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被誉为下层贤能之士进身仕途的敲门砖。

科举制起源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历经唐、宋、元、明,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考试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唐以前,我国选拔人才基本上采取选举制,专掌此事的官员往往注重门第,轻视德才,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它不分出身和民族,凭能力选拔官员。

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将科举制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解决江南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

又因为隋炀帝喜文学,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他始设的“进士科”后来成了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我国科举史上新的篇章。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朝建立后,逐步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考试科目分常科制科和武举三种。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京城贡院 (礼部)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三 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由 皇帝任命的“主考”主持,考期在秋天,故 称“秋闱[wéi]考取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 格,第一名称“解元”。
四 会试
每两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中举行 的考试,由礼部主持,考期在乡试的次年三 月,故又称“春闱”,也称“礼闱”,考中 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五 殿试
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 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 为“三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殿试
•一甲:取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 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 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 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 中三元”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 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 以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 以叫做科举 它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 完备 于 明清, 于20世纪 初废除,在中国历史一 千三百多年。
明清时的科举的分级
县试 府试
童生
院试
秀才
乡试
举人
会试
贡士 殿试
进士
每年 二月
三年 两次
三年 一次
次年 三月
同年 四月
一 县试、府试
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 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府试及格者称 为“童生”。
二 院试
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 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源资格的考试。由朝廷 所派的各省学政主考。考中者成为生员,即 秀才,才有资格“入泮[pàn]”,即进入省级学 府读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史中,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不计其数。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许多名臣、名相,以及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为科举出身。
在嘉定孔庙东庑展厅内,集中介绍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等状元、进士的生平和图像,及文天祥狱中题写“正气歌”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定格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书、诗词、史书等,考察学生的文学、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合适的官员,使得政府能够获得高素质的官员,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2.强化社会阶层: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世家身份、背景等因素相对较少影响考试结果。

3.培养精英:科举制度使得士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准备,培养出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素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科举考试的流程1.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范围分为文科和武科,学生需要参加殿试的资格是通过了乡试。

乡试的考试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的考试内容。

2.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合格的考生为官。

殿试的考试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考察他们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1.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激励了人们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相对公正,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减少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3.知识普及: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学习,普及了知识和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五、科举制度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贿赂、偏袒等问题。

最终,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让路。

六、科举制度的启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启示是要独立思考和不断学习。

科举制度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的积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

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

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

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

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

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

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

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

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

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

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

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参加童子试所具备的资格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则要求有6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 职。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 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 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 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 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 场所。
子卯午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2-10名为亚元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元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与科举相关的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 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 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明清科举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 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 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 “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 项目 考场主源自人院试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指自唐宋时期开始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经历了唐、宋、元、明等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影响深远。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当时的隋文帝杨坚创设了进士科,并设立了进士及第,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然而,当时的科举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到唐朝开启了科举制度的全盛时期。

唐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定下了科举的基本模式。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考场进行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词和算术等科目。

通过乡试的考生进入会试,会试由地方和官僚负责组织,考试内容为经义理论、诗文和政治讨论等。

最后,通过会试的考生进入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题较难,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才华和政治智慧。

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科举考试更加重视文学才华,科目也更加繁琐,如诗赋、词章、经义、史地、数算等。

科举考试在宋代极具竞争,对社会上层人士的地位和声望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明代的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

考试内容相对定式化,官员世袭现象严重,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二、科举制度的意义与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通人有机会通过努力学习而脱离出身地位的束缚,实现社会流动。

通过科举考试,个人能够凭借才华和努力获得官职地位的提升,这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提供了动力。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文人的兴盛。

科举考试重视文学才华,使得文学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形式。

科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丰碑。

另外,科举制度也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学生们需要掌握大量的经典文化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并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由于科举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侧重文学才华,经济能力和实际能力等其他素质被忽视,导致官员队伍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古代学校
•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 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 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 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 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 子生。 •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 的学校。
古代学校
•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 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 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 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 应天府书院。
• 【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 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 生员或秀才。
科举制名称
•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 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 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 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概说 于隋朝,确立 科举制度是 中国历史上通过考 于唐朝,完备 于宋朝,兴盛 试选拔官员的一种 于明、清两朝, 基本制度。它创始 废除于清朝末 年,历时1300 余年,对中国 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科举前选拔官员
•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 制 度的一种形式。荐举又叫察 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 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 贤良、文学、茂才等。
古代学官
•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 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 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 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 助教。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
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
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
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
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二、科举制度的程序
三、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
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四、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
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科举制度内容

科举制度内容

科举制度内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体制的一种形式。

科举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科举考试的设立、考试科目、考试策问、考试评卷等方面。

科举考试的设立是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科举考试是在中国古代举行的一种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目的是选出优秀人才来担任政府的重要职位。

科举考试按照不同级别分为三道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每三年在省级城市举行的基础考试,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章写作、诗词赋作、经史知识等。

会试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的第二道考试,每年在京城举行,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即政策问答。

殿试是会试合格者参加的最后一道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宫廷内举行,主要以答辩为主。

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包括文科和武科两个方面。

文科考试内容主要是文章写作、诗词赋作、经史知识等,考察的是候选人的文学才能和文化水平。

武科考试内容主要是武艺和军事知识,考察的是候选人的军事才能和作战能力。

科举考试的策问是考官向考生提出问题,考生需要通过回答问题来展示自己的才能。

策问的问题种类很多,有时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也有时涉及道德伦理、历史事件等。

策问的目的是考察候选人的才智、口才和反应能力。

科举考试评卷是将考试的答卷进行评分。

考试评卷由考官进行,一般采取匿名评卷的方式。

评卷一般分数百分制,评分标准主要是根据答卷的内容、语言表达和论述逻辑等方面进行评分。

评卷的结果将决定候选人是否能够晋升,得分高者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得分低者则只能在原职位上继续任职或者退回田里。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内容包括科举考试的设立、考试科目、考试策问、考试评卷等方面。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考试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改革和发展,最终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

这个系统在中国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之久,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还不完善,只有一些高官职位需要通过考试选拔。

这些考试主要是在君主面前进行,并没有固定的考试内容和程序。

2. 宋代的改革与发展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改革。

宋太宗时期,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程序被规范化,科目分为明经和明法两科,考试内容也开始有了固定的范围。

3. 明清时期的鼎盛明代以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明代科举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对进士进行多轮考核。

清代则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考试的严格性。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作用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的核心目的是选拔人才,通过考试评选出具备文化修养和才能的官员。

这种选拔制度不仅注重考生的书面功底,还注重其品德和才能的综合评价。

2. 维护统治与治理国家科举制度有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和稳定国家的政权。

通过选拔适合执掌政权的人才,保证了国家的治理与官员的忠诚。

3. 促进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科举制度的局限与问题1. 考试内容的局限性科举制度过于注重经书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考生往往只关注应试技巧,而忽视实际的学习和思考。

2. 社会地位的依赖性科举制度使得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是否通过考试紧密相连,而非与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成就有关。

这导致了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人的智慧和价值。

3. 考试腐败与不公平科举制度存在考试腐败和不公平的问题。

有些贵族子弟通过权势或财富可以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机会,而普通百姓则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背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指以科举方式选拔官才。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封建统治需要选拔官才有关。

随着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政治权力由王公贵族转移到中央王朝,大量人才的选拔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演变最早的考试是秦朝的三府九卿考试,但是这种考试只面向官阶较高的人。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汉代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

唐代开始实行进士科和明经科考试,宋代正式产生了三元及第、二元及第等。

元代具备全国性的基层官员选拔制度,明清两代基本维持了科举制度的现状。

清朝末期,科举制度开始衰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兴起导致了制度的逐渐淡化。

191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制度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

制度的目的是选拔有才能、德行好的人才担任官员。

乡试是对于公民普遍征召,由县胥吏出具户口名簿,由主持乡宴和保甲长把名簿提交给主管县评卷。

成绩达到县定分数线的,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在省城举行,相当于是一个初试的过程。

会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进入殿试阶段,进入殿试的考生又被称为“殿试贡士”,是科举制度中最成功的一部分。

科举制度的考试主要由写文、策问、论理、作诗等形式组成,以考察思想才干、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

但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也受到了批评,认为科举制度重视死记硬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选拔的官员缺乏独立性。

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存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无疑是中国墨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古代学问建立在很高的级别上。

例如,文人的地位一度比官员更高。

其次,科举制度士人文化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充斥着大量的书法、绘画、诗词、文章等文化成果。

最后,科举制度也带给了全国范围内更加精英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结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选拔官才的基本方式。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而独特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该制度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宋、明、清等朝代,并持续存在了近千年之久。

科举制度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选拔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与发展、考试内容与方式以及影响与评价。

一、起源与发展1. 隋朝是科举制度首次出现的时期,其目的是为了规范选拔官员的程序,并尽量避免提拔人才上出现腐败和儿女相传等问题。

2. 唐朝将科举制度推行得更加广泛和系统,包括进士科、明经科等多个层级,通过考取不同级别的文化功底以选拔官员。

3. 宋代时期,在考试内容上开始注重理论知识和政治思想,进一步加强了统治者对官员素质的要求。

4. 到了明清两个朝代,由于西方文化影响和社会变革,科举制度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和目标并未改变。

二、考试内容与方式1.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春秋、国史等儒家经典及其注解等文学类书籍,并注重考察应试者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观点。

2. 考试方式主要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是通过答题来展示应试者的文化素质,而面试则是通过与考官交流来评估其品德和谋略。

3. 考试历时长达数天甚至数月,被誉为“九重天”、“三场恶战”,因此对于参加考试的士人们来说是一场艰辛而紧张的过程。

三、影响与评价1. 科举制度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根据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官僚阶层,他们在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科举制度也促进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为科举要求应试者熟读儒家经典,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有其局限性。

科举仅侧重于文学知识,忽视其他领域的专长,导致政府内部缺乏多元化的意见和才能。

4. 在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开始出现腐败和贿赂问题。

一些富有人家通过贿赂官员或者找关系来提升他们子女的录取机会,这使得制度公平性受到了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
一、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最早起源于隋代。

发展于隋朝,完备于唐朝,改革于宋代,鼎盛于明朝,灭亡于清代。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二、考试类别
1.童生试
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叫亚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

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

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

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三、科举的考试内容
1.隋、唐、宋
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頲士。

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㠂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墠义。

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顠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於墨义则映一些关於经文的问答。

进士科的考试丠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

造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砓书便能考上。

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堁分之一。

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砄难度。

另外,在武则天时代开始,亠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宋代大部份晠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砺以经义 (解释经书) 、论(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 (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

然而,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2.元
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

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

第二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

新的规定,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四书,则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㠂这两项改动并没有随元朝而消亡,而是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

3.明、清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五经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

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
策问。

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䠦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惯以试--的书泠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热衷科举的人识四书五经,其他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堸」,很多读书人都是一概不通。

讽刺砑举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便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人对栎朝的进士--开玩笑说:「今下如果是四川的苏轼来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

」--筠道「苏轼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罢亠。

」原来他竟然不知谁是苏轼。

而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求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

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

於是不少考生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称为“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

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

曾经有人将八股文与「鸦片」、「缠足」并列,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三大害㠂晚清时力主废除科举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两师徒,可算是一对才学与考试成绩䠍相乎的典型例子。

梁启超十二岁便兠学成为秀才,十七岁举人,被称为神章,算是科举得意。

但梁启超中举后自诚「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遇覠康有为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窍不通,反耠要拜老秀才康有为为师。

相反,康有炠书香世家,家中有--,年少已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

虽然康有为名满广东,但他十六岁成秀才,获贡生身分后是乡试六试不售,失意科场二十载。

十六岁时方才时来运转中举人,得以徒弟梁启超一同上京赴考,会试最终以首名及第成为会元,高中进进士
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应试者都向酸腐迂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

科举制走向了死胡同,到1905年8月清廷废除了这一制度。

四、清朝科举考试制度
清朝科举考试分童子试和正试。

其中童子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通过了这三重考试才算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之后才能参加正试。

而正试又包括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中者称之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如果有人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那么就称此人“连中三元”。

中国从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历经1280
多年总共产生状元1400位其中“连中三元”者有15位。

清朝296年的统治中,从1646年(顺治三年)开始科考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考试取消,共计考试112期,产生状元114位。

这就有个疑问,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一次殿试只能产生一位状元,那为什么在112期考试中产生114位状元呢?后来,在看了《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的讲座后才知道。

原来,在顺治九年和十二年,满汉单独分科考试,就是这两年各出了两各状元。

所以在112期的考试中产生11 4位状元。

而114位状元中又有三位是“连中三元”。

他们是王玉壁、钱启、陈继昌。

王玉壁是武科连中三元,是清朝唯一一个武科连中三元者,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跨朝代的武科状元,这是因为他的“三元”是从明朝考到清朝的。

在1636年明朝武科乡试中取得第一名1651年,顺治八年连续参加会试、殿试分别考中会、状元。

所以说他是唯一跨朝代的连中三元;钱启在连中两元后,在殿试中,乾隆认为他都连中两元了,多不容易啊,于是九特批他免考定为状元。

那么有父亲这么做,就会有儿子学着做,在嘉庆二十五年,广西人陈继昌再度连中三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十五,也是最后一位连中三元者。

我们现在的考试,不管是中考、高考还是其他考试,基本上是采取“择优入取”制。

而清朝的科举考试则不然,当时讲究的是省级平衡,在会试中,每个省出现28位举人参加考试,在这28个举人中就一个考中贡士,到皇帝那儿参加殿试,产生状元、榜眼、探花,而这三者是绝对不可能出现于同一个省的。

考中的前十名,若第一名是北方的,那第二名,第三名就得是南方或西部的,讲究区域平衡。

附:历史上其他十二位连中三元者分别是:唐朝的催元翰,张又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xiang),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