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抗病弱筋小麦新品种宁麦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产抗病弱筋小麦新品种宁麦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姚金保;周淼平;马鸿翔;姚国才;杨学明;包月红;郜思宁;张鹏;任丽娟;张平平
【摘要】@@%宁麦1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专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扬麦11号、扬麦158增加9.76%、7.80%,产量均居所有参试品种(系)第1位.该品种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穗小花结实性好,每穗粒数多,综合抗病性强,弱筋品质稳定等优点.宁麦18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掌握适期播种,争壮苗越冬;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科学施肥;加强管理,做好防病治虫等工作.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10
【总页数】2页(P91-92)
【关键词】宁麦18;产量;抗病;品质;栽培技术
【作者】姚金保;周淼平;马鸿翔;姚国才;杨学明;包月红;郜思宁;张鹏;任丽娟;张平平【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36;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
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03.8
宁麦18(原名宁0569)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弱筋专用小麦新品种。
一般产量为6 750 kg/hm2左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达到 9 000 kg/hm2,增产潜力大,综合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弱筋品质稳定。
2011年8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201101)。
该品种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由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占实施许可。
1 选育经过
1997春以宁9312(后定名为宁麦9号)为母本,扬93-111(后定名为扬麦10号)为父本配制杂交,当年秋种植杂交种(编号A106);1998、1999年再与宁9312回交2次,2000年夏混合收获回交种子,当年秋将回交BC2种成F2(编号B270),成熟时选择单穗400个,混合脱粒,于2001年秋种成F3(编号为C118);2002年成熟时继续选择优异单穗,混合脱粒,于当年秋播种成F4(编号D55);2003年成熟时从该组合中选择熟相好、穗大、病害轻的优异单穗,经室内考种,选择50个单穗于当年秋播种成F5穗行,经田间丰产性、抗病性鉴定,选择穗大、植株较矮、籽粒较大、饱满的穗行(编号为E1661)于2004年秋种成F6穗系;经田间和室内考种鉴定,编号为F229的穗系表现矮秆抗倒、产量潜力大、病害轻、籽粒较大,于2005年秋进入产量鉴定圃,编号为宁0569;2006年进入多点品种比较试验。
2007—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新品种预备试验,2008—2010年分别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国家冬小麦品种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
验,2010—2011年度分别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冬小麦品种长江中下游组生
产试验,2011年通过生产试验。
2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预试,5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7 691.1 kg/hm2,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12.67%,居19个参试品系第1位。
2008—2010年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良种区域试验,2008—2009年度9个试
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7 709.40 kg/hm2,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8.53%,达极
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9—2010年度续试,8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7 452.30 kg/hm2,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11.05%,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2年平均产量7 580.85 kg/hm2,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9.76%。
2010—2011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生产试验,8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6 768.45 kg/hm2,较对照扬麦11增产4.63%。
2008—2010年参加
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2008—2009年度汇总15个点有12点增产,平均产量6 496.50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6.50%,达显著水平,居12
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9—2010年度续试,汇总16点有14点增产,平均产量
6 640.50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9.10%,达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
种第1位;2年平均产量6 568.50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7.80%。
2010—2011年度参加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生产试验,8个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6 715.50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7.20%。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征
宁麦18属春性中熟品种。
幼苗直立,叶片较窄,叶色深绿。
株型较松散,上部功能叶略披,耐肥抗倒性中等。
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穗型较大,结实性好。
长芒,白壳,红粒,纺锤型穗,籽粒软质、饱满。
全生育期210 d,较对照
扬麦11号迟熟1~2 d,株高90.5 cm,有效穗5×106个/hm2,每穗43.2粒,千粒重36.3 g。
3.2 抗病(逆)性
在宁麦18参加2008—2010年江苏省淮南片区域试验中,经主持单位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宁麦
18高抗穗发芽,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抗至抗赤霉病和白粉病,感至中感纹枯病。
在宁麦18参加2008—2010年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的两年区域试验中,经主持单位全国农业技术中心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宁麦18中抗至高抗赤霉病,对白粉病中抗至免疫,感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
3.3 籽粒品质
在2008—2010年度国家冬麦区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中,由国家区试规定试点
送样,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2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分别为808、780 g/L,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2.37%、12.48%,湿面筋含量分别为24.1%、23.8%,吸水率分别为53.9%、55.4%,面团稳定时间分别为2.8、1.3 min,最大抗延阻力分别为230、348EU,延伸性分别为142、143mm。
综合2年品质分析结果,宁麦18的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弱筋小麦分类标准[1]。
4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期播种,争壮苗越冬
由于近几年多为暖冬年,且倒春寒现象较频繁,不提倡早播。
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最佳播期是10月底至11月5日。
5.2 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宁麦18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因此应适当控制基本苗。
土壤肥沃的高产田宜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基本苗以150万~180万/hm2为宜;土壤肥力中等的田块,基本苗以180万~225万/hm2为宜。
提倡多效唑拌种或起身期喷施,以增
强其抗倒能力。
5.3 科学施肥
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巧施拔节孕穗肥的原则。
前期重施促早发,确保壮苗越冬争足穗,中后期在施好拔节肥的基础上适当控制,谨防后期施肥不当,引起倒伏,影响产量和品质。
要获得7 550 kg/hm2,需纯N 225~24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50 kg/hm2。
肥料运筹方式按基肥占65%、苗肥占15%、拔节孕穗肥占20%的比例分次施用。
5.4 加强管理,防治病虫草害,确保丰产丰收
加强田间沟系管理,防止明涝暗渍。
出苗后要抢墒做好化学除草,控制草害。
拔节前防治纹枯病,抽穗扬花期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有锈病发生的地区还要做好条、叶锈病的防治。
成熟后(蜡熟末期)应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09—2010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
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