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
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物质的存
在是首要的,意识和思想是物质的产物,并受物质基础的制约。


据唯物史观,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引起的。

历史的进步是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理论。

它认为世
界是一个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
斗争和统一解决而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和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些核心理论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研
究和实践,对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原理马克思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形成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其次,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再次,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总之,马克思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初期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列宁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毛泽东时期的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
2.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世界的原理和基本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2.2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
3.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3.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引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
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的思想体系。

____年,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总结,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原理和核心价值观。

以下是对____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总结,共计____字。

第一部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人类的社会形态和性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第二部分: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解放是通过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第三部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和表现,不同阶级之间存在意识形态斗争,通过阶级斗争达到社会的进步和革命的胜利。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是最终的目标,是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第五部分:实践和革命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唯一不同的地方,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反思和改变,才能不断推进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第六部分:民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民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民主是人民的需求和权利被充分尊重和保障的体现,法治是通过法律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七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

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章哲学概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3(4(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第一章哲学概论)(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

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三观)(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哲学概论)(1(2(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4唯物论)。

(1---同唯心主义和二元(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庸俗唯物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哲基本原理

马哲基本原理

马哲基本原理马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基本原理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规律的把握,是对世界的根本性认识。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马哲基本原理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世界的辩证认识,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统一整体,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根本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第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马哲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规律的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

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哲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哲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 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论。

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不仅是对世界解释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

所以学习原理时,要注意体会原理作为方法论的体现。

例如人们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到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P16、特征P14、主要组成部分P3。

2、哲学基本问题P28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3、物质观P30、意识观P30、实践观。

P34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联系和发展的观点P4048。

三大规律及其现实意义5、认识的本质P64实践与认识P64、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

P6566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过程。

P68-707、真理观真理的特性、真理与价值。

P717984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P94989、社会基本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P10010210510710、社会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技和社会改革、人民群众。

P11311512212611、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价值量、价值规律。

P14414712、剩余价值理论P154剩余价值生产货币与资本P154劳动力商品、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P169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P157、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周转、资本循环1P165、资本积累162、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剩余价值分割资本主义工资实质P167、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P16813、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与竞争、垄断组织P183、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P184、垄断利润P18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P182、金融资本P18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18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20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205。

1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历史贡献及深刻教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特征。

查看文本绪论——卢勇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1920 年年 8 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背景知识】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

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1843 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

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链接】1.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

2.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链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部分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部分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摘要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完备而严整的革命学说。

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者根本观点。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最一般方法。

从总体上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而一定的方法论也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研究的是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

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二、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出这两大派别,任何真正独立的第三排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也可称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不可知论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抹煞二者的同一性,因而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首要的,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缘由: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这一特点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重点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2.简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5.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6.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7.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9.简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0.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
二、名词解释
1.上层建筑
2.联系
3.矛盾
4.运动
5.主要矛盾
6.感性认识
7.意识的能动作用
8.垄断
9.理性认识
10.价值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怎样在学习和工作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试论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旧观念中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是驱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起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达到事物的新质变。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分为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论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理性和经验的二元对立,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践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主体地位。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只有通过实际的斗争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实践不是中立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利益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2】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知识【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首次提出)【6】回答世界“是什么”,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8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9】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1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12】唯心主义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从属于唯心和唯物主义的。

【15】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注:不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独立的基本派别)【16】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7】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哲的理论来源。

【18】实践性(最显著、首要的、基本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哲的基本特征。

【19】学习马哲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观: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

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大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为“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4、简述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并联系实际分析。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期末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矛盾性的看待,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发展,是辩证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两个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

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规律。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分析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方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强调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道路,包括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市场调节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形式的政权制度,以无产阶级为领导核心的政治体制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道路和规律,包括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南,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纲领。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种矛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指导和被指导,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世界的某些领域----特殊规律哲学----整个世界----一般规律2、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吗?“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看法,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任何哲学学说、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包括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

2、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3、认识论根源:认识中的形而上学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其主要观点:多选或单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其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意识是世界本原。

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意志、心)的力量代表人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

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

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柏拉图(理念)朱熹(理)、所有宗教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一种学问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

二元论是不彻底,但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不能说是介于唯物与唯心之间。

二、物质范畴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这个概念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物质是事物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这个概念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

(2)任何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特性。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正确:说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一条河流。

”——错误:否定了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一元论);2.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论);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辩证法)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唯物主义的基石是物质的概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五、人的实践活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感性的活动)自觉能动性(对象性的活动)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生产的实践第二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践实践的非基本形式:教、卫、体等。

六、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中产生语言。

劳动和语言推动着猿脑变成人脑,从而产生意识。

七、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抹杀了意识跟物质的界线)否定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八、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创造性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高度自控性。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客观实际、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九、意识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种方式。

抹杀意识的能动性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系统:A、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性。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离开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生存、获得其功能,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手尸不再是手”)。

二者相互转化。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联系发展的观点与孤立静止的观点,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A、矛盾的同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其一,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是包含着对立的统一。

其二,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与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割裂开来。

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同志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

B、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即所谓的主要看主流矛盾的特殊性要求:一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反对“一点论”、“均衡论”。

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

第二,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又是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战国时期名家思想家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论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他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

俗话说,过犹不及。

2、量变和质变A、量变和质变的涵义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平时所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格言都反映这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