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牯牛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
倪味咏
【摘要】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biodiversity of Anhui Guniujiang Nature Reserve,and proposed approache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its rich natural resources,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serve the resources while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m.%本文详细介绍了安徽牯牛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生物多样性,并对牯牛降丰富的自然资源提出了开
发利用途径;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保护,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期刊名称】《安徽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1(037)005
【总页数】4页(P50-53)
【关键词】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开发利用;保护对策
【作者】倪味咏
【作者单位】安徽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安徽黄山2456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88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横亘于祁门、石台两县接壤处,属黄山西脉向西延伸的主体。
经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考察提议,1982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又被批建为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为主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复杂,景观秀丽,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安徽“第二黄山”和“华东物种基因库”。
1 自然地理概况
保护区总面积为6 713.3 hm2,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 727.6m,相对高差达1
649m,是安徽省南部的第三座高峰。
牯牛降山体呈东西走向,是祁门、石台两县的天然分界线。
其地理坐标介于117°20′~117°37′E、30°00′~30°14′N 之间。
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由于地形复杂,高差较大,山地局部气候和垂直气候明显,区内年平均气温9.2~16.0℃,无霜期240 d,年平均降水量山麓为1 600~1 700mm,山上部最大年降水量达
2 7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81%。
保护区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大、湿度高、垂直变化显著等的特点。
保护区属中山地貌,群峰林立,地层古老,地形复杂,构成高山峻岭、峡谷万丈的地貌景观,形成区系成分丰富、组成复杂多样的以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植被类型区。
地质构造主体部分由花岗岩组成,水平地带性土壤为山地黄红壤,山体自下而上土壤类型依次为黄红壤(海拔600~700m以下的山下部或山麓地带)、山地黄壤(海拔700~1 100m之间的山体中部)、山地黄棕壤(海拔1 100m以上山体)、山地草甸土(海拔1 650m以上山顶或近山顶平缓处),构成明显的山地土壤垂
直带谱。
2 生物多样性
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其中,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
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2.1 物种多样性
据《牯牛降科学考察集》调查统计,保护区有植物(不含菌类)230科、726属、1 348种(见表 1),其中木本植物有88科、239属、539种,分别占安徽省木
本植物科的80.7%、属的76.8%和种的50.3%。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之比为1∶2,常绿树种所占比例颇高。
从构成牯牛降植被的种子植物575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其中亚热带、温带分布型有306属,占全部属的60.8%;热带分布型为197属,占39.2%。
表1 牯牛降植物种类统计表?
保护区有大型真菌69种,其中15种以上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如竹荪、灵芝、树舌、黑木耳、银耳、鸡油菌、云芝、香菇等。
保护区有各种野生动物271种,其中兽类49种,鸟类147种,爬行类33种、两栖类7种,鱼类25种(详
见表2)。
此外,保护区昆虫资源也极其丰富,目前已鉴定的有25目、140科、
1 150种。
表2 牯牛降野生动物种类统计表?
2.2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性
牯牛降在植被区划中,属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北部地段。
这里植被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天然原始性,亚热带山地自然植被类型齐全,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沼泽等9种植被类型和32种植被群系。
在这些植被群系中,米槠林、乌楣栲林、薯豆林、青钱柳林、拟赤杨林、南酸枣林、鹅掌楸林以及三叶赤楠灌丛、玉山竹竹丛
等都为安徽省罕见。
牯牛降植被水平地带性突出、垂直分布十分明显,自下而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灌丛、山地草甸带,与土壤类型垂直分布大致相适应。
2.3 珍稀濒危动植物
保护区蕴藏着许多安徽省内少见的珍、稀植物,如蕨类中的闽浙马尾杉(Phlegmariurusminchegensis)、溧阳复叶耳蕨(Arachniodes liyangensis)、线蕨(Colysis elliptica)、宜兴肿足蕨(Hypodematium squamuloso-pilosum var.ishingensis)、阔叶瓦韦(Lepisorus tosaensis)等;裸子植物中
的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被子植物中的云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西川朴(Celtis vandervoetiana)、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安徽槭(Acer anhweiense)、婺源槭(Acer wuyuanense)、福建
假卫矛(Microtropis fokienensis)、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南紫薇(Lagerstroemia subcostata)、血党(Ardisia punctata)、光叶铁仔(Myrsine stolonifera)、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牛矢果(Osmanthus matsumuranus)、白穗花(Speirantha gardenii)、毛药藤(Sindechites henryi)、鸡仔木(Sinoadina racemosa)、玉山竹(Yushania niitakayamensis)等。
这些植物中有许多是牯牛降及其邻近地区的特有种。
值得一提的是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在这里分布普遍,是牯牛降及其
附近很小范围内的特产。
保护区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红豆杉、永瓣藤、香榧(Torreya grandis cv.Merrilli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果
树(Emmenopterys henryi)、长序榆(Ulmus elongat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等12种。
牯牛降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之地。
保护区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金钱豹、云豹、黑麂、黑熊、鬣羚、猕猴、大灵猫、穿山甲、白颈长尾雉、鸳鸯等29种。
2.4 景观多样性
牯牛降山体雄伟、奇峰叠嶂,奇松怪石、幽谷深潭遍布境内。
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又形成了瀑布、云海、佛光等奇观。
这些又与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茂密的森林植被、多样的植物群落、丰富的生物种类等森林景观一起构成了牯牛降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3 开发利用途径
3.1 发展生态旅游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完好的天然森林原始景观,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东部地区动植物物种天然“基因库”、绿色“自然博物馆”,奇松、怪石、云海、瀑布和佛光并称“五绝”,自然景色瑰丽多姿,具有极高的美学和旅游观赏价值。
开发开放牯牛降外围缓冲区景观,无疑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极为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保护区的实验区观音堂、龙门等景区相继开发了生态旅游。
周边各社区也开发了九龙、历溪、环砂等景区,开展了农家乐、休闲游、生态游活动。
目前,一个以牯牛降为品牌、为龙头的生态旅游经济圈正在形成,每年的客流量已逾20万人次,年收入达数千万元,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牯牛降生态旅游开发,减轻了社区对森林资源利用的依赖,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祁门、石台两县生态示范区建设。
3.2 开发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
3.2.1 发展种植药用植物
保护区已知的药用植物有300多种,重要的药材有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白及(Bletilla striata)、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龙胆(Gentiana scabra)、小二仙草(Haloragismicrantha)、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石斛类、太子参、黄精类等。
3.2.2 发展种植食用植物
中华猕猴桃、杨梅、樱桃等植物果实可食用,是质量上乘的野生水果。
椿苗、野蕨、牛尾菜、鱼腥草等是常见的、营养丰富的森林蔬菜。
香菇、木耳、竹荪、灵芝等大型真菌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也是名贵的食用佳品。
3.2.3 发展培育优良的观赏绿化植物
银杏(Ginkgo biloba)、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南紫薇(Lagerstroemia subcostat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 var.integrifoliol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天女花(Magnolia sieboldii)、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野含笑(Michelia skinneriana)、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金缕梅(Hamamelismollis)、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紫藤(Wisteria sinensis)、鹅掌楸、香果树、花榈木、南方红豆杉、杜鹃类、兰科植物、槭类等均是上佳的观叶、观花、观果及绿化的优良品种,适用于街道、园林、公园的美化绿化,可大力发展。
3.2.4 发展培育优良用材树种
檫木(Sassafras tzumu)、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华东楠(Machilus leptophylla)、紫楠(Phoebe sheareri)、台楠(Phoebe formosana)、黄
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华东椴(Tilia japonica)、光叶榉(Zelkova serrat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樟树、云山青冈、西川朴等均是上佳的用材树种,可大力提倡育苗造林。
3.2.5 发展培育工业原料林
茅栗(Castanea seguin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小叶栎(Quercus chenii)、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栲
树(Castanea henryi)等壳斗科树种富含淀粉,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等植物纤维发达,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山苍子(Litsea cubeba)、黄
山松(Pinus taiwanensis)、马尾松、樟树等为重要的油脂树种,这些都是重要
的工业原料植物,可用于工业生产。
3.2.6 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资源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人为的猎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数量越来越小。
而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动调节生态功能的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因此,要加强对黑麂、黄麂、猕猴、环颈雉、白鹇及蛇类、龟类、两栖类等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工作,即可合理利用资源,又可扩大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
4 保护对策
4.1 增强保护意识
保护区要牢固树立“保护第一、持续利用”的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自然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加强宣传,利用各种新闻媒介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与周边社区协作,建立联防组织,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规划,实行社区共管。
加强管理,杜绝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法
行为。
4.2 适度发展旅游
保护区要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科学规范地发展生态旅游。
建立旅游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划定旅游范围和区域以及旅游线路,确定合适的旅游承载量。
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划定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同时,应尽量减轻和避免旅游建设工程对植物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防止环境污染。
4.3 加强护林防火及病虫害的防治
火,是森林的大敌,火灾会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必须强化火源管理,建立火情预测预报系统,杜绝火灾隐患;同时加大防火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顽敌。
保护区周边的池州、江西景德镇等相继成了松材线虫病的疫区。
因此,要大力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和预测预报,加强病虫害的普查、防治和管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4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研究
珍稀濒危物种是生态系统中最薄弱环节。
保护区必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科学技术、设备和资金,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对珍稀濒危物种和优良种质资源的研究、繁殖工作,提高其种群数量。
同时,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等多种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优良种质资源。
4.5 加强野生动物的系统管理
应定期组织开展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及时准确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如严格执法,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部门的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把好保护管理关、市场销售关、交通运输关,杜绝偷捕、买卖、贩运野生动物资源的事件发生,保护和改善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等。
4.6 实施项目工程建设
保护区要以项目工程为载体,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努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促进保护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