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航天卫星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中国航天卫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航天卫星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6年-1970年)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1956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人造卫星研究,目标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

然而,由于条件有限,中国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二、初步发展阶段(1970年-1980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航天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地球卫星,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三、技术突破阶段(1980年-2000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1984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标志着中国航天卫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通信、气象、遥感等卫星,并逐渐提升了卫星技术水平。

四、多领域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航天卫星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高精度观测和测绘。

此外,中国还发射了一些科学实验卫星,用于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实验验证。

同时,中国航天卫星在通信、导航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起来,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阶段和多领域应用阶段。

从最初的试验与探索到如今的多领域应用,中国航天卫星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中国航天卫星将继续致力于航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气象卫星发展回顾与展望

气象卫星发展回顾与展望

气象卫星发展回顾与展望气象卫星发展回顾与展望一、引言气象卫星作为现代气象观测的重要手段,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气象卫星开始被应用于气象观测。

最早的气象卫星是TIROS-1,于1960年由美国发射成功。

这标志着人类首次通过卫星获取大范围的气象数据。

随后,法国、苏联等国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气象卫星。

2. 技术进步从1970年代到2000年代,气象卫星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卫星传感器的分辨率不断提高,可以获取到更精细的气象数据。

同时,卫星平台的稳定性和寿命也有了显著提高,使得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

3. 数据共享与国际合作为了更好地利用气象卫星数据,国际上建立了各种合作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

例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的气象卫星数据可以通过WMO(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共享,以供全球气象预报机构使用。

这种国际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气象卫星的应用和发展。

4. 多元化应用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传统的天气预报,气象卫星还可以用于海洋监测、农业灾害监测、城市气候分析等领域。

它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重要的气象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气象卫星发展的挑战1. 技术难题尽管气象卫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传感器的灵敏度、分辨率等方面仍有提高空间;卫星平台的稳定性和寿命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只有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气象观测的需求。

2. 成本问题气象卫星的发射、运行等成本巨大,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如何降低气象卫星的成本,使其更加普及和可负担,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 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随着气象卫星数据的不断增加,如何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也成为一个难题。

中国卫星发展简史

中国卫星发展简史

中国卫星发展简史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卫星发展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积累,中国卫星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卫星技术的发展,决定自主研制卫星。

1960年,中国正式启动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

经过艰苦努力,196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卫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发射了多颗卫星,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等。

这些卫星的发射不仅提高了我国的通信、气象和遥感能力,也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国防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

1990年代,中国的卫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新型卫星,如实验卫星、导航卫星和资源卫星等。

其中,我国自主研制的实验卫星在太空科学研究、空间技术验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还在200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卫星发展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航天器,并实现了航天员在轨工作和太空实验。

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月球探测卫星,成为继美、苏、俄之后第四个成功实施月球探测的国家。

201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空间实验室,实现了空间实验室和货运飞船的在轨交会对接,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卫星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量子卫星通信的国家。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卫星事业的崛起,也为全球卫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卫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对卫星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建立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机构和生产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卫星产业链。

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

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

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
中国近代气象史是指从1840年以来的中国气象发展历程。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气象史的资料和重要事件:
1. 1841年:中国开始使用现代气象仪器,如温度计和风速计。

2. 1902年:清朝成立了第一个气象机构——中国气象局(后改名为中央气象台)。

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气象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51年,中央气象台被划归中央军委管理。

4. 1956年:中国加入世界气象组织(WMO)。

5. 1961年:中国建立了国家气象台,负责气象预报和气候监测。

6. 1978年:中国启动了“气象现代化”计划,致力于提升气象观测和预报能力。

7. 1998年:中国实施了“九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推动气象科技进步。

8. 200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气象卫星。

9. 2011年:中国启动了“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气象现代化。

10. 2020年:中国发布了第一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全球气候研究做出贡献。

这些资料和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气象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和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气象观测、预报、科研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1。

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

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

文章编号:100621630(2008)0120001210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李 卿,董瑶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201109) 摘 要:概述了我国风云一号(F Y 21)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F Y 22)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概况与成就。

介绍了即将发射的新一代风云三号(F Y 23)极轨气象卫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点,以及配置的10通道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26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等仪器的用途。

给出了F Y 22静止气象卫星的基本任务、主要探测性能和技术特点,以及在研的新一代风云四号(F Y 24)静止气象卫星的关键技术和遥感仪器。

分析了国外新一代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与载荷配置。

总结了我国气象卫星业务系统的应用和取得的效益。

关键词:极轨气象卫星;静止气象卫星;功能;技术特点;有效载荷;应用;效益中图分类号:V474.24 文献标识码:AAchievement and Foreca st of Meteorological S atellite Technology in ChinaL I Qi ng ,DON G Y ao 2hai(Sha nghai Academy of Spacef light Technology ,Shanghai 201109,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 nd ac hie veme nt of F Y 21polar orbit meteo rological satellite a nd F Y 22geostationa 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in China we re summarized in t his pape r.The major f unction a nd technology c har ac te ristic of F Y 23pola r or bit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whic h will be launched in the near f ut ure were introduced ,and so we re the 10band visible and in f ra red scanning radiometer ,26band inf ra red spectral ra diome te r ;20ba nd modera te r esolution ima ging spect roradiometer ,microwave ra diometer ,mic rowave radiomete r imager ,ultr aviolet ozone instr ume nt ,ear th radiation budget instr ument and space par ticle composition mo nitor whic h were installed on F Y 23satellite.The mission ,perf ormance and technology of F Y 22satellite were pr esented ,an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sensors of F Y 24geostationa ry meteorolo gical satellite we re de scribe d.The development and payload of three 2axis st abilizedgeostationa ry me teorological satellite in abroad we re give n out.The applic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operational syste m of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in domestic wer e revie wed.Keyw or ds:Polar or bit meteorological sa tellite ;G eostationary meteo rological satellite ;F unc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Payload ;Application ;Benefit 收稿日期22 作者简介李 卿(3—),男,研究员,上海市宇航学会会员,FY 2静止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66—),男,研究员,上海市宇航学会会员,F Y 23极轨气象卫星总设计师,均从事卫星总体设计。

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回顾60年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把党和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政方针与气象工作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气象事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轨迹,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国家的需求为牵引,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60年来,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大体划分为艰苦奋斗、创业发展,经受干扰、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三个时期。

艰苦奋斗创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气象事业艰苦奋斗、创业发展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气象事业百废待兴、百事待办,探测网点十分稀疏,专业人才奇缺,预报业务极其薄弱,气象服务单一,不适应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台站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迅速进行恢复和建设,使气象工作很快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特别是1958年以前,指导思想正确,事业发展健康,工作扎实,为后来气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迅速建设气象台站网,初步建成气象通信网络气象台站网是气象事业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国仅有解放区的29个气象台站和从国民党政府接收的72个气象台站,共计101个,且分布极不均匀。

按照“建设、统一、服务”的方针,各级气象部门大力进行台站网建设。

当时,在人员、物资、经费十分缺乏,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气象工作者肩扛手提、用毛驴驮着气象仪器,徒步到高山、荒原、戈壁、沙漠等边远艰苦地方建站。

1956年中央气象局制定了《十二年(1956-1967)气象事业发展计划建议》,对气象台站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

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很快建成了具有一定密度的气象台站网。

到1957年全国建成气象台站1647个,1960年达到3240个。

在加强地面站网建设的同时,气象部门逐步建立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制订实施了《1953—1957年间台站的建设计划》,“一五”期末,探空站达到了69个,高空测风站达到了65个。

中国卫星发展范文

中国卫星发展范文

中国卫星发展范文中国卫星发展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卫星技术,促进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不断加强卫星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卫星发展的历程、主要成就以及未来的展望。

中国的卫星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

当时,中国刚刚建立国家航天局,并开始进行卫星技术的研究。

首个实验性卫星发射任务是在1970年进行的,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此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开始了一系列的卫星发射任务,其中包括通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和导航卫星等。

中国的卫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这两个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和运行,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全球的航天领域,中国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空间实验室,中国还成功发射了一系列的探月卫星。

其中最重要的是嫦娥系列探月任务。

嫦娥一号于2024年发射成功,并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

嫦娥三号于2024年发射成功,并成功实施了软着陆任务。

嫦娥四号于2024年发射成功,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中国卫星发展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卫星研发、发射和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卫星发展体系。

此外,中国还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了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了卫星技术的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中国卫星发展将继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发射更多的卫星,包括更多的通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和导航卫星。

中国将继续加强卫星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卫星的性能和可靠性。

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发射更多的探月卫星,包括样品返回任务和火星探测任务。

总的来说,中国卫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领先的航天强国之一、中国的卫星技术在通信、地球观测和导航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近30年来气象统计预报进展

中国近30年来气象统计预报进展

中国近30年来气象统计预报进展中国近30年来气象统计预报进展近30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气象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气象统计预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气象统计预报是指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对气象现象规律的研究,利用统计模型和算法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这一方法在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延长预报时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建立和预报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30年来气象统计预报的进展。

首先,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过去,中国气象预报主要依赖于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数据覆盖范围有限,时空分布不均匀。

近年来,随着高空气象探测技术的发展,探空气球、卫星遥感等方式提供了更丰富的气象观测资料。

同时,气象预报模型对数据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气象要素数据。

中国在建立国家气象观测站网络的基础上,加强了高空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提高了数据采集质量和时效性。

此外,还开展了大气化学成分、天气雷达、闪电定位等新技术的观测研究,为气象预报提供更多新的观测数据。

其次,模型建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过去,气象预报模型主要采用经验统计法,仅仅基于历史观测数据来推导模型参数,并没有考虑到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近年来,随着气象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进步,中国气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气象预报模型的研究与改进。

基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统计预报方法逐渐应用到气象预报中,能够更好地模拟和预测大气运动规律。

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也为气象统计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等技术,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大气变化的特征,提高预报的精度。

最后,预报效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过去,气象预报准确率较低,尤其对强对流天气、台风等极端天气的预报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气象统计预报技术的发展,预报准确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系列新的数据和模型的引入,使预报结果更加可靠,特别是在短时预报和区域性预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4年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范文

《2024年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范文

《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篇一一、引言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是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卫星观测手段,对地球大气层进行实时、高效的监测和预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气象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对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大气遥感技术的发展大气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器对地球大气层进行探测和观测的技术。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遥感技术已经从传统的地面观测向空中、空间观测转变。

目前,大气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气象观测、空气质量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

在技术方面,大气遥感技术主要依靠激光雷达、微波遥感、红外遥感等手段进行观测。

其中,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实现对大气层的高精度探测,微波遥感技术则可以实现对云层和降水等气象现象的观测。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大气遥感技术也开始引入深度学习等算法,提高了观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卫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卫星气象学是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对地球大气层进行研究和预测的学科。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气象学已经成为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在研究方面,卫星气象学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等领域。

通过卫星观测数据,可以实现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实时监测和预测,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天气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此外,卫星气象学还涉及到卫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卫星遥感器的设计和优化等方面。

四、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的应用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气象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气象学方面,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可以实现对天气现象的实时监测和预测,为天气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环境科学方面,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可以监测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农业科学方面,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可以监测作物生长、土壤湿度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气象卫星技术和卫星气象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卫星技术的支持下,中国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天气,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回顾中国的气象卫星发展历程,最初的国产气象卫星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第一个国产气象卫星“气象一号”于1972年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卫星气象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陆续发射了“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等卫星,不仅扩大了监测能力,而且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气象数据。

特别是“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卫星具备多通道、多光谱和多角度观测能力,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气象信息,改善了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在卫星气象研究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鉴于卫星数据在气象预报中的重要性,中国积极开展了卫星遥感和数字化气象技术的研究。

其中,卫星遥感技术成为了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度和效率。

中国的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气象灾害监测、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另外,数字化气象技术也在卫星气象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字化处理,卫星观测到的数据可以更好地转化为气象产品,为气象预报和研究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同时,数字化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卫星气象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目前,中国的气象卫星技术和卫星气象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成功发射,中国的卫星气象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一代卫星不仅具备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而且引入了新的观测通道和仪器,提供了更多种类、更详细的气象数据。

此外,中国还在积极开展卫星应用技术的研究,包括气候变化监测、卫星天气雷达、卫星北斗导航等方面。

这些发展为中国的气象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优势。

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气象卫星是现代气象监测和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气象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着重介绍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受制于技术条件和经济基础的限制,我国只能通过合作方式获取国外的气象卫星数据。

然而,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对天气和气候的观测能力,这促使我国制定了自主研制气象卫星的战略目标。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我国第一颗气象静止卫星“风云一号”。

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自主研制气象卫星的新时代。

之后,我国陆续发射了风云二号、风云三号等多颗气象卫星,不断提升了观测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卫星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还逐步实现了观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制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发射,并计划未来继续发射更多的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气象卫星。

我国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气的观测,气象卫星能够实时获取地球表面的气候和天气信息,为气象预报人员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尤其是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预警方面,气象卫星可以提供空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强的观测数据,帮助气象部门及时准确地预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此外,我国气象卫星在灾害监测和应对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地震、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气象卫星能够及时获取受灾区域的影像数据,帮助应急部门快速准确地评估灾情,并指导灾害救援工作。

此外,气象卫星还能够监测冰雪覆盖等气象灾害,为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气象卫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云图的监测,气象卫星能够及时获取云的分布和类型,为人工降雨、防雹、防霜等天气改造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时,气象卫星还能够监测和预警大气污染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探究的回顾和进步一、引言气象卫星是指专门用于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卫星,其主要任务是对地球大气、云、降水、气候、海洋等进行观测,为气象学和气象预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中国气象卫星事业的进步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究,如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标效果。

本文将回顾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探究的历程,介绍其进步现状,并展望将来的进步方向。

二、中国气象卫星的进步历程早在20世纪70时期初,中国就开始了自主研制和开发气象卫星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相继研制成功了多颗卫星,如风云系列卫星、FY-3系列卫星等。

这些卫星不仅在气象观测方面取得了重要效果,还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灾难预警等领域,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云系列卫星是中国气象卫星事业的里程碑。

风云一号卫星于1988年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

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息进步和需求的提升,风云二号、风云三号相继研制成功,实现了气象观测能力的大幅提升。

风云系列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高区分率、高精度的气象观测数据,为气象预报和灾难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FY-3系列卫星是中国在风云系列卫星基础上的进一步进步。

FY-3系列卫星接受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装备,提高了观测区分率和谱段遮盖范围,增强了气象观测的能力。

其中,FY-3A卫星于2008年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第一颗全球气象卫星。

FY-3C、FY-3D卫星相继发射,实现了更加精细化的观测和数据得到,为气象学探究和气象服务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

三、卫星气象探究的进展与应用卫星气象探究是利用卫星对大气、云、降水等进行观测和探究的学科领域,是气象学和遥感技术的结合。

中国在卫星气象探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效果,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探究等领域。

在气象预报方面,卫星气象数据为业务预报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

起首,卫星云图可以直接观测和精通天气系统的进步态势,准时提前预警和发布预报,为大众做好防范和筹办工作。

气象卫星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气象卫星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气象卫星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气象卫星是指专门用于观测地球大气、地表和海洋的卫星。

早在1960年代,气象卫星就已经开始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加,气象卫星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历史上,气象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手动控制
和定时观测的阶段,这种卫星主要用于采集图片和简单的数据。

第二
阶段是数字化控制和自动化观测的阶段,这种卫星可以实现多光谱、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

第三阶段则是多元化和多功能化的阶段,这种卫星可以实现多尺度、多分辨率、全天候、全光谱的综合观测。

目前,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气象观测手段之一。

它可以有
效地观测气象灾害、天气变化、冰雪积雨、海洋环境、农业生产等重
要气象信息,为全球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同时,气象卫星还广泛应用于航空、军事、交通、电力、通信、
测绘等领域,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经济效益。

未来,气象卫星的发展趋势将继续向多学科、多波段、大数据、
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气象卫星
的精度、分辨率、覆盖范围和观测能力都有不断提高的要求。

因此,
气象卫星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更美好
的未来。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技术发展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技术发展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技术发展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灾害频发,气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气象卫星技术作为现代气象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日趋完善和发展。

一、气象卫星技术概述气象卫星技术是指利用人造卫星对地球大气的状态、变化进行观测、监测、预测的一种技术。

其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气象卫星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进行全球范围内大气温度、水汽、云量等重要参数的探测,具有实时、高分辨率、全天候、多参数、全球覆盖等特点。

二、气象卫星技术发展历程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第一代气象卫星到现在的四代卫星,其技术水平和实用性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和改进。

第一代气象卫星主要是可以采集全球图像数据的气象卫星,但是由于分辨率较低,只能提供云图等比较基础的数据。

第二代气象卫星则在政治、经济、气象、环境等领域中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其传感器覆盖范围广、数据分辨率高、时效性快、多任务协同观测等多方面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代气象卫星则更注重长时间预测能力,增加了新冠亚红外成像光谱仪等传感器,可以更好地掌握全球气象动力和化学过程,使得气象卫星的数据更加准确和丰富。

第四代卫星则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精度、更大的覆盖范围、更多的观测参数和更快的刷新速率。

它具有十分强大的气象革命性能的另外一个突破,即是它采用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使得数据的处理速度和传输速度都比原来更加高效,更加实时,可以更好的支援天气的预测和灾害的预警。

三、气象卫星技术的应用气象卫星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还有许多重要而广泛的应用。

1. 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卫星扫描全球各地区的温度、降水、风场、表面温度、海洋和陆地冰雪等诸多参数。

这些数据有助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为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卫星监测可以为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提供关键数据。

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气象部门意识到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灾害监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始了自主研制气象卫星的工作。

1970年代末,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欧洲、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气象卫星的国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陆续发射了“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一系列气象卫星,实现了对全球气象环境的全面监测和预报。

其中,“风云二号”卫星是中国气象卫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该卫星于2006年成功发射,是中国第一颗具有高光谱观测能力的气象卫星,可以对大气、云、陆地、海洋等进行高精度的观测和监测,为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数据支持。

此外,中国还在气象卫星领域取得了其他重要的成果。

例如,“风云三号”卫星具有高分辨率的云图像和闪电监测能力,可以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风云四号”卫星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可以实现对全球气象环境的全面监测和预报。

总的来说,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气象卫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数据支持。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

我国太空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的太空卫星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质的静止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技术领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太空卫星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制自主设计的卫星,如实验性的海洋卫星和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

这些尝试奠定了中国卫星技术的基础。

到了1990年代,中国的太空卫星发展开始加速。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

这颗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自主设计和制造卫星的能力。

2000年代初,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实用性的通信卫星,这标志着中国太空技术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

此后,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通信、导航、遥感和科学实验卫星,扩展了在太空技术领域的应用。

2011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和技术目标的卫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载人航天器和空间实验室。

这些成就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太空探索国家。

到了2017年,中国开始着手实施包括行星探测、空间站建设和远程航天等在内的更具挑战性和远见的太空计划。

这些计划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使中国在太空技术领域的
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国的太空卫星发展前景仍然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中国太空卫星的发展不仅对科学研究、国家安全和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中国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探索太空的发展史

中国探索太空的发展史

中国探索太空的发展史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开始开拓太空的无限可能。

中国也不甘落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成为拥有先进太空技术的大国之一。

本文将回顾中国探索太空的发展史,探讨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成就和未来的挑战。

1. 初探太空中国的太空事业起步较晚,最早的探索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

196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研究太空技术。

1966年,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太空的序幕。

在此之后的20多年里,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迅速取得了重要进展。

2. 成就与挑战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长丰火箭的研制。

1982年11月,中国第一次使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高空通讯技术得到重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灵活运用钱学森博士多年前提出的空间站概念,推动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神舟一号”和杨利伟航天员的飞行成功实现,在全球范围引起了轰动。

在之后的数年里,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多次轮回,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13年,中国成功地执行了首个月球软着陆探测计划嫦娥三号任务,使中国人成为了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登陆月球的国家。

2016年,中国发射了第一枚由液体氢、液氧推进剂发射的“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刷新了发射发动机技术的历史纪录。

而2019年,中国着手开展国际合作,双方携手合作开发和完成了“嫦娥四号”任务,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不过,中国航天事业也面临着多个挑战和问题,如预算投入不足、技术升级、国际贸易壁垒等等。

3. 未来的展望未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将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从国家意志上讲,深空探测将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方向。

中国已经开始筹备月球探测计划,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建造一个完整的太空站。

作为一个重要的场景之一,未来航天事业将在更多的场景探讨应用,并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太空提供更多创新和合作的驱动力。

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

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

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卫星在气象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日益广泛。

气象卫星是指用于观测和监测地球大气、云系、降水、气候变化等气象要素的人造卫星。

它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和仪器,能够实时获取地球大气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回地面,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灾害预警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本文将从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气象卫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和苏联分别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

这些早期的气象卫星主要通过可见光和红外线传感器来观测云系和降水等气象要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1980年代,随着微波辐射技术的应用,气象卫星开始能够观测到更多的气象要素,如海洋表面温度、大气湿度等。

1990年代以后,随着多通道、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的应用,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气象信息。

二、气象卫星的技术特点1. 多通道观测:现代气象卫星通常搭载多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负责观测不同的气象要素。

通过多通道观测,可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气象信息。

2. 高分辨率观测:气象卫星的传感器能够以较高的分辨率观测地球表面,从而提供更详细的气象数据。

高分辨率观测对于气象预报和灾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 实时传输:气象卫星能够实时将观测到的数据传回地面,使气象部门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气象信息,从而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 全球覆盖:气象卫星的轨道设计使其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观测,从而提供全球气象信息。

这对于全球气候研究和国际气象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气象卫星的应用领域1. 气象预报:气象卫星提供的实时观测数据可以用于气象预报模型的输入,从而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气象卫星还可以监测气象系统的演变,帮助气象部门及时预警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2. 气候研究:气象卫星观测到的大气温度、海洋表面温度等数据可以用于气候模型的建立和验证,从而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

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

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

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气象卫星是一种通过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利用其搭载的各种传感器设备,对地球大气和地表进行观测和监测的卫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卫星在气象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本文将就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在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气象卫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和苏联率先发射了第一批气象卫星。

这些早期的气象卫星主要通过拍摄地球表面的图像来获取气象信息,但由于技术限制,分辨率较低,且只能提供静态的信息。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动态监测和预报,为气象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气象卫星的技术特点1. 多波段观测:现代气象卫星搭载了多种传感器,可以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多个波段进行观测,实现对大气、云层、地表温度等多种气象要素的监测。

2. 全天候观测:气象卫星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的观测,不受地面气象站点限制,能够及时获取大范围内的气象信息。

3. 全球覆盖:气象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覆盖,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极地,都能够进行监测和观测,为全球气象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三、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1. 提高预报准确性:气象卫星可以实时监测大气环境的变化,为气象预报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灾害预警:气象卫星可以监测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政府和民众做好防灾准备工作,减少灾害损失。

3. 气候监测:气象卫星可以长期监测大气、海洋等要素的变化,为气候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规律。

四、气象卫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 大气污染监测:气象卫星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重要的监测数据,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2. 海洋监测:气象卫星可以监测海洋表面温度、海洋环流等信息,为海洋科研和渔业生产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气象卫星技术的发展与利用

气象卫星技术的发展与利用

气象卫星技术的发展与利用气象卫星技术是人类赖以预测天气、风暴、干旱等气象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成为了现代气象科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

1960年,美国发射了首颗气象卫星“TIROS-1”,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多颗气象卫星。

70年代,中国天气卫星的发射也开始了。

80年代,我国的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进入到我国气象卫星时代。

随着多颗卫星的使用和发展,气象卫星技术在气象预报、预警和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人类预测和防御自然灾害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二、气象卫星的技术现状目前,全球共有37颗静止卫星和21颗近地点卫星,其中包括我国自主研发的“风云三号”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充分发挥着其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为全球提供了全方位、高精度的气象数据和信息支撑。

其中,“风云三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静止气象卫星系统。

其搭载的高光谱成像探测器、激光高度计和闪电监测仪等先进传感器,能够在数分钟内提供高解析度、高精度的大气和云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精准地进行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还能为国家地质灾害预警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重要支持。

三、气象卫星技术的应用气象卫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球物理、海洋科学、环境保护、灾害减轻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天气预报:气象卫星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实时影像,对气象变化进行监测和预测。

这对防止自然灾害、增强人们在天气变化中的应对能力具有重要帮助。

2、海洋气象:气象卫星可以监测海浪和风向,对海上交通和港口物流安全具有重要帮助。

3、环境监测:气象卫星能够了解环境污染情况、海洋污染情况和土地覆盖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4、灾害响应:气象卫星通过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来监测自然灾害,提高灾害预警水平,加强对灾难的及时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围时,将观测数据在星上暂时储存,在卫星下一次
通过地面系统接收范围时回放。“$%&)0”卫星上 安装的记录存储器可以存储!个通道(*/"?!*/@? "B,*/?!!?C"B,)*/+!))/+"B,))/"!)’/" "B)+/+AB 水平分辨率的全球数据,以及局部地区 )*个通道)/)AB 水平分辨率的数据。
“风云一号”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地面系统由北
京、广州、万乌方鲁木数齐据+个气象卫星地面站和北京数据
!/! “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现状 “$%&’(”卫星是自旋稳定的静止气象卫星,定
点在)*"GH赤道上空。“$%&’(”卫星的多通道可 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有+个观测通道,它们的波谱 位置和水平分辨率见表+。
地表热源晚间的云图 海表水温、白天和晚间的云图 海表水温、白天和晚间的云图
土壤湿度、冰、雪 海洋水色 海洋水色 海洋水色 水汽
’ 中国气象卫星现状
!/" “风云一号”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现状 “$%&)0”卫星的轨道特征如表)所示。
表) “$%&)0”卫星的轨道特征 12345) 67389:;272:9578<98:<=>$%&)0
处理中心组成。+个地面站接收的数据通过地面通 信网络实时传递到北京。北京数据处理中心将数据
处理后,形成图像和产品,通过C’)*系统和地面通 信网络分发。
表’ “$%&)0”卫星多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 的观测通道波谱位置和主要用途
12345’ .D5:972432E#<D5:8>8:298=E=><:2E 72#8=B5957=E3=27#$%&)0
表+ “$%&’(”卫星多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 的观测通道波谱位置和水平分辨率
12345+ .D5:972432E#<D5:8>8:298=E=><:2E 72#8=B5957=E3=27#$%&’(
通道 可见光
红外 水汽
波谱位置("B) */"*!)/*" )*/"!)’/"
@/+!F/@
星下点水平分辨率(AB) )/’" " "
第)%卷第’期
气象学报
<=>?)%,*=?’
%""0年!"月
,24, 5646+7+8+9:2,;:*:2,
+@A=BCD%""0
""""""""""""""""""""""""""""""""""""""""""""""""""""""""""""""""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方宗义 许健民 赵凤生
;-年代 以 后,国 家 卫 星 气 象 中 心 结 合 业 务 需 求,开展了 大 量 的 大 气 温 度 廓 线 反 演 的 研 究 工 作。 黎光清 等[.,<]根 据 大 气 温 度 遥 测 方 程 的 非 适 定 性 质,讨论了温度廓线估计方法的选择问题,提出了一 个有 偏 估 计 调 整 算 法。黎 光 清 和 董 超 华[,]使 用 $’%%24观 测 资 料,估 计 了 核 函 数 误 差 对 大 气 温 度廓线反演精度的影响,指出核函数误差主要以系 统偏差的形式传入估计解中,从而导致强烈的不稳 定解。吴保锁等[4]采用 &=>?@和 ABB9C[;]提出的同 步物理反演方法进行了反演试验,并探讨了温度廓 线的初估 值 对 反 演 精 度 的 影 响。 黎 光 清 等[+]对 同 步物理反演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同步物理 反演方法对初估值的依赖性比统计回归法弱。尽管 就大范围纬向平均而论,同步物理反演方法尚不及 改进的统计回归法,但在探空资料稀少的地区,同步 物理反演方法的反演结果略优于统计回归法。黎光 清等[*-]在深入研究同步物理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对 反演模式的自恰性、通道选择和初估场等方面做了 改进,建立了一个改进的同步物理反演方法。黎光 清等[**]对比了同步物理反演方法和改进的同步物 理反演方法,指出除高层外,几乎在所有高度上改进 后的同步物理反演方法的反演精度都高于同步物理 反演方法。为了进一步减小初估值对反演精度的影 响,张凤英等[*3]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天气预报 的,@预报场作为同步物理反演的初估场。
通道
) ’ + ! " @ F ? C )*
波谱位置("B) */?"!*/@? */?!!*/?C +/""!+/C" )*/+!))/+ ))/"!)’/" )/"?!)/@! */!+!*/!? */!?!*/"+ */"+!*/"? */C图、植被、水汽
轨道类型 太阳同步轨道
高度 ?@@AB
倾角 C?/?*
偏心率 升交点 !*/*" ?:’*2B
“$%&)0”卫星有)*个观测通道,星下点水平 分辨率为)/)AB。它们的波谱位置见表’。
“$%&)0”卫星的数据服务有两种方式:高分辨 率实时数据传输和延时数据传输。实时数据传输以
)/++*? -3D<的速率向用户实时播送)*个通道的 观测数据。延时数据传输在卫星离开地面系统接收
烧毁。重新研 制 的“ 风 云 二 号”第 % 颗 卫 星 于 !((& 年)月!" 日 在 西 昌 卫 星 发 射 基 地 发 射,被 命 名 为 “-./%,”。“风云二号”系列气象卫星至今共成功 发射%颗,其主要遥感观测仪器也是多通道可见光 和红外扫描辐射仪。由于消旋天线故障, “-./%,” 卫星没有达到设计工作寿命。经过改进, “-./%1” 卫星于%"""年)月%’日发射。“-./%1”卫星消 旋天线故障的问题已经克服。但是“-./%1”卫星
准确获取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初始场是提高数值 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由于地面观测 受到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近几十年来人们一 直十分注重发展卫星遥感大气温、湿廓线技术。自 67897:[*]首次 提 出 利 用 卫 星 遥 感 大 气 温 度 廓 线 以 后,大气遥感理论和反演方法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 关注。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
摘要
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是大气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成就最显著的一项大气探测技术和新兴的分支学科。目前, 气象卫星已经成为地球大气探测系统中的主要成员,而卫星气象学则正在覆盖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主要方面。文中 从$个方面综述自%"世纪&"年代以来的$"多年时间内,中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国气象卫星 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重点介绍了中国的极轨和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射、运行状况和主要技术指标及发展史。(%) 气象卫星遥感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主要成果,重点评述了大气温湿廓线遥感反演、云特性反演、气溶胶特性反演、 降水反演和云迹风生成等’个方面的主要成果。($)气象卫星资料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 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在数值预报中的应用和在气候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此外还包括同化和气候监测 与预测研究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气象卫星,卫星气象学,卫星资料应用,反演方法。
“-./!,”卫星获得了高质量的可见光图像,但是红 外图像没有成功。经过改进,!(("年(月$日发射 的“-./!1”卫星的红外图像获得了成功。由于三 轴稳 定 姿 态 控 制 方 面 的 问 题,“-./!,”和“-./ !1”两颗卫星的寿命都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年 ’月!"日发射的“-./!2”卫星工作寿命超过了设 计要求。%""%年 ’ 月 !’ 日 发 射 的“-./!3”卫 星 目前正处于业务运行状态。图!(见封三)是“-./ !2”卫星获取的北半球可见光图像。 !(#)年中国 第 ! 颗 静 止 气 象 卫 星“ 风 云 二 号 ” 正式列入 国 家 计 划。!(## 年 静 止 气 象 卫 星 的 地 面 系统开始建设。!((0年地面系统竣工,但是第!颗
! 初资稿助时课万间题方::%国"数"家0自据年然(科月学%"基日金(;0修"%改&!稿"&时()间。:%""0年!"月)日。
"期
方宗义等: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
出现了下行信道信噪比降低和扫描辐射仪在观测南 半球时,运动部件摩擦力增加等问题。现在,在每年 的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各!"#的星蚀期间,“$%& ’(”卫星 不 能 向 地 面 传 递 观 测 资 料。在 非 星 蚀 期 间,“$%&’(”卫星可以对北半球进行观测,图像可 以使用。图 ’( 见 封 三 )是“$%&’(”卫 星 获 取 的 多 通道合成图像。“$%&’(”卫星虽然是)颗有故障 的卫星,但是它在中国气象卫星发展的历史上起了 重要的作用。研制部门对卫星和扫描辐射仪出现的 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为今后卫星和有效荷 载可靠性的提高积累了经验。地面系统利用卫星发 下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定量处理算法,解决了数据处 理中重要的关键技术,提高了数据定量处理的水平 和运 行 的 可 靠 性。’**+ 和 ’**! 年 汛 期,在 日 本 ,-.&"气象卫星停止工作的情况下,“$%&’(”卫 星为中国广大台站和国际用户提供了有效的云图服 务。至今, “$%&’(”卫星的实际服务时间已经超过 卫星的设计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