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竞争力实证分析
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者:罗序斌周绍森来源:《开放导报》2013年第02期[摘要]区域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科教文化为动力,以环保、生态、健康、绿色为主线,持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绩效,不断促进地区繁荣和提升国民福祉的能力,主要由经济发展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科教文化竞争力和民生保障竞争力等内容组成。
本文建立了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国际上通行的Delphi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求解,同时构建了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中部六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52-05一段时间以来,区域竞争力问题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浓厚兴趣,总体来看,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一些基本问题还认识不清;尤其是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的结合还相对滞后,亟需与时俱进。
为此,我们对传统区域竞争力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提出了适合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区域综合竞争力这一新观点,对其概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中部六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区域综合竞争力内涵从理论渊源来看,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理论在新形势下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目前国内外区域竞争力内涵确定的范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把国家竞争力的内涵等同于区域竞争力的定义。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认为国家竞争力虽然定位于国家层次,但它的理论内涵、分析框架完全适用于对地区、州和城市等级别的分析。
二是在已有的“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竞争力”的模式来界定区域竞争力内涵。
当前,“区域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观点已得到了普遍认同,存在争议之处的只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接受度较高的区域竞争力“能力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财富创造能力论。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31省市2008年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0年12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D ec.2010第10卷第4期Journal ofbl ebei U ni ver si t yof E conom i c s ar i dB u si ne ss(Com pr eher L si v eE di t i on)V01.10N o.4 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_____●__-‘-●●。
●_-。
_●。
_-。
●●‘。
●-_-●_●-_。
一r-。
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经济学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3l省市2008年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王琦,柴亮(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状况的重要尺度,是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运用SPS 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2008年中国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应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加强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区域刨新能力;因子分柝;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0)04—0078—03区域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体系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或者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11。
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造成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动态而客观地评价地区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进行地区间的相互比较,以寻找最佳的促进区域创新的实践方法;有利于地方制定适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不但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基于平均水平的中国地区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
、
引 言
理 和 国民素质 八 个 准则 。在 国 内 , 彦 云 等 以八 赵
大要素为基础, 分析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劣势和 国家吸引力 ; 金碚则依据竞争优势 、 比较优势等相关 理 论 , 合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机 理 和发 展 现 实 , I 结 对 MD 早期 的评价 体系 结 构进 行 了调 整 l ; 鹏 飞 以城市 4倪 为研究对象 , 采用综合市场 占有率 、 城市经济增长
率 、 均 GD 人 P和居 民人 均收入 水平 对 20个 城市综 0 合竞争力进行估量评价l 。 5 j 现 有众 多 文 献尽 管 使 用 了不 同指 标 层 次 和 要
竞争力区位理论最早 出现在 2 0世纪 5 0年代 , 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 . 波特率先提出。随后 , 竞争 力研究 受 到各 界重视 , 从空 间 、 并 领域 和深 度等 方面衍生出了各种类型。 目 , 前 竞争力涉及 的空 间 主要有国家竞争力 、 区域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和企业 竞争 力 四个层 次 l 。 l J 中国作 为 一个 大 国 , 少 省 区 的面积 和 人 口都 不
客运输密度 ( 亿人) 6 企业竞争力。 : . x,人均工业产值 ( 万元 / ) 人 、
x: 每万人企业单位数 ( 、 9 高新技术产业规 个)x3: 模以上企业 占全国比例( %) 7 科技和人力资源竞争力。 2: . X 】每万人本专科 学校 数 ( )X2 每 万 人本 专 科 毕 ( ) 生 数 所 、 2 : 结 业 ( )X3: 人 口科 技 活 动 人 员 ( )X3: 年 人 、 5万 人 、 6每
基于组合评价的皖北城市竞争力研究
基于城市资源配置能力 的城市竞争力是指在平 等且 自由的市 场条 件 下城 市吸 引人 才 、 资源 以及 充分 利用 和优 化配 置 资 源 的 能力 。徐 康 宁 ( 2 0 0 2 ) 认 为城 市竞争力体现在城市通过本身所 具有的 自然 因素和 社 会 因素 吸 引有利 于社 会进 步 的各 种生 产要 素 , 并利 用 这些 要 素增加 城 市综 合实 力 的能力 。 [ 4 - 5 ] 唐礼 智 、 宁
在 以往对 城市 竞 争 力 的研 究 文 献 中通 常 只 采用 单 一评 价 方法 , 不 同 的评价 方法 有不 同的评 价原 理 和
角度 , 目前 还 不 存 在 一 种 十 全 十美 的 评 价 方 法 。 因
此, 仅采用一种方法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 , 由于每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1 —2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项 目编号 : l 2 C J L 0 7 1 ) ; 安徽财经 大学 研究 生创新基金项 目( 项 目编号 : 2 0 1 1 Y J S C X O 0 4 ) 。
性 的文 化 、 有竞 争力 的政 策措 施 和丰 富 的人力 资本 作
及跨淮的各县市 , 包括淮北市、 亳州市 、 宿州市 、 蚌埠 市、 阜阳市和淮南市 以及沿 淮 的寿县 、 凤 阳县 、 霍邱 县、 定远 县 、 明光 市等 。在 中部 崛起 的背 景下 , 皖 北地 区城市竞争力 的提高对于安徽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 展、 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的 目标 , 缩 小与沿海发达地 区 之 问的差 距有 着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本 研 究 将 建 立 皖 北地区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 , 从经济 、 环境等方面对 皖北地 区城市竞 争 力进 行分 析 和 比较 , 试 图将定 量 研 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组合来评价城市竞争力 , 为 科 学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有 效 解 决 相 关 经 济 问 题 提 供 参考。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差异的实证分析
单位 : 亿元 总计 l5 3 .5 35 91 2 5 2 .3 76 46 2 35 . 3 0
可 比性 ,本 文 的所 有 数 据全 部 来 源 于 国家
统 计 局 的 相 关 统 计 年
鉴。
东部地 区 20 年产值 03
6 9 .8 60 0
360 9 78. 9
38 - 4 03 2 3 1. 26 8 5
- 24 6 .8
-6 . 68 5 0 -4 . 3 08
336 0 .2
2 l- 8 22 7 27 .8 8 57
08 9 . 2
08 8 . 0 08 4 . 9
西部地 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 三产业
力偏离分量
11 9 7. 5 9 73 6- 8 5 63 3. 5
增长量
649 8 .1 10 O 2 o8. 6 93. 7 55 4
( 针对全国增长水平)
1 3 .4 3 1 0 .6 1 1 5 .8 0
中部地 区 第一 产业
第二产业 第 三产业
3 61 6. O
8 5 .9 6 09
85. 41 4
89 . 7 22 4 1. 9 22 7 76 - 7 03 8
74 . 7 61 6
252 2 32 . 4
253 5 49 . 7 16 73 44 I 8 200 3 08 . 9
241 7 06. 9
2 0 年应达到产值 4 1 . 02 12 4
59 . 917 6
53. 4 35 5 31. 3 41 5
76 . 42 4 8
63 . 25 9 3 3 2 .4 51 5
- 9. 3 98 4
山东省各地级市区域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
德州市 一 . 16 1 1 7 — . 1 8 . 7 4 n 8 2 一 . 4 O 0 10 0 94 — . 65 1 9 8 0 0 7 1 0 O 9 13 1 1 4 5 - . 3 8 9 3
、
区域竞争 力评价方法及算法步骤
聊城市 一 . 9 9 034 1 - .1 3 O184 02 8 5 — .2 - . 5 4 0 5 2 — .17 047 9 .6 5 .4 3 011 2 03 8 5 1 7
山东各地级市 的区域竞 争力进行评 价, 有助于
潍坊市 0 2 2 — . 5 5 . 2 3 — . 6 2 0 62 . 87 7 0 3 2 0 2 9 0 8 3 . 1 5 2 2 9
1 5 1 0 8 18 J 42 5 . 00 2
济宁市 O 06 一 . 1O . 64 O 00 O l2 O14 1 0 l45 . 63 1 O 46 0 32 . 88 6 2 6 . 11 0 . 0 . 40 8 0 泰安市 - - 45 0 29 O 18 一. 40 0 49 — . 12 - . 49 0 94 - . 10 . 40 3 2 2 O O5 . 75 1 1 0 24 -2 8 6 03
X =
… … … … … … … … …
…
就得到综合评 对于 提高区 域竞 争力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山 再将所选取的主成分进行综合 , 价指标, 然后依据综合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对象 东 省各地级市社 会经济 展 状况为研究对象, 发
其中, 为笫j个变量在第 i 个样本的观
各地级市区域竞争力的合理定位, 了解各地级 临沂市 0 25 — . 1 9 0 9 9 0 3 9 O 9 7 — . 12 - . 02 . 40 2 1 4 3 - . 0 5 . 3 7 2 0 4 . 19 1 0 2 8 00 2 6 8 市发展的优劣势 , 为各地级市 的经济发展提供 莱芜市 - .22 054 6 O1 10 — . 4 l 一 . 58 05 5 7 - . 9 6 1 26 .36 .88 2 0 4 10 5 - .6 4 07 8 3 0 2 4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套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和新的原材料来源的实现。
区域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热点。
而竞争力理论则着重于分析区域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被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Porter (1990)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之一。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区域竞争力比较
2 0 10 总 第 3 2期 0 62 5
商 业 研 究
文章 编 号 :10 — 4X (06 0 0 1 0 01 18 20 )2 —00 — 5
基 于 对 应 分 析 法 的我 国各 省 区域 竞 争 力 比较
左 继 宏 ,胡 树 华
中图分 类 号 :F 2 . 249 文 献 标 识码 :A
The Co mpa a o o go lCo e i v nes i Chna Ba e n Co r s o e c r s n fRe ina mp t i e s n i s d o r e p nd n e Anay i t lss
A s at t gr ei a cm eteesa anw sb c o r erh e s rhshv endw h a bt c:Wi r adt rg nl o pti ns s e uj t fe ac ,f r e ce aebe o ni C i r he o o i v e s we a n n
(. 1 襄樊学院 数 学系 ,湖北 襄樊 415 ;2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07 ) 4 03 . 300
摘要:目前 区域竞争力在国I2 刚刚兴起 ,我 国对如何确定某个区域与构成其 区域竞争力的各要素关  ̄ - - 系的密切程度 问题 涉及很 少,由此运用 多元统计理论 的对应分析法,以区域 竞争 力的定义及 区域竞争 力的构成为基础 ,通过定量分析确定我国各 区域 ( 省域 )与构成其区域竞争力的分力关 系,从 而确定 未来各省域提升 区域竞争力的重点。 关键词 :区域竞争力 ;对应分析法 ;区域竞争力构成
一
、
引言
的方式及地区竞争 的本质) 、地 区竞 争力的本质进行 了较为系统 的研究 ;20 03年 ,南京 大学长江三 角洲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我国GDP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我国GDP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多元回归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趋势。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对中国GDP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科学的经济政策和战略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因素对GDP的影响,比如投资、消费、出口等。
这种单一因素分析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解释GDP变化的复杂性。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研究中国GDP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影响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加强对中国GDP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GDP增长的内在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开展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中国GDP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促进对经济发展的深入理解。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投资、消费、出口等,来确定它们对GDP增长的具体贡献程度,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也旨在为学术界提供参考,丰富和完善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理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验证现有理论的适用性,并为相关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对GDP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为全面理解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学术界提供有关经济增长的研究依据,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基于主成分的我国各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 根据区域竞争力的内涵 , 论文参 考 左 继 宏 , 胡树华; 张为付, 吴进红
论文分别从经济综合竞争力, 产业竞 等对区 域 竞 争 力 指 标 体 系 的 设 计 , 争力 , 科技竞争力 , 金融竞 争 力 , 交 通 运 输 竞 争 力, 健 康 竞 争 力, 文化竞 争力 , 政府作用力 , 居民生 活 水 平 等 方 面 构 建 综 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同时 考虑 到 指 标 数 据 的 可 得 性, 最 终 确 立 的 指 标 体 系 包 括: 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X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 居民存款余额 X X 1, 2, 3, 4, 第二产业增加值 X 第三产业增加值 X 财政收入 X R&D 经费 X 5, 6, 7, 8, 全体居民消费水平 X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 农村居民人均纯 9, 1 0, 收入 X 客运量 X 高等学校在校生数 X 高等学校数 X 每千 1 1, 1 2, 1 3, 1 4, 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X 1 5等1 5 个指标 。
X i j -X j * X i j= σ j 其中 , x j 和σ j 分别表示第j个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 第二步 , 根据标准化矩阵求出协方差矩阵 。
。通过上述步 第三步 , 求出协方差矩阵的特征 根 λ 值 和 特 征 向 量 ι ' 骤, 计算 Z X 便 可 到 各 个 主 成 分。 具 体 分 析 时 以 累 计 贡 献 率 大 于 i i=l 8 5% 或特征根大于 1 为 原 则 从 p 个 主 成 分 中 选 取 m 个 主 成 分 进 行 分 析。 第四步 , 确定主成分 , 并给出主成分蕴含的信息 , 给予恰当的解释 。 实证分析 。 论文利 用 S 根据我国各地区2 2. P S S软 件, 0 1 0年的统 计数据 , 对我国各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 软件输出结果显示各个 变量的因子共同度均在 8 说明各个变量能够很好的被提取出 3% 以 上 , , 的主成分解释 。 通过主成分分析 , 可以提取出两个公因子( 主 成 分) 其 对总 方 差 的 累 计 贡 献 达 到 9 根据因子得分矩阵( 2. 8 2 4% , C o m o n e n t p ) , 可得两个主成分与标准化的变量之间 的 关 系 S c o r e C o e f f i c i e n t M a t r i x 式为 : F 1=0. 0 8 9 Z X 1+0. 0 8 3 Z X 2+0. 0 8 9 Z X 3+0. 0 8 7 Z X 4+0. 0 8 7 Z X 5 +0. 0 8 6 Z X 6+0. 0 8 4 Z X 7+0. 0 8 5 Z X 8+0. 0 4 4 Z X 9+0. 0 5 2 Z X 1 0+0. 0 4 9 Z X 1 1+0. 0 7 4 Z X 1 2+0. 0 7 9 Z X 1 3+0. 0 7 9 Z X 1 4+0. 0 7 3 Z X 1 5 F 2= -0. 0 2 6 Z X 1-0. 0 7 8 Z X 2-0. 0 2 1 Z X 3-0. 0 5 9 Z X 4+0. 0 5 6 Z X 5+0. 0 3 6 Z X 6+0. 1 6 Z X 7+0. 0 8 7 Z X 8+0. 3 0 9 Z X 9+0. 2 8 2 Z X 1 0 4 4 结论 。 从计算得到的得分及排名 情 况 可 以 看 出 我 国 各 地 区 的 综 3. ( 上转第 4 合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 : 3页)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外贸出口竞争力对于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外贸出口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以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竞争的能力。
中国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重要的外贸出口大国,其出口产品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二、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现状分析1.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外贸出口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等因素。
2. 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国地区的产品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也逐渐成为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为中国地区外贸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
3. 价格竞争力逐渐减弱尽管中国地区在某些领域仍具有价格竞争力,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中国地区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这意味着中国地区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来提升其竞争力。
4.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尽管中国地区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但整体上来看,其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地区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三、问题分析1.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贸出口影响较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中国地区外贸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地区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其价格竞争力。
而人民币贬值则会使中国地区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但同时也会增加进口成本,对外贸出口造成一定冲击。
2. 质量和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尽管中国地区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质量和安全问题。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我国区域专利实力评价实证研究
s i c n e c nea dT e
e e t eerh m n sac R
di1.9 9 ji n 10 7 9 . 0 1.4 o:0 3 6/.s .0 0— 6 52 1.6 0 3 s 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 的我 国区域专利实 力评价实证研究
Ab t a t sr c :P tn t n t st e k y f co frgo a ce c n e h oo y c n e t T e a a y i a d e au t n o e a e t r g h i e a tro in ls in e a d t c n lg o t s. h n s n v a i fr — se h e l s l o g o a ae tsr n t i e b n f i n h a s i e in a e t r ,a d t e f cie me s r sc n b a e i n p tn t gh w l b e e c a t f d t e f w n r go a p tn k n h n ef t a u e a e tk n l e l i l oi l l wo e v t r moe t e p tn te gh n t i p p r f r e e r h n tr tr so h s e s n so ae t t n t th me a d o p o t h ae t r n t .I s a e ,at s a c i g l e au e n t e a s s me t f t n r g h a o n s h er i p se a ra b d,a e l s o h a i o o s lig s v r ls h lr n x e s i h ed o tl c u l rp r ih ,t i p — o sw l a n t e b ss fc n u t e e a c oa s a d e p f n t e f l fi el ta o e y r t hs a n l i n e p l g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环渤海区域软实力研究》范文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环渤海区域软实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软实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渤海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区域整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环渤海区域的软实力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软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前人对于软实力的研究多从定性角度出发,而结构方程模型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软实力的内在结构和影响因素。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软实力的理论模型,分析环渤海区域软实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政府报告、学术论文等,经过筛选和整理,形成本研究的数据集。
四、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根据前人研究和环渤海区域的实际情况,本文构建了包含文化软实力、教育软实力、科技软实力、管理软实力和制度软实力等多个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文化软实力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二:教育软实力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三:科技软实力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四:管理软实力和制度软实力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有交互影响。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解释利用AMO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 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可以用于解释环渤海区域软实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 文化软实力、教育软实力、科技软实力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一、二、三得到支持。
3. 管理软实力和制度软实力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有交互影响,即两者共同作用于软实力的提升,假设四得到支持。
4. 根据标准化路径系数,可以得出各潜变量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的贡献程度,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年度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 多层次抽样调查中样本追加的应用及方法研究 艾小青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我国迁移人口的数据采集、质量评价与控制 白先春 南京财经大学 地区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生产者和使用者的整合视角蔡光辉 浙江工商大学 基于属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陈黎明 湖南大学统计学院 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及调查方式转变研究 董顺荣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一种新的判别分析方法的探索杜子芳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上海市“碳排”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研究 葛守中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研究 耿晔强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问题与数据质量、小康社会评价研究 龚敏庆 贵州大学数学系 统计过程控制图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郭宝才 浙江工商大学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侯 瑜 东北财经大学 实施基层统计单位一套表研究胡品生 四川省统计局 基于旅游卫星帐户的旅游统计分类与统计指标的国际通行规则研究黎 洁 西安交通大学我国金融资金流量矩阵表的编制与分析 李宝瑜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贡献的统计研究 李春平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基于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李慧云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中国发达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李 萍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官方统计成本研究李 萍 西安财经学院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及协调发展模式研究李前兵淮阴工学院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 建立和完善我国经常性抽样调查体系研究 陈光慧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及评价方法研究 郭洪波 河北省统计局 行政记录在人口与就业统计中的应用 胡桂华 广西财经学院 我国所有制经济统计问题研究李 强 国家统计局现行季度测算方法的合理性及改进方案研究 ——基于地区统计数据的实证检验 周国富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地区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研究朱 胜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小域估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统计调查中的应用 刘乐平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 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刘兴慧 山东省统计局统计政策学研究刘雪明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统计环比指数与季节调整方法研究 刘稚南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统计职业化研究罗放华 湖南城市学院中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满向昱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统计数据的函数化及函数型数据分析的工具创新 M 子川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总误差视角下的样本量确定方法探讨 庞智强 兰州商学院 统计指数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任 栋 西南财经大学 网络环境下的我国统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邵建利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现代化评价标体系研究孙君鹏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核算的回归与时间序列估算方法研究孙祝岭 上海交通大学 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非线性影响的测度—非线性计量模型及其应用王立勇 中央财经大学 城镇居民医疗费用需求的多阶段复杂抽样调查及偏倚校正的受限因变量建模王 彤 山西医科大学 城乡住户调查方法体系及调查方式转变研究 王旭明 宁夏调查总队 基于减小误差的调查方法与调查方式互补性研究 王有刚 安徽财经大学 地区核算的国际比较研究文兼武 国家统计局 金融泡沫的形成、测度及控制研究向书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网络直报条件下地区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信息时代下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比较研究 徐 玮 西安财经学院 中国旅游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许建平 青岛科技大学 中外统计产品种类比较严建辉 中国统计出版社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博弈机制研究 张玲芝 河北经贸大学计算机中心 季度季节调整研究张鸣芳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大型普查的高效运作模式研究 赵继华 湖北省统计局金融风险管理中的统计方法研究朱建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一般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 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卞继红 盐城工学院福建省体育服务业与其它现代服务业比较研究 蔡 艺 福建省统计科学科研所 中国省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曹景林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 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能力模型研究 晁玉方 山东轻工业学院 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陈爱成 盐城工学院统计成本问题研究陈 骥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 中国实行全社会保障可行性研究陈玉营 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 发展统计中介服务机构问题及民间统计问题研究 陈 智 四川省统计局 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程惠东 山东科技大学我国地方性公共产品分权式供给优势效率研究崔智敏西安财经学院季节调整方法在疾病时间序列中的应用研究崔壮天津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统计传播的模式邓力长沙学院工商管理系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丁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统计数据质量评价及其管理研究杜延庆西安财经学院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段敏芳中南民族大学我国民间统计面临问题及运作机制研究高强泰山学院我国四大区域主要城市功能定位与综合评价研究高兴波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一套表的设计与应用葛新黑龙江省统计局河北省居民消费行为计量模型研究顾六宝河北大学基金家族内部利益输送与投资者保护郭建军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统计分析研究韩海波兰州商学院收入差距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统计分析郝东明西安财经学院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体系研究何春杰西安财经学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何庆光广西财经学院贸易专业化统计指标研究及中国经验分析何树全上海大学创业政策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测度胡荣才湖南大学统计学院服务业统计监测方法研究黄国芹四川省统计局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黄玉梅四川省统计局使用行政登记数据进行官方统计研究姜澍国家统计局科研所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统计研究蒋翠侠山东工商学院核算中统计估算方法研究蒋志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基于时空演化的分析雷敏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李博湖北经济学院中国统计制度创新研究李国荣长春税务学院我国工业行业生产率增长影响因素:测度、分解与评价李健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我国西部省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李锦宏贵州大学国际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效率的统计研究李坤西安财经学院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我国基层政府绩效评估中的运用李凌汉青岛大学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统计研究——基于居民消费行为的视角李涛西安财经学院地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李伟北京市门头沟区统计局区域协调发展统计研究李晏墅南京师范大学江西省区域协调发展比较与评价统计研究李志强江西财经大学金融风险管理中的统计方法研究林春艳山东财政学院“二维三向”模式下的中国统计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研究陆明远天津大学国有林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计研究吕洁华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基于低碳的农村能源供应和消费需求研究罗国亮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民间统计的发展研究罗良清江西财经大学一次性医用材料的合理使用指标评价体系及其应用马骏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研究院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体系研究马媛山东科技大学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江苏沿海企业绩效评价研究马云波盐城工学院我国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马志强江苏大学居住实态调查与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孟文强山东科技大学国家统计数据全程质量管理研究——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孟勇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彭莉戈西安财经学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统计研究钱争鸣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基于空间计量视角的长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邱瑾浙江财经学院城乡弱势群体问题研究任洪涛国家统计局赤峰调查队城市群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任志安安徽财经大学连续时间下的非参数统计方法沈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统计学系基于投入产出原理的地区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宋辉河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大学生人力资本价值与就业状况关联性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宋磊济南大学统计数据质量及其公信力研究:基于公众参与的视角宋马林安徽财经大学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统计研究苏为华浙江财经学院世界银行在华农业科技贷款项目投资效果评价—基于陕西省监测数据的实证研究苏永乐西安财经学院基层统计工作规范体系研究孙纪涛山东科技大学我国区域人才战略实施效果评估测度与实证研究孙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强与所属国经济发展关系的量化研究孙宪华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孙志梅山东科技大学金融服务业地理集聚与空间差异性统计研究谭朵朵湖南大学统计学院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研究王光彩四川省统计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王桂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国内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统计与评价研究王洪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关中—天水空间经济协调发展统计研究王慧西安财经学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期评价研究王建斌山西省统计科研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电力能源结构优化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软件系统开发研究王如燕山东工商学院统计中介服务机构现状与发展研究隗斌贤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就业质量的评估原理、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卫铁林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股改后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统计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闻德美山东科技大学抽样调查中有效利用辅助信息的统计推断新方法研究伍长春浙江嘉兴学院非补充输入型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及其应用探索向蓉美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环比指数与季节调整方法研究熊建中四川省统计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统计研究熊祖辕四川省统计局.新疆中小型企业创业情况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研究徐秋艳石河子大学山西农业现代化水平研究阎清河山西省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西北省区现代化程度的实证研究杨大成西安财经学院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叶青湖北省统计局经济一体化统计测度及其对金融危机传染影响研究游家兴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我国农民工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于丽敏东莞理工学院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郁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统计学系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斌扬州大学“两型社会”指标体系及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张立军湖南大学统计学院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张强天津市统计局金融风险的识别、测度及预警统计方法研究张守凤济南大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赵乐东河南财经学院北京市信息产业链发展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赵曾琪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郑勇西安财经学院地区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体系研究周洋山东科技大学建立统计创新体系、提高统计能力相关问题研究朱孔来山东工商学院基于局部风险最小化的信用衍生品定价与套期保值研究宗明刚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状况研究宗占红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基于评价决策法构建区域通信潜力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
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 合理, 抓住区域潜
投 资 情 况 等
研 究 与 开发
竞争力评价体系. 兼顾电信区域潜力的特殊性及数据的可 获取性 。 采用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 最终建立一套通用指标
与个性指标、 现代指标与传统指标、 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
子指标构成, 如图2 所示。
区域潜力评估模型构建流程如图 1 所示。
3 评 估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31 关键 因素 的分析 .
区域潜力及竞争力关键影响因素见表 1 。
32 评价指标 的选 取 .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
化 程 度 、 话 普 及 率 等 电 企 业 经 营 潜 力 因素 如 网 络 实 占 率 、 型 业 务 转
33 指标体 系的建立 .
综合考虑区域潜力的各影响因素,依据指标选择原 则, 借鉴 I 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电信国际 M
表 1 区域 潜 力 及 竞 争 力 关键 影 响 因素
市 场 发 展 潜 力 区 域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如 区 域 G ( 均 GD ) DP 人 P 、 因 素 区 域 城 镇 化 进 程 、 民 生 人 活 水 平 等 区域 发 展 潜 力 因素 如 通 信 市 场 饱 和 程 度 、 行 业 收 入 增 长 率 、 域 信 息 区
成 长 性 等 市 场 竞 争 力 区 域 竞 争 环 境 如 市 场 占有 率 等
科学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所 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即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
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 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
区 域 企 业 经 营 因 素 如 收 入 结 构 、 网 络 质 量 、
我国各省、市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的社会组织和结构 的环境。竞争力是一个整体的竞争水平 的 系统提高 。樊纲 (9 8 19 )认为 ,狭义的竞 争力是一 国商 品在 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 ,商 品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来源 于同样质量 的产品具有较便宜 的价格 ,或者说 同样质量 的产 品具有较低 的成本,竞争力包含着制 度 ( 包括管理等软 性技 术)进步、技术进步、要素成本和 比较优势等三个环节 。 上述 区域竞争力 的概念主要是把 国家作为一个 区域来进
本文认为 ,借鉴上述关于 国家竞争力 、 区竞争力 的定 地 义,区域竞争力应该 定义为 :参与竞 争的 区域 ( 省、地 区 ) 依据 区位特点 ,通过 实现产业 的合 理分工、协作 ,以比较优 大要素是企业战略 、企业组织、企业 群体 内竞 争对手及该产 势为基础不断形成竞争优势 的能力 。根据 区域竞争力 的内涵 品的国内市场需求。19 9 8年波特又进一步指 出,在 国家层面 可以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九个分项竞争力 :经济综合竞争力 、 上,“ 竞争力” 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 。“ 三力体系”之 产业竞争力 、科技竞争 力、金融 竞争力 、基础 设施竞 争力 、 说认为 ,国家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 +环境竞 争 政府作用力 、国民素质竞 争力及居 民生 活水平竞 争力 ,其核 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生产增值的竞争力 ,其 中包括两个 内容 , 心在于产业竞争力 、经济综合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及 国民素 是三次产业范围下的全部公司或企业竞争力 ,二是产业结 质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潜力所在。 构 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水平取决于其竞争资本水平 ,也取 决 于其竞争过程水平 。基础 竞争力是指支持核心 国际竞争 力 2 区域竞争 力的指标 体 系 的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的基础 ;环境 国际竞争力 也是 经济竞争力包括经济 总量 指标 、经济增长 、外 向经济 三 国际 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与政府 提供 项二级指标,其中总量指标包括 G P 竞 D 、固定 资产投资、社会
研发支出 竞争程度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基于 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与RD数据的实证分析
七、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次演示在研发支出和市场竞争程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准确地度量市场竞 争程度及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如何在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构建 一个更全面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创新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研发支出和市场竞争 问题将继续受到。未来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以期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 升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参考内容
研发支出、竞争程度与我国区域 创新能力研究
本次演示采用基于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与RD数据的实证分析方法,深入探讨研 发支出和竞争程度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背景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个背景下,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界的焦点。其中,研发支出和市场竞争 程度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两个关键因素。
二、文献回顾
研发支出是衡量一个地区技术投入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 研发支出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市场竞争也是激发创新 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去进行创新以提高自 身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活动存在紧密关系。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二、研发支出与区域创新能力
研发支出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投入。一方面,研发支出可以为科技创 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另一方面,研发支出可以 提升区域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区域的科技创新能 力。
为验证研发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我们收集了国内各区域的专利申请 数量和研发支出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研发支出对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正 向影响,即随着研发支出的增加,区域的创新能力也会增强。
我国区域产业链竞争力测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区域产业链竞争力测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肖祖沔赵雪晴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06期摘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度了省域产业链竞争力,并分析了各省不同行业竞争力分布与变动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省域产业链竞争力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链竞争力差异较大、不平衡性突出。
就影响因素而言,市场开放度、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总体产业链竞争力均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技术市场活跃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提升结构性产业链竞争力。
鉴于此,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优化调整研发经费配置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激发技术市场活力,推动产业链向更强劲、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显性比较优势;投入产出;高质量发展一、引言近几年,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和经济打压力度加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中国承受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分流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激烈的产业链竞争。
而且疫情肆虐使各国间的贸易受阻,这对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产生了巨大冲击。
2020年4月,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同年9月,再次发出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及增强竞争力”的号召。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产业链正面临着重新构建的挑战,中国的产业链面临着堵塞和断裂等风险,这对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出现问题,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因此,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迫切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超过了40万亿元,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幅非常显著。
中国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图1基于投入产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三中国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一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核心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并根据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竞争力评价模型io模型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选择指标最终形成两个相互联系的综合指数即目的地要素投入综合指数以及目的地业绩产出综合指数并利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来反映目的地将要素投入转化为业绩产出的效率以投入产出效率指数来评价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强弱
则 , 并根据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竞争力评价模型
( IO 模型 ) ,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选择指标 , 最终
形成两个相互联系的综合指数 , 即目的地要素投入
综合指数以及目的地业绩产出综合指数 , 并利用投
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来反映目的地将要素投入转化
为业绩产出的效率 , 以投入产出效率指数来评价旅
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强弱 。
由此可见 ,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基础是目的地 所具有的所有资源 , 包括各类旅游资源 、接待设 施 、人力资源以及资本资源 , 这是目的地为旅游者 提供旅游经历 , 提高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投 入 。竞争的最终表现是旅游者需求的满足 , 以及通 过这种满足而获得的相应利益 。而最终表现的差异 就取决于不同旅游目的地对其资源的利用效率 , 效 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竞争力的大小 。显而易见 , 旅游 目的地竞争力就是在一定的投入下获取最大最优产 出的能力 。这种能力只能通过现实的投入与产出的 比较来确定高低 , 这也说明目的地竞争力是一种已 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