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4-5知识结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4-5知识结构

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年代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③出席万隆会议(1955) ①重返联合国(1971)
伟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关键)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改革开放以来
④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 )
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 成就:改革、开放(格局怎样?)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 “ 一 国 两 制 ” 的 构 想 和 实 践
①含义 理论
②形成过程
①时间 实践: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回归 ②原因
③意义
展望:台湾问题(方针、原则、有利和不利因素)
三 、 新 中 国 的 外 交
内容:一化三改造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特点: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
经 成就:《论》、八大、八字方针 济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建 设 ③文化大革命:周恩来、邓小平整顿国民经济
(1966-1976)
实践:三大改造、一五计划(1953-57)
一 、 现 代 中 国 的 建 设 (
·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政治建设
②文化大革命时期
(民主遭破坏)
③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
(十五大 、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1949-
今 )
经济建设(必修二的专题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1.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中国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大力发展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全国各地的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信息通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区域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倡导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不同地区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

4.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鼓励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开放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开放合作。

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

6.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7. 民生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注民生改善。

国家加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稳定发展为特点,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该体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障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既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又充分发挥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特色的转型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这一转型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具有竞争力,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中国经济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结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一)1949一一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工业化建设(1)时间:1953 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到1957年提前完成(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时间:1953——1956底(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一)成功探索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己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作用:农业比例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建设1.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3.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开放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4.经济发展阶段:1978-1990年,经济快速增长;1991-201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至今,经济转型升级。

5.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城乡居民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等。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水平,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2.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实现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1.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等。

2.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等。

3.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1.城镇化进程: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城镇化质量等。

2.新型城镇化特点: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3.城镇化政策:户籍制度改革、棚户区改造、城乡规划等。

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

2.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648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648人民版PPT课件
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 ③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为主要形式)
b意义:勾画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3)中共十五大(1997) a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 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是硬道理 ⑦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意义: ①为中共十四大奠定理论基础 ②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b意义:党探索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a背景:同上+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理论基础 b内容: ①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③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意义: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2)十四届三中全化,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 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 (2)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 ①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③判断标准(3个有利于): 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关系: 计划和市场不是二者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手段)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新阶段或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一、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1)背景: ①国际: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受挫,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要求:(1)“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2)中共八大;(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2、实施“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补充: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1)背景: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状,工业落后;为了增强国防;受苏联影响。

(2)时间:1953——1957(3)内容(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主要在东北)(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4)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1)背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B 答案:
A.①②③④ 2020/6/16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谢谢观看
2020/6/16
2020/6/16
邓小平南巡讲话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2020/6/16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 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南巡讲话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 开放事业;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2020/6/16
一、历史性的跨越; 2、标志:
1)邓小平南巡讲话; 从此,中国的改
革开放步入一个
2)中共十四大; 新的阶段
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 济建设搞上去。
2020/6/16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你代获的取豆什腐么票主和要粉票的历史信息?
2020/6/16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2、中共十五大 (1997年);
2020/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决策过程。
2020/6/16
十二届三中全会
思 想 解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4.10 )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十专题、现在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成就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第十专题、现在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成就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第十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一、现在中国的政治建设1、一个理念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的政治现代化2、两个重要机构和两部纲领性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三大政治制度和三大发展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一大特色;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195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在宪法里;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二阶段:1956-1976,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由于左倾错误;文革的破坏第三阶段:1976年-今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制中权力集中;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修改宪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写如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二、祖国统一大业1、构想针对台湾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内政;20世纪80年代提出;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涵义2、实践香港回归,澳门回归3、两岸关系展望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方针;逐步实现三通;1992年九二共识一个中国;1994年全国人大《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全国人大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造并举3、三项成果社会注意工业化的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确立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8)------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2、两个方面(1)、成功的探索: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矛盾;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国民经济(2)、探索中的失误:左倾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3、五点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改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2)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中心环节是争强企业活力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的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四、新中国的外交1、建国初外交政策及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国际2、20世纪70 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3、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不结盟;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地区性国际组织(亚太和上合组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材料:到1988年,我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到,015亿元,国民收入 11,770亿元,平均年增 长.9%,国民生产总值上 升到世界第八位。
80.00% 70.00%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放 和
中共十四大召开
认 识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的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过 程
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 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看, 有四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重要 的因素: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宪政民主、 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 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特点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 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 越多的国有资产计划经济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让市场 经济提高效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 步入一个新阶段。
4.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具体化。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必须坚持以公 展,转换国有企业经 有制为主体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专题三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3

专题三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3

(
)
[解析]
“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
市场经济特征的具体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 国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 主义所独有,D项正确。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 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
(4)到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 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
本目标。
•为什么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作 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标志? •提示:(1)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 场经济,从而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 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市场化 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逐 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89~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项“工业改造” 的实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项是指建国初期,C项指改 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①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历史条件)●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②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③1966--1976年:“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④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1.背景: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和政权巩固2.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①过渡时期:半殖半封社会(1840—1949)——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1956—)②内容:一化三改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④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⑴一化: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成就、意义p47)⑵三改:1953-1956①内容: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②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私有制变为公有制)③意义:p47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社会变革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共八大19561)、背景:①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苏共二十大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⑴、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⑵、“大跃进”: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⑶、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⑷、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为什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材料一:毛泽东痛切地感到: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

课件:专题3 第9讲 中国现代经济文明

课件:专题3 第9讲 中国现代经济文明
第9讲
中国现代经济文明
第1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命题视角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一是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八十年代,主 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 行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 四大之后,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讲的知识点在2011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 高,整个这一讲,都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而 本讲的知识点中, “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考查的频率又最高,如北京卷19、福建卷20、山东卷 13、上海卷28、四川卷19等,都进行了考查,理应引 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此问较为开放,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 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 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主流媒体 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但不一定是社会真实的反映)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 概况和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回答第(1)(2)(3)问时,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问时,言之有理即可。
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八次锁定“三农”,前七次
如图所示。
命题视角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 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 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 宣传标语。

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建设

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建设

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建设中国的建设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涉及到许多领域和方面。

以下是对中国建设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

1. 经济建设:中国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市场化、国有企业改革、外商投资促进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一体化。

3. 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中国的大中城市成为了经济的中心和创新的引擎,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中国也在加大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4. 教育建设:教育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5. 医疗卫生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建设和发展健康中国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6. 环境保护: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政府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

中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鼓励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7. 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 社会事业建设: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就业等方面,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努力改善社会公平正义。

9.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国建设的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人才的支持力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状况的是:2.有人认为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③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普遍建立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08江苏单科)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 .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4.(2008广东理科基础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5.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B.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6.(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7.右面这幅宣传图(图中火车运载的是一根玉米长棒)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新中国A.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B.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C.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D.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8.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9.“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素材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素材

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材料一(1991-1995)5年来,邯钢坚持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进入了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1991年到1995年的5年间,产品销售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50亿元;上缴税款由1.6亿元增加到4.3亿元;实现利润由0.5亿元增加到7亿元,平均年递增率达93.4%;钢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215万吨;总资产由27.83亿元增加到76.4亿元,净资产由10.42亿元增加到46.9亿元,资产负债率从62.54%下降到38.6%。

材料二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

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户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先进典型。

材料三据统计,2002年,江西省全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包括国有绝对控股和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的总资产达4939.8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37.2%,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为918.27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5.9%;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的利税为336.8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9.8%。

与1998年相比,资产、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5个、11.4个和13个百分点。

表明近年来江西省国有工业成份能够左右和支配的经济总量呈明显下降之势,但在资产总量上仍保持着近四成的控制力,在其他经济总量方面则保持近三成的控制力。

——江西省统计局中共十四大会议主要内容:(一)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四年来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也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四年,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经济建设知识点归纳

经济建设知识点归纳

经济建设知识点归纳一、经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经济建设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增长、促进就业、提高人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二、经济建设的基本要素1. 资源:经济建设需要充足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2. 技术:技术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包括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3. 市场:市场需求是经济建设的驱动力,市场机制的灵活运作对经济建设至关重要;4. 政策: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建设起着引导和调节的作用。

三、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1. 工业建设:发展工业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2. 农业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建设可以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3. 城市建设:城市化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标志,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等;4. 交通与通信建设:发展交通和通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电信等;5. 教育与科技建设:加强教育和科技建设可以提高人才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四、经济建设的实施路径1. 政府主导: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包括制定相应政策和规划,提供公共资源和服务等;2. 市场导向: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调节供需、促进投资等;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4. 开放合作:经济建设需要借助国际合作和开放的机会,吸引外资、技术和市场,推动经济发展。

五、经济建设的现实挑战1. 资源约束:资源的有限性可能成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需要合理利用和调整产业结构;2. 环境压力:经济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3. 经济波动:经济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经济周期、金融危机等波动,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4. 分配不均:经济建设可能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空定位】一五计划:成就/作用【知识体系】(1953-1957)总路线:一划三改(1953-1957)三大改造:方式/作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过渡时期(1956)社会主义公有制(1949-1956)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56):内容/评价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总路线/实践/结果/启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经济(1956-1966)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49--文革(1966-1976):表现/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对内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新时期 1978(1978以后)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2南方谈话/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题组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新中国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土地改革等措施,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我国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到1956 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题组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总任务。

这次会议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1958年,中共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4.‚文革‛爆发后不久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5.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6.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题组三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4.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随之在农村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各地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6.1984年中国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主要改革内容有: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8.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地区。

浦东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至此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题组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 年中共第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解题指导】影响、意义类设问答题模板1.设问方式(1)影响类①限定性的设问:如有何积极影响,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对世界或者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如何等。

②宽泛性的设问:如有何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2)意义类①限定性的设问:如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意义,有何国内意义,其重大国际(世界)意义是什么,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或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等。

②宽泛性的设问:如有何历史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2.答题模板影响类第一种:国内和国际方面。

第二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①政治影响:可以从政治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治格局、政权交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等方面思考。

②经济影响: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分析。

③文化影响:可以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分析。

第三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发展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四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①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分析。

②客观影响: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意义类(1)从性质、作用、历史功绩等方面作答。

(2)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等方面思考。

【典型例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摘自《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两个时期‚改变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什么?说明后一时期‚改变组织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巩固练习】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1.(2014海南单科,24,2分)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2014海南单科,25,2分)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3.(2014重庆文综,9,4分)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4.(2014北京文综,18,4分)‚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5.(2013安徽文综,17,4分)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6.(2013重庆文综,9,4分)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7.(2012课标全国,32,4分)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B组2012—2014年高考·提升题组1.(2014课标Ⅱ,31,4分)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2.(2014天津文综,9,4分)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2014安徽文综,17,4分)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