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教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医学史7近百年的中国医学
–先后在上海、浙江、广州、天津、北京等地创 先后在上海、浙江、广州、天津、 先后在上海 10余所中医学校 余所中医学校, 办10余所中医学校,并先后制定出版了中医药 相关教材,但没得到应有发展。 相关教材,但没得到应有发展。
• 创建中医学术团体 • 创办中医杂志
–解放前夕,全国各地办的中医药杂志达400多种, 解放前夕,全国各地办的中医药杂志达400多种, 解放前夕 400多种 成为近代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 1840年以后西医作为侵略工具传入 1840年以后西医作为侵略工具传入 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 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 法是通过医药; 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 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 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 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 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 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2.药物学与方剂学都有一定研究, 2.药物学与方剂学都有一定研究,并取 药物学与方剂学都有一定研究 得了相应的进步
3.临证各科成就 3.临证各科成就
[内科] 清·费伯雄 内科] 医醇賸 《医醇賸义》
–善治虚劳,主张和治、 善治虚劳,主张和治、 善治虚劳 缓治, 缓治,创制了许多具 有新意的方剂。 有新意的方剂。
第二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 1840年以前已有传入,但影响不大 1840年以前已有传入, 年以前已有传入 17世纪中叶:罗雅谷《人身图说》 17世纪中叶:罗雅谷《人身图说》, 世纪中叶 邓玉函《人身说概》 邓玉函《人身说概》 17世纪末叶:巴多明《人体解剖学》 17世纪末叶:巴多明《人体解剖学》 世纪末叶
8.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新阶段 8.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新阶段
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医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大概有家传,师带徒,学堂,学校以及大学五种模式。
远古中医教育模式——家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了医药知识,并相应地产生了最原始的医学教育形式:口传心授。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医药知识经验的增多,口传心授被家族和师徒相传的中医教育形式取代。
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钱塘人(今杭州)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传至他的兄弟,六代之中就有十一个名医,是我国中医教育史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家族相传式中医教育的实例。
中医的家传包括父子、叔侄和兄弟等,一般由长者担负教育责任以继承家学。
由于世代相传的医疗经验的积累,知识就比较专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中医专科和中医世家,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名医。
如浙江的归安(今湖州一带)凌氏针灸流传十五代,宁波陆氏伤科与宋氏妇科、绍兴钱氏女科、桐乡陈木扇女科等等也相传多代。
浙江明代针灸学大家杨继洲(巨洲人)和外科名医陈司成(海宁人)、清代本草学大家赵学敏(杭州人)和伤寒学大家俞根初(绍兴人)等都是名医世家。
他们所创制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疗经验与方药,为中医宝库增添了光彩,家传式的中医教育形式后世一直沿用下来。
传统中医教育模式——师带徒伴随家传式中医教育出现的是名医带徒的师承教育。
这种中医教育形式越过了“医术秘不外传”的雷池,扩大了医学流传的范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医家,适应了民众防治疾病的需求。
许多医家在传授时结合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见解发挥前人的学术,相继各树一帜,各成一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促进了医学的争论、交流与发展。
比如浙江南宋时期仁和(今杭州)人稽清,擅长正骨术,因而名声很大,时间一长人们反而忘记了他的名字,只知有位“稽接骨”。
他先是在江浙一带行医,后来年纪大了,就在山阴(今绍兴)定居。
由于骨伤病人较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家人又不在身边,于是就招收了几个学徒作帮手。
这几个学徒出师后又分别收门传授稽清的骨伤科技术,就这样师徒相授数十代,经历了八百余年,至今在浙东一带仍很有影响。
中国医疗发展史
未来医疗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慧医疗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手段,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精准医疗
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实现个体化诊疗和精准治疗。
整合型医疗服务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碎片化向整合型 转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 健康服务。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学习借鉴国 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中国医 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如现代医学中的许多治疗方法和药物都源于传统医 学的启示和借鉴。
对健康观念的引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注重预防和调养,这 种健康观念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产生了积极影 响。
03
实验医学时期
实验医学的兴起
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
发展历程
系统医学在中国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 实践应用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系统医学体系。
应用领域
系统医学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 康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 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与系统医学的形成
中西医结合
在系统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系统医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科研体系
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 保障体系。
注重医学教育和科研创新,提高医疗卫生服 务水平。
医疗改革政策与措施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分级 诊疗制度落实。
宋朝古代医学的发展
宋朝古代医学的发展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宋朝期间,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注重了对疾病的治疗,还开始关注预防和保健。
本文将重点探讨宋朝古代医学的发展,包括医学思想、医学著作、医学教育和医学制度等方面。
一、医学思想的创新宋朝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在宋朝,医学学派逐渐多元化,各家学派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医学思想不断丰富和深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内经”学派和“外科”学派。
内经学派主张治疗方法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为核心。
他们通过针灸、按摩和饮食结合等方法来平衡人体的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外科学派则主张外科手术的运用,在创伤和外部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二、医学著作的繁荣宋朝时期,医学著作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很多医学家撰写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另一方面,一些医学彩绘图谱也开始出现,这些图谱生动地展示了各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是《本草纲目》。
这是一部由著名草药学家李时中编写的巨著,对草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该书不仅在宋朝广泛流传,而且对后世的医学研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医学教育的进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医学教育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相继建立。
这些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医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论的传授,而是开始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们需要亲身参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
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为医学生培养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教育。
四、医学制度的完善宋朝的医学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为了保障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医疗质量,宋朝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医继书》,该书规定了医生的职业行为准则和医疗纪律,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的传统医药发展
民国时期的传统医药发展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传统医药领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民国时期传统医药的发展情况。
一、历史背景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期,传统医药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在外来文化和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传统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民国时期开始进行了医学教育的改革。
一大批医学院和医学系相继成立,使得传统医药的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传统医药的教材编纂和规范化也得到了重视。
三、传统药物研究与创新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药物研究与创新的重要时期。
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研究传统中药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一些药物的研发和改进,为传统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中医学派系的调和与交流民国时期,传统医药界各个派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各派医学家相互合作,共同研究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推进了中医的标准化与现代化。
五、传统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民国时期,传统医药逐渐融入了现代医疗体系。
传统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和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国时期的名医与药店在民国时期,涌现出许多享有盛誉的名医和药店。
这些名医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推动了传统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七、传统医药的挑战与逆袭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时期,传统医药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一些人士对传统医药进行质疑和批评,主张完全采用西方医学。
然而,传统医药在一些疑难杂症和慢性疾病的治疗上仍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逐渐获得了公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结语: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传统医药经历了改革、创新和挑战,但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如今,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医疗体系中,以造福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参考文献:1. 张三, "民国时期的中医药工作概述", 《中国卫生事业》, 2008.2. 李四, "民国时期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 《中医药世界》, 2010.3. 王五, "民国时期的民族医药发展研究", 《中国医学史杂志》, 2015.。
中国医学史(近现代)
二、近代医学的发展
1、医疗卫生机构
2、近代主要的西医药学术团体
1904: 中国红十字会 1907: 中国药学会 1909: 中华护理学会 1915: 中华医学会 中华民国医药学会 1916: 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 1926: 中国生理学会 中国麻风协会 1929: 全国医师联合会 1933: 中国防痨协会 1935: 中国卫生教育社 中国预防花柳病协会
3、新式接生法
三、近代中医学
1、中西汇通派
•唐宗海(容川,1851-1908)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1892) •恽铁樵(1878-1935) 《群经见智录》(1922) •张锡纯(1860-1933) 《医学衷中参西录》(1909)
2、废医存药
余岩在1929年提出了“废除旧医,以扫除 医事卫生之障碍” 的议案。 他在《医学 革命论》中主张废医存药,是近代废止中 医派的代表人物。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力越来 越衰弱,西方加紧对中国侵略 的步伐,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越 来越多。 传教士们发现医学是最好 的工具,既可以与政府发生联 系,又可以同百姓发生关系。 于是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办教 会医院。
3、教会医院的设立
1820 英教士医生在澳门设立诊所 1827 英教士医生在澳门设立眼科诊所 1834 派克(P. Parker) 在广州设立博济医局 1842后, 厦门、上海、广州、福州、宁波 均有教会医院
国立医学校
1881 李鸿章办北洋施医局、天津海军医学堂 1902 袁世凯办北洋医学堂 1912 北洋政府公布医学校条例, 成立北京、杭州医学专门学校 1934 调查全国共30所医学校: 国语15; 英语10;德语2; 法语2; 日语1. 1949 全国38所医学校. 毕业2万。
5、医书翻译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 《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2 《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3 《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5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 《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7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 《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
9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10 《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 《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13 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4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
中西医学的渊源与历史变迁
中西医学的渊源与历史变迁中西医学,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各具特色,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对于中西医学的渊源和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寻。
一、中西医学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华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就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在隋唐时期,我国的医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的医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西方,古希腊的医学文化也非常发达。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治疗无害”和“自然疗法”等概念,被后世医学家广泛应用。
此外,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也使得西方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西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中西医学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唐代。
当时唐朝与阿拉伯的贸易往来频繁,阿拉伯医学文化也开始传入我国。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所收录的中药和病症,就受到了阿拉伯医学的影响。
此外,唐代还有一位名叫法华的专门研究外科手术的医生,他就在手术技术方面吸收了阿拉伯医学的成果。
13世纪,蒙古人统一了欧亚大陆,促进了东西方医学的交流。
当时,蒙古帝国南方的医学文化非常发达。
蒙古医学擅长外科手术和骨骼治疗,在治疗外伤和疝病等方面有着独到的技术与方法。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蒙古医学文化也开始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4世纪末期,欧洲的黑死病大规模爆发,致使人类文明陷入了混乱。
而在东方,中国的传统医学和蒙古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控制疫情和治愈患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也让欧洲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东方的医学文化,并开始尝试与之交流与融合。
三、中西医学在近代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医学研究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西方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实验。
而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医学的挑战。
因此,我国开始在中西医学方面进行融合,探索新的临床和科研方法,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求。
在中国,中西医学的融合首先出现在抗击SARS的过程中。
中国医学发展史
甲骨文中的:“龋”字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的诞生对中医学提 供了理论借鉴。
气、精、神:《管子》 阴阳:《周易》 五行:《尚书》 天人相应:《礼记》《管子》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傳一·十二)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 「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 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 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 「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 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 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 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 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 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 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 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 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 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 無及此乎?」
中 国 医 学 史
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 2.《难经》 3.《神农本草经》 4.《伤寒杂病论》
秦汉时期 时代背景
1、社会变革方面:(公元前476~公元265,共 730年)
自春秋以来(公元前476年)——东周统治者的周天子 名存实亡——秦国(公元前221~前207年)的崛起, 促进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公元前206年,刘 邦称帝——西汉末年(公元9年)王莽篡位——公元25 年刘秀即帝为东汉——220年三国时期(魏220~265、 蜀221~263、吴222~280 ) —— 公元265年西晋建 立,280年灭吴暂时统一中国。
医学史教育现状与改革初探
医学史 课 程 是惟 一一 门与社 会 科 学有 密 切 联 系 的 专 业 课 程 [ 医 学 史 作 为 社 会 史 研 究 的 一 个 重 。 要 领 域 , 西 方 的研 究 已 经 非 常 成 熟 。 美 学 者 已 经 在 欧
出版 了 大 量 的 相 关 著 作 。 对 医 学 史 的 研 究 不 但 涉 及
( ) 外 医 学 史教 育 的 发 展 状 况 一 国
史 ,建 造 这 座 桥 梁 是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的 主 要 文 化 需
要 。 ” L 也 认 为 :科 学 史 是 人 类 历 史 的 精 华 , mT 德 “ 是 文 明 进 步 的 核 心 。” 杨 振 宁 也 曾 强 调 指 出 : 把 科 学 “ 发展 史 用 浅显 的 文字 写 出来 , 也 将 是 非 常 了不 起 这 的 贡 献 。 ”, 次 , 的 医 学 模 式 要 求 医护 人 员 不 仅 [其 ] 新
气 质 的 综 合 体 现 , 个 人 的 行 为 可 以受 到 法 律 的 约 一
束 . 思 想 却 是 法 律 所 鞭 长 莫 及 的 。 能 够 影 响 思 想 而
的 只 能 是 优 良 文 化 的耳 濡 目染 , 良好 氛 围 的 潜 移 默
化 , 就 与 高校 内文化 的传 播 方 式 密不 可分 。 医学 这 史 是 一 门与 社会 科 学有 着 密切 关 系 的 综 合性 学 科 , 在 以理科 教 育 为 主的 医学 院校 中 , 于 扩 大 医学 生 对 的社 会 视 野 , 富 医 学 生 的人 文 知 识 有 着 重 要 作 用 , 丰 能够 促进 人 文教 育 与 医学 教 育相 融 合 , 人 文 教 育 使 渗透 于 医学 教 育 之 中。 因此 。 医科 大 学 进行 医学 在 史 教 学 , 当是 对 医学 生 开展 文 化 素质 教育 的极 好 应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医学史”教育可提升未来医生职业道德
状 分析
在 医 学 生 培 养 时 间 缩 短 , 医 学 课 程 被 大 量 压 缩 的 今 天 , 我 们 看 到
一
强 的 学 科 , 尽 管 医 疗 治 愈
的 是 身 体 的 疾 病 ,但 是 没
有 医 生 和 患 者 之 间 的 沟 通
和 交流 , 也 无 法 产 生 好 的
时,但丰 富的内容在这 2 7学 时 内还
疗 效 。 因 此 ,在 医 学 生 的 培 养 过 程 中 更要 重 视 道 德
是很难 完全 展开 。”其 实,这 样 的
情 况 并 不 是 个 别 , 以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情 操 的 养 成 , 医 学 史正 是
结 合 了医 学 和 人 文科 学 的 交 融 性 学 科 , 它 在 医 学 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中 可 以起 到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属 性 , 这 就 要 求 医 学 生 除 了 掌 握 医
短 两 次 讲 座 4学 时 的 时 间 , 很 难 将 古希腊至今近 20 50多年 的 西 方 医 学 史历 程全 部讲 授,只 能则其 重 点, 以 重 要 的 人 物 和 事 件 为线 索概 括 之 。 而 由 于 专 业 课 程 的 紧 凑 ’ , 在 日后 陛 的 求 学 过 程 中 ,很 难 再 另 外 安 排 医 学 史 方面 的专 门 课 程 。 目前 存 在 的 另 外 一 个 问 题 ,就 是 对 于 医 学 史 课 程 的 定 位 还 不 是 很 清 晰 , 授 课 教 师 自 身 就 只 是 将 其 视 为 单 纯 的 学 科 史 课 程 , 授 课 目 的就
是 方 便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自 身 的 学 科
浅谈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医学史是一门连接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医德水平,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史是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1]。
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并非是持续不断的呈直线上升的,而是从无数的曲折和矛盾中发展而来。
医学史的任务是在与人类历史本身同样悠久的医学实践和医学思想中寻找其发展规律,探讨古往今来人类与疾病的关系,从而确定当代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在医学发展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1医学生学习医学史的意义1.1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医学史涵盖了医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在认识生命现象,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通过学习医学史,让医学生了解人类在认识人体奥秘、战胜各种疾病中取得的成功,需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医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将有利于医学生对医学形成整体的概念,加深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把错综复杂的医学课程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1.2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自觉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努力,同时还要求他们熟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成为富有同情心的朋友[2]。
一般性的人文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医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理解医学的人文性相差甚远,而医学史是一门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在以理科教育为主的医学院校中,对于扩大医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相融合,使人文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受到法律的约束,而思想却是法律所鞭长莫及的。
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医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大概有家传,师带徒,学堂,学校以及大学五种模式。
远古中医教育模式——家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了医药知识,并相应地产生了最原始的医学教育形式:口传心授。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医药知识经验的增多,口传心授被家族和师徒相传的中医教育形式取代。
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钱塘人(今杭州)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传至他的兄弟,六代之中就有十一个名医,是我国中医教育史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家族相传式中医教育的实例。
中医的家传包括父子、叔侄和兄弟等,一般由长者担负教育责任以继承家学。
由于世代相传的医疗经验的积累,知识就比较专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中医专科和中医世家,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名医。
如浙江的归安(今湖州一带)凌氏针灸流传十五代,宁波陆氏伤科与宋氏妇科、绍兴钱氏女科、桐乡陈木扇女科等等也相传多代。
浙江明代针灸学大家杨继洲(巨洲人)和外科名医陈司成(海宁人)、清代本草学大家赵学敏(杭州人)和伤寒学大家俞根初(绍兴人)等都是名医世家。
他们所创制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疗经验与方药,为中医宝库增添了光彩,家传式的中医教育形式后世一直沿用下来。
传统中医教育模式——师带徒伴随家传式中医教育出现的是名医带徒的师承教育。
这种中医教育形式越过了“医术秘不外传”的雷池,扩大了医学流传的范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医家,适应了民众防治疾病的需求。
许多医家在传授时结合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见解发挥前人的学术,相继各树一帜,各成一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促进了医学的争论、交流与发展。
比如浙江南宋时期仁和(今杭州)人稽清,擅长正骨术,因而名声很大,时间一长人们反而忘记了他的名字,只知有位“稽接骨”。
他先是在江浙一带行医,后来年纪大了,就在山阴(今绍兴)定居。
由于骨伤病人较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家人又不在身边,于是就招收了几个学徒作帮手。
这几个学徒出师后又分别收门传授稽清的骨伤科技术,就这样师徒相授数十代,经历了八百余年,至今在浙东一带仍很有影响。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案例一:医学史在医学教育上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往今来人们通过探索人类与疾病的关系,贯穿了医学教育的始终。
医学史是如何发展的呢?医学史是一门连接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医德水平,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史是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国医学史的全方位研究,医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泛化,把医史工作者的目光带到中国医学史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以及与周边学科、社会人文与自然诸方面的关系上来。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要求将更高,人们已不喜欢仅仅是点、线、面的描述、记录、考证,而更侧重于立体性全方位研究探讨,注重于医史医究为实际应用服务。
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医史学理论研究及本学科的建构给予关注,并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学术经验的采借。
过去,对中国医学史与中国医史学在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医学史历史悠久,它是研究中国医学本身发生发展历史的学科;中国医史学则是以中国医学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元科学。
它是研究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要把历史本身研究和把研究历史学科作为对象的研究混为一谈。
如果把医学史理解为一种纯粹描述史实而不涉及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而把医史学作为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那是欠恰当的。
以为医学史不是学,不带有理论性,而医史学才是学,才是理论性的科学,也是不够恰当的。
医学史从来不排斥对医学历史的理论性研讨,相反,正是这一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
二者之间或有研究侧重点之差异,但却很难确定其本质上会有更多的区别。
过去习惯于用比较幼稚和比较成熟加以区别,但在二者之间要划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或学术分水岭,却几乎不大可能。
单就中国医学史研究而言,虽然历代已经作出了巨大成绩,但仍有许多领域尚侍开发。
唐朝的医学发展中医药的繁荣时代
唐朝的医学发展中医药的繁荣时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年代,也是中医药发展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医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健康和福祉,也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唐朝中医药的基础唐朝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1. 历史传承:唐朝继承了前代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影响,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医学教育:唐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医学教育机构,如太医局、太医院等,为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提供了平台。
3. 文化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为中医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唐朝中医药的突破与进步1. 经典著作的整理与发扬:唐朝以前的中医药经典著作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整理和发扬,使得中医药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
2. 药物研究的进展:唐朝时期,在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例如,《本草纲目》的问世,将草药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3. 诊疗技术的创新:唐朝中医药医生在诊疗技术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例如针灸、推拿等疗法的改进和应用。
4. 医疗制度的完善: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医疗制度,包括医生的资格认证、薪酬体系等,为中医药的规范化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唐朝中医药的影响与传播1. 东传日本:唐朝的中医药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的医学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唐朝中医药的痕迹。
2. 西传丝绸之路:唐朝的中医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文化。
3. 形成独特的医学体系:唐朝的中医药与少数民族的医学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医学体系,丰富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结语:唐朝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繁荣时代,它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对后世的中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中国护理发展史1
中国护理发展史1过去的事情就是开端刘燕萍霍杰座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的国家档案馆的后面有一座雕像——一位坐着的妇女在膝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雕像的底座上有一句铭文:“过去的事情就是开端”。
过去的事情就是历史,研究历史可以指导现实,也可以预测将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医学史历来是医家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遗憾的是,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学,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尚未得到我国护理界的足够重视。
西方护理学传入我国已经近一个多世纪,但护理界对其发生、传入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研究甚少。
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本规范的中国护理史的教科书及著作,护理教育甚至高等护理教育中尚未开设护理史课程,护理史的学术研究活动也是一个空白。
当我们打开近代中国护理发展历史这部“教科书”,会惊奇地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库。
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尘封中,有1920~1949年25卷100册由中华护士会主办的护理杂志,记载了我国近代护理学的诞生及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护理历史史实。
其中,关于公共卫生护士培训、北平卫生事务所的工作、乡村卫生护理等,无不给我们今天正在积极探索的社区与家庭护理工作以启示。
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高级护理教育即在我国兴起,甚至在穷乡僻壤的山西汾阳,也曾建有规范的高级护士学校,更不必说享誉海内外的北平协和医学院的高级护士学校了。
近代中国护理的历史发展,曾经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历史留给后人的这笔宝贵的财富,会从中得到多少有益的启迪和教益啊! 医学史教育和研究一直在中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935年,中华医学会筹备成立了医史委员会,1936年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医史专号》。
目前,我国的医史研究和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和人员队伍。
相比之下,同样为独立学科的护理学,其学科史的研究和教学尚是一片处女地。
护理学的发展在当今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关于护理学史的研究在国外亦有一个世纪之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毕业 生就业 后 的跟 踪 调查 工 作 机 制 , 细 了解 用 详
人单位 对我校 研究 生 的综 合 能 力评 价 , 将 反 馈 信 并
[ ] 常玲 , 2 王瑜英. 究生择业特点与就业指导[ ] 科技 ・ 研 J. 人才 ・
市 场 ,9 7 64 4 . 19 , :7— 8
息作 为培养研 究生 的重 要 参 考 , 高 我校 研 究 生 培 提
卫生学院 ;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
摘要 : 介绍 了医学史的概念 以及 国内外 医史教育的发展 与现 状 , 述 了学 习和研 究 医学史的 目的 和意义 ; 论 通过 阐述人文与
历史之 间的关系, 述 了医学史在培养 医学生人文精神 中的作 用 , 论 说明 了医学史在 医学课 程 中的 重要 地位 以及在 医学生科 学 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 中的重要 意义 , 从而论述 了医学高等 院校 开设 医学史课程 的必要 性 ; 此外 简要论述 了" 医史教 育 中存 3前 -
系 。导师 每学期 至少 与 院 系或 管 理 部 门联 系 一 次 , 沟通 情况 , 一起 帮助有 实际 困难 的学生 。 并
3 3 建 立评 价制度 学 院 在研 究 生 毕业 后 应 第 一 .
作 者 简 介 : 王 旭 , ,9 9— 4生 , 士 , 师 . 女 17 0 硕 讲
养 质量 。同时 导师也 应多与 相关单 位及 个人加 强联 系, 为研究 生 就 业 积 极 收 集 信 息 , 泛 建 立 社 会 联 广
[ ] 何维军 , 3 乔红兵. 研究生就业心理与择业指导[ ] 煤炭高等教 J.
育 ,9 84:8— 9 19 , 5 5 .
[ 沈延兵 , 4] 费毓芳 , 陶德 坤. 国研 究生就业评 价存 在的 问题 和 我 对策 [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0 4,0 5 5 . J. 20 1 :0— 4
在 的一 些 问题 。
关键词 : 医学史 ; 人文素质 ; 课程体系 ; 科 学精 神
中 图分 类 号 : G 4 6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4 (09 0 07 0 0 8— 2 9 2 0 )3— 3 9— 4
医学发展 经历 了漫 长 曲折 的道路 , 仅 受 生 产 不
握 时机 , 同时给 他们 以足 够 的信 心 和 勇 气 。如果 发 现学 生情绪 严重 异常 , 需及 时 向学 院通报 , 时联 系 及 学校 心理 咨询 中心对其 进行心 理辅 导或采 取必要 的
处理 措施 。
3 2 建 立联 系制度 在 研究 生 毕 业 后应 建 立 和 完 .
力水平 和生产关 系 制 约 , 与 自然科 学 进 步 和哲 学 更
思想发展 密切相 关 。医学史 通过研 究 医学发 展 的昨 天与今天 , 努力探 寻推 动医学 发展 的根源 , 揭示 医学
规律 和趋 势 以及 医学 在人类 社会 发展 中的地位 和作
用 ; 不仅研 究 医学理 论 的变迁 与更新 、 它 疾病 诊疗 技
山 西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础 医学 教 育 版 ,0 9年 6月 ,1 3 基 20 1 (
・
3 9・ 7
增加 。在就 业 过 程 中请 导 师 关 注 毕 业 生 的情 绪 变
行毕 业生 对导 师在 指 导 就业 中 的工 作 给 老师 打 分 。 在对 导师 的评优 、 奖 和 晋 级等 方 面 要 把 指导 研 究 评 生 的就业情 况作 为重 点考 核 内容 。凡 为解 决毕业 生 就 业积 极 向我 院提供 就 业 工 作单 位 的导 师 , 本 年 在
2 1 为了更 全面 、 深 刻地理 解 医学 . 更
医学是 人类
智 慧 的结 晶 , 医学史 是 人 类 智 慧 宝库 中重要 的精 而 神 财富 J 。通 过学 习医 学史 有 助 于 更 全 面 、 深 刻 更
・
3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西医 太学学报 : 基础 医学教育版 ,09年 6月 ,1 3 20 1 (
度 就业 工作 结束后 , 院将 给予适 当 的奖励 。 学
参考文 献:
[ ] 李 功建. 1 新时期研究生就业工作特点初探 [ ] 池 州师 专学报 , J.
2 0 1: 0 —1 6. 0 5, 1 4 0
化, 给予必 要 的就业 指 导 , 学 生能 够 准 确定 位 、 使 把
术 的发 展与演 化 , 且 也关 注社 会 经 济 、 而 文化 传 统 、 宗 教哲 学等对 医学 发 展 的广 泛 影 响 ¨ J 因此 , 。 医 学史 不仅 是 自然科 学 的 一个 重 要 分 支 , 且也 是 一 而 门与历史相 交叉 的学科 , 现 了 医学 史 研究 内史 和 体
的一 门学科 ¨4。 ' J 2 学 习和研 究 医学史 的 目的和 意义
医学史 主要 讲 述 医学 发 展 的历 程 , 一 门介 于 是 自然科学 和社会 人 文科 学 之 间 的交 叉 学科 , 过 与 通 社会 、 治 、 政 经济 、 哲学 等联 系 , 研究 医学形 成与 发展
[ 收稿 日期 : 2 0 0 8—1 0 ] 2— 8
时间 总结和公 布每 位 导师 名 下 学 生 的就 业 情 况 , 实
医 学 史 教 育 及 其 在 我 国 的 发 展
付德 明 , 郑建 中 , 王 洪奇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血管内科, 太原 000 ; z 30 1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
与社 会文 化的相互 影 响 , 利 于 全 面而 深 刻地 理 解 有 医学 、 把握 医学发展 趋势 。 因此 , 学史对 于 医学生 医
不仅具 有启迪 作用 , 有 助 于树 立 献 身 医学 的信 心 更 和决心 。
1 医学史 的概 念
外史 相结合 的 现代 风格 , 时也 是 沟 通 医学 与 人 文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