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的重新解读——兼释床、疑二词的意义

合集下载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原文】《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简析】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原文及诗意解读

静夜思原文及诗意解读

静夜思原文及诗意解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它通过描写夜晚的自然景物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在陌生环境中对家乡的思念与怀念。

下面将对《静夜思》的原文进行解读,带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首诗所带来的诗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静夜思》的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整首诗共四句,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一个晚上的思绪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初读《静夜思》,我们会感受到它带来的宁静与美丽,却暗藏着深沉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描写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借助“明月”和“光”这两个形象,展示了夜晚的宁静和美景。

而“疑是地上霜”这句话则显露出一丝凄凉之感,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在第一句的描述基础上,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表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在陌生的环境中,诗人通过仰望明月来让思念之情得到宣泄,同时也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意。

整首诗以“床前明月光”为开头,以“低头思故乡”为结尾,形成了自然的回环。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融为一体。

他以清新简洁的语言,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并将之与月光这一美景相联系,使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诗意。

《静夜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以其简短而生动的语言,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通过对月光和故乡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平凡人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思恋之情。

通过对《静夜思》的原文及诗意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富含着浓郁的情感和高雅的意境。

诗人用朴实的文字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具象化,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带来的触动和共鸣。

李白《静夜思》鉴赏及译文参考

李白《静夜思》鉴赏及译文参考

李白《静夜思》鉴赏及译文参考《静夜思》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静夜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李白《静夜思》全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文及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⑵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

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译文】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

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夜思诗人:李白朝代: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赏析【注释】①床:指井台。

(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

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关于“床”的释义:1)指井台。

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2)魏明伦表示,《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

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

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4)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李白《静夜思》译文《静夜思》鉴赏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译文《静夜思》鉴赏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译文《静夜思》鉴赏及赏析《静夜思》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静夜思》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诗词背诵背诵静夜思并解释诗句的意义

古诗词背诵背诵静夜思并解释诗句的意义

古诗词背诵背诵静夜思并解释诗句的意义《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一首古诗。

首句“床前明月光”,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诗句。

本文将介绍《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静夜思》是李白创作于唐代初期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思念远方的人和事情的情感。

该诗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以下是对每句诗句的解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整首诗的开端,描绘了作者躺在床上看到明亮的月光,有些如霜一般。

诗中的词语组合“明月光”形象地展示了夜晚的宁静与明亮,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法入眠的焦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揭示了作者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明亮的月光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他抬头望着明月,让他不自觉地想起了他的故乡。

这展示了作者离乡漂泊的心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流露无遗。

寥寥几点星,零落满天霜。

这两句通过点缀星星和落霜来表达夜晚的寂寞和凄凉。

诗中的“寥寥几点星”描绘了夜空中星星的稀疏,形成了与明月相对的孤寂感。

同时,零落的霜也增添了诗中的冷寂之感。

夜思故人,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远离自己的故人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思考。

李白把这段思念的情感倾诉给青天,并提到了与酒的交流。

这里的“把酒”是借物抒怀,通过与酒的对话,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无助和对命运的不满。

但得月明如霜,常怀家国之志。

这两句以难得的月明霜宇来映衬作者怀念家乡的情感,并表现了他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事业的执着。

正如明月如霜般难得一见,作者怀揣着对家庭和祖国的情感与忠诚。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这两句描写了作者在思乡时的生活状态。

绿蚁新醅酒象征着美好的生活,红泥小火炉代表了温暖的家庭。

这些形象化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温暖的思念。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疑问,以及对命运的探询。

作者对青天何时才会有月光再次出现感到困惑,他以停杯一问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静夜思》诗意深解

《静夜思》诗意深解

《静夜思》诗意深解《静夜思》,这是一篇李白的名篇,被公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练的文字、深入人心的意境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解读《静夜思》,从各个方面阐述其诗意深远之处。

一、字句运用的巧妙李白在《静夜思》中运用了简单明了的字句,将诗人在深夜中的思绪生动地描绘出来。

首句"床前明月光"的主题词"明月光",以朴素的字句表达了月亮的明亮,形象地展现了夜晚的宁静。

接着,“疑是地上霜”,"疑是"两个字用来打破直观感觉,赋予了诗句一种神秘感,引发读者对现实与幻想的思考。

二、意境的充实和展开《静夜思》以写月为主题,通过对月的描述展开意境。

李白将月亮与自然界相联系,通过"床前"表明自己正处在房间中,"明月光"则表现出夜色中的亮光。

而后,诗人通过"疑是地上霜"的夸张与想象,将月亮与自然界中的冰霜相关联,使诗句充满了诗意的浓郁。

三、意象的生动描绘李白在《静夜思》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诗句更加生动。

例如,"床前"和"明月光"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而"疑是地上霜"用具体形象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地上的冰霜。

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景,也增添了整首诗的艺术魅力。

四、抒发内心的情感《静夜思》虽然只是四句诗,但通过简洁的语言却传递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在夜晚的静谧中,诗人心境的寂寥与孤独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正是这种情感的抒发,让读者能够在一瞬间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思绪纵横的内心世界。

五、超越时空的内涵《静夜思》的内涵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不仅只是描述某一时刻的景象,更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宇宙与生命的沉思。

这种内涵的超越,使得《静夜思》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总结起来,《静夜思》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创造出了丰富的意境。

静夜思原文及词句解析

静夜思原文及词句解析

静夜思原文及词句解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静夜思》。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意境优美而享誉千古,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来
对这首诗的原文进行词句解析。

首先,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描绘了诗人静夜时
床前明亮的月光。

这里的“明月光”是一个意象,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
美好。

而“床前”二字则起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铺垫作用,给了读者一个
场景。

接着,诗的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举头”和“低头”两个动作,带出了诗人在月光下的思考。

而“望明月”和“思故乡”则象征着诗人追忆故乡的情感。

整首诗的构思巧妙,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思念的描绘,展示了诗
人内心的情感和寂寥的夜晚。

李白通过简短的词句,展现了深厚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除此之外,《静夜思》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包括声音、色彩、
意象等。

例如,诗中的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这些都是通过视觉
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绪。

而诗中的“思故乡”则通过心灵的呼唤来表达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李白的《静夜思》以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成功
地展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夜晚的寂寥之感。

这首诗不仅在音韵上和
意象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共鸣。

它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与诉求。

静夜思的解读

静夜思的解读

静夜思的解读以下是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解读范文,供参考:《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原文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读如下:1.“床前明月光”是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这里的“床”可以理解为井台或井栏,因为在古代,井是人们经常取水的地方,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器物。

2.“疑是地上霜”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疑惑和迷惘,觉得它像是地上的霜。

这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皎洁和清冷。

3.“举头望明月”描绘了作者抬头仰望明月的情景,表现出对月光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4.“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在月光下思念远方的家乡的情感。

这一句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怀念。

整首诗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诗人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以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明月和床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此外,《静夜思》的韵律优美,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和对床、霜、举头、低头等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使得这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清新,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更能把读者带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真挚情感。

通过对明月和故乡的描绘,诗人营造出了一种含蓄而隽永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体会诗人在静夜中思念故乡的心情。

李白《静夜思》意象赏析

李白《静夜思》意象赏析

李白《静夜思》意象赏析《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1、举:抬。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 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李白诗词《静夜思》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静夜思》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静夜思》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静夜思》的诗意赏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题一作“夜思”。

一二句:就寝时床前洒满月光,如同降了一地白霜。

三四句:抬头一望,一轮皓月,千里清光,月是故乡明,安能不思乡?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作品鉴赏:《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李白《静夜思》的赏析

李白《静夜思》的赏析

李白《静夜思》的赏析李白《静夜思》的赏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导读:《静夜思》原文明代版本静夜思⑴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2-3]宋代版本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及译文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静夜思中疑的意思

静夜思中疑的意思

静夜思中疑的意思
在《静夜思》这首诗中,"疑"的意思是"怀疑"或"疑惑"。

在诗中,作者李白描述了自己在深夜中思考的情景,他通过观察月光、听风声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恢宏。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中,作者提到自己心中有所疑惑,意思是他不确定今晚所见所感是否真实,或者他感到与大自然的宁静相比,内心中的疑虑、迷惘是如此微不足道。

这种疑惑的存在增加了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度,让读者对作者真实感受的程度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探寻。

继续解读《静夜思》中"疑"的意思,除了表示对所见所感的怀
疑外,它还可以代表思考和思索。

在这首诗中,疑惑的描绘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夜晚的安静和寂寥,常常使人陷入内心的思考和反思。

作者在诗中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外在世界的安宁,但在内心中却有所疑虑。

这种疑惑可能是关于自己的生命目标、人生的意义、历经过的困境和挫折等问题。

通过将这种思考和疑问置于宁静的夜晚背景之下,这首诗在情感上也增添了一种寂寥和孤独的氛围。

作者的疑虑和思索不仅表达了他深思熟虑的性格和深度,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中复杂问题的思考和追寻的共同体验。

总之,"疑"在《静夜思》中不仅仅是表示对所见所感的怀疑,
更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作者对人生、存在和内心思考的追问,以及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引发的思考。

静夜思原文及寓意解读

静夜思原文及寓意解读

静夜思原文及寓意解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将为您呈现《静夜思》的原文及其寓意的解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开场,直观地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场景。

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给人以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接着,“疑是地上霜”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感受,并暗示了夜晚的寒冷。

这种对月光的错觉和对寒冷的感知,展示了作者的敏感和细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心情变化。

通过“举头望明月”,作者不禁被清亮的月光所吸引,抬头向上仰望。

这一动作是情感的流露,传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而“低头思故乡”则展示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月光的出现使作者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也让人联想到作者在外漂泊的身世和对归乡的向往。

通过对《静夜思》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

这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美感。

以下是对《静夜思》寓意的解读:1. 自然之美:诗中描述了月光洒在床前和地上霜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

通过对月光和霜的描绘,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向往。

2. 孤独和思乡:在寂静的夜晚中,作者的内心似乎特别容易被触动。

他举头仰望明月,过程中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逐渐涌上心头。

这种孤独和思乡是作品中情感的重要元素,也是很多读者所能共鸣的。

3. 心境与内心世界:《静夜思》以简洁的叙述勾勒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外界景物相融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感知和思考方式。

通过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思考与情感体验,感受到他对人生与归宿的思索。

总的来说,《静夜思》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作品。

在简短的文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感受。

李白《静夜思》唐诗赏析

李白《静夜思》唐诗赏析

李白《静夜思》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唐诗赏析篇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它以深邃而简洁的方式表达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文中把深沉的情怀融入了一个抽象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更加普遍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有灵性的名篇。

诗词共构成七个字,分成三句,第一句叙述人独自在夜里思念故乡,第二句表达思念的程度和深刻的情怀,第三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期盼。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床前”指的是李白当时想念故乡的地方,“明月”暗示了离乡之苦深切,“光”表示了思乡者思念之深。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中,“地上”是指离乡的地方,“霜”暗喻了思乡者的痛苦之苦,明白的表达了思乡情深的程度。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中,“举头”指的是思乡者抬头仰望月亮,期望家乡的万里远方,“明月”暗示的是思乡的心情,表达出了思乡的情绪。

通过李白的诗句,人们可以感受到思乡之情十分深刻,思乡情深是因为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与家乡的距离遥不可及,他思念故乡的心情非常苦楚。

李白的静夜思不仅把思念家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利用诗词来表达深沉感伤的情感。

他把思念家乡的深深情怀融入了一个抽象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更加普遍的精神内涵,探索出一种心灵的共情,把一个人的情感拓展到一个更广阔的范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有灵性的名篇。

静夜思古诗,凝练却深情,把一个人的耿直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凹凸有致,是一首深具有现代意义的一首古诗。

它的凝缩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诗人,使得诗词句式更加精简而又有内涵,使诗歌变得更加有层次,更有意境。

静夜思是一首十分有名的诗歌,它以深邃而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心中的思乡之情,表达出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情感,激发出读者中的许多心灵的共鸣,让人们感受到离家的悲凉,也激发了民族的精神,受到了众多诗人的崇敬和效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静夜思》的重新解读——兼释“床”、“疑”二词的意义王兴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文章通过“床”、“疑”二词的训释,对李白《静夜思》的诗境作了重新解读,认为“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诗句,不当为诗人屋内所见,而应是写户外之景。

关键词:李白;静夜思;诗境;解读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其。

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之笔。

传抒了远客思乡之情,意味深长,而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然而人们在理解这首诗时,总将“床”当作睡觉之床。

更释。

疑”为动词“怀疑”,因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即谓:透过窗户而照射到床前的月光,怀疑是地上下了霜。

乍看似乎未有不可,而细味却于理难通。

笔者不揣浅陋,在此。

拟对“床”、“疑”妄作新释,并对全诗诗境作重新解读,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根据《静夜恩》的诗意,若释“床前明月光”之“床”为坐卧之具.则其所写环境当在屋内。

而月光固然可以透过窗户照在床前。

但霜露绝不会降在房中。

又怎么会“疑是地上霜”呢?即使诗人将月光疑作地上的浓霜.亦当在同一视角和环境之下。

不可能看到射进屋内的月光。

就想到是户外的浓霜。

只有寒意浓浓的秋宵.户外皎月朗照.户外的地上覆盖着一层浓霜.才有可能。

再则。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床前的地上,位置本来就很低.怎能容身高数尺的远客循着月光而在屋内窥那空中一轮明月?即便能看,也须身贴窗前。

而古之窗,高不过人头,且多有窗格。

如是透窗看月,如何放眼?而且要看只能看到月光I临窗的东升月或西沉月。

但用不着“举头而望”。

若此。

诗人何不作“窗前明月光”呢?如果不是窗前看月。

而人在屋内.头顶瓦椽,皓皓天空何以举头凝望?结合唐时称睡觉之床日“榻”的情况分析.疑“床前明月光”之。

床”不指屋内坐卧之种结构类型。

例如:(10)得茧百二十头,大如瓮,每一茧缫六七日乃尽。

(卷一)(11)喜引弓射,中之,咋咋作声,绕屋三日。

(卷九)例(10)中加点部分的结构为“V C”型,例(11)中加点部分的结构为“voc”型。

(三)数量补语中量词的类别‘搜神记》中,这些量词可分为--4,类。

1.名量词共5个。

即:里、步、丈、尺、寸。

例如:(12)其后郡侍奉椽宜禄郑奇来。

去亭六七里。

有一端正妇人。

乞寄栽。

(卷十六)(13)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

现者皆以为河伯也。

(卷十一)(14)树大四固,巢去地五丈五尺。

(卷六)(15)去年十二月。

斩督运令史淳于伯。

血逆流。

上柱二丈三尺,旋复下流四尺五寸。

(卷七)2.动量词共2个。

即:声、下。

如下:(16)斫伤敷下,应乃还卧。

(卷十八)(17)雄乘小船。

於父堕处哭泣数声。

竞自投水中。

旋流没底。

(卷十一)3.借用时间名词共8个,即:年、月、日、夜、岁、夕、旬、时。

例如:(18)尝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

服食其实。

(卷一)(19)玉与之饮宴。

留三日三夜。

尽夫妇之礼。

(卷十六)(20)煮头三日三夕。

不烂。

(卷十一)例(19)中的。

三日三夜”、例(20)中的“三日三夕”皆由两个量补语并列构成。

138(四)相似结构的区分数量补语对谓语动词(包括其后的宾语)进行补充、说明;它与其前的宾语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修饰宾语,构成偏正关系。

在《搜神记》中要区分下面三种与数量补语形式相近的结构。

1.后置定语:(21)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

遣之。

(誊一)(22)友乃更作皮囊二枚,沓张之,施张如前,囊复胀满。

(卷三)这两例中,“一万”、“二枚”分别修饰“钱”、“皮囊”,作其定语.二者构成偏正关系。

“与钱一万”、。

作皮囊二枚”可分别理解为“与一万钱”、“作二枚皮囊”。

2.双宾语:(23)东方朔乃请以酒灌之,灌之数十斛而物消。

(卷十一)此例中.“之”、“数十斛”是“灌”的两个宾语:“数十斛”是“灌”直接支配的对象,即直接宾语;“之”是间接宾语。

“灌之数十斛”可理解为“灌数十斛(酒)给它”。

3.主谓结构:(24)其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日:“愿令我一见亡妇.死不恨矣。

”(卷二)(25)又我见召,在此已十余日,形体又为家人所葬埋,归当那得自出?(卷十五)这两例中。

加点部分为主谓结构,状语“已”位于谓语“数年”、“十余日”之前。

参考文献:[1]李汉威.怎样分析谓语动词后面的量短语Ⅱ】.江汉大学学报。

1998,(4)。

具,而当指户外围在井V I周围的栏杆.即井栏。

“床”可以训“井栏”,如《乐府歌辞.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庾肩吾《九日侍宴’:“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杜甫:“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

”这些诗中的“床”.显然不能理解作屋内睡觉之床。

“床”训“井栏”,亦可与“井”并连而陈。

如唐彦谦诗:“薜荔垂书幌.梧桐坠井床、”马祖常诗:“月移桂树通阶石.芝发铜池谢井床。

”还可与“栏”、“架”之属形成对文,杜甫《水阁朗霁>:“雨槛卧花丛。

风床展书卷。

”高起:“读借风床简,炊分雨碓梁。

~床”与“槛”,与“碓”(dul,柱子架。

上悬术杠。

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石头,用以春米。

)互文见义。

张肃远诗“尽日无人鹿绕床”谓:鹿跑到尽习无人的农家井栏旁。

吃草饮水。

古诗“古屋松低鹤到床”,鹤亦不可能飞到屋内去。

而是停栖在屋旁松下的井栏上。

我们看李白的作品。

<长于行》:。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既然女孩折花嬉戏于门前,那个男孩来了,就不可能置女孩于不顾而径直地闯人她的卧室.并骑着竹马在床边独弄着青梅。

可见。

此“床”当指户外的井栏。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孤月沧浪河汉清。

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

玉床金井冰峥嵘。

”孤月悬空,银河清澄。

北斗参差。

清明的夜色给人以夜凉如水之感。

在皎皎月光下.满地夜霜,一片晶莹明净。

井边栏杆成了“玉床”,井成了“金井”,连四周的冰也嶙峋奇突,气概非凡。

此诗与《静夜思>一样的写月色,同样地状夜境,月夜思友与望月怀乡之情境是何等的相似!同是在李白笔下,那月下之物.“玉床金井”之“床”谓井栏。

“床前明月光”之“床”当不可另训为睡觉之床。

月下可以“夜霜白”。

屋内哪能“地上霜”?此亦可印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床”不谓屋内坐卧之具。

再从另外的角度考察。

“床”之谓户外井栏,则当井栏之处尚有井。

而井又代表着家乡和故园。

成语“背井离乡”是其证。

诗不言井而由“床”起兴.恰恰暗合反衬诗眼“故乡”,此乃诗人运笔之工,可谓精心巧设。

因此,笔者认为,“床前明月光”之“床”以训“井栏”为佳。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疑是地上霜”中“疑”的词义。

“疑”。

虽有动词“怀疑”、“疑惑”之义.但若以此施于“疑是地上霜”中.行文不但迂曲突兀.而且理解上还须分别添上动词“怀疑”的主语和系词“是”的主语.语意方能周全。

即“床前明月光。

(我)疑(它)是地上霜。

”这种根据诗意添字而成的复句式理解。

总不如以单句形式理解那样简明和了然。

笔者认为。

“疑”当训“犹”、“似”。

有“好比”、“如象”之意。

“疑”作“似”训.古诗文中多有。

陈子昂《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自璧疑冤楚,乌裘似人秦。

”庾肩吾《奉和舂夜应令》:“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沈俭期《兴庆池侍宴应制》:。

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疑”与“似”相对为文。

“疑”即“似”也。

《苟子.正名》:“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韩愈《春雪间早梅》:“那是俱疑似。

须知两逼真。

”这里“疑似”并连而陈,皆谓事物表面形态相近似而是非难辨。

可见“疑”可训“似”。

“疑”之“似”义.也不难从词用角度辨察。

《说文子部》:“疑,惑也。

~疑”在古今汉语里常用作动词“怀疑”。

而“怀疑”之所生,盖因事物之间是否相类相象所致。

一个人言不由衷便被怀疑说假话,一个人举止反常便怀疑有问题。

言不由衷即言辞与心想不符.而举止反常则是所为与正常表现不象.此即因不相类而生疑。

古有“疑狱”。

而“疑狱”就是难于判明的案件。

之所以难于判明。

则在其真假莫辨,疑似难分。

古有“疑冢”。

“疑冢”即假坟,假坟以假乱真,用以迷惑人.使人们无从找到真正埋葬的地方。

而真假之间,其形定必相似。

因此。

<辞海>释。

疑”亦谓:“疑莫能明,每因相类.故疑又训似。

”“疑”训“似”,可用作动词。

王勃<郊园即事>:“断山疑画障,县溜泻呜琴。

”谓断山似画障一般。

李白《梁同吟》:“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言五月不热,如清秋凉爽宜人。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日山岭重重阻隔.水流纵横交错。

眼前好象已无路可走。

“疑”亦可用作形容词。

有“相似的”之意。

《墨子杂守》:。

有要有害.必为疑人。

”孙诒让《同诂》引俞樾云:“疑人,盖束草为人形,望之如人,故日疑人。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魏文帝出江陵.望大江。

”裴松之注引干宝<晋纪>:“乃临江为疑城,一夕而成:魏人自江西望,甚惮之。

”I临江为疑城即靠江边建造一个与真城相似的建筑物,用以迷惑敌人。

“疑”除用作动词、形容词之外.还可作副词。

常常放在谓动词之前作修饰限定成分。

杜甫《假山>:“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瘐信<舟中望月>:“山明疑有雪。

岸白不关沙。

”盂浩然《夕次蔡阳馆>:“听歌疑近楚.投馆忽如归。

”这些“疑”即作“似”训,但同时又分别与“欲”、“不”、“忽”等副词同语位相对,可见“疑”当如副词。

副词之“疑”。

也可修饰限定系词“是”而形成“疑是……”句式.用以表示比喻。

判断系词“是”之前。

既可有副词“皆、当、正、最”的修饰。

起加强判断的作用;又可以有“似、犹”等副词修饰.而强调主谓之间具有相似的特征和属性。

如《世说新语.简傲》:“不知何署。

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

”《唐人小说郑德磷》:“见衣服彩绣,似是人。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卢伦《晚次鄂州》:“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E1程。

”等等。

与“似是……”、“犹是……”结构相同的“疑是……”句式.“疑”作副词训“好象”,修饰后面的系词“是”.其句式的主语当为“疑是……”之前的诗句所言及的内容。

以这种形式来摹物状貌,将其前一事物类比作后一事物.比喻生动、神奇而富于夸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结合“床”、“疑”二词在中古时期的词义以及前文对该诗所作的一些分析.笔者认为,李白《静夜思》诗境当不同于或有别于人们通常情况下所作的理解。

我们的理解是。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不谓“透过窗户射进屋内的月光,怀疑是地上下了霜”.而是犹言。

户外井栏旁的月光。

好像是地上那白皑皑的浓霜”。

井栏旁的月光。

与其覆盖在周围地上的霜露一样地皎洁明净。

“空里流霜”的夜色里,朦胧中辨不清何为月光,孰为霜痕。

二者浑然一体笼罩着夜空。

正是在这皎沽明净的秋夜里.远客思乡而夜不能成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