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练习课教案6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6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6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6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水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水的几种状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水的几种状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6单元教学资料。

2. 实验用品:装有水的、冰块、温水、加热器具等。

教学过程:Step1:导入(10分钟)介绍本单元的研究内容,引入水对生活的重要性,带领学生思考水的作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Step2:知识讲解和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实际操作,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并进行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示范使用加热器具将冰块变成水,然后将水蒸发成水蒸气。

Step3: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小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水的性质和变化。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Step4:实验分享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并进行总结。

让学生归纳出水的性质和用途,并理解水能够具有不同的状态。

Step5:课堂讨论和答疑(5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和说明。

Step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实践类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水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和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

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是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微生物的观察方法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观察和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但可能由于对微生物的认知有限,对其生活环境和观察方法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利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过程,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水样、微生物标本等实验器材。

2.提前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不同种类的水样,如河水、湖水、海水、池塘水等。

3.准备相关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水样进行观察。

2.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微生物,记录观察到的微生物种类和特征。

3.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微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巩固(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基本特征。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

本课内容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公转的概念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从而深入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能够用科学语言描述四季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理解世界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公转的概念。

2.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公转的模型或图片。

2.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四季的变化。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四季为什么会变化吗?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呢?”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的模型或图片,分析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与反思

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P33~3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3.提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一元硬币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羽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你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吗?(预设:大多数相同,只有铅笔芯和羽毛预测错误。

)你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预设:一样。

)4.讲解: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金属通常是导体,非金属则多是绝缘体。

铅笔芯是由石墨制成的,也是一种导体。

5.追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和一元硬币是导体,橡皮、木质铅、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和羽毛是绝缘体。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列举身边容易电流通过的物体和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了解学生对物体导电性的初始认知;再通过检测并拓.提问:(教学提示:示教材P35各种电器元件的图片。

)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制成的?(预设:电池盒、灯座、开关和插头的金属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电池盒、灯座、开关的塑料部分和插头上的橡胶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

)2.追问: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预设: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绝缘体还可以防人们触电。

)3.讲解: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环境下,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提示:出示安全提示资料,给学生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6课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6课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与反思

第6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P34~3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恐龙化石和猛犸象化石1.活动:出示昆明鱼化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2.提问:你们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猜测?(预设:昆明鱼有一条比较原始的脊椎,可能是现脊椎动物的祖先。

)3.过渡:从1822年人类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陆续出土了不同种类恐龙的化石。

(教学提示:出示始祖鸟化石图片。

)4.提问:观察图片,大家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动物的化石?为什么?(预设:可能是鸟类的化石,因为它有尖尖的喙,有腿骨和翅膀,与鸟类相似。

)5.讲解:(教学提示:出示始祖鸟化石与鸟类骨骼对比图。

)始祖鸟有羽毛,但具有爬行类动物的骨骼特征,一开始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现在认为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且极有可能是后期恐爪龙类的祖先,生活于侏罗纪的提通阶早期,距今约1亿5千万1亿5千5百万年。

6.布置任务:我们知道恐龙的种类远不止于此,其他恐龙又有哪些特征?是否也与其他现存的生物有所相似呢?请同学们领取材料,开始活动。

7.小结:(1)古代生物具有多样性,从恐龙化石来看,三角龙头上有角,牙齿细小,推测为草食性动物,四足行走;霸王龙牙齿锋利,推测为肉食性动物,双足行走;梁龙体形庞大,脖子很长,可以扩大进食范围……恐龙是爬行动物,龟、鳄鱼、巨蜥等现存生物较为相似。

(教学提示:出示龟、鳄鱼、巨蜥等动物的图片。

)(2)猛犸象的大小与现代象差不多它们是在480万年前,由【设计意图】本活动过逐一展示昆明鱼化石始祖鸟化石、恐龙化石和猛犸象化石,并将始祖鸟化石与鸟类骨骼对比,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构建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联系。

探索二:更多的古生物1.提问:你们知道古生物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工作的吗?(预设: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代生物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科学教案【大全5篇】

科学教案【大全5篇】

科学教案【大全5篇】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一、猜测活动: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五、结束小结。

科学家很聪明的,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蜗牛科学课教案8篇

蜗牛科学课教案8篇

蜗牛科学课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汇报材料、心得体会、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port material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蜗牛科学课教案8篇注重创新思维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有趣的教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蜗牛科学课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小学科学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小学科学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盐和糖哪儿去了?教案导语: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盐和糖的特点和用途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实践探究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盐和糖的特点和用途;2. 发展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盐和糖的样本;3. 小瓶子和标签;4. 纸杯、勺子、清水。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关于溶液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

鼓励学生回忆并分享相关经验。

Step 2:展示与讨论(20分钟)1. 老师使用PPT展示盐和糖的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鼓励学生用形容词描述盐和糖的外观、味道、颜色等特征。

2. 导入问题:如果我拿一碗水,然后分别往里加盐和糖,你们认为会发生什么?请你们分组讨论一下。

3. 请学生报告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意识到盐和糖在水中的不同溶解度,以及它们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

4. 继续展示PPT,讲解盐和糖的用途。

例如,盐可以用于腌制食物、去除冰雪,糖可以用于烘焙、制作甜食等。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盐和糖的用途的了解。

Step 3:实验操作(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小瓶子和标签,用纸杯分别装一些盐和糖。

2.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在标签上写下自己的小组编号和盐、糖。

3. 学生添加一定量的水,并摇晃瓶子使其充分溶解。

4. 学生观察并描述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5.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思考为什么盐和糖的溶解情况会不同。

鼓励他们提出和解释相关因素,如盐和糖的分子结构、溶解度等。

Step 4:课堂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完成与盐和糖相关的问题,例如填空、选择、解答等。

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帮助解答问题。

苏教版科学六上2.6《生物的变异》教案+同步习题

苏教版科学六上2.6《生物的变异》教案+同步习题

6.生物的变异【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能够描述人、动物、植物的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特征。

2.通过学习,了解变异的概念,并能归纳概括出变异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片存在的。

3.通过学习,了解变异有两种形式: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科学探究: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变异的相关问题。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出探究生物变异现象的完整计划。

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做出生物变异意义的合理猜想。

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观点。

2.在科学探究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生物变异问题的相关思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变异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难点】重点:描述和比较人、动物、植物子代与亲代、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特征。

难点:归纳概括生物体普遍存在变异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塑料袋、各种各样的米、笔、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图片: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

2.对比: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以及这些小动物之间有什么不同特征?3.学生思考回答。

4.总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之间,以及这些小动物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贴板贴:小动物之间小动物和妈妈存在不同特征)[设计意图:利用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够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以及这些小动物之间是存在不同特征的,从而引出了大家对“变异”这一现象的讨论。

]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植物存在变异现象1.师:动物存在这样的现象,那植物存在这样的现象吗?接下来呀,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2.图片:各种各样的米。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种米,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3.师:这些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一下。

大家觉得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呢?4.展示观察表格,交流如何填写。

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b. 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c. 掌握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d.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声音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b. 能够准确描述声音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b. 启发学生对声音的珍惜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声音的产生原理;b. 声音的传播规律;c.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a. 通过实验观察与现象理论联系;b. 启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声音的产生。

2. 实验探究(15分钟)a. 实验1:使用弦线和夹子制作简单的弹拨乐器,让学生观察弦线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并提出疑问。

b. 实验2:用吹气口哨或风琴探究气流对声音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观察气流与声音的关系。

3. 理论讲解(10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时,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产生声音。

b. 声音的传播规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需空气或其他介质的存在。

4. 声音分类(10分钟)根据声音源的不同,将声音分为两大类:人声和非人声。

进一步细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造声音。

5. 思考与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请学生就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和描述,并交流彼此的观点。

6. 知识巩固(15分钟)a.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b. 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7. 作业布置五、教学辅助与评估1. 教学辅助:a.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b. 提供实验所需材料。

小学科学第6课《食物链》(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食物链》(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食物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食物链的形成过程;2. 知道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位置和作用;3. 理解环境中食物链的重要性,并了解保护食物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食物链的概念和形成过程;2. 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食物链的形成过程;2. 理解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依赖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师生问答:教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吗?学生:……1.2 激发兴趣:教师介绍:“食物链是描述食物关系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连接起来的一种自然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食物链。

”2. 探究活动(25分钟)2.1 观察实验:教师将准备好的植物和动物标本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2.2 分组研究: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食物链展示,提醒学生在展示中排列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3 小组呈现: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来班级前展示他们的食物链,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讨论。

3. 概念解释(15分钟)3.1 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出食物链的定义和特点。

3.2 形成过程:教师以图表的形式向学生演示食物链的形成过程。

4. 知识巩固(20分钟)4.1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绘制相应的食物链。

4.2 辨认食物链:教师出示一些已经排列好的食物链,要求学生辨认其中的食物关系。

5. 总结归纳(10分钟)5.1 讨论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就食物链的概念和形成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

5.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食物链,并写一篇关于食物链的总结。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和讨论,有效让学生理解了食物链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6课《摸一摸》教案(2024秋)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6课《摸一摸》教案(2024秋)

6.摸一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摸”是科学观察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温度等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触摸不同物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触觉进行主动观察,体验科学观察的乐趣,初步掌握通过触摸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体世界的好奇心,培养细心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的第三课时,主题为《摸一摸》。

在前两课时分别学习了“看一看”和“听一听”的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观察手段,将观察范围从视觉和听觉扩展到触觉,通过触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物体的特征,从而加深对物体世界的认识。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触觉感知能力,能够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基本特征,如软硬、冷热等。

然而,他们对于触觉的细致观察和描述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本课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触摸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触觉进行主动观察,培养他们的触觉感知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温度等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难点]理解触摸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式,能够运用触觉观察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手持一个神秘盒子)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装了几样神秘的东西。

你们想知道它们是什么吗?但是,老师有个要求,你们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只能用手去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摸到了什么。

生:(好奇地)好啊,好啊!(二)探究新知,学习摸一摸的方法1.初步体验,感知特征师:现在,请每位同学轮流上来摸一摸这个盒子里的物品,并尝试描述你摸到的感觉。

记住,要用上我们的小手去感受物体的形状、质地和温度哦。

(学生轮流上台触摸并描述感受,教师适时引导)2.深入探究,区分特征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触摸,我们发现这些物品在形状、质地和温度上都有所不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六》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六》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
验六》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几种形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
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工具和材料
- 水杯
- 冰块
三、实施步骤
1. 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并解释水的几种形态变化。

2.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冰块的形态。

3. 让学生将冰块放在桌子上,观察冰块的变化。

4. 向学生解释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说明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5. 让学生观察融化后的水,了解液体的形态。

6. 结束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实验要点
-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描述出来。

- 学生应该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受伤。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生可以发现冰块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逐渐融化,形成液体水。

这说明冰块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处于不同的形态。

六、实验延伸
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1. 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融化速度是否有所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前后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

七、实验小结
通过完成本实验,学生了解了水的几种形态变化,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结果验证了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下。

这些知识对理解水的性质和科学实验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八、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积极探索和实践,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2024年新教材)粤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6课《动物是生物》教案

(2024年新教材)粤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6课《动物是生物》教案

(2024年新教材)粤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6课《动物是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科学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生物,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思维能力,能够区分动物与非生物。

3.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动物的活动、形态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4.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动物是生物,了解动物的特征。

2. 难点区分动物与非生物,理解生物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和视频。

2. 动物模型或实物,如小鸟、小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动物活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视频中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授(1)认识动物是生物①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动物的特征,如会动、有生命等。

②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③总结:动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的一种。

(2)动物的特征①让学生观察动物模型或实物,讨论动物的特征。

②教师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外形、运动、饮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总结。

③总结动物的特征:会动、需要食物、能生长、会繁殖等。

3. 巩固练习(1)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动物,哪些是非生物。

(2)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见过的动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4.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物是生物,以及动物的特征。

(2)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动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泡泡的科学教案6篇

泡泡的科学教案6篇

泡泡的科学教案6篇泡泡的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水才能吹出泡泡。

2.在玩泡泡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活动准备:1.洗衣粉水、洗洁精水、肥皂水和清水。

2.一次性纸杯、塑料吸管。

3.扭扭棒绕成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若干。

4.学习单:《吹泡泡》。

活动过程:一、请幼儿通过实验验证那种水可以吹出泡泡,并把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1.请幼儿用纸杯分别装适量洗衣粉水、洗洁精水、肥皂水和清水,用吸管试着吹泡泡,试一试哪种色鬼可以吹出泡泡。

2.幼儿用吸管蘸肥皂水,自由的吹吹泡泡、玩一玩泡泡。

3.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讨论有关泡泡的问题,引导幼儿充分讨论,并完成学习单的内容。

(1)什么水可以吹出泡泡?(2)你们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的?(请幼儿从大小和形状方面进行描述)(3)你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请幼儿尝试描述泡泡的颜色)二、请幼儿用实验验证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并把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1.活动开展前,教师请幼儿猜测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形状。

3.活动结束后,请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泡泡的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练习踮脚、后跳、侧走等动作。

(重点)2.能和同伴拉成圆圈听指令愉快的合作游戏,并能在游戏中遵守规则。

(难点)3.体验玩吹泡泡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泡泡机一个。

2.欢快的音乐。

3.宽阔的场地。

活动过程:一、创设吹泡泡的情境,幼儿玩抓泡泡,进行热身活动1.启发谈话:你见过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引发幼儿已有经验)2.幼儿跟随音乐快乐的抓泡泡,提醒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碰撞。

(用游戏化语言引导孩子抓不同高度的泡泡,进行热身活动)二、探索练习基本动作,幼儿游戏(一)探索并练习重点动作1.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抓泡泡的?(请幼儿展示自己抓泡泡的方法)2.教师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泡泡飞的高、飞的低泡泡破了等动作。

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练习课教案第一章:练习课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练习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练习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练习课的定义和作用。

2. 练习课的类型和特点。

3. 练习课的组织和实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练习课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练习课的定义、作用、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练习课案例,让学生了解练习课的组织和实施。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练习课的感悟,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练习课。

5. 总结:强调练习课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练习课。

四、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练习课类型的短文。

2. 设计一份练习课计划,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第二章:语文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语文练习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语文练习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语文练习课的定义和作用。

2. 语文练习课的类型和特点。

3. 语文练习课的组织和实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语文练习课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语文练习课的定义、作用、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语文练习课案例,让学生了解语文练习课的组织和实施。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语文练习课的感悟,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语文练习课。

5. 总结:强调语文练习课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语文练习课。

四、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语文练习课类型的短文。

2. 设计一份语文练习课计划,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第六章:数学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学练习课的概念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练习课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练习课的定义和作用。

2. 数学练习课的类型和特点。

3. 数学练习课的组织和实施。

中班科学教案六以内的点数

中班科学教案六以内的点数

中班科学教案六以内的点数中班科学教案——六以内的点数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字1-6的点数形式;2. 能够认识并区分数字1-6之间的数量关系;3. 能够运用点数来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二、教学准备1. 点数卡片:制作六张大号的卡片,每张上面画上1-6个点,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来增加趣味;2. 数字牌:准备数字1-6的卡片,用以与点数进行对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1-6,向学生展示点数卡片,询问学生对这些数字和点数是否有了解。

引导学生观察卡片上的点数,并提示他们猜测每个点数对应的数字。

2. 点数的认识和读法让学生一个个接触点数卡片,观察上面的点数形式,并用手指按照卡片上的点数进行指点读数。

引导学生发现点数和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逐个读出每个点数对应的数字。

3. 数字和点数的配对游戏学生在黑板上拼装数字卡片,每个数字下面都画有相应数量的点数。

让学生根据点数找出对应的数字,并把数字卡片粘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4. 点数的数量关系通过点数卡片的比较,让学生发现点数的数量关系,如两个点和三个点之间的大小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点数的数量递增关系。

5. 用点数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通过点数卡片的示范,让学生了解点数的加法运算。

先展示两张点数卡片,例如:“2”和“3”,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点数的数量进行相加,帮助他们数出两个点数的总数,并写在黑板上。

6. 用点数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同样地,通过点数卡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点数的减法运算。

先展示两张点数卡片,例如:“4”和“2”,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点数的数量进行相减,帮助他们数出两个点数的差值,并写在黑板上。

7. 练习与巩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点数卡片。

教师提出简单的点数加减问题,例如:“请找到3个点和2个点,它们一共有几个点?”或是“请找到5个点,然后减去2个点,剩下几个点?”学生根据问题中的点数卡片进行相应的动作和操作,最后报出答案。

新改版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教案

新改版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教案

新改版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练习6教学
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培养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2.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培养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3.知道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1.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观察比较不同型植物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准备
显微镜、拖鞋、小手镜、水杯、葡萄和冬枣半个、鲜花。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和目的,比如展示鲜花,让学生认识生长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部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感性认识
让学生观察并感性体验植物的鲜活、美丽和生命力,同时了解不同型植物的特点。

3.概括植物结构
让学生小组活动,根据在感性体验中认识到的生物学知识,通过互相发表观察结果,归纳出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4.实验探究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让学生发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小结
通过概括植物结构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对“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初步认
识植物的重要性。

幼儿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训练教案

幼儿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训练教案

幼儿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训练教案教案名称:幼儿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训练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和发现科学现象。

3.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色板、彩色粉笔、实验材料:透明杯子、饮料草吸管、食盐、水、碗等。

2.学生准备:学生自备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制作几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猜测图形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探究(25分钟):步骤一:观察现象教师用黑板写下“水”字,然后展示一瓶水并请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水,如将水倒入透明杯子中,用饮料草吸管喝水等,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

步骤二:进行实验教师将碗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与学生一起观察。

然后,教师在另外一个碗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加入适量的食盐,再与学生一起观察。

步骤三:总结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提问:“你们觉得两碗水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水和加入食盐的水的差异,并介绍水和食盐水的区别。

3.巩固(1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到座位上,自带笔记本,让他们分别画出水和食盐水的图形,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拓展(10分钟):教师播放相关科学视频或展示相关实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科学现象的问题,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水和食盐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练习课第6课时
一、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一)研究记录
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二)判断题
1、在过滤中,漏斗中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
2、盐、砂糖、沙子都能溶解于水。

()
3、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重新获得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4、任何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
(三)选择题
1、在过滤面粉和水的混合液体过程中,方法错误的()
A.漏斗里的液体要超过滤纸的边缘
B.往漏斗里到液体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引流棒引流
C.漏斗下端的管口要尽量靠近烧杯的内壁
2、哪一种物体不会溶解于水()
A.蔗糖
B.奶糖
C. 薯片
3.能用过滤的方法重新获得的是
A.蔗糖
B.味精
C. 面粉
4、将食盐放入水中,下面观察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会慢慢变咸
B食盐颗粒逐渐变小
C.食盐颗粒会立即消失
二、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参考答案
(一)研究记录略
(二)判断题
1.对
2. 错
3.错
4. 错
(三)选择题
1. A 2 . C 3. C 4. C
三、学生订正后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