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

合集下载

好莱坞人工智能主题科幻电影类型化研究

好莱坞人工智能主题科幻电影类型化研究

好莱坞人工智能主题科幻电影类型化研究
人工智能在电影中的刻画和呈现已经成为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常见主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几部代表性人工智能主题科幻电影的类型化研究,探讨好莱坞人工智能主题电影类型的变迁和特点。

第一类:反乌托邦型
代表电影:《机械公敌》、《终结者》系列
反乌托邦型人工智能主题电影通常描绘了机器和人类之间的对抗和巨大的破坏力。

在这些电影中,人工智能经常被描绘成拥有自我意识和自主行动能力的超级智能体,而它们与人类之间的斗争通常以世界末日的形式进行。

第二类:哲学思考型
代表电影:《人工智能》、《2001太空漫游》
哲学思考型人工智能主题电影注重探讨人类意识和智慧的本质,深入鉴析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奥妙。

这类电影经常探讨人工智能机器如何理解生命、道德、目的和自我意识等哲学问题。

第三类:友善助力型
代表电影:《钢铁侠》、《独立日》
友善助力型人工智能主题电影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在这些电影中,人工智能通常被描绘成人类的助手和护卫者,以保卫人类和促进科技发展。

结论:以上三个类型并非大小固定,边界清晰的分类,可以算是近年来好莱坞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类型化的综合研究。

然而,这些电影类型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工智能主题科幻电影大类,这个电影类型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拭目以待。

巧克力的人生

巧克力的人生

巧克力的人生——浅析《阿甘正传》流院陈瑶 B1100505004一片羽毛随风飘落,伴着悠扬、纯净、圣洁的音乐,选择落在了阿甘的身边。

阿甘的故事,这盒充满各种味道的巧克力就此打开了。

在了解影片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美国的当代史,特别是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反智情绪高涨的时期。

这时,好莱坞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

《阿甘正传》正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影片中阿甘是一名智商约为75的智障者。

这一方面符合了反智的浪潮。

影片通过对阿甘传奇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视角对美国几十年来的政治生活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

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因此这是极具寓言性和讽刺性的,因为它把一个小人物描绘成一个伟大成功的人士——他的远房亲戚是3K党的创建人,他教猫王跳舞,他参加橄榄球队、越战和乒乓外交并因此会见过两届美国总统,而且他还发现了举世震惊的“水门事件”,最后甚至收购了苹果公司。

影片在这一过程中又呈现出对当代世风、过去美国的作为的思考。

对于这些,都集中在了阿甘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身上。

对于阿甘的低智商,他的母亲无疑有着极为正确的态度和明智的认识。

她对阿甘说:你和其他人是一样的。

这样鼓励性和暗示性的话语对阿甘极为重要,因为这帮助他树立了为人的尊严、自信和平等。

并一种“总能让我听得懂的方式”教育着阿甘。

“智慧的缺陷可以有道德来弥补,但是道德的缺陷智慧却无能为力”(罗素)。

阿甘不是智者却胜似智者,因为他的心有善根,心存善念,他诚实、守信、勇敢、纯朴、宽容、无私而且善于听取意见。

也许我们在阿甘面前会有一种强大的优越感和自得心,这往往也是喜感的心理来源。

因为我们更加智慧,更深谙世事,而不是小孩子样的傻而天真。

但是我想到了人类三性的划分,第一层次的叫本我,即为兽性;第二层次的叫自我,即为人性;第三层次的叫超我,即为神性。

什么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是什么意思?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或反智识主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

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该书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

广义上来讲,反智主义是在基于清晰立场和不同思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它是对矛盾对分歧的总结,对大众的思想做出的思考。

狭义上来讲,在有知识理论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反智主义即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是错误的,是要受到谴责的,是需要权威来正确引导的。

2020年6月,全球已有600多万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而美国在确诊和死亡人数上遥遥领先。

有人总结说,在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冲击下,科学理性的声音被淹没,拥有世界先进医疗资源的美国因此成为疫情中的“失败国家”。

回看过去这段时间,美国各地反“居家令”、反疫苗、传播“比尔·盖茨要消灭人类”的阴谋论等一系列现象,刷新了外界对美国社会的认知。

很多人困惑: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美国,反智主义何以如此盛行?其实,反智主义在美国流行已久,且有着明显的美国特性。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眼下美国有一个“反智政府”在推波助澜。

附件列表:。

电影_阿甘正传_的美国文化解读

电影_阿甘正传_的美国文化解读

环球纵横/电影文学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2009年第15期 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熊 薇(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 要]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以轻松形式来表现严肃主题的电影,它不仅对美国观众而且对中国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部“反智电影”,它呼唤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表现出美国“爱、纯真和持之以恒”等主流文化价值观,透过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看出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且能够认识到美国文化流动性和扩张性的一面。

[关键词]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文化;解读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艺术和人类的生存现实之间一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艺术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生产的意识性的产品。

在人的意识领域中,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理想化的现实价值融入意识性的产品之中,使艺术体现出人类现实社会的积极成果和真理性的力量。

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包括经典电影,都是能够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承认和接受的价值取向的,都是能够反映意识领域中永恒追求的理想的。

而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这样的经典的影片。

电影《阿甘正传》1995年获13项奥斯卡奖提名,最终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特技效果6项奥斯卡大奖,1998年被评为美国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一,而且时至今日它也没有像其他影片一样或被打入冷宫销声匿迹,仍然是观众和影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足以说明它的魅力所在。

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包容广博、意味隽永的影片,有人把它当作爱情片欣赏,有人把它理解为政治片,有人把它视为励志片,也有人说它只是一部轻如鸿毛的娱乐片,总之它就像一盒什锦巧克力,只要用心品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及来自不同的诠释角度的心灵震撼。

《阿甘正传》是一部“反智电影”,是对美国历史的调侃式的反思,更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展示。

借助对这部影片进行的文化解读,有助于读者领悟美国本土文化。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阿甘正传》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阿甘正传》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阿甘正传》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阿甘正传》: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1994年出品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主演:汤姆·汉克斯加里·西尼斯萨莉·菲尔德·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佳导演等六项大奖·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

《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

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

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从《阿甘正传》谈反智电影中的美国精神审美特质

从《阿甘正传》谈反智电影中的美国精神审美特质

从《阿甘正传》谈反智电影中的美国精神审美特质从阿甘正传谈反智电影中的美国精神审美特质■刘朝辉陈焕(1.华北科技学院,北京101601;2.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摘要]本文从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提出的"反智主义"谈起,以《阿甘正传》一个智障的独特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纲式"展现,奇迹般地串联在这个代表着典型个性的小人物的生活.探讨了"阿甘哲学"巧妙地适应着美国公众审美心理,以一种"反智倾向"映照着人们期待返璞归真的期望,对现当代"过度文明…'过剩的智慧",持有恰当的抵制和理性的思考.[关键词]反智主义;《阿甘正传》;美国精神;审美特质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标新立异地创造了"反智主义"一词,随即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该着作于次年荣获了普利策非小说类奖之后,此词开始广为流行.19世纪的美国,曾被认为是一个以手工业占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轻理论而重经验的世纪.在以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大企业利益者的粗鲁统治下,特别是其奉行的"麦卡锡主义"对当时知识分子造成了身心双重压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氏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着作此书,试图解读这段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源流.书中霍氏一再强调:"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但是,此时的"反智主义"显然还是具有一定的贬义成分的.这一观点在当时颇具积极意义和震撼力, 一时间汹涌而出,波及整个文艺领域.此后,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大,使得"反智主义"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视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地被关注.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再次高涨,此类题材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欧美电影中,好莱坞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当属《阿甘正传》.此时的"反智主义"内涵又隐约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美国本土的"反智主义"是对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教育现状的一次谨慎而人性化适度反思,而并非是一种对于知识或者知识分子的极端排斥.正如评论家卡特沃尔夫(KurtH.Wolff)所言:反智主义不是一种纯粹的态度而是一种矛盾的态度,不是一条稳定的历史线路而是波动的历史脉络.其观点在《阿甘正传》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阿甘正传》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者1945年生于华盛顿,后来做过越战随军记者,从战场回来后从事专业写作.此小说是他198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作品.《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1952年出生于芝加哥,成功执导过多部影片.他早年致力于创作剧本,后来投入到影片后期制作,舞台效果等技术领域.在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的激烈角逐中,《阿甘正传》满载而归,一举获得13项提名,当年久居全美十大票房影片榜首,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反智电影的神话.此外,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还摘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从作者到导演两者生平来看,都恰逢"反智主义"从产生到盛行的历史时段,共同的时代背景,为如实解读诠释《阿甘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男主角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的精湛演技,将大智若愚的阿甘从历史符号演绎成有血有肉的真人.《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美国人阿甘的人生经历,通过对阿甘三十余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片中的阿甘更像是美国这段历史的化身,以主人公的形式参与或见证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阿甘巧遇了黑人民权运动,参加了越战,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了打破中美外交僵局的乒乓球比赛;当然也不会在民众生活中缺席——影片不仅安排他成为时代偶像猫王最着名舞台动作的老师,还让他启发了约翰?列依,创作出最着名的歌曲,甚至在痴愚的奔跑中发明了80年代美国最着名的口号.该片以一个智障的独特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纲式"展现, 奇迹般地串联在这个代表着美国国民典型个性的小人物的生活中.通过阿甘这个只有不完整的智力,却有着完整的善良与执着"低能儿"的生平,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的历史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影片以阿甘自传为表象,以反思人生情感乃至人生观为本质,在阿甘呓语般的自述中缓缓展开,开篇和结尾采用视觉化的比喻: 一根羽毛从空中悠扬落下,从空寂闯入喧嚣,飘过人群与街道,与无数人擦肩却又离去,一切自然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必然,最终被阿甘收留,宛若一个成就"美国梦"的机遇.阿甘在影片中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情重义于一身,几乎是美和理想的化身,但却又不幸是天生弱智,强烈的矛盾冲突,越发烘托出他单纯,豁达,坦荡,一070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同时,剧中阿甘的生平经历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国国民生活代表性,更是对历史中美国精神的直接解读.,一,绝对独立与平等生存影片开篇镜头是阿甘对路人讲述自己关于鞋子的理解,人生的第一双鞋让他知道如果想平等的生存就要绝对的独立,正是美国精神审美特质之一.影片中阿甘的母亲始终在鼓励阿甘独立平等地去迎接命运,"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但事实上由于智力低下,阿甘处处受人歧视,第一次乘坐校车,遭遇同车人皆不愿与其同坐的排挤,这样的不公一直持续到他成年,在无端的排挤和欺侮中,阿甘内心却一直没有自卑,反而越发执着的生活.这部分一方面暗示着美国已失去了它传统的宽容,也同时在宣扬美国式游戏的底牌依然是"平等独立是人生最基本的资材".正是因为阿甘的"低能",反而使他排除了世俗的谬见保持了一个基本的人类良知.比如影片中,他没有种族偏见,认为黑人同白人一起上学没有什么不妥.正是因为他的"低能",在友情面前,他有着真正无所畏惧的勇敢,在凶险的越战战场上像战友们一样独立而善战.也是因为他的"低能",他敢于不离不弃地追求着珍妮,甚至在任何时候对欺负珍妮的人都予以猛烈的还击,这种种假托"低能"行为方式背后便是一个绝对独立,平等生存的典型美国人形象.二,不息梦想与辉煌成就如果说《阿甘正传》成功仅仅是得益于"反智主义"的回归是不够客观的,在影片中阿甘被美国观众认同关键还在于他从平庸到显赫的人生经历,这个情结恰恰是几乎被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所珍藏着的那个"美国梦"——美国精神审美特征之二.其核心即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美国有句俚语"即便你是头猪,只要努力也会有成功的那一天",阿甘那奇迹般的幸运和成功正是"美国梦"的精髓.当智商只有75的阿甘从低贱的生活中奋起,从单纯的特长——奔跑做起,逐步成为橄榄球明星,社会名流直至成为百万富翁,他用自己的经历谱写了一个"美国梦"的童话.虽然,阿甘的起点是一个智能低下的市井小民,但在他简单执着的追求中,几乎事事成功:长跑,打球,捕虾,创办公司,样样事倍功半,爱情,亲情,友情,情情至诚笃深.也许正应了阿甘母亲临终的遗训:"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影片使用反智手法引发思考:所谓的"正常聪明"的人为什么反而不如智商75的阿甘更能功成名就?这个疑问一方面是对美国当时文明社会中"过剩智慧"的反思,另一方面也通过阿甘卑微与成就的强烈冲突, 点燃了观众心中梦想的火焰.该片道破了美国精神的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三,放纵自由与迷乱享乐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精神角色,是阿甘儿时的同伴,后来的妻子——珍妮.她代表美国民族历经反战情绪,吸毒泛滥,性解放风潮,嬉皮流行以致妇女运动及女权主义的批判和否定的挫折后,传统美国精神"垮掉的一代"在她的身上具有现代美国精神:放纵与享乐——美国精神审美特征之三.《阿甘正传》借助阿甘的"奔跑"对于30多年的美国历史不仅是简单地穿越,同时集中而又鲜明地解读了美国社会思潮的转变.这些历史痕迹无一例外全部应征到珍妮的价值体系中.她的精神世界里最强烈的倾向就是对传统的决绝反叛,这样的反叛其内容颇为复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她的行为处处离经叛道,与传统格格不入,为了成为歌星,爱情和贞操都可以作为赌注用来押注.诸如裸身在下等酒吧里演唱,与所谓的黑人运动领袖同居,肆无忌惮的酗酒,恣意吸毒等等,似乎她存在的价值就是要以一个极端的姿态抗衡一切和传统有关的事物,这一形象正是当时对美国政治经济生活厌倦的"垮掉一代",他们放纵享乐萎靡无度,直至颓废.但是,影片还是给了珍妮一丝"生机",在她的堕落与颓废中,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尽管这目标朦胧但却唯美.与那些"垮掉一代"有着貌合神离的本质区别.正是这样的不同,才会使她生命中始终保留着对"低能"阿甘的眷恋,最后珍妮和阿甘的结合也是"反智"表现手法再一次展现:徘徊在放纵的自由和迷乱的享乐后,是真正的智慧唤回了迷途的珍妮,也换回了阿甘的爱情.四,结语正如阿甘有一句老话来对付别人谈论他的愚蠢:"Stu—pidasstupiddoes,sir."这句话结合影片"反智主义"的表现手法,较贴切的译法应是"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他把自己仅有的智,信,义集中在一点,凭借于此,无所顾忌,一路飞奔,他跑出了先天不足的肢体障碍,跑出了常人无休的歧视,跑进了高等教育的大门,跑过了越战炮火的险恶,跑进了乒乓外交的舞台,甚至跑遍了整个美国的国土,而最终目标却是跑出美国的精神.阿甘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全篇以"反智主义"手法,发人深省: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思潮, 政治观点为何全部败在了一个完美智障的人手里.同时阿甘的简单与执着正是美国民族性格的象征.《阿甘正传》的最终意图是倡导美国民族对自己民族精神的反思.影片中的"阿甘哲学"巧妙地适应着美国公众审美心理,以一种"反智倾向"映照着人们期待返璞归真的期望.旨在唤醒国民要以一种自然和淳朴的人生欲求来对照当代人类现代文明,对现当代"过度文明""过剩的智慧",持有恰当的抵制和理性的思考.[参考文献][1]"反智主义"思潮的崛起[N].南方周末,2008—03—13(I)25).[2]阳娅琦.从电影《阿甘正传》看西方个人主义及其价值取向[J].青年文学家,2011(12).[3]吴稼祥.中国需要"反智主义"吗?[N].中国青年报, 2008—01—23.[作者简介]刘朝辉(1975一),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华北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文化艺术管理;陈焕(1976一),女,河北邯郸人,硕士,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完整版)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完整版)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摘要]反智类作品《阿甘正传》可以说是诙谐搞笑的励志电影。

可它让观众在开心的同时又在内心深处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记,因为它是对历史、现实的批判。

反智影片《阿甘正传》在搞笑之外的含义和对于文化的解读让这部影片有了更宽广的意义,影片中对历史的思考和现实的批判让这部经典的作品更具价值。

所以,《阿甘正传》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敢于直面美国的传统道德,存在美国经典的批判价值观。

[关键词]反智影片;历史缩影;现实批判反智影片《阿甘正传》不单单是搞笑片。

它是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之后的生活价值观念总体的一次分析。

其对于潮流文化保持着否定的态度,并且对美国的现实进行批判。

一、美国的社会形态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上映,在美利坚合众国上演了一出对现实的批判和一种想改变这种社会状况的思想潮流斗争。

这是改革思想与保守思想之间的斗争,在这场不流血的斗争结束之后,特别是对1960年之后的社会现状进行思考,思考之后的结果是,肯定了保守思想的理念,并且以其社会观念为中心对美国现实进行批判。

这部影片是这次思考和对美国进行现实批判的影射,影片本身也用电影独特的手法对美国现实给予批判。

说到对现实的批判就不能不说一说美利坚合众国现实的中心价值理念和生活中的主力军。

和普通的观念不一样,反叛与不理智从来没有成为美国民众生活中的主要思想。

在美国生活中的主力军往往是具有保守思想的上流人士和富有信仰的基督教徒。

但是在1980年到1990年对于美国现实的批判运动中,创新思想对从1960年开始的潮流文化和现实中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批判。

只有深刻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才可以深入并且明确地了解《阿甘正传》对美国民众,特别是美国上层社会的深刻影响。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把阿甘这一角色设定为智力低下的低能儿,大概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由于美国的反智观念。

反智这一观念来源于当代文化反思活动,经常用讽刺的手段对美国现实中的不足进行批判,反对所谓的理性思想,并且批判理智人才提出的想法和做事的方法。

电影《阿甘正传》的当代美国文化主题解读

电影《阿甘正传》的当代美国文化主题解读

电影《阿甘正传》的当代美国文化主题解读作者:刘曲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3期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该片以其超凡的艺术魅力和票房实力征服了全球影迷,成为美国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一。

作为美国二十世纪反智题材电影的代表,《阿甘正传》以轻松的方式和温情的叙事形式不仅纵向刻画了主人公阿甘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又富于同情心的正面形象,更横向包罗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形势、历史变迁、主流思潮、道德观念以及世界局势等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阿甘正传》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影片本身而成为了当代美国文化的经典寓言。

因此,对该片的文化主题解读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影片的经典价值,也能更全面透彻地了解美国的传统本土文化和价值观。

在冷战的乌云笼罩下的六十、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从肯尼迪总统遇刺到尼克松“水门事件”,从越战失利到国内反战运动、极端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以及不得已而为之的国际建交,美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迷惘。

兰斯·莫罗在《盒子里的民俗》中曾提到:“冷战的结束带给美国的除了形式上的胜利,剩下的只有空虚。

共产主义阵营和苏联的瓦解令美国人失去了他们一向用以衡量自己品性的道德对立面。

长期的经济衰退、日本以及欧洲经济竞争者的兴起、非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都扰得美国人无法继续他们长期以来的自鸣得意以及战后的体面和优越感。

”[1]影片《阿甘正传》正以此段历史为叙事背景,借以小人物阿甘的成功经历重塑了美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呼唤了封存已久的美国梦的回归。

一、重温美国梦冷战的枷锁带给美国社会畸形的发展取向,在那个暴力喧嚣、物欲横流的年代,人类的乖张性格得以肆无忌惮地伸展,难辨忠奸、善恶混淆的人际关系遮挡了人们的双眼。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阿甘纯洁善良的个性犹如一缕清新的气息,带给所有人以真实的美好和梦想的期待。

阿甘成为了美国公众心中再次认同的美好品行的化身,成了“本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好人”。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与反英雄主义形象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与反英雄主义形象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与反英雄主义形象一、导言反英雄主义的原型,最早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瑟赛蒂兹(Thersites),他长相丑陋,然而确是最会挑衅对方的希腊士兵,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因为嘲笑阿喀琉斯(Achilles)被杀。

反英雄形象在19世纪早期的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萨特的《恶心》等。

这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身历经坎坷,身上都被贴上了无聊、忧虑和疏离的标签。

自19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文学开始,到19世界60年代中期,一提起反英雄人们依然会联想到一个孤独也从不和外人交流的身影,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的《Dean Moriarty》。

反英雄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反英雄以拉尔夫·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为代表,他们经常感到无助,始终处于局外人的地位。

第二种反英雄以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为代表。

他们总是在都市中飘泊,从生命中的一个失望走向另一个失望。

偶尔的成功也是转瞬即逝。

但他们坚持不改变目标,以获得英雄式的成功。

二、英雄主义的电影角色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蜘蛛侠、蝙蝠侠、超人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超级英雄。

超级英雄是伴随着每一个美国人成长的精神力量。

他们的原型人物来自于漫画,所以就更具有神话色彩。

这些超人往往戴着面具,穿着自己标志性的服装,自由穿行于城市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愈发增加了他们的神秘色彩。

在和安宁的日子里,他们是平常百姓,忙于自己的工作,有烦恼也有快乐;在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挺身而出为正义和平而战。

这种平民与超级英雄的双重身份正符合人们心中的英雄梦。

英雄情结也是好莱坞史诗电影中永恒的主题。

《角斗士》、《亚瑟王》、《特洛伊》等影片是史诗电影的代表之作。

这些影片的场面设计往往是气势恢宏,古罗马的决斗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加上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沉浸于对英雄的敬慕之中。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作者:陈必豪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5期内容摘要: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在三部科幻片《分歧者》、《终结者:创世纪》和《侏罗纪世界》中得以彰显。

三部电影分别从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机器人的反噬,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批判了人类狂妄自大,破坏生态的行为。

还影射了当今世界因战乱出现的难民潮和基因工程等全球性社会问题。

关键词:科幻电影反智主义科技滥用近年来美国科幻大片热潮有增无减,多部美国科幻电影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反智主义倾向,反映出导演对于科技滥用,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的反思。

反智主义反对智识,对知识和知识分子持怀疑和批判态度。

科学作为智识的代名词,成为反智主义批判的对象。

反智主义者认为人类无节制发展科技势必会给大自然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科技滥用直接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导致灭顶之灾。

一.知识与权力电影《分歧者》发生在未来的芝加哥,新世界创始者将人们分成五大派系。

无畏派个个身强体壮,自然而然掌握了国家武装力量。

博学派凭借其对知识和科学的掌控成为了实质上的国家领导。

电影褒扬了无畏派自由勇敢的品质,批判了博学派专横独裁。

博学派利用高科技对其他派系实行专制统治,暗指知识可能成为统治的工具。

福柯认为“知识是在详述的话语实践中可以谈论的东西:这是不同的对象构成的范围,它们将获得或者不能获得科学的地位”[1]203。

因此知识具有等级性,知识能否成为科学取决于掌握话语权的人,通常是统治阶级。

博学派的领导人珍宁就是一个充满野心的统治者,她是新世界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冷酷无情的独裁者。

反智主义认为知识通常会和权力勾结,从而产生专制独裁。

相比而言,知识相对匮乏的友好派则更趋近于共产主义生活方式,大家一起耕作,与世无争。

这与反智主义认为幸福与知识相对立的观点不谋而合。

博学派认为人类本性是敌人,因此珍宁说只有消灭人类本性才能维持一个稳定和平的社会。

因此博学派本质上是反人性的,科学与人性的二元对立由此彰显。

反智主义批判科学的非人性特征,为了所谓的科学进步不惜牺牲生命。

对电影《阿甘正传》经典之处及“反智”现象的探究

对电影《阿甘正传》经典之处及“反智”现象的探究

why
• 一篇出现过过很多次的文章,一个教授向同学们 讲解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课后有一场考试,同 学们按上课内容答题,最后都得了零分,教授说 大家没有批判思维,事实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 • 这的确是一篇让人感触良多的文章,现在无论是 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人们很重视对批判性思维 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用在学术方面固然是好, 但过多的盲目的批判各种东西,尤其是在人与人 的交往中带有过多的怀疑,在社会上造成一种互 相不信任的现象。


家庭:《阿甘正传》中,虽然阿甘的智力只有 75,但他的妈妈仍坚持让他与普通人一样上学, 向他灌输各种美德与道德价值观念。“人生就 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拿到什么。” 妈妈的话一直激励着阿甘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 直前,不断奔跑。 父母的教育更要体现在一身作则,使孩子耳濡 目染、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why
• “奥数热”是流行在全国的现象,家长们争相让孩 子学习奥数,希望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人 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开发与挖掘,而很少 涉及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与道德价值观念的灌输。 • 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国学却无人问津。现在,越 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再加上教育局对 相关政策的调整,“奥数热”在一定程度上有了 消退,学在一次开会上说,有人掉进河里了, 解放军跳下去救人,然后淹死了,这时社会上就 会有人说是炒作。人们似乎是对社会失去了一种 信任。 • 的确,现在的特别上网上,各种信息泛滥,舆论 常常会往消极的一面靠近,以至于社会上的不信 任。
why
• 洪少帆老师认为,高智商本身是好的,没有必要 反对,如果反对高智商那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现在社会上缺乏一种机制,使得有高智商的孩子 充分发挥才智,用在有益于社会的地方。 • 林少惠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孩子往往对于新事物 比较容易掌握,以及较多的赞扬会让他们在人际 交往等方面不够重视,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 有很多高智商的孩子并非学习成绩好,再加上老 师家长的引导不够,致使孩子将自己的才能没有 用到有益于社会的地方。

科技的黑暗面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与科技威胁

科技的黑暗面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与科技威胁

科技的黑暗面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与科技威胁科技的黑暗面: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与科技威胁在科技的迅猛发展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科技的黑暗面。

科幻电影作为思考和警示的一种方式,经常将人工智能和科技威胁作为重要的题材呈现给观众。

从《2001太空漫游》到《黑客帝国》,这些电影引发了人们对于科技的深刻思考和担忧。

人工智能是科技威胁的重要一环。

《终结者》是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讲述了人类与由人工智能掌控的机器人发生战争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反映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在未来掌控人类命运的担忧。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比如智能助理、自动驾驶等,但是某种程度上,我们失去了对于智能决策背后的控制权。

而企业和政府的滥用和操控就可能导致意料之外的后果。

人工智能是否会真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科技的威胁也包含了对于人类自身的威胁。

《黑客帝国》系列电影以虚拟现实和机器人来揭示人类在科技进步中所面临的问题。

电影中的人类被机器人控制并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完全失去了自由。

这样的情节引发了人们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和人类自由的思考。

人们担心科技进步过快和过度依赖科技会让人类迷失自我,并最终成为科技的奴隶。

我们需要认识到科技应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让人类成为科技的奴隶。

除了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科幻电影还经常探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复制人》是一部讲述克隆人与自然人共存的科幻电影。

在现实生活中,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这些技术也带来了伦理和道德难题。

比如,克隆人是否具有与自然人相同的权益和自由意志?再比如,当生物技术成为一种武器时,会对人类社会构成怎样的威胁?科幻电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提醒人们科技的黑暗面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理性对待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科幻电影提供了一个可以想象和展现科技的黑暗面的平台,而观众也可以从中进行思考和讨论。

我们不能忽视科技的威胁,更不能盲目地追求技术进步而忽略伦理和道德的约束。

电影中的反乌托邦世界观

电影中的反乌托邦世界观

电影中的反乌托邦世界观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想象和批判,展现出各种不同的世界观。

其中,反乌托邦世界观是一种常见的主题,通过对社会、政治、科技等方面的负面展示,揭示出人类可能面临的黑暗未来。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经典电影,探讨电影中的反乌托邦世界观。

一、《1984》《1984》是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中,人们被智慧监控系统无时无刻地监视着,个人思想和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这个世界观中,政府通过控制信息和历史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和隐私。

电影《1984》通过恐怖的场景和细腻的表演,将这种反乌托邦世界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温斯顿的绝望和无助,以及整个社会的压抑和恐惧。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极权主义的警示,也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思考。

二、《黑客帝国》《黑客帝国》是一部由安迪·沃卓斯基兄弟执导的科幻电影系列,以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为背景,展现了一个被机器统治的反乌托邦世界观。

在这个世界中,人类被机器奴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机器的控制。

电影中的反乌托邦世界观通过特殊的视觉效果和动作场景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冲击。

同时,电影也通过主人公尼奥的觉醒和反抗,表达了对机器统治的反抗和对人类自由的追求。

三、《饥饿游戏》《饥饿游戏》是苏珊·柯林斯创作的一部畅销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分为12个区域的世界中,每年都会举办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选出一个胜利者。

这个世界观中,政府通过控制和娱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人们被迫参与到这场残酷的游戏中。

电影《饥饿游戏》通过精彩的剧情和角色塑造,将这种反乌托邦世界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卡特尼斯的勇气和坚持,以及整个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权力滥用的警示,也是对人类尊严和正义的思考。

四、《机械姬》《机械姬》是一部由亚历克斯·加兰德执导的科幻电影,讲述了一个未来世界中,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故事。

《疯狂的外星人》的反讽解读

《疯狂的外星人》的反讽解读

《疯狂的外星人》的反讽解读电影《疯狂的外星人》是一部科幻喜剧片,该片讲述了一位外星人因为一次意外被困在了地球上,而他的一系列疯狂行为引起了人类的警觉。

本文将从开头的阴谋论展开,通过对外星人和人类行为的反讽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电影的开头展现了一种阴谋论的思维方式。

一位女子称自己被外星人绑架,但并未引起他人的关注,直到他的同事的类似“遭遇”才引起了注意。

这种对事实的歪曲和对人们思想的操纵,让我们不禁联想到现实中的“假新闻”和“阴谋论”。

媒体和一些特定群体的制造和传播阴谋论,不仅会影响公众的判断和思考能力,还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电影中通过揭露这种无根据的阴谋论,也提醒人们在现实中不要轻信并传播无据的谣言。

其次,电影中的外星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需肩负的责任。

虽然外星人看似疯狂,但他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人类的一面。

外星人对车辆的疯狂破坏、对咖啡的过度追求等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对人性欲望的反讽。

换句话说,外星人在某种程度上描绘出了人类最原始、最贪心、最疯狂的一面。

这也提醒我们,作为人类,我们需要肩负起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并在满足自身欲望的同时,不伤害别人和自然环境。

最后,电影中人类的行为也让人深省。

人类在发现外星人时,除了极少数的理解和善良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将外星人作为敌人来对待。

这一点其实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反讽。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忽视理解和宽容,而选择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如此一来,就容易陷入刻板的角色模式和僵硬的对立态势,难以形成正常的互动和交流。

因此,电影中为外星人辩解,以及其中的善意和宽容,也提醒我们在现实中要塑造更和谐的社会氛围。

综合来看,电影中的种种反讽,都在潜移默化地通过幽默的手法,揭示了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包括阴谋论、人类的欲望和态度、人际交往方式等等。

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自身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也能为我们寻找更加理性、公正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飞越疯人院》反叛与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反叛与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反叛与自由的追求电影《飞越疯人院》是根据美国作家肯·库西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该片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于1975年上映。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讲述了反叛与自由的追求。

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和人物刻画,展现了人类对禁锢的反抗,以及追寻内心自由的坚持。

1. 反叛的勇气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主角麦克墨菲是一个自由奔放、冒险精神极强的人。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规则和樊篱时,他选择了反抗。

麦克墨菲并不甘心被社会的束缚所限制,他展示了一种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决心。

2. 自由的价值影片中的精神病院象征着对个体自由的剥夺和压迫。

疯人院中的病人重获自由的渴望成为了影片的主要线索之一。

通过描绘病人们的表现和思想,电影表达了对真正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探讨了“正常人”和“病人”之间的界限。

3. 对抗社会规范电影中,麦克墨菲和其他病人们不断对抗社会的规范与束缚。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体制的不满,并以幽默且激进的方式挑战安排。

这种反抗精神和对权威的挑战,反映了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与呼应。

4. 自我认知与自由在片中,一位精神科医生麦克墨菲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引发了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疯人院的环境和他们的行为方式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自由,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都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与病人们的互动和体验,人们开始思考自我认知与自由之间的联系。

5. 内心深处的自由《飞越疯人院》通过影片结尾的桥段,呈现了一个最令人深思的场景。

当麦克墨菲被定性为病人,并正式放弃了自由,他最终选择了牺牲。

这种牺牲的背后,承载了对内心深处自由的至高追求。

总结:《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具有深刻反叛与自由追求主题的电影。

通过展现主角麦克墨菲和其他病人们的坚持和反叛精神,电影使观众思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规范和体制的批判。

它激发了人们思考内心自由的力量,并以此来追求更加真实的自我。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

电影理论Film Theory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全球反智主义由来已久,即便是执发达国家之牛耳的美国也未能免俗,并且,美国文化领域中的反智主义近年来更呈上升趋势,尤以娱乐产业为甚。

无论是《美国的非理性时代》还是《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都不无尖锐地指出了反智主义的日益严重的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还处于崇智主义时代,而如今却已经时过境迁,反智主义大行其道。

反智主义存在于文化的不同层面之中,从美国现代的科幻电影中即可以清晰地看到反智主义诉诸于文化的深远影响,更加遗憾的是,现代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在突破人类理性界限之后,更与人类理性行为渐行渐远。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目前的全球娱乐化趋势,各大媒体所热播的绝大多数节目,所渗透出的价值观取向,事实上也蕴含着浓浓的反智主义倾向。

一、 科幻电影反智主义的反智表现(一)泛机器人智能的反智焦虑反智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已渗透至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以娱乐界所受影响最巨,科幻电影虽然充满“智性与知识”的气息,但是,在其中却可以看到原著作者与制作者对于泛机器人智能的浓重的反智焦虑。

诸多科幻影片中都会人工智能大着笔墨,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的智能也在不断跨上新的台阶,由20年代的“无形无神”发展到现代科幻电影中的“形神兼备”,甚而至于与现代人类难分真伪,诸如《机器姬》中的机器人即不仅其形与人类酷似,其神亦与人类别无二致,用影片中的话而言,充分印证了现代人工智能,然而,从另一种视角审视这部影片,非人机器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泛机器人智能的反智焦虑,智力是人类有别于动物与机器,且赖以自豪傲骄的唯一法宝,因此,任何机器挑战与超越人类智力的行为,对于人类本身而言都是非常大的痛点。

(二)泛大众意识的反智泛滥反智主义由最初的仅能“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蠢蠢欲动,到现在堂而皇之地“摆在台面上”进行讨论,足见其泛滥式的发展势头,反智主义者所广泛存在的,对于现实生活中,以及理论领域中,针对智性与知识的过于简单的模式识别,由于其门槛极低,反而成为反智主义的反智泛滥的基础,在冷战伊始的美国,反智主义在社会思潮中悍然泛起,这种思潮经常将受过高等教育的拿腔拿调的呆萌者比喻为不谙世事型的脆弱天才,反智主义的反智并非仅仅针对智性与知识,而且还表现在反精英、反理性、反科学、反常识、反逻辑及反人性等方面。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

作者: 侯毅霞
作者机构: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37-39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反智”影片;历史缩影;现实批判
摘要:"反智"类作品《阿甘正传》可以说是诙谐搞笑的励志电影。

可它让观众在开心的同时又在内心深处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记,因为它是对历史、现实的批判。

"反智"影片《阿甘正传》在搞笑之外的含义和对于文化的解读让这部影片有了更宽广的意义,影片中对历史的思考和现实的批判让这部经典的作品更具价值。

所以,《阿甘正传》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敢于直面美国的传统道德,存在美国经典的批判价值观。

《阿甘正传》分析

《阿甘正传》分析

上帝把你给了我,我就必须尽 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

正是一个平凡母亲的教诲,使阿甘成为了一个诚实, 守信,忠诚,善良的人,一个榜样式的人物。 阿甘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母亲说的这些话他都记 住了,他说,笨人有笨人的作为。 他一直在跑,开始是逃跑,后来他跑进了橄榄球队, 再后来跑进了大学,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荣 誉和友情,跑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4)《阿甘正传》的人物形象赏析
阿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阿甘形象塑造的意义?
阿甘成功的原因何在?
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 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 勇敢、真诚等美德。 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 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 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 所感动。
?阿甘正传的背景和故事情节?阿甘正传的视角和主题?阿甘正传的象征意义?阿甘正传的人物形象分析一阿甘正传文学层面鉴赏?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
主演:汤姆· 汉克斯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影片《阿甘正传》曾荣获第六十七届奥斯卡 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六项大奖。 通过讲授引导学生学会从影片的文学层面、 艺术表现手段层面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水平, 得到人生启迪。


1、关联性蒙太奇的运用 2、对比蒙太奇的运用
关联性蒙太奇的运用

影片多次利用巴士的到站来串连起不同的乘客,这 些乘客就是阿甘的听众,随着听众的变换串连起不 同的故事情节,这是关联性蒙太奇的运用。

而每次巴士到站则是重复蒙
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 主线描写阿甘的一生, 另一条线索是描写了珍 妮离开阿甘闯荡漂泊的 一生。 导演通过他们命运的不 同来对比,让观众感受 一种阿甘一生的神奇色 彩,同时可以从侧面体 会当时美国社会的奇怪 现象。

The-theme-of-Forrest-Gump-《阿甘正传》主题思想

The-theme-of-Forrest-Gump-《阿甘正传》主题思想

《阿甘正传》主题思想背景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

《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

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

它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电影”(反智电影)。

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13项提名,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影的神话。

主题亲情、友情和爱情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

影片围绕着愚人文化这一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阿甘身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

阿甘自幼腿部残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镇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两位女性关心、爱护他:母亲给予了他伟大的母爱,珍妮则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他的心。

在母亲心目中,阿甘不是负担,而是上天对她的馈赠,她倾尽全力抚养阿甘,总有办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你会尝到什么样的味道”,“笨有笨的作为(傻人有傻福)”。

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阿甘正传》表达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其中被导演反复强调的就是对生活永不放弃。

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关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1982年的社会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
作者:李冬花
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02期
全球反智主义由来已久,即便是执发达国家之牛耳的美国也未能免俗,并且,美国文化领域中的反智主义近年来更呈上升趋势,尤以娱乐产业为甚。

无论是《美国的非理性时代》还是《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都不无尖锐地指出了反智主义的日益严重的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还处于崇智主义时代,而如今却已经时过境迁,反智主义大行其道。

反智主义存在于文化的不同层面之中,从美国现代的科幻电影中即可以清晰地看到反智主义诉诸于文化的深远影响,更加遗憾的是,现代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在突破人类理性界限之后,更与人类理性行为渐行渐远。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目前的全球娱乐化趋势,各大媒体所热播的绝大多数节目,所渗透出的价值观取向,事实上也蕴含着浓浓的反智主义倾向。

一、科幻电影反智主义的反智表现
(一)泛机器人智能的反智焦虑
反智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已渗透至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以娱乐界所受影响最巨,科幻电影虽然充满“智性与知识”的气息,但是,在其中却可以看到原著作者与制作者对于泛机器人智能的浓重的反智焦虑。

诸多科幻影片中都会人工智能大着笔墨,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的智能也在不断跨上新的台阶,由20年代的“无形无神”发展到现代科幻电影中的“形神兼备”,甚而至于与现代人类难分真伪,诸如《机器姬》中的机器人即不仅其形与人类酷似,其神亦与人类别无二致,用影片中的话而言,充分印证了现代人工智能,然而,从另一种视角审视这部影片,非人机器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泛机器人智能的反智焦虑,智力是人类有别于动物与机器,且赖以自豪傲骄的唯一法宝,因此,任何机器挑战与超越人类智力的行为,对于人类本身而言都是非常大的痛点。

(二)泛大众意识的反智泛滥
反智主义由最初的仅能“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蠢蠢欲动,到现在堂而皇之地“摆在台面上”进行讨论,足见其泛滥式的发展势头,反智主义者所广泛存在的,对于现实生活中,以及理论领域中,针对智性与知识的过于简单的模式识别,由于其门槛极低,反而成为反智主义的反智泛滥的基础,在冷战伊始的美国,反智主义在社会思潮中悍然泛起,这种思潮经常将受过高等教育的拿腔拿调的呆萌者比喻为不谙世事型的脆弱天才,反智主义的反智并非仅仅针对智性与知识,而且还表现在反精英、反理性、反科学、反常识、反逻辑及反人性等方面。

[1]在《我,机器人》一片中,我们看到了智性与知识完全可以与人类匹敌的机器人的人格与主观意识的艺术化扭曲,这充分反映了包括本片原著者在内的人类在其潜意识里既欲赋予机器人以人类的人格与主观意识,同时,又无法克制人类过度自我崇拜而导致的对待机器人认识中的反智黑洞。

(三)泛人工智能缺陷的反智恐惧
虽然美国科幻中的人类与机器人的对决中最后都以人类的战胜而告终,但是,这其中也渲泄出了一种人类出于有意或无意的对于人工智能缺陷的极端恐惧,同时,这也恰恰是一种反智主义情绪的艺术流露。

人类有意或无意所造成的人工智能方面设定有缺陷的机器人的反人类行为在《终结者》中有上佳的表现,终结者锲而不舍地追杀人类为观众带来了基于反智主义的纯粹逃避主义的视觉享受。

还有更为恐怖的《魔鬼终结者:创世契机》中的“天网觉醒”导致的数十亿生灵的无辜丧生,这些艺术创作对于人类而言其实都是基于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缺陷的一种反智恐惧。

事实上,机器本身并无反人类的倾向,反人类的仍然只是人类中的那些“病态精英”及其“病态精英意识”所导致的胆怯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些人的意识才给了反智主义以“反智”的“充分理由”。

二、科幻电影反智主义的反智根源
(一)思想狭隘导致的反智主义
科幻电影为观众展现更广大的想象世界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笼罩着科幻余辉的人生思考,反智主义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基本论据就是,拥有智性与知识者反而不一定就快乐,而不拥有智性与知识却者倒也能够沉浸于快乐与幸福之中。

殊不知,这些反智主义者所沉浸于其中的快乐与幸福正是那些智性与知识的拥有者为他们提供的,至少也为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反智主义者最大的病根以通俗的语义而言,就是说智识太浅、思想狭隘、思索的广度与深度都过于有限,其实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也充分印证了,时下大众的兴奋点与拥有智性与知识者的智性知识的应用点不在同一频率,因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这也是反智主义反智的根源之一,例如,《地球停转之日》这部科幻影片,不仅敦促美国人放下“老大”的架子,也让全人类都放下潜意识中的反智的陕隘。

(二)无知无畏导致的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的反智根源不仅体现在思想的狭隘上,而且还体现在无知无畏上,反智主义对于智性与知识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与针对问题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之道,以及不懂得钻研即肤浅地否定一切,所有这一切表现实质上也可以视之为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常表象。

比如《蜘蛛侠》这部科幻电影,即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偶具异禀,从而拥有自然异能的男主角,男主角以自然超能力与高新科技进行对决,这种纯粹的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类型的科幻电影之中即充斥着反权威、反主流性质的意味,《蜘蛛侠》系列电影其实亦是一种基于反智主义的人类自然正义的回归。

《蜘蛛侠》这部影片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不因智性与知识的体用而反智,智性与知识为善则有余,为恶则显然是助纣为虐,事实上,现实中的反智主义对于智性与知识的质疑其实是完全可以透过辩论最终阐明,而无需创造出一个什么所谓的主义。

(三)意识制衡导致的反智主义
从《阿凡达》这部世纪级科幻大片来看,其中即蕴含着浓郁的反智主义倾向,虽然仅仅只是由导演虚拟的一场圈地运动,但却在影片中被演绎得爱憎分明,一方是拥有高科技支撑的尖端武器武装到牙齿的邪恶的人类,另一方则是善良的手无寸铁的土著居民以及善良的选择正义一方的昆虫与野兽,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善良人类在观影的过程中可能都会产生负罪感以及自我憎恨乃至于自我忏悔,本片国的反智倾向不仅在于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观取向,还在于针对智性与知识的意识制衡,极端的精英主义反而更可能会导致对于善良人民的伤害。

三、科幻电影反智主义的反智思索
(一)科幻电影中反智主义的“利”与“智”
反智主义并非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潮,就狭义而言,反智主义仅存在于某些思想意识领域;就广义而言,现代人类普遍存在着化娱乐为“愚乐”的“利令智昏”“利进智退”的反智表象,娱乐化、商业化、利益化的三重叠加与过度追求,直接导致了对于智性与知识价值的过度低估与过分贬抑,这就极易使得反智主义陷入意识漩涡无法自拔,因此,探析反智主义应从“利”与“智”两个重要的方面切入,重塑智性与知识中的美德成分,在对智性与知识进行重新解构的过程中,“崇智抑利”。

[2]科幻电影《机器管家》中即以一反常态的平淡无奇的手法展现了与人类能够同呼吸共命运的机器人,机器人对于自我身世的那种悲戚令人心碎,与现代人类的“崇利灭智”大相径庭,反而反衬出急功近利的人类的意识的短浅。

(二)科幻电影中反智主义的“标”与“本”
反智主义从科学视角严格衡量,其实更像是一种态度,而非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反智主义广泛存在于政治、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领域之中,反智主义普遍存在着对于智性与知识的反对与质疑,也存在着对于智性与识作用的全盘否定,亦存在着视智性与知识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认知,同时,对于掌握智性与知识者抱以讽刺、嘲笑、轻蔑、鄙视、怀疑、敌视等态度,而所有这些现象只是反智主义的“标”,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实际上反智主义就是人类不够自信的一种表露,这也是科幻电影中无论植入多少科技手段与科幻成分,都不如遵从于艺术的召唤、遵循艺术的传统与规则的一个根本原因,美国科幻电影已经在其反智主义倾向中流露出艺术贫乏的表现。

[3]科幻电影不应丧失艺术乃至人类最低限度应保有的理性思考,任何非理性的、对于杀戮的一味宣扬无论是出于纯粹的娱乐效果,还是出于商业价值,抑或仅仅是出于艺术考量,都必须置于一个更加理性的范畴之内,使得人类不再惮于对机器暴力的恐惧。

(三)科幻电影中反智主义的“得”与“失”
反智主义并非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反智主义亦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现代科技带给现代人类的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其中也有较大的弊端,诸如现代科幻电影中对于数码科技的过度渲染,使得年轻一代对于由盲目效仿进而形成对“数码垃圾”的无度沉迷,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这种负面影响极有可能导致一代人的“失智”,因此,反智亦有其“得”。

《蚁人》这部影片虽然主角是着高科技服装的能屈能伸的人类,但是,在其完成的几乎所有任务过程中,都为
其安排了多种类型的原产于原始大自然的蚂蚁助手,这些蚂蚁助手反而对于完成任务举足轻重,影片再一次从近乎“万能”的大自然的视角对于人类的高科技“反智”了一把。

反智主义一方面反映了娱乐界对于娱乐与商业追求的失之偏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社会中的那些所谓的代表智性与知识的权威的逐渐没落。

结语
科幻电影在创造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的无极想像世界的同时,更应回归其科学本原与艺术价值,而不应突破人类理性的界限,在非理性之路上与自然和人类渐行渐远。

反智主义的一个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必然造成美国科幻电影文化性与艺术性方面的持续“失血”。

唯有智性与知识能改变世界,唯有智性与知识才能够为包括反智主义者在内的所有人提供一个更加广阔而美丽的新世界。

也给中国社会提出一点建议,利不足保,惟文化艺术可及于无穷,最后,笔者要向那些固执的反智主义者说一句,活着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无知无畏固然可以盲目快乐,无知有畏却能使活着拥有更丰富的意义与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东浩.道德机器人:人类责任存在与缺失之间的矛盾[J].理论月刊,2013(11):49-52.
[2]宋广佳,季振洲.科幻电影涉及到的哲学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49-50.
[3](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4-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