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者身份的转变看孔乙己的落难人生
柜台_观察孔乙己的最佳视点_王志凯
文学WEN XUE柜台:观察孔乙己的最佳视点浙江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王志凯《孔乙己》巧妙的叙述视角近年逐渐普及为常识,不过,小说中独特的场景陈设——柜台,尚未进入大家的研究视界。
事实上,柜台是《孔乙己》中人物空间位置与身份关系确立的参照,是一个最佳观察孔乙己表情动作的叙述视点,更是孔乙己命运的落差视线。
这一细节物象,显示了鲁迅清晰的叙述逻辑,加大了小说的悲剧强度。
一、叙述者身份规定与人物关系之“隔”众所周知,现代小说描写的经典酒店空间,堪称中国小城“人间世”的聚焦点。
杨义先生曾指出,“鲁迅写的‘鲁镇’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茶馆酒店文化”[1]。
作家在酒店、茶馆场所能充分展示各阶层的口吻,以及各种痛楚、无聊、冷漠的人生。
当然,同样写酒店,叙述角度、空间场景描写等细部差异很大。
鲁迅另一涉及酒店的小说《在酒楼上》,由于选择的叙述者“我”是失意的知识分子,他眼中的酒店陈设是“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依旧是五张小板桌”“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这一外部视点笼上了知识分子对阴暗环境的抑郁感。
《孔乙己》选择的中年叙述人当年是坐在柜台后面的温酒小伙计,他缓缓回顾了自己少年时对孔乙己命运的所见、所闻。
这一间离为隐含作者的叙述者提供了在场而又模棱两可的态度,产生了奇异的审美效应。
许多研究文章笼统称《孔乙己》的叙述者是小伙计,其实不够准确,这一点严加炎先生专文述过[2]。
小说还可以细究的是,当涉及近距离观察孔乙己的表情、动作时,鲁迅采用了柜台后面小伙计的视点;更富意味的是,鲁迅对这一叙述者当年小伙计的身份、视角、感知作了巧妙的艺术设计,其与柜台这一道具密切相关。
柜台在《孔乙己》中反复出现。
叙述者开篇即用几乎四分之一篇幅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以及酒店的各种活务。
小说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几乎是一个特写镜头。
联系叙述者身份和叙述时间,可寻到背后的构思逻辑。
叙述者已然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他要进入叙述时空,回忆十二岁时做酒店小伙计的情境,印象最深的旧时活动空间,就是在柜里温酒。
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
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长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个底层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十足的饭店侍者,外貌平凡,喜欢拦东拉西,饭后喜欢唱小民谣。
可是,孔乙己却是一个备受欺负的人。
他经常遭受到别人的嘲笑和侮辱。
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反映出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尴尬处境。
孔乙己一个人走在街头,总是不急不缓地晃荡着,好像世界上的一切对他都毫不关心。
他留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双大手背在身后。
孔乙己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总是愿意听对方说话,很少说自己的话。
他总是显得很安静,委曲求全,很少抱怨自己的生活。
他的默默忍受和温顺完全暴露出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孔乙己在饭店做事的时候,常常被人嘲笑和欺负。
他自愧不如,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尊重。
面对顾客们的刁难,他默默接受一切的不公平待遇。
他心里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没有地位和尊严的底层人物。
他的人生就像《狂人日记》中写到的那样:“路旁行人看的惊讶,妇人们轻轻的笑着;小孩却不讨好地直叫,到店的车马歇了。
”曾经有一天,孔乙己陪朋友喝酒,结果朋友喝醉了酒,醉态凌乱地跑出门去。
孔乙己却比朋友更加清醒。
他一边护送朋友到家,一边安慰着,只因为朋友如果出现了什么意外,他自己无法向别人交待。
这种无私和责任感展现出孔乙己那份寄托在底层辛酸人生中的温暖。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同情。
孔乙己的存在,揭示了底层人物在封建社会下的生存困境和无奈。
他们没有一件令人陶醉的东西,只有疲惫和无助,他们的人生仿佛就是一场不停的抗争。
而孔乙己则是这个底层人物形象的集合体,他代表着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底层人物。
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因为孔乙己的一首小民谣引起了一群人的嘲笑,孔乙己悲伤地离开了饭店。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离去,展示了底层人物从容面对欺负和嘲笑的心理特点。
尽管嘲笑和欺负让他们伤心和痛苦,但他们依然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的不公平待遇。
他们的内心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乙己社会底层的悲哀与坚韧
孔乙己社会底层的悲哀与坚韧时光回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
在这个时期,社会底层的人们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和困境。
而鲁迅先生在其短篇小说《孔乙己》中,通过描述主人公孔乙己的悲哀与坚韧,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群所遭受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孤独、艰辛生活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孔乙己这个角色的悲哀在于他处于社交圈的边缘。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在酒馆里喝闷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他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孔乙己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如行尸走肉般地存在着。
他的孤独并非自愿,而是被社会边缘化所迫。
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底层人民无法摆脱困境,被抛弃在社交圈之外。
孔乙己虽然身处人群之中,却无法融入其中,他的孤独和无助成为了他内心最深处的痛楚。
其次,孔乙己的坚韧体现在他艰辛的生活中。
孔乙己只是一个贫困的馆陶匠人。
他每天醉心于制作陶艺,凭借着一手巧妙的技艺艰难地谋生。
然而,社会对他的评价却充满了歧视和嘲讽。
人们甚至戏称他为“孔乙己”,将他置于社会的最底层。
孔乙己没有被这些不公正的对待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继续默默地生活着。
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韧,这种坚韧使他在困境中坚持不懈。
最后,孔乙己面对挫折所展现出的勇气无疑是他坚韧的又一体现。
尽管孔乙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冷漠和不公的社会环境中,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仍然是充满激情和乐观。
然而,孔乙己的命运远比他想象中的残酷。
在他祈求帮助的时候,那些所谓的“朋友”们却选择了抛弃他。
这个时刻,孔乙己没有选择懦弱,而是用最后的勇气自顾自地走了。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化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哀与坚韧。
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公和残酷的社会环境中,孤独无助,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孔乙己的悲哀源于社会对他的冷漠和不公,而他的坚韧则是他对抗这些困境的表现。
他的坚持和不屈带给读者们启示:无论生活环境如何,人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困境。
《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
《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第一篇:《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鲁迅精致的短篇小说及其杂感散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语言特色和艺术力量的文学创作。
严家炎在研究鲁迅小说的讨论中,提出“复调小说”的说法,认为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不仅思想复杂,而且情感深切。
那么从文本细读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有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因为具体到一个文本,小说叙事的这种意义恰恰源自作品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
从根本上说,一个成熟的叙事文本,一定是一个蕴藉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完整圆润的叙事结构在向读者开放。
鲁迅的文字确实有一种语言独特的叙事力量,但这种力量除了语言的独特和简洁外,还有文本叙事的深层结构。
这既是鲁迅在长期的杂学积累以及文艺实践的多种修养基础上,将小说的现代性技巧与传统叙事相结合而进行艺术创造的高超能力,也是具体文本叙事力量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
本文就大家最熟悉的《孔乙己》进行文本细读,探讨其叙事的结构和意义。
要讨论文本的叙事和结构,就不能忽略叙事的人称和视角,这牵涉到“谁看”与“谁说”和“怎样说”的本质问题。
文本是作者的语言创造,是意义的可能表达,是作者对于自我思想情感的深层反省,也是对于世界存在的体验想象。
《孔乙己》的表层叙事采用第一人称,且叙事简洁工美。
但文本直接叙事的第一人称“我”,有点以边缘身份讲述故事的味道。
这样的“第一人称”,一方面是为了形成文本叙述一种回忆的情调,另一方面却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叙事策略。
少年伙计的第一人称首先形成比较温和客观的“我”和孔乙己之间的人物关系,其次造成“我”第一人称叙述的固定视角,回忆的直叙加上意叙(略睹其事,听闻一二,想其大概),以便形成文本“我”以“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孔乙己“故事”的表层叙事结构。
但“孔乙己”和孔乙己的“故事”不是“我”一个人的叙述完成的。
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故事”的叙述人称只是作者采取的一个视角,以有利于文本的叙事情感和整体结构。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性格孤僻、酗酒的书生孔乙己在酒楼里被人欺负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整天只能在酒楼里喝酒发呆。
他是一个极端敏感的人,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不满,但又无法改变现实。
他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忘记自己的痛苦。
这种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孔乙己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
他在酒楼里总是被人欺负,被人嘲笑,甚至被人打骂。
他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这让我感到非常愤慨,也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地承受一切。
这种不公平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的结尾,孔乙己因为误会而被赶出酒楼,他在离开的那一刻,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绝望。
这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
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他们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
这种绝望让我感到非
常心痛,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孔乙己》,我对人性、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他们没有任何希望,只
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
这种绝望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人性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孔乙己的悲哀命运作文
孔乙己的悲哀命运作文孔乙己,一个活在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他的命运就像是一出黑色幽默剧,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你看啊,孔乙己这人,穿着那长衫却站着喝酒,这就很矛盾。
长衫在那个时候,是读书人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按说穿长衫的就该坐在雅座里,慢慢地品着酒,谈着些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可他呢,却只能和那些短衣帮一起站在柜台前,就像一个格格不入的怪物。
这说明啥?说明他虽然一心想保住读书人的那点清高,可实际上他已经落魄到连喝酒都只能凑凑合合的地步了。
他老是把“窃书不能算偷”挂在嘴边,这可真是又可笑又可怜。
在他的心里,读书人的事儿那就是不一样,哪怕是拿了人家的书,也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在旁人眼里,他这就是自欺欺人啊。
他就像一个紧紧抓住最后一点尊严的溺水者,可这尊严却被现实的浪潮拍打得千疮百孔。
再说说他那茴香豆的事儿吧。
他好不容易有几颗茴香豆,小孩子围过来的时候,他本想摆摆读书人的架子,给小孩子们讲讲“茴”字的四种写法。
可小孩子们哪管这个,只惦记着他手里的豆子。
他最后只能无奈地护住自己那少得可怜的豆子,嘴里说着“多乎哉?不多也。
”就好像他的人生一样,曾经可能有过很多机会,有过很多知识可以炫耀,可到就像那茴香豆一样,所剩无几,还得小心翼翼地守着。
孔乙己的悲哀还在于他的无用武之地。
他读了那么多书,可在那个社会里,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既不能像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一样飞黄腾达,又不屑于去做那些体力活来养活自己。
他就像一个被时代列车远远抛下的乘客,只能在原地茫然地看着列车远去,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的腿被打断后,用手“走”进咸亨酒店的那一幕,真的是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曾经那个还能争辩几句“窃书”之事的孔乙己,现在只能在众人的哄笑中艰难地挪动。
那些看客们,只把他当成一个取乐的对象,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的死活。
他的命运就像一片秋天的落叶,在风中飘零,最后只能无声地落下,被这个冷漠的世界遗忘在某个角落。
孔乙己的命运,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他就像是一个被社会大网困住的小昆虫,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那重重的束缚。
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孔乙己》
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孔乙己》作者:秦效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5期秦效伟目前,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小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共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解读,前人多数是从叙述者的选择方面来解读的,例如钱理群先生的《〈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文章认为作者之所以以“小伙计”作为叙述者,是因为,小说中的“我”(小伙计),在总体上是一个对孔乙己命运的旁观者,因此,小说以“小伙计”作为叙述者,会让读者感觉到“我”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疏离和冷淡,而这种感觉,与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表现的人情凉薄的人生感受,是非常一致的。
这种解读,抓住了小说作为叙述作品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文本的“秘妙”。
但是,叙述性作品除了叙述者和叙述视角之外,还有许多技巧,如叙述视点、叙述结构、分层叙述、描写的介入等许多方面,认真研究叙述的形式和技巧,必将对我们的小说教学带来巨大的改变。
为此,本文拟从叙述视点、叙述结构、分层叙述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孔乙己》一文的艺术魅力。
一、从叙述视点和叙述结构来看《孔乙己》首先,从叙述的视点来看,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看”,讲出他所看到的。
为什么他看到的是这些内容,分析叙述者“看到了”什么,对于解读叙述性作品比较关键。
一部小说,之所以提供这些情节,讲述这些故事,往往和小说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选择从一个小伙计的视角来看,显然是有深意的。
通过小伙计的视角来看,看到的就只是那些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这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表现人情凉薄,至于那些孔乙己偷东西,挨打的过程,就只能是通过别人的口,让小伙计听见,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酒店中酒客对孔乙己的嘲笑身上,笔墨就显得集中,有利于突出主题。
至于那些偷东西挨打的事,作者就通过小伙计的听闻,把它推到故事的背景上去,作为略写的内容来做简单的处理,这样写,既做到了详略分明,也有利于主题的突出。
探析孔乙己的悲情人生
探析孔乙己的悲情人生探析孔乙己的悲情人生好些日子没有读《孔乙己》了,再读此文,心中颇多感悟,我认为一个“悲”是孔乙己命运最好的注解:一个悲凉的社会孕育了一个悲剧人物,演绎出了一段悲情人生,酿出一出悲惨命运。
一、悲凉社会,孔乙己命运的社会温床孔乙己是不幸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贫富严重不均、人心势利市侩、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里。
鲁镇的咸亨酒店,格局和别处不同--“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但这小酒店却是当时社会的绝佳写照,可谓是小酒店、大社会,透过咸亨酒店这扇窗,我们不难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酒店内的主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短衣帮,由于囊中羞涩,买不起荤菜,只能靠柜外站着喝酒;一类是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阔绰地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
柜内柜外,一站一坐,下酒菜的区别,对比非常鲜明,进而折射出经济地位的差距。
掌柜的对这两类主顾态度也是“泾渭分明”,从“我”--小伙计的职务变迁可以看出端倪:“我”样子太傻,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可“我”又不能在短衣帮严密的监督之下羼水,所以也干不了这事,只得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从长衫主顾与短衣帮喝酒地点、喝酒方式以及下酒菜的对比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贫富严重不均;从小伙计的职务变迁则折射出人心势利市侩的社会现实:对长衫主顾之流的有钱人唯恐伺候不周,而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经济拮据的则是极尽欺诈之能,无所不为。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整个社会气氛沉闷压抑、令人窒息。
身处在这样的社会温床中,孔乙己的命运可想而知。
二、苦无自知,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根源就其自身而言,孔乙己也是个悲剧。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但他依然不肯脱下这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自命清高;尽管他没有进学,但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甚至在他被人嘲笑、受人挖苦的时候,他还用独具特色却又苍白无力的“窃书不能算偷”来为自己辩白,来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自欺欺人;他“身材很高大”,身大力不亏,孔乙己的身材让我们不难看出,他完全具备独立谋生的条件,起码可以和短衣帮一样靠体力来维持生计。
文章通过记叙落魄文人孔乙己
文章通过记叙落魄文人孔乙己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但孔乙己的一生却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同情,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孔乙己》这篇文章讲述了他由一个善良、迂腐的读书人,沦落到了一个以偷盗为生的落魄文人的故事。
孔乙己穷困潦倒却不愿脱下他那又脏又破,象征文人的长衫,写出了他的自欺欺人、迂腐。
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写出来他的封建思想和可笑。
他读过书但好吃懒做,最终沦落到偷盗,用一口之乎者也来反驳被人对他的嘲笑,写出了他的骄傲自大。
孔乙己虽然很穷,但当他喝酒有一群小孩子围着他时,他会给孩子们几颗茴香豆吃,同时他的品行也比别人好,从不拖欠,有时没现钱也很快还清,从这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善良的人。
这篇文章描写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迂腐文人的嘲笑对封建制度的严厉批评,又通过大人们对孔乙己的故意刁难,孩子们的嬉笑,烘托故事的悲剧色彩,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孔乙己的一生就是封建制度对底层无情摧残的写照。
谈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谈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读《孔乙己》,笔者以为,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应在于高明的剪辑艺术,把一个个看似零散的细节剪辑成一组镜头,成功地塑造孔乙己这一形象,充分地表现出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首先,《孔乙己》在细节的剪辑上注意了物质内容的连贯性。
法国马赛尔·马尔丹有过论述:“在两个镜头中,应当出现一种类同的元素,使人很快认出镜头和它表现的环境。
”《孔乙己》就是这样,上一个细节与下一个细节都有类同的物质元素出现。
这样,细节的过渡转换就显得自然圆润。
作品写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排”出九文大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人们奚落他,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污人清白。
人们步步紧逼,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步步为营,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作品再写孔乙己打折了腿后,人们的议论。
正在结账的掌柜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帐。
作品又写了孔乙己第二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孔乙己坐在柜台下的门槛上,用极低的声音说,温一碗酒。
他的脸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他见小伙计没有反应,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见此情景,不惜时机戏弄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时的孔乙己并不十分争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喝酒后,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用这满是泥的手慢慢地“走”去了。
孔乙己底层人物的凄凉与无奈
孔乙己底层人物的凄凉与无奈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作品《孔乙己》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卑微而无助的底层人物,他的生活琐碎而平庸,充满了凄凉与无奈。
本文将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探讨孔乙己所面临的困境和展现他内心的无奈。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孔乙己这个底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首先,孔乙己的身份地位使他注定了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他是一个卖酒的老实人,没有文化背景,也没有财富积累,只能靠勤奋工作来维持生计。
然而,社会对于这样一个底层人物的压迫与歧视是显而易见的。
正如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描写的,孔乙己饱受嘲笑和侮辱,那些酒坊的豪饮客常常取笑他,看不起他,使他无所适从。
他被迫忍受口头上的侮辱和蔑视,凄凉的心情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其次,孔乙己的处境也显示了现实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冷漠。
无论是聚餐时的嘲笑还是家庭的困境,社会对于他的困苦似乎毫不关心。
在小说中,孔乙己常常遭到恶意的揶揄,他虽然愤怒但也无能为力。
他忍受着无尽的奚落和讥讽,不敢抱怨或反抗。
他的无助和孤独感渗透在整个小说中,给人以深深的悲伤。
再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使他难以逃脱命运的束缚。
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内心深处渴望着一份温情和关爱。
他在顾客的激将下,为了一时的快乐,不得不自嘲自谦,承受着内心的伤害。
他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但最终却只能接受冷漠和残酷的现实。
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可奈何也在这种无情的对比中更加显得尖锐。
最后,孔乙己的故事也反映出底层人物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社会现实。
他们生活简朴而辛苦,经济拮据且缺乏上升通道。
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态度使得他们在心灵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样的底层人物,无论怎样努力,似乎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
他们注定要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与自己的内心进行艰难的较量。
总之,孔乙己底层人物的凄凉与无奈是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
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悲剧性的形象,使人们能够感同身受。
孔乙己小人物的悲凉遭遇
孔乙己小人物的悲凉遭遇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叫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穷书生,却未能通过科举求得功名,最终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孔乙己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他总是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想借此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可那长衫却又脏又破,仿佛在诉说着他生活的困窘。
他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在众人的嘲笑中,依然固执地坚守着自己所谓读书人的尊严。
他自认为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可在旁人眼里,这不过是他的迂腐和无能的表现。
他好喝懒做,偶尔替人抄书换口饭吃,可往往连人带书一起消失,这样的品行让他愈发被人嫌弃。
他没有经济来源,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只能在贫困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
他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然而,这样的善良在那个冷漠的社会里,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孔乙己的命运就像一片飘零的落叶,无人在意,无人同情。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已经双腿被打断,只能用手“走”来。
他的境况更加凄惨,可店里的人依旧拿他取乐。
孔乙己在众人的冷漠和嘲笑中,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没有人关心他的生死。
孔乙己社会底层的无奈与悲剧
孔乙己社会底层的无奈与悲剧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令人心酸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孔乙己的无奈和遭遇的悲剧。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情感体验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公。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家酒楼中,孔乙己是这家酒楼里的一个常客。
他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长年在酒楼做些杂活以维持生活。
他常常被人嘲笑和欺负,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坚强。
孔乙己的外貌与一般人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是社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使得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孔乙己的无奈首先体现在他与别人之间的互动中。
无论是酒店老板还是客人,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总是带有嘲笑和轻蔑。
他们把孔乙己当作一个卑微的存在,满足于自己在社会等级上的优越感。
孔乙己内心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但他始终无法摆脱这种社会底层的身份,无法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
其次,孔乙己的悲剧在于他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他深爱着晓红,却从未有机会与她真正接触。
晓红作为一个舞女,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她的身份决定了孔乙己与她之间的巨大差距。
尽管孔乙己尽力为晓红挣钱,但他始终不能逾越社会底层与上层之间的鸿沟,他们的爱情也只能以无奈而绝望的形式存在。
最后,孔乙己的悲剧也体现在他无法逃避命运的束缚上。
他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他们的选择与机会都受到了严重限制。
孔乙己虽然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和社会底层的困境。
他的悲剧没有得到解脱,最终以孔乙己被打死而告终。
孔乙己的社会底层地位使得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摆脱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他的无奈与悲剧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公。
作为读者,我们看到了这些悲剧,应引起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结构的关注。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并给予那些社会底层人物更多的关爱和机会。
总之,孔乙己的无奈与悲剧是一个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底层人物的现状,关注他们的疾苦与困境。
孔乙己小人物的悲凉遭遇
孔乙己小人物的悲凉遭遇说起孔乙己,大家的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一个穿着破旧长衫,站着喝酒却又满口之乎者也的形象。
他是鲁迅先生笔下众多经典人物中的一个,也是那个时代众多小人物悲凉遭遇的一个缩影。
孔乙己是一个穷酸的读书人。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他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想要以此来彰显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可那长衫却早已破旧不堪。
他总是满口的“之乎者也”,想要显示自己的学识,然而在旁人眼中,这不过是他的迂腐和穷酸的表现。
他在那个社会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他没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又没有其他谋生的技能。
他不屑于去从事那些所谓“低贱”的体力劳动,却又无法依靠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就这样在夹缝中生存,既无法融入上层社会,又被底层民众所嘲笑和排斥。
在酒店里,孔乙己是众人取乐的对象。
那些短衣帮们总是拿他打趣,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他每次出现,都会引起一阵哄笑。
而孔乙己呢,面对这些嘲笑,总是试图争辩几句,却又显得那么无力。
他的内心或许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但在那个冷漠的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去倾听他的心声,也没有人愿意去理解他的困境。
孔乙己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
他常常连酒钱都付不起,却又死要面子,偶尔会偷偷地偷书换钱。
这种行为,不仅没有让他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而让他更加被人瞧不起。
他的偷窃行为,并非出于恶意,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挣扎。
他想要维持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尊严,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孔乙己也有着善良的一面。
他会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尽管数量不多,但那或许是他能给予的为数不多的温暖。
然而,这样的善良在那个冷漠的社会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很快就被人们遗忘。
他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在那个封建科举制度的压迫下,像他这样的读书人,如果不能金榜题名,就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人物。
没有人会关心他们的死活,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他们只能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慢慢消磨自己的生命。
孔乙己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冷酷。
孔乙己一个庸碌人的悲凉命运
孔乙己一个庸碌人的悲凉命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著名形象,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之一。
他的经历和命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洞察。
孔乙己是一个庸碌的人物,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凉和无奈。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他是一个底层社会的苦工。
他面容普通,身材矮小,浑身散发着贫穷的气息。
他没有高深的学问,没有出众的才华,更没有社会地位和财富。
他只是一个默默耕耘的庸碌之人,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他显得无能为力。
孔乙己从小就过着艰辛的生活。
他的父母早逝,他被迫离开学校去做工,以维持生计。
他只能靠倒卖二手书来度日,混迹于低谷底层中。
他没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机会渺茫。
他的命运就像是一个无尽的囚笼,让他无法逃脱。
孔乙己在他的朋友中也是一个寂寞的存在。
他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一些与他有着相似命运的人。
他们共同经历着社会的不公和困苦,但彼此间并没有真正的情感纽带。
孔乙己也经常在酒店里喝酒,以此来麻痹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孔乙己的命运在他与其他人的互动中越发显得悲凉。
他常常遭受嘲笑和欺凌,被人看不起和轻视。
他的庸碌、贫穷、矮小成为了他沟通和交流的障碍,他常常在众人的目光下感到无地自容。
他的命运就如同一盘被注定的棋局,无法改变,也无法扭转。
孔乙己的悲凉命运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深思。
他通过这个形象告诉了我们,社会的底层庸碌之人同样有权利被关注和尊重。
他们虽然无法脱离自己的现状,但同样有着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他们也有着自己感受苦难的能力,同样值得我们的呵护和理解。
孔乙己的悲凉命运是现实社会中底层人士的集中写照,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在现代社会中,都能看到他们的存在。
我们不能只关注那些成功的人物,而忽略了那些默默耕耘在底层的人们。
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孔乙己伸出一只援助之手,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总而言之,孔乙己的命运充满了悲凉和无奈。
他是一个庸碌之人,他的生活饱受困苦和社会压力所迫。
我们应该通过他的故事来反思社会对底层人士的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孔乙己社会底层的悲哀与无奈
孔乙己社会底层的悲哀与无奈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底层人物。
他那悲哀而无奈的人生境遇,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也透露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
本文将围绕“孔乙己社会底层的悲哀与无奈”展开论述。
首先,孔乙己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尾,他身份低微,地位卑贱。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生动描绘了他的形象:“孔乙己系北平河滨某院子里租屋的,乡下来,做翻烧饼的买卖。
”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孔乙己的职业是靠手艺为生,然而他并没有自己的店面,只能在租住的院子里做生意。
而且,他来自乡下,身上缺乏城市人的精明和机智,遭人欺凌也成了常态。
其次,孔乙己在这个社会中缺乏社交能力,孤独寂寞。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孔乙己和客栈里的其他人的互动,暗示了他与人沟通的困境。
“积年来接待了许多失意人,听了他们断断续续详说无益的家常,所以只能摇摇头,不怎么理睬。
”鲁迅用这样一句话,将孔乙己孤独的心理状态展现出来。
他和其他人相比,少了一份宽慰与慰藉,总是被冷漠对待。
这也让孔乙己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
再次,孔乙己在经济上依赖别人赏识和施舍,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孔乙己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艺来换取别人的好感和赏识,进而得到一点生存的希望。
然而,他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支付。
“他的天资当然通不到酒保的心坎里去,而且酒保自然很容易察觉到他是不挣个盘缠是不能走的。
所以只象他说:‘小二哥,拿一碗酒!’”鲁迅通过这一场景,揭示了孔乙己经济上的无力和生活的困境。
最后,孔乙己的命运注定了他无法摆脱社会底层的囚禁。
他没有机会得到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机会,只能默默承受社会对他的压迫。
“而人人都故意地不看他,好像连他是个人也没有似的。
”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孤立和无助。
他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无法改变生活对他的对待。
总之,孔乙己的社会底层悲哀与无奈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内心。
他的命运并非个例,而是反映出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
我们应该反思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努力为每个人都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让底层人士也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
孔⼄⼰悲惨命运的原因 《孔⼄⼰》是鲁迅⼩说集《呐喊》中的⼀篇⼩说,孔⼄⼰也是该篇⼩说有悲惨命运的主⼈公,那么,孔⼄⼰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下⾯就由店铺告诉⼤家孔⼄⼰悲惨命运的原因吧! 孔⼄⼰悲惨命运的原因 ⼀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追求功名、鄙视劳动.孔⼄⼰不能进学,⼜穷酸迂腐,这就注定了孔⼄⼰的悲剧命运. ⼆是⿇⽊、冷漠的社会环境:孔⼄⼰被打断了腿,境遇⾮常凄惨,本来让⼈同情,可酒⼚客和掌柜仍然取笑他,如此冷漠的⼈情,注定了孔⼄⼰的悲剧命运. 三是孔⼄⼰⾃⾝的性格弱点:孔⼄⼰读书没有进学,放不下读书⼈的架⼦,抱残守缺,好喝懒做,对悲剧的命运逆来顺受,毫不觉悟,这些弱点都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孔⼄⼰的艺术构思 《孔⼄⼰》是鲁迅在“五四”前⼣继《狂⼈⽇记》之后写的第⼆篇⽩话⼩说,这篇⼩说描写⼀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他丧失了做⼈的尊严,沦落为⼩酒店⾥⼈们嘲笑的对象,从⽽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1)这篇⼩说选取了⼀个独特的⾓度,⽤第⼀⼈称“我”——12岁的⼩伙计的⼝吻来写,使全⽂显得真实可信,产⽣强烈的感染⼒量。
“童⾔⽆忌”,⼀个12岁的⼩伙计的眼光来看待⼀切⼈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较⾃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热烈的思想感情“我”既是旁观者,⼜是参与者,从⼀个孩⼦的⾓度来看,他是⼀个喜剧⼈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是悲更悲。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赖以⽣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物,以及表现⼈物的故事情节就⽆法展开。
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公孔⼄⼰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①使⼈物在⼀个特定的环境⾥活动,故事情节在⼀个特定的环境⾥展开。
这样,全⽂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种冷漠的社会⽓氛,预⽰着⼈物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被社会边缘化
的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读完
这篇小说,我感到深深地震撼和感慨。
孔乙己是一个酒馆的打杂,他不善言辞,也没有什么社交能力,总是默默地干活,不和别人交往。
他沉默寡言,不善交际,被人们
排挤和歧视。
他在这个世界上显得如此孤独和无助,没有人愿意和
他交往,甚至连一杯酒都难以喝到。
他的悲剧命运令人心痛,也让
我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哀。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鲁迅先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
固化和人情冷漠。
在这个世界上,弱者总是被边缘化和排斥,他们
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地位,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而这种不公和压迫,最终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读完《孔乙己》,我深深地感到人性的悲哀和社会的冷漠。
我
们应该更加关注和关爱那些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不
要成为冷漠的一部分,而是要努力去改变这个社会,让它更加公平和温暖。
这是我在读完《孔乙己》后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边缘化身份与模糊性生存──《孔乙己》细读
边缘化身份与模糊性生存──《孔乙己》细读返顾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如果说存在真正的经典之作的话,那鲁迅的《孔乙己》毫无疑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细读《孔乙己》,我们就会发现,小说无论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人物与情节的安排、语言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成熟与圆融,显示了一个大师所具有的非凡艺术创造力。
福楼拜说过:“名著是沉默的。
”(Masterpiece is silent)这一论断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种艺术真相: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靠夸张的形式--离奇的故事、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情节、华丽的辞藻--而获取自己的价值与影响力的,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都具有一种平实的风格,都是在对日常的人、物的平凡叙事中展示深刻的文化意蕴并获取一种伟大的价值与永恒的艺术魅力的。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
《孔乙己》正是在这里体现了经典的同一性。
小说的开始关于鲁镇酒店格局、酒客饮酒习惯以及“我”的遭际的叙述,实际上是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的描述与交代。
这个环境有两个的基本特征,一是它的等级性:这里的人们按照他们的经济情况、身份、地位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没有多少生命尊严的穷人即短衣帮与上流阶层的有钱有地位的“穿长衫的”。
可以说,金钱的多寡是划分等级的唯一标准。
二是置身其中的人们的人格与道德准则的卑劣性:欺软怕硬,诚实与善良得不到尊重,缺乏对弱势群体起码的同情心。
这样的生存环境注定了孔乙己的遭际与命运:他的善良、知识与弱者身份只能是人们引以自娱的材料。
所以,每当孔乙己出现在酒店的时候,“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就成为这种生存环境下的必然情景。
然而孔乙己的可悲之处远不止这些,他的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被“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共同排斥的、游离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之外的边缘人,是一个被“悬置”于生活夹缝中的人。
边缘人身份注定了他孤独无助形像,他不能依附于任何一方以获取支撑生存的力量,但任何一方都可以肆意嘲弄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李圣传( 9 5一) 男, 西吉安人 , 18 , 江 硕士 , 究方向为文化诗 学。 研 鲁迅 的小说《 孔乙己》 开篇具有典型的客 观叙述 的特征 , 的 它
李圣传
( 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 系, 福建 漳州 3 30 ) 600
摘 要: 鲁迅 的小说 《 乙己》 叙述者的 身份三 次转变 , 孔 中, 从伙 计到 专管 温酒的温 酒工 , 地位猛 降 了两级 , 可理 解成“ ” 也 我 从
酒店的最 高层 降到 了最底层 , 然后 再安排 与文本故事 的主人公 孔 乙己相见 。文本在 上等人与 下等人 、 有知识 的人与 没知识的
所 以过 了几天 , 掌柜 又说我 干不 了这 事。幸 亏荐 头 的情 面 大, 辞
退不得 , 改为 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 了。 便
五处 , 间穿 插的叙述者大多是酒店 的顾 客 , 之 如文 中的“ 他们 ” 有 “ 的人 ’ 旁 人” 还有酒店的“ ’ “ , 掌柜 ” 叙述 者的视 角不 断发生 转变 , , 而 只有故事发展到关键 的时刻 , 当孔 乙己身 处人 生 困境时 , 我 ” “ 才再次 的显现 。例如 :
20 0 9年 6月
湖北第二 师范学 院学 报
J u a o b iU iest f u ain o r l fHu e nv ri o ct n y Ed o
J n2 O u 。0 9
Vo . 6 No 6 12 。
第2 6卷第 6期
从 叙 述 者 身 份 a -- 看 孔 乙 己 的 落 难 人 生 a  ̄ ' ̄ 变
叙述 的对象 。 …叙述者 的隐藏 , ” 只不 过是作者安 排文本 的一种 叙 述 策略 , 作者的意图便是在客观冷静 的描述下 给读者 介绍 故事 即 将 发生 的相关背景情 况 , 给人一种客观真实的信息 。 文章从第二段开 始 , 叙述者便在文本 中充分 表达 了 自身 的存 在, 他不但 在叙述文 本 中显 示着 自身 ( 头第 一个 字便从 第一 人 开 称的视角明确标明“ ” , 我 ) 而且在 简短 的叙 述中 , 自己的身 份发 将 生了 3次改 变。请看 《 乙己》 孔 第二段 : 我从 十二岁起 , 便在镇 1的咸 亨酒店 里 当伙 计 , : 7 掌柜说 , 子 样 太傻 , 怕侍候不 了长衫 主顾 , 就在 外 面做 点事罢 。外 面 的短衣 主
下了伏笔 , 为我与孔乙 己有 密切 交流 、 直接 对话 的机会做好 了铺
垫, 因为孔 乙己“ 是站着 喝酒而 穿长 衫的 唯一一 人 ” 他 经常 到酒 ,
店来 温酒喝 。而“ ” 我 作为温酒工 , 也水 到渠成 的直接见证 了孔 乙
己悲 剧 的 一 生 。
在后 文中 , 作为第一人 称 叙述 者的人 物 “ ” 非一 直 出现 , 我 并
温 酒 工 孔 乙 己喝 过 半 碗 酒 , 红 的 脸 色渐 渐 复 了原 , 涨 旁人 便 又 问 道 ,
便 于直观 , 不妨 用 图示 将 叙述 者 3次身 份 的 转 变描 绘 出 我
来:
( 样子傻 )
身份 : 伙计 一 一
( 不会羼水 )
店 门 口打 杂 工 一 _ +
特点就是隐藏 了叙述者 的存在 , 接受者 也不是 非常 明确 。从叙 述 话语的特性上看 , 这段 叙述 可 以看成 对往 事 回顾式 的 概述 , 种 此 以叙述者时空为视角 的叙述可看成是“ 零视 角” 的叙述 。“ 它叙 述 的不是故事情节 , 而是 故事 的状 态 , 它所 呈现 的也 不是 故 事发 生 的时空 , 而是把故 事时 空也纳入 话语 的叙述 范 围之 中 , 为话 语 成
人到底谁更 高贵 的责 问声 中, 流露 出作 者对世 风 日下的社会 深 恶痛绝 的批判 以及 对孔 乙 己落难 的人 生的无尽 同情 。作 者此
种安排文本的叙述 策略不仅能取得戏剧化般 的效 果, 更能使读 者从 深层 次中进入 文本 , 挖掘 出文章 的主题 意义。 关键 词 : 叙述者 ; 述视 角 ; 叙 身份转 变; 孔 乙己》 《
而是在文 本中时而 隐藏 时而 出现 , 根据 故事 的需 要 , 根据 事件 发
展的逻辑 , 进行有 目的的取舍 。作为 故事 的参 与者 , 我 ” “ 是话语
叙述 的承 载者 , 是叙述话语 的 中心 , 但人 物 “ ” 故事性 的呈 现 我 对 也是在叙述者 的控制下有选择的进行 隐藏 或出现的。 在后文 中 , 作为温酒工 , 以叙述者 “ ” 我 直接 出现 的次数 仅有
荐 头的情面 , 掌柜才 留“ ” 我 下来 干起 了最简单 的专管温酒 的元聊 职务。这次身份 的转变或 许可 以看作 将 “ ” 我 从酒 店 的最高 层降
到了最底层 了。
下面我将着重阐释作者安排叙述 者身 份 的三 次转变 , 独特 其
的 意 图 以 及 叙 述 者 身 份 的 转 变 对 文 本 主题 的 意 义 。
顾, 虽然容 易说话 , 唠唠 叨叨缠 夹不 清 的也很 不 少。他们 往 往 但 要 亲眼看着黄 酒从坛 子里 舀 出, 看过 壶子底 里有 水 没有 , 又亲 看
将 壶子 放 在 热 水 里 , 后 放 心 : 这 严 重 监 督 下 , 水 也 很 为 难 。 然 在 羼
很 明显 , 叙述者身 份 的三次 转变 是作 者有 意 安排 的 , 述 者 叙 “ ” 伙计到专管 温酒的 温酒工 , 位猛 降 了两 级 , 我 从 地 也可看 作从 酒店 的最 高层跌 落至 最底 层。其实 这就 为下 文孔 乙 己的 出现埋
“ 乙己, 当真认 识字 么? 孔 乙己看着 问他的人 , 出不屑 置辩 孔 你 ” 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