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课堂导学【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导学案,期望能够关心到大伙儿,一起来分享下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艺术特质,学习提取知识要点的差不多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探究式学习,由整体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由课内精读拓展到课外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有效信息,提取知识要点,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课文长而难,训练提要能力有相当的困难。

本课教学重在语言操作,通过指导与训练关心学生把握提要的差不多要领。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备】1.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文:(1)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点和艺术成效。

(2)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2.从网上查找一些描写落叶的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叶”有如何样不同的情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发觉学生在课文明白得和把握内容要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导入新课】讲解知识,明确能力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本领,也是现代化社会专门需要的阅读能力。

提取有效信息,第一要依照解题需要辨论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余外信息。

必要信息是指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如指向和说明作者观点和理由的设问句、主题句以及过渡句,专门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题词、。

余外信息是指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解说或加以对比、衬托、旁证的语句。

提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谁说明谁,谁证明谁,排除掉描述语、阐释语、对比语、衬托语、连接语,将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或提取出来。

【能力训练】(1)围绕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一小题,在课文中勾出重点句,标出,展开课堂讨论。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 ) 寒砧.( )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2)不落于言筌:(3)相去无几:(4)一言难尽:3、积累名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4、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课堂导学】一、解题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4)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区别。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 导学案垫江四中高二上期语文导学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1.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说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学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的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的。

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并对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准的透视。

林庚(1910―2021),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诗人。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他创作的《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了“一份晚唐的美丽”。

2.学者。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了诗人学者独有的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他认为:“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上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1垫江四中高二上期语文导学案必修五第三单元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江皋( ) 征戍( ) 徕服( ) 涔阳( ) ....柳恽( ) 迢远( ) �O�@( ) 翩翩( ) ....桅杆( ) 庾信( ) 沈�缙�( ) 不落言筌(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整体感知⑴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⑵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精读4-6段)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的何在?三、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

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词语袅袅( ) 照浦( ) 褒( )奖灼灼( ) 亭皋( ) 寒砧( )涔( )阳万应锭( ) 言筌( )窸窣( ) 迢( )远庾()信橘徕( ) 冉冉( ) 陆厥( )柳恽( ) 桅( ) 潜力()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2、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导语设计: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地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浅唱低吟……爱诗,其实,是在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生活。

【预习导学】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1、词语认读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涔(cén)阳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3、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现代诗人、著名国学大师。

林庚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4、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如“香草、美人”(屈原);“沙鸥、孤舟”(杜甫)。

5.积累名句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探究案一、整体感知。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导学重难点1、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字音筌( ) 迢远( ) 窸窣( ) 灼灼( )寒砧( )释义亭皋:冉冉:绵密:窸窣:疏朗:相去无几:不落于言筌: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1—3段都涉及了哪些诗句?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四、合作探究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1)区别:(2)艺术特征:2、本文谈到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能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即可。

)3、拓展:读诗要抓意象,明意境。

那么意象是什么?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谈谈。

六、作业布置1、文中引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请同学们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搜集、积累这些古诗词。

2、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参考课文相关知识,解读出“落木”这一意象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9说“木叶”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作者及背景【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

"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等十一部文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

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

【背景】细微处见匠心,平常中显奇崛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使我们惊奇地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同时也启发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任务二:夯基础——积累、梳理字词1.音要读准袅袅. ( ) 照浦.( ) 褒.寒( ) 灼.灼 ( ) 亭皋.( ) 砧.( ) 涔.阳 ( ) 万应锭.( )言筌.( ) 窸窣.. ( ) 迢.远( ) 沈佺.期 ( )2.词要用好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启发缘故洗练精彩B.熟悉凭借偶然胞满C.触觉干躁仿佛飘零D.领域单纯辨论概念【解析】选A。

《说木叶》导学案.doc

《说木叶》导学案.doc

《说木叶》导学案4&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古诗词名句;2、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本课作者从“木叶”说起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并不是一篇十分难于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引导,问题的科学设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读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的优美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学习重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学习过程_、课前准备:1、作者介绍林庚,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州,著名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开始新格律写作,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学术研究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新诗创作和研究唐诗完全的统一起来。

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提出了"”、"”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

与季羡林、吴祖湘、李长之在早年并称“四剑客”,与吴祖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北大教授吴晓音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先生的学术道路。

2、字音、词义袅袅()亭皋()万应锭()迢远()照浦()灼灼()涔阳()窸窣()褒(砧()言筌()二、整体把握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2、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4、读第四段,请思考:“木” 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5、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6、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7、 归纳比较树(叶)和(落)木(叶)的不同意蕴 意 象场 合外 形颜 色质 感意 味联 想(落)木(叶)树(叶)三、问题探究1、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 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说木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日本动漫作品,它讲述了忍者村寒冰(木叶村)里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们在保护自己村庄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困难和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结合中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大家分析《说木叶》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并探讨这些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核心价值观《说木叶》中最为突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信念”。

在忍者世界中,死亡、背叛、变故等都是家常便饭,而能坚持初心、坚持信念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

小南在面对人质被挟持的情况下坚持和平解决问题,鸣人怀着对忍者梦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未来,佐助在面对同村的背叛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些都展示了“信念”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树立起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去追寻它。

另外,勇气、责任以及团队协作也是《说木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在忍者世界中,忍者们常常面对艰难险阻,而团队协作、勇气和责任成为了他们成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并且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并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思维方法与技巧在《说木叶》中,角色们展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让我们从中受益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

1. 强化自我控制能力。

在忍者世界中,自我控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机,因此忍者们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让自己更加稳定和有信心地面对生活。

2. 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和技能。

忍者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学习和不断锻炼才得以将这些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习和不断进步,以便不断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技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目标。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难重点分析: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忙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代预习状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以前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此刻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十分有帮忙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务必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能够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就应仔细思量、思考。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就应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二、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空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这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请阅读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著名国学大师。

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

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2、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给下列字注音。

袅袅()橘徕服兮()亭皋()寒砧()万应锭()不落言筌()褐绿色()窸窣()迢远()3、请朗读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并提出了什么问题?4、读第四段,请思考:(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5、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品味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1)体会“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2)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木叶)”与“树(树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木叶)树(树叶)密密层层浓阴满地合作探究1、本文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2、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3、小结全文思路: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总结全文(7)↓↓↓()()()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展示交流总结归纳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 说“木叶” 》导学案 教师版

《 说“木叶” 》导学案 教师版

说“木叶”导学案编写:审核:学校: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理凊课文线索,弄清议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岀结论”的结构特征。

3、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

【重点难点】重点:比较“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难点:运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理解诗歌形象。

【导学基础知识】一.1.积累字词字音:筌(quǘn)迢远(tiáo yuǎn)窸窣(xīsū)灼灼(zhuó)寒砧(zhēn)万应锭(dìng)释义:亭皋:水边的平地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绵密:细致周密疏朗:稀疏通透,不繁密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解答:“说”,意思是“谈一谈”“议一议”,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属议论性质;“木叶”是议论的对象。

本文正是以“木叶”这个词语为开掘点,深入探讨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二.1.走近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学者、诗人。

祖籍福州。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诗写作。

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

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②树木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秋风叶落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①“木” →(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说“木叶”》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过程
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
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
(2)不落于言筌:
(3)相去无几:
(4)一言难尽:
3、积累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
(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
4、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
一、解题
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4)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区别。

3、文中大量引用古诗人有关“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质疑探究】
1、文章题为《说“木叶”》,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木叶”吗?
2、能否把题目换一下,改成《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阐述一下你的理由。

【当堂训练】
诵读下面三首诗词,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怎样的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课后提升】
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课后反思】
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