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单式 ”培养 模式 是 指企 业按 其 发展 规模 ,预测 人才 需求 订 量 ,向学校 “ 订单 ” 下 ,组 织学 校 进行 人 才培 养 工作 。这种 “ 订
单” ,不 仅是 一 张用 人需 求 的预 定单 ,而 且是 涵盖 整 个教 育 流程 能 否适 应经 济发展 和建设 需要 , 主要看 专业设 置是否 以市场需 求为 做 适 。 被社 会 、 的一 整 套 培 养计 划 ,是学 校 与 企业 共 同挑 选 学 生 ,制 定 教 学计 导 向 , 到 “ 销 对路 ” 培 养 出来 的学生 能否 学 以致用 ,
划 ,教 学 内容 由双方 商定 或征 求企 业 的意见 。这种 模式 走 出 了一 用 人单位 接受 , 在工 作 岗位 上发 挥作 用 。 种职 业导 向性 就是从 某 这
条职业技 能教 育与人力 资源有 效配置 的全新 路径 , 不仅降低 了企业 个 岗位群 出发 , 职 业分 析 , 进行 了解构 成这 一职 业 岗位工作 的重 要 内容 , 支撑其 职业或工 作所 需 的知 识与技 能 , 确定课 程 、 明确 从而 专 人力 资源 培养 的成本 ,还 为学 生提 供 了就业 机会 ,形 成学 校 、学
生 、企 业 多 赢 的 局 面 。 详 而 述 之 ,“ 单 式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具 业及 其设 置 以及教 学 内容与 方法 等 。 订 因此 ,订单 式培 养 ” 有效解 “ 能 有 以 下优 势 : 1 、可 以针 对性 的准 确把 握市 场 的脉 搏 学校 在 企 业 有效 “ 需求 ” 的前 提下 ,让 企业 参 与 制定 人 才
分析 , 对学 校制 定 的教学计 划 提 出合理 的修 改意 见和建 议 , 然后 培 养 出的学生 更具 社会 适用 性 和 岗位 适用 性 。 促使教 师教 学 、 研 与 科 二 、 “ 单 式 ” 培 养 模 式 在 发 展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订 1 订 单式 ”培 养模 式 存 在风 险的 不 可预 测 性 。 当今社 会 、“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指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制定特定课程、招收特定学员进行培养)在理论上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企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此种模式的实效性却往往不尽人意,甚至出现了很多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对策,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一、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1. 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在企业制定特定课程时,往往会将其技能要求作为培训内容的主要依据。

然而,实际上技能只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一部分知识,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的支撑,往往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

例如,一名具备很好的技能的设计师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很可能在与客户沟通时出现偏差或误解,影响业务的推进。

2. 招生标准不够明确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企业并没有明确制定哪些人适合参加“订单式培养”,这样就导致了招收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这些学生难以达到企业预期的要求,这样的培训模式很容易被视为“毒瘤”而被批评。

3. 培训方式不够多样化企业在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培养时,往往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授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规划、技能需求、学习兴趣各不相同,因此在培训方式中增加互动、实践等环节,可以极大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师资力量缺乏对于企业雇用的专业知识性老师而言,往往不具备教学方法论和教学心理学的知识。

由于不能有效地掌控学生成长的方法,教师在授教上往往也不是很有效,最终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不佳。

二、提高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的对策1.课程设计应更加全面在制订课程时,企业不仅应该考虑其专业技能的知识,还应该在技能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们增加必要的修养,提高其语言表达、沟通交流、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

2. 招生标准应该更加明确企业应当借助社会媒体、大型求职招聘会等途径,广泛宣传有关的招生标准。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成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热门专业之一。

为了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订单班”培养模式通常是企业提出对于人才需求,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展开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方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情况,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2.师资力量不足在“订单班”培养过程中,学校往往会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专业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校可能需要招聘相关行业背景的专家来进行教学。

而这些专家往往要求薪酬较高,学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往往难以满足需求。

3.实习基地不足“订单班”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因此需要大量的实习基地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习基地资源有限,这导致了实习条件不佳,不能满足“订单班”学生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学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相关的实践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设置一些项目实践课程,例如软件开发实训、大型系统开发实训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也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实习,加深学生在实践中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增加师资力量,引进优秀教师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师资力量。

可以通过引进优秀教师,邀请相关行业资深专家授课,以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也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邀请企业高管、技术专家来学校兼职授课,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类专业成为了当今社会中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

随着需求的增加,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高职教育中,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订单班”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施。

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分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学生招生压力大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招生压力较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许多学校为了能够适应这种需求,加大了对计算机类专业的招生规模,这也使得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 教学资源匮乏部分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

一些学校在开设计算机类专业时,并没有按照实际需求来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 缺乏实践机会由于计算机类专业需要较多的实践机会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一些高职学校中,由于实践平台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就业指导不足一些高职学校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做得不够充分,学生对于未来就业的规划和准备不足,使得他们在毕业时面临就业问题时,较为被动,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对策提出1.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面对学生招生压力大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软实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需要学校加大对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资源的投入,包括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等。

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拓展实践机会为了解决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的问题,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内容。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随着高职学历的逐渐得到认可,在求职市场上高职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

然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也使得学校更需要灵活思考培养模式,尤其是面对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

因此,近年来“订单班”逐渐走进高职校园,成为学校招生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新选择。

本文将对实施订单班培养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订单班,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需求的特殊性和实际面临的困难,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一种面向企业最新需求和就业的培养模式,即市场需求导向的教育培养模式。

高职学校推行订单班,是针对行业需求而开设的一种学科或专业,由企业出资承担经费,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主要教导学生适合企业的技能及专业知识。

订单班的实施,有着诸多优势,比如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个“内部推荐”的机会,提高了就业率,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准确、更实际的人才培养机制。

但订单班的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从而影响订单班的实施效果。

以下是一些问题及对策:问题一:企业内部培养体系不健全。

在一些企业内部,培训和培养体系不完善,由于订单班设立的时间相对较短,一些企业可能没有建立完整的内部培养体系。

这就意味着,学校在教导学生时需要着重将掌握企业的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

解决对策:学校加大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引入企业模拟设置,模拟企业的操作流程,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练习企业操作流程,同时强调学生在课下的自我学习和研究。

问题二:订单班规划不科学。

虽然订单班是针对特定的行业需求进行基于市场需求的教育培养,但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充足的招生和培养条件,不同专业的实施策略也需要科学制定。

解决对策:学校需要充分了解企业对培养需求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教育培养模式,合理选择开设订单班的专业方向,确保实施订单班的顺利进行。

问题三: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订单班属于企业和学校相结合,教学质量和管理体系都应该变得更加严格和高效。

高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在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时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

M高等职业学校不断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客观上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为定向培养人才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

本文研究该校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下单”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培养。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互派师资、提供技术援助、企业向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奖学金等。

它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M高等职业学校为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客观上已基本能够满足企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但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1 师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结构不尽合理目前,该校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特别是青年“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近年来,虽然通过进修等方式大批教师取得高学历,但多数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也有些取得了高学历却不代相应课程,部分老师因各种原因:工资待遇低、条件差、缺乏成就感等而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跳槽等。

从总体上看教师数量比较多,但是基础课教师比重较大、专业课教师少,中青年双师型教师较少,教师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1.2 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职业学校的核心问题,是职业学校的生存线,M高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也一直不断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特别是订单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出现“进门容易、出门更易”的局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王艳【内容摘要】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展现了更深层次订单培养合作方式。

在订单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从制订方案到签订协议,从实践学习到顶岗就业,走出一条满足企业需求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多赢人才培养之路。

在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通过深度合作,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计划,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强化实习的考核与评价工作,是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订单班”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此探讨了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产方式的不同改变,对于技能高效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全球中职教育中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怎样能让我国的中职教育跟上世界的发展速度,是现时期中职教育人员需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是院校以单位、企业、社会的具体用工需要与未来用工趋势,应用协议与法律制约的方法,结合企业对于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菜单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及单位培养各自所需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效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

1.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问题1.1企业参与性并不高因为订单本身的不明确性特点,导致企业参与热情并不高。

然而,“订单式”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谋求利益的原则实施的。

但是因为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区域性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得订单学生数量也在不断降低,这对企业而言,如订单学生数量无法达到规模,对于前期所投入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与建设的实训基地都会失去理想的价值和作用,会造成教学成本的增大。

在此情况下,企业本身更偏向的是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设备投入及实训基地的设计投入都表现得并不积极,由此,在现时期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很多企业都不愿参与其中,企业内的技术专家并未参与教学。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倾向现状分析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已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半数以上。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显现,就业形势严峻。

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也加剧了这种现状。

1.“热门”专业选择的倾向性。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受“‘热门’专业找工作容易,‘冷门’专业找工作难”等思想的影响,许多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未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盲目填写“热门”专业。

其产生的后果是:第一,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已选择的专业,以致学业无成,毕业找工作时连连碰壁;第二,学生争先涌向“热门”专业使得“热门”专业人才供过于求,人满为患,为这些学生今后的就业增添了许多难度。

专业选择的趋众性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2.盲目攀比高待遇的倾向性。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

但是对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受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一些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的影响,往往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高工资、高待遇的单位;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对低工资的单位也不屑一顾。

这些因素均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坐失良机,失去了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

3.工作单位选择的偏向性。

据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占的比例分别是:29.3%、19.4%、13.8%,而选择乡镇企业的排在最后,只占0.9%。

外企备受学生青睐是因为不仅待遇好,而且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及宽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乡镇企业的过分冷落,不仅是因为在乡镇企业里工作工资低、待遇差,而且因为乡镇企业缺乏个人职业长远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这种就业选择,虽在情理之中,但是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

职业院校订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职业院校订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分析 找 准 当前订 单 教 育工 作存 在 的 问题

论 轻实践是
般 学 校 教 育 的通 病 职 业

和 原 因 研 究对 策 做 到有 的 放矢 努 力 把
, ,

院校 虽 然 侧 重 学 生 动 手 能力 培 养
校 内 的考 试 考 核 方 式 选 择 上
面 条件 所 限

但在
订 单教 育 工

作做好


由于 各 方

订 单教 育 中存在 的 问题

大 多 数专 业 课 程 仍 然 以 理

1

专业 设 置 与 企 业 需 求 脱 节

订单
论 考试 为主

张 书 面 试 卷定 成 绩 对 实
, ,
教育是校 企 合作 的
种 具 体模 式

其最
际操作 能力考核较少
这在


定程度上
显 著 的 特 点 就 是 突 出 了 职 业 教 育 为企 业
岗施 教

不 适 合企 业 人 才需 要
2


教 育 是 为 企 业 定 向培 养 人 才 的

这 就要
岗位 的最 大需 求 就 是 能力 需 求


课 程 设 置 与 企 业 需 求脱 节
订单
求 学 校 必 须 与 企 业 紧密 结 合
所 需 培 养人 才



根 据企 业
或 者 叫技 能 需 求
与企 业 联 系

需进


以 企 业 的名 义 开 办 各 种 订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企业对人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更新需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种常见培养模式。

而在实施订单班培养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订单班培养模式需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差异,很容易导致意见不合和冲突。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充分听取企业的需求和意见,确保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可以通过合作协议等形式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加强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订单班培养模式要求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

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师和教材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二是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提供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三是引入优秀的教材资源,包括教材、网络教育资源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最新的技术能力。

订单班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提供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教师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不同,实践环节的设置和管理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署实践基地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确保实践环节能够顺利进行。

学校还可以建立实践环节的管理机制,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考核标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和培养。

订单班培养模式还面临着学生就业问题。

由于订单班培养模式要求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学生就业率较高。

由于市场需求和学生能力的不匹配,一些学生在就业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的提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就业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推进教育改革。

教研组要深入企业调研,教师要下厂实践,师名徒则高。

要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邀请行业内能手和在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

把就业工作当常规教育来抓,而非阶段性工作。

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通过系统性教育,让学生在一年级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成才观念和职业发展目标;二三年级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毕业前,掌握求职技巧、做好就业准备。

3.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加强高校与社会的沟通,强化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和社会职业指导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提供社会化服务。

多手段、广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学校各部门应积极主动加强对外联系,建立迅速的就业信息反馈平台,第一时间为学生收集就业信息并反馈,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4.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的竞争实质上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竞争,在大学生就业面试过程中,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流畅的语言、清晰的表达、敏捷的反应,积极的态度、乐观自信来展示自我。

高校要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活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事实表明,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同时,有一两项特长而无明显缺陷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企业青睐,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5.以人为本做好贫困资助和心理辅导工作。

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学生基本信息普查和心理普查工作,根据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学费减免、助学金等资助,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在帮扶过程中,不仅解决经济上问题,同时密切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平时要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等,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的看待问题,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

同时积极营造互敬互爱、积极上进、宽容和谐的集体氛围。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陈 进/山东职业学院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高等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建议,为我国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订单式”培养模式问题 对策研究一、高职院校现行订单教育存在误区(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概念界定不清,缺乏理论基础“订单式”培养模式近年来刚刚兴起,以往的高职教育体系中也没有一个完善的程序化标准,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也是很少,单纯在就业指向性的实践方面考虑反而“育人”目的、教育为本的理念略显单薄。

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也过多地围绕企业需求为中心,忽略了学校为社会创造更大社会效益的功能。

作为学校角度,无论“订单式”或非订单学生,都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单纯教育学生以就业为目的,更多的要挖掘出“订单式”教育更大的内涵价值。

(二)难以平衡学校和企业间课程功能不同的企业对“订单”学生的培养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不同要求下对职业院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撰教材有很高的要求。

企业验收“订单班”考核项目弱化了大学同时基础课的功能,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企业验收考核的结果,减少了对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过于重视企业用人要求,打乱了原有的培养方案。

课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厉害关系超过了课程在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原本培养目标。

因此课程很难在学校和企业间得到平衡。

(三)学校规模效益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学校因降低教学培养成本希望企业一直能够长期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且针对固定企业已经建立的教学培养模式和配套教学资源更能让学校轻车熟路,更能激发现有“订单班”的高职院校发展壮大“订单式”培养模式。

相反,若企业招聘人数不多或非连续性招聘就增加了学校培养学生成本,反而影响了“订单班”组建的积极性。

企业在同一学校连续招聘很容易引起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容易引起近期繁殖问题,对企业长期发展存在一定弊端。

二、高等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分析(一)传统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根深蒂固,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有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比重较多,学科教学严重,严重消弱了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有的学校压缩了本科的教学模式过分的追求专升本升学率从而扭曲了职业技能教育。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推广迅速,但面临一些问题。

学生择业观念不明确,导致就业压力增大;订单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案不匹配,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课程设置滞后,无法及时适应行业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学生职业指导,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师资培训等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

展望未来,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订单班培养模式将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订单班、培养、问题、对策、学生择业观念、企业需求、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订单班是一种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企业实习机会,从而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

随着订单班培养模式的推行,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学生择业观念不明确,订单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案不匹配,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滞后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订单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学生择业观念不明确、订单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案不匹配、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滞后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难题。

通过研究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旨在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改进方向,促进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各界的重视,推动订单班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改进,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更多高水平和适应力强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并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CAREER HORIZON人才培育职业时空 2012年12月・90・收稿日期:2012-11-04作者简介:张丽娜(1981-),女,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市场营销、品牌营销研究。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与不少企业的校企人才供需合作中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订单式人才培养充分贯彻了“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增强了学校教学的针对性,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对落实企业用人标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化解毕业生供需矛盾、实现学生的优质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不失为一种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先进校企合作模式。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是大势所趋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原则,强调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

2006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5个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2006216号)文件,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鼓励开展工学结合,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中订单班培养模式就是工学结合培养方式之一。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工作,签订用人合同,学生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就业,双方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近年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市场营销专业坚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开展订单班培养实践模式,通过与多家广东本土企业合作,开办了多个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订单班,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张丽娜(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摘要:高职院校强调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与企业共同开设订单班,对在校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订单班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能够迎合企业和行业需求的课程,结合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工作,并获得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订单班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讨论。

问题一:订单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在订单班培养模式中,企业通常会要求学校开设一些特定的技能培训,以保证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

然而,学校在开设这些技能培训课程时,往往无法与现实工作环境完全匹配,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对策: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环节。

同时,学校也应该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实践环节加入到技能培训课程中,将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问题二: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向不明为了迎合企业的需求,学校可能会在培养方向上深入开展一些技能培训,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系统化的专业知识,难以胜任与专业相关的高端工作。

对策: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实现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和知识储备的积累。

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方式,确保学生具备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真正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问题三:订单班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学生在订单班培养模式下往往会更加注重顺利完成学业,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

一旦学生毕业,企业对于订单班学生的雇佣意愿也会逐渐减弱,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对策:学校应当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加入职业规划的内容。

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兴趣和优势,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前景,完善自身职业规划。

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当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关注学生就业情况,分析造成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及时进行调整。

探讨中职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

探讨中职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

探讨中职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中职订单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学校按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技能。

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职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不一致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可能存在对于培养目标的理解不一致的情况。

学校可能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订单培养模式下,学校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提供实践教学资源,但是有时候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可能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学生评价标准不一致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到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

二、解决中职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中职毕业生。

(二)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充实实践教学设备,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相关的技能训练。

(四)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对订单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确保订单培养模式的质量。

三、结语订单培养模式为中职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保障问题。

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加强沟通合作,充实实践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并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努力,共同推动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质量保障。

相信随着双方的共同努力,订单培养模式下的中职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订单班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热门培养模式之一。

订单班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同时也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时间。

然而,在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教师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订单班实行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然而,一些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难度很大,教师与企业间的协调不够紧密,导致订单班实施不顺畅、效果不佳。

解决方案:加强教育和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与经营同类型业务的企业达成紧密合作,例如与企业技术中心建立有机联系,拓展技术交流渠道,从而让企业在学生实习、毕业论文、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并及时跟踪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情况,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二、课程建设不够符合企业需求订单班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然而有些高校的课程建设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解决方案:完善订单班的课程体系,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注重实用性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将订单班的课程同实际工作的要求相结合。

同时,建立教师与企业人员互相授课、设计课程,让企业人员参与课程的开发和改进,直接参与到订单班的教学过程中,以确保学生所学内容贴近实际运用,满足企业需求。

三、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也是订单班面临的问题之一,当学生缺乏基本技能或者思维方式不够清晰时,他们无法理解或掌握企业所需的实际技能。

解决方案: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和个性特点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做科研、做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掌握实用技能的能力。

同时,高校可以考虑将“订单班”培养门槛设置得高一些,例如提高学生的入学成绩等,以确保学生擅长完成相关任务,从而提高订单班的质量。

四、学生实习质量不够高订单班学生实习质量对于培养学生实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实习质量不够高,那么他们将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订单班”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订单班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中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它以企业订单为导向,将培养计划
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合作教育、产教融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订单班培养模式中可能存在与课程设置不匹配的问题。

由于订单班需要与企业的订单
要求相对应,可能会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倾向于企业的需求,忽略了一些基础理论与知识的
教学。

对策是在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确保
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

订单班培养模式中可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订单班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丰
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来进行培养。

对策是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引
进优秀的企业实践人员或行业专家,搭建优质的师资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订单班培养模式中可能存在企业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订单班需要与企业合作,借助
企业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来进行实训与实习,但有些企业可能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策是积极拓展企业资源合作渠道,与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或创新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订单班培养模式中还可能存在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订单班的特殊性,需要
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来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可能实践经验不足,
无法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对策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
与实际项目,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订单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订单班”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使学校培养的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就业。

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矛盾和问题需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订单班”培养模式;矛盾与问题;对策机制“订单班”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订单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不相符,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

一、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面临着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社会倡导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在现阶段,可以把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理解为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这是一种素质教育观点,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开发人的潜质,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要贯穿职业教育始终。

“订单班”培养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目标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设定人才规格,以目标岗位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以企业规格来培养学生。

但如果一切以企业岗位人才标准为依据,会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极大丰富,谋生已不再是多数国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问题,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职业结构的不断丰富和变化、职业变动频率的加快,打破了传统的学校、职业对人类个体的封闭和限制,人们要求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因此,职业教育仅仅把办学目标局限在传授学生谋求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职业精神等更高的层面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持,才能使他们形成适应日后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仅应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应培养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健康的个性。

(二)学生短期就业利益与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矛盾“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迅速适应目标岗位需求,解决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基础准备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教育。

其要义,根据日本学者的论述可归纳为:职业生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

具体来说,这一矛盾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订单”的单一性与学生职业兴趣多样性的矛盾。

根据职业生涯的分阶段理论,我国的高职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和职业准备期,采用“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相当于提前给高职学生指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代替学生提前做了职业生涯决策。

但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择业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个人天赋、兴趣因素和专业。

个人天赋是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是兴趣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才是个人的专业。

学生的职业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来高职院校读书都是为了找工作,比如在我们物流管理专业就读的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专业已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相当多的学生并不在乎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更在乎有益于成长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

而有些学校过分追求就业率,采取狭隘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天赋和兴趣,以专业甚至企业某一岗位需求来设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扼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创造力,缩小了学生的就业范围,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

为了眼前的就业,高职院校让学生失去了更多提升个人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机会。

二是岗位技能的浅窄性与职业技能的宽深性的矛盾。

在“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短视现象,即工作中用到的就学,用不到的就不学,降低专业技能的宽度和深度,仅传授学生适应工作所必需的几项基本技能,导致学生缺乏在专业上进一步提高的知识宽度与深度,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为了迁就专业,迁就“订单”岗位,有时会失去更多的机会成本,毕竟在实际工作中,职业类别比起学校里的专业丰富多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倒会漏失不少机会。

(三)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签订“人才订单”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处理好高职院校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有赖于以下几个矛盾的解决:一是学校培养的数量要求与企业需求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首先,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数量有一定的批量要求。

如果批量过小,则不利于学院教学效益的实现。

但现实的情况是,虽然我国技术人才奇缺,但对技术人才有批量需求的企业很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发达的民营经济需要大批高级技工,但单个企业的需求还是很小的,小批量人才需求的企业由于缺乏沟通,很难整合成大批量“订单”。

其次,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每个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相对集中的教学。

二是高职院校培养时间与企业需求的即时性之间的矛盾。

企业对“订单”人才的需求是即时的,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却需要一定的周期。

在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平均寿命是2.9 年,而高职专业以3 年制居多,对于企业来说两三年的时间产生的变化足以影响到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的企业甚至因经营不善倒闭或转型。

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下降、师资不足和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而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

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针对上述“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探索合理解决的办法与措施,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对订单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班”培养项目时起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学校对社会上具有合作愿望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需要了解;二是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需要了解。

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

因此,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在对比分析中确立初步合作伙伴。

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

这些调研论证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衡量标准应以其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设立的企业往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其衡量标准主要是企业家才能,包括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的决策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应选择真正具有人才培养需求愿望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二)建立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在”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

单一从学校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

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具有适应性的学生,从而建立对学校、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

根据调查,培养“订单”一经确立,往往存在个别学校、学生放松要求的现象,逆向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

(三)建立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的充分兼顾与融合在“订单”关系下,学校往往为迎合企业,满足企业对培养方案的一切要求,容易形成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太强而知能面过窄,导致各种情况下的转岗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针对该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

其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然后,聘请除合作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重点分析方案在满足合作企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更广范围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四)建立“订单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一种零敲碎打的初级阶段,由于每一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不可能寻找一劳永逸的合作企业,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一模式永葆活力。

学校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合作要求,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既可以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开展长期、中期和短期等多层次的“订单班”培养,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多形式的“订单班”培养,还可以开展针对企业员工再培训的“订单班”培养。

参考文献:[1]米晓晶,吕伟,高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浅析[J].价值工程,2012年03期.[2]汤定国,吴国伟,孙梅.“订单培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民企)[J].江苏教育,2011年12期.[3]王斌.“订单式”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和探索[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4]章言,张韦韦. 校企合作,金融危机下的考验[J].教育与职业,2009年04期.[5]程忠国,符裕,施伟.实施订单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J].职业,2011年09期.[6]尚宇梅.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7]许晋仙.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