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识如何生

合集下载

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

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

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瑜伽学派将‎心、心所,所缘的尘境‎(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的相‎分),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1.性境:性,是体性的意‎思。

性境就是真‎实的境界,是由体性种‎子所生的境‎(赖耶种子所‎生)。

例如前五识‎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第八识‎所缘的种子‎、根身、器界三种境‎,都属于性境‎。

好比说,我们眼前所‎看见的树、耳朵所听闻‎的钟声等,都是实境,都是由真实‎的种子所生‎,来自于阿赖‎耶识的"现行"。

2.独影境:由意识妄想‎、颠倒认识而‎生起的境,只有影像相‎分。

此境并非真‎实存在的影‎像,它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是有情心识‎想象而有的‎,只是一种幻‎觉,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又可分为二‎种:“有质独影”:如闭起眼睛‎,遐想古剎晚‎钟、湖光山色。

这在心理学‎上,只是一种实‎有物的影像‎重现;“无质独影”:属于一种幻‎想、幻相,如龟毛、兔角等的假‎想境。

3.带质境:所缘是有实‎体的性境,但所呈现的‎影像,不是所缘性‎境的本质,而为妄情所‎支配,是兼有性境‎本质和主观‎妄情。

例如:作梦时的五‎境,朦胧昧略,就是带质境‎。

这也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

三性三性,就是三种自‎性。

是依"有"的观点来说‎。

1.遍计所执性‎:凡夫由于妄‎情的驱使,对于因缘所‎生的假法,妄起实我、实法的迷执‎(执有、执无、执常、执空)。

好比说,有人怕蛇,见绳而误以‎为蛇,绳本非蛇,但以妄情迷‎执计度,遂误以为蛇‎。

2.依他起性:依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世‎间万法,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本无体性,必须依靠其‎它诸缘和合‎而成,其本身并无‎实体。

所以宇宙中‎的万法,远至外太空‎、山河大地,近则个己的‎衣物,乃至身心,无非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生起,这些万象都‎是依我人过‎去世所造善‎、恶业,所造漏、无漏业而"异熟"生起的,因此名为依‎他起性。

八识所生依缘

八识所生依缘

八识所生依缘各识所生依缘九缘八缘七缘七缘七缘五缘三缘四缘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意根)第八识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第八识)根(意根)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法尘空空空————————————明明——————————————作意作意(第六识)作意(第六识)作意(第六识)作意(第六识)作意(第六识)作意(第七识)作意(第八识)作意(第七识)分别依第六识第六识第六识第六识第六识——————染净依第七识第七识第七识第七识第七识——————根本依第八识第八识第八识第八识第八识第八识————种子依眼识种子耳识种子鼻识种子舌识种子身识种子意识种子意根种子第八识种子眼识九缘:缘,条件之义。

就是说,眼识的生起,需要九个条件,缺一不可,即1根、2尘、3空、4明、5作意、6第六识、7第七识、8第八识、9种子。

1、根:即眼根,包括扶尘根和胜义根。

根的作用是接触色尘。

扶尘根接触外色尘,胜义根接触内色尘。

2、尘:即色尘,有外色尘和内色尘两种。

外色尘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五根身;内色尘乃是第八识在眼胜义根即大脑视觉中枢处所显现之内色尘影像。

眼识其实只能了知内色尘,对外色尘的了知,实际上都是通过内色尘来了知的。

3、空:即适当的空间距离,太远太近都看不到。

4、明:即适当的光明,光太强太弱也看不到。

5、作意:即引导心识趣向所分别对象的作用,这里主要指第六识作意心所的作用,就是俗话说的引起注意,否则,将视而不见。

6、第六识:也叫分别依,意识是前五识的俱有依,因为如果没有第六识现行为前提,其作意心所就不能相随而现行,就不能引导眼根趣向所对之色尘,眼识便无从生起。

7、第七识:也叫染净依,因为第七识是染净万法生起的总枢纽,第八识在世间运行,必须要有第七识配合才行,第八识中所有功能的启动,都要靠第七识发布指令。

8、第八识:也叫根本依,因为万法都依第八识为根本而生起、而住持,都要靠第八识中的种子不断流注而变为现行。

9、种子:也叫种子依,因为万法都由种子变现。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

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

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

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

唯识论

唯识论
第六章 唯识论
一、心意识与“唯识” 心意识与“唯识” 二、唯识思想探源 三、识变理论 四、种子与熏习 五、三性三无性 六、转依与五重唯识观
知识要点
• • • • • • 阿赖耶识 种子 四分 三自性 唯识无境 转识成智
一、心意识与“唯识” 心意识与“唯识”
关于心、识的关系,以及为何用“唯识”一名, 关于心、识的关系,以及为何用“唯识”一名,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曰:
识为种子之现行,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俱: 三. 识为种子之现行,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俱: 识为一种功能,此功能未起现行之前, 识为一种功能,此功能未起现行之前,不称识而称 种子;种子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 种子;种子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 是潜在的功能, 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的发生作用 (即现 即现 而识之起现行,必待四缘俱备。四缘者,因缘、 行) 。而识之起现行,必待四缘俱备。四缘者,因缘、 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功能 一词初见于无著的《摄大乘论》,世亲、护 功能] 一词初见于无著的《摄大乘论》 世亲、 功能 法诸论师继述之,谓一切功能,潜藏于现象界之后, 法诸论师继述之,谓一切功能,潜藏于现象界之后, 而为现象作根基,建立本识以统摄之。功能是什么? 而为现象作根基,建立本识以统摄之。功能是什么 非物质而产生物质之力用] 是 [非物质而产生物质之力用 者,事实上即是物理 非物质而产生物质之力用 学上之 [能] 。 [能] 为心物活动的潜力,亦为心物之 能 能 为心物活动的潜力, 原料,为产生有为法之果的功用势力。 原料,为产生有为法之果的功用势力。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于凌波: 唯识三十颂讲记》 于凌波 第三讲 唯识学上的几个基本概念

六根对应六神

六根对应六神

【六根】《佛学次第统编(明.杨卓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

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

所言根者,能生之义。

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

言六根者:
一、眼能见色者是。

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肝---------色
二、耳能闻声者是。

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肾---------声
三、鼻能嗅香者是。

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脾?------香
四、舌能尝味者是。

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心---------味
五、身能感触者是。

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肺?------触
六、意能知法者是。

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胆?------法
六神一般以道教说法为内容,指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故称为“六神
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人的心识以功能区别,可分作八个部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了。

丁愚仁先生谈明心见性

丁愚仁先生谈明心见性

丁愚仁先生谈明心见性转自:/s/blog_63a0aa030100q61o.html记者:丁公,我们学佛的人和参禅的人最关心的是怎么样开悟,或者说明心见性?那么禅宗也有这么一句话叫“悟后起修”,如果没有开悟的话,前面的修你不知道在修什么?没有一个落脚点,所谓的是盲修瞎练,那么怎么样我们修行才能够明心见性?或者说怎么样说是叫做开悟?或者说怎么样我们修行人才能有一个落脚点,知道向下是怎么修行的。

所以第一步我们怎么样树立正知正见?或者说知道我们能够该怎么样修或者说悟道或开悟?这一个方面呢,因为禅宗呢,泰山禅院也是禅宗的道场,怎么样来修,希望丁公给我们详细的开示一下。

丁师:六祖坛经有一句话叫作“不识自心,学佛无益”,后来六祖坛经有这样讲:“不识自心,修法无意”。

所以“不识自心,修法无意”重点就是识自心,那么这个修行过程中就是认识自己的心,所以从心上下手。

记者:那么从心上下手,你看看我们这个地方理解是什么样的心呢?是我们的想法呀,我们的念头呀,还是什么?那个心怎么样落实到实处?丁师: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心也不例外,心动就是念,就是不动心的用,我们把这个用当成自己了,也就是我们平平常常的人,或者是一大部分的修行人,把自己的念头,把自己念的内容当成自己了,而忽视了自己不动的心,不动的心不应该是把你的念停下来了,那个心不动,不应该是这样理解法,不动的心本来就存在,本来就存在,那么就得认识到那个本来就存在的心,这才是进入正题,如果修行的话这才是进入正题。

记者:那么丁公您的话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一般的修行人呀就把这个心当成我们的一些心念,心的意识,把她当做这个东西,其实是真正修行的,不是这一个东西。

应该是……?丁师:认识那个不动的心。

记者:认识那个不动的心,哦,应该是认识那个不动的心,这才是我们应该修的。

丁师:是的。

记者: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因为我们日常的生活呢,或者说我们人哪,能够把握住的是什么呢,这个念头,这个心识,这个心的意识,这是我们容易把握的,那不动的心,我们怎么样来把握它,怎么样去它?丁师:如果是一体两面的话,那么有个动的心就有一个不动的心存在,那么动就成了不动的用,就像大海一样,有个大海才有波浪,波浪才能显出大海来,没有波浪那么就和平面似的,哈哈,进去不淹死人咾?所以说波浪是显示大海的,大海的用。

心物一元简论

心物一元简论

心物一元简论百度百科【内容提要】此处所说的心物一元是非心非物亦非一的,也就是心物不二。

云何非心?心无形相故。

云何非物?物本质空故。

云何一元?物由心知,由心变现假立故。

心之所以名为心,是因为具有分辨、了知、思维的能力。

心是无有形相可言的,根据其作用安立心的名言。

外境一切事物都必须依赖于心而存在,离开众生心,外境的存在是不能成立的。

心是观待境而安立的,若离开有形相的境,那心也失去了分辨、了知、思维的所依,是不可名状的。

心可分为清净心和杂染心。

杂染心就是八识心,是有染污的。

清净心是离染污的,是本来清净的。

有形相的外境与无形相的心相互不可分离,所以二者统一于一元。

云何非一?因为这个“一”是假借名言而安立,并非平常人们所说的一个两个的一,是超越数量的一,故名为元。

【关键词】物外境心心物一元所谓物,从广义角度讲就是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

“色”是眼睛能够见到的有形状颜色的相,“声”是耳朵能够听到的震动相,“香”是鼻子能够闻到的香臭相,“味”是舌头能够尝到的酸甜苦辣相,“触”是身体皮肤所能感觉到的冷热湿滑软硬等相,“法”是意识所知的词句义理等相。

此种种相总称为境,它们通过六根被心识所了知。

观待于心识,我们的身体也是境。

以上所说通称为外境,或物。

心就是指具有灵明觉知的众生心,此心当下不可思议,具足一切法【1】。

八识心王与微细心所皆属于心,但心不限于心王与心所。

摄论宗立无垢清净识为第九阿摩罗识【2】,也称第九净心。

一、一切外境的本质是空以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外境的本质不外乎场与能的存在方式。

因为颜色不外乎五种光,或者说是三原色红、绿、兰及其变现,物质本身是由微尘组成,即分子、原子、微粒子等,物质是可以转换成光或能量的。

光、能、场等并不难理解为空,当然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一无所有。

物质之外的诸外境相,都是根识缘不同的物质得以现起的相,种种相是观待心识而假立的,称为假相。

譬如水中月、镜中花,都无真实。

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

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

如永嘉大师所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每个人最害怕的都是死亡,但是只要有生,就免不了死。

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

我们今天就“了生死”的问题,谈谈“抉择诸法无生”的必要和方法。

无明和爱是生死的根源《大法炬陀罗尼经》中,无畏菩萨问释迦佛:“世尊!以何因缘是等流转?”佛回答说:“以渴爱故受诸有生,如是渴爱、无明为本。

是故我言,贪爱为母,无明为父,往来轮转生老病死。

”生死中的一切现相无不随因缘而起,它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

换句话说,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轮回影片,它们发生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

只要无明和爱的原动力没消除,就会接连不断地集起生死胶片。

也就是由一念无明迷惑,发生妄动,就会在你的识田胶片里种下影像,再加上爱的推动,之后就会连续不断地放映出各种生死苦相。

等放到“死”的时候,这一部电影就结束了。

之后换下一卷胶片,在下一部影片里继续上演生死苦剧。

所以,只要无明还在,生死就没有尽头其实,说到底,生死就是由一念妄心所召感。

也就是当初明光现的时候没认识本性,错过了成佛的机会,结果就出现了中阴幻相。

之后把那些幻相执为真实。

在显现有缘父母行房的境相时,以一念“爱”心,入于母胎,从此就踏上了生死的旅程。

就像做梦的时候,最初一念迷惑,入于梦境;之后由于执著梦中现相实有,不断地攀缘逐取;结果流连忘返,一直醒不过来。

这样就知道,我们就是以妄心而转入生死。

那么,“妄心”具体指什么呢?佛在《楞严经》1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以种种颠倒,集业感果,无法成就无上菩提。

这都是因为不了知两种根本所导致。

哪两种根本呢?一、即无始生死根本,也就是一切众生把本来没有的法执为真实,计执攀缘心为自性;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就是把本来真实的法执为没有,忘失自性。

结果颠倒执著,再再地幻起生死影相,不断地逐境流转,就会入于生死而不自知。

执著诸法实有则入生死如《僧伽罗剎所集经》说:“众生之类,行垢所染著,增益生本,无有能脱此生死者。

下面唯识师继续建立他的观点

下面唯识师继续建立他的观点

下面唯识师继续建立他的观点:已说无有离识之眼等根,当说色等亦不离识。

以上唯识师讲到,离开心识并没有色法体性的眼等诸根。

下面唯识师建立色等的境,是心识变现的行相,并不是离开识而独自存在。

颂曰:此中从根所生识无外所取由自种变似青等愚不了凡夫执为外所取世间当中,从根或者功能所出生的识,现起的时候必定具有见、相二分。

其中相分,也就是前五识所取的色声香味触,它们实际上并不是外在的所取。

由于自内的种子功能成熟,就变现出似乎是青色、黄色等色法的相,或者风声、雨声等声音的相,以及各种香、味、触等的行相。

愚人由于不了解这些似现的境相只是内识的变现,从而把它们执为外在独立的境,这就叫做外所取。

以下唯识师以譬喻说明“自内变现”境相的道理:如汾都唧缚迦,及甄叔迦等生为红相者,非如摩尼要待外色渲染。

是彼芽等相续,从自种子功能而有差别相生。

如是虽无青等外色,亦有识生变似青等,世间于此变似青等,即执为识外境自性。

好比说汾都唧缚迦,以及甄叔迦等的花,它们一出生就呈现出红色的相,而不是像摩尼珠那样,要在外面涂上红色的颜料,才会现为红色。

那么,这些花本具的红色是从哪里来的呢?花等自己的种子上具有显现红色的功能,到成熟位的时候,这些植物芽等的相续,就从自己种子的功能当中出现了红色等的差别相。

意思是说,汾都唧缚迦、甄叔迦花的种子虽然不是红色,但是它们有变现红色的功能。

这些种子,经过不断地滋润、生长,到成熟位的时候,自然会开出红色的花。

“如是虽无青等外色,亦有识生变似青等。

”像这样,虽然没有心外的青色等的相,但是由于内识习气成熟,就会变现出好似心外有的青色等相。

举例来说,一个人杀了一头牛。

在他的行为结束的时候,阿赖耶识当中就熏成了杀业的习气。

虽然当时在因位,根本看不到什么。

但是,以这个杀业种子的功能,到果位成熟的时候,自然就变现出地狱里的火海、刀山,以及各种的刑具。

会见到种种狰狞、恐怖的色形,各种恐惧的声音,会闻到焦味、霉味、腐味等等,以及触到烊烔灌口的苦触等等。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前言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看,诸法的缘起,就是说明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因,佛说无一法非因缘生,所以说,这宇宙万有诸法不同的现象,完全是因缘的和合。

于是唯识学者用自己所创立的一套独特的说明,即客观的境是不能离我们的识而独存的。

也就是说虽然境是不实的,而我们的心识也是无常之法,无形无相,剎那生灭,而且要待条件才能生起活动,来呼应龙树的「缘起性空」。

唯识学派的理论中,心识是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相对于心识的外在客体,其实并不具有独立自存的性格,境相乃是依于心识而存在而为所知的对象,在瑜珈行者的禅修经验中发现,所谓的「客体」、「外境」,它从来不会独立存在,在甚深的禅定之中,禅修者发觉,甚至连天地浩大看似永恒的东西,也是依于心识而存在,以心识唯万法源起之枢纽。

诸法透过心、意、识去产生「对象底认识」底认识。

首先由六根所缘取客体「相分」(「认识对象」所取之致知手段),随之带起能缘取主体「见分」(「认识者」能取之致知手段),而有对「认识本身」的显现「自证分」(「对象底认识」作为致知手段之结果),当「对象底认识」的「体」,产生自己认识自己之功能、作用时,则是「证自证分」,即「对象底认识」底认识「用」的显现。

诸法产生的起因,为所有心识活动的显现,唯识学用种子概念说明之,以种子摄藏在第八识阿赖耶的识知中,故一切诸法的现象皆由种子而生起。

同时,说明了善种子生善果,恶种子生恶果,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因果循环不灭的道理。

换句话说,佛教虽非所谓因果宿命论,但强调诸法皆是依因待缘而呈显,因此,我们现在的受报和共业,就是原来颠倒妄想起惑造作,所熏习的染污种子,在因缘成熟时生起的现行。

种子与现行互为因果展转相续,依此遍计执熏习而成生灭杂染的阿赖耶识,就是有情生命的受报载体,故唯识学提出三性主张,说明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

以明了「万法唯识」依因待缘生起,反复闻思修习如实知见,正闻熏习使解性赖耶开始活动。

无漏种子之力渐增,待至遍计执的种子尽离染污性,依他起而达至「转识成智」,也就是空人我法二执,以此二空即显证圆成实。

6-1心识生起难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6-1心识生起难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6-1心识生起难——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六节解答疑难上述是诸法成立唯识之难,也就是立唯识无境之宗,但此观点还有种种疑难,因此此下七颂也是对此问题进一步的说明。

综上观察,唯识之理不仅和一般宗教哲学的认识迥然不同,更和人们的所谓常识相距甚远,这无疑会阻碍人们对唯识思想的接受。

论主为了消除外人的疑惑,特于本论设立解答疑难的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成立唯识。

首先是违理难,其次是违教难,就首先中有二难:一、心识生起难——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这个偈颂要回答什么问题呢?唯识无境,但心法的生起必须有外境,即所缘缘。

如果唯识宗不承认外境,那么识的生起不就缺乏所缘缘了吗?比如说,必须看到这个茶杯,才能生起有关茶杯的认识。

如果没有外境,心法又是怎么生起的呢?唯识家对此的回答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就是说虽无外境,而是识自类转变的。

心法的生起要依赖于因缘、增上缘、所缘缘和次第缘。

首先是亲因缘,凡是条件都是有亲有疏,一般来说,亲的是因,疏的是缘。

而因缘和其它缘在一起时,因缘就是最亲的条件,增上缘则是辅助的条件。

因缘在唯识宗具有特定的内涵,就是种子和现行的关系。

种子生现行时,种子为现行的亲因缘;而现行熏种子时,现行又转而成为种子的亲因缘。

所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唯识应属于多元论,因为八识及三性诸法都有各自的自体。

但我们要知道,唯识宗所说的自性和中观宗所破的自性是不同的。

唯识宗处处讲自性,而中观处处讲无自性,那么唯识与中观是截然对立的吗?事实上,此自性非彼自性。

唯识宗所讲的自性是事物的自体,即此物简别于他物的特征,如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

而中观所破的自性,是独存而不生灭的自性。

“一切种”法舫法法师认为指根本识中所摄藏的一切法种子,非指持种之识体。

而济群法师的《讲义》当中如是说:“‘由一切种识’的一切种,是第八阿赖耶识。

之所以在‘识’之前加上‘种’,是侧重从种子的角度来谈,因为种子是万法生起的因缘。

《中观庄严论》云识者遮六尘,明了体而生,非尘自

《中观庄严论》云识者遮六尘,明了体而生,非尘自

《中观庄严论》云:“识者遮六尘,明了体而生,非尘自性者,此即自证识,一体无分者,三体非理故,以彼自证者,非有能所证。

”对于这两颂,我们用问答的方式来解释。

首先对方问难:你们安立的自证不合理。

因为:所取的境相是识自己,能取或者能证知者也是识自己,两者是一体的缘故,应成自己的作用在自身上运转,显然不成立。

对此分两步回答:第一颂从正面阐明自证识的体相,第二颂指出在一个自证识上并没有能证、所证、证知的别别三体。

因此,我们所安立的自证识不是指能证和所证互相观待,而是识本身就是自明自知的体性,所以没有你们所出的过失。

下面首先解释什么是自证识:所谓的识,是从遮遣色、声等非明知性的六尘(也就是无心色法)的体性而安立的,这样才能承许产生了明知体性的识。

因为万法的体性只有两种:要么自身不是明知的体性,要由它以外的心识来证知,要么自身是明知的体性,不必借助其他来明知。

从这里就非常明显地分判出色法和心法的体性差别。

也就是无心的色法不能明知自己,需要借助他证识来明知。

比如色尘要借助眼识,才证知是什么颜色、形状等;声音也要借助耳识,才证知音调的高低、大小等。

而心识决定是明知的体性,不然就和色法一样了。

这种不属于无心六尘体性的法,或者遮除了非明知体性的法,就是自证识。

这样承许自证识,并没有“自作用在自体上运转而自相矛盾”的过失。

因为我们说到了以自证为体性的识,所以不是以自身外他体的法来证知。

因此,你说“在自证识上有所证的境、能证的心和自证别别三体”并不合理。

识自己证知自己,并不是像斧头劈木头那样的运作,那是能作和所作成了对待的两个法,也就是在自己之外出现一个取自己的识,或者说所证知的境和能证知者是别别两个。

如果像这样承许,那就成了他证。

而我们所说的自证识,是指从它一生起的时候,就是自明的体性,而不是靠其他法来明知它。

因此就确认到,这个自明或自证是识的本自体性,就像水是湿性那样,这已经透到了名言中心识的究竟体性。

所以,在名言中安立自证极为恰当,并没有不合理处。

入行论第178-180课学习笔记

入行论第178-180课学习笔记

第178-180课学习笔记【科判关系】智慧品分三: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戊二、生智慧之方法;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为:庚一、总说(178.01);庚二、遮破能立;庚三、宣说能害庚二、遮破能立分为: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178.02、178.03);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178.04)庚三、宣说能害分为:辛一、由因建立空性;辛二、由果建立空性;辛一、由因建立空性分为: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分为:癸一、破无因生(179.01、179.02);癸二、破常因生;癸三、摄义癸二、破常因生分为: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子二、破由微尘所生;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分为:丑一、大自在不成立(179.03、179.04、179.05);丑二、由彼所生不存在(180.01);丑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第178课学习笔记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能断是断除所断的智慧,所断是需要断除的实执、分别念。

庚一、总说: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颂词分层与解释】从佛菩萨证悟的境界来看,一切内心和外境都是无实有的。

从根本的理论上观察,万法是空性的缘故,没办法安立心境实有。

安立心境无实有的理论就叫做事势理。

顺着万法的究竟本性抉择,万法怎么样,就如是抉择,叫做事势理。

{广释}许心境实有的宗派,其立论很难成立。

如果说外境实存可以由心识成立,那么依凭什么成立心识实有呢?{辅导}安立内心和外境实有的宗派,从道理上来讲非常难以安立。

【重点与难点分析】1. 众生所认为的心境实有,不是正理观察之后安立的实有,而是众生的实执安立为实有而已。

执著心境成实的有实宗,或是认为微尘实有,或是认为心识实有,或是连这些也没有抉择到。

他们对虚无缥缈的显现极为执著,然依靠教证、理证进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是:实有法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执著实有是一种错误、荒谬的见解。

【讲义】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讲义】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讲义】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大圆满心性休息丙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现在广说彼等现基与分类:普基识意五根识,依次乃为处次第,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

心识出现在各自对境上的当时,清然无分别而觉知的心称为阿赖耶识(即普基识),尔后执著它的心详细或笼统地伺察对境的形象,即是意。

《文殊智慧庄严经》中云:“心乃阿赖耶识,我执即为意。

”此外,依靠眼睛看见色法的见到部分,即为眼识。

同样,依靠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闻气味、舌头品尝味道、身体感受所触的认知分就是它们的识,这是五根识。

从前面的部分产生后面识的缘故称为处;因为它们的境与识一切存在之缘不可估量,故而数量多、范围广,又不舍各别之分,由此称为界;如同有境的识依于对境一样依缘而现并且前后相联而起,成为有法与法性的关系,故称为缘起。

境与有境之识二者聚合时,从感受、觉知安乐等相的角度来聚合,依触之缘而称为受。

诸如此类的差别无量无数。

归纳而言,即依靠境、根、作意三者聚合所生之三毒而引发的一切业均是不善业;所生之安忍等远离三毒的一切业为大善业;未以智慧、大悲摄持十善之类的业是劣善业。

因为这类善业为愚痴地所摄,产生轮回乐果以后将会穷尽,所以称为随福德分善。

只要是以(智慧大悲)正道所摄持的善业就能成为菩提之因,故称为随解脱分善。

由三毒引发的不善业成为堕入恶趣感受诸苦之因;以随福德分善业将会拥有增上生人天之安乐;随解脱分善业成为获得暂时增上生、究竟决定胜之因。

《宝鬘论》中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人们将一切如梦般似乎显现的外界事物认定为“他”,由此便形成了境之习气,从而显现出形形色色的清净和不清净相,并且成为迷乱之处;尽管身体是由四大产生的,但由于未了知真如本性而形成了身之习气,由于执著从蕴、界、处等染污法以及由此所生的苦果部分而成为迷乱之所依;自然光明智慧本体空、自性明、显现种种现相之门不灭,由于耽著为自相能取所取而形成心之习气,以致出现三毒、五毒,并且成为具有我执与我所执之迷乱的根本,从而产生如影像、梦境、毛发飘落般无而显现、似乎真真切切的轮回迷乱相。

八识详解

八识详解

【八识详解】在线阅读心与身的关系(二)心识的结构(三)前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四)第六意识>(五)第六意识的功能(六)机械的意识生活(七)第七识末那_思量执"我"之识(八)第八识阿赖耶心识之本(九)阿赖耶识的功能(十)阿赖耶识与身心外境的塑造(十一)阿赖耶识与真如(十二)圣者八识转智(十三)如来隐藏于众生的心中(一)心与身的关系(一)心与身的关系善男子,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一官)、耳根(听觉器一官)、鼻根(嗅觉器一官)、舌根(味觉器一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一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善男子,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一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一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一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一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一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善男子,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善男子,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佛经对四缘的解释

佛经对四缘的解释

佛经对四缘的解释缘有四种︰(1)因缘,(2)等无间缘,(3)所缘缘,(4)增上缘。

世间既然一切唯识,而一切识皆是四缘所生,所以名为一切缘生。

第一重要的是因缘。

诸识的因缘是‘种子’,种子本身就是一件非空非有的东西。

即如谷种能生谷芽,你说谷种里有谷芽吧,何以剖开种子找不出谷芽来。

而且谷芽既经有了,何必更待水土日光,然后发生。

你说谷种里无谷芽吧,那么,谷种既无谷芽,麦种豆种也无谷芽,同是无谷芽,为何偏偏谷种能生谷芽,而麦种豆种不能(这便犯了论理学上的‘充足理由律’,佛家叫做不平等因)。

非有谷芽,非无谷芽,而有发生谷芽之功能,斯为谷芽之种子。

非有诸识,非无诸识,而有发生诸识之功能,斯为诸识之种子。

例如小儿,尚未能思想,但有能思想之功能,所以年长缘熟,即能思想。

但是一块石头,纵然加以若干增上缘,也断不会思想。

我们当然可以讲,小儿有思想的种子而石头没有。

又如今天做了一件事,明天便能记起,今天识了一个字,明天便能认得。

我们当然可以讲,这好似今天播种,明天发芽。

记忆认识(皆为六识和心所的作用),固然如此,一切心识,莫不皆然。

心识的播种,叫做‘现行熏种’。

种子的发识,叫做‘种生现行’。

种生现行,有似‘本无今有’。

现行熏种,有似‘暂有还无’。

其实有非真有,无非真无,只是许多非空非有的幻识生灭隐显罢了(按种子与‘净色根’‘本质尘’同是八识相分,而根尘也自有其种子,所以八识又名‘一切种子识’,立种子而立八识,是唯识家所特有。

可以说明下意识的现象,而不就是下意识。

可以矫正唯现象派的寝疑,而不陷于武断)。

第二种缘叫等无间缘。

一类相续,前为后缘,是为等无间缘。

一类谓之等,六识只能做六识的等无间缘,不能做五识的等无间缘。

相续谓之无间,第一念只能做第二念的等无间缘,不能做第三第四念的等无间缘。

此种缘,在意识里特别活动,休谟他们讲的许多‘联想律’,全是这等无间缘的作用。

至于前一刹那的五识七识八识,为后一刹那的五识七识八识的等无间缘,虽是前者不灭,后者不生,也有‘缘’义,然而因果关系,却不像六识那么显着。

6、大鹏展翅(6)

6、大鹏展翅(6)

(六)光明大圆满直断见歌——速证地道具妙力大鹏展翅慈成加参仁波切网络开示(2014年8月31日)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苦难众生发誓成佛。

为了成佛,精进闻思实修。

前天给大家讲了觅心法。

用觅心法寻找我们现在的这颗心,在寻找心的过程中,找不到一个实有的、独一无二的心。

但是又感觉这颗心无处不在,因为心里会有各种妄念生起,会有各种苦乐的感受,会有贪、嗔、痴、慢等各种烦恼生起。

通过深入体会,反复观察、分析、研究后发现,心没有颜色、形状、大小,也没有来去,不在内也不在外,无处可寻,但是又能看、能听、能生起各种妄念。

观察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此疑惑之际,很多人会体会到一种清明无念、无法言说的状态,会体会到心的明光和空性。

这是从法义的角度来观察心,并对心生起了知的体验。

这是通过实修上师针对自己个人所传的窍诀之后才会进入的状态。

了知是从道理上知道这颗心非实有,但又无处不在的。

了知的智慧不能完全断除我们所有的烦恼分别与世间贪欲。

通过佛陀的智慧引导去观察的时候,过去我们自认为是对的一切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的,以及对心实有存在的执着,实际上都是错觉和无明。

昨天讲了直指心性的直断部分。

夏嘎巴大师直接告诉我们什么叫心,什么叫心的本性,为什么我们现在迷失了,还讲了很多直指心性的法。

今天我们接着讲夏嘎巴大师的光明大圆满直断部分。

(6)哎玛火!诸位具缘心子请谛听!(具缘心子复谛听:)最初法身普贤王如来,(最初法身普贤王,)未作任何修持而解脱;(尘许未修解脱理,)六趣有情不善之罪业,(六趣众生毫未造,)微许未造漂泊于轮回。

(不善罪业漂轮回。

)最初无始一切本初时,(本初一切之先前,)轮涅皆无原始基位中,(无轮涅名住本基,)此时觉性于基跃起时,(彼时觉性跃基理:)如同镜中明日回光照,(如日照晶光外明,)觉性智慧命风飘动时,(觉性智为命风动,)开启明现童子瓶佛身,(童子瓶身网罟破,)任运光明身与智慧刹,(任运光明身智刹,)明现犹如日升于虚空。

已说观待觉时识等三皆不生若于梦中观待梦识。颂曰

已说观待觉时识等三皆不生若于梦中观待梦识。颂曰

已说观待觉时识等三皆不生,若于梦中观待梦识。

颂曰: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前面已经说过,观待醒觉位来看,梦里的根境识三者都不生。

但是就梦中来说,观待于梦识,当时的根境识三者都存在。

意思就是,在白天醒觉位的时候,回想梦里的一切,确实完全得不到。

梦中的战争,见到战争中血肉横飞的场面,以及自己心惊肉跳的感觉等等,当时好像生起了这样那样的境相、心识。

然而实际上没有丝毫实法可得,根境识三者都不生。

但是正在做梦的时候,会觉得在心外有真实的战争,有见战争的眼耳等识,眼睛确实看到战争的场面,耳朵也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等等,并且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意识。

这就是观待梦来说根境识三者都有。

如虽有无知睡眠,就离通常睡眠之觉者,诸法虽自性不生,然由无明睡眠故,如梦所见,三法皆有。

如是未离睡眠梦未醒者,如是自性之三法亦皆是有。

就像虽然有无知的睡眠,按照离开睡眠的醒觉位来看,这梦里的诸法虽然自性不生,然而由于无明睡眠的缘故,就像梦中所见那样,根境识三法都有。

像这样,还没有离开无明睡眠的凡夫心前,如是体性的根境识三者也都是有的。

意思是,以梦喻来比喻现实中的情况。

其中梦位比喻凡夫的无明位,醒觉位比喻有学道圣者根本位和无学道圣者的大觉位。

就像在梦心的错乱境界当中,感觉一切根境识等全部真实,当时根本不会认为这一切没有。

只有醒来的时候,才会发现梦里的一切原本没有。

同样,观待于凡夫来说,由于处在无明睡眠当中的缘故,确实感觉有世界,有根身,有取这一切境相的识。

所以,针对现在还没离开无明迷梦的凡夫来讲,根境识三者都有。

颂曰: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这里讲到醒觉位的比喻。

就像已经从梦中醒来,梦里的根境识三者全部没有。

同样,一旦从无明睡眠当中觉醒,就会发现过去生死之中的根境识本来没有。

就像《永嘉证道歌》中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梦里”是指在生死之中,“明明”是说宛然存在,非常清晰。

大家都觉得,生死当中的一幕幕境相明明是有的。

警世钟

警世钟

警世钟转发自松者博客/第一篇深信因果益西彭措堪布讲述一、现代人漠视善恶因果规律这个宇宙大到天体的运行,小到有情内在微细的起心动念,一切都那么森然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究竟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一切呢?就是因果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因果律就是一张遍布情器世间一切时空的天罗地网。

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承认存在外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实际上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恰恰是因果律在某个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它说明物质世界不是杂乱无序,不是什么现象都可以随便产生,而是严格受着因果律的支配。

再看有情自身的方面,每一位有情都希望自己远离痛苦常享快乐,但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人们感受痛苦和快乐的因究竟是什么?了解佛法的人知道众生在六道中转生,使众生在善恶趣中流转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每个众生身、语、意所造的善恶业。

善恶因果,在古代社会人们把它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实来接受,这一点类似于科学公理。

科学中有一层架构其他理论的基础,称为公理。

同样,古代人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深信因果是一切道德善行的基础,人的身语意行为必须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因果规律,才能使自己获得安乐。

近代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日益专注于外部物质世界,反而对切近自己身心的因果规律渐渐淡忘了,行为操持越来越丧失远见,所注重的只有一点眼前利益,由此人类深陷在感官世界中不能自拔。

实际上有大量因果报应的实例,不断发生在人们自身和周围人的身上,但人们为物欲蒙蔽,领悟力衰退、视而不见,不会去善加体察,也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加上社会潮流的影响,人们不假思索就接受了无因果的观点并且沿习成风。

否认因果律使当代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行为轨道转换了方向、道德趋于沦丧、恶业日益炽盛。

由于身、语、意三门行为不能以因果正见摄持而纳入善法的轨道,致使当今社会人们的三毒烦恼畸形膨胀,种种恶行加重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识如何生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正如法师发布时间:2012-7-17 23:54:43繁體版
问:心识如何生?
正如法师答:在唯识学中,所谓心识,有时是指同一名称,如八识又称八心王。

心即是识,识即是心。

但有时又表达不同的概念,如第八阿赖耶识称心,第七末那识称意,前六识统称为识。

依唯识学说法,心识是由根、尘和合而生起。

但是,修行成就者,可以不依根而现,依托八识就可以见。

如阿那律陀尊者眼睛瞎了不能见物,后修“乐见照明三昧”成就,通过识本身也可见诸万物。

众生迷惑时叫八识,觉悟了就名四智。

此所谓转识成智。

而些智慧觉性,实际上众生本来就具足,如《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楞严经》卷一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也说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大乘止观》卷一中也指明,“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

”众生被无明所惑,真心被覆盖,而有妄心,妄心变现万法。

妄心生则种种法生,妄心灭则种种法灭。

真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