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范文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乐的创作、表现、意义甚⾄定义都根据⽂化和社会背景⽽有所不同。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教版⼩学五年级⾳乐教案范⽂
教学⽬标
1.本课中外四⾸作品都反映了⼀个主题——欢乐的少年。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化背景,所以⾳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曲调最后2⼩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唱法。
教学安排:⼆课时
第⼀课时:听《罗马的松树》;《雏鹰之歌》。
第⼆课时:唱《叮铃铃》;听《可喜的⼀天》。
第⼀课时
⼀、表演《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学、⾃理、⾃护、⾃强、⾃律”的五⾃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
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创作的歌曲。
2.教师范唱、录⾳范唱歌曲,多听⼏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歌曲。
分为⼆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你们能从⾳乐声中想像这⼀群少年⼉童在⼲什么?(学⽣们议论)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套描绘罗马风景⼈物的⾳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乐——第⼀主题。
5.聆听第⼆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乐排序等要求。
7.⼩结:欧洲意⼤利少年⼉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课时
⼀、聆听《可喜的⼀天》
1.以史地知识导⼊: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在20世纪初,的⼗⽉⾰命诞⽣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次世界⼤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
本歌就是前苏联影⽚《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遍歌词,旨在进⼀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遍歌曲。
5.师⽣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部分?(两部分)⽤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7.⼩结:苏联少年⼉童幸福的⽣活和美好的理想。
⼆、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
设问:
这两⼩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铃声——哪⾥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节是全曲的主题⾳调,学好这4⼩节⾄关重要。
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节。
(2)从第5⼩节到第12⼩节让学⽣⾃学视唱歌谱。
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声部10个⼩节,可分声部让学⽣⾃学。
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
这⾥包括装饰⾳、滑⾳、“#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
⾥拉琴这⼀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风琴、⼝琴,也可⽤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2.⼈教版⼩学五年级⾳乐教案范⽂
教学⽬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主题的内容。
因为“故乡”是“家”的扩⼤,是⼤的家。
让我们从⾳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基本素质。
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与变⾳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课时:唱《如今家乡⼭连⼭》;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第三课时:唱《故乡⼩路》,听《乡间的⼩路》,“唱唱⾃⼰家乡的歌”。
第⼀课时
⼀、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位同学在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红⽇》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
3.初听歌曲。
4.师⽣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可随录⾳轻轻哼唱,体验⼈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的⼈声声道取消,放⾳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励学⽣唱)看谱演唱。
7.⼩结:解放区的⼈民对家乡的爱。
⼆、聆听《乡间的⼩路》
1.直接导⼊: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
3.边看歌曲边听录⾳,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允许同学轻声随录⾳哼唱。
4.师⽣议论歌曲给⾃⼰的感受。
5.⼩结:⾛在乡间的⼩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由介绍《中国少年⼉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
4.复听乐曲。
设问:⼩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反映故乡的⾳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路》——欢乐、乐观。
)
2.唱唱⾃⼰家乡的歌(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励学⽣即兴唱歌)。
第⼆课时
⼀、表演《如今家乡⼭连⼭》
1.歌曲以天真⽽富有想像⼒的描述,表达少⼉对家乡的赞美。
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多种形式。
(1)第⼀、⼆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节进⾏识谱学唱。
(2)⼆声部合唱4⼩节,可作为发声训练。
顿⾳要唱得有弹性,表达⼀种开怀⼤笑的情绪。
(3)最后⼆句的曲调采⽤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哈”)。
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编表演唱(教师到学⽣中去分层指导)。
(6)各组展⽰。
(7)⼩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等综合艺术的⼿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
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有条件的可以进⾏采访,⼀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有电脑的上者,可将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第三课时
⼀、表演《故乡的⼩路》
1.直接导⼊:我们⾃⼰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
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遍曲调范奏,学⽣再进⾏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详见右边)。
6.学唱前8⼩节曲调。
要求打出每⼩节的强拍。
(每⼩节强拍拍⼿,其它拍拍腿)
7.在前8⼩节唱得⾮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个声部。
分声部各学唱⾃⼰的声部曲调。
(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节⼀样,所以必需在前8⼩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部分。
)
8.弱起⼩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是从歌调的重⾳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路”其重⾳在“故”字上。
这样学⽣很⾃然把弱起⼩节唱好。
9.歌曲的⾼潮是第⼆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
要以对故乡“弯弯⼩路”与“路旁⼩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翁“我”的⾝份投⼊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
⼆、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
3.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作变化发展。
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拍号,还可以是变拍⼦的。
三、⾳乐知识:变拍⼦
1.变拍⼦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路》的教学顺带进⾏。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从谱的现象上去切⼊。
设问:这⾸歌曲每⼩节的拍数是否⼀样?除第1⼩节是不完全⼩节外,每⼩节的拍数有⼏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组成,这就是变拍⼦。
3.复习⾳名变⾳记号,⽐较“4”与“#4”的⾳⾼关系以及“4”与“#4”的⼿势。
唱准“3、4、5、#4、6、5、3”。
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路》进⾏。
3.⼈教版⼩学五年级⾳乐教案范⽂
教学⽬标
1.由反映农家⽣活的中外作品四⾸组成本课内容,这是⼈⽂性在⾳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
让我们从⾳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命题创作活动。
第⼀课时
⼀、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节。
4.为这主题4⼩节伴奏
(1)全班分⼆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拍⼿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半学⽣唱主题,⼀半学⽣分⼆声部⽤拍⼿与拍腿伴奏(交换⼀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部分同学拍⼿(⾼声部)、拍腿(低声部),⼀部分同学⽤打击乐器(⽪⾰类——低声部,⽊质类——⾼声部)。
6.⼩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乐(虽然作品与农夫⽆关)。
⼆、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个⼩组,规定时间2分钟⾃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组,集体帮助。
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歌曲应达到的速度。
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
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学习,学好第⼀部分(乐段)再学第⼆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乐段的学习:分⾼低声部进⾏,把全班分为⼆部分,各承担⼀个声部。
教师先分别⽰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乐段的最后⼀句接⼆声部合唱,因第⼀乐段的最后⼀个⾳“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的⾳⾼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
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个学⽣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这⾸歌表现朝鲜⼈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乐段,⼀字⼀⾳,表演有⼀定难度。
所以必需唱得⾮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课时
⼀、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民常⽤的衬词,表⽰很⾼兴的⼼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兴。
2.聆听范唱。
感受彝族民族⾳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
由于该曲采⽤⼤量的⼗六分⾳符节奏,所以有⼀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
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段学唱,先学唱4⼩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节。
注意唱准前⼗六分⾳符节奏。
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
可采⽤⼩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与⼩组交替唱等⽅式互补互学。
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节⼥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节齐唱。
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声,最后再加上⾳⾼乐器。
6.完整的表演。
唱、跳、奏合⼀,各⼈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选择合适的⾳组填⼊空⽩⼩节”练习
1.这⼀练习的⽬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练习,也是⾳乐语⾔的结果,感受能⼒得到进⼀步提⾼,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试填⼊。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案。
4.交流⾃⼰的练习成果,并进⾏评价。
5.⼩结:把的练习展⽰、试唱,并进⾏表扬。
第三课时
⼀、聆听《丰收锣⿎》
1.导⼊:⼈们在喜庆的⽇⼦⾥,往往要敲锣打⿎来庆贺。
中国的锣⿎经世界闻名,⾮常有中国特⾊。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个场⾯?你从⾳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部分。
设问:这⼀部分与第⼀部分对⽐,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乐的发展,举⼿指出、⽰意是第⼏段?
(2)合着⾳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让学⽣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到⾳乐中去。
5.师⽣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次)。
6.⼩结:丰收的喜悦场⾯是⾮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由命题,创作⼀段⾳响(⾳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家⾃带些⾃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的学⽣,⿎励他们把家⾥的乐器带来⾃⼰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励。
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创作的作品⽔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4.⼈教版⼩学五年级⾳乐教案范⽂
教学⽬标
1.在⾳乐中描绘⾃然界周⽽复始朝⼣情景的作品不少。
本课就⽤这⼀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乐与⾃然”的⼈⽂性,激发学⽣对⽣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乐实践中掌握六拍⼦拍号。
4.唱好⼆部合唱,提⾼合唱表演能⼒。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部合唱,提⾼合唱表演能⼒。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课时:唱《晚风》,听《渔⾈唱晚》。
第⼀课时
⼀、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段⾳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吗?
2.再听⼀次主题并看谱哼唱⼀次。
说说教材中⽤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
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句恰当的⽂字说明。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结:
(1)简介格⾥格⽣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例。
⼆、表演《清晨》
1.这是⼀⾸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个部分?
3.学⽣⾃学第⼀乐段16⼩节曲调。
提⽰: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学;可以合作⾃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乐段曲调。
5.在教师的⼝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风琴伴奏为学⽣的伴奏作⼀⽰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学唱。
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
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乐段与第⼆乐段的对⽐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
充分发挥学⽣的想像⼒与创造性。
8.⼩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在早晨的活动。
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的描绘。
请学⽣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下,然后表现其⼀个⽅⾯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课时
⼀、聆听《渔⾈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欣赏《渔⾈唱晚》第⼀部分。
2.设问:从⾳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
3.哼唱⼀下这⼀段⾳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唱晚》第⼆部分。
设问,从这段⾳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
5.哼唱这段⾳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节的第⼀个⾳连接起来唱⼀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个故事。
7.⼩结:这是古代中国丰⾐⾜⾷的农村晚上⼀景。
⼆、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遍,想⼀想?
2.听⼀听,划划拍,试⼀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唱。
三、表演《晚风》
1.教师谈话导⼊:本课主题是朝⼣,唱好了“晨”,现在唱“晚”。
《晚风》是⼀⾸俄罗斯歌曲。
听听晚上的景⾊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
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符为⼀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分名符为⼀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乐句(4⼩节)。
5.在第⼀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学第⼆、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位学⽣指挥⼤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声部合唱,其基础是⼆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
平⾏三度的⼆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唱第⼀声部,教师唱第⼆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学唱第⼆声部。
(3)教师唱第⼀声部,学⽣唱第⼆声部。
(4)学⽣⼆声部曲调合唱。
8.在⼆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度记号,以轻柔的声⾳唱出其晚景。
5.⼈教版⼩学五年级⾳乐教案范⽂
教学内容:
1、通过钢琴和伴奏带教唱学⽣《清晨》和《晚风》两⾸歌曲。
2、对⽐歌曲欣赏描绘早晨的《晨景》和描绘夜幕的中国筝曲《渔⾈唱晚》.
3、创造性地表演及编配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标:
1、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乐。
2、通过欣赏外国的晨景,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
学唱俄罗斯歌曲《晚风》,感受中国器乐描绘夜幕的⾳乐风格。
3、对⽐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乐风格。
4、唱好⼆声部合唱,提⾼合唱表现能⼒
5、体验⾳乐与⾃然的⼈⽂性,激发对⽣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1、3、4段唱,第2段由学⽣课后⾃⼰学唱。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乐段的曲调,重点是⾳准:“41|5”中的'⼤跳要唱准。
3、《晚风》第⼀⼩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
4、歌唱为主,欣赏为辅。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的五幕评剧《培尔·⾦特》写了⼆⼗三段配乐。
后选择其中⼋段改编为两个组曲。
本曲就是《培尔·⾦特》第⼀组曲中的第⼀⾸。
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翁培尔·⾦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出和清晨景⾊的⾳乐。
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
2、筝曲《渔⾈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改编⽽成的⼀⾸传统筝曲,表现了⼣阳西照、湖⾯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帆,纷纷⽽归的动⼈画⾯。
标题取⾃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乐曲⼤体分为两个部分。
第⼀部分⽤慢板奏出韵致悠扬⽽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舒缓;乐曲的第⼆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筝是我国古⽼的民族弹拨乐器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于当时秦国(今陕西⼀带),因此⼈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扁平,琴体⾯板的⾳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阶排列。
筝的传统奏法是⽤右⼿弹奏琴弦,掌握⾳⾼和节奏,左⼿则在⾳柱左侧⽤按、滑、揉、吟等⼿法来调节弦⾳变化,美化⾳⾊,装饰旋律,双⼿密切配合就能奏出⾳⾊美妙、韵味浓郁的⾳乐来。
3、歌曲《清晨》
这是⼀⾸曲调规整,旋律明快⽽⼜流畅的歌曲。
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
歌曲的第⼀部分由四个⽅整的乐句组成,第⼀、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的⼀⼩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动地表现了⼈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体的情景。
第⼆部分是歌曲的插⼊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
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林等充满⽣机的⼤⾃然景⾊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们对⼤⾃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们只争朝⼣蓬勃向上的精神⾯貌。
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重复了第⼀部分的曲
调,在轻松活泼的⽓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富有⽥园风格的歌曲。
歌曲以“晚风”为题材,⽣动地描绘了⼤⾃然的美丽景象。
“⼣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们对⼤⾃然的热爱。
歌曲为6/8拍,⼤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段体。
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
第⼀乐句在弱起⼩节进⼊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节和第3⼩节只作了上移⼀度的⼩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乐⼀下⼦就把⼈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野⼀⽚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
第⼆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旋律由上⽽下形成了⼀个较⼤的起伏,抒发了⼈们在美丽的⼤⾃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样快乐的歌唱。
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乐句的旋律。
把赞美、热爱⼤⾃然的情感得以进⼀步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