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文韬·大礼原文
《六韬》之【文韬】原文及译文
《六韬》之【文韬】原文及译文《六韬》是中国早期的军事百科全书。
它采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撰述方式,探讨了政治学与军事学两大部分思想内容,其中第一卷《文韬》与第二卷《武韬》的主要篇幅,探讨的是君王治国之道,后四卷探讨的是打仗用兵之术。
《六韬》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尚贤节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严明等,同时又多有发展与创造。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反复倡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
《六韬》在军事领域多方发展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兵学的理论成果,探讨的范围涉及战略、战术、选将、练兵、编制、武器、通讯等,论述细密,创见颇多,至少有以下四点精华:一是服务于“全胜”战略的“文伐”主张,二是丰富多样的作战形式与深入细致的战术思想,三是思虑缜密的参谋总部人员编制理论,四是严格周详的选拔与考核将帅的方法。
本书论述的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一卷,(故名“六韬”),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
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
姜子牙(约前1156年~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
商朝末年人。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卷一○六韬01《文韬》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十二篇。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欢迎流通,功德无量群书治要译注六韬六韬阴谋鬻子六韬【题解】《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为周初吕望(姜太公)所著。
经后人研究,大多认为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作品。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着録,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着録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同也。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
然而,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也不攻自破了。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本《六韬》共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六十篇,约两万余字,但在《群书治要》中并没有收録「豹韬」。
魏征在《群书治要》中辑録的《六韬》保存了该书的佚文。
《群书治要》辑録的《六韬》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治国,君主如何修身,如何选将择吏等方面;而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细节,未録。
《六韬》序言指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
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
《六韬》全文及译文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
卷一《文韬》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作好战争准备。
如对内先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对外要掌握敌方的情况,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卷二《武韬》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于《三疑》前。
这一卷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
卷三《龙韬》内分《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调动对方,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
还指出要注意天时地利、武器装备和物质供应等。
卷四《虎韬》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卷五《豹略》内分《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卷六《犬韬》内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韬全文及译文白话文 六韬原文及翻译
六韬全文及译文白话文六韬原文及翻译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摘自《六韬·武韬·发启》解释:凶猛的鸟将要搏击时,总是低空飞翔,收敛翅膀;凶猛的野兽将要搏击时,往往耷拉耳朵,俯身伏地;聪明的人准备进行大的举动,常常表现出一副愚笨无为的样子。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
荧荧不救,炎炎奈何摘自《六韬·文韬·守土》解释:即使只有涓涓溪流之水渗漏,不及时修堵,也会决口形成江河;即使只有荧光大的一点点小火,不及时扑灭,当燃成烧天之势时,就无法补救了。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摘自《六韬·龙韬·立将》解释:不要以为自己身份高贵就瞧不起别人,不要固持一己之见而违背众人。
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摘自《六韬·文韬·文师》解释: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摘自《六韬·文韬·文师》解释: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摘自《六韬·武韬·顺启》解释: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占有这个天下。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摘自《六韬·武韬·三疑》解释:只要细心去研求,必然会启迪思路,显示智慧,智慧可以开启财源,财源可以启发民众,民众中可以涌现贤人,贤人如果有人启迪,便可以用以统治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摘自《六韬·文韬·文师》解释: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
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摘自《六韬·文韬·兵道》解释:用兵在于掌握战机,在于集中兵力形成威势。
六韬
六韬文言原文: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
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白话译文:武王问太公:“统治者欲发兵,想挑选英豪,怎样才能知道将士的能力高下呢?”太公说:“将士的外表和他的内心不相符合的情况有十五种:第一种是有的外表看似贤良而内心其实不贤;第二种是有的外表看似善良而实为盗贼;第三种是有的外表看似恭敬而其内心实为怠慢;第四种是有的外表看似清廉谦谨而其心中却很伪诈;第五种是有的外表看似精明强干其实并无真才实学;第六种是有的外表看似忠厚老实其实并不诚实;第七种是有的外表看来计谋很多而到了关键时刻却优柔寡断;第八种是有的外表看似精明干练其实却无所作为;第九种是有的外表看似诚诚恳恳而内心却没有信用;第十种是有的外表看似动摇不定而其内心却尽忠尽责;第十一种是有的外表看来怪异偏激而作起事来却很有功效;第十二种是有的外表看似勇敢而其实却很懦弱;第十三种是有的外表看似严肃冷漠而其实却能平易近人;第十四种是有的外貌看似严酷的样子而其内心却是温和厚道;第十五种是有的外表看似弱不禁风貌不惊人,但其受命出使却没有到不了的地方,也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那些看似普普通通,其实却有良好品性甚至是过人之处的人,常常被天下人所忽视甚至是看不起他们,而圣人却十分器重他们。
六韬全文及译文白话文
六韬全文及译文白话文《六韬》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
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
凡三J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
三J 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J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J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
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J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J上,J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
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六韬》翻译: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
精明的将帅能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周密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的吉凶预兆和士卒们相互议论的事情。
凡是全J喜悦,士卒畏惧法令,尊重将帅命令,相互以破敌为喜,相互以勇猛为荣,相互以威武为誉,这是J队战斗力强大的征兆;如果全J上下不断惊动,士卒散乱行列不整,相互之间被敌人的强悍所恐吓,相互传播作战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J队战斗力虚弱的征兆;全J步调一致,阵势坚固,沟深垒高,又凭借大风大雨的有利气候条件,三J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J队得到神明的帮助,必将取得大胜的征兆;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而方向不明,又逆着大风大雨的不利气候条件,士卒震骇恐惧,士气衰竭而涣散,J马惊骇乱奔,战车轴木折断,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沉闷而压抑,这是J队大败的征凡是攻打包围城市:如果城上的气是死灰之J,城可被毁灭;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北流动,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西流动,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南流动,城就坚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东流动,城就不能进攻;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败北;如果城上的气出而覆盖我J,我J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气高升而不停止,作战一定历时长久。
《读史要略》:太公《六韬》——先秦大战略,远古大智慧
《读史要略》:太公《六韬》——先秦大战略,远古大智慧商王朝经过六百余年统治,凡五次中兴,传至纣辛为帝时,即如其祖上推翻的夏桀政权一般,政治腐败,上层荒淫无度,君臣离心,是以招致西部夏族姬周之反抗及颠覆。
其以周文王为首,相臣吕尚、周公旦为谋主,长期谋划颠覆商政,日渐形成一套成功的谋略方法,以作为针对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之大战略指导,成书为《六韬》,其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之理论、原则,对后代军事思想影响也深远,被誉为兵家权谋始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公为本谋。
”《六韬·文伐》属于分化敌人内部的谋略诡计。
共十二篇,其大略曰:一是投其所好,让敌人产生骄傲之心;二是“亲其所爱,以分其威。
一人两心,其中心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是“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是用珠玉、美人来腐蚀麻痹敌人;五是挑拨敌方忠臣与君主的关系;六是收买敌人的内臣,离间其外臣;七是送给敌人大量财物,使其轻视生产,因而导致蓄积空虚;八是与敌国伪结亲谊以麻痹敌人,使其为我所用;九、十是表面上尊崇敌国,示之卑微顺从,使其骄怠自毙;十一、十二是要收买敌国大臣,堵塞敌之耳目,使其豪杰智士为我所用,用乱臣美女迷惑其主。
一般兵书仅重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往往忽视战前之战略指导,独《六韬》论之详细周全,可为天下第一。
在战略战术上,《六韬》亦有其独到之处。
其中“兵道”篇说:“凡兵之道,莫过乎一。
一者能独往独来。
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
’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
”强调用兵原则常在于“一”。
即事权要专一,兵力要集中,行动要统一,这样才能机动灵活,不受牵制,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六韬》特别指出:“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苦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六韬》“大礼”篇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的某些观点 ,可 以从师生关系 、教师 自 我定位 、教师如何培养倾听能力 、教师 间的礼法就圆满构成 。” 那么针对师生关 系而 言 ,圆满师生 关系的构建同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
慧 ,用爱 的火炬 、智慧 的手杖 ,引领学
生走 向美好的未来 。 “ 安稳淡定 、柔和
如 何亲近学生等几个方面来获得一些启
别 为文韬 、武韬 、虎韬 、豹韬 、龙韬 、
己的本分 , 师生关 系才能圆融和谐 , “ 或
学生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的管理与被管 天或地 ,大礼 乃成 ” ,从而 才有 望实现 理 、教育和受教育 的关 系,如果师生之 教育效果 的最大化 。 间绝对平等 ,那么教育管理也将无从谈 起。
第 二 ,教 师 ( 班 主任 )作 为管 理
犬韬六个部分 , 共六十一篇 , 近二万字。 该书主要论述君 王立政 、夺取天下及军
旅之事 。而其 中 《 文韬 》属于首章 ,内
》 《 明
者 的自我修养 :安稳淡定 、柔和 有方 、
义。
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 ,做臣民的最重 臣民 ,恭敬敬畏应该不隐瞒私情 。做君
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 ,教育 的对象是 尚 要教师做好 自我定位 ,不断强化 自我修
要的是恭敬敬畏 。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 处在成长期 的儿童和少年 ,这就特别 需 “ 大 礼” 本 是指 君 臣之 间 的行 为 主的要遍施恩惠 , 做 臣民的应安守职分 。
《六韬》译文,例证,注释,原文,提示续2
《六韬》译文,例证,注释,原文,提示续2《六韬》译文, 例证, 注释, 原文, 提示续2卷三龙韬王翼第十八【提示】本篇论述了军队统帅部的构成。
首先阐明“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
接着指出任命股肱羽翼的办法:“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
”最后说明了股肱羽翼应有七十二人组成,包括腹心、谋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粮、奋威、伏旗鼓、股肢、通才、权士、耳目、爪牙、羽翼、游士、术士、方士、法算等各方面人才,分管作战、宣传、间谍、天文、通信、工程、医务、军需等方面的工作。
【译文】武王问太公说:“君主统率军队,必须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以造成非凡的威势,这该怎么办呢?”太公回答说:“凡举兵兴师,都以将帅掌握军队的命运。
要掌握好全军的命运,最重要的是通晓和了解各方面情况,而无需专精某项技术。
因此,应该量才授职,用其所长,灵活掌握,并使其成为一项制度。
所以将帅需要辅佐人员七十二人,以便顺应天道,应付各种情况。
按照这种方法设置助手,就是掌握了作将帅的道理。
发挥各种特殊人才的奇异才能,就可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武王问:“请问这方面的细节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腹心一人,主管参赞谋划。
应付突然事变,观测天象,消除祸患,总揽军政大计,保全民众生命;谋士五人,主管筹划安危大事,考虑形势的发展变化,鉴别将士的品德才能,申明军纪,授予官职,决断疑难问题,裁定事情可否;天文三人,主管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测度风向气候,推算时日吉凶,考察吉凶征兆,核查灾异现象,观察人心的向背;地利三人,主管察明军队行军和驻止的地形状况,分析利弊得失的变化,观察距离远近,地形险易,江河水情和山势险阻等,确保军队作战不失地利;兵法九人,主管探讨敌我形势的异同,分析作战胜负的原因,检查点验作战时的兵器,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行为;通粮四人,主管筹划给养,筹备储存,保证粮道畅通,征集军需粮秣,确保军队供给不发生困难;奋威四人,主管选拔有才能的勇士,配发优良的武器装备,组织突击部队风驰电掣般行动,迅猛快速地打击敌人;伏鼓旗三人,主管军队的旗鼓,明确视听信号,制造假符节,发布假命令以迷惑敌人,忽来忽往,神出鬼没;股肱四人,主管担负重要使命,从事艰巨任务,挖掘沟堑,构筑壁垒,以备守御;通材三人,主管完善将帅的不足,弥补将帅的过失。
《六韬·三略》全文翻译
《六韬·三略》全文翻译
《六韬·三略》全文翻译目录:
1.前言
2.凡例
卷一文韬:
1.文师第一 4.大礼第四7.守土第七10.举贤第十
2.盈虚第二 5.明传第五8.守国第八11.赏罚第十一
3.国务第三 6.六守第六9.上贤第九12.兵道第十二
卷二武韬:
13.发启第十三14.文启第十四15.文伐第十五16.顺启第十六17.三疑第十七卷三龙韬:
18.王翼第十八21.立将第二十一24.阴符第二十四27.奇兵第二十七30.农器第三十
19.论将第十九22.将威第二十二25.阴书第二十五28.五音第二十八
20.选将第二十23.励军第二十三26.军势第二十六29.兵征第二十九
卷四虎韬:
31.军用第三十34.必出第三十四37.动静第三十七40.略地第四十
32.三阵第三十二35.军略第三十五38.金鼓第三十八41.火战第四十一
33.疾战第三十三36.临境第三十六39.绝遭第三十九42.垒虚第四十二
卷五豹韬:
43.林战第四十三45.敌强第四十五47.鸟云山兵第四十七49.少众第四十九
44.突战第四十四46.敌武第四十六48.鸟云泽兵第四十八50.分险第五十
卷六犬韬:
51.分合第五十一54.教战第五十四57.武骑士第五十七60.战步第六十
52.武锋第五十二55.均兵第五十五58.战车第五十八61.附录一姜太公传略
53.练士第五十三56.武车士第五十六59.战骑第五十九62.附录二六韬逸文三略:
1.上略
2.中略
3.下略。
《六韬》译文,例证,注释,原文,提示续1
《六韬》译文,例证,注释,原文,提示续1六韬》译文, 例证, 注释, 原文, 提示续1卷二武韬发启第十三【提示】本篇论述了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对内“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二是正确认识战略形势,通过对天道、人道以及“心”、“意”、“情”等各个方面的观察,把握战略时机是否成熟。
在时机不成熟时“不可先倡”,“不可先谋”.三是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可以“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
四是要夺取天下,必须收揽民心,与民同利。
五是隐蔽自己的战略企图,“大智不智,大谋不谋”;“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等等。
六是指出商亡国之兆已现,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就可以夺取天下。
【译文】周文王在丰邑召见太公,对他说:“唉!商纣王暴虐到了极点,任意杀戮无辜之人,请您辅助我拯救天下民众,您看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君主应修养德性,礼贤下士,施恩惠于民众,以观察天道的吉凶。
当天道还没有灾害征兆时,不可先倡导征讨。
当人道没有出现祸乱时,不可先谋划兴师。
必须看到既出现了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才可以谋划兴师征伐;既看到他的公开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动,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现,又了解他的内心情况,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既看到他疏远什么人,又了解他亲近什么人,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情感。
实行吊民伐罪之道,政治理想就可以实现;遵循正确的路线,统一天下的目的就可以达到;建立适当的制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确立强大的优势地位,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取得全胜而不经过战斗,以大军临敌而没有伤亡,真可谓是用兵如神了。
微妙啊!微妙啊!“能与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恶而相互帮助,同爱好而有共同追求。
这样。
就是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冲车机弩也能进攻,没有沟垒也能防守。
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
六韬全文译文阅读
六韬全文译文阅读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六韬》的部分译文,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
《六韬》原文内容,我先以其中较为知名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
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
为例进行翻译。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
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译文:这天下可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
能和大家
一起分享天下的好处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要是一个人独揽霸占
了天下的好处利益,那他就得失去天下。
您瞧瞧,这道理多简单明白。
就好比一个大蛋糕,要是有个人自己
全抱在怀里,谁都不让吃,那大家能乐意吗?肯定不能啊,大家一拥
而上,把蛋糕从他手里抢过来。
反过来,要是有个人把蛋糕公平地切好,分给每个人,大家能不拥护他吗?那指定拥护啊,他让大家都尝
到了甜头,大家当然愿意跟着他,这天下不就归他了嘛。
这道理在啥时候都管用。
从古至今,那些个昏庸的君主,就知道自
己享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最后都被推翻了。
而那些英明的君主呢,心里装着老百姓,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国家就繁荣昌盛,自己的
地位也稳如泰山。
其实咱们过日子也一样。
在一个家里,要是当家人只想着自己舒服,不顾其他人,这日子能过好吗?肯定过不好,家里肯定是鸡飞狗跳的。
要是当家人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大家一起努力,这日子不就越过
越红火了嘛。
出处:《六韬》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您如果能给我更具体的《六韬》原文内容,我会为您提供更完整准确且符合您要求的译文。
六韬原文,六韬翻译,六韬译文
六韬原文,六韬翻译,六韬译文六韬原文,六韬翻译,六韬译文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文韬文师【原文】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陽,将大得焉。
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
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陽,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
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
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
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
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
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
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
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
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
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六韬》中的10句经典哲理,智慧尽在字里行间
《六韬》中的10句经典哲理,智慧尽在字里行间《六韬》全称《太公六韬》,又称《太公兵法》,六卷,共六十篇,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道家典籍。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
1.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出自先秦《六韬·盈虚》。
国君不贤明,国家就会很危险,而人民容易发生叛乱。
国君贤明,国家就会很安定,民众就会很顺服。
因此,国家的福祸在于君王是否贤明,并不在天时的变化。
2.勿妄而许,勿逆而拒。
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
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出自先秦《六韬·大礼》。
不要随意的许下承诺,也不要粗暴去拒绝别人。
许下承诺就会变得失去了主见,粗暴的拒绝就会堵塞言路。
君王需要像大山那样,使人仰望;也要像深远那样,使人不能知道他的深度。
3.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出自先秦《六韬·大礼》。
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聪慧,心里贵在有智慧。
要用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就没有看不到的事情;用天下人的眼睛去听取意见,就能无所不闻;凭借天下人的思考,就能无所不知。
4.击其不意,攻其不备。
出自先秦《太公六韬·临境篇》。
打击敌人,要在其不注意的时候;进攻敌人,应在其没有防备的时候。
5.击其不意,攻其不备。
6.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
出自先秦《太公六韬·龙韬·军势》。
事。
此指军事行动。
莫,没有。
必,一定。
克,战胜、成功。
用,此指用兵。
玄默,指隐秘与缄默。
军事行动没有比一定要打赢仗更重要的了,用兵之道没有比保证行动的隐秘更重要的了。
此言军事行动要追求必胜的结果,用兵谋划要注意隐秘性,不可被敌人窥破。
7.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出自先秦《六韬·守土》。
不可以使得亲戚宗族疏远,不可以使得百姓民众懈怠,要安抚左右的邻居,来控制天下四方。
姜太公讲韬略(上)《六韬》讲解
姜太公讲韬略(上)《六韬》讲解一、前言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产生联系,活动。
这种联系,有的是对自己有利的,有的则是对自己有害的。
如果这种联系是有利的,那么就可以形成合力。
如果这种联系是有害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斗争。
国家与国家之间,会产生外交联系。
外交关系,又可以分为结交与冲突。
就像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一个社会,不同的阶级之间,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联系。
以前我们总说阶级斗争,就是为了让这种联系,能够处于一种有利的趋势,最终达到消灭阶级的目的。
而一个家庭当中,六亲之间的联系,也是如此。
家庭和睦了,则一家人能够好好相处,共同为家庭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如果不能够和谐相处,则会导致各种各样的争吵,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等等。
对于职场当中,如果涉及到职位分配,工作利益,那么这种冲突也会更加地明显。
可能双方前一天还和睦相处了,第二天因为一些利益就闹翻了脸。
可以说,斗争无处不在。
为什么会无处不在呢?因为现在人的相处模式,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利益有多少之分,自然也会产生分配不均。
分配不均则进一步会导致纷争。
很多人,对于政治斗争不理解,所以处在这样的斗争之下,往往都是牺牲的一个。
牺牲有大小之分,有的只是一点钱财,有的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一份重要的工作。
而工作,又会影响到家庭、未来各个方面。
市面上也有很多的书,都在讲这些内容,一些地摊书籍所讲的内容,只是浮于表面,如果按照其中的方式去操作,很可能还没有看出效果,就已经被对方知晓,接着被对方反攻。
今天,我们来看一篇姜太公教导周文王的文章。
姜太公从根本的层面,对政治斗争加以解析。
如果能够学习通了,那么应对别人的政治侵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发现对方对我方进行政治操作,那么也可以进行反攻。
姜太公,就是姜子牙,周朝的开过大臣。
而周文王,则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德君主。
他们所讨论的,是如何通过政治手段,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层面去瓦解残暴的纣王统治下的商朝。
《六韬》文言文
《六韬》文言文《六韬》文言文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
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
贵之而不骄者,义也。
付之而不转者,忠也。
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
危之而不恐者,勇也。
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
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
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
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注释翻译文王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管理民众的君主,其所以失去国家和民众的原因是什么?”太公答道:“那是用人不慎造成的。
君主应该做到六守、三宝。
”文王问:“什么是六守?”太公回答说:“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谋。
这就是所谓的六守。
”文王问:“如何审慎地选拔符合六守标准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富裕,‘以考验他是否逾越礼法;使他尊贵,以考验他是否骄横不驯;委以重任,以考验他是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处理问题,以考验他是否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以考验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突发事变,以考验他是否应付裕如。
富裕而不逾礼法的。
是仁爱之人;尊贵而不骄横的,是正义之人;身负重任而能坚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诚之人;处理问题而不隐瞒欺骗的,是信用之人;身处危难而无所畏惧的,是勇敢之人;面对突发事变而应付裕如的,是有智谋的人。
君主不要把三宝交给别人,如果交给别人,君主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威。
”文王问:“您所指的`三宝是什么?”太公答道:“大农、大工、大商,这三件事叫做三宝。
把农民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地进行生产,粮食就会充足;把工匠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地进行生产,器具就会充足;把商贾组织起来聚居在一起进行贸易,财货就会充足。
六韬-西周-姜尚
序第一篇 文韬第二篇武韬第三篇龙韬第四篇虎韬第五篇豹韬第六篇犬韬 六 韬 西周 姜尚 文师第一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 。
非龙非?,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
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少人乐得其事。
今吾渔,甚有似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
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
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
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
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
言至情者,事之极也。
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
缗绸饵香,中鱼食之。
缗隆饵丰,大鱼食之。
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
故以饵取鱼,鱼可杀。
以禄取人,人可竭。
以家取国,国可拔。
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
嘿嘿昧昧,其光必远。
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
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
” 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 文王再拜曰:“允哉!散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盈虚第二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
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六韬全文原文及翻译_姜子牙_古诗文网
六韬全文原文及翻译_姜子牙_古诗文网
六韬
作者:姜子牙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
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在线阅读
文韬
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
武韬
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
龙韬
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
虎韬
军用三陈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
豹韬
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
犬韬
分兵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
《六韬》简介
《六韬》简介《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同也。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
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韬·文韬·大礼原文
文韬·大礼【提示】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
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
接着从主位、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
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①,为下唯沉②。
临而无远③,沉而无隐④。
为上唯周⑤,为下唯定⑥。
周则⑦天也,定则地也。
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
许之则失守⑧,拒之则闭塞。
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凑
⑨并进,则明不蔽矣。
【注释】
①临:居高临下。
引申为洞察下情。
②沉:深沉隐伏。
引申为谦恭驯服。
③远:意为疏远民众。
④隐:隐匿私情,不尽忠诚。
⑤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
⑥定:安定,稳定,意指安分守纪。
⑦则:意为效法。
⑧守:操守,引申为内心的主见。
⑨辐凑:辐条内端集中于轴头。
凑,同辏,会合,聚合。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身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驯服恭敬。
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臣民,驯服恭敬应该不隐瞒私情。
做君主的要遍施恩惠,作臣民的应安守职分。
遍施恩惠,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守职分,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
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这样君臣之间的礼法就圆满构成。
文王问道:身居君主之位,应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