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限时90分钟)
一、积累(30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瘴江(zhàng) 横无际崖
长堤(tī) 崇祯
B.波澜(lán) 浮光跃金
凄凉(qī) 沉舟
C.喧哗(huá) 觥筹交错
济沧海(jǐ) 苍颜
D.戍鼓(shù) 雾凇亢砀
冰塞川(sè) 皓月
2.【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浊浪排空 长烟一空
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
D.暂凭杯酒长精神 但愿人长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溪深而鱼肥
C.①宴酣之乐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问其姓氏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3分)( )
A.越明年
B.醉翁之意不在酒
C.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余拏一小舟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百废具兴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B.《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柳宗元,他们都是宋代文学家。
C.《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他是明末清初文学家。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写诗很多,人称“诗仙”,《行路难》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都是他的作品。
7.(2022北京四十三中期中)默写。
(6分)
跨越时空,李白、刘禹锡、苏轼等文人相遇。
大家要用飞花令的形式来一场诗词大会,彼此商定以“酒”为令(诗句中要带有“酒”字)。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为后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句子。
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刘禹锡: 。
苏 轼: 。
某诗人: 。
8.【新考法·情境式命题】综合运用。
(6分)
学校在岳阳楼前举行“弘扬岳阳精神”主题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岳阳楼有一副名联,由“万家忧乐到心头”(甲)、“四面湖山归眼底”(乙)构成,请根据对联的格式要求判断,其下联是( )(填“甲”或“乙”即可)。
(1分)
(2)同学们纷纷发表感言,请判断下面各句感言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分)
①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好让屈子孤魂慢慢靠岸。
( )
②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是一剂治疗我们怕苦怕累毛病的良药。
( )③只有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才能弘扬好“忧乐精神”。
( )
(3)“岳阳精神”就是不断求索。
下面是学生会主席写的活动总结发言稿中的一段,请你在横线上帮他写一个既能概括这段文字、又能呼应活动主题的总结句。
(2分)
求索能让人不断自新,超越自我,能让人趋向更完善的境界。
求索能让我们青少年早一点找到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练就过硬本领。
总之,
。
二、阅读(30分)
(一)(2022山东济南中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5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 ①远扬:桑枝。
②觇(chān):察看。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一、二句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三、四句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七、八句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10.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五、六句内容赏析。
(3分)
答:
(二)【学科素养·文化自信】(2022山东临沂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2分)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
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②。
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谕也。
”公曰:“不然。
吾子③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④。
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
方壮年,未厌学,欲
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⑤,不可胜数。
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
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迨⑥今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尘三事⑧,以此自将⑨。
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⑩。
”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
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⑪,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 [注] 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
②“莫不”句: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
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
④及物:造福社会。
⑤枉直乖错:冤屈错误。
⑥迨(dài):至,到。
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
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
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
⑩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亮,通“谅”,确实。
报,回应、应合。
⑪任:担任,胜任。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不免有请 请:
(2)所未谕也 谕:
(3)尝闻此语 尝: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学者之见先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B.无以遣日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D.或问之,则答曰
屠惧,示之以刃(《狼》)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译文:
14.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2分)( )
A.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B.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C.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D.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15.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3分)
答:
(三)【学科素养·文化自信】(2022山东淄博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13分)
徐霞客游记二则(节选)
[甲] 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
复逾阜①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
担夫曰:“是为白水河。
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
”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②。
(节选自《游白水河瀑布日记》) [乙] 于是又西南行塍③间,三里,转而西,三里,过一小石梁,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④,有堤界其中,直西而达于城。
乃遵堤西行,极似明圣苏堤,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
湖中鱼舫泛泛,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湖名“茈⑤碧”,有以也。
(节选自《游茈碧湖日记》) [注] ①阜:土山。
②慊(qiàn)慊:遗憾。
③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
④雉堞(zhì dié):泛指城墙。
⑤茈:zǐ。
16.【新考法·学习方法】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4分)文言字词方法解释但见其上横
课内迁移法: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A 白阔数丈
遂临其下流参考成语法:身临其境B
复逾阜下半
查阅字典法:①越过,超过。
②更加。
C 里
古今联系法: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
D 有堤界其中
景致就见得深了。
(《苏州园林》)
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而不见其下截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盖为对崖所隔也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C.乃遵堤西行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其西则平湖浩然
其真无马邪(《马说》)
18.[乙]文画线句中加点动词运用精当,富有表现力。
请结合语境品析其表达效果。
(3分)
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直西而达于城。
答:
19.【新考法·对比阅读】同是写水,[甲][乙]两文所写之水特点迥异,作者观水之情亦不相同,请概括分析。
(4分)
答:
三、写作(40分)
20.(2022河北中考)作文。
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
那“境”那“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B A.崖→涯,堤dī。
C.济jì。
D.亢→沆。
2.C A.空:名词,天空/动词,消散。
B.谓:动词,命名,取名/动词,为,是。
C.一:全。
D.长:动词,振作/形容词,表时间长。
3.D A.①以:连词,来。
②以:介词,因为。
B.①而:连词,表承接。
②而:连词,表并列。
C.①之:结构助词,的。
②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一事。
D.其:代词,他(们)的。
4.D A.古义:到。
今义:跨过。
B.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意向,心愿。
C.古义:为什么。
今义:什么事情。
D.大:与“小”相对。
5.B A.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C.属:同“嘱”,嘱托。
D.具:同“俱”,全,皆。
6.B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
7.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重点字: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重点字:酌)
8.(1)甲
(2)①拟人 ②比喻 ③引用
(3)(示例)求索让我们得到历练,求索让我们快速成长,求索是我们青年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探索冲动和向上攀登的必然途径。
解析 (1)根据对联平仄相对、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第三声,第四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第一声,第二声)的原则,这副名联的下联应该是“万家忧乐到心头”(甲)。
(2)①题“努力”一词,赋予汨罗江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题把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比作是“一剂良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题引用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言,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3)答题时,一定要围绕题干“既能概括这段文字、又能呼应活动主题”的要求,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9.B “春鸠”“杏花”都是春天的代表性事物,一、二句通过描写鸟鸣、花开,渲染出浓浓的春意,属于正面描写。
10.(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
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答题格式是:五、六句句意+展示的场景和精神面貌(结合全诗)。
11.(1)询问,请教
(2)明白
(3)曾经
12.B A.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以:介词,用来/介词,凭、靠。
C.于:介词,在。
D.之:代词,他(它)。
13.我正当壮年,不满足于学习,想找《史记》《汉书》来看看,但公府和私人都没有。
解析 注意重点词的翻译要准确。
方:正当。
未:没有。
14.D “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的意思是“其实是回应当年的一句誓言”,结合上文“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可知,当时的“誓言”是: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15.以苏轼的为官之道表现出欧阳修“多谈吏事”对晚辈的深远影响,从而表明“多谈吏事”的必要性。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那以后,苏轼也以做一个称职的官吏自勉”,这属于侧面烘托,写出了欧阳修对后辈的影响。
[参考译文]
张芸叟当初到京城游学,请求拜见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常常听欧阳修、司马温公、王荆公的议论,关于文史比较多,只有欧阳修多次讲述为官的事情。
久而久之,难免有请教:“一般求学的人拜见先生,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
现在先生指教了许多为官的事情,我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欧阳修说:“不能这样看。
你们都是当今贤才,以后做官处理政事,就懂得我的话了。
大致说来,文献经典仅限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处理政事则可以造福社会。
我过去被贬到夷陵做官,那里不是一般人所能生活的地方。
我正当壮年,不满足于学习,想找《史记》《汉书》来看看,但公府和私人都没有。
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消磨时光的,就从架阁上把过去的案卷拿下来,一遍又一遍地看。
我发现那上面的冤屈错误,多得数不完。
而且夷陵荒远偏小,尚且如此,整个天下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我仰望苍天发誓:‘从此为官处事,不敢有丝毫疏忽。
’至今三十多年,不论在京城还是在地方担任官职,很惭愧位列三公,始终拿这句誓言自勉。
现在在别人看来,认为我一定是通过诗文提高自己的;在
我自己看来,其实是回应当年的一句誓言。
”当时,老苏父子三人当中也有人在场,曾听说过这些话。
从那以后,苏轼也以做一个称职的官吏自勉,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这是我从欧阳修那儿学来的。
”
16.A.只 B.到 C.越过,超过 D.隔断
解析 A.“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但”是只的意思。
运用课内迁移法,可知“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中,“但”是只的意思。
B.“身临其境”中,“临”是到的意思。
运用参考成语法,可知“遂临其下流”中,“临”是到的意思。
C.“复逾阜下半里”的意思是:再越过土山向下走半里。
查阅字典,锁定义项,可知,逾:越过,超过。
D.“有廊子界着”中,“界”是隔断的意思。
运用古今联系法,可知“有堤界其中”中,“界”是隔断的意思。
17.B 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
B.介词,被。
C.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D.代词,它的/副词,“难道”的意思,表示反问。
18.这句话描写的是:桥西是浩荡的平湖,北边和浪穹海子相连,南边映衬山色,而西边城墙耸立,湖中有堤为界,堤一直往西通到城池。
“映”是映衬的意思,写出了山光水色相映衬的美景;“浮”字表现了城墙耸立的情状。
这两个词展现了湖水的灵动澄澈,借助生动的遣词表达了作者对茈碧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解析 要先读懂句子意思,再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字“映”“浮”来品析表达效果。
19.甲文写白水河瀑布的浩大壮观,作者因为不能亲临其境一次,心里很是遗憾。
乙文写茈碧湖的苍茫潋滟,作者表达了对茈碧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解析 要读懂每篇文章的意思,抓关键语句理解作者情感。
从甲文中“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可知,作者因为不能亲临其境一次,心里很是遗憾。
从乙文中“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一句可见其对茈碧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甲] 又往西行二里,远远听见水声轰隆作响,从山垄间的缝隙朝北望去,忽见有河水自东北山窝往山崖下倾泻,捣入重重深渊之中,只见它上半截横着白色的水流,宽有数丈,好像汹涌的雪浪腾空,却见不到它的下半截,因为被对面的山崖挡住了。
再越过土山向下走半里,便来到瀑布的下游,顺着浩浩荡荡的水流向西走去,回头望向东北方悬挂着的激流,我恨不得到它下面去看一看。
挑夫说:“这是白水河。
前边有河水从高处悬空下坠的地方,比这里更深。
”我恨不能亲临其境一次,心里仍很遗憾。
[乙] 于是又往西南从田间走,走了三里,转而向西走,走三里,过一座小石桥,桥西是浩荡的平湖,北边和浪穹海子相连,南边映衬山色,而西边城墙耸立,湖中有堤为界,堤一直往西通到城池。
于是顺堤往西行,堤和西湖的苏堤极其相似,虽然没有六桥花柳,但四周青山环绕,湖中的小岛如明珠,又是西湖所比不上的。
湖中渔船漂浮,新长出的蒲草毛
茸茸的,白绿相间,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的意境。
湖名“茈碧”,真是名副其实啊。
20.【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审视题干,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信息:
首先,题干以“在生活中”框定了写作的大范围:写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
这里的“生活”可以是亲身经历的生活,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媒体途径了解到的生活。
其次,题干以“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确定了写作的具体范围:“一个场景”可以是一个最让人感动的、给人印象最深的生活片段;“一处风景”可以是景色优美的一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寓意深刻的一处人文景观;“一种境遇”可以是自己的一次机遇,也可以是自己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再次,题干以“那‘境’那‘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提示了写作的主题:在对场景、风景、境遇的描述中,着重突出自己从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或生发的情感。
最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的要求,则是提示“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不能同时涉及,要侧重某一方面,选择自己熟悉的经历,写透彻。
此文宜写成记叙性文体,要在叙述过程中写出自己的独特观察和思考,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文】
手牵手的温情
黄昏如潮汐,淹没了草虫的鸣叫,褪去了人们的繁忙。
放学后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猛然抬头间,对面路边一个油画般的场景映入我的眼帘——一位老奶奶同一个小女孩依偎前行。
多么温馨的场景!奶奶佝偻着,尽力把身体俯到孙女的高度。
她一只手牵着孙女,像是紧握,实则是因怕弄疼小女孩而轻轻握住;另一只手挡在小女孩身前,像是在防备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又像是在为女孩指明方向。
她佝偻的脊背、花白的头发,震撼着我;她眼中将要溢出的温情,瞬间使我的双眼湿润了。
无微不至又时刻围绕在身旁,祖辈的爱是否皆是这般?是的,我的奶奶也是这样。
忘不了每天放学后,奶奶递上的一杯温水;忘不了每到下雨天,奶奶为我撑起的那把雨伞;忘不了每个寒冬夜里,奶奶无数次地给我掖被;更忘不了每次生病时,奶奶为看护我而整夜无眠……她好像总是害怕有危险在我身旁,所以竭尽全力地保护着我。
她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昔日牙牙学语的孩童早已长成比她还高的少年。
或许在她的眼中,我永远不会长大,即使她头上渐增的白发不时给她提醒,也阻止不了她那炽热的深情。
不论时光怎样流逝、岁月如何消磨,这种温情总会不偏不倚、小心翼翼地降落在我的身上。
岁月的风霜渐渐浸染了奶奶曾经的模样,但她对我的爱却依然炽热顽强。
她那无处不在的爱,给了我无尽的力量。
生命,是一树花开,奶奶的爱历经岁月的沉淀,小心翼翼地落在我身边,陪伴着我等待花开。
我相信,以后的我也会带着同样的爱走向下一个花期,让爱在生命间传递,让温情在每一个“我”的身上传承。
我抬眼望去,老奶奶和小女孩相偎相依的身影渐行渐远,但那爱的场景,却留给了我无尽的遐想……
【点评】 这是一篇歌颂人类亲情的考场作文。
小作者目睹了老奶奶牵护小女孩的场景,并触“境”生情,联想到记忆里自己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呵护的画面,并由此引发了小作者的思考——爱是在生命间传递的,感念这爱,回报这爱,不留遗憾。
文章主题鲜明,材料真实,行文流畅自然,感情真挚,稍带韵味的语言更是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虽然没有选取具体描写两位奶奶的事例,但对于她们动作、心理等的概写,细腻而充满温情,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