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会否变相“高考移民”?

合集下载

刘海峰高考移民与移民高考

刘海峰高考移民与移民高考

刘海峰:高考移民与移民高考晨雾 / 转帖高考移民是多年来的老问题,移民高考是近年来的新问题。

高考移民是需要防堵的现象,移民高考是需要解决的现实。

高考移民与移民高考互相关联,进城务工人员是一种实际上的移民,他们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从情、理、法三方面来说都应该解决,但是如果尺度把握不好,就可能带来大量的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

大体而言,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分为三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二是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东部省份;三是海拔高、经济和教育水平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的许多省区。

同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现代高考所面临的各省市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失衡问题与中国科举史上所遇到的地区之间中式数额不均问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将录取公平问题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便可知道在分数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长期存在着两难选择。

不可能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我们不要企望完美的解决之道,只能在分数公平与区域公平两端之间尽量取得相对平衡,找出一种相对合理的办法来,渐进地加以解决。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一个自北宋中叶以后就争论不休的老大难问题,是考试选才中的千古难题。

考试公平是指完全依据考试成绩来公平录取考生,区域公平是指通过区域配额来调控各地区之间考中人数的悬殊差异。

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的国家,如何既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又能维持不同区域间录取率的相对平衡,这是一个古今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都会遇到、却不易解决的两难问题。

因为实行分区定额录取,不同地区必定存在竞争难度的差异,于是便产生了“考试移民”,这在科举时代叫“冒籍”,即冒充籍贯报考。

北宋时期,东南地区的士人经常移籍到容易考取的河北五路参加考试。

明清两代,由于边远地区的人文水平较低,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

高考移民的认定标准

高考移民的认定标准

高考移民的认定标准
高考移民的认定标准是指在高考前或高考时,将户口迁入其他省份,并在当地就读高中,并参加当地高中阶段教育考试,获得相关学历证书的考生。

具体认定标准如下:
1. 户籍迁出:考生必须在高中学习期间,将原生户口迁移到其他省份。

2. 高中就读:考生必须在迁入的省份就读高中,并获得当地高中阶段教育证书。

3. 参加高考:考生必须在迁入省份参加高考,并取得该省的高考成绩。

4. 移民时间:考生在高考前或高考时才迁移户口并开始就读高中,且迁移是为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而进行的。

5. 移民地点:考生迁移的省份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教育资源相对较好。

以上是高考移民的认定标准,符合以上标准的考生可以被认定为高考移民,并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

- 1 -。

异地高考,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异地高考,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 上海、 广东三地。“ 异地高考” 是指由于


解析 “ 异地 高 考”
● 解 释
:父母 向发达地 区迁移 , 子女跟着父母去
:并在这个地方长期生活 , 要求“ 异地高 :考” 者的学籍没有问题 , 他们可能整个
在 中 国存 在 着 四种类 型 的高 考行 政 区划 :一 种 类 型是 : 中学都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 , 接
上 已经和 “ 新 北京 人 ” 无异 。 能够 满足 “ 异 地高 考 ” 学生 条件 的
孩子大多来源于此类家庭。
所以“ 异地高考” 的主体 , 和普通农 民工子弟关系不大 。
度成为“ 高考移 民” 新借 口 廖先生 : 我和妻子都是来苏州打工
二、 聚 焦“ 异地高 考”
● 提 问
云朵一 样 , 只能看 不能 摸 。
张千帆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 0 1 1 年义务教育阶段
的 随迁子 女达 1 2 6 0 . 9 7万人 , 2 0 1 0 年为 1 1 6 7 . 1 7 万人 。 因为各

● 条件

网络上有一种声音 ,大概是说 , 如
1 . 家长条件 : 家长在流人地有稳定 的工作 、 稳定的住所 、
稳定的收入 , 缴纳了各种保险 , 尽管不是居住地户籍人 口, 但
是常住人 口; 、
果实现了“ 异地高考” , 农 民工们砸锅卖
铁也会把孩子送到北京 、 上海 , 到 时候 城市人 口膨胀 ,教育资源变得低效 , 本 地人利益受损。但事实上 , “ 异地高考”
误区一: 把“ 异地高考” 等同于“ 高考移民”
“ 异地高考” 问题和 “ 高考移 民” 问题有本质不同 : 首先 , “ 高考移民” 基本上发生在欠发达省份 。譬如像西藏 、 海南 ( D 类) 等地 的“ 高考移民” 的人 , 一般并没有在这些地 区接受过

异地高考政策刍议

异地高考政策刍议

异地高考政策刍议作者:姚文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7期摘要异地高考政策作为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力举,深究之下不难发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二是省际间高考招生分数线高低差别大。

同时在对“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困境分析后对政府、学校等利益相关主体提出四点建议,并借此全面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关键词异地高考教育公平对策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都是实行计划招生制度,即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预测需要招收学生人数,进而下达招生指标。

而新的异地高考是指符合一定条件在非户籍地接受教育的学生可在其受教育地参加高考,享受与受教育地户籍学生同样的录取待遇。

实施“异地高考”是一个挑战制度的革新工程,也是迈出公平合理的“第一步”。

1 “异地高考”的政策根源在高考录取问题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省内竞争、省内划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政策。

其实质是地区利益、集团利益与个人利益之争。

“异地高考”的政策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二是省际间优质高校高考招生分数线高低差别大,部分省省际内二本院校高考招生分数线不统一,不同地区分数线不同。

2 异地高考面临的困难由于异地高考是对我们国家现有高考制度的一次变革,其必然面临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和现存制度对它的阻碍。

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其主要面临以下几点困难:首先,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历史、地理及经济原因,我们国家整体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发展水平。

这使得在教育资源上中西部地区难以获得与东部相均等的分配,如果实行异地高考,可能出现大量中西部教育资源较少地区的人口流向东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一种新的“高考移民”现象。

其次,适考标准难以统一且存在地方保护。

当前的社会现状,如果整个国家有一个统一的适格标准,以北京为例,拥有较多的名校,若是无限制或限制较少地允许随迁子女享受与北京学生同样待遇的话,相同的招生名额会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考生数量在竞争。

“有条件的”异地高考

“有条件的”异地高考

在家乡读 书 ,就得长期 承受骨 肉分离 之 痛 , 上家长无法及 时教育孩子 , 加 孩子 的 成长将大受影 响 ; 如果 把孩子带 在身边 , 由于人户分 离 ,子女不但 在入学时受 到 诸多 限制 , 在临近高 考时 , 还得 回到 户籍 所在地参加考试。 在流入地学 习 , 回原籍考试 , 学籍 能
问 题 始 终 令 家 长 们 头 疼 :如果 把 孩 子 放
就会有数千万 的孩子 面临失去 良好 教育 的困境 ,数 千万个家庭 将遭遇分 隔两地
的痛 楚 。
至高中毕业 时有连续 4 以上学籍 的, 年 可
就 地参 加 高 考 。 中 国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院 研 究 员 储 朝 晖
难 点 四 : 否会 产 生新 的高 考 移 民? 是 对 于 北京 、 海等 这 类 “ 考 特 区” 上 高 来 说 , 地高考推行难 度很大 , 为这势必 异 因
迁高考” 涉及 到两个利益 主体 , 是输入 一 地高考群众 的利益 , 二是输入地参加高考
的 农 民_ 女 的 利 益 。其 核 心 是 处 理 好 T子 既 得利 益 和 增 长 利 益 怎样 分 配 的问 题 。 鲁 听 表 示 , 对 两 个 利 益 主 体 , 育 面 教 部 的 原 则是 :第 一 ,要 保 证 既 得 利 益 , 第
陈万志表示 , 目前打破高考户籍限制的呼 声很高 , 这说明 , 随着人 口流动增 加 , 公民
技术上没问题 , 当地 的利益不是教育部 但
能 平 衡 的 。吴 启 迪 透 露 , 后有 可能 会 成 今
在 今年 全 国政 协 十 一届 五次 会 议 上 , 10多份 提 案 指 向农 民丁 问 题 , 中 民盟 8 其

广东异地高考最新政策

广东异地高考最新政策

广东异地高考最新政策广东异地高考最新政策据报道,近日,广东教育部门发通知,明年起,广东放开异地高考,就读普通高中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在广东高考,那么具体有些什么要求呢?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要求:①父母至少一方在广东连续交满3年社保②父母一方提供在广东居住证③有合法住所证明④子女本身在广东中考并有完整3年学籍。

放开会不会影响本地户籍考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表示,关于异地高考,实际上主要是异地录取的问题。

现在各个省市是根据原来的一套办法来确定名额,每个省市都是固定的。

广东本地的考生本来规模减少了,机会可能就会随之增加,在放进来那么多人后,即便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但本来应该增加的机会就增加不了。

所以新政策中还有一句话,就是广东省会根据这种情况,争取调整广东省的录取名额。

实际上,根本还是在于我国现在的高考录取制度到底如何确定每个地方的名额,这是所有问题的焦点。

专家说法:不会造成高考移民不应过度夸大竞争异地高考全面放开,会不会带来人们想象里的“高考移民”呢?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曾多次表示,异地高考实施后并不担心广东的`高考移民。

省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高考研究专家高凌飚说,不用担心高考移民,“广东录取率比别处低,干吗跑来这里?”既然来广东考试的人多了,招生计划能不能多给点?高凌飚说,目前录取仍按照分省计划进行,已实行几十年,“牵涉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是非常复杂的。

”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盛兵教授透露,异地高考政策制定时,省里希望异地高考考生增加多少人,就按相应比例增加多少招生名额。

“包括外省招生指标以及名校指标,一直在争取增加,但应该没有完全实现。

”异地高考放开,如果没有扩大指标,本地考生竞争就更大了,但不应过度夸大竞争。

明年广东全面放开异地高考,然而,不少准异地高考生却表示,他们早已融入了广州的生活,但希望社保条件还能更加放开。

目前全省高二在读的外省户籍随迁子女有4万-5万人,其中相当部分将在广东高考。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高考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主要是指高考在户籍方面的制度规定,也就是高考与户籍捆绑在一起,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考、考试及录取的一项制度规定。

[1]高考户籍制度的本意是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享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各地教育以及文化的平衡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制度却成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

由于高考户籍制限制的存在,导致大量考生不能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省市参加高考,这也就催生了两类现象,即“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

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异地高考是指户口在流出地,但在流入地高中就读并注册学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不改变户籍的前提下,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以及录取的一种考试方式。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进而产生在就读所在地参加高考的诉求,这一诉求在一定层面上否定了高考户籍制度。

而高考移民恰恰相反,它并不否定目前的高考户籍制度,而是在参加高考之前将考生的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且录取率较低的地区迁往录取分数线较低且录取率较高的地区。

高考移民现象是一些考生及家长基于原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从而竞争激烈,为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寻求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籍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的情形。

这种情况的主流趋势是从经济发达而高教资源稀缺的地区迁往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基础教育发达的地区迁往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异地高考现象还是高考移民现象,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而这两种现象之所以产生,高考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

高考户籍制度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根基,早在科举时代,我国就存在科举户籍制。

因此,要想了解高考户籍制的由来以及去向,就有必有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科举户籍制。

“洋高考移民”或倒逼开放异地高考

“洋高考移民”或倒逼开放异地高考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
“洋高考移民”或倒逼开放异地高考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每年能有七八十人考上清华北大,成绩很好的张图就在这所学校就读,可他不是北京户口,连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

已经与丈夫离婚、具有美国国籍的母亲为张图提供了援助,他很快能以美国公民身份参加“美国高考”。

更奇妙的是,孩子变成美国人后,马上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了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可持“外侨居留证”直接报名参加中国高考,还可以享受10分的优惠政策。

如果张图办下美国护照,再回来办个“外侨居留证”,刚好赶得上北京2014年高考报名!
评论员岳建国
北京高考权:宁给洋人、不予国人?
在北京参加高考,外国人可以,北京之外的中国考生不可以,也就是说,属于稀有资源的北京高考权,宁给洋人也不予国人不管这是政策还是法律的规定,正常人无论如何都会觉得荒唐得难以理解,这和十年“文革”中只许外国人进入购买、国人不得进入的“友谊商店”现象一模一样。

请问:外国人参加高考的权利为何高于国内公民?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是一个极少接收外国移民的国家,即使允许外国侨民参加北京高考,人数也不会太多,如果允许北京之外的考生在北京高考,那人数就多得很了!再说,外国人是客人,给点特权可以显示我们对客人的热情嘛!这话非常错误,法律赋予国人的一切政治权利,必须得到无条件满足,这与数量的多少无关;我们热情好客,但谁也无权以降低作为主人的中国公民的地位为代价!再说,只要这个政策不变,以后会有更多的国内考生去搞“跨洋高考移民”,这支队伍将越来越大!。

“异地高考”政策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异地高考”政策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异地高考”政策的现状与原因探究一、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有35年,高考成为考取大学的唯一途径,所谓“一考定终身”。

而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户籍制度仅仅挂钩,学生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着重发展沿海地区和城市,区域差异逐步扩大并不断加剧,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涌向发达地区,由此产生了大量流动人口。

据统计,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36亿,随着他们在城市的扎根落地,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以北京、上海为例,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2009学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599名非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

而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已有4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们很快就面临中考问题,如果中高考问题不解决,这些孩子将有很大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

另外,由于各大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各地的高考招录比率相差悬殊。

以北京大学为例,2012年总共招收3441名学生,其中北京人就达到700人,而北京的总人口才1260万人。

因为这个原因,有条件的人开始高考移民。

2013年我国有二十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目前10个省份官方披露数据显示,约有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其中重庆、湖南和浙江等少数省份达到千人左右,江苏、安徽、湖北等多数省份为二三百人。

这一数字与912万的高考人数相比,仅占千分之五的比重。

在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报名并不踊跃。

作为高考大户的河南,今年有75.8万人参加高考,实际报名的异地户籍考生只有49人,仅占招生总数的0.6%。

湖北全省共有43.8万人,符合异地户籍高考的考生约有2000人,其中219人报名参加高考。

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异地高考报名人数甚至不足10人。

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异地户籍考生不足总数的0.1%。

异地高考问题的法律分析

异地高考问题的法律分析

异地高考问题的法律分析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和发展,异地高考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异地高考是指学生选择在与自己所在户籍地不同的地方参加高考。

然而,这一选择不仅带来了方便,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首先,异地高考涉及到户籍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关系。

我国高考制度基于户籍制度,将学生的高考资格与户籍地挂钩。

因此,学生选择异地高考会导致其高考资格的转移,涉及到户籍迁移、学籍转换等一系列手续。

在此过程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审批、备案等工作。

异地高考的合法性及其对高考制度的影响,需要通过法律解释和制度完善来明确。

其次,异地高考涉及到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保障。

学生选择异地高考,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考试费用、住宿条件、交通安全等。

在此过程中,如何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权等权益成为关键。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异地高考的公平公正,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和救济措施。

再次,异地高考涉及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

随着异地高考的增加,各地高校面临着来自不同地区的考生竞争。

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录取中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避免资源过度集中,造成不公平现象。

此外,也需要加强高等教育协作,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效率。

最后,异地高考涉及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问题。

学生异地高考涉及到学籍转移、培养管理等问题,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和服务。

因此,需要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学生权益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异地高考问题的法律分析涉及到户籍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关系、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保障、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等方面。

我们需要通过法律的明确与完善,加强监管与协作,确保异地高考的公平公正,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历史典故】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历史典故】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历史典故】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客籍人都不享有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

结果造成土客籍双方在社会身份、晋升机会上的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代际遗传。

这种歧视政策也酿成了赣南的长期社会冲突。

近日,“异地高考”改革进入快车道。

一方面这是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学障碍;另一方面,“异地高考”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

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对以京沪为代表的发达城市,以及边疆教育落后地区的低分录取,一直难以认同。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大国,科举历史上一直有“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等问题;科举制度从来与户籍、录取名额地域分配、歧视反歧视联系在一起。

下面从国家考试-地方考试、地域公平-考试公平这两组维度,来分析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的分配。

科举制起于隋唐,以考试论英雄,取代被门阀贵族所垄断的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

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生,不过京兆府(长安)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一般州的名额为两三人,而长安每次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

所以,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

”这就有了第一个问题???首都录取名额畸高。

宋代也有这个问题。

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参加国家考试考生的名额,叫“解额”。

以嘉?五年(1060年)为例,首都开封府的解额是266人,而陕西只有123人,广东只有84人;而且,国子监108人的解额,并不算在开封府内。

国子监加开封府的考生,在国考中登科的人数,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

无怪司马光称:“盖由每次科场及第进士,大率皆是国子监、开封府解送之人。

”明代绘画中所描绘的殿试作者:沈彬到清朝,顺天府(北京)的举人名额也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同治元年(1862年)顺天府的名额是185人,文化大省浙江只有152人,广东省为102人。

首都的录取名额,超过任何一个大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科举制终结。

高考:有的在异地,有的在放弃

高考:有的在异地,有的在放弃

有几所甚至 1 所重点高校 ,而北京 、上海等经济发达 、
人 口数 量 较 少 的 省 市 则 占有 全 国 多 数 优 质 高 等教 育 资 源 。与此 同 时 ,占据着 全 国较 多优质 高 校教 育 资源 、经 济 发达 的北 京 、上 海 等地 ,高 考录 取 分 数 线 普 遍 偏 低 , 而生 源 大 省安 徽 等地 分数 线 则基 本 较 高 ,安徽 省 基本 高
等 高 等教 育 资源 丰富 以及 国家政 策照 顾倾 斜 的地 区 。这 种现 象的 出现 ,不可 避 免 的是 由于 优 质 高等 教 育资 源 的
意 见》 之后 ,全 国 各 省市 纷 纷效 仿并 出台相 关 政 策 ,且 2 0 1 3年 全 国 有 二 十 多个 省 份 首 次 实 现 了 异 地 高 考 ,实
省份
北 京
上 海
件 ,各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将异地学子的高考权与 父母 的身份 、地位 、收入牢牢地 绑在一起 ,达不 到要
求 ,没有 稳 定 的收入 ,没有 缴 纳各 种 保险 就 不能 参 加 当 地 高 考 。然而 需 要异 地 高 考权 的学 生 ,是 那 些外 来 人 口 的子 女 ,许 多 人身 处社 会 的底 层 ,租 借 别人 的房 子 ,在 外 打 工 且 市 场 更 换 工 作 ,收 入 低 ,缴 不 起 各 种 保 险 。
2 0 3 9 4 . 2 6
4 5
5 2


安徽
5 9 5 7
1 2 3 5 9 3 3
4 2

“ 三道门槛 ”的准入条件使得大部分异地考生不得不返
回原 籍 参加 高 考 ,而放 弃 在 流入 地 参加 高考 的愿望 。 随 后 各省 份 公布 的 异地 高考 政 策 中 ,也规 定 了相 关 要 求 。如有 的 省份 实 现 了随 迁子 女 满足 条件 后 与 当地 考 生 同 等 报 考 录 取 ,有 的 省 份 则 仍 然 只 针 对 高职 ( 天津、

异地高考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异地高考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异地高考的本质目标1.切实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以户籍为依据,采取分省命题考试和分省配额招生的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巨大变革,户籍制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成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地高考的最大阻碍。

“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估计,我国18岁以下流动儿童数量已达3 800万,如按照农村户籍占74%的比例估计,农村户籍的随迁子女人数为2 800万左右,而城市户籍的随迁子女数量则达到近1 000万。

”[1]在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开放异地高考、解决随迁子女的继续升学问题迫在眉睫。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异地高考,以期通过开放异地高考更好地解决随迁子女继续升学考试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指出,异地高考的主要原则是“要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也把随迁子女的教育和升学问题放在首位。

因此,异地高考从本质上讲必须抓住这一根本,一切以解决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为出发点。

2.发挥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高考”即高等学校入学招生考试的简称,自产生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的高考渊源可以追溯到隋朝的科举制度,是对科举制的改良和发展,本质是通过选拔性的考试选拔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

各种高考改革虽然在形式、内容上进行了变革,依然离不开高考的本质,即选拔人才的目的。

异地高考作为高考改革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本质仍然是选拔符合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基数之大,不仅产生了开放异地高考的迫切需求,更带来了产生于其中的大批优秀人才。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的绝大部分从小跟随父母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相比教育水平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

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

异地高考改革利弊到底多大7月22日,教育部对外公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推动各地出台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社会各界围绕异地高考的争议声从未中断,赞同者认为这是教育公平的巨大进步,但也有人认为异地高考可能会将高考移民合法化,损害本地户籍考生权益。

疑问尚存,但这场全国范围的异地高考改革已经踏上破冰之旅,先行探路的山东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异地高考究竟前景如何?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详细调查。

被户籍决定的命运落差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杨培银的名字一直和3名青岛高考落榜生状告教育部案联系在一起。

7月22日,当杨培银得知教育部明确要推动异地高考的消息时不禁感慨,被户口决定的高考命运这一不公平局面,终于有望被打破。

2001年8月,青岛3名女应届高中毕业生姜妍、栾倩、张天珠打起了她们人生中第一场官司,对象是教育部,起诉的理由是教育部侵犯了她们平等接受教育的宪法权利,杨培银成为三位女孩的代理律师。

在那一年高考中,文科生张天珠考了506分,理科生姜妍522分,文科生栾倩457分。

这样的分数,在北京,完全可上重点大学,张天珠甚至报北大都有希望,可在青岛,连专科都够呛。

2001年高考,北京录取分数线是文科类重点本科454分,普通本科429分;理科类重点本科488分,普通本科443分。

而山东录取分数线是文科类重点本科580分,理科类重点本科607分。

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试卷答题,却要面临因户籍不同而导致的巨大命运落差,这让众多山东考生大呼不公,而这起全国就高考制度提起的首例诉讼,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那个时间最为热门的话题。

那个官司后来因种种原因而撤诉,但能顺利发起诉讼本身就是胜利,我们将呼唤教育公平的理念传播出去,而且触动了教育部,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杨培银表示,那3名女孩中,张天珠继续复读,后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栾倩和姜妍分别被电大录取。

是否应该废除高考移民政策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高考移民政策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高考移民政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高考移民政策。

首先,高考移民政策存在着不公平性。

根据该政策,学生可以选择在其他地区参加高考,而这种选择权使得一些地区的高考难度较低,而另一些地区的高考难度则较高。

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学生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从而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其次,高考移民政策也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问题。

一些学生为了躲避本地高考的竞争,选择到其他地区参加高考,这就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一些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可能会被过度消耗,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匮乏。

此外,高考移民政策也容易导致家庭分离和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为了到其他地区参加高考,可能需要离开家乡,这就导致了家庭分离的问题。

而一些学生可能会面临适应新环境的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考移民政策存在着不公平性、资源浪费和社会问题等诸多弊端,因此应该废除。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高考移民政策。

首先,高考移民政策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

一些地区可能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其他地区则可能教育资源丰富,高考移民政策能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次,高考移民政策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参加高考,这样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教育环境,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高考移民政策也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生到其他地区参加高考,不仅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

综上所述,高考移民政策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因此不应该废除。

名人名句:“教育不应该受到地域的限制,学生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权。

”——某知名教育家。

经典案例:某地区的高考难度较高,导致许多学生选择到其他地区参加高考,这就导致了本地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高考移民与异地高考有什么区别

高考移民与异地高考有什么区别

高考移民与异地高考有什么区别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移民与异地高考有什么区别,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移民与异地高考有什么区别“异地高考又叫“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新疆参加高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新疆考生合法权益和鼓励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新疆大建设、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而“高考移民”又称“投机报考”考生,是指考生为达到升学目的,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利用省区市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高分省区流动到低分省区参加普通高考及录取的投机现象。

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符合以下条件的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在疆报名高考:——自2014年起,来疆务工人员本人及其随迁子女在疆有常住户口,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两年,普通高中阶段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3年并有3年完整学籍,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区内外本专科院校。

非新疆户籍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阶段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12年,并有12年完整学籍,父母在疆有12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和居住证,有在疆社保缴费记录或纳税证明,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区内外本专科院校。

——自2015年起,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疆有常住户口,初三年级及普通高中阶段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4年并有4年完整学籍,父母在疆有4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和居住证,有在疆一年及以上社保缴费记录或纳税证明,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区内外高职(专科)院校。

——自2016年起,非新疆户籍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二、三年级及普通高中阶段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5年并有5年完整学籍,父母在疆有5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和居住证,有在疆两年及以上社保缴费记录或纳税证明,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区内本科院校和区内外高职(专科)院校。

——自2017年起,非新疆户籍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及普通高中阶段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6年并有6年完整学籍,父母在疆有6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和居住证,有在疆3年及以上社保缴费记录或纳税证明,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区内外本专科院校。

异地高考录取的原则有哪些

异地高考录取的原则有哪些

异地高考录取的原则有哪些
异地高考录取的原则有哪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是异地高考录取的原则有哪些,快来看看吧!
高考录取制度应从户籍过渡到学籍
随着异地高考政策推进,开放异地高考的`省区当地老百姓对“高考移民”也越来越敏感。

如何在开放异地高考的同时遏制“高考移民”,调和两者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学籍管理,防止学籍空挂现象。

从长远看,我国高考制度也必将从目前以户籍为主的报名录取制度,发展到以学籍为主的报名录取制度。

一方面,对于学籍,教育部门可以提出更长年限要求,有的地方只提一年或两年,这就容易让人钻空子;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完全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学籍信息变动进行跟踪。

完善学生的学籍信息管理很重要。

目前,我国开放异地高考还是十分有限的,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到各省,进而成为本省户籍人口的蛋糕,任何“外来者”都会被视为侵占本地考生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开放异地高考只是在按户籍报名的基础上开一条小口子,解决部分达到条件的随迁子女的升学考试问题。

高考是按学籍还是户口决定在哪里考试
高考所在地以户口为主。

1、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考报名录取一般按照户籍为原则进行,所以一般情况下,考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

2、但是如果父母工作需要或考生学籍原因,考生也可以在户口所在地本省内其他县市(学籍所在地)参加高考报名。

3、此外,符合条件的考生也可以在学籍所在地的省区参加异地高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地高考”会否变相“高考移民”?
“我真的不好说,政策的目的虽然是好的,但就怕执行的时候会变味。

”湖北某地一教育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一再给记者谈到,不要写他的姓名,也不要写哪个地方的,“敏感,太敏感,我们也有讨论,不敢下结论,不过普遍觉得,异地高考得谨慎。


与这位局长的谨慎不谋而合,武汉某中学校长同样认为,异地高考容易走形,其结果是该政策在给随迁子女带来实惠的前提下,产生大量高考移民,压制了某些地区孩子们的求学路径,并形成权力寻租空间,容易形成腐败。

政策做不好,就要诞生新的教育不公平,而且其破坏力更大。

应验了上述人士的担忧,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也表示,由于政策敏感,目前我省在观望之中,等待国家政策明朗后,才会有具体政策出台。

值得玩味的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人大会议期间,特意“更正”了一个词语——“异地高考”用词不对,应该是“随迁子女就地高考”。

有分析人士认为,一个词语的变化,体现的是背后各种利益的博弈。

“籍贯地高考”破冰这个螃蟹不好吃
“湖北考生李洋‘移民状元’至今仍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湖北某地教育局局长谈起“异地高考”,谈到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

据该局长介绍,李洋籍贯是湖北仙桃人,在高二的时候因事到海南海口海天中学就读。

在读了不到两个学年后在海南参加高考,意外的是,李洋成了海南当年理科高考状元。

之后,有人举报称,李洋是“高考移民”,应该是“限报一族”,即不能在海南报考高校。

海南省教育部门也立即调查,并明确李洋不得占用海南名额报考一类本科院校,2005年,海南高考状元也罕见地显示为“无”。

李洋事件当即成为当年教育界的一大热点事件,赞同与否定争论白热化,由于争论大,没有先例,李洋报考清华大学的愿望没能实现。

不过幸运的是,香港一大学似乎对这种籍贯属地高考并无太多顾忌,最终录取了李洋。

“即使放到现在,按照山东省的制度来看,李洋也是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的。

”上述局长介绍,如果教育部参照山东“异地高考”方案,这意味着,李洋需要在当地读满三年,才有资格就地高考,“但是要看到的是,如果这个改革真的推行的话,李洋将有机会在当地高考,而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


“李洋的机会”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做是“异地高考”的一次破冰之举。

一位不愿透漏名称的武汉某重点中学校长认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户籍归属地高考沿用至今,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我国有2.6亿流动人口,巨量的随迁子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让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是时代需求,是教育公平的需求,“但是之所以一直不改革,就是因为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搞不好就要出问题,这个螃蟹不好吃。


担忧弥漫异地高考怕成“高考移民”
“‘出问题’就是容易产生大量的高考移民。

”上述校长很坦白地介绍,他执政一校,
这么多年以来看到了太多的人在这个系统钻漏洞,也看到了其中的利益空间。

“政策一出台,就会有人研究政策,找漏洞,找关系,寻找空间。

”这位校长很无奈,“有时候你知道这样做对其他人不公平,但是人在江湖啊。

”他认为,异地高考一旦成为政策,其前期必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这就会被一些人所利用,“即使完善了,但异地高考说到底了,就是允许学生在别的地方高考,哪些有权有钱的人,最终会把孩子送到合适的地方去读书。

你如果说,政策完善了那些人找不到漏洞,只能是随迁子女才能享受这个政策,那就错了。

中国是什么社会?人情社会,人情大于法,关系大于法。


有这种担忧的不仅是这位校长。

湖北教育考试院的一位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出言谨慎。

他表示,目前省教育厅并未下达研究制定我省的异地高考政策的要求,“在观望,在考虑。

”这位人士表示,从操作的层面,湖北并没有太多的困难,难的是全国一起动起来,“有些地区确实不好操作,这个政策一开口,高考移民是不是就大量产生?还收不收得住?这个政策只能是全国一盘棋,湖北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自己的政策。


上述校长举例子介绍,以2005年“李洋事件”发生的海南来看,之前的04年海南参加高考的学生为3.5万人,2005年达到4.5万人,海南省基本认定,这新增的这1万人口绝大多数是高考移民。

该省做过一个统计,在05年之前的三年,该省高考移民的平均录取率高达88.13%,按此计算,当年高考移民将有8600多人被录取,如此数量足以将当年海南第二、第三批录取院校的8030个名额全部“抢走”。

“关系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时海南还是不允许高考移民的,在严令不行的政策下,尚且这么疯狂,政策放开,全国范围内,那些新疆、青海、海南等地区怎么办,他们省的考生利益怎么保护?”该校长摇摇头,“教育部副部长都说了,解决异地高考‘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我估计教育部也难。

做不好,新的教育不公平就产生了,而且破坏性可能更大。


异地高考需要解决配套问题
或许应验了这种普遍存在的担忧,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近日罗伟其表示,“异地高考”改革问题很复杂,涉及全国政策问题,不只是教育,还涉及户籍制度等,需要共同处理,要中央层面协调。

而北京教委副书记则直截了当地说,北京没有相关政策。

“广东和北京面临的问题不完全一样,”上述湖北某地教育局局长认为,北京分数线较低,北京和上海是个招生特权地区,“异地高考”对北京、上海来说算是“打击特权”,但是广东分数线并不是非常低。

两个地区考虑的问题不会一样,但两个地区也有同样的问题:两地皆为人口迁入地,若允许就地高考,大量的随迁子女将占用大量的教育资源,两地并不能迅速解决掉这个问题。

记者采访中发现,对“异地高考”担忧似乎不局限于教育主管者。

一位武汉市民吴先生认为,湖北和北京的一本分数线比,要高100分,和青海比,也要高100分,如果放开这个政策,谁都会花钱花精力搞移民,“家长都望子成龙,希望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花多少钱都愿意,你不移民人家移民,自己孩子不吃亏吗?”
不过,身在武汉做小生意的赖勇则认为,教育部要做的异地高考,不论怎么样,对那些在外地打工的人来说,还是一个福利,“如果不允许异地高考,孩子就只能留在家里读书,得不到爸妈的照顾和爱护,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容易走外路,对人没有感情,冷漠。


上述武汉某中学校长也坦承,担忧归担忧,解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问题,同样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他建议,为了解决异地高考可能产生的高考移民问题,一种方法是按照比例,将原属于A省的招生数量,划归到迁入地B省(市),这样等于还是按照籍贯
在招生,只是籍贯所在地的考生换了个地方高考而已,其“高考移民”价值不大;另一种方法就是让高校在各省市能相对均匀地投放招生计划,不能太倾斜某一个区域,“比如西藏、新疆等这些地区不变,把北京、上海这些既得利益地区的名额减少,投放给湖北、河南、山东等地。


尽管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但是不能因噎废食。

正如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所讲,“异地高考”政策是一个很得民心的举措,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凡事都要看主流,与它的正面效应相比,负面效应只能算是支流。

因此产生的问题不必多虑。

在当下中国,改革,不仅仅需要出台完善的政策,还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