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 生态实践和城市管理的相互协调
三项建设和三项行动方案
三项建设和三项行动方案引言: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每个人身边都有可以学习的人。
同样,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宝贵经验和成功模式可以借鉴。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三项建设和三项行动方案成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对三项建设和三项行动方案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探讨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三项建设1.农村经济建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中国采取了三项重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素质提升。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中国大力推动了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改善交通和信息流通条件,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中国通过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等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使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致富之路。
最后,农民素质提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
中国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农民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更好地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城市建设城市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三项重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中国大力投资于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指导。
中国通过建立城市规划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方案,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了一批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最后,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中国加强城市管理,推动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建立健全了城市管理体制,提高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环境建设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面源污染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据统计,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量养殖废水和化肥农药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环境生态的平衡。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相关法规政策,但是仍存在着很大的治理难度和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全面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以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全面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的意义1、更好的保护水生态环境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水资源的危害性。
治理方案的制定,有助于通过加强监管及控制人类活动来减轻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在全面提高水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保护水生态环境,防止过度采煤和污染条件下出现的河流枯竭和失去水生态的灾难。
2、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改革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分配种植与养殖的用地比例,促进农业从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分析病虫害、气候变化等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采取科学性农业技术和措施,并加强对耕地、污水处理厂、湿地、生态修复及农村垃圾处理等项目的管理和运营。
3、提升生态农业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需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品牌,推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有助于降低氮、磷、钾和其他化肥的使用效果,防止化肥、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环境。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的实施1、制定全面的治理计划制定全面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首先要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入了解农村污染的性质、规模和排污方式,消除污染的主要环节;其次是必须针对环境问题开展全面的调查,分析各种原因,合理建议和措施,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打下坚实基础。
2、严格监测并实施减排措施加强全面的环境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落实减排措施,确保农业面源污染可以得到及时、全面的处理,同时加强环境巡查和监管,强化对超标排污源的重点打击。
快速了解循环农业5种发展模式
快速了解循环农业5种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农业资源,建立起一种资源回收、农业种植和养殖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循环农业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农业发展模式。
下面我们来快速了解一下循环农业的五种发展模式。
一、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农业系统,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有机农业注重土壤的保护和提高,采用有机肥料、绿肥、有机农药等方法,避免化学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二、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的一种新兴农业模式。
它以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高效为目标,通过调整农田环境和作物结构,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轮作轮休、搞好耕作管理、科学使用有机肥料和化肥、合理施用农药,使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水产养殖模式水产养殖是循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水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养殖各类水产品,如鱼、虾、蟹等。
水产养殖可以实现废弃农产品的回收利用,如农田秸秆、废弃农作物等可以作为水产养殖的饲料,同时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渣滓可以作为农田的肥料,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产养殖还可以减少对海洋资源的过度捕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城市农业模式城市农业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城市内的屋顶花园、垂直农场、城市农田等。
城市农业有助于减少食品运输的能源消耗,提高食品运输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
城市农业还可以提高城市居民对于健康食品的获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
五、养殖+种植模式养殖+种植模式是一种将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其核心是通过种植和养殖相互补充,形成农业产业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城乡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发展格局,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得到缩小,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差异,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发展模式往往偏重城市发展,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市资源过度集中,乡村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导致了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了农民工问题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仅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问题,更是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只有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实践中,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扶持政策的落实,也需要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对未来城乡发展的启示,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论述:首先,在引言部分,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分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一节,将详细分析当前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后果。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一节,将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衔接与融合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衔接与融合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空间的整合,二者需要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一、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密切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城乡一体化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须相互协调、互为支撑,方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科技创新、生产方式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农业现代化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广阔空间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城市和农村各具优势,城乡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城乡一体化,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得到优化,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得到提升。
四、农业现代化需依托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农业现代化需要依托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才能持续发展。
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优化,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五、城乡一体化需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城乡一体化需要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
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
同时,现代农业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六、农村地区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村地区是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
新形势下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与趋势
新形势下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与趋势摘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质量与我国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农业应用型学科,在助推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性与关键性作用。
我国农业生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目前,已经进入发展完善阶段。
在新形势下,农业生态学的发展需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进行有机整合,以进一步发挥农业生态学的积极效用。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并探究新形势下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生态学;发展与趋势农业生态学是致力于协调农业生产与生物、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农业与生态共同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收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主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九大趋势,揭示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利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及社会经济总体环境对其调控的主要规律,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门应用型农业学科。
农业生态学发展历程主要分为萌芽时期、产生时期、发展实际以及完善时期四阶段[1]。
萌芽时期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1866年的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初次将农业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自此揭开农业生态学发展帷幕。
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
这一阶段农业生态学处于知识积累的初始阶段[2]。
产生时期主要是指1920至1980年间,在这一期间内,意大利开设农业生态相关课程。
在1956年意大利、美国、日本学者出版了《农业生态学》相关专著。
继续教育考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试题和答案
冷凝法 15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思路包括( ABCD )。
A、因地制宜,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 B、人口与 GDP 相匹配,产业集中和人口集中相同步 C、集中发展,多极化协同集聚 D、集约发展,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E、限制利用土地 16 、生态工业园区分为(ABC)。
A、综合类 B、行业类 C、静脉产业类 D、再利用类 E、高收益类 17 、根据环境的属性不同,将环境分为(ABC)。
A、自然环境 B、人工环境 C、社会环境 D、大气环境 E、地理环境18 、生态农业有以下几点含义(ABCDE)。
A、生态农业是现代化农业 B、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 C、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D、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 E、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的农业 19 、生态农业商业化模式有(ABCDE)。
A、虚拟工厂模式 B、价值叠加模式 C、统购包销模式 D、多元化经营模式 E、三产业联动模式 20 、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ABCDE)。
A、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 B、技术体系还不够完善 C、农业生产化水平话还不够高 D、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E、推广力度不够 21 、我国已试点的国家公园有(ABCDE)。
A、三江源 B、北京长城 C、武夷山 D、神农架 E、湖南南山 22 、生态工业评价指标体系有(ABCD)。
A、经济指标B、生态环境指标 C、生态网络指标 D、管理指标 E、永久性指标 23 、发展绿色商业的意义是(ABC)。
A、优化资源配置 B、更好的满足消费需求 C、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D、增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创新意识 E、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24 、以下哪些传统工业是指?(ABCD )。
A、自组织性 B、整体性 C、多样性 D、动态性 E、永久性 25 、我国已建立的国内环境、灾害、气象信息共享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主要有(ACD )。
A、信息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管理经验 B、信息技术发达 C、环境、灾害方面的信息姿态或数据库 D、有利益信息共享的社会环境 E、科技人才 26 、生态文化创意服务的特征有(ABCDE)。
农业可持续发展解释
农业可持续发展解释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农业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农业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它旨在将农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对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土壤侵蚀、水污染等问题,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鼓励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和水资源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等技术,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3. 农产品安全和品质: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食品的需求。
通过规范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溯源和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信任度。
4. 农业社会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农村社会中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通过提供良好的农业劳动条件和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农民和农业相关机构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推广,为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环境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协调共赢
环境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协调共赢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如何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达成协调共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对环境的挑战。
比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大量土地被开发,生态空间受到挤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可能带来污染排放,影响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质量;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这些问题若不加以妥善解决,不仅会损害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实现环境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共赢,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我们不能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而应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顶层设计,确立绿色发展的导向。
例如,在规划城市新区时,预留足够的绿地和生态廊道,促进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在农村地区,推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是关键环节。
对于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环境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提升监测技术和手段,还需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科技创新在实现协调共赢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广和应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例如,在城市建筑中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农村推广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通过发展生态修复技术,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合理规划城乡产业布局是实现协调共赢的重要途径。
城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逐步向周边城镇或农村转移,并通过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改造,使其实现绿色转型。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识和追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目标,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各地共同的努力方向。
本文将提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实现平衡发展,既满足当前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能力。
生态友好型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保护环境:生态友好型城市通过优化土地利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2. 提高生活质量:生态友好型城市注重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娱乐条件。
3.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友好型城市鼓励可持续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生态友好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原则1. 生态协同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协同发展,形成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
2. 绿色出行: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推广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减少汽车使用量,提倡低碳出行。
3. 优化土地利用:合理控制城市扩张,增加绿地和自然景观,保留农田和生态价值较高的区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节约能源与资源: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应用,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和生活成本。
5. 水资源保护:合理规划城市水系和水源地,建设湿地和雨水收集系统,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
6. 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建立科学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再利用。
三、生态友好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具体措施1. 绿地建设与生态农业:加大绿地建设力度,创建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和城市湿地,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
合理规划农田和农业产业布局,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实现农村与城市的有机衔接。
2. 智能化城市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城市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
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
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备受瞩目。
它们被视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模式,具有环保、健康和经济效益等优势。
本文将探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机农业的定义与特点有机农业是一种基于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遵循一系列有机农业准则和标准,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基础激素和转基因技术。
相反,有机农业注重土地的保持和改良,采用有机饲料和有机种子,强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它还强调动物福利和农作物的品质与安全。
有机农业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机农业注重土壤的养护和改善,通过有机肥料和绿肥轮作等方式,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其次,有机农业强调生态循环和资源利用,并倡导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协调。
再次,有机农业强调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通过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障食品的无公害和健康。
二、生态农业的定义与特点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保护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农业模式。
它强调利用生态学原理与农业实践相结合,追求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农业主张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生态农业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农业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通过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和构建生态多样性的农田景观,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其次,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自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优化农事措施和农业循环系统,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再次,生态农业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节约,通过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能源利用的策略,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三、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1.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们注重土壤资源的保护和改良,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同时,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节约,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协调发展有何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协调发展有何关系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协调发展是两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的保障。
在城市中,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而在农村,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等也威胁着农民的健康。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安全的食物,才能让城乡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其次,生态环境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农村带来经济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
比如一些山区凭借其独特的森林景观和清新的空气,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的发展。
在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
例如,一些城市打造的湿地公园、生态公园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促进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再者,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城乡的生态平衡。
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农村的不合理开发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而加强生态保护,可以让城乡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为各类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比如保护湿地可以为候鸟提供栖息地,保护森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这些都对于维护城乡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协调发展反过来也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城乡协调发展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过去,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而通过城乡协调发展,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农村,加强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污水处理能力、垃圾处理能力等,从而减少农村的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城乡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城市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而农村则为环保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与发展
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健康、绿色的城市环境。
首先,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公园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规划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功能和质量,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采用可持续、环保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例如,在道路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砖、排水系统等技术,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城市的生态涵养能力。
其次,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需要推动绿色出行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汽车的普及,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公共交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广非机动车出行方式,鼓励人们骑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尾气排放和交通堵塞。
此外,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城市绿地和生态景观的建设。
城市绿地和生态景观是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绿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调节城市的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管理中应加大对绿地建设的投入,增加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绿地的覆盖率和绿化率。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景观的保护和修复,保护和恢复植被,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最后,城市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需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市民的责任。
只有广大市民树立起环保意识,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才能实现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如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实践经验,探讨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实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而生态环境则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任何过度开发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在生产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 农业科技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
4.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来补偿农民实施生态保护所付出的成本,可以激励农民更多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 农田生态工程在农田中实施生态工程,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土保持设施等,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6. 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如农作物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农田与城市间的有机循环等,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7. 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游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8. 农业生产者责任农业生产者应当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遵守环境法规,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9.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环境保护的区域协同与合作机制
农业环境保护的区域协同与合作机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农业环境保护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区域间的协同与合作机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业环境保护的区域协同与合作机制,以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一、区域协同机制的重要性农业环境保护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方或国家,而是一个涉及到整个区域的综合性问题。
由于区域内农业活动的相互影响,单一地方的封闭性保护措施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建立区域协同机制是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关键。
区域协同机制能够促进各农业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不同地区的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在区域协同机制的框架下,可让各方了解彼此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有效的合作网络,共同应对农业环境挑战。
二、区域协同机制的实施方式为了建立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和执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域协同机制实施方式:1. 成立区域性农业环境保护合作组织:设立专门机构来协调和组织区域内的农业环境保护活动,制定共同的行动计划和目标。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区域内农业环境保护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流。
3. 推动科研合作:加强区域内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4. 促进交流与培训:开展定期的会议、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加强区域内农业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
三、区域协同与合作机制的意义建立健全的区域协同与合作机制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 资源优化利用:通过区域协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技术创新与共享:区域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共享,提高整个区域的农业环境保护水平。
3. 提高管理水平:区域协同机制可以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协调与整合,提高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4. 促进经济发展:有效的农业环境保护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涉县区域治理方案
涉县区域治理方案背景涉县位于河北省中部,是聊城市的一个县。
涉县属于中国北方平原农业区,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谷物作物的生长,是聊城市的重要粮食生产区。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涉县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涉县作为一个农业县,治理任务比较繁重,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生态环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推进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涉县区域治理的相关方案。
目标和目的涉县区域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的平衡,把涉县打造成为一个生态环保、优美宜居的宜业宜居之地。
具体目的如下:•保护涉县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区域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方案内容生态环保方案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深度治理行动,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理念,畅通公民环保信箱渠道,让公众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共同保护环境。
2.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
加大城市排污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开展黑臭水体治理行动,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水源保护工作。
3.加强农村污水处理。
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工作,提升农村饮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减轻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4.加强农业生态治理。
加强耕地保护,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
城市化推进方案1.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现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功能提升。
2.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市配套设施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城市品质。
3.加强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城市群,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市与周边县市的协力合作,提升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案1.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加大对农村公路和桥梁建设的投入,实现全县通公路。
2.加强农村电网建设。
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提高电网覆盖率,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得以接通电网。
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的相互关系
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领域,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城乡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生态学和城乡规划学的角度,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的相互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乡规划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生态环境保护又需要依靠城乡规划的指导和保障。
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这种破坏和减少又会对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城乡规划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在城市、乡村以及乡村与城市之间建立起相互促进和衔接的良好关系。
城乡规划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城乡规划是对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它可以合理地调控人口流动、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和公园,设置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等,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在乡村规划中,可以合理规划农田、山林、水资源的利用,平衡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
而这些都需要城乡规划者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功能。
生态环境保护也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环境保护要求城乡规划者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减少对土地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城乡规划也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的相互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农村管理方案实践经验总结
农村管理方案实践经验总结为了有效管理农村地区的资源和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各地普遍实施了农村管理方案。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1. 必要的调研和分析在制定农村管理方案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了解农村地区的资源情况、人口分布、发展状况等,以及农村居民的需求和意愿。
只有充分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2. 充分发挥基层力量农村管理方案的实施需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村居民参与其中。
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设立农村居民自治组织,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3. 鼓励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管理方案应该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增收。
可以通过引进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管理,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拓宽农村就业渠道。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管理方案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包括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的修建和改善,以及通信网络和电力设施的覆盖。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5.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管理方案应该注重农村环境保护,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良好。
可以推行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和水源的纯净。
同时,鼓励农村居民重视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
6. 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农村管理方案应该注重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可以加强学校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推广,丰富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
7.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农村管理方案应该注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障。
可以建立农村社会救助机制,为贫困家庭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
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和老年生活。
8.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农村管理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方案的有效落实和运行。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重建方案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重建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后工业时代。
在这个时代,城市的重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城市重建方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重建方案,包括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生态友好等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后工业时代城市重建的重要原则之一。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忽视了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而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应该将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节能减排。
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量往往很大。
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可以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建设节能型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城市的能源需求。
同时,我们还可以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应该将资源的循环利用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
例如,我们可以建设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将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再利用;我们还可以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和公共用水。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存在着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应该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平和包容的城市。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教育和培训,提供机会给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智能化智能化是后工业时代城市重建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城市重建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打造智能化的城市。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
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城市管理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城市的交通状况、环境污染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城市中堆肥(提供者:Eric Goewie )快速转变是不可行也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田园管理中的生态实践Giovanni Galanti ,国际有机认证机构生态农场giovannigalanti@birgilio.it生态农业不仅指在耕作中不使用化学品,还包括诸多方面:生物多样性、空间上的土壤控制、水资源管理、“绿肥”和虫害控制。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积极的、多样化的和综合性的耕作方式。
本文基于一项旨在泰国建立城市有机型菜园(用有机种植技术管理,如用有机肥灌溉的菜园)的研究计划。
这项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为城市和周边的农业提供一条较新的发展道路,它呼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出于环境、健康、减少贫困和食品安全的考虑而尝试生态农业(请见Marilao 的经验,UAM no.4)。
古巴是一个常常被研究和援引的将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田间管理的案例(见本书第22页)。
尽管古巴采纳甚为积极的生态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外部因素”,它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大规模田间应用性试验。
古巴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 政治意愿● 公共土地的获取使用● 协调(而非竞争)使用当地资源 ● 支持小生产者的具体计划 ● 鼓励生产者拥有主人翁意识● 建立强有力的扩展计划 ● 确保各项投入的获得● 当地对新鲜产品的强烈需求 ● 发展农户市场和直接交易机制好处有这样一些:食品安全(包括自力更生、灵活性和利用新老知识)、减轻贫困、可持续资源管理、改善公共健康以及其他好处,例如为乡村农户提供范例、获得本土种植经验、刺激其他类型的就业(从事工农业生产活动、餐饮业、旅游业等)。
转变过程向生态农业甚或向一个更具持续性的生产系统的快速转变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Hill 在1985年给出了转变过程的三个阶段:1) 提高常规生产效率,重点在于减少投入 2) 用生态投入代替常规投入,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对市民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3) 基于生态过程和原理重新设计农业生态系统国际上的研究试验仍在前两个阶段苦苦探索,对转变过程的第三个阶段还没有多少进展。
合格的生态系统也大多停止在第二个阶段的水平。
事实上,达到第三个阶段的水平应是转变过程的终极目标。
下面将要讨论对于一个有效的转化和建立一个生态菜园网络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考虑。
在笔者看来,这些考虑虽非全部,但给出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新文化不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私人部门,第一个重要步骤都是培养一种与生态农业价值观相对应的新文化观念,这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农业的适宜性、环境意识、人类健康获益(不论生产者和消费者)、高产、在地方及全球范围内发展生态农业、交易其产品。
向个体和团体提供适当的文化工具要比采取强迫性的政策更为有效。
职业训练和援助一项完全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转变战略需要检查下列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要素:土壤管理、水资源管理、杂草和虫害管理及庄稼管理。
要有一个扩展的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援助和职业训练。
古巴的经验是在向城市生态菜园的转变中,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扩展服务机构是十分重要的。
其它资源的可用性一个例子是公私合作建立一种为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中心。
古巴建立了“种子屋”,专门出售古巴哈瓦那的有机农业 (提供者:HDRA )消费者想知道关于他们购买产品的信息(提供者:Eric Goewie )经营菜园所需之物。
生态产品专卖店和认证团体在城市可达地域设立生态产品专卖点是合理的。
专卖店和认证团体向低收入人群提供新的工作机会和技术技能等经济回报。
这些要素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极其重要的支持。
结论对于向生态农业系统的合理转变而言,正确认知生态农业的含义起到核心的作用。
在试验中,发展中国家农场主的转变工作有这样的有利条件,即生态技术常常与当地的生产条件一致,并且较低收入人群更易获得技术援助。
关键的一点是,在达到生态菜园的可持续性过程中,通过鉴定给予生态生产品(至少是那些有待出售的产品)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
在都市农业中应用生态技术要比用常规的方式管理菜园获益更多,尤其是考虑到食品安全、减轻贫困、公共健康和可持续资源管理等方面。
最后,向城市生态农业的转变将为当地农业部门提供一个重要例证,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易被接纳。
可持续农业技术的采用:经济和非经济的决定因素改编自Trevor Young 的,“全球环境改变项目21号简报”1998年7月与常规密集种植相关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导致许多农民寻求农业生产的替代办法。
但是,是什么驱使他们改变耕作方式呢?一项研究考查了英国、西班牙和巴西的农户,以试图发现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选择了某种技术和为什么一些人采用了可持续生产技术。
有机农业技术(如有机肥灌溉)被视为贯穿整个项目的经验分析的基础。
主要的发现有:● 在西班牙和英国,使用有机肥的农户和不用有机肥农户的态度有显著差异;在巴西,这种差别很小。
平均说来,与传统的农场经营者相比,使用有机肥的农场经营者要年轻一些,经营的土地也较小,并不依赖从事农业带来的收入。
在欧洲的例子中,非经济因素在决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而在巴西则不是。
●在巴西和西班牙,有机型农场主明显比传统意义上的农场主受过更高的教育。
在英国和西班牙,女性占去了有机型农场主的较大比例。
有机型农场的家庭规模也较大。
●态度和信念最为重要——在英国和西班牙是这样,在巴西则不是。
只有英国,性别的区分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正效应。
●在最初的4-5年里,瞄准能够将可持续技术用于田间管理的潜在的接受者是很重要的。
转变的可能性过了这几年就降低了。
在英国,倾向于使用有机方法的农场主自1986年以来增多了,而这恰好与有机技术咨询处的建立同步发生。
●一些传统的生产者已经在部分使用此种替代性农业技术——在土地中施放较少化学品——但他们的态度与典型的有机型生产者明显不同。
政府可以引导他们改变耕作经验,而不必等到他们自己去体会到有机农业是一种经济的、可行的选择。
认证消费者日益需要安全健康的食品,他们希望更加了解这些食品。
同时,他们倾向于用稍高的价格购买这种食品。
因此,生产商的商品如果能够满足消费者所要求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生意定能兴隆。
商标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什么是商标?如何保证商标能像其承诺的那样?答案就在认证上。
一个产品如果满足了认证项目中所有的要求和标准,就算通过了认证。
认证就是指具体的实践有关健康和环保的立法的过程。
这样一个项目可以帮助检验员控制产品流程和商品。
检验对任何人应该是独立的可控的。
如果一个生产商通过认证,他或者她就可以用这个商标进行销售了。
下图表示认证和获取商标的过程。
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独立的检验机构。
生产商向这些机构支付费用。
当这个价格不太高,尤其对于小型企业,合作是可行的。
合作企业获得一个商标,生产商们就可以在市场上销售拥有这一商标的产品。
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帮助生产商获得产品认证。
Goewie,未发表,2002有关生态农业的认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大家可以从非正式的、基于信任的种子交换系统和许多正式的、基于认证的种子项目的失败中学到很多经验。
(Prain, 个人观点)**************************************农业商业化、有机认证和公平贸易的经验在拉美国家会议上交流经验为交流商业化、有机认证和自由贸易的经验而举行的拉美国家会议于2001年10月23日到26日在基多举行。
会议是由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农业生态运动交流项目组(MAELA)组织的。
会议认为对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所有中小型农牧生产者来说,其农林牧副产品的商业化和认证是必须的。
这对非政府官员、合作机构、金融实体和地方政府而言同样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会上还对发展农户间的商业组织、市场干预、质量监控、技术调整以及融资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主要结论如下●商业组织从商业视角看应当包括适当的管理体系、成本效率和社会公平。
该组织还必须处理好组织外部的一些问题。
●市场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信任关系或者建立一种避免冗长不公正的中间链的商业化网络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还要努力接通并整合提供产品交换的生产链。
正在进行的新市场研究对项目和流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对生态农产品外部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为市场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但应认识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类产品的市场是不同的。
●质量监控建立本土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在社会和生产者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
然而,考虑到出口问题,还必须寻求建立一种全球的质量监控体系。
作为这一体系的一部分,培训和外部监督是必要的。
同时,这样一个全球监控体系必须要考虑到地区差异和生产者类型的差异。
●技术所有的农业商业化过程、计划或者项目都必须利用适当的生产技术。
这就意味着要采用既环保又经济的技术。
合适的技术应该能提升产品的总价值,并作为认证的一个因素。
国家必须鼓励并提供这些外部的技术支持。
也有可能从非政府官员、合作机构和其他组织那里获得支持。
●融资从商业视角看应该重视用于资本结构调整的资金。
这将有助于将来农业生态生产和商业化项目的持续发展。
实施可选择性融资的资金管理也是必要的,从而使其不必具有传统融资高利率、需要担保的特点。
另外,创造本土的资金循环、信贷联合或者社区银行也是一种能产生良好效益的战略。
●环境商业化必须要考虑到环境和社会质量之间的公平关系。
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掌握有关他们活动的潜力和对环境实际影响的信息和知识。
内部的质量监控必须要将环境因素看作生产体系的一个战略性的投入。
所以,为了获得认证就必须要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Murphy C.19... Cultivating Havana: Urban Agriculture and FoodSecurity in the Years of Crisis. Development Report 12. Oakland, California: Food First Institute.2.Sommers P and Smith J. 1994. Promoting Urban Agriculture: AStrategy Framework for Planners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Asia.Cities Feeding People Report 9. www.idrc.ca/cfp/rep09_e.html .3.Woese K, D Lange, C Boess and KW Bogl. 1997. A comparison oforganically and conventionally grown foods-Results of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J Sci Food Agric 0022-5142/97巴西的生态市场农业商业化、有机认证和公平贸易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