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大脑》设计意图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大脑》设计意图及反思
五年级科学《大脑》设计意图及反思
6月4日,我在校内公开执教了五年级科学《大脑》一课,各位老师针对我的课堂做了深入的研讨,下面我来陈述我的设计意图和研讨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图
一、注重导入的有效性
本课,我通过“报数游戏”来进行导入。

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但是这个游戏确是被精心设计过的。

游戏的规则是:遇到含有3的数或是3的倍数,要拍手,不能报数。

为了让全体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参与到这个紧张的游戏中,我还将游戏进行了一定的“弱化”来提高其流畅性。

在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个数,但是没有告诉他们我们即将要玩的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在游戏中,学生的大脑时刻紧张地工作着,顺势我可以揭示本课主题——大脑。

同时,在游戏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均体现了大脑的功能,这也为学生下面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这些细节上的设计,都是为了提高导入有效性,让科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二、灵活设计教学环节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为三部分:大脑的结构、功能和左
右脑功能区别。

教材上的顺序是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左右脑功能区别。

但根据我的导入环节,可以优先讲解大脑的功能。

因为在刚刚的导入环节中,学生已经体验了各种大脑的功能:无论是报数时的语言功能,还是拍手时的运动功能,亦或是用心思考时的思维功能,学生们对大脑的各种功能都还意犹未尽。

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学生回忆、思考、归纳这些素材中所蕴含的功能。

相信通过这样的回味与思考,学生对大脑的功能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三、循循善诱、耐心导入
科学课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动手,更离不开教师的铺垫与指导。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表达、思考与学习的脚手架。

例如在有趣的游戏环节之后,学生可能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去思考与表达大脑的功能。

于是我在课件上打出了一点提示:用嘴报数→语言功能。

这样一来,学生便知道了思考与表达的方向,让课堂更加高效。

再比如:通过病例分析探究左右脑的功能区别时,我在课件中建议学生:用红线划出脑部病变的位置,用蓝线划出人体受到影响的功能。

通过不同颜色横线的对比,学生更容易推断该区域对应管理的功能,让阅读→分析→表达的过程更加流畅与高效。

四、感性材料促进理性思考
本课的材料主要分为:实验材料与病例分析材料。

关于
大脑的一课,最经典的实验材料莫过于核桃仁。

大脑的形状与表面的沟回,跟核桃仁极为相似。

要让学生加深对大脑的认识,如何巧用核桃仁是关键。

在教学准备中,尽可能挑选完整的核桃仁,保证其结构的完整性;挑选大量的核桃仁,保证全班学生人手一个,所有学生都可以充分地,自由地感受其形态。

在交代了实验指导之后,学生分小组观察、触摸,并思考、讨论:为什么大脑的表面会有这么多沟回呢?学生在生动感性的材料和思维的碰撞中,生成理性的结论。

课后,学生还将进行吃核桃补脑的小活动。

通过“观察→思考→品尝”等一系列活动,相信对大脑的会有一个更加很生动、深刻的认识。

本课的病例分析材料也需要教师耐心设计。

病例分析中的素材都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形象、生动、真实的病例描述,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做一名小小科学家的兴趣。

同时,理性的答案藏在感性的语言中,而不是死板、直接地出示给学生。

学生在推断正确后,也能收获一定的成就感。

五、板书——思考的跳板
在做完游戏引出“大脑”的时候,我便把精心绘画的大脑板贴挂在了黑板上。

这张生动的板贴不仅提示着学生本课主题,记录着所学知识,更为下面的病例分析探究左右脑功能做好铺垫。

在分别给出每个病例的推断时,我将他们所代表的功能分别板书在左脑和右脑的两侧。

当我通过收集学生
的推断完成这张板书时,学生又会惊奇地发现:大脑对身体的控制是交叉管理,左脑和右脑的功能有趋向性。

这种自然的课堂生成与自主发现,帮助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只是学习的开始
《大脑》一课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同时大脑又是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话题,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还有许多与大脑有关的知识、科学用脑的方法和锻炼大脑的游戏无法在课堂上完成。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脑、保护大脑、锻炼大脑,我给每个组都配备了一本自己精心撰写的《爱脑手册》。

在手册中,学生不仅可以复习课上所学知识,还可以获得更加深入细致的大脑知识拓展,更可以接触到“思维导图”学习法和“舒尔特表”锻炼法等。

手册还有“谣言粉碎机”栏目,鼓励学生认真阅读与思考,打破关于大脑开发的一些谣言。

所以,课堂只是学习的开始,通过这样一本手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更多未知的知识,甚至促进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牵着学生走→跟着学生走
执教完本课,听课老师们认为本课“教”的痕迹还是很重,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比如在学习大脑的结构时,虽然我先让学生分享了他们的前科学概念,但并没有将它们的发言,与教学结合深挖下去。

出于担心学生打乱我的教学思路,我
还是按部就班地选择教学设计中的顺序,一一介绍。

听课老师指出:大脑结构的知识点是并列的关系而非先后关系,先探究哪点并不会影响整体的认知。

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发言的的内容,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序,以学定教,相信课堂会变得更加以“学”为主!
二、教师高高在上→师生平等交流
听课老师指出: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发言的反馈太单调,总是重复学生所说的话。

张骏老师针对此问题,给我们青年教师指出了原因:教师针对学生发言的反馈太单调,不仅仅是教学经验少的问题,更是师生交流时所站角度的问题!如果学生发言时,教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么教师的反馈就只能停留在对与错、欣赏与批评的层面。

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认真倾听与思考学生的发言,再通过追问或反问的语气,带着学生一起深挖的话,我们的课堂反馈将会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三、累赘、刻板的语言→更加有效、艺术的语言
刚上完课,我就在自问:有的时候我的话是不是有些累赘不精致?同样内容的话,我可能会重复好几遍,总有事倍功半,担心学生没消化的感觉。

这说明我所讲的话还不够有效,不够有穿透力。

通过反思,我觉得对于生成性结论,要先让学生多说,当学生的思维全聚焦在知识点上时,我再顺势提炼升华。

这样就可以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病例分析环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没有大道我的预期。

仔细地分析以后,我觉得还是因为自身的语言功力不够。

小小科学家之病例分析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环节,如果我配以更加热情的语言去煽动学生,更加激励性的话语去表扬学生,也许效果会更好!这些都是语言的艺术,我还需要时间去实践、去积累。

以上是我针对本课的个人感思,十分感谢各位老师的研讨,为我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