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巨亏事件

合集下载

中航油集团原总经理荚长斌因巨亏案被责令辞职

中航油集团原总经理荚长斌因巨亏案被责令辞职

中航油集团原总经理荚长斌因巨亏案被责令辞职中航油集团原总经理荚长斌因巨亏案被责令辞职2007年02月07日07:40 广州日报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历时两年之久的中航油巨亏案中的责任人受到应有的处罚。

昨天上午,国资委在北京宣布了关于中航油巨亏事件的处理决定,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荚长斌被责令辞职,原中航油集团副总经理、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总经理陈久霖被“双开”。

目前,陈久霖仍在新加坡服刑。

中航油集团新上任的党委书记孙立接任总经理一职,在进入中航油集团之前,孙立是中石油化工与销售公司的总经理。

荚长斌引咎辞职昨天上午,国资委在北京宣布了中航油巨亏事件的处理决定,直接责任人陈久霖被“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负有领导责任的荚长斌被责令辞职。

早在一年前,新加坡初级法庭已对中航油巨亏事件的当事人作出了处罚,其中,原中航油集团副总经理、原中航油总经理陈久霖被判4年3个月监禁及33.5万新元罚款;原中航油前财务总监林中山被判罚15万新元及两年监禁;中航油前董事顾炎飞、董事主席荚长斌及非执行董事李永吉分别被罚款15万、40万、15万新元。

中航油巨亏丑闻发生在2004年。

从陈久霖2003年下半年开始介入原油期货交易至2004年11月30日终止所有原油期货交易,中航油累计亏损了5.5亿美元!中石油孙立“接印”国资委同时宣布了一项新的人事任命,刚刚上任中航油党委书记的孙立成为中航油集团的新任总经理。

记者昨天打开中航油集团的网站发现,在“管理团队”一栏中,党委书记、总经理已换上了孙立的照片,三位副总经理分别是李纯坚、龚丰、张志刚,总会计师是赵寿森。

公开资料显示,孙立今年54岁,已在中石油系统服务超过30年。

陈久霖惊曝中航油事件内幕 称集团一再错失时机

陈久霖惊曝中航油事件内幕 称集团一再错失时机

陈久霖惊曝中航油事件内幕称集团一再错失时机李柯勇声称集团公司一再错失斩仓时机面对危机谈判居然没人拍板危机处理机制缘何失灵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加坡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一事曝光,海内外舆论哗然。

世界著名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发表评论说:在危机显露之初,其实新加坡公司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

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果新加坡公司及其母公司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出现不同的局面。

事件的核心人物———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详情,让人们了解到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处理危机的几个细节:“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集团决定斩仓,整个盘位的实际亏损可能不会超过1亿美元。

然而,集团领导大部分在休假。

9日,新加坡公司正式向集团提出书面紧急请示。

如果当时斩仓,实际亏损应为1.8亿美元。

然而直到16日,集团才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

”假如真相果然如此,最值得回味的是中航油集团领导的工作态度,难道真是国企领导“不花自家的钱不上心”吗?陈还说,危机发生后,“国内外多家大企业与中航油集团进行过多次接触,愿意支持新加坡公司解决期权问题,其中英国石油公司(BP)提出了两个可以把风险控制在2亿美元内的方案,并对新加坡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清盘和谈判。

11月,在谈判接近尾声时,BP召集全球董事在纽约开会,审批与中航油集团之间的合作协议,要求集团领导当晚值班,以便最终决策,中航油集团也同意了这一建议。

”“但是,当晚10点,就最后两个细节,我给在国内总部值班的一位集团领导打电话请示时,这位领导说应由集团总经理荚长斌决定。

而荚总当时在党校学习,手机关机。

集团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也都不接电话。

”陈久霖说,“结果,本来可以通过谈判争取到的利益和减少损失的机会就因此丧失。

”陈的一面之词是否完全可信还有待证实,他的说法与中航油集团领导的表态有诸多矛盾之处。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 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在新加坡,政府对中航油的投机业务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在2003年下半年,时任总裁的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数家银行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的场外合同。

从各方披露的资料看,中航油巨亏事件主要由于在场外交易中卖出的石油看涨期权。

数据显示,中航油(新加坡)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500万桶,卖空的盘位则高达5200万桶,已经超过中国航空用油3年的用量。

看涨期权又称买入期权,是期权的买方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按协议价格买入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

交易者买入看涨期权,是因为预期这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在近期内会上涨。

看涨期权买方购买基础金融资产的最高买价是协议价加上期权费,在此价格水平上,股票市场价格越是上涨,其收益越是增加。

因此,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却无限的。

对于看涨期权的卖方来说,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根据买方选择来履行合约,因此,期权卖方的最大盈利为得到的期权费,而最大亏损则是无限的。

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从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巨大的财务亏损。

也说中航油事件透析巨亏、反思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

也说中航油事件透析巨亏、反思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

饱谎“‘-)航油事俘"——透析巨亏、反思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文/黄斯赫徐若然一、从金融交易层次看“中航油事件”2004年11月5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1.我国石油企业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的手段我国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于申请该项业务的企业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并且限定获得资格的企业仅能从事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有关的品种的套期保值交易。

根据《管理办法》,证监会先后批准了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团以及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等7家石油进口量较大的公司,可在境外期贷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规定其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过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的计价期相匹配。

2.中航油境外石油衍生交易亏损透析中航油此次进行的主要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并不是交易所内的石油期贷交易。

中航油之所以亏损,主要在于大量卖出看涨期权。

期权设计的原理相当于一份保险,买方为了规避风险买入期权合约,到期根据标的资产价格和执行价格的差额,选择执行还是放弃合约。

期权的交易涉及两个交易方:买入者和卖出者。

期权的出售方实现收取期权费,但之后有潜在的负债,他的损益状态与期权购买方的损益状态正好相反。

如果投资者希望标的资产价格上升,他会选择买入看涨期权,而如果他希望标的资产价格下降,会买入看跌期权。

做市商则根据买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期权种类,卖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就看涨期权而言,如果敲定价格高于标的资产价格,买方就会要求执行期权合约,获得相当的利润,而卖方将损失相应的金额;如果敲定价格低于标的资产价格,买方就会放弃执行期权合约,此时他损失的是当初交纳的期权费,卖方则稳收期权费,没有其他损失。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 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中航油(新加坡)被步步推向悬崖,既是因为主事人陈久霖与市场对赌失败,也是因为深植于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错位无从约束乃至鼓励了与市场对赌的"豪气"。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

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

11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到这个离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坟前拜祭。

就在五天之前,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消息公布后,已经被停职的陈久霖于次日奉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之命回国,旋即在新加坡引起巨大反响,要求其立即返新接受调查。

陈久霖在北京没有久留,于12月4日返回家乡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探望父母、祭扫祖坟,随后于7日晚乘机返新。

8日凌晨1时,飞机刚一落地,陈即被新加坡警方羁押。

次日,他获保释。

无论陈久霖还是中航油(新加坡)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如今都处在舆论聚焦之中。

多年来新加坡市场上风头最健的"龙筹大班"陈久霖突然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翻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同样在新加坡从事期权投机搞垮了巴林银行的英国人里森;中航油(新加坡)近一年石油期权交易亏损连连,一直未曾披露,直至11月12日仍然在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大唱利好,使海外投资者再度对中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诚信发出严重质疑;中国航油集团在10月21日明知上市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旗下中航油(新加坡)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用于补仓,明显涉嫌内幕交易。

国内还有更为广泛的思考。

中国航油集团海外采购的"独臂"突然折断,使人担忧随之而来的补救将加大航油进口成本,也意识到航空油料供应的垄断局面本就极不合理,早该结束;中航油(新加坡)期市亏损数额巨大,让人对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深感忧虑,也对现有的监控体系发生怀疑……事发后,面对媒体滔天的指责,陈久霖曾对友人说:"我的情况与里森不一样。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中航油巨亏事件去年年底,出现了一件震动中国经济界的大事,“中航油”在海外石油贸易和期货市场交易的博弈中,一下损失了5.5亿美元。

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是这场赌博的庄家(受益者)。

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进行放债;另一个是参股三井住友银行的美国“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

显然,在一个四人游戏的麻将赌桌前,三井财团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

由于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加上财团另一成员“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货运订单情报,就可以轻易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埋下大量订单。

只要“中航油”不断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

这样一来,三井物产就可以赚到大把的银子。

现在,“中航油”输光了银子,欠了三井财团的成员(伙伴)“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的债。

他们向“中航油”催债是再合法不过的事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或者他们可以逼迫中航油的后台为他们莽撞和缺少经验的儿子“中航油”把钱垫上。

“中航油”实在还不起债,把股份折价抵给债主们也是不错的事情。

今后,“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成了与中国垄断巨头在一起工作的董事,可以分享超额垄断利润。

同时,对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行动,三井财团会更容易地捕获到有价值的情报,这对把握石油市场变化和控制贸易风险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即使“中航油”清盘这种最坏的情况发生,三井物产赚取的利润从整个财团看足够弥补“中航油”欠三井财团成员的2千万美元债款。

对于三井财团这一年在石油生意中赢利的不止一个5.5亿美元利润而言,这点儿债款损失只是个小意思。

浅谈商品的话语权(一)2006-11-22 09:18 作者:51不锈钢信息网信息来源:51不锈钢信息网对于商品的话语权,很多专家、学者都从多个侧面进行过精辟的阐述,笔者想从虚拟经济等角度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 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

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

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中航油巨亏事件..

Contents
1 2 3 4
石油期权简介 中航油事件始末 失败原因分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
失败原因分析——外部原因
• 1.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海外进行金融衍生 品投资失败后,我国政府就加强了对在海外从事金融衍生 品交易的立法。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 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虽然第二条规 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 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但是《办法》 明文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 有企业。因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注册地在新加坡,这便形成 了公司业务范畴里的灰色地带。即作为国有企业不得进入、 但作为境外公司却可合理进入期权投机业务。但是,如果 国有企业为了逃避监管,在境外注册一家公司从事期货交 易,那么如何来防范这种危险?
中航油事件始末
•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 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 • 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 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 的巨量。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 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为 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 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 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 枯竭。
石油期权简介
• 此外,中航油也可以在买入现货的同时,再买入一份等额 看跌期权(Long Put),形成现货+买入看跌期权的B 组合。当石油价格上涨时,则存货方面因价格上涨获利, 而买入看跌期权的合同发生亏损,但两项相抵,组合价值 可保持稳定;当石油价格下跌时,存货价格下跌亏损,但 买入看跌期权升值获利,组合价值亦可保持稳定。 • 可见,合理使用金融衍生产品,不但不会扩大企业经营风 险,反而能够有力地控制乃至锁定企业经营风险。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一、背景资料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

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

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 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1,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2。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3),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1.事件回顾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与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

2003 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 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

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升逐渐放大。

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

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

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

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与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

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

2004年中航油巨亏案例

2004年中航油巨亏案例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经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该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金融赌博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陈久霖卖出“看跌”期权,赌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

2004年10月以来,中航油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结果导致中航油现金流量枯竭,累计亏损达5.54亿美元,而该公司的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

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外部监控机制缺位国家明令规定,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交易;国有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业务而进行的期货交易总量,应与其同期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

但中航油在以上三方面均无视国家禁令违规操作。

而这些违规行为长期畅通无阻,足见外部监控机制形同虚设,国家建立的境外期货监管体系几成一纸空文。

内部治理漏洞百出第一,个人权力压倒制度。

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陈久霖的个人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内控制度之上。

按公司规章的规定,如全公司交易亏损额超过500万美元,应通知公司高级管理层并停止交易。

此事件中亏损额已等于公司净资产值的3倍以上,却未按规定及时上报和纠正。

第二,经营透明度不高。

良好的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制度应密切相联。

但中航油违规操作并形成巨额亏损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投资人竟一无所知,严重地侵犯了投资人的知情权,也导致公司的命运掌握在个别人手中并被葬送。

中航油陨落之历程

中航油陨落之历程

中航油陨落之历程简介:中航油93年成立,后成功实现公司的战略转型。

03年下半年在总裁陈久霖带领下涉足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由03年底的小有盈利,转为04年起的小幅亏损。

大量做空看涨期权,到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倍以上。

中航油集团斥资1.08亿美元,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11月30日,中航油终止所有原油期货交易。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造成中航油期权市场巨亏原因有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监管、错误判断油价走势、未及时止损、财务报表失真、法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

这也留下了些许启示:企业应该有完善的内部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培养,投资境外衍生产品需规避风险,及时止损是投资衍生产品的第一要则。

一、背景一览1、公司背景1993年5月26日,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1994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收购另外两家合作伙伴在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成功实现公司的战略转型。

2001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筹资6000多万美元,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1997年陈久霖开始接手到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净资产在5年内由16.8万美元猛增至1.28亿美元,到2004年为1.5亿美元,增幅达890倍。

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超过11亿美元,是原始投资的5022倍,缔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中航油公司几乎100%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中航油巨亏事件
• 1.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海外进行金融衍生
品投资失败后,我国政府就加强了对在海外从事金融衍生 品交易的立法。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 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虽然第二条规 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 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但是《办法》 明文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 有企业。因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注册地在新加坡,这便形成 了公司业务范畴里的灰色地带。即作为国有企业不得进入、 但作为境外公司却可合理进入期权投机业务。但是,如果 国有企业为了逃避监管,在境外注册一家公司从事期货交 易,那么如何来防范这种危险?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位成熟的市场参与者极少单独购买期 权合同,而往往将期权合同与其他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 从而控制乃至锁定企业的风险。这种构造包括期权在内的 投资组合以控制企业风险的方式有多种。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石油期权简介
Courseware template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失败原因分析——内部原因
• 2.领导人的风险意识淡薄。 • 陈久霖学越南语出生,在衍生品交易方面并没有受过正规
训练,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他曾说,“没想到后来要那 么多的保证金”,可见他对衍生品交易的运作以及背后的 风险一无所知。中航油集团公司从2002年10月开始向新 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但首任财务经理因陈 久霖认为其英语不好被调派为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 经理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 竟然不知道其从事场外期权交易。由此可见,中航油集团 公司在人员的选拔和任命上存在一些问题。

中航油在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案例

中航油在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案例

中航油在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案例2004年12月1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货商中国航空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 Ltd.,以下简称中航油)表示该公司正在寻求法院保护以免受债权人起诉。

此前,公司出现了5.5亿美元(约合45亿人民币)的衍生工具交易亏损。

中航油巨亏以及总裁陈久霖停职接受审查的消息立即成为全球金融界的焦点话题。

业界称之为中国版的“巴林事件”。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并一度在交易中获利。

随后,中航油在一种被称为纸货市场的场外交易市场上售出大量的看涨期权,执行价格位于30~40美元之间(也有报道认为是在40美元以上)。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

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头寸已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为了补交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流动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还支付了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中航油期权交易的主要对手日本三井开始逼仓,总公司决定不再展期,而是斩仓。

中航油期权交易第一次出现了实际亏损,而这次斩仓撞在了历史最高价位55.43美元/桶,实际亏损超过1亿美元。

随后两周,批准斩仓的实际损失累计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在分析中航油事件的经验教训时,与巴林事件一样,内部控制和未经授权的交易同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 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中航油(新加坡)被步步推向悬崖,既是因为主事人陈久霖与市场对赌失败,也是因为深植于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错位无从约束乃至鼓励了与市场对赌的"豪气"。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

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

11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到这个离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坟前拜祭。

就在五天之前,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消息公布后,已经被停职的陈久霖于次日奉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之命回国,旋即在新加坡引起巨大反响,要求其立即返新接受调查。

陈久霖在北京没有久留,于12月4日返回家乡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探望父母、祭扫祖坟,随后于7日晚乘机返新。

8日凌晨1时,飞机刚一落地,陈即被新加坡警方羁押。

次日,他获保释。

无论陈久霖还是中航油(新加坡)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如今都处在舆论聚焦之中。

多年来新加坡市场上风头最健的"龙筹大班"陈久霖突然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翻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同样在新加坡从事期权投机搞垮了巴林银行的英国人里森;中航油(新加坡)近一年石油期权交易亏损连连,一直未曾披露,直至11月12日仍然在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大唱利好,使海外投资者再度对中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诚信发出严重质疑;中国航油集团在10月21日明知上市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旗下中航油(新加坡)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用于补仓,明显涉嫌内幕交易。

国内还有更为广泛的思考。

中国航油集团海外采购的"独臂"突然折断,使人担忧随之而来的补救将加大航油进口成本,也意识到航空油料供应的垄断局面本就极不合理,早该结束;中航油(新加坡)期市亏损数额巨大,让人对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深感忧虑,也对现有的监控体系发生怀疑……事发后,面对媒体滔天的指责,陈久霖曾对友人说:"我的情况与里森不一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