对于它的环境与条件的知识没有实质性改变。

然而,尽管上面说到的良心观是隐含在非常流行的语言中的,但它仍不是基督徒与其他道德家通常表达出来的良心观点。

“任何具体行为在被宣布合法或违法之前,必须接受其中一条规则的审查。

成文法的规则通常是不能靠个人的理性来发现的,这一事实教人懂得了他应当去服从法律,而法律的本质则主要必须由某种外在的权威来告诉他”[5](122)。

作为《红字》中的女主人公的遭遇及所受到的惩罚就是这样。

在这部作品中充当这一“外在的权威”的是当地的监狱、刑台、法庭,而依据的不言而喻的是那清教教义。

譬如,小说中的描述:“牢门由里向外打开了,首先出现的是一个面目狰狞、阴森可怖的狱吏,他身配一把剑,手持一根权杖,犹如一个黑影霎时窜进了阳光。

这个人物的模样充分体现和代表了清教徒法典那种阴森森的威严。

他的职责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执行最终的、最直接的制裁。

”[1](36)当然,我们不可能通过真正明确的和最终有效的直觉看清某些一般规则。

道德家的作用就是去从事这种抽象的思考,去尽可能系统地把思考的结论组织起来,并通过适当的定义与解释来消除模糊性和防止自相矛盾。

《红字》的作者霍桑不啻充当了这样一个道德家的角色,通过女主人公海丝特的人生经历帮助读者进行这种抽象的思考,尽可能系统地领会作者所赋予这部作品的深刻思想意蕴。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哲学素养的精神那里,“常识道德”常常是一个不令人满意的体系。

这些精神发现,很难把我们通过反思人类日常思想,甚至是我们自己也抱有的思想而获得的一般道德命题视作科学的首要原则。

即便这些规则能被规定的如此精确,以至于它们能完全符合并概括整个人类行为领域而不致相互抵牾并留下不能回答的实际问题。

简而言之,“我们不是倾向于否认公认为正当的行为真的是正当的,我们可能想得到是有关它为什么是正当的更深一层的解释。

这种直觉主义尽管在主要方面接受常识道德,人仍然试图为自己找到一种它不能为自己提供的这些基础”[5](124)。

霍桑的《红字》正是如此,西季威克将其称之为哲学直觉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