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外关系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学术史回顾
1、改革开放前
2、改革开放后
3、前景与展望
三、参考书目
一、研究对象
中外关系史既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交叉学科,是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交叉学科,又是涉及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民俗史等各专门史内容的综合学科。

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从古到今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必须要做跨学科、跨时代、跨地域的综合研究。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研究。

2.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研究。

3.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的研究。

4.中国与外国的比较研究。

⏹刘大年著, 《美国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54年12月
⏹卿汝楫著,《美国侵华史》两卷,三联书店1952年、1956年
⏹魏子初《美帝在华经济侵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
⏹钦本立《美国经济侵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
⏹卿汝楫《美国侵略台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
⏹张雁深《美国侵略台湾史(1847—1895)》(人民出版社1956年)、《中法外交关系史考》(文哲研究社1950年)、《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三联书店1958年)
⏹鲍正鹄《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
⏹列岛编《鸦片战争论文专集》(三联书店1958年)
⏹魏建猷《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书店1965年)
⏹牟安世《中法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贾逸君《甲午中日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
⏹郑昌淦《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
⏹陈联芳《朝鲜问题与甲午战争》(三联书店1959年)
⏹戚其章《中日甲午威海海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
⏹凌大《法帝侵华史》(新潮书店1951年)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
⏹佘素《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胡滨《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三联书店1957年)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人民出版社1961年)
⏹外交学院《中国外交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990年、1988年、1995年出版。

⏹唐培吉主编,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杨公素《晚清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及《中华民国外交简史》(商务印书馆1997
⏹夏良才主编《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程道德主编《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1993年)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1840~1919)》(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
⏹双边关系史“从屈辱到崛起”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宗玉、杨元华、窦晖著《从香港割让到女王访华——中英关系1840~1986》 (1990年),
⏹吴景平著《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1993年
⏹胡礼忠、金光耀、沈济时著《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中俄、中苏关系300年》(1994年出版), ⏹杨元华著《从黄埔条约到巴拉迪尔访华——中法关系1844~1994》(1995年出版),
⏹朱宗玉著《从甲午战争到天皇访华——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1996年出版)
⏹胡礼忠、金光耀、顾关林著《从望厦条约到克林顿访华——中美关系1844 ~ 1996》(1996年出版)。

⏹孙莹、丁惠希的《大革命时期的中外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合著《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王真著《没有硝烟的战线——抗战时期的中共外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王建朗著《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丁名楠、张振昆鸟、赵明杰、金宗英、陶文钊、夏良才合著的《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周伟洲的《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德征、苏位智、刘天路的《八国联军侵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宓汝成著《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汪敬虞的《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
第二讲
晚清中外关系(1840-191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外关系的开端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华工问题
⏹日本侵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
⏹列强对华的合作与冲突
⏹中国近代外交的探索
中国近代外交的探索
1、晚清外交教训
2、晚清近代外交的探索
⏹外交机构的设置
总理衙门、南洋北洋两个通商大臣、派驻使馆使团
⏹外交人才的储备
⏹国际斡旋的尝试
⏹修约的开始
斡旋事件:
⏹围绕日本侵台的斡旋
⏹日本占领琉球,请到访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调和
⏹中俄关于伊犁的交涉,请英法介入
⏹中法战争期间
⏹日本侵朝、甲午战争、马关之后德法俄干涉还辽,清推行联俄制日政策
⏹日俄战争后联美政策
《详论修约事宜由》:“查条约每届十年准修一次,其如何增删改换,自系出于两国情愿。

同治八年,本衙门与英国大臣初次将英国条约应修各款议妥,虽和衷商酌将及两载之久,而英国未允其大臣所拟各端,示意新约未能照行。

近年又有德国修约之事,德国大臣商议各端,有中国万难照允者,往来辩论,迄今亦无定说。

因思更修条约,贵将两国之意先行说明,而此事内有四要端,诚恐本衙门意见仍有未达明之处,如货物出入内地,一也;厘捐,二也;不归管辖,三也;一体均沾,四也。

以上四端,现拟为贵大臣缕陈之。


“各国条约原有修好及永远相安之意,而其永远相安之道,所重者则在彼此互从各国各有自主之权耳。


主要的修约实践:
⏹ 1867-1869年中英修约谈判
⏹ 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
⏹ 1898年中英谈判
⏹ 1898年中西修约谈判
⏹ 1911年中俄修约谈判
⏹1867-1869年中英修约谈判中方坚持“届期换约,原应两得其益”的立场,对于英方开放内地的要求,要求洋人在内地必须遵守中国律例,归地方官管辖;又要去“英国有益于在英之通商各国,则中国亦同之……英商在中国条约内已得之益,将来华商在英国亦一体照沾”。

⏹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第6条规定: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一体均沾。

“是根据中国要求进行的,中国希望通过修约减少前此条约造成的损失……这次修约的交涉是中国的一次用外交方式部分挽回已失权利的失败了的尝试。


——樊明方,《辛亥革命前后中俄关于修订<伊犁条约>的交涉》《近代史研究》86年04期
第三讲
北洋政府时期中外关系(1912-1928)
⏹北洋外交研究动态
⏹民国之初的中外关系
⏹中国与一战
⏹中国与凡-华体系的构建
⏹北洋政府修约外交下的中外关系
⏹列强对广州政府政策
北洋外交研究动态
中国研究近况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编《外交档案目录汇编》, 1991年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顾维钧回忆录》13册, 中华书局
⏹上海市档案馆译《颜惠庆日记》,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6年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杨公素《中华民国外交简史》,商务印书馆, 1997年
⏹石源华主编, “民国外交官丛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石源华主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0年
国外研究近况
⏹日本川岛真
⏹马士(Hosea Balbu Morse, 1855—1934)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mpire,三册,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
⏹入江昭(Akira Iriye)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Harvard Univ. Press,1965) 《帝国主义之后: 1921—1931年对远东新秩序的探索》
二、民国之初的中外关系
1、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政策
2、民国初年的外交困境与北京政府的外交努力
三、中国与一战
四.中国与凡----华体系的构建
1、巴黎和会与中国
2、中国与国联
3、中国与华盛顿体制
五、北洋政府修约外交下的中外关系
“嗣后对于满清遗留之各不平等条约不得续延,亦不得再订相似之约。


⏹向有约国要求修约、“到期修约”
⏹与战败国德奥废旧改新
⏹与无约国平等订约
与无约国平等订约
⏹1915年《中华智利通好条约》,第一次没有明文出让领事裁判权,被誉为第一个平等条约。

⏹1919年《中华玻利维亚通好条约》,
⏹1920年《中华波斯通好条约》,
⏹1926年《中华芬兰通好条约》,
⏹1928年《中波友好条约》(1929年南京重订《中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28年《中希通商条约》(南京政府承认,1929年重签),
⏹1930年《中捷友好通商条约》(南京政府延续谈判而成)。

⏹中俄修约和中俄(苏)关系
⏹中德协约和中德关系
⏹中日民四条约交涉
北洋时期中俄(苏)关系史料及论著
⏹薛衔天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三)中苏关系(1919—1927)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1998年)之《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丛书》第1—6卷
⏹林军《中苏外交关系(1917—192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0年)
⏹李嘉谷《中苏关系(1917—192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田保国《民国时期中苏关系(1917—1949)》(济南出版社, 1999年)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中俄修约和中俄(苏)关系
⏹1917—1922年间北洋政府利用时机与东北、新疆地方政府不断清理旧俄在华特权:停止使领待遇,收管旧俄使领馆,收回俄租界市政,收回领事裁判权,收回中东路路区警察、司法、市政等主权。

到中苏正式谈判时造成大部分旧俄特权已被收回的既成事实。

⏹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北南政府的宣言》,宣告:苏俄红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部进发,不是为了横行霸道,奴役人民,而为了“使人民摆脱外国刺刀和外国金钱的桎梏”,同时也愿意帮助中国人民,愿意“沙皇政府独立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中国人民”,包括无偿交还中东铁路及其所有租让的矿山、森林、金矿与他种产业;放弃庚子赔款;废弃一切特权,废弃俄国商人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商店;放弃领事裁判权,等等。

1919年夏,俄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任命威连斯基为外交人民委员部远东事务全权代表,加蓬为副全权代表,他们的任务是:
1、尽一切可能加剧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利益冲突;
2、努力唤醒中国、蒙古、朝鲜各族广大群众,推动其反对外国资本压迫的解放运动;
3、支持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帮助其加强宣传鼓动工作,并同日本、中国和朝鲜的革命组织建立牢固的联系;
4、援助中国和朝鲜的游击队组织。

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规定:
⏹协定签字后两国恢复使领关系;
⏹中国与帝俄签订的一切条约、协定等“概不施行”;
⏹苏联政府承认外蒙古完全为中华民国之一部分并尊重在该领土内中国的主权;
⏹在两国各自境内不准存在图谋以暴力反对对方政府的各种机关团体及其举动;
⏹中东铁路所有关系国家及地方主权之事务概由中国政府办理,中方有权以中国资本赎回中东铁路及所属一切财产,中东铁路由双方共管,理事会由两国各选派理事5人组成,局长俄国人任,副局长中苏各一人;⏹苏联政府放弃前俄政府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租界等等特权及特许,放弃庚子赔款,取消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

1923年1月26日上海《孙文越飞宣言》,孙中山同意维持中东铁路现状,同意苏军暂时驻扎在外蒙古;越飞保证“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孙中山“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

颜惠庆草拟对德、奥、匈媾和条件14条,主要内容:
德国应支付中国战俘收容费,赔偿战事损失,彼此发还收管私产,过去签订条约、合同均归无效,德国声明胶州湾任日本处置俾日本依其宣言交还中国,德国允中国备价收回山东铁路矿产,双方订约时放弃治外法权、协定关税及最惠国待遇,放弃天津汉口租界,中德完全平等自由相待。

《凡尔赛和约》第156—158款规定德国在山东权利归日本,第128---134款规范了战后中德关系,主要内容:
⏹第128款:德国放弃1901年辛丑条约之利益、特权及赔款。

⏹第129款:德国放弃1902年中国新税则协议,及1905、1912年关于黄埔之协议之利益、特权。

⏹第130款:德国将山东之外的在华公产,除外交使领馆外,让与中国;唯北京使馆区内德产,不得辛丑列强同意,不能有所处置。

⏹第131款:德国归还庚子拳乱期间搙去之天文仪器。

⏹第132款:德国放弃天津、汉口租界。

⏹第133款:德国放弃欧战后在华德侨、德产遭捕获、没收、拘禁、遣返而发生之要求。

⏹第134款:德国放弃广州沙面英租界、上海法租界内公产予英、法、中政府。

《中德协约及其它文件》,简称《中德协约》,共15页。

主要内容:
1、德国声明放弃1898年获得的在华一切权利、产业权、特权,取消在华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及在北京使馆区的特权;
2、互相承认主权国家地位,互派正式外交代表;
3、两国人民互有游历、居住和经营工商业的权利,生命财产均在所在地法庭管辖之下;
4、两国各有关税自主权;
5、中国声明自签约日起停止德产清理,并将于协约批准后,完全归还德产;德德华银行、井陉矿务另商办法;保障德侨在华财产及司法上的权利;中国无意加入协约国赔偿委员会。

6、德国愿以在华德产价值(6900—7000万元)之半数,以四百万元现款及铁路债券,赔偿中国战事损失。

孙中山中德军事经济合作计划,包括:10万名德国军队将在俄国人协助下攻击他在北京的政敌;与广州政府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德国将获得食品和原材料,通过俄国的铁路运输,以补充德国日渐衰微的战争能力;战后,德国将在中国修筑铁路,加速教育现代化,给予用于对德出口的原材料开发项目财政援助。

“你们德国人已被解除了武装。

现在你们必须武装中国,这可能是你们唯一的自救方式。

”“要摆脱
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没有比帮助中国建立一支精良、强大、现代化的军队更好的办法了。

那时,让中国为你们说话……你们须在远东预先准备一支无形的军队,以备在任何情况下,响应你们求援的召唤。


废除《中日民四条约》的交涉
正式名称为《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两国政府所定之条约及换文》的条约,简称《一九一五年中日协定》或《一九一五年中日条约及换文》,
日本称为《大正四年日中条约及换文》,
学界有称《中日北京条约》或《中日民四条约》或《一九一五年中日协定》。

民四条约内含《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和《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以及13件换文:
⏹《关于山东事项之换文》
⏹《关于山东开埠事项之换文》
⏹《关于旅大南满安奉期限之换文》
⏹《关于南满洲东部内蒙古铁路课税事项之换文》
⏹《关于东部内蒙古开埠事项之换文》
⏹《关于南满洲开矿事项之换文》
⏹《关于南满洲聘用顾问事项之换文》
⏹《关于南满洲商租解释换文》
⏹《关于南满洲东部内蒙古接洽警察法令课税之换文》
⏹《关于南满洲东部内蒙古条约第二至第五条延期实行之换文》
⏹《关于汉冶萍事项之换文》
⏹《关于福建事项之换文》
⏹《关于交还胶澳之换文》
《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附属6+2件换文。

⏹日本国臣民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为盖造商工业应用之房厂,或为经营农业,得商租其需用地亩。

⏹日本国臣民得在南满洲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商工业等各项生意。

⏹如有日本国臣民及中国人民,愿在东内蒙古合办农业及随附工业时,中国政府可允准之。

⏹前三条所载之日本国臣民,除须将照例所领之护照,向地方官注册外,应服从中国警察法令及课税。

六、列强对广州政府政策及大革命时期的中外关系
⏹杨天石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 1996年。

⏹牛大勇陈长伟北伐时期列强对华政策研究评介,《历史研究》2005、3
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
1923年孙中山访苏代表团
⏹蒋介石,团长
⏹沈定一,浙江萧山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省议会议长,1920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早期党员,不久即脱党。

⏹张太雷,江苏常州人,代表团中唯一中共党员。

时任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

⏹邵元冲,浙江绍兴人,同盟会会员,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机要秘书。

⏹王登云,陕西醴泉人,代表团英文秘书。

⏹“其革命成功之点:一、工人知革命之必要;二、农人要求共产;三、准俄国一百五十民族自治,成联邦制。

其革命缺点:一、工厂充公后无人管理;二、集中主义过甚,小工厂不应同样归国有;三、分配困难。

”(1923年9月7日)
⏹“俄国人民无论上下大小,比我国人民诚实恳切,令人欣慕,此点各国所不及也,其立国基础亦本于此乎!”(1923年9月9日)
⏹“无论为个人,为国家,求人不如求己。

无论亲友、盟人之如何亲密,总不能外乎其本身之利害。

而本身之基业,无论大小成败,皆不能轻视藐置。

如欲成功,非由本身做起不可。

外力则最不可恃之物也。

”(11月11日日记)
⏹“俄国中级人才太少,政府往往为其下所蒙蔽,而其轻信、迟缓、自满,为其切要弊端,遇大事不能深重观察,专尚客气。

人而无信,尚不能立,况其国乎!少数人种当国,排斥异己,亦其国之一大弊也。

吾为之危。

”(11月24日)
“对中国之政策,在满、蒙、回、藏诸部,皆为其苏维埃之一,而对中国本部未始无染指之意。

”“彼之所谓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者,皆不外凯撒之帝国主义,不过改易名称,使人迷惑于其间而已。

所谓俄与英、法、美、日者,以弟视之,其利于本国而损害他国之心,则五十步与百步之分耳。

”就中国革命而言,“事不能自立,而专求于人而能有成者,决无此理。


⏹“中国共产党应该竭尽全力争取最终实现过渡到非资本主义发展轨道的这种革命”,即争取建立“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被剥削阶级的民主主义专政”,和“向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时期的反帝革命政府”。

⏹“五月指示”:坚决主张从下面实际占领土地,对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加以促进;从下层吸收新的工农领导人加入国民党中央,改变国民党目前的构成;动员两万共产党员和两湖地区五万革命工农,组建自己的军队;成立以著名国民党人和非共产党人为首的革命军事法庭,惩办反动军官。

第四讲抗战前南京政府时期中外关系(1928-1937)
蒋介石的攘外与安内
日本对华战略
美英对华政策
中苏关系
共产党对外政策
蒋介石的攘外与安内
父亲的构想是在民国二十八年以前,完成以德国最新装备助我编训八十个师的目标。

P5:“当时父亲决心训练八十个师,并决定在民国二十九年主动反攻东北,收复东北失地,并提出归还台湾的要求。

接下来就是要收复中国的北疆,也就是在满清政府手里丢掉的那些土地,面积相当于三十三个台湾。

这些事情说明父亲很早就有收复国土的全面性计划,不论是对日、对俄,都有一个长远的整体建军备战的看法,但是在国力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能轻举妄动,只能百般忍耐,渡过难关,不能演变成国际战争,给予日本侵略中国的机会。


——蒋纬国
日本对华战略
五百旗头真认为,一战后的最初十年,日本为了协调与美国的关系,采取了控制在中国发展的方针,20年代的币原外交奉行的是重商主义色彩浓重的亲英美的协调外交。

1931年9•18事变以后日本采取了相反的选择,对于陆军和国内强硬派而言,为了协调而控制发展,是难以忍受的追随外交和软弱外交,他们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和苏维埃共产主义运动在相互影响中不断高涨,如果日本避免与中国对立,以往靠流血获得的既得权益便会丧失。

军部掌握政权后摆脱协调框架、追求以武力打破现状的做法,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与现有秩序和英美为敌,日本在亚洲和全世界同时丧失了支持者,陷于外交孤立。

中苏关系
一、为了减少与日本发生冲突的危险,保持远东的平静,苏联政府不顾中国方面的抗议,1933年5月2日公开向日本提议让售中东铁路(九一八后苏联与日本不断因中东铁路发生争执),6月26日开始在东京与满洲
国代表正式会谈,1935年3月23日谈判成功,苏联以14亿日元的价格将中东铁路售于日本及伪满洲国。

二、为了确保中国不会主动制造事端把苏联拖入与日本的战争,8月6日苏联政府正式通知南京政府外交部,同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很快向中国方面提交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开始同南京政府正式谈判。

三,集体安全,摆脱外交孤立。

共产国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苏联公布,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援华:
▪军火数量:飞机900余,大炮1140,坦克82,机关枪近万,步枪5万,汽车和拖拉机2000多,航空炸弹3.16万,炮弹200万发,手榴弹200万,子弹1.8亿发。

▪开辟了海陆空三条运输线。

海:英法港口;陆:专开哈萨克斯坦经乌鲁木齐到兰州公路;空:阿拉木图至兰州。

▪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到1941年初苏联在华军事顾问140人,1937年12月来华志愿航空队2个轰炸机中队和4个驱逐机中队,共700多飞行员和技术员,帮助培训中国航空人员8354人。

“外援方面,自1937年七七以后,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以前,整整四年间,我们作战所需物质,大部分独赖苏联的援助。


——孙科
第四讲抗战前南京政府时期中外关系(1928-1937)
蒋介石的攘外与安内
日本对华战略
美英对华政策
中苏关系
中共早期对外政策
蒋介石的攘外与安内
父亲的构想是在民国二十八年以前,完成以德国最新装备助我编训八十个师的目标。

P5:“当时父亲决心训练八十个师,并决定在民国二十九年主动反攻东北,收复东北失地,并提出归还台湾的要求。

接下来就是要收复中国的北疆,也就是在满清政府手里丢掉的那些土地,面积相当于三十三个台湾。

这些事情说明父亲很早就有收复国土的全面性计划,不论是对日、对俄,都有一个长远的整体建军备战的看法,但是在国力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能轻举妄动,只能百般忍耐,渡过难关,不能演变成国际战争,给予日本侵略中国的机会。


——蒋纬国
日本对华战略
五百旗头真认为,一战后的最初十年,日本为了协调与美国的关系,采取了控制在中国发展的方针,20年代的币原外交奉行的是重商主义色彩浓重的亲英美的协调外交。

1931年9•18事变以后日本采取了相反的选择,对于陆军和国内强硬派而言,为了协调而控制发展,是难以忍受的追随外交和软弱外交,他们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和苏维埃共产主义运动在相互影响中不断高涨,如果日本避免与中国对立,以往靠流血获得的既得权益便会丧失。

军部掌握政权后摆脱协调框架、追求以武力打破现状的做法,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与现有秩序和英美为敌,日本在亚洲和全世界同时丧失了支持者,陷于外交孤立。

中苏关系
一、为了减少与日本发生冲突的危险,保持远东的平静,苏联政府不顾中国方面的抗议,1933年5月2日公开向日本提议让售中东铁路(九一八后苏联与日本不断因中东铁路发生争执),6月26日开始在东京与满洲国代表正式会谈,1935年3月23日谈判成功,苏联以14亿日元的价格将中东铁路售于日本及伪满洲国。

二、为了确保中国不会主动制造事端把苏联拖入与日本的战争,8月6日苏联政府正式通知南京政府外交部,同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很快向中国方面提交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开始同南京政府正式谈判。

三,集体安全,摆脱外交孤立。

共产国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