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
《月迹》赏析资料
贾平凹的《月迹》赏析《月迹》原文: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
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
”奶奶说。
“嫦娥是谁?”“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
我想。
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
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课堂笔记知识解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课堂笔记知识解析一、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也表现出对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脉络梳理全文共2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孩子们看到的镜中之月。
第二部分(第3—23自然段):写孩子们和奶奶在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我们”在沙滩上看月。
三、词句赏析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赏析: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赏析:“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儿……”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由盈转亏,最后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3.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赏析:“我们”争执是因为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
这说明人人都喜欢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从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之情。
四、课文重难点探究1.你如何理解“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这句话?答:月亮只有一个,可在儿童眼里,处处都有月亮。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晴,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
2.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同时,奶奶也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
她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
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
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优秀课件(共56张PPT)
文章为什么以《月迹》为标题?
文章为什么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 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 留下的美好印记”。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 美的过程。
课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一场饶有情趣 的寻月活动,那你们有没有和小伙伴一起做 过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先仔细回想一下,然 后把你们的快乐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院中月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 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 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院中月具有哪些特点?
亮、大、圆
运用了想象的手 法,展现了孩子们独 特的想象力。
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 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 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 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
答:表现出了孩子们渴望了解 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孩 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表现 了童心的纯洁。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你有什么感悟。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 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 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 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 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 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课文原文及赏析《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以下是课文原文: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
我们就在院子里盼着它下来。
“奶奶,月亮是什么样的呀?”我问。
“月亮吗?就像个大银盘。
”奶奶说。
我和弟弟就看着那个大银盘,等它下来。
“快看,月亮在那棵树上呢!”弟弟忽然叫起来。
我们赶忙跑过去,果然看到月亮挂在树梢上,亮晶晶的,真像一个大银盘。
“月亮怎么会在树上呢?”我问。
“是啊,月亮怎么会下来呢?”弟弟也奇怪。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月亮是不会下来的。
你们看,那不是月亮,是月亮的影子。
”我们抬头看天空,月亮还在那里,静静地照着我们。
“可是,我还是想摸一摸月亮。
”我说。
“我也是。
”弟弟说。
奶奶想了想,说:“那咱们就去找月亮吧。
”于是,我们就在院子里、在巷子里、在河边、在山上,到处找月亮。
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欢呼一声:“找到了,月亮在这里!”最后,我们在水盆里看到了月亮。
月亮映在水里,就像一个圆圆的镜子。
“这就是月亮吗?”我问。
“是的,这就是月亮。
”奶奶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
”以下是对课文的赏析:《月迹》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对月亮的好奇和探索,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文章通过祖孙三代人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文中,奶奶的形象智慧而慈祥,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疑问,同时也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好奇心也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此外,《月迹》也寓含了深刻的哲理。
奶奶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寓意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努力。
总的来说,《月迹》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远的寓意,成为了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佳作。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月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月迹,顾名思义,就是月亮在天空中留下的痕迹。
我们平常只能看到明亮的月亮,却很少留意到月亮的变化。
然而,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月亮的形状其实是不断变化的。
月亮从出现到消失,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被称为月相。
月亮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不同所致。
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则绕地球公转。
当太阳的光照到月球的一面时,我们就能看到满月;当太阳的光照到月球的另一面时,我们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
在这个过程中,月亮的亮部分逐渐增加或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月亮的月相有很多种,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等。
新月是月亮的一种月相,此时,月亮看起来像一条细弯的钩,或者说像一只眼睛的眉毛。
在新月的时候,月亮的亮部分不到一半,其他部分都处于阴影中。
上弦月是指月亮亮部分逐渐增加到一半,呈现出一个凸出的弧形。
满月是指月亮的亮部分达到最大,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圆形。
下弦月是指月亮亮部分逐渐减少到一半,呈现出一个凸入的弧形。
除了这些常见的月相,还有一些特殊的月相,如月球日食和月球日偏食等。
月亮的变化是由月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当月亮和太阳的位置相对接近时,我们看到的月相就会较小;当月亮和太阳的位置相对远离时,我们看到的月相就会较大。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月亮比较小,有时候又比较大的原因。
另外,月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的,这也会导致月亮的亮度和形状的变化。
月亮的月相不仅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文学和艺术的灵感之源。
许多古代的诗人和文人都以月亮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感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学习月亮的月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增加对宇宙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每天观察月亮的形状,记录下来,绘制月相的变化图表,从而了解月亮的周期和变化规律。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贾平凹《月迹》赏析
贾平凹《月迹》赏析贾平凹的《月迹》赏析贾平凹(1952—),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
《月迹》_优质课件
•
1 . 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 中,我 们可以 把好处 和坏处 对照起 来看, 并且从 中找到 一些东 西来宽 慰自己 。
•
2 . 它们都太骄傲自大了。铁罐以为自己比陶罐坚硬 ,总是 傲慢地 奚落陶 罐,可 多年后 陶罐依 然美观 ,而自 己却无 影无踪 ;北风 自以为 吹口气 就能掀 开行人 的衣服 赢得太 阳,行 人却反 而把衣 服裹得 更紧, 太阳不 声不响 却让人 们感到版) (2份打包)
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 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 过程。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 月迹 人教(部编版) (2份打包)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 无踪迹。——院中望月。
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 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 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 中。——兴之所至。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 月迹 人教(部编版) (2份打包)
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 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 月迹 人教(部编版) (2份打包)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 月迹 人教(部编版) (2份打包)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 月迹 人教(部编版) (2份打包)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 月迹 人教(部编版) (2份打包)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 月迹 人教(部编版) (2份打包)
léi léi
硕果累累
niǎo niǎo
炊烟袅袅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通用8篇)
《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通用8篇)《月迹》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篇1《月迹》通过对“月亮是每个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的观点。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月迹》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月迹》阅读题原文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月迹》阅读题题目1.细读选段,谈谈你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3.请问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月迹》阅读题答案1.答案: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月迹课文精讲
月迹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奇妙体验和感悟。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将《月迹》划分为以下几个段落: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描述月亮匆匆来去,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部分主要写月亮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和追寻。
第二部分(第5-30自然段):具体描写孩子们寻月的过程。
他们从镜中看到了月亮,然后跑到院子里、河岸上、沙滩上等地寻找月亮,经历了许多奇幻的景象和感受。
这部分详细描绘了孩子们在不同场景下对月亮的观察和想象,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三部分(第31-36自然段):写孩子们在沙滩上议月。
他们通过谈论月亮的形状、颜色、光芒等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对月亮的理解和感悟。
这部分强调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和敬畏,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整篇文章以寻找月亮为线索,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和感受,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孩子们纯真心灵的赞美。
通过对文章的段落划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二、文章赏析《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奇妙体验和感悟,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孩子们纯真心灵的赞美。
贾平凹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让人耳目一新。
他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月亮的美丽形象,如“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这样的描写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孩子们的世界中,与他们一同探寻月亮的奥秘。
文章通过寻找月亮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孩子们纯真心灵的赞美。
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发现和创造美。
《月迹》完美版(共16张PPT)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概括段落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
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
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
慨。
。
细读
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三)课堂的教学步骤,尤其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采用“四三二一”的方法,逐个击破文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正确了解此篇课文,掌 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颔联亦叙亦议,坦陈心志。这一联写诗人在欲除弊事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不惜残年为国效力,意气坚定。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①表述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大胆设想并不是实践活动;②表述错误,正 确意识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是意识活动主动创造性的体现,“每一次成功实施, 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说明人类能认识事物本质和能动改造世界;故选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①错误。 活动六;方法与技能(教材第109页)
月迹
人教五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 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 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 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月迹》是一篇富有诗意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主要是描述人们在夜晚欣赏月光和思考人生的感觉,让孩子们了解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银盘”、“皓月”等词语描绘了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的壮观景象,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月光洒遍整个夜空的美好。
接着,文章叙述了人们欣赏月光的场景,有的人在月下漫步,有的人在月光下读书、写字,甚至还有人在月下思考人生。
这一段揭示了人们在夜晚欣赏月光并思考人生的美好场景,也让孩子们在情感上接触到自然和人生的美妙之处。
文章接下来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描绘月亮的美丽:月华、月影、月蜡、月露。
这几个词虽然孩子们可能不太熟悉,但作者用深深浅浅、亮亮暗暗、红红黄黄等词语为孩子们描述了这些美丽的月亮景象,让孩子们在文字和形象双重方面感受到月亮的美丽和神祗。
这一部分重点突出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让孩子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对美好的感悟和享受。
最后,文章回到人们思考人生的场景,作者用“沉思、寻觅、顿悟”的动词来表达人们在欣赏月光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内心感受。
这种语言运用既表达了主题的核心意义,又可以启发孩子们从自身出发思考人生的问题,让学生对社会和自我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知识点方面,首先是词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银盘”、“皓月”等词语,还有描述月亮各种景象的词汇。
其次是对文学形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同词语造成的语感效果,以及运用阐释思考问题的技巧。
再次是通过对文本表达意义的理解,孩子们能够在情感和智力上有对自然、人生、诗意等方面的感悟和认识,从而有了成长和进步。
总之,《月迹》这篇文章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人们思考人生的揭示,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到文学的美感和智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文学素养,是一篇很好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阅读素材。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内容,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月迹》这篇文章。
月迹课文原文
月迹课文原文贾平凹的《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儿童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中秋之夜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文章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世界。
下面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和原文: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富有诗意。
贾平凹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既生动又形象。
例如,“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让读者感受到了月亮的可爱和神秘。
《月迹》是一篇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贾平凹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层次分明。
贾平凹通过巧妙地安排情节和结构,使得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得以充分展现。
同时,他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这句话描写了院子里的桂树,让读者感受到了桂树的美丽和神秘。
文章的情感非常真挚,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感动。
贾平凹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他也通过描写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和憧憬,唤起了读者对生活的美好回忆。
例如,“我们都吃惊了,啊!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看到月亮爬上竹帘格儿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惊奇和欣喜。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儿童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中秋之夜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文章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紧凑的结构,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世界。
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附:《月迹》原文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七 《月迹》原文
七月迹贾平凹教学重点提示一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二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三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四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2“月亮进来了!”○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4“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5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6“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7“是树,孩子。
”奶奶说。
○8“什么树呢?”○9“桂树。
”○10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11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12“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13“谁?”我们都吃惊了。
○14“嫦娥。
”奶奶说。
○15“嫦娥是谁?”○16“一个女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优秀课件(共103张PPT)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 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 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 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 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悄没声儿”和“溜”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在孩子们的眼中月 亮的出现是很神奇的。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 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
【羡慕】
烟气缭绕上腾的样子。
【嫉妒】
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
【争执】
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第三步:知内容
1.《月迹》的作者是___贾__平_凹____,课文围绕孩子和月 亮依次写了_盼__月__亮____、__寻__月__亮___、__议__月__亮__三 个部分。
2.“月迹”的意思是___月__亮__的__足__迹______。本文写了孩 子们在____中__秋__夜____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事。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
我会读
qiǎo
léi
niǎo
悄没声儿 果实累累 袅袅
cháng é
jí dù cí
嫦 娥 嫉 妒 瓷花盆
眼中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沙滩
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 样的变化呢?(尽量从文中找寻表现人物心理 情绪变化的词语)
期待 失望
惊奇
满足
总 结
地点
美图
月的踪迹
镜中 镜中看月 白道 圆 亏 无踪迹
贾平凹《月迹》原文及赏析
贾平凹《月迹》原文及赏析贾平凹《月迹》原文及赏析《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贾平凹《月迹》原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原文】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
”奶奶说。
“嫦娥是谁?”“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5年级《月迹》陈飞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文本解读: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子受奶奶的启发,在屋里、院中、河边寻找月亮足迹,以儿童的视角发现月亮的独特之美,充满了童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思索与追求。
课文按地点转换可分为三部分,第1~2自然段先写“我们”中堂赏月,第3~20自然段再写“我们”院中寻月,第21~24自然段写“我们”河边寻月。
本文是第七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又是散文,文质兼美:以儿童视角来赏月,赏出不一样的月、不一样的美,充满童趣;语言上多用叠词、儿化音,富有音韵和节奏美。
本文教学价值主要有两点:其一,以“动”写“静”。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静态和动态”,事实上,本文静态之月着笔极少,而动态之月着笔较多,且主要集中在第2自然段。
课文“院中寻月、河边望月”两部分主要是以孩子们赏月的移动线索来体现月亮足迹的变化之趣。
这样的“动态”视角,体现了儿童好奇、好动的天性,活泼泼地。
相对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成人审美视角的“以静写动”和“动静相衬”,更便于学生理解,形成阅读认知上的互补。
其二,以“曲”写“直”。
这是贾平凹此文最有诗意和禅意之美的地方。
成人的赏月趣味是望月怀远、生发情思,而孩子们的赏月趣味就是明明知道月亮就在头顶上,但偏偏要在较难发现月迹的地方去“找”月。
观赏角度的不同,才带来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含蓄而耐人寻味。
孩子们在奶奶的引导下,逐步发现月亮“实与虚、静与动、真与假、显与隐、外与内”等灵动莫测的足迹。
文中奶奶的形象宛若智者,启发着孩子们用不一样的眼光在身边寻找美、发现美。
本文作为本单元选文的收尾佳作,其另一价值就在于启发学生欣赏自然之美不是只有一个“动与静”的角度:心中有美,才能处处见美。
学情分析:略读课文主要在于学生自主阅读,学方法、用方法。
本文实际教学进度是临近学期期末,而五年级学生刚刚从四年级升上来还不到一个月,阅读认知水平仍处于四年级,且第七单元前两篇精读课文也没有深度学习,因而,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月迹》课件(共28张PPT)
思考交流
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期望了解外界事物 的强烈好奇心。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 理。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期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 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 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新课导入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 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 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
语文要素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 会认“妒、袅”等8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月亮的足迹,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 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重点)
3. 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 迹所要表达的感情。(难点)
4. 在朗读中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
走近作者
贾平凹: 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
大学中文系。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中
短篇小说《天狗》《故里》等; 散文《朋友》《敲门》等。
随堂练习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从词句中抓住月亮的变化轨迹。 本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 再是半圆,慢慢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从“__长_、__爬__”两个词可看出这句话使用了_拟__人_____的修辞手 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__亮__慢__慢_升__高_的动态变化,表现了月亮 的_顽__皮__可__爱______________。
《月迹》课文课件
写作背景
《月迹》创作于19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社会正 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文化也处于多元探 索的状态。贾平凹通过这篇散文,表达了他对生 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比喻
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比喻,如“ 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 中”,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形状
和颜色。
拟人
作者将月亮拟人化,如“月亮害羞 地躲进了云层”,使月亮具有了人 的情感和行为。
排比
文中的排比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 气势连贯,如“月亮爬上树梢,透 过窗帘,照在窗台上”。
语言风格特点
形象生动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 章描绘的场景和情感非常形象生 动,如“我们快步穿过小树林, 走上了沙丘,沙丘上月光皎洁”
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即使 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也可以通过想象来满足自己 的愿望。
02 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故事中的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传统与 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03 童心的保护
故事强调了对童心的保护和尊重,呼吁人们不要 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03
课文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运用
05
课文拓展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01
《月迹》作者贾平凹的其他作品
《秦腔》、《古炉》等,引导学生阅读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
主题思想。
02
其他描写月亮的作品
《荷塘月色》、《月下独酌》等,引导学生与《月迹》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异同点。
03
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月亮相关作品
五年级《月迹》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月迹》知识点整理《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月的神秘与美好,赞扬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五年级《月迹》知识点,欢迎阅读!五年级《月迹》原文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鹇,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下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不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獭地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
你们快去寻月吧。
”我们都跑了出来。
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尽院子的花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
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
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了人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
”奶奶说。
“嫦娥是谁?”“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遥望星空”第十课。
星空给了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吸引着我们去探索茫茫宇宙。
学习《月迹》这篇课文,我们要带着学生品味月光洒下的诗意,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人们常说,小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但随着不断的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在理性的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却不断丧失。
本文作者,当代作家贾平凹以一个孩子的口吻,用充满童真的话语,天真而大胆的想象,呼吁我们不要失去童心,不要丧失对美的感受力。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疏理本文脉络,理清是如何寻找“月迹”的。
2、理解作者借助孩子们寻找月亮的活动所表现的对童真、童心的赞
美,以及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从儿化音、叠音词方面感受本文作者模仿儿童的口吻写作的特点。
2、通过文中小孩子天真而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追求美,呼吁学生不要丧
失童真、童心,积极乐观的生活。
重点:1、疏理本文脉络,理清是如何寻找“月迹”的。
2、引导学生从儿化音、叠词方面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文中语句入手,感受小孩子天真而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
二、检查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1、有哪位同学预习的时候查找过作者的生平及作品成就,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给下列生字注音。
屏()气面面相觑()倏()忽袅袅()铁锨()掬()捧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课文标题是“月迹”,也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的一群小朋友在哪里寻找到了月亮的足迹?注意,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边读边勾画,尽量找全一点。
(学生快读课文,并用笔做标记。
)
2、指名同学回答,如果不完整,就多点几名学生补充。
3、师生归纳明确:
穿衣镜中的月——院子里夜空中的月——酒杯中的月——葡萄叶、瓷花盆、锨刃上的月——水中倒映的月——眼睛中的月
四、品读课文,质疑问难,理解欣赏
1、大家刚才读了一遍,不知道你们是否觉得课文有点怪怪的感觉?大家不妨读一读课文第3——5自然段,看看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细读,读完后讨论交流)
2、明确:儿化音、叠词的运用(儿童式的口吻)
有谁能来读一读第3段和第5段?
(指学生读)
3、我有一个疑问:作者是一个成年男子,可为什么要用一个小孩的口吻来写呢?
大家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法,再在班上发言。
4、课文除了儿化和叠词这种儿童式的口吻外,还有许多有关月亮的描写也是儿童
式的,想象非常天真、新奇,请你从文中找出几处来,加以分析品味。
(要求: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
参考文字:第3段、第5段、第10段、第是17段、第24段、第28段、第35段有关月亮的描写。
五、研读课文,精思体悟,深入理解
本文作者模拟孩子的口吻,仅仅就是想向我们讲述一群孩子寻找月亮的故事吗?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大家深入思考讨论后,谈谈你们的看法。
六、回读课文,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