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问答题题型及解答指导
中国历史第四册问答题材料题汇总
中国历史第四册问答题材料题汇总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共作出了哪些努力来挽救革命?这些努力有何意义?答:挽救革命:①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搞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③发动秋收起义,广州起义;④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这就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中共是怎样找到这条革命道路的?答:(1)正确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1927年,中共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先后遭到失败。
这说明中共所坚持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行不通。
“八七”会义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红四军开展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各地共产党人领导武装起义,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政权。
193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中共要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推翻地主阶级统治,得到了翻身农民的大力支持。
红军执行正确的作战方针,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因和扩大。
3、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你从中受到哪些革命传统教育?答:(1)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完全抛弃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推行王明“左”倾错误主张,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较大。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近转迫转移。
(2)困难:敌人围堵截;物质紧缺,生活困难;自然条件恶劣(山高水险,雪山草地,气候寒冷)。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问答题的种类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
难度较大。
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
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
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
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问答题的结构。
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选例并图解如下:[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
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
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
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
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
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
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
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一、题目分析。
1. 题目要求,对于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2. 题目特点,通常包括历史材料的原文或图片,需要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二、解题步骤。
1. 理清思路,仔细阅读历史材料,理解材料内容,把握问题要求。
2. 分析材料,对材料中的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关键信息。
3. 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提出观点和论据。
三、解题技巧。
1. 理性分析,客观分析历史材料,不带有主观偏见,不随意臆断。
2. 结合知识,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见解。
3. 表达清晰,语言简练,表达清晰,逻辑严谨,重点突出。
四、范例解析。
题目,以下是一份古代文献,描述了某位历史人物的生平,结合文献内容,分析该人物的重要贡献及其影响。
文献内容:“某某,字某某,生于某年,是某朝某官员。
他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出了某项重大政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还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分析及回答:根据文献内容可知,某某在政治和文学艺术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提出了某项重大政策,这一政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稳定。
其次,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后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
因此,某某的重要贡献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注意事项。
1. 注意审题,仔细阅读历史材料,理解问题要求,抓住关键信息。
2. 注意逻辑,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表达准确。
3. 注意细节,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细节要有深入了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六、总结。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需要对历史材料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历史知识,客观理性地回答问题。
历史八年级下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全附答案)
岳麓版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一)材料分析部分1、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参考答案: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
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参考答案:(1)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及答案解析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及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材料三)哥伦布自小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特别向往到东方寻找财富。
为了获得航海所需的财力支持,他曾向多国王室游说,后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支持。
同时,在15世纪末,帆船的改进、罗盘针的运用和“地圆说”的传播,都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改编自百度百科(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字母对应的航海家姓名。
并请对“发现了新大陆”和“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做简要注解(如:字母——人名,发现了新大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步入近代材料一(它)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材料三西方历史学家认为:欧洲的14至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1)材料一中“新的时代精神”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运动的实质。
(2)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是哪位航海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欧洲的14至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一观点的。
中国历史第三册问答题材料题汇总
中国史第三册问答题材料题汇总一、问答题: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的,18世纪中中到19世纪中期,英国相继采取哪些手段?结果如何?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答:(1)根本目的:找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18世纪中期主要同中国进行正常贸易,没能打开中国市场。
19世纪上半期,主要是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但由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使其遭受重创。
19世纪中期,发动了侵略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3)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克思在1853年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不疑问的是英国的大炮。
”据此回答:(1)文中所说的“汇成强大的革命”指的是什么斗争事件?(2)为什么说“推动这次爆炸”的是“英国大炮”?(3)这次“大爆炸”的历史功绩和深刻教训是什么?答:(1)太平天国运动(2)它发生在英国用武力发动的鸦片战争之后,这次侵略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是激发这次革命运动的主要原因。
(3)略。
3、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这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
据此回答。
(1)英国为什么成为近代史上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2)有人认为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导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惨败于英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答:(1)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禁烟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行动。
它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3)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于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4)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问答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 若是材料论证题( 解题方法: 若是材料论证题(1)从材料中提取有 效信息。( 。(2 做出正确判断( 效信息。(2)做出正确判断(3)用所学的有关历 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对所给的历史材料做出正确的证 做到史论结合。 明,做到史论结合。 观点论证题:(1)判断观点的对错,是全对、全 观点论证题:(1 判断观点的对错,是全对、 :( 错还是部分对。 错还是部分对。把握的关键是观点是否符合历史 的实际,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否一致。 的实际,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否一致。 摆史实、讲道理,以史实来证明判断。 (2)摆史实、讲道理,以史实来证明判断。
三、归纳概括型问答题 归纳概括型问答题 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 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 过程、重在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过程、重在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 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那三次变化? 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那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1)打破教材叙述,对教材进行重 打破教材叙述, 形成更深层的知识系统, 组,形成更深层的知识系统,能够较合理地划分 历史阶段、认识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认识阶段特征,同时理清各方面的发 展线索。( 。(2 以基础知识为依托,概括、归纳、 展线索。(2)以基础知识为依托,概括、归纳、 总结历史知识。 总结历史知识。
三、问答题的题型 1、叙述型问答题 叙述型问答题 2、比较型问答题 比较型问答题
3、归纳概括型问答题 4、材料型问答题 归纳概括型问答题 材料型问答题 5、论证型型问答题 论证型型问答题 7、综合型问答题 综合型问答题 6、评价型问答题 评价型问答题 8、开放型问答题
初级历史总复习归类讲解及训练(含答案)
初级历史总复习归类讲解及训练(含答案)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过去、解读现在和构想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初级历史总复的归类讲解和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练来巩固历史知识。
一、古代历史1. 早期人类的生活- 问题1: 早期人类如何生活和求生?- 回答1: 早期人类靠捕鱼、狩猎和采集食物维持生计。
2. 古代文明- 问题2: 古代文明有哪些?- 回答2: 古代文明包括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
3. 中国古代历史- 问题3: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有哪些?- 回答3: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有夏、商、周、秦、汉、唐等。
二、近代历史1. 近代科技革命- 问题4: 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回答4: 近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2. 世界两次大战- 问题5: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5: 一战和二战是由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原因引起的。
3. 当代国际关系- 问题6: 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回答6: 当代国际关系面临着恐怖主义、资源紧缺和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
三、练题1. 问题: 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等方面。
2. 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有哪些?- 答案: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朝代有夏、商、周、秦、汉、唐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的历史总复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讲解和练习题,请随时告诉我。
2022-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材料问答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材料问答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1)材料一中“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目的:作用:(3)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沟通哪些河流?自北向南分别是:沟通:(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涿郡指今;江都指今;余杭指今。
这条河的中心点在。
(5)隋朝创立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有哪些?2、【材料一】舟可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材料二】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贞观之治》请完成:(1)材料一是哪位帝王经常告诫臣下的话?(2)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3)鉴于以上认识,该帝王采取了那些措施避免覆舟?①;②;③;④;⑤3、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举子看榜图》【材料二】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完成:(1)材料一中的情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2)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3)请从材料二、三、四中提前有效性息,说说这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①;②;③4、【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代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奏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完成:(1)从材料一看: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4)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①;②;③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玄奘西游图)【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附答案)一、问答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
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材料二清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夫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洋务运动》材料三(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回答:(1)根据有关材料概述洋务运动对外近代技术的态度。
你如何评价这种态度?(4分)(2)根据有关材料指出顽固派反对洋务活动的理由?(4分)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
(4分)2.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和技巧,真是经典!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和技巧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题集[1]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4、阅读材料材料一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8个 23个 16个 62个 148个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1)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大事。
(3) 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参考答案:(1)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与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广交天下朋友;重返联合国;改善中美关系,中美、中日建交。
(3)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选自歌曲《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请回答:(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3)材料中的二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参考答案:(1)“大救星”是毛泽东。
(2)“老人”是邓小平。
(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
中考历史“问答题”分类及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问答题”分类及答题技巧中考历史“问答题”分类及答题技巧问答题的解答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审题。
在审题中,要审“求答项”、“限制项”、“中心项”、“提示项”各是什么?还要审每小问后面的分数,比如是5分,如考生已知道了四点,那么很可能还有第五点。
2、根据审题的结果,也就是题目的要求,从头脑中,从书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
3、打草稿,打草稿并不是要求写出答案的全部,只要求写出几点,每点用几个字概述,点明即可。
4、正式答卷。
5、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审题是否正确?(即答案是否合题意)有无错漏之处?有无错别字等。
问答题的类型及答题策略1、叙述类问答题。
这是问答题最基本的题型。
它主要是对教材中重要知识形成完整记忆,对重要历史事件等准确记忆与理解,形成关于这一事件的知识体系。
答题时,可完全照教材抄下来,注意条理清楚、文字准确、紧扣题意、逻辑严谨。
2、归纳概括类问答题。
是从数量较多的或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历史事实中,或把时间、空间上较分散的历史现象加以选择、提炼,形成集中的、一般性的认识、观点。
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归纳、概括、再现、再认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突破、重组教材叙述,形成更深层的知识系统,抓住事件性质——进步的,事件时间的限制,对连续几组问题,条理清楚,前后分段,以基础知识为依托、概括、归纳、总结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较完整地解答问题。
拓展阅读:中考历史考生答题技巧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
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
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先易后难。
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问答题讲练非选择题解答方法汇总
联பைடு நூலகம்
联系教材所学
明确教材中考查的知识点,结 合问题作答
解题过程
操作方法详解
步骤
要点
第三步:
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写“答案” 组织 答案要点化、序号化分条陈述根据分
语言 值确定答案要点; 注意答题语言规范、
准确、精练
解题过程
操作方法详解
步骤
表述
根据材料回答 第一步: 审“设问” 答案来源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解题过程
操作方法详解
限定词句:概括、总结、归纳、说明、谈谈 答 认识、谈谈启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一步: 案 等。(1)概括、总结、归纳务必要找到共性、 审“设问” 思 共同点,把各类事件的相关内容(影响、原 路 因、作用等)找出来,提炼其共同点,如果
答案只涉及某一事件的内容则肯定是错的;
解题过程
操作方法详解
(2)说明:回答两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或某一事
件对另一事件的影响,往往涉及推动、促进、保
答案 障或者阻碍等关键词; (3)谈谈认识、谈谈启示:结
第一步: 思路 合现实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分析; (4)“论从史出,
审“设问”
史论结合”: 先写出相应的史实,然后对这个史 实的效果、作用、意义影响等进行表述;
题型突破
中考非选择题题型(讲与练) 线索一 非选择题解答方法汇总
材料题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 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学习能力的综合展现, 旨在考查同 学们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 整合加工的能力, 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 行说明解释的能力(历史解释), 对比、分析、归纳能力以及 文字表达的能力。
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一、粗审材料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明确材料指向的是哪个知识板块。
二、审准设问首先,审出问题的条件限制词语:即解题的范围。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根据材料概括”,“比较材料a跟材料b”“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作答时则要紧扣材料。
2、注意问题中的形容词。
其次,审出问题的中心词:即解题的对象或内容,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比如问题“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中心词即为“根本原因”,那你就知道应该怎么作答了吧最后,审分值:注意问题后面的分值,一般“分值大,答案详尽一点;分值小,答案简略一点”,切不可因问题正是自己擅长的便进行长篇大论的分析。
三、二审材料,这一步主要做到两点:1、审材料出处,即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
特别是材料末尾下划线后紧跟着的书名号:例如——1914年袁世凯《祭孔令》,便可得出人物、事件、时间等有效信息。
2、划中心词和中心句,提炼材料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一般中心句置于材料的开头或是结尾;而中心词的则主要与课本结合起来,即自己平时经常在课本、习题、试卷中碰到的词语,往往就为材料的中心词;根据中心句和中心词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
这一步尤为关键,同学们只要在平时多加强训练,火眼金睛,指日可待。
四、三审材料:带着审准的问题再仔细好审材料,一一对应好每一个问题的材料所在,开始给出答案的雏形,即可在草稿本上列出答案的小提纲,把握答案的大方向,防止在正式作答时出现偏误。
五、组织答案:指导思想——材料第一,教材第二(即答题时紧扣材料,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根据自己所划的条件限制词和中心词进行作答)。
作答主要分三步1、按问按分列,答好第一问,分多详写,分少简写。
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同时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九年级上册必修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含解析解析
九年级上册必修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含解析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妥协·斗争材料一英国议会上、下两院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意在避免当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前车之鉴。
这部《权利法案》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妥协原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英国议会愿意保留并接受君主制的形式,把国家主权的象征赋予国王……他的实质性权力受到议会法律的限制……议会主权才是最高的国家权力。
同时应该指出,没有这两位君主(注:威廉和玛丽)的大智大勇和妥协精神,光荣革命的宪制也是难以达成的。
——摘编自高全喜《英国究制中的妥协原则——以英国宪制史中的“光荣革命”为例》(1)根据材料一概括议会和“两位君主”相互妥协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分析妥协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摧毁了德国和作为战胜国的法国,整个欧洲都衰落了,处在美苏冷战的前沿,法国和德国的战后选择再次成为影响欧洲命运的关键。
虽然法国在战后初期仍然抱持的是永久肢解、削弱德国的态度,但是迫于复杂的利益需求和外在压力,法国和德国都向对方伸出了橄榄枝,做出了妥协和解的尝试……欧洲走向了联合和统一的道路,维持了战后60年的持久和平,并成为其他地区未来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可以说,法德妥协和解不仅改写了法德两国的命运,也造就了整个欧洲的历史性转折。
——摘编自和春红《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2)依据上述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画“正确”;错误的在括号内画“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画“〇”。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陷入了普遍衰落的状态②美苏冷战带来的压力,是促成法德相互妥协、走向和解的外在因素之一③二战后法国长期坚持削弱、肢解德国的政策④法德的妥协和解改变了欧洲的命运,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⑤欧洲的联合,使欧洲各国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材料三(3)仿照示例,从①②③中任选一份历史资料,说明其与表格中主题的关系。
(4)从历史上的“妥协”与“斗争”的事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2.14世纪-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附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欧洲人的发现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
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其改变的程度甚至达到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地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挑出18世纪80年代,而不是18世纪6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
……只有到那个时期,所有相关的统计指数才都突然快速地、几乎直线式地上升,这才是“起飞”的标志,工业经济仿佛从天而降。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材料三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
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新全球史》材料四近年来,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熊光清《“逆全球化”阻挡不了全球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00年前后世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当时,最先为此实践的是哪两个国家?说明导致“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历史原因。
(2)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是哪个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大多数专家认为18世纪80年代才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经济因素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材料问答题题型及解答指导历史组蒋国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甄别材料真伪的能力。
(2)学会审题,要审题目与材料之间关系及答题中心内容。
(3)掌握基本解答方法和解题规律。
2.过程与方法以高考真题为典型进行分析同时以辅助练习进行巩固。
3.情感与价值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习惯及理性、认真的学习态度。
4.重点与难点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前言:材料解析题从1989年引入历史高考开始,现在高考试卷中题(Ⅱ卷)部分几乎全部采用材料问答题,客观题(I卷)部分也有一半左右引进材料进行命题。
这种以考查学生分析概况能力为主要功能的题型深受广大师生的关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材料问答题。
一、材料问答题几种主要类型1.根据材料从教材中提问这种题型基本结构是:直接设问或者“根据所学知识……,”比如(09)浙江卷39大题第2小题就就是直接设问,“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一类型主要是用材料引出课题,回答问题则主要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如上述例题参考答案就是直接从教材必修(三)P116“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的表述中来的,参考答案表述与教材表述一模一样。
这一种题型只要掌握了扎实的书本知识,历史双基过关,回答起来难度并不大。
但09年浙江卷这一道题目得分情况来看(难度0.12)学生对基本知识比较缺乏。
2.从材料和教材知识结合提出问题。
这一种题型的基本结构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如(09)浙江卷第38大题第(1)(2)小题,39大题第(3)小题都是这种模式,高考试题中出现比较大普遍,所占比重较。
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把教材中获得的知识和拥有的能力水平,根据设问要求,把教材知识和材料提供的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和总结提炼。
这种问题相对难度较大,能力要求也较高。
3.直接从材料中提问如(09)浙江卷38大题第(3)小题“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关系”,39大题第(1)小题“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要素”。
这类问答题一般都有一个提示语,如“读后请回答”,“根据材料回答、分析、概况、说明”等等,碰到这种题目答案就在材料中寻找。
以上三种题型是近些年来高考命题中最常见的最多运用的基本题型,此外,部分省市的命题中出现了新的探究性命题,如(09)广东卷第26大题:26.(14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8分)参考答案:(1)晚清组。
(1分)(2)①东汉组、宋代组。
(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
(3分)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3分)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这种新的命题趋势值得我们去关注。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第3种类型的材料问答题的解题。
二、直接材料问答题解题方法1.读读懂试题提供的史料是解答符号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
阅读时可以先读问题,带着提问去读材料,边读边思考,可以节省时间。
读材料包括正文、引文、标点符号等,还有说明性文字也不可忽视。
然后在阅读中读出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观点等,还要以表象深入到本质中去理解材料,全面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命题者的意图。
2.审审就是审题,明确试题的要求。
审题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是定时,这里不一定是哪一年,可以是某个阶段、某个时期、其个朝代等。
②是定位,就是材料所叙述的空间,如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等,一般可以从出处、按语、材料本身或提示语中去找。
③定中心,就是要确定回答什么,这是核心、关键,答题时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如“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要素”这个题目,时间是工业革命时期,地点是英国,回答的中心是三个因素。
3.注意这是指的就是在阅读与审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概括主要内容时先看是一段材料还是几段材料组成,如只有一段文字材料那要看有几个句子,一般一个句子就是一个要点;如果是几段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则一般是一段材料一个中心或一个要点。
高考命题出于篇幅和试卷长度考虑大多采用一段材料为主,多段材料一般可以用于课堂内教学使用。
下面一09金华市文综知识竞赛②不可忽视材料中的说明性文字。
像材料前后的说明性文字,原材料出处和材料中的文字理解等,这些文字往往有某些暗示或引导,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如(09)年浙江卷38题地(1)小题,如果不去注意材料一、二中说明出处的1902年和1915年这两个时间就很难把材料的问题放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这个背景下面去思考,这样要答好这个题目就不容易了③注意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等特殊句式,如(09)年浙江卷38题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④思考回答时不要受书本知识或权威观点的束缚,突破固定思维模式。
如这段材料,“德意志帝国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结巴尔……英国把海利戈兰岛让给德意志。
……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支持。
”对于学生如果解读时受限于教材“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观点就很难得出材料中英德勾结反对法俄这一英国当时的政策。
⑤直接式材料问答题务必围绕材料,必须从材料中去寻找答案,以材料为中心。
4.成文这是最后一个环节,紧扣材料,准确作答。
做到观点评价正确,把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正确分析评价,还要由现象中找出本质。
简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在材料中找答案,最后注意尽量不要照抄材料(题目要求除外),不能准确归纳概括时,你可以将原句增加或减少几个字,或改变一下句型结构都行。
小结:作业1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
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
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
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
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气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
我将愉快会参军。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
”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
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
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
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9分)作业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参考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3分)(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2分)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附(09)浙江卷Ⅱ(09浙江卷)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8分)(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8分)(09浙江卷)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