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案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案答案
第一篇:古诗三首教学案答案
“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喧”。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心远”。
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从自然景物中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具体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隐含了诗人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表现了诗人的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答案: B B《饮酒》1悠然,闲适,恬淡,自然2“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22.自然之趣和
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2分
20、(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1.(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答案:7.①垂钓碧溪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8.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④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8分,每小题2分,每对一空1分;每错、漏、增、换一个字扣1分,扣完该空分数为止;不跨空扣分)20.○1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21.○1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答出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2分)13、(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14、(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
)
(1)(2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4分)考查名句的意义及广泛引用的原因。
应侧重在内容含义上的理解。
丰富内涵2分,引起共鸣2分。
示例:
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外发现了一个村落。
这句蕴含哲理,告诉
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
(2分)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2分),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2、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2分),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会在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2分)
3、因为这句诗的意思为“山回路转,前方似乎是绝境,但在柳、花交错间又发现了一村落”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也喻示在重重的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这一想法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同样重要,能引起读者的深刻同感(2分),所以这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应用。
4、这句诗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2分),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2分),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5、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
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2分),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
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
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3分。
描绘意境1分,抒发心情1分,语言流畅1分)
1、七言律
游
2、足
疑
3、热情
热烈或和谐
4、(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2)意境:前一句
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5、困境中蕴涵着希望
6、淳朴的民俗
热爱农村生活
7、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第二篇:古诗三首教学案
2015春七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
(一)(一)《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1、这一首托物寓意的哲理诗通过写蝉栖、蝉鸣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品格高洁的人的赞美。
2、“垂緌饮清露中”中“垂緌”是指蝉,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3、品析“流响出疏桐”中“出”的妙处:一“出”字,把蝉声远传的情形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
4、“居高”既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也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
同时也象征诗人不但地位高,而且品格高。
5、诗人以蝉自况,暗喻自己的声名并非来自朝廷的吹捧,而是自身品格高尚的必然结果。
6、诗歌的三、四两句议论,诗人在赞咏鸣蝉高标逸韵的同时,也揭示出怎样的生活哲理?品格高尚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7、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8、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9、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10.虞世南《蝉》一诗中,诗人借蝉抒怀,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的句子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1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1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13.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14.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孤雁》(杜
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译文: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诗人思慕和迫切追寻同伴的心情,以及离乱漂后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诗中“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表达这种感情。
2、说说诗刊“孤雁”的形象:不饮、不啄,中介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足见其执著的精神。
3、诗中的孤雁象征离乱漂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野鸦象征一群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4、尾联写野鸦的作用:野鸦全然不懂孤雁的痛苦,而鸣噪不停,诗中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5、“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痛苦心情,显示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6、既然是在写孤雁,为什么全诗最后两句会出现野鸭呢?
尾联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
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鸭”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7、赏析首联
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
8、赏析颔联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
9、赏析颈联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
“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
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10、赏析尾联
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
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1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1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13、小结: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这是一曲披露
心曲,挑战人生的赞歌。
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
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三)《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译文: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的哀怨凄切,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2、颔联中写“雨昏”“花落”的作用:点染环境,形成一种凄迷的意境,渲染出伤感的氛围。
3、颈联中的“乍”“才”两个字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与佳人的心灵呼唤。
5、“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6、颔联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渲染出怎样一种氛围?
暮雨潇潇,落花纷纷,鹧鸪掠飞,哀鸣不已,此等景象营构成一种幽冷凄迷的意境,渲染出愁苦伤感、魂销肠迷的氛围。
7、“乍”“才”两个虚词,在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
游人闻鹧鸪哀鸣而泪湿衣袖,佳人刚开唱却哑然失声、低眉不语,
“乍”“才”虚词,表现了鹧鸪衰音伤人之迅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蹄声的衰怨伤人。
8、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鹧鸪”这一意象,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何种情感?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羁旅乡思之愁。
9、说出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
李白的诗《狱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
其实,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
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因而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
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末句写茫茫的白蘋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与鹧鸪的啼鸣动静相应,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惆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鹧鸪叫声悲怨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
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方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的啼鸣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惆怅。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因而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
10、赏析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
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
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11、赏析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
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
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这两句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
鹧鸪之声喝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
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12、赏析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颈联紧承上句“啼”字而来。
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3、赏析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
“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14.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
第三篇:古诗三首教学案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板书;读古诗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回来。
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
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
不教:不让。
指名读。
③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④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自己读,指名读。
⑤知作者,解诗题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
)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⑥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2)明诗意,悟诗情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
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你还要怎样学?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
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让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
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布置自学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