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
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
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
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
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
树老根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
母亲突然停了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
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
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
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
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走到公路对面。
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造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良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1)根据上下文内容,仿照“树老根多”一词,在第②段□处填写合适的内容,限4个字。
(2)“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
(每点不超过8个字)
(3)请结合上下文和提示,将第③、⑦段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③段:“母亲”对“我”做了什么事?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
母亲突然停了下来,________。
第⑦段: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________!”“我”会对母亲说什么呢?
(4)第⑦段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5)有时父母的一个眼神、一种举动、一句话都饱含了他们对子女的深情,你感受到过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出来。
(40字左右)
(6)积累链接:孟郊《游子吟》一诗中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子女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请写出这两句诗。
【答案】(1)人老话多
(2)陪母亲买菜、听母亲唠叨、牵着母亲过马路。
(3)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小时候是您牵着我过马路,今天过马路,让我牵着您吧!
(4)比喻。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欣慰、满足、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示例一:他的背影,总能触动我的心。
一次生病,我靠在那大山似的背上,很温暖,于是便安心的睡着了。
示例二:她的微笑,总是如太阳一般照耀着我的心。
每次犯错,她都会微笑的对我说,有妈妈呢。
她的笑如同大海一般,洗涤我的不安。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1)联系上下文,抓住“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
”来进行分析。
(2)解此题要通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概括即可。
(3)结合上下文,联系当时语境,补充的句子要自然贴切,无生硬之感。
(4)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①它本身的作用;②结合句子语境。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结合句子内容写出即可。
(5)开放题,结合亲身经历,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写出即可。
(6)根据提示写出诗句即可,注意“晖”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1)人老话多
(2)陪母亲买菜、听母亲唠叨、牵着母亲过马路。
(3)①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②小时候是您牵着我过马路,今天过马路,让我牵着您吧!
(4)比喻。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欣慰、满足、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示例一:他的背影,总能触动我的心。
一次生病,我靠在那大山似的背上,很温暖,于是便安心的睡着了。
示例二:她的微笑,总是如太阳一般照耀着我的心。
每次犯错,她都会微笑的对我说,有妈妈呢。
她的笑如同大海一般,洗涤我的不安。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1)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便可得出结论。
(2)概括内容是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的主旨和行文思路做基本把握,提炼重要信息,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的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
(3)句式的补充也需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从而提炼和总结出文本需要的内容和信息。
(4)品析语言的角度有种种不同,本题结合修辞,联系人物形象来思考即可。
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点来思考即可。
(5)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要围绕文本的中心去谈感想,不要忘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相关联的事例语句通顺即可。
要简明,条理清晰。
(6)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即可。
2.现代文阅读
只要有爱,就是无价
①刚到北京,天空中飘着小雪,一阵风刮来,让人感到丝丝凉意。
北京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火锅,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腾腾的铜锅,锅子的烟囱高耸,烟囱的盖子大开,烧滚的锅子热气滚滚,弥漫在整个屋子。
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一些牛肉卷饼,然后把菜单推到我
的面前,叫我点一些菜。
我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
跑堂的过来,看了菜单,好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
④北京厨子炒的鳝鱼果然美味,香、脆、鲜美,骨头也剔得干净,没有一点渣子。
⑤ “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北京的朋友问。
⑥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
⑦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⑧为什么要低着头呢?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姊妹就有十八个,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
我们从来不要求妈妈买来吃,妈妈非常了解我们的心理,于是她经常向卖鳝鱼的人央求,拜托他们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⑪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⑫鳝骨汤熬好时,夜已经深了。
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炙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
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的,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⑬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特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⑭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⑮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偶尔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中,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⑯“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就会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我对北京的朋友说。
⑰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
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⑱吃完火锅,我漫步在北京街头,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我回想着妈妈熬制的鳝鱼骨汤的味道,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那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
盈。
⑲谁能告诉我鳝鱼骨头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
⑳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淋漓 ________ ②鲜血 ________
③炙热________ ④咀嚼 ________
(2)文中⑦~(15)段讲述了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4)文中“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中的“魔术”一词有什么妙处?
(5)文中第⑱段写“此时雪花漫天飞舞”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烘托出“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6)如何理解文中“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lí;xuè;zhì;jué
(2)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4)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5)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6)这句话是说那些廉价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有了爱而无价,更是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是无声、无私,是无价的。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赞美之情。
(7)参考示例: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
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
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血”是多音字,“鲜血”应读作“xuè”。
(2)文章第七至十五段,作者主要回忆了小时候母亲要来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
使我们身强体健的事。
读懂故事,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3)结合句子中的“凑”“盯”“吸”“低”等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我想吃鳝鱼想到家里没钱心里感到无奈的矛盾与难受。
(4)“魔术”原指一种神奇、变幻莫测的杂技艺术,在文中用来形容母亲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妙,可以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母亲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之深。
(5)结合十八段的内容来理解,“此时雪花漫天飞舞”这句环境描写烘托了“我”会想到母爱时倍感温暖的心情。
(6)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一句,意思是因为有了爱,所以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变得无价,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
据此分析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即可。
(7)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与母亲相关的事件分析,围绕“关爱孩子、勤劳能干、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等具体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lí;xuè;zhì;jué
⑵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⑶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⑸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⑹这句话是说那些廉价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有了爱而无价,更是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是无声、无私,是无价的。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赞美之情。
⑺: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
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
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
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
⑵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按照题意结合语句的内容和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语句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内心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段,相关的内容进行回答。
⑹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
考生要整体感知
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⑺本题考查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人物形象要全面了解,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归纳概括。
注意题干的要求。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
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
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
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
“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
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
”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
我有
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
“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
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
”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孩子。
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
(选文有改动)(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父亲“叮嘱”的含义。
【答案】(1)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2)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3)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
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
③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4)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文中多次写“风雪”,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同时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能表现出父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突出父亲的形象。
(2)句中划线的“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满、冷漠,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没有爱心的小市民形象。
(3)文中的父亲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从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多给些钱,并在买柴人侮辱的情况下弯腰捡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坚忍,能委曲求全的人;同时父亲教育“我”要努力读书,尊重劳动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
(4)父亲最后一次叮嘱的内容是“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结合前文父亲卖柴时的经历可以知道,父亲是在叮嘱孩子,以后有能力了,有地位了,也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的劳动者,这正是父亲渴望被尊重的体现。
可以从“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角度来理解。
故答案为:⑴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⑵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⑶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
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
③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⑷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点评】⑴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4.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绕过以往曾是马场的大旷野,爬上小坡傍着一棵苍老的榆树坐下小憩。
可以望见这三年多来经常走、现在对它无限眷念的背路。
一周两日去学校教书,就走这条鲜为人知,既没有红灯叫你停,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是充满了柳暗花明的景色的十里路。
刚入春,这里先出现嫩绿的小蕾,沁心。
刚入夏,这里绿叶阴蓊,遮住从________空直射下来的阳光,清神。
刚入秋,这里是一片画笔画不出来的秋叶的各种层次的红颜,醒目。
刚入冬,这里是雪花织成的委婉的洁白飘带,任你的车轮为它印上两道黑边,趁心。
三年多,不知多少次,我在这条路上得到休息,得到宁静,解决生活中各种烦心的问题,或是在廿分钟的行车后,重新获得挫败后的勇气。
我感谢它,不下于我对西冷庄园的谢意。
别了,对再美好的事物都有告别的一天,它给过我的,它也必会给与别人。
(1)为本文选一个切合文意的题目是()
A. 小路
B. 小路的四季
C. 别了,背路
D. 柳暗花明的十里路
(2)给划线的字词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鲜为人知沁心廿分钟眷念阴蓊委婉
(3)“现在对它无限眷念的背路”中的“背路”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
A. 背时倒霉的路
B. 背阴昏暗的路
C. 偏僻幽静的路
D. 学校后面的路
(4)为文中的横线填一个恰当的词。
()
A. 篮
B. 南
C. 兰
D. 蓝
(5)作者为什么“无限眷念”和“感谢”背路?请用两条理由回答。